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外利益论文

海外利益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外利益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外利益论文

海外利益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成长,国际贸易中心

荷兰是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国家,构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金融体系,加快了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本文以荷兰金融与产业成长历史为线索,分析荷兰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所在,从而揭示金融成长如何保证和加快产业成长,为我国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与商人资本

(一)农业商品化与“商品农”

荷兰独立后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导致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商品化,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商品率相当高国际贸易论文,成为欧洲国家粮食的重要供给国。荷兰弗里斯兰的哈姆马农产品的商品率甚至达到92.3%,1572年由于弗里斯兰经历战争商品率下降。

在沿海地带渔业成为重要产业,与当时其他国家不同,荷兰的三大渔业(鲱鱼、鲸鱼和鳕鱼业)不仅仅限于捕捞,而且还进行加工、包装或提炼,渔业成了一种工业。荷兰省北部岛屿以及荷恩与阿姆斯特丹之间地带17世纪上半叶从事海上渔业加工的乡村男劳力占其总数的50%[1]。1562—1657年出口到波罗的海的鲱鱼中75%是荷兰运输,1661—1720仍占60%,此后比重大幅度下降,1730—1740,荷兰一国要占欧洲全部鲱鱼年产量的1/2以上。

农产品、畜产品和渔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已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高产量、高商品率和众多的从业人员说明荷兰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农业已形成一种产业,支撑着荷兰经济强国的基础。德·弗雷斯(1971)[2]总结认为,荷兰乡村经济转变的主要特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农”的形成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作为前向联系,农产品的商品化维系着为之服务的运输和市场网络。凭借繁密顺畅的流通渠道,乡村农产品贸易不仅遍及国内,而且扩大到国际,成为荷兰庞大商业帝国机器运转的“基本剂”。作为后向联系国际贸易论文,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刺激了人们对于土地开发的投资兴趣,推动了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肥料和饲料的贸易扩大,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的兴起和教育的兴办。直至整个18世纪,荷兰农业始终在欧洲保持了最先进的生产水平。

(二)工业与金融业的形成

纺织业特别是呢绒工业是荷兰的第一支柱产业,已形成生产的大众化,而且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如新呢绒生产取代旧呢绒生产)使荷兰保持着持续的优势。至17世纪,来登成为欧洲最大的毛纺织中心。

国内工业中居突出地位的是造船业。在17世纪初期造船业已成为荷兰居第二位的支柱产业。政府兴建的国内四通八达的运河和造船业的大型化、机械化使荷兰水上运输趋向经济化——运输成本低廉化。造船业既为荷兰的海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又为荷兰国内经济飞跃提供了基础,促进了荷兰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推动了海上贸易在全球范围的兴起。

(三)商人资本与农业、工业成长

在农业、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成长过程中,商人资本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起始阶段,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商人资本和产业资本采用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方式,通常融为一体。当荷兰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迅速扩大时,产业成长的预期收益吸引更多商人资本流向农业和工业,由于商人资本具有雄厚的资金、专业的商业技能,从而逐渐控制了生产和销售的全部过程;同时,与商人资本早期实行合伙制的原有生产者逐渐丧失生产资料国际贸易论文,沦为工资劳动者。产业资本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的发展,即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专门从事农业、制造业的产业部门和专门为产业融资服务的金融部门。

二、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

(一)现代银行制度与对外贸易

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造船业的经济化促进了荷兰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内在地要求金融机构为之提供便利的国际贸易支付体系。在威尼斯银行业模式基础上建立的金融机构框架已不能使支付体系顺畅、有效。此时,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进行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银行券代替硬币,同时要求进出口商在该行开立账户,600弗罗林以上的支付必须使用汇票。“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是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金融对经济推动作用产生一个飞跃的转折点,最初发行是为了节约金属铸币和在支付体系内提高效率,但却为后来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做了重要尝试,开辟了通过创造廉价货币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1]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业务创新对荷兰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提高了支付效率,这是其最初的目的,而且事实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支付的便利吸引了更多的其他国家的商人在阿姆斯特丹银行结算,既带来了资金,也使阿姆斯特丹由一般的商品集散地演变为国际贸易中心。第二,信用工具的产生大大满足了产业成长所需资金。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仅依靠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产业成长的需要国际贸易论文,传统的银行借贷既受资金来源约束,也有筹资成本过高的影响。信用工具的产生使得货币乘数作用出现,从而为产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外贸易迅速成长为荷兰的支柱产业。第三,降低了筹资成本。银行业务的创新大大便利了资金的借贷,也促进了银行业的竞争,大量银行聚集在阿姆斯特丹,使得银行的借贷利率比欧洲其他国家要低几倍,低利率贷款为产业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荷兰,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已随着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生息资本已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一点已经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

(二)证券市场与贸易垄断

海外贸易的迅速成长激发荷兰人纷纷组织贸易公司,同时带动了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扩大,产业成长(海外贸易)大于金融成长,资金需求成为瓶颈;同时荷兰在早期实行的合伙制贸易方式问题凸显:这种具有短期行为特征的贸易方式与荷兰迅速壮大的海外贸易不相匹配。为解决长期资金问题,1606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之时即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股票,这张股票让荷兰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辉煌。该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会募集资金,有的股东只有几十个荷兰盾,表明股份制在荷兰已成为普及的筹资和投资方式。1608年国际贸易论文,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建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股票交易所。尽管只有联合西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在此交易,另外还有政府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债券(更多股票和证券交易在非正式市场交易),这个市场却拥有成熟的交易技术,包括期权和期货合约的使用。阿姆斯特丹是当时欧洲的商业中心,与此相匹配,该交易市场成为国际股票市场的中心。——17世纪荷兰资本积累比欧洲各国的资本总和还要多,对外投资比英国多15倍。投资于欧洲、东印度和美洲的外国债券的资金超过3.4亿荷兰盾。英国国债的很大一部分由荷兰人持有,每年有上千万荷兰盾的利息收入[3]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更为重要的是17世纪中叶的“金融革命”——各省从向商人—银行家借款转为直接向富人出售国库券。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短期和长期信贷供应者,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金融市场。

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金,也解决了企业所需的长期资金问题;同时,证券市场的大众化使得金融成长快于产业成长,从而保证和加快了现代商业(海外贸易)的成长。.

股份制帮助荷属东印度公司打败英属东印度公司,奠定了其贸易垄断地位;证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为对外贸易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和便利的支付体系;资金的自由流动使阿姆斯特丹成为资金的集散地:一方面,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国际资金大量流向阿姆斯特丹,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体系又为荷兰和其他国家提供了廉价而便利的资金来源。金融成长把广大居民购买力的利益和产业成长(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促进了荷兰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荷兰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同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此,现代金融制度已成功帮助荷兰确立了国际贸易中心,金融成长和产业成长进入成熟期。

三、资本自由流动与产业衰落

海外贸易汇集的大量财富和诸多物产,源源不断流入荷兰,进而转化为巨额商业利润和资本,至17世纪中期,荷兰已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然而,曾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自由流动,出现国内资本脱离产业转向借贷资本,贷款回收的困难和泡沫经济的破灭,动摇着其金融体系的稳定。

首先,转口贸易的兴盛改变了商人资本的性质。商人资本原为获取商业利润而参与并逐渐控制国内产业生产,当转口贸易变得更为有利时,商人资本便倾向于进口而非制造,资本则由产业资本转向商业资本,显然阻碍了国内产业进一步成长。由于转口贸易的特殊作用,以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商业城市,期望靠转口贸易扩大财富国际贸易论文,无视国内工业成长的根本利益,激励政府实行低关税,对国内工业放弃保护,也就意味着对国内产业成长的阻碍:海外贸易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交换的基础;放弃国内工业保护,也就意味着商品生产国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和直接贸易的兴起,荷兰的转口贸易失去依托。商业资本在荷兰商品经济发展中不是逐步让位于工业资本,而是使工业资本越来越屈从于自己,这一演变趋势与西方近代资本结构演变的总趋势恰好相反[4]。

其次,金融成长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基础和载体。金融业在促进海外贸易迅速成长的同时,荷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然而至17世纪后期,荷兰资本更多用于对外借贷而非国内产业投资。荷兰金融业的高度发达具体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而同期其他国家的利息率则是荷兰的几倍。由此不仅导致商人资本从产业资本转向借贷资本,而且促使商人(尤其是大商人)在国内低息借贷,国外高息放贷,进一步加剧国内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减少。

第三,银行坏账形成金融危机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到18世纪末期国际贸易论文,荷兰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业资本主义演变为借贷资本主义。对外大量放款为荷兰赢得了金融资本家的美誉,然而对外放款的对象:一是外国政府、君主,一方面增强了外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另一方面战争使得大量贷款成为坏帐,严重影响着荷兰的金融业;二是对外金融投机,到17世纪下半叶,其影响超过对外贸易。1758年,荷兰商人购买的英格兰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股票占这些股票总额的1/3[5]。南海“泡沫事件”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坏账的形成和商人资本的损失大大降低了荷兰的金融竞争力。各种投机活动导致一系列银行破产倒闭,引发1763年的金融危机。

四、启示

1.产业成长是现代金融体系形成与成长的基础

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的兴起增加了融资需求,银行券、汇票、期权、期货、国库券等金融工具创新蓬勃发展,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银行、非正式交易市场等现代金融体系产生,产业成长引致金融成长;另一方面,金融成长又为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进一步促进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本身得以成长。

2.现代金融体系保证和加快了海外贸易的成长

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的支付制度第一次显示了现代金融制度的威力,促使阿姆斯特丹迅速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荷属东印度公司发行的股票既保证了企业长期生存,又促使荷兰海外贸易迅速获得垄断地位;资金的自由流动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资金的集散地。因此,银行券、国库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创新、银行制度和证券市场等金融制度创新既保证和加快了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国际贸易论文,又促进了金融业自身的成长,使荷兰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世界霸权。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荷兰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3],或如亨利?塞所言荷兰是“商业和金融资本主义的象征” [4]。

3.金融成长与产业成长必须保持合理关系

金融成长以产业成长为基础。“郁金香事件”显示了泡沫经济的危害,此后历史上多次的泡沫经济与此都有相似之处——金融成长脱离产业成长必然带来泡沫的破灭;“南海事件”表明资本自由流动的负面效应,美国历史上也多次发生外国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的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成长超过产业成长所需以及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各国关注,尤其是拥有外国巨额证券资产时更应引起重视,国家金融安全成为政府的职能之一。

作者:史恩义 男,1967年8月生,山西襄汾县人 工作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投资

学位: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范?德?沃德.乡村史系学报与荷兰乡村史的研究[J].欧洲经济史杂志,1971,31(1):236.

[2].德?弗雷斯.黄金时代荷兰的乡村经济1500—1700[J].经济史杂志,1971,31(1):266-267.

[3].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6.

海外利益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NBA无疑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联赛,不仅在世界球迷心中创出一片天地,更以自身独特的经营方式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使得这项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壮大本文立足于时代背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NBA开拓国际市场的原因、方式,总结出NBA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扩张又是一种文化扩张,是关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

美国的NBA篮球联赛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联赛之一,正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和美国强势文化的扩张中席卷全球,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逐步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本文通过分析NBA海外经营的原因、策略,透析NBA海外经营的本质,总结出NBA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扩张又是一种文化扩张:

1NBA海外扩张的因素分析

1.1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NBA全球化

斯特恩认为,NBA攻占全球市场的理由有两点:一是篮球在美国并非第一运动,它只能排在职业棒球和职业橄榄球之后,在与四大联赛争市场的过程中,NBA分到的市场蛋糕十分有限。二是美国大学生篮球联盟的迅速发展,也给NBA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NBA在国内正日渐遭受排挤,其市场份额出现了大量的缩减、因此,向美国以外的市场进行扩张成了NBA这部隆隆作响的商业战车的必由之路。

1.2美国文化的全球化加速了NBA全球化

美国全国篮球联合会〔NBA)成立于1946年,在近611年的时间里,NBA从一个最初没有电视转播的国内联赛,成长为现在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联赛之一,其独到的商业运作将体育产业概念释得淋漓尽致,NBA也逐渐地从一项美国国内的职业篮球联赛发展为全球最高水平的篮球赛,成为各种体育联赛效仿的成功典范NBA现在已远远超出其本身的职业篮球联赛的所赋予的含义,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国篮球文化现象,成为全世界人民了解美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文化全球化不断扩充的今天,美国已成为文化全球化的先锋,甚至可以说文化全球化带有浓郁的美国色彩。

2 NBA开拓海外市场的主要策略分析

2.1包装球星,吸引球迷

NBA的发展已经经历了60多年,从最初的一个小联盟,发展成今天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联盟。总结NBA的成功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NBA的造星运动,其“造星”潮甚至出现“波浪式”,让NBA球星一代接一代大放异彩。翻开NBA历史,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NBA超级球星乔治·迈肯,到弼白伦、贾巴尔、拉塞尔、摩西·马龙,从“魔术师”约翰逊、’‘大鸟”伯德到乔丹、巴克利,NBA超级巨星倍出,统领了各个时代的潮流。NBA的海外扩张,推动了NBA在海外的影响力,通过选秀等方式吸收了众多的国际球员来到NBA,并对他们进行包装,利用他们在本国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球迷来关注NBA。

2.2利用媒体,扩大品牌效应

美国福特商业运营公司副总裁格里森说:"NBA是一家私营机构,他的6钱机器,就像6部印钞机,NBA如果照此经营下去,永远不会缺钱花”、这6部赚钱机器分别是:电视转播、报纸、杂志、互联网、宽频、无线增值业务。在NBA的六翻嫌钱机器中,电视转播的功率最大,截止21H)3年一2004年赛季,NBA比赛以43种语言在212个国家中播放,联盟独有的数字电视频道NBATV在美国本土拥有180。万用户,市值山原来的151”万美元猛增到:3亿美元。即使在美国本土收视率有所下降的情祝下,他们通过向全球推广该赛事完全收复了失地,去年NBA在美国以外的市场收入达到了4.3亿美金。

2.3在海外举行比赛,扩大NBA的世界影响力

在大量引进国外球员的同时,NBA在全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全球范困内越来越受到欢迎‘。与此同时,NBA开始注重将自已的比赛推向海外,他们早早成立了海外推广机构,设计了一整套按部就班的推广计划‘”,如组织梦之队参加奥运会、举办麦当劳杯世界职业篮球锦标赛等。Iaj时,NBA还和各大洲职业篮球俱乐部比赛的冠军一起争夺桂冠,这项比赛在各大洲进行,大大扩展了NBA在海外的影响20年来,NBA的海外市场随着各国间的联系而越来越紧密,并持续不断地发晚。

2.4苦心经营,开拓中国市场

2004年NBA在我国上海与北京举行的两场季前赛,点嫩了中国球迷的空前热情,两场比赛的票务销售是异常的火爆,有的球票被炒得翻了好儿倍还供不应求。而他们为中国球迷奉献的是原汁原味的NBA比赛、技术娴熟的球员、激情四射的啦啦队、亲近球迷的赛场花絮等,让球迷体会到了NBA赛场的气氛。比赛过后, NBA品牌深入人心,NBA的球衣、T恤衫、帽子、球鞋等的销售量大幅攀升,这就是NBA的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投资,NBA总裁斯特恩曾经说过国会成为美国以外的第一大市场。

海外利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商品;重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4

根据文化商品的不同特性分为五类:文化遗产类,印刷制品类,传播媒介类,视觉艺术品类,以及电影摄影制作类。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商品贸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起着关键性的正相关因果发展作用,语言,人均收入水平和互联网的普及都有着显著效应的推动发展作用,而地理位置的原因有反作用因素。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一个国家制定推动文化商品贸易的发展的战略政策可以提供一定的建议,也对文化商品相关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有着引导作用。

一、文化商品贸易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各类商品市场的快速延伸与发展,大部分商品都已经进入了固定的循环经济模式,尤其是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及能源类消费品。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在不断增加,而文化商品贸易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二战之后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美国遭遇了经济大萧条之后,市场上民众的精神需求大幅度的增加使资本家认识到,经济效益不仅仅可以从工农产品上得到巨大的利益,文化价值同样可以创造高价值的效益,如果把“文化”实现产业化,实现文化艺术的产品化,文化单位和传媒机构的企业化,文化艺术领域和多媒体现代娱乐集团的资源融合化,可以使规模化的文化商品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通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中地位仅次于军事工业的支柱性产业,每年的产品出口超过了航天工业相关产品的出口,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而我们知道的,每年的美国文化产品出口不仅仅为美国传媒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美国政府带来了相应宣传的“硬实力”表现。

“文化”的定义非常困难,因为其涵盖了很多虚拟的社会价值,比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我们很难用一个框架来约束文化的定义以及其价值。而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更难去划分文化的界限,比如亚洲地区,日本、韩国很多文化都起源于中国,具有许多相似性。在西欧和北美地区,也有很多文化价值观都是通用的。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用“文化产业”的概念来定义文化的价值。文化产业最早产生于20世纪,是在霍克海默所著作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到,后来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用“创意产业”来加强了文化与政府间的相互依赖扶植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其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而这个产业所诞生的所有产品都是文化产品。介于文化的特性,关于文化商品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而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很多。随着各个国家之间信息与基础商品的贸易增加,很多国家民众的思想认知都被外国文化所影响甚至改变。特别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中,海外文化商品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本国文化商品的比重。中国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和中国近年来接受了许多海外投资带来的经济协作有很大的关联性。

文化产品的崛起发展是在二战之后,和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是有紧密联系的,一般我们判断说人文发展指数越高的地区,其文化商品消费力会越强。按照传统的消费观念,人类的发展消费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的消费都集中于食物和衣物的消费,所以这个阶段工农业发展迅速,和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时间相吻合;第二阶段,人民的消费模式就转向了自我满足与表现,就会大量的购买生活消费品,比如餐具,厨具,书桌等等相对生活必需品,所以会带来科技技术与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大量移动与发展;而发展到现在,很多人们的生活需求模式已经转变到了第三阶段,生活娱乐与文化精神层次的消费过程。据统计,现在在欧洲国家,精神娱乐消费的支出,包括视听娱乐、电脑设备、CD、DVD等音乐设备,运动设施,玩具,新闻报纸读物,看电影,买彩票等等行为已经占到家庭支出5%的比例,由此可证明,文化商品的贸易带动了各地文化商品的消费增长。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协会统计,世界文化产品的总产值在2007年已经达到了13万亿美元,并且每年保持7%的速度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在调查报告中得出结论,组织成员每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率都在5%至20%之间。世界银行也预计在未来10年中,文化产品的生产值会占据到世界生产总值的10%左右。而当今的先进科技技术与数字技术也更加加速了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发展,文化产品所交易的并不仅仅是商业利润的价值,也附加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价值。

海外利益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庆州;古城保护;城市开发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49-02

一、序论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蕴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量信息。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己成为所有历史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发展经济,进行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二者不相冲突,协调发展,这本身就是很难做到的。因此目前国家重视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文化古城建设有序合理的发展。

韩国虽然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半岛国家,但是却拥有9处世界文化遗产,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很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一些历史文化古城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并且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文化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的成功保护和开发利用策略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

本文主要以韩国历史古城庆州为例,深入研究韩国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他们的发展策略,从中可以找到解决我国古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难题的办法,为我国主要的古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庆州古城保护及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庆州位于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属于韩国中等城市,庆州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有约一千年的时间(公元前57年至935年)是作为新罗王朝的首都,遍布着新罗时代的文化遗址。庆州是朝鲜半岛历史文化和文物最丰富的地方,具韩国国土研究院调查资料显示,庆州具有指定的国家级、道级文化遗产297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12个文化都市之一,被誉为 “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庆州的佛国寺、石窟庵、历史遗址群被指定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庆州作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其主要特色。庆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对国内游客,也对海外游客尤其是欧美国家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每年都有很多外国人前去参观游玩,进行文化旅游。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又很好的保护了庆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庆州的文物古迹和空间格局得到很好的保存,同时也发挥了对市民的贡献,旅游产业的可观收入也为继续进行文物的管理和修葺提供了资金。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庆州在古城发展上,首先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永存,庆州是新罗长达992 年的千年古都,拥有最具韩国特点的自然景观以及新罗时代的遗址, 因此在开发中突出其“天然博物馆”的特色。同时韩国政府花费巨资修复了庆州的许多古迹,并将连同庆州及其郊区共214平方公里的地区全部划为历史保护区。为保护古迹和人文环境,庆州不准建造高楼大厦,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多为古色古香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平房或2-3层的楼房,与整个庆州的文化古迹相相得益彰。因此庆州地区基本保持古都昔日风貌。同时有形与无形资源开发相结合,民间新罗节庆习俗、传统花郎武艺、传统民俗娃娃和韩纸的制作等,很好地展示了庆州的文化旅游特色。

庆州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并没有影响庆州经济发展。庆州大力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召开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新罗文化节及韩国美酒及糕点宴会等代表韩国的庆典和国际性活动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化艺术城市。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成为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

三、庆州古城历史遗迹保护与发展规划实践特点分析

(一)国家的法律支持和庆州市政府的主导

韩国国家于2005年制定了《古城保护特别法》,将古城保护上升到法律高度,从文化遗址的个别保护上升到历史文化大环境的保护。庆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得益于此法律。为庆州的规划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庆州市城市基本规划成五个区域,历史遗迹保护区、历史景观保护区、开发促进区、新城区、普门观光区,具有不同的城市功能。

庆州制定了具体针对庆州文物古迹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条例,有“文物保护法”、“都市计划法”、“建筑法”等。比如规定保护区范围,木柱、石柱建筑,从建筑物外檐在地面投影起20-100米内为保护区,王陵、古墓等封土下端起10-100米内为保护区等。还规定了市区内建筑物高度,庆州旧市区内的建筑高度在7米至25米之间。另一方面,通过条例加强对韩国传统住宅区的保护和管理。为了传承韩国传统住宅文化,市政府要求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几个历史遗迹区周边建造历史文化美观区,即区内各种建筑要按照古时的民宅式样建造。规定建筑物的围墙、大门、屋顶样式、色彩、材料等。这些规定都细致入微的起到对古城建设的指导作用,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另外庆州市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主导。在庆州制定了综合发展规划以后,韩国国家各个部门及庆州市市政府、庆州文化管理委员会、庆州主要公司等共同参与工程的推进,一个部门只负责一个任务,避免平行部门的混合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完善。同时庆州市古城保护和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营机制,一半以上的资金都是由政府部门投入,极大的提高了古城开发的运作能力。

(二)妥善解决开发与保护之间产生的矛盾问题

庆州在进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始终做到开发和保护并举。将旧城街区大部分地区都划到特别保护区和历史文化环境区内,强化了对旧街区的保护力度。从个别物的个别保护转向对文物系统的整体保护,旧城区原有遗迹的修复和保护与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庆州禁止对大陵园内古坟的挖掘和开发,禁止在旧城区建设高层建筑,禁止兴建有污染的企业。而现代化高层建筑大多在市外20-30公里的地方。

庆州发展避开历史遗迹丰富的旧城区,遵循新罗王京地区遗留轮廓,营造与地区景观相配合的中、低密度的居住空间。周边的绿地、河流、文化遗迹成为一个整体,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同时,也给居民创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庆州新区的开发成功联合了周边主要城市,如大邱、蔚山、浦项等,发展成为综合新都市。

(三)维护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自发进行古城保护

由于韩国是土地私有制,在庆州进行古城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古城很多土地都属于当地居民私有财产,由于刚开始缺乏政府主导,居民乱建房屋,开发混乱。后来在旧城遗址复原和改造过程中,庆州政府注重对居民拆迁的安抚工作,制定明确细致的补偿方案。花巨资分次集中购买居民土地,并在新区进行房屋的加倍补偿措施,很居民利益得到了保护。

另外鼓励居民根据条例规定建造房屋。如果建造的传统韩屋能够显示出传统建筑美感,并有利于保护周边地区景观时,政府则提供一些资金支持。对独立住宅每平米提供25万韩元(约合250美元),对房屋屋顶的维修每平米提供5万韩元(50美元)以下的资金。这样使得居民在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体会到了古城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和质量的提高,因此自发的加强对古城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并积极支持政府的规划建设。

(四)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和博览会,大力进行外宣活动

庆州政府在古城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政府为主导对当地的旅游活动进行宣传。由政府牵头,利用韩国观光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对庆州的古城旅游商品进行企划,包装,然后通过媒体进行报道,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并以文化观光庆典为导线,进行海外市场开发活动。庆州开发了多种多样的庆典活动,分布于各个季节和时间,庆典有政府支援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各个部门联合对庆典进行策划和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并且制作庆州市市政府和庆州文化旅游网站,设有英语、日语、中国语多国语言网页,内容详尽,设计新颖。起到很好的外宣作用。

四、给我国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启示

(一)利用先进理念进行古城建设设计长远规划

城市规划对于古城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能够减少很多开发过程中对于古城文化资源的破坏,缓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各级政府要对相关城市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分析,制定符合该城市特点的规划,并带头执行。不仅要有短期规划还要有长远规划,同时确保换届不换规划,保证规划持续进行。合理规划好古城与新城的关系,用新城发展带动旧城的保护和改造,用新城发展弥补旧城空间和功能上的不足,起到互补作用,形成统一体。

每个古城按照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对于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古城环境、格局等进行不同层次的保护和维护,对老城区要坚持保护、保存和修整结合的方针,对新城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现代管理模式运营的方针。

(二)加强政府主导和资金的投入

要重视发挥文物部门在古城保护中的作用,多部门进行协作。要加大古城历史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整治资金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渠道,开拓有特色的新型产业,探索建立古城保护的补偿机制。同时加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来扩充文物古迹保护经费,从旅游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专项文化保护资金,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实现了文物资源的长久保护。另外政府要出面进行文化产业资源招商引资,吸引港澳台和海外资金的注入。

(三)调动市民保护积极性与参与性

我国很多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传播还主要是政府推动,地方和民间都是配角,积极性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广大民众应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来面对古城的保护和传承。古城举办的各种旅游节和文化庆典活动,应以民众为主体,让民众找到节日文化主人的感觉,进而投身到古城历史文明对外传播的队伍中去。政府应打造广大民众对于所在城市的自信力和自豪感,使广大民众自发地调动起积极性,投身到古城保护和建设行列中去。

(四)开发各种旅游产品、加强外宣

针对古城自身历史资源特色,开发各种旅游产品、策划各种庆典活动,政府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这些产品和活动的包装、广告策划,拓宽传播途径,有效利用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体积极向国内外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古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古城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庆尚北道.庆北圈观光开发计划[R].2002.

[2]韩国观光资源部.庆州传统文化中心城市的观光发展构想[R].2009.

[3]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汉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海外利益论文范文第5篇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2004

一、 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国际化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认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如能在同行中显示出很强的创新和??变能力,并快速适应国内外的新环境,可称为国际化人才”。[1]54

全球经济化导致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人才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未来的求职者能够受聘于跨国机构、在世界不同地方工作、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具备国际经验、灵活性以及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素质良好的各类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来提高竞争力。高校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阵地,必然采取各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举措,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学生国际化也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2] 50-51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构建海外交流平台,提供长、短期海外学习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双重教育环境中形成国际化视野,将海外交流的成效引入校园,最终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3]57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比如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在国内办学、合办专业;学生出国攻读学位、联合培养以及海外实习、开设全英课程等。然而遍观全球,几乎各个国家、各个高校都在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网络,与海外高校签订交换或者联合培养协议,提供海外学习的经费资助,让更多学生到海外学习、交流和生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也提到:“选择‘走出去’(派学生出国学习)一定是最佳方案。”可以说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来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是最直接最有效地的方式,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就国内高校而言,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选派学生参加各种校际联合培养项目,包括学位项目、交流项目、交换项目和学术会议等在较短时间内扩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海外学习经历、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具体而言,学位项目以本科2+2双学位、3+1+n本硕双学位、1+1+1双硕士学位、2+2双博士学位等类型为多见,以获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两个学位为目的;交流项目包括学分项目、暑期项目、寒假项目、实习项目,总的来讲,交流项目是以修课拿学分为主要特征;交换项目则是基于两校协议,互免学费、互派学生的项目。对于大部分国内高校而言,很难真正做到派出的本校学生和接收的国外学生在数量上完全对等,不少学校采取了灵活做法,譬如华南理工大学与日本首都大学(东京)的交换生项目,协定每年可以派2名学生到日本进行一学年的学习,同时对方可以派出4名学生来华南理工大学进行一学期的交换学习来实现数量上的对等;另外还有学术会议、工作坊或者短期学术交流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多由院系根据自身需求,量身打造,专业性强,譬如,北京大学自2007年起设立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同济大学,每年暑假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织为期一个月的联合工作坊,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交流。这几类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基本都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覆盖所在院校的绝大部分专业。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素质良好的各类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来提高竞争力。烽火猎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才资源中存在2个“5”现象: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二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4]101从宏观层面上,未来中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取胜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培养的本土国际化人才。从微观层面上,国际化个人培养项目不仅使得学生本人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大学也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教师间、院系间以及大学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海外学生和教师来访、交流甚至是工作,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过去10年间,国内各个高校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国际化项目,以笔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过去10年间见证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尤其从2010年以后更加进入了井喷发展的态势,可以说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的一个缩影,其他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上,除了具体数字的差别,基本的趋势和曲线都极为类似,究其原因是 2010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国际化人才战略,各个高校也都把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重点突破,以此带动大学整体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5]195

从图1,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尤其是自2010年后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迅速发展,从各种相关报告和同行评议中,不难发现国内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中具有一些相同点:普遍通过交换生、联合培养、竞赛、实习等多种形式派遣学生出国学习;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普遍提供经费支持,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根据全美国际的机构调查,对国内26所“211”和“985”院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遇到的困惑或者问题也具有类似性,具体包括:经费的支持力度不够,亟需合理规划经费的使用;普通教师、院系和行政人员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不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不足;部门协调不顺畅,仍然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国际事务部门的任务的认识误区;项目趋同态势呈现,急需建立品牌项目和特色项目。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要把项目和派出学生人数作为考核指标和任务,只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要牢牢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由此来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为了使这些方法和策略更具有理性和科学依据而不是盲目的铺摊子,上项目,笔直借助了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对不同利益群体的界定和需求分析,来明确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既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又能够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和有序发展。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内涵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于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原是西方经济学概念,与“股权者(stockholder)”即“股东”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费里曼将之重新定义为“任何可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之后,该理论拓展应用至包括教育学在内的社??科学诸领域,前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在其著作(The University: an Owner’s Manual)中,指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教授、董事、还包括学生、校友、捐赠者、政府、公众、社区等。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组织内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大学的有效治理。[6]59

[BT4](二)国际化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具体应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利益相关者。罗索夫斯基按照密切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最重要群体、重要群体、部分拥有者和次要群体四个层次。[7]35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教师、院系、负责海外学习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行政部门、学校、海外合作院校的项目设计和管理部门、海外合作院校的教师等。按照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影响力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也称为权力―利益矩阵。[8]57

这个矩阵指明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类型。显然,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重点考虑D区的主要参与者是否接收该战略,因为他们既有权力又有兴趣。关系最难处理的是C区内的利益相关者,虽然总的来说他们是相对被动的,但却可能因某些特定事件对战略产生兴趣,并施加影响。B区的利益相关者没有太大权力,但是与利益密切相关也具有相当的兴趣,所以可以通过保持信息交流来满足他们对利益的关注。依据此权力――利益矩阵,可以将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如下分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D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更为具体的代表是这些项目的设计、制定和管理部门,比如学校的国际事务部门、教务部门、研究生院和具体院系。

(三)利益相关者需求/利益分析

1.学生需求调查及分析

根据上文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可以明确利益相关者处在哪个区间,在战略制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寻找相应的策略。首先我们对B区,利益最相关然而决策力最小的这部分群体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为调查问卷,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3份,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受访者有强烈的赴海外学习的意愿,而且近一半的受访者希望取得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的学位,可支付的留学费用近60%学生选择为5万以下,最希望学校给予充分的项目信息、政策指导和经费资助。

综上调查,不难发现这部分群体最关心的还是有关项目信息和政策的获取,包括如何办理校内各种手续、如何申请项目、如何办理签证、如何申请资助等等。根据调查分析:建议学校兼顾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学生项目,使更多同学有机会争取资助,减少费用负担;第一时间通过网站、微信群、微博、学院通知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将项目申报指南放在网上便于学生查阅,加强项目申报指导、资金资助、出国对评优、评先进等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的宣传和讲解。

2.学校和院系需求调查与分析

根据全美国际2016年5月对国内26所“985”院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各个高校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战略部署和国际化考核指标的要求,随着学校重视和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各个高校近年来在项目数量和派出人数上都有大幅提升,不少学校也已经普遍感觉到了项目扩张后,深层次问题凸显,比如:如何提升项目的水平和质量,建立品牌项目;如何合理规划和有序使用项目经费;如何加强院系、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国际化意识,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避免同类项目的重复建设,挖掘符合学校和学生需求的特色项目等。同样还是根据全美国际的调查,国内高校在以下8个方面有迫切需求(如表1),也可以说是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中的瓶颈所在。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者,学校和院系的需求应该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对项目的发展,甚至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值得专门探讨。然而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校一盘棋,从上而下,从源头上寻找办法,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也必须从下而上,更新观念,才能有实质性突破。突破点首先还是围绕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的提升,重点体现在理念、意识、制度和方法上。

3.导师及其他职能部门需求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从而全面地认识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不同群体中应该如何开展工作,笔者对其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学院老师以及可能涉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某些环节的行政部门进行了访谈。从之前的权利――利益矩阵中,可以发现,这部分群体虽然属于被动接受者,但是他们的态度、行为和支持与否会对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笔者从访谈中了解到,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推进的阻力会大一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涉及到研究生和博士生导师培养指标的问题,如果导师已经招录的学生申请了国外的学位,比如1+1+1双硕士联合培养,2+2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就意味着这个导师失去了一名学生,导师选带学生的指标是有限的,尤其是博士生,每个博导可能一年只能带一名博士,而且理工院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是导师科研团队的主力军,所以研究生和博士生出国攻读学位,对导师来说是某种程度的损失;其二,所有学位项目需要双方学校的相关专业学院对两校开设的课程进行审核、比对,形成一个合适的联合培养课表、涵盖两校的核心课程、还得符合两校的学分认定标准、符合学位要求。这就需要有专门的老师来进行这项繁复的工作,国内高校并没有专设Academic Adviser (学术导师)负责类似工作,也没有类似工作的奖励标准,教师们都有各种教学和科研的压力,无暇顾及,所以大部分教师对此类去海外学习,尤其是对获取学位国际化项目不太热衷;其三、硕士博士还有严格的学位论文的要求,而且学位授予是由学位委员会认定和授予,出国攻读学位的学生如何完成论文、导师如何指导论文、如何安排答辩,这些都是颇费周折的事情,都给校内导师增加了额外工作量,和更高工作要求。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开展中还必须考虑如何如何通过补充名额、认定工作量、优先接受国外交换生、优先考虑海外进修等方式激励导师参与和支持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此外,各个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涉及国际处、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同时还涉及比如学工部门、财务部门、学院行政部门,各个部门关注点不同、员工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不同、加上管理和制度的条块分割,增加了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难度,也凸显了原有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已经出现了瓶颈。要适应国际化这一主流趋势,必须改革,首先必须从观念上更新,可以选派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海外进修、培训、海外工作或者校内培训、讲座,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更新他们的观念、提升国际化意识。

由此可见,国际化人才培养涉及多个主体,和多种利益诉求,要想顺利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在项目前期,就相关群体最为关心或者最容易出现阻力、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做好解决方案,扫除所有可能存在障碍的环节,获得各方基本一致的认可和满意,才能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全过程管理,而不是在内部纠结和推诿中蹒跚前行。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目的为前提。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各个高校近几年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数量和派出学生数量都有明显增幅,但是国内高校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都表示增幅主要来自于学校相关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压力。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来开展,否则就会出现有规模没质量、有数字没效益的局面。这就要求各个高校首先要有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目的和战略目标,具体执行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和理解相关理念、目的和目标,才能有针对、选择的挑选合作伙伴,设计合作项目。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可能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跨国机构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和设计项目的时候不仅选择那些学术排名靠前的国外高校、还可以选择国际知名的实验室、跨国企业、特色鲜明应用型高校和机构;不仅推出以学习为主的学位和学分项目,还可以考虑提供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多元文化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多种项目。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国际化人才内涵和目的的基础上,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兼顾规模与质量、贴合学校和学生的需求。[9]70

强化教师和基层员工的国际化意识,更新观念,建立各部门间沟通与联动机制、规范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师和基层员工提供出国进修、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身处国际化环境中,提高国际化意识、更新观念、扫除认识上的障碍。按照国际化人才培养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进行动态的全面管理,每个阶段涉及的部门、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前报备,由学校统筹一一解决和落实。比如,在项目的前期课程对接和认证阶段,主要发挥学院的积极性;项目实施中,各个行政职能部门进行具体分工、简化流程、不人为设置障碍;项目后期做好跟进和管理、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评价等等这些工作;涉及到制度问题的,进行制度的调整或改革,全校一盘棋,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如此才能规范流程和制度,实现顺畅的内部沟通和协调,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