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测控类;专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11-03

优质教学资源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能力的核心指标,并且是高考学生报考时进行学校或专业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也是在校生进行课程选修或学业规划的一个基本依据。优质教学资源对本科特色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和保障性作用,为此,教育部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质量工程”和“十二五”期间启动的“本科教学工程”本质上都是加强培育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并努力增强其示范和辐射效应,最终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近年来,我们以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的总体指导思想为统领,瞄准当前影响和制约测控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强化优质教学资源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测控类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执行能力为关键、以提升测控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创新教学管理以协调和优化系统各环节的关系,努力从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实验(实践)平台等方面,通过教学改革和科研转化教学等途径,培育市级和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在示范性测控类本科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中成效显著。

一、加强测控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做法

自从“十一五”教育部“质量工程”实施以来,我们以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物联网工程等测控类本科专业建设为平台,以资源优势明显、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效果优良为目标,按照“追求卓越、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满足需求”的原则,前后经历了6年“提炼突出问题—解决方案—建设与实践—总结、创新与完善”的探索过程,通过建设示范性测控类本科特色专业的实践,突出了优质教学资源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全面推动了本单位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回答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普遍关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测控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传感网与物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对相关专门人才巨大社会需求的问题。

加强测控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围绕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示范性测控类特色专业的要求,创新教学管理,提出了“强化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责任意识,‘目标驱动、过程优化、务求实效’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新理念,并以“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即“四点法”)为教学管理指导思想,系统建立了适应测控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①创新教学管理理念。根据本单位的教学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合理设定教学管理的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以此作为本单位教学工作的行动统领;在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注重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工作的绩效性作为核心考量指标和评价标准,形成“目标—过程—实效”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相关链。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在《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形成经实践证明较行之有效的适应测控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了本单位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与教学管理效率与效果的提高。②创新教学管理指导思想并完善管理制度。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等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的“四点法”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努力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优秀教学团队等;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数十个教学管理办法,对本单位教学工作予以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和激励。

2.以“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新理念和“四点法”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为引领,通过教学改革和科研转化教学等途径高效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及时服务于测控类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①优秀教学团队类资源:教师是教学的第一资源,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主导因素。在教学实践中以加强教师教学执行力建设为重点,实施课程“首席教师制度”,从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内涵两方面互相关地加强建设,通过教学改革、多模式进修培训和“科研转化教学”等多种有效途径综合锻炼培养,确保了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并从教研部、课程群和实验教学的角度建成“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群”、“测控技术实验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验中心”等四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8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优秀的教师资源保障。②精品课程类资源: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我们以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市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测控类特色专业的建设为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以前沿技术提升课程内涵,注意课程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课件、教学案例、媒体素材、专家讲座、学生作品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形成了以“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为代表的校、市、国家级精品课程系列,建设了较为完备的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③特色教材类资源:教材作为体现知识与能力训练要素的基本载体,是学生赖以学习的基本资源。为服务于测控类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特色教材建设工作,注意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授课体会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映与需求,并借鉴已有同类教材的建设经验,通过教学改革和科研转化教学等途径培育了多个系列的特色教材,其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已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重庆市“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并被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60余所高校选用,相应的PPT等教学资源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700余所高校的教师下载,显示出优质教材资源良好的辐射效应和共享特性。④示范性实验教学平台类资源: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为基本考量,结合测控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基础,面向应用,突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等模式,建成了“测控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先进制造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增强测控类特色专业人才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因材施教等准备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条件,为学生多样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必要的设备保障。可使学生受到接近生产实际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全景式、系统性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学生可以基于该平台进行多种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在机械产品的项目管理、产品质量监控、设计制作、在线检测、装配、产品性能测试、成品入库、工业现场管理等过程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且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方面也可得到训练,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升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的自信心,有力促进学生课业学习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

3.优质教学资源为保障,加强了示范性测控类特色专业的建设,持续显现出高素质工程应用创新型测控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在广泛调研和内部诊断基础上,分别按照国家级特色专业、市级特色专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传统制造业的测控类特色专业定位,进一步对本单位所开办的测控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凝练和优化,通过构建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分模块多层次的课程平台设置、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等,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多种课外科技活动途径,产学研结合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形成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传感网与物联网等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示范性实验平台等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出一套对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积极发挥“以赛代练”、“课赛结合”和综合实验平台的作用,通过竞争性课外科技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已在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中得以推广应用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人才培养效果在同层次高校中优势明显。如近年来所培养的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成效显著,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铜奖2项,重庆市金奖2项;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重庆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数模竞赛全国一等奖3个队、二等奖5个队;“飞思卡尔”杯大学生智能小车比赛全国二等奖10项;有10人次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二、建设成效与影响

以培育优质教学资源为途径,以示范性测控类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经过近6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与积累,已取得了多项重要建设成果并表现出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1.对校内的影响与作用。以制度、文件等形式融入了本单位的日常教学管理实践中,成为指导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多次通过会议交流、督导简报报道、拓展为各种校级学生竞赛交流活动等方式得以推广借鉴。并以市级和国家级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巨大影响来推动单位间的交流、学习与借鉴。

该做法指导本单位教学管理工作连续多年在全校名列前茅,特别在以“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提升计划”等具有综合性考量指标的工作中遥遥领先,积累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如本单位已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市级特色专业2个、市级精品课程4门、市级教学团队4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多个校级“专业提升计划”实施效果明显。

2.对社会的影响和辐射。基于所培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加强其共享特性,在全国同层次高校中展示出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示范辐射效应。如以“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典型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共享,因此受益的单位达到700余家;不断有国内高校的代表到学校参观学习所建设的实验教学示范平台;精品课程首席教师和教材主编还在教育部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举办的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详细报告了课程与教材建设情况,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所取得的成绩和建设方法受到参会人员的高度赞赏。部分高校的任课教师专程到校交流学习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

优质教学资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以“目标、过程、实效”三位一体教学管理理念和“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为引领,以测控类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努力探索从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践)平台等方面培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一批市级或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测控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准备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润华,刘广孚,任旭虎.“电工电子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13-14.

[2]李俊,薄翠梅,王鑫国,等.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3):81-82.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铁工程 施工作业 控制措施

一、地铁工程施工实施阶段控制与措施

项目开工所必须的各种条件,包括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配备、施工场地布置、施工图纸准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均由项目部统一组织、安排,确保满足质量创优的要求。明确质量攻关项目,组建质量QC小组进行质量攻关。制定操作工艺标准,保证工程施工达到标准化作业。

1、地铁施工实施阶段准备工作及措施

做好技术交底,坚持按章操作,每道工序开始前都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交清设计要求、规范要求、施工技术细则要求、质量要求和操作工艺标准,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技术交底的要求和标准施工。严格监督管理,把好试验检验关。按照施工规范和试验规程,做好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各项试验检测,确保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按照过程监督检查的要求,对每道工序对照质量标准进行验收检查,达不到标准的坚决返工。大力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四新”技术,施工中应做好原始记录,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程质量。

2、重视施工过程监督及自检措施

健全项目部监督检查和作业队、班组自检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强化以项目质量检查工程师为核心的工程质量检查系统,选拔坚持原则、不循私情、秉公办事的人员担任各级专、兼职质量检查员,确保检查工作准确、全方位。实行工序质量考核负责制,上道工序必须经检查验收满足项目的质量标准并经签认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的实施。主动配合支持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积极征求监理工程师的意见,坚决执行监理工程师的决定,共同把好质量关。每月一次开展质量检查活动,并进行评比通报,奖优罚劣。

3、加强日常工程质量检查制度

专业质量工程师要求经常下工地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业队安质人员工作检查,对每天施工发生的质量情况全面检查;制定相关预防措施及纠正制度;(见:预防纠正制度流程图1);工班安质员对本工班每天在施工中存在质量问题负直接责任,并及时上报。

说明:本制度执行可由环保安质部全面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查工作;工程管理部、环保安质部对检查中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研讨并编写纠正办法上报项目经理批准后下发作业队;作业队组织相关人员按纠正方案进行处理,确保方案的落实;安质环保部组织技术工程师、作业队队长对纠正后的工程进行验证。

二、地铁工程施工进程中的进度保证措施

地铁工程项目施工是一项复杂工程,工期目标的实现直接受约于各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任何环节的延误拖延,均会影响工程进度的实现。根据项目总工期和各阶段关键施工的要求,总进度和各阶段进度方案,制定合理、操作性强的控制措施和执行方法,采用国际先进科学的动态管理、滚动控制手段,使项目高质量、高效率达到预期目的。

在项目经理部配置专门的计划、进度控制工程师及辅助人员,负责各阶段计划的编制,负责设备进度控制,协调设计、设备生产、安装调试工程进度,及时掌握各项进度执行情况,编写进度控制报告。

在进度控制方法上,依据进度网络图和里程碑,采取“制订执行、检查分析、修正执行”的方法,使工程按照预期的工期目标有条不紊的推进。当实际进度比计划工期延误/提前时,或当出现未预料的问题时,我们都将修订计划,使各项工作均在控制范围内。

三、地铁工程施工进度中关键因素的控制措施

按照进度控制方法,分析工程实际,在施工组织安排上,主要从“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保证实现工期目标(如下图2所示)。

1、人力资源措施

按照技术标准、设计要求、施工规范和作业指导书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干之能胜”。为保证工程的工期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强化激励机制的作用。作业层实行全面的定额计件工资制度,管理层实行绩效挂钩工资制度。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方面形成持久有力的激励机制,来保证施工进度。

2、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

根据工程的特点,合理划分作业面,科学组织开展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组织流水作业,以提高作业效率和施工质量。按照“编制、试作、研讨、修正、执行”的步骤,编制“工序作业指导书”,确保工序质量一次达优,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集中预配、组装成品或半成品,减少现场作业时间和强度。

3、材料及设备供应

由项目经理部按业主要求及工程方物资采购程序,结合计划工期,根据编制的材料及设备供应计划进行采购工作。确保物资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前都能及时供应,从而保证工期。做好材料及设备的检测工作,严禁不合格材料或设备进入作业现场,杜绝返工现象。当材料或设备不能及时检测需“例行放行”时,报请监理工程师同意,并执行“例行放行程序”,保证工程工期和质量。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制高校;专业建设;措施

作者简介:蔡恒玲(1976-),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实验师;刘泽华(1966-),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南华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11XJG07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41-02

“九・五”期间,中央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大改革,国务院各部门主管的高校大多划归属地管理,少部分独立或者合并后归教育部管理,从而产生了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转制高校。南华大学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56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1]

转制高校的特色在于其行业背景,行业背景是转制高校区别于一般地方高校的显著特点。[1]隶属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高校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同时,行业部门、学会、协会对高校的直接投入急剧减少,政策倾向性也相应改变。因此,转制高校如何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十二・五”以来,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坚持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工、医学科为主,经济、管理、文、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核类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目前,学校有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哲学9大学科门类,71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39个,医学专业11个,理学专业4个,管理学专业6个,经济学专业2个,文学专业3个,法学专业1个,艺术学专业5个。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6个,国防紧缺专业2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管专业5个,湖南省重点专业10个,湖南省特色专业10个,校级特色专业13个。学校本科专业规模相对稳定,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部分优势特色专业达到国内地方高校领先水平。

二、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校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还是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地方,具体体现在:

1.专业建设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各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已经进入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而部分专业,尤其是新专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负责人与专业教师。

2.专业结构总体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专业方向主要是由学校宏观监控,学院自主设置,部分专业方向数量分布不均匀,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6个方向,临床医学有7个方向,土木工程有4个方向,汉语言文学有3个方向等。

3.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及少数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科研转化教学,注重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和校企、校所联合培养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路

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由数量扩增转向质量提高,由迅速发展转向规范发展,再向稳步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

按照社会需求、专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结合我校办学优势与发展定位,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分期、分批、分级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培养特色专业,有计划地开拓尚属空缺的新专业,促进专业建设向多科性、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工、医学为重点,经、管、法、文、理、教育等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

2.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提升专业总体水平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特色,以优势学科带动特色专业建设,建设发展新专业、建设专业群;同时依托基础学科,通过交叉、延伸和渗透,大力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本科教学工程

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着手,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实行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梯度建设规划,国家级与省级择优立项,校级实行扶持性立项。

四、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采取的措施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和完善。在专业结构调整与内涵建设方面采取6项措施。

1.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2011年以来,学校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如撤消基础医学、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新增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安全工程等核类专业,使我校成为全国核类本科专业齐、本科生培养规模较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主动适应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积极改造专业方向,增设市场适应性强、需求量大的新专业 11个;进一步加大老专业、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参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省、行业部门 (协会)和高校联合制订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制订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结合新专业目录实施、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认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来确定课程体系,修订新版培养方案;加大与企业联合培养、跨专业跨学科培养、分类培养(精英型与应用型、研究型与工程型等)力度;制订“工程类专业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等规定和实施办法,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使电子信息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等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行列,临床医学进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3.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

实施新开课程、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梯次建设计划,实现开设满两年的课程全部成为合格课程,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实现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全部上网,进一步推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建设好数字化教学中心平台,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师生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能力,建设好“精品课程开放共享平台”。

4.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贯彻“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和整体优化,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和协作意识的养成。

5.强化责任教授负责制的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探索并实施责任教授负责制,聘任非领导职务教授担任责任教授,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学团队建设,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与改革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使其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按照“控制规模、注重质量、强化内涵、协调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好一批高水平的能接纳多学科专业学生实习的大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原则上控制协作型附属医院的扩展,增加核类及综合类实践教学基地,适当新增具有三级等级的医院作为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实习基地,为全科医学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

五、南华大学本科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形成了南华大学现有的办学规模和专业结构体系,做到了专业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专业结构上实现一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二级学科类别形成群组,各专业互相支撑和相互渗透;专业水平上达到特色明显,重点突出。

1.通过实施分阶段的重点建设计划,优化了专业结构

学校新增了核反应堆工程、核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安全工程等核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学科专业体系,覆盖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所有核类专业;规范了新专业申报的学科方向和服务领域,充实了与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环保事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和相关专业;调整和限制不适应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且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与规模,形成以工、医为主,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建设了核、医、环保等特色学科专业群

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0余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充分体现学校行业特色和湖南省教育强省的发展特色;以特色专业为示范,全面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3.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

目前品牌专业立项建设已见成效,核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已凸现优势和特色。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一批专业通过改革和建设,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专业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基地、专业教学改革的示范基地。

六、“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近几年的“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强化了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有力地引导和促使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内涵建设,初步构建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新平台。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笔者去思考和实践,简要归纳如下:

第一,在现有专业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本科教学”项目申报工作为核心,以发掘、整合优势项目为出发点,以宣传、建设已获批项目为示范,进一步推动我校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二,强化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扩大辐射面,注重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推广,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扩大学生受益面,优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奖励机制,进一步将广大教师、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来。

第三,加大孵化和培育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力度。积极开展“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完善梯度培养机制,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孵化和培育高水平的质量工程项目。争取更多的省级项目立项,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示范实验中心等方面努力实现国家级项目突破。同时,对已获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动态测评、验收工作,定期总结经验,完善建设思路,推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改革和建设并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志明,刘泽华,袁彦琳.转制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3):86-88.

[2]刘泽华,蒋新波,刘源全,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6):23-26.

[3]张放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4]章冬斌,程瑶.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结构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8,(3).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理(1971-),男,辽宁沈阳人,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孙衢(1971-),男,陕西西安人,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自动化CDIO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2422)经费支持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0-02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CDIO工程教育项目起源于2000年10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1]

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是CDIO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单位,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控制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自动化)。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钢铁流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11月,本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以CDIO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的试点专业建设”。这表明了我校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对我校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学校和自动化学院按照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其课程体系、教材及实习基地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基于钢铁流程工业的自动化专业CDIO工程教育模式(Iron & Steel automation CDIO,简称ISA-CDIO)。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方案

北京科技大学CDIO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设目标是针对钢铁流程工业,以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为依托,以流程工业中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为教育背景,培养具有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和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智能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调试和维护以及科学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其建设成果可为高校自动化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参考和示范作用。其建设方案为:根据学科基础和科研特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的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有效的评估和考核机制。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七个方面(见图1):

1.知识体系的提炼

针对钢铁工业流程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需求及特点,从对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出发,分析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建立以钢铁工业流程为行业背景的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为ISA-CDIO培养模式的建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指导。

2.ISA-CDIO培养模式的建立

在知识体系提炼的基础上,结合CDIO能力大纲要求,考虑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培养过程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和融合,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完善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完成完整的专业培养计划和齐备的教学文件。

3.工程实践环节系列的设计

进一步强化教学体系当中工程项目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实际项目的构思(规划)、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为此,理顺每个课程的实验项目,构成三级的实践项目环节。在相关课程三级实验环节的基础上,设计综合实践项目,构成二级环节。进而在二级环节的基础上,由毕业设计、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以及钢铁工业中典型自动化系统的集成项目构成一级环节。

4.相关教材的建设

配合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建立与教学体系改革相配套的系列教材、相应课件及实验指导材料,形成立体化教学环境。

5.工程实践场所的建立和整合

形成校内教学、实验、科技创新与校外大型钢铁企业和自动化公司实习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产实习环境。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强化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配合教学改革内容,针对钢铁流程工业重要环节的特点,结合目前典型的控制设备、网络环境及先进的仿真软件,搭建实验平台,构建半实物仿真实验环境,形成工程教育基地。

6.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工程项目和现场实习的方式,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聘请企业或专业技术公司当中有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我校的特聘教师,使其参与教学环节,提高教师队伍工程能力。

7.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学生学习情况考核机制的建立

针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设置具体的考核机制,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考核办法,检验改革的效果,并通过借鉴ASEA工程师认证的考核办法、听取毕业生工作单位反馈意见等方式,定期对考核办法进行修改、完善。

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践和实验环境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估与考核机制等多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完善的ISA-CDIO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已取得的建设成果

1.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根据既定学科定位和培养模式,结合学科发展基础和人才培养需求,从加强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着手,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广泛调研并征询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意见后,组织资深教师修订完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已制定了2010版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实验大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纲,以及相应教学日历等。

2.加强新教材的建设和课程建设

本专业教学所使用教材,大多为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出版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年。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师积极主编教材,已出版及待出版的教材为16部,均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立项教材。本专业必修课程全部达到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标准;2010年我校“数字电子技术(双语)”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电机及运动控制”获校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获校级优秀课程称号,“嵌入式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获校级优秀课程建设,自动化专业“CDIO人才培养模式”等课题得到学校教改项目经费支持。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了自动化专业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交流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有两名教师分别去澳大利亚、美国访问交流,2011年有一名教师到日本进行访问交流。本学科现在专职教师33人(3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员24人,在读博士2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人。本专业正积极引进专职教师,且已从国内、国外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授、兼职博导、讲座教授和项目合作专家30余人。

4.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体系

完善了教学文件、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包括院、系自查和校、院教学督导组核查。要求定期做好课堂教学质量效果检查、建立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教学档案、认真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等,并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意见。通过专家听课、院级领导听课、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多种途径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依据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定,正逐步实施考教分离和以严正考风为重点的学风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从本学科发展方向出发,广泛征询相关院校和用人单位意见,探索学生工程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多样化、综合性、分层次、重创新等特点,如图2所示。

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加强学生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绝大多数设计选题结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符合学科专业要求。在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方面,与国内十多个企业一直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在巩固济南钢铁集团生产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训基地,如北京佰能公司、北京时代凌宇公司、北京信融友联股份有限公司、中冶京城瑞达股份有限公司、安阳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宣化钢铁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

6.继续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学校在“211”三期建设中投入1300万元建设本学科平台;2010年,自动化学科获批重点学科,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2010年我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双语)”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称号,该课程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其他多门课程正在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前期准备工作。

8.继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西门子仿真大赛、Scilab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当中,由学生和有经验的老师组成的团队,不断取得好成绩。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交流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9.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施状态自评

根据CDIO实施评估标准,分别从以CDIO为本专业教育的背景环境、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制订、工程导论、学生设计―建造(实现)活动、工程实践场所、一体化的学习经验、主动学习方法、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成绩考核方法、CDIO工程教育改革在本专业的实施等12个方面对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2010年CDIO实施状态进行了自评,自评结果如图3所示。

三、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对本专业在CDIO改革的理念、计划、方法、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针对本专业当前所面临主要问题,下一阶段的改进工作包括:进一步深化对CDIO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营造良好的背景环境;精练学习目标、结合学校定位及国家需求,培养有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CDIO教学大纲,完成细化新版教学大纲;探索工程导论教学模式,通过相关核心课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在学生的一体化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基础上,探索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机制,逐步扩大覆盖面,力争做到全部学生参与该活动;在现有条件下,完善拓展学生的实训基地和实践场所;结合教学大纲的制订,逐步将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建造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尝试,探索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参加实际工程项目或参加师资培训等手段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教学水平;变革现有的考核方式,除注重课程内容考核外,还将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等能力纳入考核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将现有的评价机制有机整合,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延续性、多样化的考核体制。

四、结束语

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2]特色专业建设要求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质量工程”建设,积极研究本专业的特色,制订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并以此来促进教学内涵的建设,确保正确合理地设置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抓住适应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办出能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和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

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立足钢铁流程工业,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设计了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构建了基于钢铁流程工业的自动化专业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特色专业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和贡献。

参考文献:

质量工程师总结与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同步工程;汽车开发

一、前言

汽车新车型的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开发周期长,风险较大,因此,产品开发必须要有一套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程序,并严格按标准程序一步步地走完全过程。然而随着客户群体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汽车开发思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在最短时间开发一款高性价比的汽车已经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共同研究的课题,在技术思路上由车型开发发展为平台开发,又由平台开发发展到架构开发。在管理上,也不断创新,PDCA(计划-实施-检查-纠正)、DFP(质量功能展开)、TQM(全面质量管理)和SE(同步工程)等理念等不断引入。

本文以同步工程的理念为指导,结合上海汽车某车型开发,从开发研究和方案实施两个维度,研究构建了一套汽车开发项目的同步工程管理机制。

二、同步工程

同步工程(SE,SimultaneousEngineering),又称并行工程。是指对整个产品开发过程实施同步、一体化设计,促使开发者始终考虑从概念形成直到用后处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要求)的一种系统方法。它把目前大多按阶段进行的跨部门(包括供应商和协作单位)的工作尽可能进行同步作业。”

同步工程有如下特点:一是同步性。产品开发的各个子过程尽可能同步进行,下游可以介入上游工作,并根据上游状态启动可行的工作。二是约束性。将约束条件提前引入产品开发过程,尽可能满足各个方面要求。三是协调性。各个子过程间密切协调以获得质量(Q)、时间(T)、成本(C)等方面的最佳匹配。四是一致性。产品开发过程的重大决策建立在全组成员意见一致的基础上。

三、目前同步工程实施中的问题

同步工程随着在汽车企业应用的深入,实施的措施采取的办法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设立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

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的设置,旨在分别从技术和管理上明确协调责任。整车集成可以从技术上对系统间技术方案平衡,形成优化组合。项目管理则支持整车集成推进各系统按照整车集成的技术方案实施,并对预算和进度协调跟踪。在该体系中,各系统除了完成自我开发,也对相关系统开发状态适时了解掌握,保证开发协调同步。

(二)同步工程工作子单元

以总成或者零件为单位,构建同步工程工作单元,由产品工程、采购员、质量工程、制造工程、物流等组成,该小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协作并共同对产品负责,这在上海通用、上海汽车广泛使用。

(三)及时,版本管理

及时可以让相关干系人对开发状态实时了解,版本的管理可以让干系人掌握每次变更的差异,并保证工作的可追溯性。

(四)干系人会签

干系人会签除了实现信息,更是在整个工作团队中形成统一认识的重要手段。

上述传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同步性,从而为同步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但在汽车配置日渐复杂、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表现出一些弊端:

第一,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很难承担技术和管理协调任务。据统计,一辆整车开发中需要协调解决的技术问题基本在2000个以上,其中近2/3的问题都是跨零件或者跨系统的,且涵盖了布置、工艺、性能、安全、可靠性、外观质量、人机工程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如果全部由整车集成和项目管理跟踪,是无法完成的,而分散到各系统内部自我协调解决,总体状态确很难控制。

第二,缺乏对整个业务链信息一体化管理,难以跟踪。如一个问题导致设计更改,首先需要工程牵头、采购、制造等支持确认一套最佳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让后各自实施,但信息都由各功能组自己掌控,但跨系统的兼容性和对项目总体的评估很难实现。

第三,不便问题的管理和经验总结。由于问题很难一体化管理,大多离散在各子系统,这就可能会导致同一类问题在不同子系统中的解决方法不一致,进而无法比较,难以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

四、同步工程管理机制的改进

针对现有同步工程实施上存在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管理,一是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方案研究,二是问题解决过程实施跟踪。

在问题发现和方案研究上,根据开发管理条线构建跨系统开发管理组(CFT),由各专业人员分别对布置、工艺等进行开发跟踪,直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实施验证通过。

以上海汽车某一车型为例,建立一下功能组对问题发现并协调跟踪解决(见图1)。

VCIT(整车布置集成功能组):该小组由总布置工程师牵头,负责对开发过程的物理集成开发实施管理和跟踪,通过虚拟和实物开发验证,解决人机工程、布置间隙、工艺可行性。

VPIT(整车性能集成功能组):该小组由整车性能工程师牵头,小组有EMDQ、NVH、空气动力学、热管理、安全等子性能工程师分别负责,实现整车性能目标的展开、研究和验证工作。

EPIT(整车电器集成功能组):该小组由电器集成工程师牵头,由整车所有负责控制模块的工程师及线束工程师组成,负责电器网络架构和通讯问题。

POPS、DQ&V(整车产品感知、设计提升小组):该小组由造型工程师牵头,参与者多为设计外观的系统工程师,主要集中在车身、内外饰系统,负责通过不断的评估改进提高客户感知质量。

BIR/TIR(整车试制、试验问题研究组):该小组分别有试制工程师和试验工程师牵头,各系统参与判断问题、研究和责任认定,并跟踪实施效果。

LADV(整车试验认证小组):由整车试验工程师牵头,用PDCA的思路结合整车、零部件开发的一般流程,对整车、系统试验计划合理规划,使之和整车主进度计划匹配,并实时跟踪调整。

CPIT(现有产品改进小组):对前车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对在实施项目或者预研项目设计中预防。

PDT(产品开发小组):有负责零部件工程师负责,由采购、制造、质保、物流工程师参加,负责对零件设计、开发、定点、交样等全过程管理,是研发和制造两大体系最小的同步工程单位。

SMT(同步工程小组):由各负责零部件职能部门总监负责,采购、制造、质保、物流等经理参加,旨在协调解决PDT无法解决的问题。

VAPIR(整车和工艺集成审查组):VAPIR一个职能是完成技术方案平衡,由车型总工程师,工程、采购、质保、制造等参加,对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评估决策,讨论问题主要集中在SMT无法解决或者决策的问题;另一个目的就是项目运行状态的审查,由项目管理牵头,确认各阶段主要工作和上述功能组工作状态,协调处理各类流程、操作问题,并将问题评估上报。

上述一系列的CFT小组工作,为整车开发中问题的暴露和解决提供了系统性保障,通过该平台操作,也明确了各责任工程师在团队工作中的角色。

但问题解决不仅是找到工程方案就可以,而且要在整个业务链实施才算完成;同时,由于现有的PDT、SMT都是零件或者系统级的同步工程管理,缺乏一个宏观的管理和控制,为此,项目构建了零件俱乐部跟踪管理体系,旨在跟踪问题解决实施过程。问题解决措施通过CFT小组工作明确后,便进入零件俱乐部跟踪管理体系。从工程工作指令开始,工程支持更新的数据和图纸、采购启动供应商开发、制造完成生产线的调整或改造、物流确认实施断点,每个实施环节的进展实施跟踪管理。

通过上述管理实现了横向和纵向管理,使所有开发中暴露的问题按照流程解决关闭,整个项目运行状态显著改善:一是开发有效性提升,开发全过程方案更改次数减少30%以上,开发问题收敛很快;二是开发实施效率提高:EWO(工程工作指令)提出到实施时间比机制改进前缩短50%;三是杜绝了制造线因为设置和工程设计工艺路线不一致的现象;四是工程、采购、制造、质保、物流及供应商的协同开发和谐,增强了彼此信任。

五、结束语

汽车开发是一个高度的社会化的产业,开发一辆好车,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攻关,同时还需要一个有效的开发管理机制,使人尽其用、发挥协同效应,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好车。同步工程的管理正是为改善团队内和团队间协作而展开。其灵活应用也必将为汽车开发管理提供更多的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贾磊,余佳琳,崔卫国,周宗峰.汽车行业项目管理方法的探索[J].上海汽车,2008(5).

2、陈虹.上汽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架构策略[J].汽车工程,2010(6).

3、汽车新开发的项目管理[J].中国汽车制造,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