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科医学科护理

全科医学科护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科医学科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科医学科护理

全科医学科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医学科;安全防护;辐射;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的发展较快,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同位素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广泛应用在医院的核医学科工作中[1]。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机构设置的重要科室之一,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2]。但是,电离辐射也会随着同位素的应用而产生,目前,一些医院的核医学科尚存在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的不足[3]。本文笔者针对某医院核医学科目前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对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进行管理,保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为医院核医学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现作如下分析。

1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辐射检测情况

1.1对辐射进行检测的仪器及检测方法

本次对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进行全方位检测,以了解掌握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情况。辐射检测仪选用型号为BH3103X-γ的便携式巡测仪,对核医学科的工作场面进行射线测量;选用PCM-100(α、β、γ)对核医学科进行表面污染的检测;选用FJ-377热释光剂量计对个人计量进行检测。

1.2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该医院核医学科中,辐射源主要包括非密封源和密封源,非密封源为99mTc源、131I源、125I源,密封源为137Cs源、241Am源、90Sr源。本次测量结果具体如下:

(1)空气比释动能率:分装室、放射源库、给药室、分装室操作位置、骨密度室、治疗室、放免室分别为0.08-0.13μGy/h、0.13-0.24μGy/h、0.09-0.23μGy/h、3.20-4.01μGy/h、0.11-0.20μGy/h、0.11-0.14μGy/h、0.10-0.13μGy/h。

(2)核医学病房内表面污染的活度浓度测量结果:分装室、放射源库、治疗室、给药室、操作者手、放免室的活度浓度分别为0.17-0.25Bq/cm2,0.35-0.41Bq/cm2,0.13-0.21Bq/cm2,0.14-0.25Bq/cm2,0.22-0.24Bq/cm2和0.15-0.18cm2。

(3)本次参与个人剂量调查的有12名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年有效剂量为0.07-2.18mSv,采用2000h/a的最长工作时间计算可得,在操作99mTc源的工作人员中,其工作量最大为8.06mSv,高于5mSv的年个人剂量约束值,因此,在尚未投入通风橱的运行前,应进行流作业的工作模式,并尽快购买通风橱进行安全防护。

(4)在本次研究中,在100厘米敷贴器贮源箱表面位置处,测量出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平均值为0.27μGy/h,与国家标准值相比明显较低,但个人剂量约束值明显较高,因此,该医院核医学科应该尽快投入有机玻璃防护眼镜及防护屏的使用,尚未运行使用时,采用流作业的工作模式进行。

2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对策

2.1合理进行医院核医学科的布局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工作区域布局中,应严格按照GB18871的规定对非密封工作场所进行分区、分级布局[4]。在辐射防护与管理中,应将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及控制区,即二区管理。监督区分别为显像室、标记实验室、放射性废物、诊断病床区以及放射性核素贮存区,控制区分别为给药室、操作室、病人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床位区。在对控制区以及监督区进行分区时,应该合理布局并安排区域的分布情况。例如,在进行检查室以及给药室的布局时,应将其分开,并诊断用的候诊室、给药室等进行合理布局,并设置专门用于受检者使用的卫生间。当在检查室实施给药操作时,必须采用放射防护设备进行防护。

2.2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对存在放射性的核素废弃物的处理,是减少辐射的重要措施[5]。对于在医院核医学科工作现场残留的污染物废水,在处理过程中,应将废水置于衰变池进行储存衰变处理,使废水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比相关标准值低后,再在排放管道中将废水排出;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废弃,在排放前应采用活性炭进行相关过滤处理,降低废气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对于高浓度废水以及使用过但仍剩余的原液,应将其进行集中收集,再统一进行处理,活性浓度降低至合格值后,再将其排放。

2.3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

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来源以接触放射污染源为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重视意识,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物质照射。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未对辐射防护知识具有全面了解,因而并不重视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之辐射存在于无形之中,导致工作人员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大量存在未换鞋便随意出入标记室、未佩戴防护手套即对放射源进行分类处理等,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的宣教,提高防护意识。

2.4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

在单位内部中,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辐射防护与安全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定期对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熟悉与掌握,定期培训在职的辐射工作人员,对于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入职前应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安全及管理的认识。根据核医学科的科室特点,针对突发放射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应急预案,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放射事件无可避免的发生时,可根据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及时处理与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

3讨论

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领域中的重要科室,对广大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与管理水平,与该科室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具有明显联系,因此,加强医院核医学科的合理布局、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并积极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是保证核医学科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宏芳,娄云,万玲,等.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601-602.

[2]高芳,高向东,刘继平,等.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2):140-143.

[3]郜风丽,刘淑娟.由辐射安全与防护探讨核医学科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216-218.

[4]陈宇导,张峰,吴春兴,等.核医学科核素治疗病房的辐射防护及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574-576.

全科医学科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静疗护理小组;重症医学科;静脉治疗;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20)06(c)-0148-03

静脉输液是在临床治疗当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因静脉输液具有快速、多方式以及长时间留置的特点[1]。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输液也存在一定风险,比如静脉炎以及药物外渗、感染等情况,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使患者及其家庭的医疗负担也随之加重,特别是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因为其病情的严重性以及肢体活动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障碍、意识上的障碍,在临床进行静脉输液的时候,若是发生静脉炎以及静脉外渗时,产生的些许疼痛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因此就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2-3]。该次研究主要探究静疗护理小组在重症医学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将该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2280例静疗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该院收治的1212例静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滴注护理,将2018年7—12月该院收治的1068例静疗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实施静疗小组管理。研究组中男性患者623例,女性患者445例;年龄23~59周岁,平均年龄(32.5±3.9)周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792例,女性患者420例;年龄24~61周岁,平均年龄(45.1±4.8)周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属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同意签署知情书,就该次研究该院伦理委员会予以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滴注护理,主要包括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以及病房检查、巡查,还有及时的更换药品等。

1.2.2研究组实施静疗小组管理,具体如下:①选择大专学历及其以上的,且工作经验在5年以上的护士组成静疗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组长,再由副护士长担任其护士长助理,按区域进行划分,每科室留有一名联络员;②小组成员均进行规范化教学以及培训,内容包括有静疗相关的技术以及理念。③制定静疗质量监控表,由各区域组长负责并督导,1次/月,而静疗小组每3个月需进行1次互检,内容包括输液顺序、静脉管道的通畅、遵医情况以及药物性质与患者年龄、病情是否相符、巡视卡填写情况、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药物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是否了解等。④静脉穿刺评估:穿刺前需了解患者情况、对其配合度以及用药种类等进行评估。穿刺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消毒,范围8cm×10cm以上,并连续消毒2次及其以上,待干后穿刺,尽可能一次成功。穿刺成功后,采用密闭无张力敷贴固定,并标记操作者以及穿刺日期等。每次输液治疗前后冲管及封管[4-6]。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其中主要包含GF(一般健康)以及RE(情感职能)和PF(体力功能)、VT(活动度)、BP(躯体疼痛)、MH(精神健康)、RP(生理职能)、SF(社会职能)这几个方面,其中每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进行分析。并发症包括液体外渗、静脉炎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并进行分析。判断标准为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主要是通过医院环境以及护理人员态度、来进行评估的,100分为满意,60~99分为一般满意,<59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1%低于对照组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97.8%高于对照组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静脉输液的要求以及护理质量也是越来越高。因为在临床静脉输液当中,患者的实际情况大多是不相同的,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药物外渗以及留置针脱出等情况,这就加大了临床输液的风险,还会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大幅度的降低[7]。近几年,在临床护理当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临床称为静疗小组[8]。通过成立专业的静脉输液护理小组,使得静脉输液的制度逐渐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并且针对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主要包括有领取药品以及保管、配置以及换置等服务,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并对其护理步骤进行适当的优化,从而降低输液故障的发生情况,还能提高临床的满意度[9]。

静脉输液既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一种方式,同時也是临床护理的操作技术,有时候很容易就引发各种纠纷。因为临床护理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还要随时的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主要在患者接受护理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面对不同的风险事件,从而就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10-11]。而护理风险管理就是在护理的过程当中控制存在的未知风险。在以往的输液管理当中,还没有较为规范的静疗小组,并且临床护理人员对于输液知识也有不了解的地方,在临床操作当中,未能够遵守规程,甚至有一部分的临床护理人员对于药物的给药途径还不是很明确,就会引发很多的问题,并且还会使患者的痛苦明显提高[12]。近年来,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使得静疗护理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仍然还存在一定的弊端[13]。

全科医学科护理范文第3篇

开展组内考核与组间竞赛活动制订各亚专业组培训计划和建立考核体系,制订亚专业涵盖到的各种培训项目评分标准,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技能,工作职责完成度和患者满意度。开展组内考核、科内考核。各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进行组间轮训,并分批次培训考核全科人员,以点带面促使全科护士共同进步。

调查方法

1综合能力以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为考核目标,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及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三大部分,具体考核内容理论方面包括:常用抢救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规;各种管路的护理及各项辅助检查的目的和临床意义。技能考核内容有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和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的术中配合、洗胃术、呼吸机的使用及参数调节、CPR、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电除颤、血液灌流术、气囊滞留物清除术、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呼吸末CO2监测等专科技能。德、智、勤综合素质主要从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团队合作意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及应急应变能力、沟通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采取笔试的形式由护士长统一出题。操作技术考核在组内培训及组间轮训结束后,采取实际操作的方式,随机抽取4项我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考试,作为技术考核成绩。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独立答题、现场交卷、现场核查问卷的方式对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前后护士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分为四个等级,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由护理部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护士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情况、管理能力、护患沟通等,评价等级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亚专业组模式前后均随机调查患者或家属100例,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抢救成功率主要以我科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对象。通过信息科病案首页采集培训前后抢救患者资料各100例,选择标准为50~60岁突发呼吸心跳停止的男性患者,既往无基础病史,参加抢救的医师均为副主任职称及以上。以抢救成功(即呼吸心跳恢复)为统计指标。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亚专业分组前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比较建立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理论、操作成绩及综合素质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亚专业分组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经调查,患者满意度由亚专业分组前的87%提高到分组后的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

3亚专业分组前后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亚专业分组前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9%,分组后抢救成功率为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5)。3讨论

急诊护理亚专业组发展现状

急诊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自1979年美国急诊医学正式成为第23个临床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临床亚专业,急诊护理学已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成为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并驾齐驱的二级学科。而与之对应护理亚专业组并未建立。

因急诊医学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急诊科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在欧美国家,急救护理人员必须通过急救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上岗操作,我国相当多的综合性医院与国外急诊护理发展有较大差距。为培养急诊专科护士,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正式成立并开班授课,可见中国急诊护理人员正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正逐步与国际专科护士的培训、认证相衔接。这也是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的可行途径,但实施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各地仍在进行急诊护理模式的探索。

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的优点

1可促进急诊医学亚专业发展,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急诊医学是一门跨学科临床医学专业,贯穿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危重症监护过程。急诊医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急诊医学模式的变革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院前、院内急救和急危重症监护一体化的模式是现代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新模式,急诊亚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重点。临床专科的显著特点是疾病谱、诊断、治疗和护理均有自身的区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现代急诊医学已分化出小儿急诊、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灾难医学、创伤医学、危重病医学、中毒医学等亚专业。不同的亚专业面对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特点,故诊断、治疗和护理也应该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因此,为适应急诊亚专业的发展,建立区别于其他专科的一体化模式的急诊护理亚专业队伍可促进急诊亚专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

2提升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反映医院整体水平,而如何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得到最优质、高效、便捷的急诊专科服务也日趋成为不断努力的新目标。因此只有通过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医疗发展。而通过各亚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实施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急诊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激发学习热情,进行组内培训和各组间的交流学习及科内的业务学习,开展组内考核和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活动,要求急诊护士不仅要自觉学习相关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应用各种紧急救援医疗技术与方法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合格的急诊护理专科护士。从而以点代面达到全科的共同进步,提升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成为急诊专科护士。表1、2结果显示,经过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得分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此形式下建立护理亚专业组模式,成为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

全科医学科护理范文第4篇

1.1全能急救护理人员欠缺,护士素质参差不齐,护士服务观念陈旧

由于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缺乏,急诊护理人员均来自不同科室人员,均未经过急诊专科的专业学习和专科培训,低年资护士均没有5年临床护理经验,直接上岗,法律知识缺乏,对处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差,护理经验少,对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高年资护士在急诊倒班有厌倦、懈怠情绪,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差,不能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急诊患者家属普遍存在急躁、焦虑、言语冲动,甚至失态,而急诊的医护人员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又司空见惯,觉得家属过于夸张,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工作欠积极主动。

1.2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个别护士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由于急救设备多,进行口头交接,做不到班班亲自开启各抢救设施查看备用状态,执行各项操作时,由于急救时病情危急,各种记录、标识不及时书写,护理文书记录不严密,查对不严格,抢救患者使用抢救仪器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落实不彻底,不能及时巡视留观患者,造成液体外渗、滴空液体等现象,均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

1.3相关科室方面的问题

辅助科室如功能科、检验科、放射科、收费室、药剂科等由于急症患者没有时间性,随时来做检查,中午、夜间或节假日期间找不到人、机器现开机,或是患者未带足费用,相关科室不予检查,都会耽误时间,这些都容易引起纠纷,产生不满情绪。

2管理对策

2.1成立科内质控管理小组,加强安全管理

科内成立质控小组,年资高的护士为质控组成员,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告知,每月一次全科护理质量分析会,进行发现问题,分析、整改、反馈、评价,再整改、再评价,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整改体系,运用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将各种制度真正落实到位,使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真正落实到位,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3.2提高科内护士整体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重点加强培训年轻护士的严谨慎独精神:根据能级护士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利用每天晨会交班完毕后组织护士按照培训计划进行急救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的业务学习,学习各种急诊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培养每名急诊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娴熟的操作能力,临危不乱的应急能力,使护理人员在急救时从容应对各种急症,即使急救时间再紧迫,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护理安全。

2.3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规章制度的培训

制度健全,但监督管理不到位,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管理的因素,要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尤其是对个别护士进行重点帮教,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不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查对、交接班制度,与平时工作考核挂钩,激发大家严格按照制度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确保急救设备、器材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4积极与院领导协调沟通,加强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科的重视

医院成立急救小组,遇到大型交通事故和突发意外灾害患者多的情况,急诊医护人员应付不了,由院领导或总值班及时抽调备用人员参加抢救,不耽误任何抢救时机,对没钱无主患者,院总值班可以先签字做检查和入院,辅助科室要制订严格的相关规章制度,夜间节假日须向急诊医护人员说明去向,先做急诊再做平诊,增添新的抢救设备仪器,争取在短时间内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结术语

全科医学科护理范文第5篇

 

简称CMSCI)数据库,选择21种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2004-2008年的发文和引文作为基本统计数据源,从4个方面展开讨论: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临床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临床医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临床医学期刊引用外文期刊。

 

由于CMSCI的数据量异常庞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数据错误。笔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⑴期刊更名问题,例如:《检验医学》原名为《上海医学检验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名为《中国临床康复》;(2)外文期刊全称和缩写并存,例如:NEnglJMed简称为NEJM;(3)原始数据自身谬误,例如,将《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误标注为《中国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误标注为《检验医学杂志》等;(4)数据加工过程中的人为错误,例如,将图书、会议论文等类型的引文标注为期刊类型。笔者对这些数据均进行二次加工处理,最大程度减小误差,以保证数据的公平性、客观性和结论的科学性。

 

一、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

 

笔者从两个角度分析21种临床医学期刊引用网络概况:(1)通过引用次数考察其他期刊对临床医学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以2)通过被引次数分析临床医学期刊对其他期刊形成的引用网络结构。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期刊引用网络,主要考察期刊相互间的引用情况,所以,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引用和被引用的期刊均指《要目总览2008版》所收录的医药卫生类来源期刊。

 

一般来讲,某种期刊的引文量越大,自引率越低,涉及的学科范围越广,该刊受其他期刊的影响就越大,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也越复杂。统计了2004-2008年临床医学期刊引用文献的情况,并按5年引文量降序排列。根据5年引文量可以分析出以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为起点的引用网络概况:(1)《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的引文量远远大于其他临床医学期刊,自引率略高于学科平均值(6.85%),而且该刊涉及临床医学各个研究领域,由此不难推断出该刊较为重视对其他期刊所刊发成果的吸收,以其为起点的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2)5年引文量在30000-36000之间的有3种期刊,其中:《中国全科医学》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引文量也较高,但是偏高的自引率导致该刊的引用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5年引文量均在3万以上,自引率也较为正常,但是较窄的学科范围影响了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3)20000-26000之间的有3种,其中:《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的引文量较高,但是自引率偏高,导致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度下降;《中国实验诊断学》的学科范围较窄,尽管引文量较大,自引率较低,但是期刊引用网络结构并不会十分密集。《中国急救医学》、《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期刊虽然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的单一研究领域,例如:急救、检验、护理等,但是引文量较高,自引率也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对应的期刊引用网络仍然会较为复杂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的引文量较大,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但是自引率过高,影响力受到削弱。(5)其余期刊均在15000以下,其中:《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的引文量在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程度相对接近,均较为简单;《中国输血杂志》、《检验医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的引文量较低,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因此,期刊引用网络必然相对稀疏。

 

另一方面,期刊被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的复杂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被引次数越大,期刊引用网络结构越复杂,但是过高的发文量和自引率往往会对引用网络结构产生不良影响,为此,笔者引入篇均他引强度指标进行分析。篇均他引强度=2004-2008年度临床医学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总次数/2004-2008年度临床医学期刊的发文量。表2给出了2004-2008年临床医学期刊总被引次数,并按降序排列。从期刊5年被引合计进行分析可得:(1)5000以上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位列临床医学期刊首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并不高,说明该刊对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期刊引用网络较为复杂,但是网络结构不够稳固;《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5年被引次数和篇均他引强度均较高,说明这些期刊的期刊引用网络结构不仅复杂而且非常稳健;《中国全科医学》的5年被引次数在2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排在第五,但是篇均他引强度只有0.27,远低于学科平均他引强度(0.83),因此,由其他期刊指向该刊形成的网络较为复杂,但是结构尚显脆弱。(2)2900-3900之间的有7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篇均他引强度均大于平均值,可见以这4种期刊为终点所形成的网络相对复杂,结构稳固;《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的5年被引次数分列第八、九和十二位,但是篇均他引强度不高,说明以他们为终点的期刊引用网络有一定的复杂度,但是稳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⑶1600-2700之间的有5种期刊,分别是:《中国急救医学》、《护士进修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临床检验杂志》、《中国输血杂志》,篇均他引强度也不高,可见以这些期刊为终点的网络相对简单,而且结构尚待加固。(4)《检验医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实验诊断学》排在最后四位,涉及的学科范围较窄,篇均他引强度较低,以其为终点的引用网络极其简单,结构薄弱。

 

二、临床医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