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合作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79-01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面对面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更为有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物理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主动性。因此,结合现有的的教学经验总结,研究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根据一定的现实意义设计了一些考题,主要是指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可能遇见的一些相关问题和知识,进行设计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并且提高思维能力,具有现实意义。物理学知识是一门科学知识,与社会与技术学科的具有紧密合作,新版的教科书是在原有的基础下指导思想,具体的知识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命的介绍。

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内部的虚假合作

在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行为不仅形象的是自己,同时也为整个团队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整体的成功才是个人的成功。为了保证团队的胜利,每一个学生必须与其他同组的成员进行协调和合作,在相互帮助下,团队协同工作方可早日完成目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允许学生之间开展组内讨论,但往往出现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观点,甚至出现学生说些有些题外话,这样就会产生虚假的合作,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要求和目的。

2、教师组织分散

在物理教学过程里,经常会发生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合理设置小组分组研讨的活动,也,也没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问题内容和环境,开始上课后,学生根据任务自己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甚至跑到一边,偶尔的指导一下或者不给与指导,而且存在态度不诚恳的情况,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合作学习,而没有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开展。教师发觉讨论小组的学生讨论完成,之后随便地听取小组代表汇报,就这样大体的完成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会打乱课堂学习气氛,这种合作学习是一种浪费,无法得到效果,应该立即纠正转变。

三、物理教学中的解决困难的措施

1、解决学生思维障碍的问题

知识面单薄,尤其是对一些更抽象的物理概念的理解,缺乏知识点的理解还可能影响其他物理知识,这样长期发展,物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基本知识断层,问题经常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时,老师应针对学生的不明白进行详细解释,但是这样做会导致学生养成不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相反,如果教师这时学生及时展开讨论这个问题,团队之间通过广开思路,合作之间的将学习知识进行了交流,这样会使学生收获令人匪夷所思的效果。

2、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解决办法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由于物理现象显示受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限制,实验结果每次有可能不是相同的,如果教师根据教科书知识果断的判定实验结果,这样做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往往造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主观认同,不去主动研究思考和创新。相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研讨,分析实验结果及原因,从而消除学生的疑问,这样操作才会使学生的实验达到了预期学习效果。

3、做好分组与合作的工作

关注的整个团体成绩,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分组的方式必须采取让队员在比学习间可以相互补充,进而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提供帮助。在小组分组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不能把成绩优秀的或成绩差分配在一组,一定男女学生比例也要考虑合理的搭配。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研讨中积极的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公平分组,从而大大提升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

无论是在课堂小组讨论,还是做实验合作组的学习,学生们会经常遇见很多难题,在这时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指导应在小组工作过程进行,教师应该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中,帮助学生分析并进行各组活动的监督。深入的研究的学生合作将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合作学习与教学目标的偏离,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应给予必要的提示,鼓励那些不想说话的学生,不能让他们脱离小组成员的合作,使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中,最终收益知识。

4、做好评价工作

完善开展合作学习效果的考核机制,促使学生形成团队荣誉的的概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生自尊和成败的心里 感受。小组学习的成果需要进行及时分析,合作学习是学生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多给与鼓励和认可,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小组组内自评,组外互评的方式,同时要考虑组成员之间良好关系,为日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便。

合作学习作为新一代的教学理念,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其优势已经凸显,它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而在促进合作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是成功的实例,教师通过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使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互信,最终实现全体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课程 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办学培养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被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大成效,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要持久健康地走下去,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中等职业教师作为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中间联系者、学生的指导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根据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修正结合的坐标,找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才能让中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快速向前推进。[1]

一、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是工学结合的发展助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二、与企业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适用性的捷径

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而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与企业合作能够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2]

三、关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思考

1.在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方面

工学结合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并成为宏观政策的导向。目前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摸索,一些企业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国家政策和和相关制度的引导。

2.机制创新

“订单培养”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的重要机制,但全面推进“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要有名师、名专业,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和良好的实训条件,要有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否则“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

3.建立督导评估体系

为使综合实训基地能用好、管好、发展好,国家应建立综合实训基地的督导评估体系,对综合实训基地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同时,对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这是实现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为此,一是制定相关政策,使校企双方明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任务和作用;二是要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设情况和所做的工作真正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中,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三是要扩大宣传和影响,以点带面,总结经验,不断提高。[3]

4.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计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作支撑。要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标准基本要求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相衔接,把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授课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对实践教学实施单设课程,成绩单独考核,并将仿真训练和真实职业环境训练相结合,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用职业资格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创新。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应当针对若干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实现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有机组合。其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能够体现专业特征,而就业方向性课程则是灵活多变、能应对市场竞争与企业需求的。这个课程结构体系由于核心课程的内在科学性与就业方向性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具有充分的弹性,由此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5.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二是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专业实践和考察。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这些措施会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第3篇

一、愉快教育的内涵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

体育教学中的“愉快教育”是指以学习各项运动的乐趣为中心,愉快地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它是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面向终身体育视为目标,强调情感、兴趣、创造和能力的培养,把教师的“乐教”和学生的“乐学”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良好情绪,并能不断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

首先,父母和其他任课老师对体育活动超过80%持反对意见,也就是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亲和任课老师不愿意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去搞体育,认为这样会让学生跑“疯”,坐不下来,耽误学习;其次,有自身问题,如大多数高年级女学生不爱活动等;最后,是体育教师的问题,60%左右的学生不知体育老师叫什么,不知他有什么特征。一半以上的学生对问卷中的第三条认为不怎么样,说没意思;80%的学生说喜欢问卷中的第四条。

我们不得不掩卷深思: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组织起来上课,而喜欢自由活动?为什么说体育课没意思?我们认为这和体育课缺少生机,教师和学生缺少沟通有很大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寓教于乐”,就是我们现在提出的“愉快教育”,希望通过“愉快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改变体育活动在大多数人眼中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觉得实行愉快教育收效很大。主要表现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比普通班有了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上课时效明显要高了,同时课堂在精心准备的前提下,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课外时间有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特长组中。

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愉快教育”

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既能满足孩子们的运动欲望,又能产生运动的乐趣,而这种欲望越高、越明显,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就越大。因此,体育课是不能带有强制性的,而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因此,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认真钻研教学方法,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上课气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愉快教育”,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有些学校把运动技术传授作为体育教学的全部,使很多学生对体育感到厌烦,也使素质欠佳的学生在技术教学中尝尽了失败的苦涩。比如,支撑跳跃中的分腿腾越山羊,教师优美、利落的动作,会成为一种驱动力,让那些看到山羊不敢跳的学生跃跃欲试,同时恰当的保护措施更能增加学生的信心。最后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轻松地跳过去。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认真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要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体育,就要讲究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在对比实验阶段发现,使用传统方法教学的班级,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学生一遍一遍地学,一节课下来连广播操也教不了两节,学生做得动作不规范、不到位,老师和学生都累得不行,学生最愿意听到的就是“自由活动”四个字;而用愉快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班级在半节课内就能完成同样的教学内容,且效果要好得多,不用老师三番五次地指导、纠正,学生兴趣盎然,因为老师使用了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前后两班进行对比,效率提高了,一节课的任务半节课就完成了,老师、学生都轻松,何乐而不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认真钻研教法,本节课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们乐于接受,同时做到精讲、精练,就会事半功倍。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

体育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情境,这就是教学技巧的表现,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实验中,教师借助游戏、音乐、色彩等有形、无形的东西,可让体育课再提高一个层次。比如,在练习跳远的过程中,教师可将白、黄、绿、红四色小旗分别插在及格线、中等线、良好线、优秀线上,每种颜色代表一个等级,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整个教学活动,把健身、娱乐与趣味相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并且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动机,由厌学到好学再到乐学,从而掌握技术动作。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愉快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资力量的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体育师资得到了改善,但大多数农村学校还缺少体育专业人才,体育课形同虚设,要不自习,或者上成其它课,要不在教室外面“放羊”,大多数小学语数老师兼体育课,孩子们一年半载也上不了一次体育课。

2.每班学生人数庞大。

市区小学二年级每班平均人数达八十以上,三四年级则超过九十大关,一上课黑压压站一大片,活动不好组织;初中班每班也超过七十人,给教师上好、上精体育课带来了不少麻烦。

3.场地、器材的不足。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主导地位;学习习惯

数学是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制约了学生总成绩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变化,给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重视兴趣激发

数学顾名思义是数的学问,高中数学开始变得抽象难懂,但是囿于职业疲劳和思想保守等问题,导致目前仍存在沿袭守旧的照本宣科、理论灌输、题海练技等模式。这样的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样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消极低效的课堂。

2.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些观念有的依然起到指导作用,但有的观念已经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如果教师依然强调这些观念,将会严重阻碍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此外,新课程改革后,虽然强调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一些老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依然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如果依然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将会仍然按照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模式学习,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学习,将无法在根本上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成绩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标准,一些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在根本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如果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将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大量数学知识点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改革的成果再次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会在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方面出现漏洞,不能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制约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1.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有趣、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课堂的学习上,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演示细胞分裂的问题,细胞的分裂是由1个分裂成2个,再由2个分裂成4个,这样一直分裂下去。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在整个高中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掌握指数函数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细胞个数的计算方法。

2.重视对学习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合理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有解题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解题方法,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删掉了一些三角函数的关系公式,只保留了基础的关系式,如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这些公式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但仍然会在习题中有所考察,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行推导这些公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过程中巩固三角函数的解题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放下老师的“架子”,就会增加很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借助这层“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占据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主动和学生交流,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去关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达到掌握知识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时,需要先让学生建立一种三维的立体概念,在讲解三维向量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为学生演示三维向量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也用手指来演示和体会三维向量每个坐标轴两两垂直的关系。这样和学生一起“手舞足蹈”,很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4.新旧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将高中数学知识分成了多个板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模块教学。这样虽然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教授,但是每个知识点都会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内容的陌生感,还能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指数函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来引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就会让学生潜意识中遵循学习指数函数的步骤来学习对数函数,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学习进度,还能让学生将指数函数知识和对数函数知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知识体系,便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第5篇

1、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纪之交所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和策略有以下六项:一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二是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三是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四是倡导建构的学习;五是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六是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此次课程改革把课程当作一种系统工程来设计,并把课程结构作为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具体作法是依据国际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了课程结构,特别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其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由此看来,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亮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2、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自身价值实现的客观需要

当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随时接触的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如何呢?一方面,由于我们普遍强调落实“双基”和培养“三个能力”,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基于前述原因,数学教学内容“窄”、“难”、“深”的倾向(特别是“窄”)十分突出,比如初中数学中的统计、概率、视图等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上仅是作为“点缀”出现的,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这种不合理的倾向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由于“窄”,教师就不得不“深挖洞”,人为增加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下降,我们2003年曾对学生所喜欢的科目进行过调查,数学排在倒数第一位,有74.5%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如同嚼蜡、没有价值,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由于学习情绪的低落,加之教师教法陈旧(其责任也不完全在教师),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数学被异化为面向极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基于上述状况,数学课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形式上,甚至是育人理念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六点:一是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三是满足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四是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五是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六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前述目标的实现与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的中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足以支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活动是现实情景的仿真,最适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数学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是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磨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充实、完善、提升和发展。因此,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分析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活动)展开,但有所超越。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标准》在第三学段(七至九年级)设置了“课题学习”,便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并不局限于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所罗列的内容,在活动中它将进一步增强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生成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大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另一目标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它不是纯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仍是数学。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规定,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与学科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独特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和补偿性,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它的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当然,它与学科领域不是完全割裂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或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三、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应考虑的因素与层面

一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搜集、筛选、构建数学模型,探索数学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切入点。

二是采取何种模式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