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式教育论文

探究式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式教育论文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教师素质;教育结构;教育过程

师范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我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教育现代化是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迅速达到先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大工程。师范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师范教育高度发展的一种状态。

一、全面审视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1](P374),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P.88)作为普及教育之本的师范教育办得好与不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有适当的国民,“就全靠教育”,“要造就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1](P374)而要想有适当的教员,就要有适当的师范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认为“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P374)“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2](P139)将师范教育提到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密切关联的高度来阐明其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使全社会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键在师范教育。这就是说,只有师范兴,教师兴,才能教育兴,国家兴。师范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还具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殊功能。

师范院校要为基础教育发挥全面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和服务指导,包括中小学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制;三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全面发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是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师范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促成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认识,得益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书》(1966)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业。就目前来看,教师工作只是在“服务重于报酬”这一点上符合专业的标准,而在其它所有方面几乎都远离专业的要求。[7](P98)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存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第一,由于目前的教学是以讲解式为主,所以无需专业性学习,教学可以凭经验而得,这与低技术型行业一样。第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考试时间等无一是由教师根据需求自定的,因此实际上也不存在所谓专业的自由。第三,教师职业的修业时间远低于其他专业。第四,教师就业资格较易获得。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就要建立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组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依法保障教师素质,从教师队伍的入口把住质量关。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普通教育师资的来源要由以培养为主转变为以选拔培训为主。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所逐步代替,这意味着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育职业。今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将代替“师范教育”一词,对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进行全程设计。所谓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针对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在职隔离、体制机构各自为政、教育内容重叠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据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6]

二、重新整合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使教师素质综合化

培养合格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就不同。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在提倡新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其一,“要有信仰心”;其二,“要有责任心”;其三,“要有共和精神,事事与学生共甘苦”;其四,“要有开辟精神”;其五,“要有试验精神”。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是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环境的阻力化作为助力,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献身教育事业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教育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应当解决国难而不可加重国难,必须追求真理,讲真话,跟学生学,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宽容,理解学生,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和时间、空间,跟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等。陶行知在各个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基本精神。[3](P637)

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它体现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有生活力教师的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师资仍具有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重新设定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于一身。

确立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要注意:第一,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相结合,使教师的培养建立在较宽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上。第二,突出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具有为人师表的职业特质。第三,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教书育人、确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从教的知识,又有从教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科学的教育理念,追求真理的品性,优良的人格特征,好学习、善创造、讲奉献、为人师表,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然而,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方面:师范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师范专业结构模式简单;师范毕业生不具备从业竞争优势;师范教育教学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适应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师范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1)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必须做到四个结合,即提高整体素质与强化专业基础相结合;拓宽专业口径与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相结合;开拓专业新领域与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师范特色与面向普通中学相结合。

(2)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首先是明确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强化基础,拓宽口径,文理渗透,提高能力;其次是把握建构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统一性、实践性、广博性、衔接性和超前性等主要特征。(3)优化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途径与方法:首先是预测未来,确立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措施,要建立“师范教育一体化”模式,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师资一体化;其次是努力增强师范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再次是合理使用师范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必须重视解决重复办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以更好地实现“师范教育的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实现教师素质的综合化。

三、建立全方位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使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

二十年代初,陶行知曾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广义的师范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广义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广泛的含义。

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裂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师范教育必须为大教育培养和训练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才。

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员,而且要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培养未来师资,而且要训练在职教师;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师具有一般的学识才能,而且要分别因学校等级、市乡情况、学科性质而培养训练教师具有特定的学识才能;不仅要培养教育工作人才,而且要培养教育科研人才;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1](P448)

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1977年后,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较低的现实,我国政府对师范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截止到1997年,我国拥有高等师范院校232所、教育学院229所、教师进修学校2142所、中等师范学校892所。至此,一个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基本相适应的师范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

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主要分成以培养新师资为主的各类师范院校教育和以训练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广播电视教育等师范继续教育。这样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总的来看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灵活的地方:一是重视新师资的培训而忽视在职师资的继续教育;二是重视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素质培养;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人员的培训而忽视社会教育人员培训;五是重视正规化而忽视机动性。

目前教育的发展又向师范教育提出了不少新功能需求,首先是来自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的趋势;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干部的培养要求的提出;三是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在学历和实践经验都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科研型的进修,为培养创新型的教育专家服务。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确立新的师范教育发展理念,变“终结性师范教育”为“终身性师范教育”,变“知识传播型的师范教育”为“知识催生型师范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纵向沟通,横向联系,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以实现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达到符合全部学制需求的目标。

四、全面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师范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其培养的方法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第一,开展多元的生活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培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等。在现代生活中还要进行现代教育,“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4](P248)

第二,以集体生活为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可通过集体生活进行。因为集体生活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其一,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二,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其三,集体生活用众人力量共同创造出合理的生活。

这种集体生活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集体自治,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自治中学会自治;二是集体探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三是集体创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这种集体生活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注意个性发展。

第三,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5]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使之彼此达到整合。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就是说教与学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进行。这种做有三个特征,即行为、思想、新价值的产生,[5]也就是通过学习、思考,进而创造。

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去教好学生。

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生活教育,必然需要依赖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提倡“自动主义”,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智育注重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学生除了跟教师学,还要跟伙伴学、跟民众学、到图书馆去学、到社会和自然界中去学。“体育注重自强”,就是动员学生自觉、积极地“建立健康堡垒”,因为,“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身体是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德育注重自治”,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化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1](P.29)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新,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文化,特别是其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反映。目前师范教育也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轨压力,我们有必要构建现代化的师范教育模式,以实现教育过程的现代化。

第一,师范教育要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现展意识。我国现代化建设既为师范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内容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运用它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力量,增加我们的信仰。”

第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环境。知识、才能、创造性已成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三个支点。现代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人的这种主体性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教育环境,其中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必须把师生关系放在一个民主、平等、友善和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第三,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实行多渠道施教;知识与能力结合,倡导实践出真知;实行主导与主体结合,坚持学生本位观念。

综上所述,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是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也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第八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第四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全集.第三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图式与现代图式理论

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也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图式是对范畴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一个图式中包括一些空位,也可以说是一些维度,每个空位的不同取值就说明了事物在这个维度上的不同特征,表明了它在这一维度上所述的类别。图式中这些空位构成了我们理解新信息的基础和参照框架,有助于形成对事件的预期,产生有关这一事件的疑问,从而引发对信息的探寻活动,使外在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知识建构成为可能。

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新事物时,总是以图式为认知基础,依据图式来预测、解释和吸收外界的信息,然后在头脑中构建新图式,并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到达功能性平衡。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是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于先前的知识和教育来加工和解释经验的。当外在环境的信息输入时,学习者总是尝试着把输入的外在信息(或刺激)和先前的经验、知识相比照,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且产生某种意向性,由此创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对学习图式建构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把图式的建构机制及过程图示如下: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包括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的内容上,复习旧课以导人新课,以及传授新知识各个步骤的过渡。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的热情,并能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内容向新内容的自然过渡,从而优化英语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上图可见,课堂导入过程中图式建构的基本过程是:当作为导入内容的外在信息作为刺激输入后,学生在各种个体因素和非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交互作用下,通过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当外在信息显得熟悉或不要求额外加工时,原有的图式就会被自动激活,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构成要素相匹配,信息加工的同化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某些构成要素不相匹配(相异甚至相反),信息加工的顺应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就可能因整合输入信息或改变记忆目标而使自身获得改变乃至生成新图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课堂导入的目的。当外在信息显得不熟悉或要求额外加工时,信息加工的回避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对输入信息加以拒绝或排斥,造成课堂导入无效。

三、设计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课堂导人过程中图式建构基本过程的复杂性,图式理论运用于课堂导入,要想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实现有效导入,预防输入信息被拒绝或排斥,使课堂导人无效,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符合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做好课堂导人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导人时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符合教学内容

熟悉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图式,学习新的知识,应以学生熟悉的旧知识作为载体或铺垫,所举例子必须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要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的链接,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

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导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符合学生的原有图式。注重导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原有图式,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新的图式。

四、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导人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策略都应有所侧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善于运用多种导人手段,以达到课堂导人的目的。下面就如何在课堂导入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建立,扩展图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举几种方法。

1.直观导入法

直观教具通常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直观导人法是在新课讲解之前把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用图片、投影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关图式,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问答、讨论,引入新课。如Gofor如8AUnit10IaiTlgoingt0beabasketballplayer的导入,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图片形成相关图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Whatdoeshe/shedo?”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很好,从而引出新句型:Whataleyougoingtobe?

2.视听导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以生成新的图式,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如Goforit7AUnit9Doyouwantt0g0toamovie的导人,可以选几部具有学生熟悉的电影片段来呈现comedy、actionmovie、documentary、thriller等新单词,学生一边欣赏电影,一边学单词,对电影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达到巩固和扩展新图式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随意交谈法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随意交谈,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导人新课。如Goforit9Unit7Wherewouldvouliketovisit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自由交谈的方法,从天气谈到郊游,再问他们是否喜欢旅游,曾到过哪里旅游等。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导人新句型:Wherewouldyouliketovisit?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激活学生原有图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温故知新法

由复习旧课导人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如Goforit7A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阅读部分的话题是体育用品的收藏。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有关体育运动和提出建议的表达方法,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复习旧知识人手,在头脑中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图式关联,然后提问学生分别有哪些体育用品,从而引出collection这一话题,前后过渡非常自然。

5.寓教于乐法

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各种图式都可以用于新课导人。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图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从而生成新图式。如Goforit9AUnit6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的导人,可以先给学生们放一两首不同种类的音乐,并且询问:“Whatkindofmusicdoyoulike?”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激发新图式的生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6.悬念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设置悬念,改变图式呈现方式,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学生积极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Goforit9Unit2Iusedtobeafraidofthedark的导人,用学生喜爱的歌星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接着呈现歌星现在的照片,学生一片哗然:“哇,原来是他!”并异口同声地说出歌星的名字,这样巧妙激发学生原有图式。这时用Heusedtobe…butnowheis,对这位歌星过去及现在的外貌、性格、身份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用usedto进行描述,气氛非常热烈,改变原有图式,生成新图式。

7.讨论式导入法

教师设置谈话主题,帮助学生熟悉原有图式,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的学习目标中来,形成新图式。如Goforit8AUnit10I''''mgoingtobeabasketballplayerSectionA3a的阅读主题是dreamjob。可以问题的方式切入主题问学生:

“What''''syourdreamjob?Whatareyougoingtobewhenyougrowup?”引起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图式,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8.背景知识导入法

研究表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有意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图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扫清障碍,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调动其学习兴趣。如Goforit9Unit12Youaresupposedtoshakehands的导人,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各国礼仪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在导人新课时,向其他学生展示不同国家不同的礼仪和风俗习惯,增加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作为中学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吞下这只苦果的同时,需要冷静分析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体育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或者说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目的被异化了,偏离了。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伴随着“终身体育”对我们的影响,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关键环节的学校体育,提出了在进一步提高阶段效益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其长远效益,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在接受并重视用这种思想并用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终身锻炼身体的意识、态度、习惯、注意提供有意义的运动消遣手段与方式、满足学生运动精神娱乐等方面的追求与享受、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等内容。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科学家都强调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常常会有这么一现象,有的体育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十节课,似乎觉的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育模式。但要问他的体育教学特点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要求体育教师应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在深入钻研体育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创造性主要指

(1)在教材处理上,体育教师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例如在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喜欢球星和喜欢看比赛的心理,讲解篮球投篮的发展史及单手肩上投篮在比赛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艺术处理可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篮球。

(2)在优化教法上,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如教师进行初二男生的跨栏跑教学,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跨越不同形状、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充分体验跨越障碍进行比赛的乐趣;随后逐渐转入跨栏跑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超过自己最好成绩的比例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最后,单元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写出学习的体会,总结学习成果并以此加深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会。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开始阶段,让学生两人一组轮流设计一堂课,并在教师指导下,担当课中一半时间的教学。学生首先要根据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出来的教案交教师批改,教师批发后交还给学生备课,上课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一个学期后,每个学生都担任过一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也在相互的配合中知道了应如何主动地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师在进行高一的跨栏跑教学中,单元按课题“什么是跳栏、跨栏、跑栏”,“跨栏为什么要攻栏”、“攻栏的要素”、“如何练习攻栏的动作”、“你的同伴的攻栏动作如何”等相互有关联的问题,放在8个课时的单元中进行教学。如第三节课时,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一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不应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探究式学习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设问题情景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多角度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够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

(二)通过故意创设错误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西人有谚:“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铺的都是错误的鹅卵石。”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时视情况还可故意创设“搭错梯子爬错墙”的错误问题情境,如此就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和错误、寻求真知的迫切愿望,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自己去推敲文本,去探索,去发现,直至走出错误的迷宫,这比简单地塞给他们一大包知识,灌进一肚子理论和思想更有好处。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相互交流、争论和启发探讨,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此长期引导,不断实践,就使学生不仅爱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且善提问题、会提问题,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探究情景。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争议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的结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如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就可引导学生对文中朱光潜的“推敲之说”进行探究。

二、抓文中空白,引导探究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有时作者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而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是引导探究最好的切入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中“空白”去引导学生思索、想象和理解,沿波讨源,显其深深幽处。如选修课外国散文欣赏中的《懒惰哲学趣话》一文,文中并没有对旅游者和渔夫的是非曲直做出评判,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我就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探究渔夫和旅游者的生活态度,并谈谈自己又愿以何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走向未来呢?于是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做出大胆想象,巧妙填补空白,从而引发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相互探究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动手,乐于讨论,乐于公开自己的成果和困惑,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形成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例如针对《项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结尾,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经过讨论,同学们选出了这样一些续写方案:有的说,玛蒂尔德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因为经过十年的艰辛生活她已变得勤劳、坚定;有的说玛蒂尔德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就是五雷轰顶,她十年的辛苦白费了;有的说玛蒂尔德会质问她的朋友为什么当初没跟她说明白;有的说,后来无意中发现,玛蒂尔德赔偿给好朋友的项链也是假货,双方哭笑不得。最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根据课文的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甚至铺垫等写作技巧进行多方面思考和探究,比较上述续写方案的优劣,从而选出相对合理、新颖的设想,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洋溢着饱满的探究热情。

四、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教师除了教本,就是教参,根本没有其他可以借助的教学工具;学生学了教材,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的优质资源极其缺乏。

软件建设滞后

近年来,特别是“两基”实现过程中,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拨款新建、翻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舍。表面上,各种硬件上去了,而实质上阅览室中的图书匮乏,电脑室里的电脑陈旧,加之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致使绝大多数学校的电脑室处于瘫痪状态。再加上农村学生学习生活单调,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部分条件优越的家庭,则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教育条件好的县城学校去就读,使得农村小学或教学点上学生外流现象严重。

师资力量过于薄弱

许多农村小学无法及时补充新的教师,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英语、信息技术及音体美等学科缺乏专业教师。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大部分是老教师,因信息闭塞,学习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由于长期工作在农村,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低,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再加上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