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会个人简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将来我们踏上社会将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一个重新学习的起点。所以早点接触、认识并了解社会对我们是很有益处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竟上帝也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现在,暑假也如期而至。而利用暑期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
为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学校也设立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对于我们管理系的实践队,接受宁波团市委的任务,我们都感到十分的荣幸.对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充满了信心.
本分队是以“发扬共青团员作用”为主题,以“向青少年宣传安全自护自救知识”为目的,并且聚集了一批热爱此次暑期社会活动并充满爱心的队员组成了这支队伍。
本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多月的时间,但我们同宁波市的不少社区合作进行安全自护自救知识的宣讲和调研,同时也参与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一些媒体的关注。与此同时,还与宁波市从多的社区建立了合作的友好关系.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发扬共青团员的作用,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为宁波构建和谐文明城市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是一件非常引以为豪的事情。
二、实践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的实践团在接到宁波团市委的任务后,第二天就赶往宁波团市委,在那我们进行了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训,以及接受了团市委的具体要求.
为了能提高活动的效率,也能更好、更顺利地完成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出发前,队长召集队员们讨论了活动的安排情况,同时结合队员自身的特点,分配了各自的任务。具体的任务包括与社区领导接洽,对主要交通路线的查找,宣讲的准备等,在全队队员的努力下,前期的准备工作还算顺利,并且如期地完成了。为后来进社区的宣讲和调研活动成功地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实践活动详情
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中,我们实践团队在宁波市的十一个区三百多个社区中奔跑,在这些社区中,我们几乎都顺利地完成了宣讲和调研的活动.并受到社区领导的好评,群众的支持,以及媒体的关注.在此期间,我们的活动存在着一些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优点:
1.此次的宣讲活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虽然一开始有点紧张,但是我们通过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以模拟场景与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这一个困难,很好地调动了现场的气氛和小朋友的积极性,使小朋友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安全自护自救的知识,同时也纠正了家长在引导小朋友进行自护自救时的一些误区。此次宣讲和调研的活动,我们还与社区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了社区领导的好评。
2.在宣讲结束后,回到寝室,我们大家还进行对当天宣讲的心得体会和技巧的交流,为明天的活动做更好的准备。
3.我们在宣讲后,能够及时顺利地完成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保证活动的问卷数量和质量。
4.在每天晚上,我队队员都能及时的完成对问卷的数据统计,保证实践论文和调研报告的按时完成。
5.我队的每位队员都能在每天的活动完成后都能及时地完成一天活动的总结。总结优点和缺点,以保证在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能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我们的实践活动顺利成功地完成。
不足:
1.我们在前往社区的过程中,大多数小组都保证能够准时到达社区,进行活动,但有的小组由于公交路线的误差,路程的遥远,路上堵车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迟到的现象,客观的因素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公交路线的研究还应准确,避免因为坐错车而耽误活动的时间。对于堵车和路途遥远的情况,我们应提早出发的时间,以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突发性的事件。总之,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要保证准时,不能迟到,给社区留下良好的印象。
2.在进行问卷调查中,会出现一些无效的问卷,尤其是在小学生问卷方面。所以在以后进行问卷调查时,应在事先对小学生进行清楚的强调,避免无效问卷的出现。
四、活动的成果及体会
我们此次的实践活动不仅得到了各个社区领导的肯定,和许多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还得到了广大媒体的关注,造成良好的社会影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发挥了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关键词:人格;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66-02
如何适应社会?是否具备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和困惑的问题,也是每个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调适高职高专大学生人格形成过程,让德育适应交往和对话的时代,锤炼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一、社会适应与人格
人格是什么?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说的清楚。人格是十分复杂的。从词源上看,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这个词。源自拉丁文“persona”的英文“personality”的本意指的是面具,西方对人格的概念,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特性。在我国的文化中,是把“人格”视为一种“做人”的方式,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不是指个人的独特性。
关于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人格即适应性。这种观点认为,人格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产物,也在适应社会中承担着适应功能。人格与其适应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二)适应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格结构,就是人们在适应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适应性是个体人格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格在特定社会适应环境中的具体展现。
所谓社会适应状态的实质也就是如何界定什么事“适应良好”,什么是“适应不良”。社会适应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当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陌生的、一无所知的,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陌生的。通过社会适应,我们获取资源、身份和尊严,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终极性目标。可见,适应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人格养成的理论探讨
(一)家庭因素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家庭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巨大和全方位的,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认同早期经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而个体的早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其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在所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和长辈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环境氛围是最主要的两大因素。研究发现,父母消极不良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积极的教养方式则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的调查发现,父母对子女采用消极的教育方式越多,则子女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得分越低,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越高;反之,如果父母对子女采用积极的养育方式越多,则子女兴奋性、稳定性、敢为性得分越高,敏感性得分越低。
(二)学校因素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学校是培养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风一旦形成,就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没有强大的外力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校风一般包括教风、学风和组织风气。校风具有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导向约束功能。黄希庭教授等对校风、班风与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做了系统而实证的开拓性研究。校风越好的学校,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也越高。
教师人格对大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张晓云认为,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有利于强化大学生以素质。
(三)大学生积极人格的促进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人际关系文化的国家,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都与人际关系密切关联。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主要就是培养学生恰当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了解文化传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把处理人际关系放在文化这个大背景中,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薄弱的环节。可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要求,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格与社会适应性。
大学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非常关键的,在大学阶段注重人格教育,使得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及特点。培养高职高专优化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人格塑造在高职高专大学生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大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入校录取分数线相对低,注重实际操作,专业理论相对于本科教育有适度的压缩。他们的人格具有外向、热情、自立自强、独立等特点,高职高专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但对事件缺乏严谨性、周全性、坚韧性等人格特征。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可塑性,是可以改变和发展的。高职高专大学生凭借自身基本的人格特征,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对类型不一的社会问题,积淀和提升自我的技能和沟通水平,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如果我们把社会适应本身看作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么社会适应本身就意味着个体处于某种健康状态。高职高专大学生怎么样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其实就是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问题。从根本上说,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一种互动关系。
适应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形成良好人格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成功。一些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对不适应的状态,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能够很快的适应并解决遇到的社会问题,进而达到良好社会互动效果;有些人不能很好的解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影响社会交往水平。从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社会适应归根到底是人际适应。
不言而喻,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非常密切。讨论社会适应现象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人格,必然涉及到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作为人们终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复杂的终极性心理现象。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关系的过程。社会适应既是一个心理和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的状态,还是指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无论是那种标准和依据,对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强调心理机能正常发挥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协调健康状态。高职高专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身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职高专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终极性的目标。
四、高职高专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途径
对于处于成长和发展中的高职高专大学生,社会适应是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主题。高职高专大学生该如何去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有相当的高职高专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们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自己的状态,也没有看清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个人的人格决定其社会适应的过程和结果。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革新德育理念。在以学生为本的人格教育理念的大前提下,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德育教育体系,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德育的过程中领会感恩、爱国、自强、自立等思政教育理念。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工作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队伍的建设问题要重视。关爱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引导高职高专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打造高素质精业务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提高这支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归属感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Buss D M.Social adaptation and five major factors of personality\[M\].
\[2\]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功能与机制\[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3\]张亭亭,李红.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关系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