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元素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网络文化盛行,线上服务短缺
网络文化一直是宿舍文化的重点,尤其在智能手机普及以来,在宿舍内交谈甚欢、高谈阔论的现象就大幅度下降,“90后”高职学生在宿舍玩手机、玩电脑的情形急剧上升,网络文化持有开放、多元的特征,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资源分享,情感交流、信息传播等,学生可以因此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启迪思维,这无疑是网络文化先进性的体现,但是网络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90后”高职学生尚且缺乏社会阅历,难以分辨真伪、善恶,并且网络的前驱性常常使得“90后”高职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成瘾的同时极有可能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散播虚假信息,参与政治动乱等,并且网络管理十分困难,有些学生始终沉溺于呈现低级趣味的不良网站中,影响身心健康。在学生热衷于宿舍网络文化的同时,我们的宿舍网络管理系统并不成熟,甚至还未成形,无论是报修、因正当理由晚归、宿舍调换申请等方面,还是宿舍人际交往困难、宿舍活动申报、宿舍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往往会出现无人管理、有人管理但管理人并不在宿舍区域办公、接受事务信息者和处理事务者不是同一人甚至不是同一部门的现象,这经常会导致学生有事就找辅导员,辅导员再去联系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怎么处理完成该事务就成为一个无人监督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中断、信息传输错误、事务处理无结果的情况,也会导致学生内心疲惫,对宿舍管理失望,认为宿舍管理无效。
1.2养成教育缺失,集体意识淡薄
“90后”高职学生都各有特色,要达到宿舍融合,必须要实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的正确性导向,同一个宿舍的学生全是上进生,体现的正是这点,反之,同一个宿舍全是后进生,宿舍透露着一股不思进取、散漫堕落的气息,还有一种现象,只要“另类”,必受歧视,很多宿舍矛盾或宿舍恶性事件大都是由于在以上三个方面发生严重的分歧导致的,每一所学校都会强调宿舍安全至关重要,但是真正去探索导致不安全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的极少,所以更谈不上倡导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来实现的,当然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便是主力,养成教育依靠的是潜移默化地熏陶,朋辈之间的学习,在学生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将制度文化内化为自我行为,形成文化定势,实现文化塑人的目标。“90后”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宿舍这个集体中,他比较难认识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不会主动把宿舍当成学校的“家”来看待,只是居住的场所,更不会把宿舍的其他成员内化为兄弟姐妹的概念,因此,很难共同形成构建宿舍文化的意识和精神。
1.3文化建设拘于形式,缺乏新意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和其他高校并无不同,并未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文化活动,管理方面依然局限于宿舍卫生文明安全督查、晚就寝检查,并未就检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保持一贯的“检查天天有,问题依然在”的情形,在活动建设方面常常出现“组织单位各不同,内容却是尽相似”大量重复建设的状况,高职院校宿舍活动建设应当多考虑学生专业特色、学生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敏锐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2社会工作视角下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路径
2.1深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社会工作的内容之一是社会服务,作为学生宿舍管理者,应转换角色,主动意识到作为服务者的要求和义务,不能只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而应体验学生的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想要得到的结果;不能等问题出现了再被动地去思考对策,而应提前出具方案备选,预防突况的出现;针对一切可能发生的糟糕情况都应争取杜绝发生,小事出现时就应积极解决,不能等小大后再慌张应对,应时刻保持“学生事,无小事”的先进意识。应提倡微笑服务,让学生感受宿舍的温暖,办理事务的便利,让微笑在潜移默化中传递。
2.2建立学生宿舍网络服务系统
完善宿舍功能是提高宿舍服务水平的关键,为体现学生宿舍网络服务系统的高效和便利,应开发APP软件,学生只需下载安装,在有网络的状态下,都可与学生宿舍网络服务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获取信息,提出要求,商榷服务时间地点,安排服务以及服务追踪和回访,这将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工作质量。
2.3拓宽文化传播途径,发掘深层次内涵
(1)提高活动深度: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建设漫无目的,应该精简活动数量,提高活动质量,重点打造主体活动,例如学生宿舍装饰大赛是学生宿舍开展的最常规的活动,但它始终只局限于宿舍内同学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可以将其引申为学生宿舍楼层装饰大赛、学生宿舍楼栋装饰大赛、学生宿舍公寓装饰大赛,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学生宿舍楼层、楼栋甚至公寓内全体同学的交流,甚至达到共识,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审美情趣。通过美化宿舍“小家”,热爱公寓“大家”,完成质的飞跃,从环境到心灵,都收获新的洗礼。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对宿舍装饰的成果进行摄影,通过作品展览加以宣传,或者引申出新的活动——宿舍设计与摄影大赛,让更多人感受到其中的美,将宿舍文化进行二次传播,有利于文化的再创造。
(2)加大宣传力度:宿舍文化的传播将不再只存在于宿舍区域内,建立宿舍文化宣传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每天向关注该微信号的师生宿舍文化建设动态、宿舍趣事、宿舍知识科普、宿舍管理通知等,师生可以随时了解学校宿舍的相关动态,同时也可以向师生征集相关照片、文章进行,让师生参与其中,增强主人翁意识。
3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3.1以宿舍融合为主,兼容个性特色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发展应当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但宗旨始终不变,只有宿舍融合,才是宿舍文化发展的动力,宿舍融合主要体现在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助人自助三个方面,只有宿舍融合,才会体现宿舍文化对学生的内在激励作用,这对开发潜力、激发兴趣、培养进取心、实现成就感、提高适应力、追求真善美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宿舍融合并不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变成一样的,只是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都是积极向上的,具体往哪个层次或哪个方向发展,还是因人而异,在组织文化活动时,除了组织常规的主体活动,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特色差异,举办适应不同学生的特色活动。
3.2倡导志愿服务,组织公益活动
在宿舍区域开展志愿活动,让志愿活动随处可见,让学生在帮助与接受帮助中收获友谊,并深刻明白传递帮助的重要性,改变将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放大化的现状,避免学生感觉遥不可及,让其常态化,就在身边,触手可见,不受时空限制,为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可以开展为志愿服务点赞的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也可以让志愿者增强成就感,逐渐形成“我们都是志愿者”的大家庭,将志愿服务变成一种长久的宿舍文化。
3.3引领制度文化革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关键词:剑文化 尚武精神 装甲兵战斗文化
铁血,是装甲兵“亮剑”的勇气;“铁血亮剑”是人民装甲兵战斗文化的形象体现,是装甲兵铁骑文化之要素。一个没有尚武精神的军队势必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一个没有战斗精神贯穿的脊梁必将被外力所折断。人民装甲兵要保持“陆战之王”的历史地位,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剑文化,培育战斗精神。
一、剑文化溯源
古今中外,好剑之风由来已久。古代中国,除了尚武、习武的社会环境外,还有一种与侠的萌芽有关的社会心态,那便是弥漫于全社会的经久不衰的好剑之风。远古时期,武器的设计和制造尚处于初始阶段,正如《淮南子·汜论》所述:“古之兵,弓剑而已矣,槽矛无击,侑戟无刺。”为利于在山地丛林中奔跃和近战,那时主要使用的是短兵器。在有限的短兵器中,剑轻便易使,运用自如,构造简单,容易制造,所以为人们所普遍喜用。
夏商周三代以后,剑的实战作用逐渐被其他武器所代替,但它作为源自远古时期的尚武精神的象征物,却被贵族和平民所共同爱好。春秋时期滕国的国君就毫不掩饰地说“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赵惠文王也酷爱剑,他的身边聚集三千多名“剑士”。在好剑之风的浸染下,社会上形成不少与剑有关的习俗。佩剑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说苑·反质》描绘富贵王侯“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古人还有“观变而服剑”的说法,把剑与人事密切相联的物与人合二为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象》中谈服饰制度时说:“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剑与龙常常被认为能互相化育、合为一体之物。这种剑崇拜的文化积淀着远祖对雄性生命力的信仰和崇拜。流传至今的孔子画像慈眉善目,气度超凡脱俗,作为伟大的教育家,随身佩剑。屈原在诗中描绘了一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行吟泽畔、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说苑·善说》述楚国的王族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玉、带玉佩剑,履缟,立于流水之上”。古代朋友相互赠剑,体现一种深厚的友情。吴国贤公子季礼挂剑于知友徐国国君的墓旁,表示“吾心已许之”,传为美谈。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是倚天剑。曹操所佩之剑即名“倚天”,传为取宋玉的《大言赋》中的名句“拔长剑兮倚长天”命名,倚天剑后成为宝剑之代称。诗仙李白对此仰慕不已,《临江王节士歌》中就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诗句。倚天剑与青釭剑并称为“绝世双剑”,均为曹操所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称曹操用倚天剑镇威,青釭剑杀人。其中,“倚天剑”为曹操的随身佩剑,青釭剑则被曹操交于夏侯恩佩之。青釭剑被赵云所得,小说中有“赵云力战四将,曹军一齐拥至。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可见其锐利。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汉武帝幼年练习剑术,成帝后拿北方野蛮的匈奴人开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向北方蛮族竖起了胜利之剑。汉武帝有一帮具有侠客气质的佩剑将领,如霍去病、卫青、李广等,战功显赫,威镇四方。唐人的气度,也多源于剑文化与尚武精神的弘扬。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等都曾亲身经历了卫国战争,他们用诗记录了如火如荼的战斗。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高适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等诗句读来荡气回肠,剑气弥漫。
剑文化作为国人体现威武精神的寄托,佩剑的习尚一直延续到民国独特的“军人魂”佩剑教育。黄埔军校学生毕业时,常举行隆重的仪式,按国际惯例,佩剑由校长颁发,赠予每位学生一把佩剑,作为毕业纪念。这种“黄埔剑”成为黄埔军校的文化标志之一,进而成为一种特殊的荣耀象征。此剑遂以“军人魂”之名传开。长期以来,“军人魂”佩剑,被赋予了大量的传说与猜想,既闻名遐迩,又云遮雾罩,是具有特殊使命的那段历史文化的承载物。
以剑读史,剑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其形制品类、流变过程、兴衰历史,还在于还原历史,对研究古代到民国期间的社会、人文、美学、军事、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剑文化是一种尚武精神的体现
尚武精神的原始含义,是指人类在武力冲突中战胜敌人所需要的种种精神品质。而今天所说的尚武精神,不是狭隘民族主义,是整个社会崇尚一种英雄主义。在和平年代,尚武精神是一种民族的尊严,一种奋发的激情。尚武精神意味着不畏对手的强劲,意味着不向任何强敌低头,意味着自尊自强的民族气节,意味着敢于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
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维护国家民族尊严的优良品格。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损我王威、虽远必伐”的那种自信、成熟和健全的民族精神就是一种尚武精神。我国战国时期是比较尚武的时期,几乎所有的士大夫都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御射书数。其中“御”是驾驶战车,“射”是射箭,一旦发生战争,几乎全部参战,并且视战死沙场为荣,被俘则是奇耻大辱。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励精图治,终于在战国末年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秦人尚武精神铸造了一柄无坚不摧、削铁如泥的国之利器,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华夏一体”的大一统局面。在汉代,社会精英愿意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由此才有灭匈奴、破楼兰、平羌人的辉煌汉史,班超的“投笔从戎”是文武结合的典型写照。唐朝也是拥有强烈的尚武之风,灭突厥,征高丽而建功于域外,耀中华国威以慑四夷。汉唐雄风至今依然感召着热血军人就在于此。
纵观史册,民族的尚武精神,好比人的脊梁,如果一个民族的脊梁缺少这种精神,那就是这个民族步入了衰败期,表面的浮华只不过转瞬即逝。宋代的国耻、明代的灭亡、清朝的没落,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缺乏尚武精神不能不是一个因素。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有所作为的帝王,远从秦、汉、唐、宋、元、明、清之始祖,近到康熙乾隆都具备正常的尚武精神。到了中国现代,最具尚武精神的人物无疑是一代伟人。认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真理。人民装甲兵之所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继承了这种优良的尚武品格,拓展了战斗文化驰骋的疆域,培养爱军习武的精神,由此产生更强劲的凝聚力,凝聚成强大而稳定的战斗力,转化为“铁血亮剑”的战斗精神,培育了一种“铁血亮剑”的战斗文化。
三、弘扬剑文化与尚武精神旨在强化战斗精神
如果说“铁血”寓意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尚武精神,那么“亮剑”就寓意着弘扬剑文化的战斗精神。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铁血亮剑”的战斗文化,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
从战斗精神的科学内涵来看,它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是直接支持军人行为、夺取战争胜利的一种精神状态。战斗精神是军人基于爱国热情与民族感情,在战争中个人的意志品质、必胜信心、战斗作风、心理素质和纪律观念等凝聚升华而成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战斗气质,集中地体现在战争中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各自信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实现理想抱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所以说,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非常看重人的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有人还形象地把战斗精神比作战斗力的“催化剂”和“倍增器”。战国时代尉缭子说“凡用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曾说“世界上只有‘精神’和‘利剑’两种力量,而最终‘精神’必将战胜‘利剑’。”这里所说的“气”和“精神”指的就是战斗精神。古往今来的军队,都极为重视战斗精神的培育,成败皆有。古罗马时代的“马其顿方阵”让人闻之变色;正因为“岳家军”平时治军严明,威如雷霆,才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而曾是精锐之师的满清“八旗军”,入关后养尊处优,文恬武嬉,军纪日废,筋力日懈,最终成为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民装甲兵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对越反击战等,之所以铁甲雄师所向无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弘扬了听党指挥、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指出: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子气,美国不行,钢多气少。讲的这个“钢”就是武器装备,而这个“气”就是指战斗精神。
文化素养是用优势文化中的习语、隐喻和非正式内容流利交谈的能力。从熟悉的街道路标,到历史出处的知识,再到理解最近的俚语,文化素养需要理解文化的相互影响并作出反应。社会成员约定,如果正规的文学知识停留在某个点上,便失去其价值。因为生活是由艺术、表达、历史和经验所交织,文化素养要求在创造公众语言和“群体思考”上对琐事及其用途有范围广泛的理解。文化素养强调这些片段信息的知识的创造者假定听众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内容[1]。文化素养的提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也是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文化素养对艺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1.1 对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毋庸质疑的。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的知识是否丰富、素质是否高尚。因此,人文素养对于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举足轻重。
1.2 有助于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工作者,应该拥有一下品质:首先,他们拥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其次,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素质。最后,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工作者的主要道德品格。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是为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以分析
四川音乐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所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传媒、工业设计、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管理九大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综合高等艺术院校。研究者对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读者文化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化品味、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以及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情况、需求状况、对图书馆馆藏特色和馆藏资源的建议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 艺术院校学生对文化素养的认识不够,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对人文素养清楚的仅仅只有16%左右,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是不怎么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有97%的被调查者能充分意识到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渴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被调查者的人文社科知识却较为匮乏,绝对大部分被调查者都不能达到及格线。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有待提高。
2.2 价值观、人生观定位较为模糊,多方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60%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个人主义较强,没有很好的团队意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在被问及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时,被调查者67%认为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学生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大学生参与到提升文化素养中去。可以看出外在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非常大。
2.3 该校各院系对于图书馆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不够
被调查者大部分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种类的文献,对于电子资源更是了解甚少。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周到图书馆不足3次的占54%,而在查找信息的途径调查中,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只有10%左右。调查数据显示馆内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文献借阅量也较少。这些数据就表明了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对文化素养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够。
3 图书馆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优势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大学生受众群体,肩负着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重任。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优秀的信息资源和各类具有专业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信息资源所传达的意义,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学会尊重其他外来文化;帮助他们提高批判解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
4 四川音乐学院通过图书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措施
4.1 优化图书馆的馆舍环境,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古人的读书活动多与山水相伴,古代的藏书楼、书院也因此常置于优美的园林之间,使自然环境与学者的精神生活、内在情感相互融合,文人骚客们从风水的灵性中汲取了源源不息的养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灵最高境界。对于这一点,现代图书馆应该借鉴,力求把馆周边的环境建设得清静优雅[3]。作为艺术院校的图书馆,更应该多多体现艺术风格。该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实践,比如改善馆内布局,增加优美字画,开设信息共享空间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吸引了更多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越来越愿意到图书馆来学习。
4.2 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在发展中的现代图书馆,不再像传统图书馆把图书馆工作定义为对文献本身的收集、存储和传递,把文献保障系统理解成收集、组织、存储和物理地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系统形成的活动机制,是面向整个信息环境来组织、控制、选择和联结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它的能力的功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借助更多的途径来进行。该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讲座,例如有关文学、影评、名人讲座等等,都可以增长学生的各种见识,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读者来图书馆。另外,该馆举办馆报,每年的图书宣传活动,书评活动等来进行知识获取,传播,交流作用,更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
4.3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完善服务机制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大学生 人格塑造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发展水平对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的形成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本文从各方面探讨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功能,分析了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发展校园文化的几点意见。
一、当代我国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应包括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的高度概括。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社会子文化的校园文化在当今呈现出了诸多鲜明的特点,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特大群体性:现代大学的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大学在校师生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一特大群体所共同营造的校园文化也就具有了相当的群体性。由于参与营建校园文化的人数多,成员之间交往的频率高,他们在不同活动中体现的精神倾向也往往容易相互感染或批判,校园内的一种思潮、一种价值观、一种时尚,往往是成千上万人心理碰撞、反应乃至相交、融合的结果。
(2)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众多,人才济济,思维活跃,活动多样,文化载体也多样,在经过彼此的融合之后这里的文化具有必然的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学科的多样性;因师生地域的广泛性而带来的观念、行为等的多元性;学术观点的差异性;教学行为的多样性;学生活动的丰富性等体现出来。虽然如此众多的元素彼此各异,互不相同,然而各个元素在校园这一载体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融便会形成一个有多种元素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而这一个文化综合体有着较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元素在这一综合体中存在,较之于社会这一大文化载体有更强的包容性。
(3)双重性: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文化,其形成受到社会和学校自身的双重影响。首先,社会环境下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在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直接、明显地影响到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在越来越活跃、开放的情形下泥沙俱下,部分具有腐蚀性的思想正慢慢得渗透到这种纯洁的文化系统中;其次,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受到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历史传统、教育设施、师生行为观念等直接的影响。
(4)高雅性:大学师生群体的文化认知与道德审美的水平较高,因而,由他们创造的大学校园文化在整体上具有品位较高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层次较高的大学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等方面,还有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各种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诗书画展览、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文化活动和表现形式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校园文化的高雅性也广泛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校园景物环境上,校园建筑设计别具一格,景观设置各具特色,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
(5)定向性:校园文化较之于社会文化的另一大区别是受影响人群的定向性。校园文化因有其特定的载体---校园,因此其影响的人群就是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着极其特定的人群,而对于校园之外的人群影响有限,所以校园文化便显示出极强的定向性。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校园文化较其它文化有着自身的特色,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的形成都发挥着直接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人格的塑造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首先,大学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体系的直接作用点。正因为如此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要格外重视教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与校园中总体的价值观导向、学术文化氛围也有密切的关联,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身处其中的校园环境的影响,很易接受外界的新鲜知识和事物,但是与此同时也缺乏辨别的能力,往往不考虑后果。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校园典范,通过榜样进行示范教育,引导广大多的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教育工作以榜样带动整体即以点带面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应坚持并予以创新。
2、思维方式的塑造:
校园文化会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由于理论构架的不同往往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方面各有差异,理工科类院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较突出,而文科类院校的学生以发散思维见长。
3、行为习惯、方式的塑造:
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属于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方式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反映了校园的文化准则,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大学生一方面要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做一个社会化的人,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学校的制度建设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塑造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人际交往、课余活动等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4、心理特征的塑造: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左右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校园主体的集群需要和归属需要,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能量的高能区,如不能及时平稳地释放能量,就会引发心理疾患,如焦虑症、孤独症、偏执症等心理疾病。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所处人际环境,在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调节其心理状况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品行陶冶、行为规范、人格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往往伴随着个体一生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在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忽视传统教育,校园文化良莠不齐,以及校园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发展大繁荣”、“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鲜明的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问题,高校作为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应当自觉地扛起文化发展的大旗,重视校园文化,发展和优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90页.
[2]李春玲 [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新西部》2007年第16期.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形成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常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当孩子遇害到困难时,也得不到家长的帮助;遇到挫折时,同样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孩子的父母感情破裂,双方离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自身品德修养不高,作风不正派,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所以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职业院校文化艺术教育制度不是十分健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培养、轻视后进生的教育;学校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单一,使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役。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心罚学生,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特别是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每每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就自暴自弃。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方面的污染,这些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职业院校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一些职业院校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积极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特属时期”和“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教育有关,大中学生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职业院校家长和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要对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施工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自身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职业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必需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甚至少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要在职业院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要建立学校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职业院校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齐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要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并将其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从而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 、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根据教育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扎扎实实的开展好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成果,为民族的文化艺术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