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实习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 毕业实习 物业管理 校企联合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是管理基础理论和管理技能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所服务的行业具有综合性、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随着物权法、新劳动合同法及新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用工制度更严格,急需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实际岗位技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通往就业的桥梁。下面谈谈我系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管理的一些体会。
1.时间安排。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二月底到六月初,为期十四周。由于实习时间较长且连贯,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机会多,企业岗位安排灵活,对学生的考察充分。另外,学生之前已学完系专业教师与物企总经理和行业协会专家一起研讨确定的各模块课程,且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室操作“物业管理系统”模拟软件及面对任务的准岗位员在岗课堂模拟训练,使学生对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已有一定了解。同时聘请的兼职教师如企业总经理和行业领导举办的专题讲座和座谈。使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加之一年级的社会实践(二周)和二年级的专业认知实习(五周,不同类型管理规范的物业参观和实习基地岗位基本操作),为毕业实习作好了较充分的准备。
2.实习企业的选择。毕业实习须以就业为导向,除实习基地企业外,实习前还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具有一级和二级管理资质、社会声誉好、品牌优、企业文化先进的物管企业,它们管理着不同类型物业,如新建中高档智能小区、涉外小区、高层综合办公楼和商住楼、著名外资企业等。了解这些企业目前可供实习的岗位和要求。是否有新招聘学生的计划;如有新项目企业更合适。这样既满足企业目前需求;学生又能从头学起(从前期介入、早期参与和验收接管开始)。对他们学习和就业都有利,且实习费用一般都由这些企业负担。
3.校企联合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3.1 签订实习协议。实习前与实习物企充分协商后校企双方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同时聘请企业总经理或部门经理作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老师。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一起细化实习考核表,包括实习的时间、进度、任务、岗位考核要求、考核成绩评定方法等,共同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从而保证学生在岗位上得到充分地实际学习和锻炼,并使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能切实体现学生岗位操作与理论基础知识的结合。
3,2岗位安排与实际操作。实习第一周由企业对学生进行内部培训;内容包括企业领导介绍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经营理念等。部门经理具体介绍各岗位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程序和安全事项等。第二周由部门经理或主管参照学生简历所述特点,将学生分散在不同岗位,并指定一位师傅在岗位上进行“传、帮、带”。学生上岗时佩带胸卡,以准工作者姿态、按企业作息时间与员工一起上下班,从基层做起,在岗位上直接动手、具体操作。譬如,在管理处前台接待业户,学会倾听业户各种意见。记录他们反映的情况,学会与不同类型业户进行交流与沟通。特别是跟师傅去做催收欠费工作时,学习如何根据业户的经济情况、目前心态、还款金额、还款态度等做好宣传、解释、沟通和说服工作等;在工程部门实习时,参加现场维修服务,了解屋顶水箱、地下室水泵检修和业户室内水管堵塞的原因等,以及停车库、门禁系统智能管理软件操作,掌握电梯运行维护管理,了解安防和消防联动的现场操作程序等;装修管理中,劝导阻止敲承重墙、违章搭建和高空抛物,以及管理建筑垃圾等;在财务部门实习能熟悉公司现行的收费制度和物业管理财务软件的使用;参与公司物业报刊编辑和小区文化活动,特别是局域网上文化活动。如对宠物管理方法利弊进行网上辩论等{参加站岗安保、楼道保洁与花树绿化养护和回访管理。通过这些实际岗位实习。增强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而实际经验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前考取企业认可的“物业管理员”上岗证等相关证书。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时,也拍摄一些实习现场照片,收集学生实习素材以及企业的基础资料,促进“双师型”建设和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3.3 毕业论文与实习岗位的关系。毕业论文内容充分反映了与岗位实习的相关性,主要涉及:在客户服务部如何服务各种类型物业的业户、投诉处理、公司品牌与人性化服务管理,物业前期管理、安保三防管理,不同季节的保洁、全装修房装修纠纷、如何处理物业与业主、业委会三方关系、物业收费和维修基金的管理使用、绿化养护管理与经营、保安巡更系统、车库和门禁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会所特色经营管理等。还有具体岗位管理难点的处理建议。如停车位、宠物管理等。实习结束后学生人人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着重考察论文中理论结合岗位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成绩由毕业论文内容(占35%)、答辩情况(占15%)和实习平时岗位表现(占50%)综合评定毕业成绩,与高职学生培养特色相适应。由于实习安排组织得当、效果明显,因此每年都有近75%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后与实习单位鉴定了四联单,其余学生借助在这些企业实习的良好背景,在毕业后不到一个月内都实现了就业。
企业是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起着引领产业的主导作用。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以契约为保证积聚和整合知识,知识与资源的组合能够创造新的知识,进而通过可观察的企业能力及行为转化为企业绩效,企业的知识存量、结构,以及吸收、整合知识能力的异质性是形成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因而增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网络作为内部显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实行知识管理的操作平台和基本工具。
国外学者从企业管理职能(运营、规划与战略)层次范畴揭示了信息化对企业资源的配置经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路径(图1),呈现一种高阶依赖低阶支撑的综合运用形态,国内学者从功效的角度将信息化的功能归纳为媒介、协同、驱动和诱导四类功能,并提出四种功能相互作用下的创新促进机制:主体关系培育引导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均衡机制,以及知识创新链优化机制。
企业的创新是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创新,而信息化需要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制度诸要素协同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综合理论研究,并结合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可以从四个逐级抽象和深入的阶段来认识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图2),从中探求创新机制的发展路径。
(1)信息流通媒介功能。实施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的企业,内外部实体可借助电子邮件、浏览器、文件服务器等方式进行快捷沟通。显性知识以可编码的信息形式存储在系统中,提供了信息共享和跨实体范围的信息检索服务。
(2)信息化革新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这是应用于组织结构整合的知识体现,引致了组织协作程度提高和管理优化。由于组织内部存在分工,可编码知识在流通与运作过程中,将因各组成单元的功能及任务需求差异性而出现有选择的淀积,从而呈现知识配置的优化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借助信息系统的媒介功能,不同管理层次的员工可以平等、开放地快速沟通,命令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层级,以及时间、地域的限制,驱使组织架构向网络化、扁平化进行整合。企业在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有能力提高计划精度,减少时间消耗,通过实施时间管理获得速度竞争优势。
(3)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共享、运作的需求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信息化媒介可以明显地促进知识共享和运作的效率,然而这是一种处于下意识层面的对知识的管理。当企业认识到自己作为知识集合体的本质,能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从而主动地为企业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创造条件,如:激励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开发组织单元的知识学习能力,减轻知识转移的障碍等。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积聚(学习、获取、存储)、知识评估体系、知识的运用和转化(SECI模型)等。知识管理过程中应当对知识价值的鉴别和知识资产的商品化予以充分关注:前者是促使微观知识存量和宏观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步骤,也是提高知识存量应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后者则是知识资产价值和企业绩效体现的根本目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
(4)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管理优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运营管理进步的外象,深入到战略层次,其底蕴和根本目的则是建立具备创新诱导能力的学习型、创新型组织,这类组织具有知识良性动态循环的环境,体现为:知识流通、共享、转换的阻尼小;组织单元及员工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存量来学习、理解新知识;企业管理者具有创新的管理理念,组织中,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全员创新的创新型文化得到崇尚和弥漫;在管理机制上,应能协同发挥创新个体的外部激励和内在的创新自激励;组织的创新不是一时的,而是受到知识的运动所诱导,遵循“知识流通和运用发现创新点或问题涌现创新行动实施产生创新成果再激励”的路径,源源不断地持续产生的。企业创新型核心能力(企业配置、使用资源,以及发现未来机会的能力)由此得以提升和优化。
以上四个阶段相互交融和影响,逐级支撑,构成一个逐步抽象和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对创新型组织机制形成路径的认知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2信息化对微电子企业知识范畴产生的影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短,高新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至关重要。微电子产业早在1991年即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范围之一。微电子企业可划分为IC(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两类,前者通过CAD软件生产IC功能电路图和工艺版图;后者则通过复杂昂贵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制造出最终的集成电路。两者分别是技术研发型和生产制造型高新企业的代表。
我们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上海地区部分微电子企业调研了信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调查表明微电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受调研企业均实现了内部联网,与外部广域网接通,并拥有或正在筹建对外的WEB网站.受调研的IC制造企业和近60%的IC设计企业建立了用于生产计划、进度控制的信息系统,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方式被广泛运用。微电子企业的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环节繁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内生性,能够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而国家对高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如高新开发区的建设)也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调研企业明显体现出信息化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特征。①企业在内部广泛运用网络手段共享知识资源(图3),同时通过外部网吸纳外部知识。受调研员工中,70%认为大部分的企业内部信息由内部网获取,46%认为主要通过外部网获取与工作相关的外部信息。②IC制造类企业基本都通过广域网向供应链上游的IC设计企业客户提供了信息虚拟通道,以便客户在授权的范围内局部访问自己的内部生产数据,进行进度监控,体现了供应链范围的知识共享行为。③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任务委派使企业组织架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层级关系、时间及地域的限制,呈现出柔性化组织的特点,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也有所增大。然而在管理沟通有效性方面,绝大部分员工则认同“工作会议”与“面对面委派”等非信息化方式。
3当前的问题及对策
就被调研的企业总体来看,对知识的管理还是处于自发性的、下意识的形态。管理者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有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对知识的管理。这其实仅仅处于知识管理渐进模型的第二进阶。这种管理形态容易受到市场的短期利益所驱动,因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了培育创新竞争力的核心任务,对
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在享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容易旁生出对信息系统的非理性依赖。信息化的直接优势体现在可编码知识的共享上,然而应用于默会知识的转移则是困难的,这方面组织单元、个体间的正面沟通和长时期磨合不可或缺。如果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过分依赖信息系统来沟通,会产生沟通效率损失,还可能使管理者产生信息接收者拒绝知识转移的误解。在微电子企业员工中对沟通方式有效性的调研结果佐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知识外溢是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负效应,通过信息系统外溢是引起知识外溢的其中一种原因。在所考察的微电子企业中,存在着通过严格监控信息载体进出,尽可能减少对合作企业的数据共享范围,以及限制离职人员一段时间内不能在本行业从业等手段减轻知识外溢的做法。对合作客户降低数据共享程度一定情况下会引起合作的信任缺失问题,这需要从知识联盟管理的角度加以研究。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高新产业起步晚,专业人才紧缺,企业呈现人员的高流动性,员工跳槽将引起知识外溢和企业内知识资产遗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求提高,除了要进行企业规章、常规技能等显性知识的培训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将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创新观念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员工。
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企业需要走出片面强调信息化的误区,从知识管理的高度,以及管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来完善管理体制。
1)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是知识管理体系的本质有所认知,并要认识到知识良性循环环境和企业知识存量的有效积聚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驱动因素,从意识层面上主动实施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内设置首席知识官(CTO)和各个层级的知识经理是有效的途径,进而构建公司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2)培育知识共享和转换的良性循环过程。既要促进组织单元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沟通频度,同时也要提升组织单元和员工个体的知识存量及其与新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吸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尤其要重视默会知识的转化: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对体制改变、科研成果产生的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挖掘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理念,将其显性化,通过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手段广为传播;知识资产默会知识,将显性成果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贯彻到新的创新过程中去。可操作的手段有增加正面协作和交流频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一定比例的人员轮岗制,兼顾开发团队的人员稳定和流动性。应促使个体知识转换到企业组织的结构知识体系中,这种知识体系是具有排他性、难以复制的,能有效避免知识的外溢和遗失。以CTO为首的企业知识管理团队在知识转换过程中应当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服务政府决策、服务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原则,积极搭建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逐步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息采集、信用培育、信用评价和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解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政府、辅助银行、助推企业”的作用,逐步构建起“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在全州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定与信用体系相结合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信用正向激励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使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普遍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水平明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利用3年左右时间,到年,全州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户数年均增长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占比每年不低于60%,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建设目标:一是依托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用档案信息系统,建立地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采集和更新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二是以专业评级机构为主,积极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和优秀中小企业筛选推荐机制。三是政府和金融机构依托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加大政策扶持和金融创新力度,通过搭建多渠道、多形式、可持续的政银企融资推荐对接平台,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和决策效率,适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四是广泛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辅导,引导中小企业规范经营管理,提高信用意识,有效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行政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试验区建设初期,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加以引导与推进。待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应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实现市场化信用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坚持“信用建设内外并重”的原则。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与外部信用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环境。
(三)坚持“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试验区建设涉及面广,要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
主要覆盖尚未与银行建立信贷业务关系的中小企业,以及因各种因素制约有效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中小企业。着力建设三大平台:
1、信息采集平台。加强与掌握企业信息的政府部门合作,建立试验区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共享机制,重点采集企业基本信息与非银行信用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发改、财政、工商、国税、地税、环保、供水、供电等部门单位数据源的信用信息,以及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2、融资培育平台。将目前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展的中小企业信用培育、成长计划的有关内容与该系统实现对接,通过该平台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培育池;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及时筛选发现符合培育条件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对列入培育池的中小企业信息能够实时查询。加强州、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全面升级“政府+银行+企业”模式,共同搭建多渠道、多形式政银企融资推荐有效对接的品牌性平台,共同开展以政策扶持、信用评价、融资对接、定期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
3、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企业相关统计数据的分地域、分行业、分规模的多维度统计分析,对企业的基本信息、财务指标以及负面信息进行组合查询。同时依托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建立评测指标,根据评分结果向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推荐优秀企业予以支持。
(二)完善信用信息支持服务体系
1、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增进机制建设。一是大力推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起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互担保组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省县级支农信贷担保体系建立和运行管理办法》(财农字〔〕923号)及《关于健全和完善创业小额贷款担保融资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政办〔〕40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二是尽快出台《州中小企业联保联贷贷款暂行管理办法》,发展中小企业联保、上下游合作关系担保、个人资产担保等信用增强方式,实现“抱团增信”,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三是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动产等登记公示系统,扩展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质押等保证方式,完善相关的动产登记公示及抵押相关制度。
2、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扎实推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风险补偿基金、财政扶持及税收减免措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及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根据州实际,推动建立和落实针对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资金扶持与风险补偿等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好已出台的《州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风险补偿管理办法》。二是金融机构要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提供差别化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优惠政策,地方性金融机构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授信、用信工作方案。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实行相应的信贷优惠政策,对信用等级相对较低但能落实风险防控措施的企业,提供授信支持。
(三)强化中小企业信用宣传
联合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形式多样的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司治理、财务管理、技术咨询等专业培训和辅导,提高中小企业使用银行支付结算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能力,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中小企业重视和积累自身信用记录,积极营造“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良好社会氛围,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增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的主动性,确保中小企业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四)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1、构建“账信联动”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内部企业信用档案征信渠道,依托会计部门基本账户业务管理工作,将企业账户管理与信用档案征集有机结合,通过在开设基本户的申请资料中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资料,起到征集信用档案的作用。同时,构建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工商+税务部门“四位一体”征集和更新渠道。
2、信用评价结果应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在中小企业中广泛开展信用评价工作,探索内外评级相结合的可行性,信用评价结果以适当方式对外公布,并作为信贷审批、政府采购等事项的重要参考。
3、增信励信与失信惩戒机制。一是积极推动州内保险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各种保险服务。二是继续扎实开展“诚信企业”评比活动,为优质守信中小企业授予荣誉称号。对守信用的中小企业,协调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贷款定价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充分发挥管理系统的预警与失信提示功能。通过将企业失信行为纳入信用档案管理系统,为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企业失信的经济成本。
4、金融创新引导机制。积极推动“征信+信贷”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单独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鼓励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方式,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知识产权等新型担保抵押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不足的矛盾。
5、考核评价机制。结合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在指标量化的基础上,将中小企业征信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纳入州政府对各市、县、行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协调政府出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并将试验区建设成效作为州政府对全州金融机构奖励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组织领导
(一)构建高效、务实的外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成立“州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州政府分管副州长任组长,州人民银行行长任副组长,州经济和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环保局、工商局、税务局、供电公司、水气公司(公共事业缴费电费、水费、煤气)等部门、州级商业银行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人民银行,负责实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实施、协调、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分工,完善部门间沟通协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金融跟进的工作格局。
(二)人民银行建立内部协调联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进一步整合人民银行货币信贷、调查统计、国库、会计、外汇及科技等部门的相关资源,从人力、技术、财力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征信系统试验区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
六、工作措施
(一)以打造“信用高地、资金洼地”,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经济发展为核心,积极探索“征信+服务+评级+保险+信贷+补偿”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机融合。
(二)依托中小企业系统,实施中小企业信用促进工程,主动发挥协调和服务功能,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资源,着力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银企双方提供有深度的信息服务,依托银保合作平台,与州经济发展改革委联动助推州“四有二缺”(有市场、有产品、有技术含量、有生产能力,缺担保条件、缺流动资金)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融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开展“走进企业,服务企业年”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引导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积累良好信用记录,组织中小企业开展银企对接签约,帮助企业解决创业资金困难,对信用好,行业优,有市场的中小企业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创建中小企业信用品牌。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 财务管理;财务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宏观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特点。
本文基于知网2005-2014年期刊文献概要分析了企业财务管理学术热点,结合2014年新出台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重要政策法规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和特征进行分析、展望,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企业开展财务实务工作提供参考。
二、企业财务管理学术热点分析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中国知网出版的CNKI系列数据库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本文限定检索来源为2014年北大核心期刊会计类,以关键字“管理会计”、“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基建财务”、“内部控制”、“财务评价”、“税收管理”、“财务信息化”,对2005-2014年文献进行篇名或主题检索。
从10年文献整体情况看,内部控制、会计核算、预算管理、管理会计方向,文献占比分别达到28%、24%、14%、10%,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开展创新性研究与应用的重点;从2014年文献情况看,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方向创新性研究成果最多,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方向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14年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管理会计成为研究热点,文献占比在2014年达到了20%,是前10年占比的2倍,但会计核算方向研究热度有所降低,2014年文献占比减为前10年占比的一半。这一研究热点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会计工作从单纯核算到支持决策管理的变革趋势。
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展望
2014年,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信息化等方面多项政策。基于对学术热点和前期政策导向的分析,今后一个时期,企业财务管理整体上将呈现以下趋势和特点:
1.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标准、规范进入大规模修订期。贯彻落实财政部文件要求,根据陆续修订、制定并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修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重点之一。
2.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随着财政部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作为今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首,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服务“4+1”的管理会计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财务评价、内部控制、财务信息化等企业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对财务业务整合提出更高要求。
3.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企业价值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国资委《关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加强中央企业价值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在战略规划、投资决策、生产运营、财务管理、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与价值管理有机结合,实现从注重利润创造向注重价值创造转变;201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又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增加值考核,推动价值创造成为企业发展理念的核心、业绩考核工作的重点和经营决策的原则。这些都将促进企业加强对EVA驱动因素和EVA改善措施的研究与应用,加强以EVA为核心的企业价值管理体系建设。
4.财务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继续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财政部不断完善并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制定内部控制理论公告和内部控制实务公告的有力推动下,企业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风险识别、评估、预警、控制和应对。
5.财务信息系统架构全面升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建设更便携、更智能、更安全、更优良用户体验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了新的提升空间,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进入全面的架构升级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将引入互联网思维做出调整或重构,以适应会计资料电子化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交互技术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6.财务信息系统分析功能持续增强。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数据类型的多样化和数据量的海量化,以及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整理、数据展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财务信息系统开展基于内外部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开展综合性分析与决策支持提供了便利。充分应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资源,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与模型工具开展决策支持分析是财务业务发展的趋势,也是财务信息系统功能的快速增长点。
7.会计资料无纸化趋势下财务信息系统与内外部系统集成标准化要求逐步清晰。随着会计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电子会计资料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消除内部信息孤岛、信息烟囱,并加强与企业外部的政府、银行、供应商、客户等相关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的需求日趋强烈。财政部已启动的企业会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制定工作将陆续形成成果并推广使用,采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GL技术和国家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开展内外部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是财务信息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
8.财务共享服务向云端转移。将集团内的基本财务职能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处理,由其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标准化服务,是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特征。云采集、云计算为进一步提高财务共享服务效率、减少资源耗费提供了条件,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大型集团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措施,财务共享服务向云端转移日渐成为全球性趋势。
四、对企业的建议
基于以上形势分析和判断,建议企业在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重点从制度建设、业务创新、技术升级、人才储备、成果培育几个方面加强财务管理与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是关注国家层面有关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积极参与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强研究并及时反映企业执行中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降低制度成本;二是加强基于大样本数据的模型工具开发和管理会计、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等方向业务应用创新,引入对比分析、分类分析、相关分析和综合分析方法,基于财务信息创新财务预测、分析、决策支持等业务;三是遵从企业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平台、物联网平台及移动应用平台的技术路线开展财务信息化系统升级,将财务数据接口规范、XBRL技术要求引入相关前端业务系统,降低业财融合阶段技术替代风险;四是随着管理与技术向高层次发展,跨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议企业储备有相关业务背景的数据分析人才,利用财务信息化数十年积累的样本数据开展财务预测、分析与决策支持工作;五是优选企业财务管理成熟应用,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编写案例材料,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引领和带动企业财务管理提升,并争取入选财政部案例库及著名高校案例库,进一步扩大影响,提升成果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议
Abstract: The iron in Yinchuan water group as a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of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need a rigorous VI visu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culture, which covers almost all areas of corporate culture, can form the multi-faceted display group company brand imag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fied brand imag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brand.
Keywords: corporate image design; identification system; suggestion;
引言:
CIS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6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企业的CI设计这一概念。据说美国IBM公司是这方面开先河者。 CI的主要含义是: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统一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尤其是视觉表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内部与公众,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印象,最终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CI的具体组成部分:MI:理念识别 ;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本文就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什么是VI视觉识别系统
为避免导入CIS系统(企业形象系统)引起的形式化,也由于CI本身过于庞大的系统,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建议导入VI视觉识别系统,并且选择本系统中切实可行的,与本企业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实施。
VI即(Visual Identity),通译为视觉识别,是CI系统(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层面。 人们所感知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到达人们心智的,视觉是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即是将CI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以丰富多样的应用形式,在最为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传播。 设计科学、实施有利的视觉识别,是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企业理念、精神等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通过统一的设计符号,利用各种传播方式,最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同,从而建立起优良的企业形象。该系统有助于信息传递的可信性、真实性和统一性,使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得到顺利发展,直接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
二、为什么要使用VI视觉识别系统
银川中铁水务集团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公用事业单位,一个向现代化迈进的国企,在五十余年的历程中,以“安全供水,全天候优质服务”为目标,在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令社会满意的成绩:在西北地区率先推出96666供水服务热线、限时抢修制度;2002年到2004年对全市15.6万户旧住宅居民进行了户表改造,实行抄表到户;顺利推行了阶梯水价;2003年结合银川市发展“大银川”战略,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先后完成了对周边的贺兰、永宁、灵武等县(市)供水公司的兼并,收购河东供水公司,实现了银川地区供水市场区域一体化经营;完成区域范围内地下水资源的勘探、认证、注册,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6年率先在全国水行业提出准军事化管理,2007年进行全员军训,使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加强;2006年―2008年,在银川市行风评议中,三次荣获第一,并在此基础上连续两次获得自治区行风免评的资格;2011年获全自治区服务行业满意度测评总分第一名,市辖三区消费者满意度第一。2011年5月,在银川市政府的支持下,顺利改制为银川中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在这种形势下,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新成立的集团公司都需要统一形象、统一认识、统一行为,上至集团、下至子公司及各下属部门,都迫切需要一个统一有力的形象识别,一个能够起到集团公司形象代言作用的统一标志系统,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VI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涵盖了企业文化的所有领域,大到各子公司及下属单位的门头、重要场所的标识、企业宣传册和企业报纸的印刷,小到紧急抢险车的车身喷绘、信笺、名片、纸杯、胸牌等,可以各种形式多方位展示总公司的品牌形象。另外,总公司的网站正在积极建设中,也急需一个标志系统为其定位。
目前集团公司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如果能将此系统推出并在集团和社会推广宣传,将会给集团公司带来隆重的社会声誉,也会成为银川中铁水集团企业文化的一抹亮彩,更加彰显其在全区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同时,它与稍后推出的《员工手册》一起,将成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又一重要构成。
导入VI识别系统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是提高集团公司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个知名品牌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五十年来,公司承建了银川市内三区两县的供水任务,供水量和供水潜力及水源地的开发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可以当之无愧地拥有和享有“宁夏第一供水”。集团公司统一品牌形象标识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打造集团公司的知名品牌,有力于强化和提升各子公司下及属单位的竞争力及协同发展能力。通过对“银川中铁水务”品牌标识的推广应用,不仅可塑造宁夏供水企业第一的形象,而且可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提高企业在政府中的地位,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巩固、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这已成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二)宁夏供水第一品牌的形成是五十年来银川供水全体职工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笔无形资产属于集团公司及子公司、各单位所有,是我们共同享有的宝贵财富。集团公司制定的企业VI识别系统是“银川供水”品牌的重要象征,大力彰显这一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三)加强品牌形象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软实力。打造“银川供水”知名品牌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职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银川供水”品牌形象更是企业商誉的体现,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头号名片和重要通行证。品牌形象建设是企业最经济、最直接的商誉广告,有利于企业将硬实力的竞争优势转化为无限的软实力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如何落实VI识别系统
在专家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子公司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VI识别系统之后,各子公司、下属单位须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统一的品牌战略,废止原来不规范的标识,统一使用集团公司的形象标识,使“银川供水”的品牌形象在区内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同时,在内部报纸《银川供水》及公司的网站两大平台上展开宣传,介绍标识的构成及含义,对识别系统进行宣传,让所有职工都了解标识的内涵,并将对识别系统的理解和认识融入具体工作之中。有可情的情况下,可在其他相关媒体也展开宣传。
各子公司、下属单位应明确品牌形象建设重要意义,提高对品牌形象建设工作的熟悉度和理解力;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情况,采取有区别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品牌形象建设工作,在重要的办公场所(办公楼、会议室等)、重要工程、重要活动、重要用品及设备、重要媒体上必须有“银川供水”品牌标识及相对应的标识组合,在本部办公大楼上以及承建的重要工程部位应树立“银川供水”的标识标牌,以扩大“银川供水”品牌在区内的知名度。各单位、各部门及全体职工,都负有维护本企业识别形象的责任,必须严格遵守规范。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像是一个“人”,要有“骨胳”、“肌肉”和“皮肤”,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就像这个“人”身上的皮肤,它是企业文化的外观表现部分。统一的标识和形象将成为集团公司统一精神意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宣传的整体形象,这不仅是集团公司提升发展水平的需要,也是集团公司作为窗口行业对社会发展承担的责任。它将为企业经营发展发挥鲜明的号召作用,扮演企业窗口建设的使者形象,在公司员工心中留下深厚的情感,并且在集团公司的长足发展中留下了它的光辉印记。随着企业形象建设的不断深化及时间的推移,这一形象识别体系的应用必将在广泛推广应用中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必将给我们的企业带来更加辉煌的荣耀。
五、VI视觉识别系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