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教师健康领域工作

幼儿教师健康领域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教师健康领域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教师健康领域工作

幼儿教师健康领域工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 知识体系 专业技能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师范院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它的教育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探索新时期幼师学生必备的综合能力素质的内涵、培养方法,对于提高幼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12日第3版发表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教师培养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现在幼师学生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居多,学生年龄偏小,成长环境优越,没有挫折经历,以自我为中心,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想法简单、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职业神圣感和责任感。正因如此,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如果每一位幼儿教师都热爱和尊重孩子,就不会有虐童事件的发生。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固然重要,但具备高尚的师德是前提和保障。德与才的关系,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一个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德行,方能使才按正确的方向得以施展。因此,德才兼备,把德育放在首位,仍是培养学前专业人才的第一位的要求。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的社会教育要求,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的启蒙者,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的发育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与其朝夕相伴的老师的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态。实践证明,在富有自信和创新能力的幼儿教师的影响下,幼儿也会具有勇敢创新的表现;一个满腹牢骚、萎靡不振的幼儿教师,所带的幼儿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彩的;开朗乐观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会阳光满面,不畏挫折;善良宽容的教师会使他的学生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在幼儿面前,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在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和情绪中,幼儿的思维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活跃。

总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真正成为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心灵的爱护者,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能够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幼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心理素质可以说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核心。所以寻求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现实的呼唤,是保证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三、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

幼儿教师将来工作的对象是可塑性极强、内在潜能巨大的学前儿童。幼儿的教育内容分为语言、社会、健康、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从五大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出发,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生理、心理、卫生、健康、营养、医疗等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文学、语言、社会、音乐、美术、教育等学科知识,幼儿教师的知识面要全,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能够满足幼儿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授业者;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储备,能够让幼儿教师更好地和幼儿交流、沟通,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惑者;基本的营养、卫生、保健知识能够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所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要自觉完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融汇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保证将来幼儿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中介和桥梁,是幼儿教师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幼师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幼师专业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离开的重要的工具。传递科学知识、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都要运用语言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幼儿的共鸣,所以幼儿教师要注重口语训练,说好普通话,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为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要尽早走出课堂,尽可能多地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的儿童,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再去学习理论知识,把实践探索和理论求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人才的一把重要尺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自主能力,敢于树立新的儿童观、教育观,挖掘出适合中国国情和婴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第四,培养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五,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如同阅读、写字、计算一样,正成为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信息社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总之,我国的幼教事业任重而道远,未来国家间人才的竞争首先取决于当前师范院校对幼儿教师后备力量的严格培养和教育。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幼儿教育人才,才能参与未来社会高水平的竞争。

参考文献:

幼儿教师健康领域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心理成长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1.幼儿园教育效能受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影响。

第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情感的建立将显著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幼儿期儿童心理具有明显的无意性、情绪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儿童对学习、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本身的生动趣味性,一是来源于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幼儿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愿意接受她们的教育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若具有热情和蔼、活泼好动、民主体谅、可亲可敬等性格特征,将会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儿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造性和艰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特点,为幼儿喜闻乐见,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创造力、生动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沟通能力。研究证明,上述教师具备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成效。

第三,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倾向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当幼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价值,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成就感等时,才会对幼教工作尽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幼儿教师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关系到幼教工作的成败。不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

2.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幼儿期儿童具有是非判断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点,这更加强了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要幼儿好学,教师就应该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儿赋有爱心,教师就必须关爱幼儿;要幼儿公正,教师就必须民主平等……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人数也较多。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固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和无所适从,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是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义务。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心理健康成长。

3.心理成长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必然不例外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策略

1.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成长。专业成长是指幼儿园教师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常的专业成长途径一是通过幼儿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观摩和分析优秀幼儿教师组织的幼儿教育活动、反思教学经验、行动研究等。而在这样的专业培训中,幼儿教师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热情和蔼、进取上进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将会获得有效成长。因此,可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成长。

2.幼儿园构建教师心理健康的平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儿教师工作实际,以及众多理论工作者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点决定。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儿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环境嘈杂。这些都极易造成幼儿教师身心疲惫。幼儿好动好奇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易造成幼儿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竞争压力所造成。课程改革的深入,幼教体制的转型,职称的晋升,家长不断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领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长就会带来下岗、失业等严重的生存压力和自尊压力。

三是由幼儿园管理体制所决定。对教师管理评价时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或是好教师差教师无法区别,只要带好幼儿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师当作“高级保姆”,教师缺乏成就感,没有上进心,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或是通过上课评比管理教师,幼儿教师常常处在比赛竞争的压力中,造成身心疲惫不堪。

因此,减轻幼儿教师心理压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幼儿园如何为幼儿教师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平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情感管理。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师待遇,给教师以人文关怀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赏识管理。支持、提升教师,促进幼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竞争能力,降低心理压力。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发展机会,增强其业务能力,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园内教育和娱乐活动(不仅是上课比赛),激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评价管理。管理者与教师建立客观、公正、鼓励进取的评价机制来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使教师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改变方法。

3.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心理维护。人们在对挫折、焦虑、抑郁等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应对既与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关,更与自身的人格特征及主动调整、改善的能力有关。心理学家指出,乐观主义人格之所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危机和挑战,主要是由于乐观主义者应对问题的策略是采用了主动解决问题和恰当的情绪应对等积极的应对策略。因此,在教师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应对问题,形成健全人格,加强自我心理维护显得格外重要。

幼儿教师健康领域工作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一直被社会所忽视。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幼儿教师的自我和谐状况也应得到社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随机对河南三所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和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总体比较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前言 

自我和谐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而且“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与其自我观念相一致”。如果各种自我知觉之间出现冲突或者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个体就会感到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为了维持自我和谐统一,个体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这样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可见,罗杰斯认为,个体的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幼儿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我和谐状况值得关注,因为幼儿教师在幼儿成长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价值。本研究旨在关注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的状况和特点,分析部分幼儿教师自我不和谐的成因,探究促进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发展的对策。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研究现状 

本调查研究显示,幼儿教师自我方面总体比较和谐,一部分幼儿教师面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情况,不能针对问题准确灵活地作出变动。这部分教师由于自我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会出现一定的适应不良、焦虑等心理问题。故在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中,要特别关注这类教师。 

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方面较高。原因可能是幼儿教师在年龄、经验等方面相对成熟,能够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所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面对现实,采取灵活多样的解决方式。不同教龄、不同学历、以及是否结婚对幼儿教师的自我和谐并不产生显著影响。中班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程度要明显高于大班和小班,说明自我和谐程度受班型因素的影响,这可能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有关,小班幼儿教师年龄最小其身心发展水平较低,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越多特别是幼儿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导致教师自我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而大班幼儿年龄较大,身心发展相对成熟但同时开始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立性强容易调皮也较不易管理,这可能是导致教师自我不和谐的原因。相比较而言,中班幼儿教师的自我不和谐程度则较低。 

本次调查认为,幼儿教师在自我不和谐方面主要存在受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当前幼儿教师存在着一定的自我不和谐性。其次,幼儿教师特殊的工作环境及对他们的特殊要求是产生自我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再次,目前幼儿教师这一群体缺乏公众的关注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另外,对于幼儿教师自我不和谐因素不仅仅局限于本研究所提变量,也可能受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调查以及对幼儿教师的访谈发现,幼儿教师的自我不和谐并由此导致的身心疾病以及较低的教养质量应引起全社会的注意。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和谐度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对此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幼儿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自我概念。作为幼儿教师要经常进行反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认清自己个性中的优缺点,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根据现实的客观条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心理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之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调整心理期望水平,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行政部门和幼儿园重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管理部门要尽一切能力的缓解与消除幼儿教师的自我不和谐度,除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外,行政部门和幼儿园管理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充分重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减少检查评比次数,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教师的生活情趣等。 

3、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充分的宣传幼儿教育工作,让广大社会人民了解幼儿教育,并促使他们关注和理解幼儿教师。另外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对有心理障碍的教师要更加关注并积极的引导。有条件的幼儿园要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知荣, 李朝霞, 李哲.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调查与分析[j]. 社会科学论坛, 2007,(9): 95-98. 

[2] 刘笑梅. 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及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5,(4): 23-26. 

幼儿教师健康领域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压力;心理健康;问卷法;职业承诺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以往的大多数研究的焦点都是中小学教师的压力和心理健康。事实上,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需要许多充沛的精力和情绪劳动,她们的工作倦怠和躯体症状非常值得关注。本研究目的就是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和躯体化症状的一般情况。并探讨职业承诺和职业压力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发生在教师身上的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目前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部分心理学家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工作压力导致的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以及成就感降低的现象。梁慧娟冯晓霞等人的研究发现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多半的幼儿教师都有职业倦怠的倾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除了使教师自身的身心受到伤害,还可能造成教师对儿童缺乏同情心和耐心,并无心教学。

大量研究都发现工作压力是影响其职业倦怠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压力在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个人价值观、态度和认知的影响。而职业承诺就是这样一个重要认知因素。职业承诺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重要领域,影响到员工的离职意向、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投入等。教师职业承诺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心理归属感,为教学工作努力的义务感,以及继续保持教师身份的意愿。关于职业承诺的结构,有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职业承诺是一个单维度的结构,然而,Meyer等人则认为职业承诺应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结构,包括了情感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和继续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情感承诺,指教师对所从事职业在感情上的依附,认同及投入。规范承诺,指教师受长期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为尽自己的责任而留在现职业中工作。继续承诺,指对离开现职业代价的认知,即教师为了不失去已有的职位和多年投入所换来的福利待遇。资历,地位及工作技术而不得不继续留在原职的一种态度。本研究依据的是职业承诺的3维度结构。

本研究拟探讨幼儿教师职业承诺和教师压力对于职业倦怠和躯体化症状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我们了解职业承诺与压力和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寻找减轻压力对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的方法有积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162名来自珠海各幼儿园的教师,所有的教师都是女性。

1.2 工具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根据对幼儿教师的访谈。修订了朱丛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用以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修订后的幼儿教师压力问卷共35个项目,5级计分,得分越高则压力越重。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7。

职业承诺:采用龙立荣等编制的师职业承诺问卷。该问卷分别测查职业承诺的3个维度: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包括16个条目,4级计分,得分越高既承诺越高。经检验,本次测试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52,各分量表分别为:情感承诺0.850,规范承诺0.633,继续承诺0.815。

本研究分别用教师职业倦怠和躯体化症状来考察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职业倦怠;采用Maslaeh等人专为教师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MBI―ES),国内学者进行了翻译、修订,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问卷共22个项目,分别测查教师在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3方面的状况。采用0到6,7点计分法,个人成就感在数据录入统计时进行反向计分。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在本次测量中,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42,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0.801、0.736和0.794。

躯体化症状:SCL90E73中躯体化分量表12个项目,0~4级计分,反映身体不适感。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869。

2 结果

2.1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职业承诺、职业倦怠和躯体化症状的一般状况 总体看来,参加本研究的珠海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处于一般水平(平均数稍微低于理论中值3.00),职业承诺的各个维度平均分处于中等水平,教师职业倦怠的平均分也不高。

2.2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和躯体化症状的相关相关分析发现,职业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以及躯体化症状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压力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躯体化症状也越严重。而教师的情感承诺与其职业倦怠以及躯体化症状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情感承诺高的教师倦怠程度更低。规范承诺与教师的自我效能低负相关,而继续承诺则与人格解体和躯体化症状显著正相关。

2.3 压力和职业承诺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和躯体化症状的预测作用利用回归分析,以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和躯体化症状分别作为因变量,职业压力和职业承诺的各维度作为预测变量用enter的方法放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3所示。职业压力可以显著预测除了低效能感之外的所有因变量(β从0.30到0.35),而情感承诺可以预测除了躯体化症状之外的所有因变量(β从-0.23到-0.36),继续承诺可以预测教师躯体化症状(β=0.18,P<0.05)。

3 讨论

3.1 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状况 以往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少,得到的结果也不太一致。如一项来自浙江幼儿教师的研究发现,被试在SCL90的各维度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显示出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王才康等对珠三角幼儿教师的研究发现她们的焦虑与全国常模相比属于正常水平。

从职业倦怠状况对幼儿教师进行的职业心理健康实证研究很少。本研究中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一般,与以往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用SCL90的躯体化分量表的测量结果显示,参加本研究的幼儿教师躯体化症状要显著

低于全国常模。这些结果表明参加本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状况属于正常水平。

事实上,目前虽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很多,但是大部分研究涉及到的是中小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非常不同,她们面对的职业压力也不同。造成本研究及以往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的可能原因很多。大部分研究都只是对某各特定地区的幼儿教师进行了研究.而且研究使用的心理健康指标和测量工具也各不相同。为了全面的了解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我们的研究需要更有代表性的取样和职业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

3.2 压力和职业承诺与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关系 与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压力与教师躯体化症状和职业倦怠的各个方面有都有显著相关。回归分析也发现压力可以预测教师躯体化症状,以及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这些结果说明压力水平越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我国目前对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还非常少。本研究显示职业承诺的各个方面与幼儿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情感承诺可以显著的预测教师职业倦怠的各个方面,情感承诺越高,教师职业倦怠越低。但是,研究结果也显示,教师的继续承诺与其情感衰竭和躯体化症状有正相关,并可以显著预测躯体化症状。这些结果与连榕等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一致,他们发现持续承诺与职业倦怠3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与职业倦怠3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幼儿教师健康领域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工作耗竭”等,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提出。职业倦怠是指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在内的综合症状[1]。国外大量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为的丛业者身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为,自然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国内众多研究调查发现,在幼儿教师群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2-3]。作为一种消极因素,职业倦怠对幼儿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与成长都会产生负面影响[4]。因此梳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探讨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途径,无论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儿童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指婚姻、职称、教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归因方式、应对方式等人格特质因素。

1. 人口学变量。婚姻、职称和教龄等人口学变量与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密切相关。己婚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比未婚者严重,而个人成就感高于未婚幼儿教师;职称也与职业倦怠显著正相关,职称越高,职业倦怠感越强。有关教龄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衰竭及去个性化程度会不断增加,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随之减弱。而梁慧娟和冯晓霞调查发现从刚参加工作到有23年教龄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布较广泛;但教龄超过23年的老教师没有明显表现。还有学者提出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倦怠期可依次划分为激情适应期、成长选择期、胜任平稳期、更新冲突期、平稳停滞期、复发危机期、离职消退期七个阶段,教师在各阶段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只是每个阶段的程度不同而已[5]。

2. 人格特征。一些涉及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归因方式等因素与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显著相关。毕帼英研究表明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幼儿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6]。归因方式对职业倦怠也有不同的预测作用,倾向于内控性归因的教师的职业压力负荷更大,可能的原因在于内控性归因的教师认为个人的能力、行为和个性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职业压力负荷明显增加,导致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出现职业倦怠[7]。

(二)组织因素

组织因素是指个体所在组织的特征,包括职业特征、工作量、待遇与专业发展机会等。

1. 职业特征。工作负荷过载、安全责任重等特征是导致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工作量大,特别是保教工作负担过重,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身心疲惫;幼儿在园安全责任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安全问题会让幼儿教师压力倍增,从而产生压力感和倦怠感。

2. 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与教师的职业态度与倦怠感有着密切关系。幼儿教师享有的专业发展机会越多,其职业倦怠感相应会越低。教师在工作岗位获得的专业发展机会不够,导致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待遇。待遇偏低也被认为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关系[8]。尽管幼儿教师的待遇在近年来逐渐提高,但与其他职业相比仍然偏低;而他们也普遍认为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家长和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重要使命不相称,这使他们从内心感到不平衡,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工作动机不足等消极心理。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教师工作、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变化和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和期望、家长的态度与认识以及社会支持等。

1. 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新要求与高期望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社会原因[9]。近几十年来,在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获得了许多专业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压力接踵而至,而职业倦怠恰恰就是从业者因不能有效缓解过大的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对所从事工作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2. 家长的态度和认识。家长往往成为幼儿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很多家长对幼儿教师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往往要求过高。家长的认识和态度是社会公众认识的重要部分,如果家长对幼儿教师职业缺乏必要的尊重和认可,不能给予足够的理解、支持和协助,那么教师在沉重烦琐的工作压力下很容易产生情感耗竭。

3. 社会支持。毛艳美调查发现幼儿教师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10]。幼儿教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而且在工作上同事之间的教学互助合作行为也较少,生活和工作均都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因而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倦怠感等消极心理。

二、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加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等心理因素是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子,提高心理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幼儿园可采取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教师成长互助小组、户外拓展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教师掌握积极的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在压力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职业特征因素。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社会和公众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注重专业发展,否则很难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与挑战。

(三)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首先来自社会大众特别是幼儿家长的尊重和支持至关重要。应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倡导社会大众尤其与幼儿教师接触频繁的幼儿家长,改变以往对幼儿教师的片面认识,尊重这一职业,给予理解、支持和协助。其次,要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下,使其在与其他行业从业者进行诸如经济待遇、职业声望、社会权益等方面的社会比较中心理失衡并最终导致职业倦怠。因此,缓解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应该首先从经济上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予以肯定,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办法,使其在经济方面足以维持充裕的生活,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为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创造条件。

(四)创建民主和谐的幼儿园氛围和文化

良好的幼儿园氛围和文化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疲惫,提升职业幸福感。首先,幼儿园要营造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氛围,尽可能为教师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给予教师最真诚的帮助和关怀,让教师在努力工作、辛勤付出的过程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和愉悦感,增强幸福感。其次,幼儿园应尽力创建本园特有的幼儿园文化,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合作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让他们在自由民主的文化环境中,合作共事、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共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Maslach C,Schaufeli WB, Litter MP.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2]梁慧娟,冯晓霞. 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4 (5).

[3]林琳. 内江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J]. 教育探索,2010 (12).

[4]潘君利,左瑞勇,汤永隆,邓丽俐. 民办园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2009 (3).

[5]赵娜,秦金亮.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J]. 教师教育研究,2007 (3).

[6]毕帼英,张姝,许燕. 幼儿教师工作特征、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08 (7).

[7]张世萍,魏勇刚,牟映雪. 幼儿教师归因方式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J]. 学前教育研究,2012 (8).

[8]谢蓉,曾向阳.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 学前教育研究,201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