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喻教学法论文

比喻教学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比喻教学法论文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1.1比赛教学法的概念

比赛教学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在教师主导控制下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比赛这一环节,按照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一定的强度,使大学生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1.2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益处

1.2.1激发、巩固和提高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枯燥、乏味的基本技术练习,通过对抗、竞争和娱乐的比赛形式变得更加有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使大学生在篮球课中被动性学习变为主动性学习。使原本对篮球运动的大学生更加喜爱篮球课,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产生良好的循环效应,使大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1.2.2提高和巩固大学生篮球技、战术水平

比赛教学法具有竞争性和娱乐性,符合大学生阶段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大学生通过比赛练习的过程中,大脑皮质处在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有利于正确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使技术动作更加实用和符合实战。在战术的使用上,比赛教学法不仅锻炼大学生在比赛中的战术执行能力,更加锻炼了大学生在比赛环境中,对比赛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的选择战术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在比赛环境中的随机应变、果断抉择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技、战术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1.2.3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篮球比赛教学中,大学生不仅仅只是身体运动,心理也随着比赛的变化而时刻变化。比赛时紧张的氛围,使大学生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产生焦虑,并且还要求学生很好地完成技术动作,使大学生抗压能力提高。

1.2.4增进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为了取得比赛胜利,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和同伴进行交流,尽可能地积极配合队友,使团队获得胜利。在每次战术配合成功的时候,会为自己的队友鼓掌、加油,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大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打下了基础和可能。

2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阶段是篮球新技术及单项技术和战术的学习、比赛。如:运球、传球和投篮,这些内容在学习和练习时,比较枯燥,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引起大学生消极对待课堂的现象。在这些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配合比赛教学法,就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和具有竞争性,引起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更集中、长久,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篮球课的教学效果。第二阶段是篮球各个单项技术和战术的结合的学习、比赛。各个单项技术的结合,包括两两结合以及两个以上的的多项技术的结合;战术也是一样;也包括技术和战术的结合。这段教学比赛法和第一段的比赛教学法的要求一样,主要看学生谁学得快、学得好,谁进步的幅度大,谁学得苛苦;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技战术水平而比赛。第三阶段是真正比赛及竞技比赛。学生学习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掌握好的技术,而竞技比赛就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技术,是否能把学的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这段教学过程中,目的是通过比赛找出学生技术的不足,或者检验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是否恰当、合理。另外,在比赛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裁判的工作,使学生对裁判工作有所来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执裁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目前,高等院校的篮球教学现状为:篮球课中大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对篮球运动感兴趣对篮球课不感兴趣;在比赛时技战术运用不佳、不理想;教学的场地、器材不足;多数高校采用教学方法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有益于激发、巩固和提高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大学生提高、巩固篮球技、战术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分可以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篮球新技术及单项技术和技战术的学习;第二阶段是篮球各个单项技术和战术的结合的学习;第三阶段是真正比赛及竞技比赛。传统教学法基础上,安排一定量的比赛教学法能提高篮球教学效果。

3.2建议

3.2.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建立其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和创新。

3.2.2教学比赛中注意安全,避免学生受伤或者引起矛盾冲突

第三段的比赛比较激烈,对抗性较大,学生很容易受伤或者引起矛盾冲突,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要有所要求,避免出现伤害事故和其它不良现象的出现。

3.2.3制订比赛规则和奖惩方法

前两段中的比赛要注重比赛的趣味性,而第三段是按比赛规则要求学生。有比赛就会有输赢,就会有奖罚。但是奖罚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奖罚方式要以激励学生前提。

3.2.4教师要发挥榜样的作用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教学比赛中,教师是参与者,比赛时做的动作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另外,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学生战胜困难,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战术。

3.2.5比赛、教学在课堂上的比重

教学过程中基本技、战术与比赛采用交叉安排的方法,技术课主要以学生的练习为主,比赛也是学生练习的方式之一。所以,教学应该占课堂的30%左右,而教学比赛,约占课堂的60%~70%为宜。

3.2.6比赛后的总结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

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2年5月出台了《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试行)》。

1.毕业论文基本要求。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不能用专科毕业论文替代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必须为学术性论文,不能用法学案例评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法律工作总结等其它形式。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必须在6000字以上。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太集中,本科阶段课程内容选题要高于总选题的30%,选题要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

2.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老师担任,一般选用中级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本科毕业初级职称的教师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担任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本科毕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审判员、检察员、律师也可以被聘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资料收集、写作方法的运用、文献检索、写作提纲的拟定、督促学生按写作计划完成初稿;论文初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定稿进行成绩初评,书写评语。

3.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员须全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由3人组成,答辩主持人须具备高级职称,答辩组由电大教师和外校答辩教师组成。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认定除了要看毕业论文的本身质量外,还要看学员现场答辩的情况,通过答辩来检验论文是否为学员本人完成。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第。优秀人数不得超过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术训练课程缺失。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没有论文写作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试形式。学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能力。学员不知道如何收集资料,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不知道论文的布局谋篇。虽然有开设《法律文书》课程,但讲授内容为司法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法律文书的规范和要求,并非学术论文技能的训练。

2.毕业论文表现形式单一。毕业论文只能写学术型论文,导致部分学术功底差,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兴趣不大。学术型论文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格式,束缚了学员的手脚,难以调动学员的写作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经验优势。

3.毕业论文答辩过场化。答辩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员答不出来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员法学基础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但为了能让毕业率达到一定的比例,答辩主持人往往会放宽答辩要求,一个班级只留下一两个最差的同学不通过,其他同学即使再差,也送个及格分数。导致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不是很严谨,学员认为通过太容易,不能够引起学员的重视,不利于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

4.存在抄袭和购买论文的现象。开放教育学员因为没有时间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但为了毕业,就去网上抄论文或是花钱买论文,助长了不正之风,构成了学术腐败。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过去是同中国政法大学联办,在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受联办学校的制约。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设置本科专业,按教育部规定,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这19个专业有独立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资格,其中就包括法学专业。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自主设定教学计划,决定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

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开创性[4],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多元化必将更加适合成人学生,更符合开放大学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能够公平合理地处理法律纠纷。[5]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学员将法学理论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学员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帮助,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三)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电大系统的法学教师在学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电大系统自身的原因。省级电大以下的法学教师无法兼职从事律师职业,导致这些法学教师无法案件。电大系统组织的法学教师业务培训数量也不多,省级电大的老师还有机会参加培训,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一所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只有一两个,教研活动很难开展,在教学压力不大的情况,教学技能很难提高。如果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将促进促使教师知识更新,并提高法学实践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的尝试

(一)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如果学生的学术功底较好,可以通过撰写传统毕业论文来获得学分。此外,学生还有其他选择,或是在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杂志上,或是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模拟审判案卷及审结报告或法律意见书作为毕业论文成果形式。毕业论文的形式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须报指导教师同意,并须重新开题答辩。

(二)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实行毕业论文“双轨制”改革,在法学专业114名大四学生中,推行法庭模拟审判和论文结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现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论文占40%。目前,此项改革尚未全面推开,该校采取自愿选择方式,在2011届114名毕业生中,已有22人选择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学生还按传统模式写作毕业论文。[6]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法学本科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研究成果经鉴定程序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

(四)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除了学术型毕业论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形式。[7]

(五)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2008年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改革举措:2009年毕业的本科生必须写案例分析,而且必须是具有争议、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的案例。[8]

(六)华侨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要求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复印一个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复印卷宗必须完整。根据该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撰写案例评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件的简介、证据的认定(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认定结论。毕业生在答辩的时候,必须带上复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备查,期间要求毕业生先介绍该案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及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可以根据该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对案件处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是如何处理案件以及认定结论的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根据毕业生撰写的案例评析报告的质量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评分。[9]

四、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制度设计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尝试毕业论文改革,既保留传统毕业论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传统型毕业论文

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切记题目不能过大,如在题目中出“中国”或是“我国”等字样,撰写的论文能够解决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员论文选题尽量不要重复,最好一人一题。在论文的格式和学术规范上要严格要求学员,论文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字数不少于6000字。论文的复制比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论文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论文的写作着重在于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生的工作性质和生活阅历,引导其选择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题目,以充分发挥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免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写出具备电大毕业论文特色的高质量论文。[10]

(二)调研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布置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员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法学专业课程相给合,确定调研主题。教师要对学员的调研活动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提高学员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原始材料应真实可信,调研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实证性和时效性,调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视现有法学理论,研究报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报告应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资料充实、方法科学、结论可靠,字数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拟审判

模拟审判是一项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可使参加的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辅导教师带领学员去法院旁听,和学员共同确定模拟法庭选用案例,确定模拟法庭开庭计划,指导学员完成所有诉讼文书的撰写。模拟审判适用普通一审程序。模拟审判全过程的演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其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书和判决书的撰写又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6]。没有撰写法律文书的学员可以撰写审判总结上交。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在模拟审判过程中的表现及提交的诉讼文书和总结给学员打分,审判过程中的学员演示表现占总成绩的60%,提交的诉讼文书或是总结占总成绩的40%。

(四)

鼓励学员在读书期间撰写、,学校对公开的同学依期刊的不同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公开发表的论文选题必须是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学员就读的学校。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对学员上交的发表过的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论文应当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方法科学、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发表的论文只要达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开出版且有国际和国内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要达到6000字。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其他公开出版的编著中发表,且字数在6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申请认定的资格。

(五)审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学员或是参加法院实习的学员可以对本人审判或是参与过的案例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和总结。要求学员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审结报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对案件的基本经过、案件中证据的采信、法律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以不少于4000个字为宜。

(六)论文获奖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必要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如何认识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1.1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针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各派学者的多种定义。从这些定义里面,可以总结出,“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因此,不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跨国组织的交往,都属于跨文化交际。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处理和父母、朋友、同学之间的跨文化交往,也要面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现象,在后来的社会工作中,学生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跨文化交际任务。

1.2 英语专业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迫切需要

语言专业的学习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高很多,而在学习语言的学生中,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学生又相对地比学习日语、韩语的学生面对更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中国、日本、韩国都属于中国文化圈,因此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多的共同的成分。例如,数字“四”在中国和日本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数字“四”不被中国人和日本人喜欢,是因为其发音无论在中文还是日语里都与“死”的发音相似。另一方面,面对相同的交际场景,中国文化圈里的国家其交际反应和其他国家的反应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例如,面对喜事,中韩两国都选择红色作为主要的背景颜色,而美国、英国则选择白色为表达喜庆心情的颜色。而白色,无论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被应用在丧事中。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反映,思维模式不一致导致他们难以进一步地学习英语,对于一些专业内容的理解也有偏差。比如说,在汉语里,面对问题“你还没意识到这个错误吗?”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我意识到了”,但是在英语里,学生应该回答:“Yes, I did”。面对称赞的时候,中国学生选择“不,过奖了”作为礼貌的回复,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则直接地以“Thank you”接受称赞。

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某些语言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训,以提高学生在交往中的自觉性和理解能力。

1.3 跨文化交际现象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而进入英语专业,其学习的对象是英语。汉语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区别。汉语无论在发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都和英语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和英语相比,汉语单音节词较多,而且单个的词语可以自由使用,根据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现不同的意思。但是英语则比较严谨,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句子,比如时态和语态。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导,许多学生因此羞于开口。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英语发音不自信,因此除了必要的练习之外,并不敢多说英语。但是当学生观看了英国各地区英语口音的教学视频之后,得知在英国地区也有十多种不同的口音,学生开始接受自己的口音,并能够鼓励自己朝着视频中展示的Standard English(标准英语)口音努力,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多说多练达到标准。

2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

2.1 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

纵观多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并不是非此则彼的内容,跨文化交往是动态的,是以人的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应辅以学生的经验、感受为教学内容。简单地传授学生面对一个跨文化交际现象应该怎么处理,并不能真正地使学生理解跨文化现象,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枯燥、沉闷、难以理解,是一部分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长久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过多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效开展教学互动。面对跨文化交际如此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师应该调整方向,以案例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从做中学,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活动,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各国饮食文化”的时候,可以先布置学生提前准备各自家乡饮食习惯的介绍,在当节课上,先让学生通过介绍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再进一步引入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跨国交际,还有跨地区、跨民族、跨种族交际等等,通过从身边的案例开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跨文化交际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也更能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2.2 以创新内容为支点

上文提到,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动态的课程,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教材、课件为教学的支点,必须创新性地开拓多方面的教学材料。

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除了要认真学习好教材上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各国穿衣文化比较”的时候,可以就学生热爱的美国电视剧和英国电视剧做出讨论,选取具有典型风格的图片进行比较。如果单纯从课本的文字着手,由于文字描述和实际有偏差,学生难以理解,即使在课本上所见的图片,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图片,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能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必须紧跟社会进行调整,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能创新内容,一味地以教材为主,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教授的知识变成了残羹冷炙,索然无味。

2.3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

在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和精读、语法等课程不一样,单纯的教材、黑板并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跨文化交际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世界上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学生才能接受文化冲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录音、对话、视频和情景演示等都是理想的教学工具。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世界上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类型感受不同国家的民族特性,也可以作为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法。

3 结语

跨文化交际应当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展,这是由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学习是建立在对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跨文化交际必须注意运用与其他课程有区别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突破点,因此,应该提倡互动、创新和直观的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5).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哲学角度:辨证思维;和谐思维;审视;声乐艺术;歌唱呼吸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虽然声乐界从不同角度对歌唱呼吸法的认识逐渐达成广泛一致,但如何从哲学角度正确解构歌唱呼吸法与发声、共鸣、语言、情感、表现力之间的矛盾,进而构建平衡、协调、和谐的关系,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却始终存在着分歧。对歌唱呼吸法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象层面、缺乏对内涵的深层理解导致认识上出现偏差,从而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歌唱呼吸方法的在声乐界不乏其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进一步研究歌唱呼吸法以及与声乐艺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歌唱呼吸法的历史沿革与演变

普莱瑟(F.A.Protheroe)认为:“很多人都有好嗓子和很高的天赋,但几乎没有人知道歌唱的呼吸方法”,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至少说明不懂歌唱呼吸方法还是大有人在的。那么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声乐教育家吉诺・贝吉(Gino Bechi)在论及歌唱呼吸方法时曾说:“人们躺着睡觉时也要呼吸,这时呼吸方法是正确的。请记住,在歌唱时要用躺着时的呼吸方法来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以最浅显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歌唱呼吸方法最深刻的道理,即歌唱的呼吸方法与生活中人躺着睡觉时的呼吸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从而进一步揭开了歌唱呼吸的神秘面纱。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虽然歌唱的呼吸方法和人躺着时的呼吸方法其实质是一样的,但在具体运用中要求却不一样。生活中人必须每时每刻吸入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代谢转换,以维系生命。这样的呼吸是生命的根本需求。一般正常情况下呼与吸的时间长短是相等的,力度是平衡协调的。而歌唱呼吸除去需满足生理代谢需求外,则必须还要服从发声、共鸣、语言、情感、旋律、音准、节奏、速度等声乐艺术表现力的需要,有强、弱、长、短、快、慢、连、断等之分,是有意识、有控制、有目的、有技巧、有变化的艺术性歌唱呼吸。生活中的呼吸过程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只有自然而成正比的呼与吸两个不断循环的步骤,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并不同时运用。而歌唱的呼吸过程却有深呼吸――控制气息一发声歌唱三个不断循环的步骤。莱斯说:“我从未见过哪个伟大的艺术家歌唱的呼吸是费劲的……整个过程是呼吸――控制――歌唱”。莱斯是为了便于说明而把歌唱的呼吸、控制、歌唱描述为三个步骤,实际上,歌唱呼吸、控制气息、发声歌唱这三个步骤在特定的时间里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控制中呼吸、在呼吸中控制,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在发声歌唱时同时起作用。这样使得歌唱呼吸在气息量和气息的压力方面与生活呼吸不一样,“歌唱时呼吸的肌肉有两大组,一组是吸气肌肉群,另一组是呼气肌肉群,我觉得,这两组肌肉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不是同时用的,而唱呢,却要同时用,区别就在这里”。

吉诺・贝基先生所说的:“在歌唱时要用躺着时的呼吸方法来呼吸”,实际上就是胸腹联合呼吸法(rob and abdominalbreathing)。这种呼吸法是建立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的,是最自然、最符合人的生理规律的,故而它具有最大的潜力和不可逆转的动势。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胸腹联合呼吸法,实质上就是用歌唱不断来锻炼发展的和谐的自然呼吸法。追根溯源,早在十七、十八世纪时,西方的声乐论著中就很强调歌唱呼吸的重要作用,把“在气息支持下歌唱”,作为美声唱法的重要原则之一,但由于当时的科学、医学、解剖学等不发达,所以对歌唱的呼吸与发声之间的生理机能知之甚少。尽管在一些声乐论著中十分强调歌唱呼吸的重要作用,但具体到如何正确掌握歌唱呼吸的方法,及采取何种呼吸方法时却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当时的歌唱呼吸方法大致有三种:一即胸式呼吸法(costal breathing),其特点是通过改变胸廓周围径来控制气息运动的一种相对较浅的歌唱呼吸方法。主要依靠肋间肌的扩张、收缩使肋骨运动,其中以肋间内肌控制肋骨向外、向下扩张,以肋间外肌控制肋骨向内、向上收缩,它们彼此间的交替运动促成了歌唱呼吸运动。其缺陷主要是排除了横膈膜在歌唱呼吸中的重要作用,吸气肌肉的对抗运动受到制约,从而导致吸气肌肉与呼气肌肉之间对抗力量失去平衡。二是腹式呼吸法(abdominal breathing),其特点是通过软肋向外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交替运动来控制气息运动的一种歌唱呼吸方法。其缺陷主要是完全排除了胸式呼吸法中依靠肋间肌的扩张、收缩使肋骨运动的合理内核,过度强调软肋向外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交替运动,从而导致吸气过深,气息不流畅,声音不灵活,甚至音准偏低的不良后果。三为胸腹联合式呼吸法(rib and abdominal breathing),其特点“是通过横膈膜和腹肌交替收缩和放松进行呼吸运动的一种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既可取得较大的气量,又可取得呼气肌和吸气肌之间的相对平衡,所以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呼吸法”。上述的歌唱呼吸方法(不包含更早时期曾普遍运用过的所谓锁骨式呼吸法clavicular breathing),在声乐发展史上曾经呈鼎足而三态势。其中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在当时尽管实际上已经有人在歌唱实践中运用此法,但运用是不自觉或不明确的,并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声乐艺术发展到十九世纪时,“经德国医生曼德尔(Mandl)和英国医生马肯齐(M・Marckenzie)的大力提倡后,胸腹联合式呼吸法(rib and abdom-inal breathing),才比较明确、比较自觉地被声乐界普遍接受,被肯定为歌唱的基本呼吸方法而明确下来。”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世界上各种唱法都是以深呼吸为动力,在这一点是统一的”。歌唱运动中,当你真正学会积极的放松(包括面颊肌上提,适度微笑,舌根、下巴放松,喉头下放,双肩松弛等),依靠吸气肌肉群(吸气肌肉群主要由横膈膜、肋间外肌、上后锯肌、横突肋骨肌等组成)整体的积极运动,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rib and abdominal breathing),随着横膈膜向下伸展加上下方肋骨活动,扩大了肺叶的运动空间,你的气就吸得深而饱满。在呼气发声歌唱的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吸气肌肉群仍然要积极运动,不能懈怠。其中吸气肌肉群之一的横膈膜在控制、调节气息,支持发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其他相关吸气肌肉群一道积极工作,才能与呼气肌肉群 形成合理对抗;另一方面呼气发声歌唱时必须要保持吸气时腔体充分打开的状态,其中保持舌根、下巴的自然松驰,相对稳定而适度的低喉位是打开喉咙的关键之所在。而这对于正确掌握、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rib and abdominal breath-ing),支持发声歌唱是极其重要的。随着呼气肌肉群(呼气肌肉群主要由肋间内肌、胸横肌、后锯肌、腹直肌、腹内肌、腹外斜肌等组成)的积极运动(即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替收缩、放松进行的呼吸运动),小腹逐渐向里、向上微微收缩,用腹肌(属于随意肌)压迫内脏,并以此传递压力推动横膈膜压迫肺叶呼气。由于吸气肌肉群的运动而导致下降的横膈膜此时随着呼气肌肉群的运动则必然要逐渐收缩上抬回复原位,如果此时对横膈膜的运动不加于合理控制,则必然影响到气息的控制,从而影响到发声歌唱的艺术质量和审美价值。只有在吸气肌肉群其他相关肌肉的积极配合下,尽量合理的保持硬、软肋向外,向下的膨胀态势(由于横膈膜内在运动的缘故),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僵化、机械、呆滞的。诚如吉诺・贝吉(Gino Bechi)所说:“呼吸支持是说膈肌要有弹性,要均匀的控制气息。而不是要膈肌僵硬无弹性,那样就不能唱了”。这样恰恰与小腹向里,向上的适度收缩形成对抗态势。横膈膜既要有力量,但不僵硬或呆板,横膈膜既要有弹性,但不笨拙或机械。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发声歌唱、艺术表现的需要,使横膈膜与胸、背、腹部相关肌肉(主要包括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胸横肌、后锯肌、胸横肌、上后锯肌、横突肋骨肌、腹直肌、腹内肌、腹外斜肌等)一道积极运动,象活塞一样控制其收缩上抬压迫肺叶呼气的速度和力度,达到自如的控制气息与歌唱声音之间平衡与协调的目的。“用横膈膜呼吸是最好的方法。横膈膜是呼吸主要的肌肉,也是腹腔内最大的肌肉。正确地发挥这器官的功能,可以得到好的声音控制。横膈膜的活动就是它的伸展和收缩。横膈膜的伸展加上下方肋骨活动,扩大了气息的需要,使喉咙能够发出自由、清纯的声音”。虽然从生理学的角度说,横膈膜属于非随意肌一类,不直接受意志控制,但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受意志控制的相关随意肌作用于横膈膜,并通过它来控制气息。这并不意味着横膈膜在控制气息方面是消极、被动的,相反,坚强有力、富有弹性的横膈膜反作用于相关随意肌。在控制气息方面横膈膜犹如一个健康有力、充满生机的心脏对人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那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指的所谓“用横膈膜控制呼吸”,虽然从根本上说是呼与吸两大肌肉群整体协调、运动、控制的结果,但是横膈膜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

综观歌唱呼吸法大致经历了由浅呼吸到深呼吸,由局部呼吸运动到整体呼吸运动,这么一个演变、发展的历史进程。歌唱呼吸方法的演变始终和声乐艺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声乐艺术的发展对歌唱呼吸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歌唱呼吸方法的演变促使了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声乐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一样,必然要受到诸如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语言、时代、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在相关条件下必然还要受到人们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审美爱好、审美习俗和审美价值取向等美学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声乐学派。而上述的各种制约和影响力最终必然会在歌唱呼吸方法上有所显现。同时,即使是同一种歌唱呼吸方法――胸腹联合式呼吸法(rib and abdominal breathing),在相同的理论构架下也会因不同时代审美需求的差异,不同声乐作品艺术风格的差异,不同演唱者的个体差异,而在具体理解和运用上会有所不同,但这决不意味着是不同歌唱呼吸方法的混合使用。

二、以辨证思维与和谐思维正确认识歌唱呼吸重要性的深层内涵

《歌唱术语辞典》(The Singer’s Glossary)将“自然呼吸”定义为“没有受过任何直接的技巧训练或身体局部力量影响的呼吸”。而“歌唱呼吸”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已演变为歌唱专用术语。是指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技巧训练,能有意识地(最终训练成下意识地)控制相关随意肌并由相关随意肌作用于非随意肌主要是指横膈膜调节气息,并与歌唱(发声、共鸣、语言等)运动平衡、协调发展的呼吸机制。对声乐艺术而言它的重要性与重要作用,中外声乐艺术大师们都有真知灼见,如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因为歌唱中所有的变化都是来自呼吸的技巧”。十九世纪世界著名声乐教育家玛努埃尔・加尔西亚(子)(M・D・R・Garcia,1805―1906)在其《歌唱艺术论文大全》一书中曾说:“没有掌握控制呼吸的艺术,就不能成为高明的歌唱家”。二十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E・Caruso,1873―1921)曾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不言而喻这些精辟的论断从词义表象不难理解,无疑都说明歌唱呼吸对于声乐艺术是至关重要的。我以为其深层内涵更多的则是指歌唱呼吸与歌唱运动其他各要素之间互为因果的正确关系。换句话说,歌唱呼吸的重要性与重要作用是建构在歌唱呼吸与歌唱运动其他各要素之间平衡、协调、互动、和谐关系之上的。然而,现实中对歌唱呼吸重要性深层内涵不能正确理解,致使表象化、教条化的不乏其人。

其一,他们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没有把握好声乐艺术这个事物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相对的)又相互联结,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仅仅满足于停留在矛盾普遍性的表象层面,孤立而片面、概念化的强调所谓歌唱呼吸的重要性,而不去对矛盾特殊性作深层探究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声乐艺术发声歌唱中,诸如声与气、前与后、松与紧、亮与暗、巧与拙、刚与柔、连与断、强与弱、快与慢、高与低、上与下、大与小、深与浅、通与滞、清与浊、开与挤、横与竖、声与情、字与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整体与局部等等,其“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与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其矛盾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是声乐艺术矛盾普遍性的共性与绝对性。而声乐艺术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指声乐艺术这个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一)、本身其物质运动形式既有与其他事物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某些共同点,更有和其他事物物质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二)、不同个体之间由于他(她)们的先天心理生理条件,后天环境机遇,教育培养,意志品德,文化修养,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声乐艺术矛盾特殊性的成因在不同个体间具有差异性。这是声乐艺术矛盾特殊性的个性与相对性。从这个意义 上说,声乐艺术其内部不仅包含着这一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同时也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我们在“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他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同时,在研究声乐艺术矛盾的特殊性在不同个体间的表现是有差异性的时候,在对矛盾特殊性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时候,“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个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的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众所周知,声乐艺术的诸多基本矛盾是既复杂多变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告诉我们:它既是一般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让我们用哲学的辨证思维,以歌唱呼吸为例,进行分析、解构矛盾: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有一部分人在歌唱时“漏气”现象时有发生,尽管他(她)们在事前把气吸得很足,然而一开口唱,气就很快“漏掉”不够用了。对歌唱呼吸重要性深层内涵不能正确理解者,往往忽略对事物矛盾特殊性内在成因的把握与分析,而容易被事物矛盾普遍性的表象结果所迷惑,致使问题表象化、教条化。不错,从表象上看他(她)们确实都是歌唱呼吸出了问题,还没有掌握合理分配、控制气息的方法,“漏气”似乎成了他(她)们带有普遍意义的通病。但我们如果止步于矛盾的表象层面缺乏对深层矛盾的分析或浅尝辄止或不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以歌唱呼吸有问题一言蔽之的话,这样的后果必然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实际上,我们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就会发现:虽然“漏气”对于这一部分人来具有共性意味,但内在成因却因人而异具有个性意味。而歌唱呼吸“漏气”与任何事物矛盾的存在一样,必然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他(她)们之间有的是由于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在歌唱运动中力量不平衡、不协调导致气息不匀而漏气。有的是由于气息浅导致横膈膜不能起到对气息积极的调控作用而漏气。有的是由于声带闭合运动与气息动力运动之间力量不协调导致声气不平衡(气多于声)而漏气。有的是由于腔体(包括喉咙)没有充分打开,相关肌体组织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乱用导致“松紧”失衡,气息难以在身体内部形成合理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难以形成“气柱”和相对稳定而适度的声门下的气息压力,难于对歌唱发声运动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而漏气。然而,除上述原因之外,在歌唱呼吸“漏气”的表象下,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往往也是主要矛盾)则是由于舌根、下巴的不良用力,压缩舌根,软腭垮塌,喉头上提,从而导致歌唱发声可变共鸣腔的结构形态和体积变的狭小扁窄,通道不畅。影响了声带正常的闭合运动,影响了喉咙打开和喉头积极向下运动挡气,影响了横膈膜与之相互协作,使气息无谓损耗,不能很好地用来支持发声而漏气。由此可见,就一部分人歌唱发声产生“漏气”现象而言,虽然具有矛盾普遍性意义,但在不同个体之间其矛盾特殊性的深层成因是纷繁复杂的。在认识层面,我们只有在正确理念的支配下,把握好声乐艺术这个事物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既要认识到在声乐艺术中不同个体间的特殊性、差异性,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成因与显现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影响作用,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当我们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与解决声乐艺术诸多错综复杂矛盾的时候,必须认清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针对不同个体在声乐艺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力找出它们的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辨证否定、循序渐进,锲而不舍,最终解决矛盾。在技巧层面,我们只有在正确掌握胸腹联合式呼吸法(rib and abdominalbreathing)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气息压力使唱歌的声音持续不断”,让每个音都能得到气息支持;另一方面把“深吸气”这个重要而又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环节作为抓手。在此基础上歌唱生理器官以及相关肌体组织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积极运动。这将有利于去除舌根、下巴的不良用力,有利于喉头相对稳定、适度低位的安放,有利于喉咙打开,喉头积极向下运动挡气、声带正常的闭合运动。有利于横膈膜与之相互协作。同时还要注意吸入的气量不能过足。著名的歌唱家拜罗和喉科学家布洛得尼认为:“歌唱时吸入太多空气会使喉咙、横膈膜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处于紧张状态”。“唱某个音所用的气息越少-不论强音还是弱音-效果越好”。(注:实质是气息节约原则)这样才能使出气的通道畅通无阻,而抓住“出气通道的畅通则是解决呼吸问题的前提”这一主要矛盾,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他(她)们歌唱时发生“漏气”的问题。这才是在声乐艺术这个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一切问题往往迎刃而解的真正意义,也是重视歌唱呼吸的真正积极意义之所在。反之,如果仅仅满足于停留在矛盾普遍性的表象层面,孤立而片面、概念化的强调所谓歌唱呼吸的重要性,而对矛盾特殊性成因的分析或浅尝辄止不作深层探究或对具体情况不作具体分析的话,势必割断了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不是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就是滑进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泥淖。如果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在歌唱中得不到充分显现,那还奢谈其什么重要性和重要作用呢?岂不是隔靴搔痒!

其二,他们在认识上以偏概全,孤立而片面的强调所谓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忽略了歌唱呼吸与歌唱运动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忽略了歌唱呼吸只不过是人体各种肌肉力量运动其中的一种力量而已这样一个事实,把歌唱呼吸的重要性片面化、概念化、教条化,其结果必然会有意无意的把歌唱呼吸和发声、共鸣、歌唱语言、情感表现等其他声乐艺术的基本要素割裂开了,从而导致陷入“歌唱气息运用万能论”形而上学的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生陷于过分注意歌唱呼吸就很少能把歌唱好的”。当一旦陷于过分注意歌唱呼吸(往往是不正确的歌唱呼吸法)的泥淖而忽略了歌唱呼吸与歌唱运动其他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和谐的关系不能把歌唱好时,他们不是以辨证思维与和谐思维从自身认识、思维方式层面,从歌唱呼吸与歌唱运动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歌唱技巧各基本矛盾相关层面找原因,而是仅仅片面而又狭隘的局限于从所谓的歌唱呼吸方法层面找原因,以为歌唱气息运用是万能的,只要把歌唱呼吸问题解决好,似乎其他相关问题都能解决好。殊不知,任何科学而正确的歌唱 呼吸法必然会与歌唱运动其他各个要素之间产生积极而又和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之,其所谓的歌唱呼吸法必然是错误的。由此可见,如果仅仅片面而又狭隘的局限于从歌唱呼吸方法层面找原因,只能在歌唱呼吸的泥淖里越陷越深,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从歌唱呼吸法本体角度说,在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学派以及不同歌唱家的个体差异,对歌唱呼吸方法的具体运用其理论表述也不尽相同,甚至某些观点大相径庭、南辕北辙,这样更是给歌唱呼吸方法的正确运用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如果不掌握科学的辨证思维与和谐思维,不掌握声乐艺术(包括正确的歌唱呼吸法与歌唱运动其他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个事物质量互变的普遍规律,不掌握声乐艺术这个事物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对声乐艺术各种基本矛盾不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话,其结果必然导致对歌唱呼吸方法的正确运用产生偏差。在声乐艺术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他们或对正确歌唱呼吸方法的掌握浅尝辄止或对错误歌唱呼吸方法认识不清,更有甚者会把如前所说的不同的歌唱呼吸方法交替混合使用,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的重要性不在这种呼吸对或那种呼吸对;重要的是如果有人混起用就都搞乱了,千万不要把两种呼吸方法混起来用”。一旦把不同的歌唱呼吸方法交替混合使用,就会造成气息的“僵”、“浅”、“滞”、“憋”、“漏”,导致歌声的“紧”、“捏”、“挤”、“涩”、“虚”等不良后果,由此极其容易造成心理、精神和生理上的紧张,使歌唱时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与和谐性,恰恰这一点对歌唱而言是致命的。

众所周知,在人类声乐艺术发展史上,在意大利声乐学派的基础上又相继繁衍出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声乐学派。它们各自先后都涌现出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的歌唱大师。尽管他们的演唱精彩纷呈,发声方法多样,艺术风格各异,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带有普遍共性的特点:即从哲学的视角以辨证思维与和谐思维认识声乐问题,解构声乐矛盾,并从中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歌唱方法。“歌唱方法不止一样,而是有多少歌唱者就有多少种方法。任何独特的方法,虽然用的很精巧,也不一定对另一个人适用,……实际上,不会有两个人能采用完全一样的歌唱常规,也决不能用完全同样的方法教两个学生。”由此引申出我们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对声乐教学、演唱方法科学性与手段多样性融合的必要性思考;从宏观层面看,不少声乐学派在涌现出许多伟大歌唱大师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各自手段丰富多采、风格各异的教学特色。我们大概可以归纳为示范教学法、歌曲教学法、语音教学法、比喻教学法、心理――机理教学法、生理――机理教学法、感性教学法、理性教学法等。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声乐教学、演唱方法科学性与手段多样性融合统一在大的声乐艺术构架下。从微观层面看,中外许多声乐大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声乐艺术基本矛盾中,他们注重声乐艺术各个基本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有的在气息方面加于强调,有的在语言方面加于强调,有的在共鸣方面加于强调,有的在声情融合、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对技巧或情感表现方面加于强调,有的则在整体歌唱的前提下对相关局部诸如横膈膜的气息调控作用,喉头的低位安放,喉咙的打开,声音位置进入面罩的高位安放等方面加于强调。凡此种种,把这些作为解决具体声乐问题的切入点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不是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而是必须在认识上把握好声乐艺术的事物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以辨证思维与和谐思维解构声乐艺术的各种基本矛盾,进行声乐艺术的整体观照。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歌唱而言,诚然“呼吸是发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在发展声音方面它并不是象现今教学中所认为的那样重要的力量。相反地,歌唱功能锻炼着呼吸器管和它的力量,正如任何生理功能发展着与它相关的器管一样。因而,是歌唱锻炼了呼吸,而不是呼吸锻炼了歌唱。”这从另一个角度既表明了歌唱的其他要素与呼吸的关系又表明了呼吸在其中的地位。我们在反对“歌唱气息万能论”的同时也要反对片面的认为呼吸只是从属于歌唱的诸多因素之一而忽略其重要性和重要作用的倾向。我们只有以辨证思维与和谐思维把歌唱呼吸的重要性融入到声乐艺术中去进行整体观照,使歌唱呼吸与声乐艺术其他诸多要素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协调发展的态势。只有以辨证思维与和谐思维在正确理解、认识歌唱运动各要素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它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凸显,它的重要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这正是大师们论及歌唱呼吸对于声乐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精辟论断的深层内涵。

三、歌唱呼吸与歌唱运动其他各要素之间平衡、协调、和谐的重要意义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的含义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如从歌唱艺术的角度说,作为表达声乐本体主观感受的概念,和谐就是美。作为反映歌唱呼吸法客观规律性的概念,和谐就是规律。歌唱的呼与吸是同一属性矛盾的对立统一。其实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呼与吸两大肌肉群之间本身的力量平衡、协调的关系。二是在此基础上引申的呼与吸两大肌肉群气息动力运动与歌唱声音及其他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的关系。“歌唱呼吸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将它与歌唱的声音协调起来”,只有歌唱呼吸与歌唱的声音平衡、协调才能产生美好和谐的歌声。而掌握好平衡、协调的关键所在,则取决于力的作用。力是万物所动之源,同样也是歌唱艺术的动力之源。换句话说,力的正确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到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它们彼此间的平衡、协调的关系,进而直接关系到呼与吸两大肌肉群气息动力运动与歌唱声音及其他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的关系。我们知道,歌唱呼吸的支持力包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源自呼与吸两大肌肉群相对平衡的对抗,是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共同积极运动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一般正常情况下,人们呼与吸两大肌肉群的力量对抗是相对平衡的。然而,从歌唱生理学角度说,只有经过科学而又系统、正确歌唱发声训练的人才能使呼与吸两大肌肉群的力量对抗在歌唱运动中取得相对平衡。而对那些没有受过科学而又系统、正确歌唱发声训练的人,呼与吸两大肌肉群的力量对抗是不平衡的,又由于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其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表现为呼气肌肉群的力量要比吸气肌肉群的力量来得大,有的则表现为吸气肌肉群的力量比呼气肌肉群的力量要来得大。而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力量对抗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气息的控制,影响声气平衡,影响发声歌唱。那么,如何在歌唱中使它们彼此间的力量在不同个体间都取得相对平衡进而与歌唱的声音协调起来呢?

首先,必须以辨证思维与和谐思维解构矛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例如:有些不同个体表现出声气不平衡,气息漏、浅、僵、拙,喉位高、舌根紧等问题,如前所述,可以把加强深吸气训练作为解决问题的 抓手。具体办法是把保持适度微笑状态(舌根、下巴自然放松),深度打哈欠的状态与自然闻花香的舒展通畅状态三位一体同步进行、密切结合起来。这样适度微笑的松度,深度打哈欠的开度,自然闻花香的舒展度三者结合同步运动有助于喉头的适度下降(喉头上方的颈部相关肌肉如甲状舌骨肌、茎突咽肌、咽中缩肌等必须放松而喉头两侧与下方的相关肌肉如胸骨甲状肌、食骨纵肌等必须有力,喉头上下方的肌肉彼此之间平衡协调并同时与深呼吸相配合稳住喉头),有助于喉咙打开,有助于横膈膜下降保持深气息,有助于控制气息,进而有助于呼与吸两大肌肉群的力量对抗在歌唱运动中取得相对平衡。在此基础上“为了完成一个艺术性强的歌唱,应该做到考虑轻松地分布呼吸要多于使用强烈的呼吸。”也就是说在正确深吸气基础上,歌唱呼吸法的根本之所在就在于逐渐掌握合理的分配、控制气息的技巧。只有经过无数次的质量互变过程,正确而又苦练,近乎条件反射似的掌握了胸腹联合呼吸法(rib and abdominal breathing)才能获得这种技巧。在这里,正确的理念,正确的路径,正确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可谓事半功倍。就练习控制气息技巧的方式、方法而言,不外乎有声练习(轻声、半声、全声)与无声练习两种形式。有声练习对于掌握控制气息技巧其必要性、关联性、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无声练习对于掌握控制气息技巧是否有效,声乐界历来颇具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不与发声相结合,无声练习不具实际意义,且容易造成气息的僵化。另一种观点认为:虽不与发声相结合,但无声练习对于提高和改善控制气息的相关肌肉群的协调性有一定意义(其中意大利美声学派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阉人歌唱家法里奈利(C.Farinelli,1705―1782)持后一种观点)。辨证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有科学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诸如无声练习对于掌握控制气息技巧究竟是否有效,应该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其实在特定条件下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理由,在正常情况下,加强有声练习的同时不需要进行无声练习。但对那些相关肌肉群控制力量弱,彼此协调性差的歌者,在正确进行有声练习为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无声练习,把无声练习作为有声练习的补充手段,在声乐艺术整体观照的层面上使两种形式相互作用。这样的话,对掌握控制气息技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保持有声练习为主无声练习为辅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把繁复多样的有声练习方法归纳如下:(一)慢吸慢呼的有声练习。在不同声区的每个音上结合不同元音不同力度,连贯的(Le-gato)唱出慢速音阶、慢速琶音,舒缓的练声曲等,着重锻炼气息的均匀与声音的高位安放。(二)快吸快呼的有声练习。在不同声区的每个音上结合不同元音不同力度,唱出快速跳音、快速音阶,欢快的练声曲等,着重锻炼膈肌的力量与弹性。(三)慢吸快呼的有声练习。在不同声区的每个音上结合不同元音不同力度,唱出弹性速度(Rubato)的顿音唱法(Martel-lato)、断音唱法(Staccato)等,着重锻炼膈肌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及改善胸骨甲状肌、食骨纵肌等颈部肌肉无力的状况。(四)快吸慢呼的有声练习。在不同声区的每个音上结合不同元音不同力度,唱出由慢渐快、由快渐慢或多种速度的音阶、琶音及包含回音、颤音、半音、倚音、波音、滑音等内容的练声曲等,着重锻炼相关肌肉群的协调性及声音的灵活性。总之,以上方法既可以有针对性、有选择的进行单独练习,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互渗透,进行快慢结合、长短结合、强弱结合、高低结合、断连结合等练习。而作为有声练习的补充手段,无声练习与有声练习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有声一个则无声,也就是说无声练了不发声之外,其意念、感觉、思维、想象、状态、内在运动、气息控制等必须与有声练习相一致。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不太剧烈的体育辅助训练(包括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原地起跳、立定跳远等有氧运动),加强身体素质与肌体的协调性、灵敏性。这样可以促使相关肌肉力量不断加强,促使身体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协调发展,使其控制气息的力量达到符合发声、歌唱的特殊要求。当然,这一切都是围绕发声歌唱而进行的增强体能的体育辅助训练,如果没有正确的歌唱理念和正确的方法技巧,即使有健壮的体格,发达的肺活量,强有力的呼吸肌肉,对歌唱而言也是徒劳的。

其次,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力量对比不是静态平衡,而是必须与声乐艺术各种基本要素密切配合、不断调整,在积极的歌唱运动当中求得合理的动态平衡(呼与吸压力与抗压力的力量动态平衡)。如果人为的夸大、过分强调吸气肌肉群的力量,忽略了呼气肌肉群力量协调平衡的话,其结果往往导致吸气肌肉群的僵化,气息呆滞,声音笨拙而不流畅。反之,如果人为的夸大、过分强调呼气肌肉群的力量,忽略了与吸气肌肉群之间力量协调平衡的话,其结果又往往使气息过度冲击声门,导致声门下的压力过大声带闭合不拢,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声带水肿、小结、息肉等严重后果。如果呼与吸两大肌肉群之间的运动协调性、平衡性遭到破坏的话,那么歌唱呼吸的支持力就难以在身体内部形成合理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难以在身体内部形成“气柱”,从而导致气息的“冲”、“憋”、“僵”、“挤”、“漏”、“浅”等不良后果。歌唱运动中,我们只有在辨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理性支配下,根据实际情况,在不断适度加强吸气肌肉群力量的同时,对呼气肌肉群力量的控制与运用给予必要的关注,或适度加强或适度减弱呼气肌肉群的力量。使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在腰部的周围和小腹部形成合理而相对的、动态平衡的对抗力量,同时,喉头积极向下运动挡气,“气息的流出必须与声带的闭合,与声带的使用配合恰当,才能产生支持点的感觉。”这种对抗产生的压力与抗压力,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歌唱呼吸的支持”。正是有了这种支持力,最终才能在身体内部形成合理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形成“气柱”和相对稳定而适度的声门下的气息压力,对歌唱发声运动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才能使得呼与吸两大肌肉群控制的气息动力运动与歌唱运动其他各要素之间取得动态平衡、协调发展,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力量的动态平衡、相互协调是形成歌唱呼吸支持力的必要前提,换言之,歌唱呼吸支持力的获得是构建在呼与吸两大肌肉群控制的气息动力运动与歌唱运动其他各要素之间取得动态平衡、相互协调基础上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其支持力不是机械、僵化的,而是应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力度、速度、对比、音域、情感表现等要求,适时调整、控制、灵活运用。在呼与吸两大肌肉群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遵循用“最少量的力发挥最大能量的效能”这一原则,进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声气平衡,同步发展之目的。

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呼与吸两大肌肉群的气息动力运动与歌唱运动其他各要素之间取得动态平衡、协调发展,才 能做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才能使声乐艺术其中的三大要素――呼吸、发声、共鸣融为一体,从而才能产生和谐动听而美好的歌声。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修辞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球修辞学会;世界汉语修辞学会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华人时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