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1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①耕地——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②林地——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即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③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以及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的草山、草坡。
2.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三多三少一大”。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
4.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A、自然原因:①多属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小;
②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人为原因:①人口和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对水资源的污染和人为浪费严重;③缺少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5.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一是开源,包括①建设水利工程(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②开发地下水;③设法用最经济的办法淡化海水;④人工增雨;⑤开发利用冰川;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是节流,包括①节约用水,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作物,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②保护水源,防治水污染;③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6.南水北调三条线路及优缺点
A、东线(长江—京杭运河—天津):①优点——水源充足,可调水量大;有京杭运河和天然湖泊可利用,修建快,投资小。②缺点——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需建火电站,运转费用大;水质较差,也易受污染;易使沿线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次生盐碱化。
B、中线(丹江口水库—郑州、石家庄—北京):①优点——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送水;水质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水源有保证,可调水量较大;封闭输水,不易被污染,也不易引起沿线盐碱化。②缺点——新挖渠道或铺设管道,工程量大,投资大。
C、西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黄河—西北地区):①优点——输水线路短;水质好;可改善黄河上游生态环境。②缺点——地形复杂,工程巨大,投资大;可调水量小;可能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7.我国水能、太阳能、风能的分布
A、水能资源:①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区;西南最多,华北最少。②河流分布——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黄河和珠江水系水能蕴藏量也较大。
B、太阳能资源:①丰富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新疆。其中,青藏高原西南部最丰富。②贫乏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及湖南一带,其中四川盆地最贫乏。
C、风能资源——①东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岛屿;②西北内陆地区(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③青藏高原北部;④东北地区和河北北部。
8.我国北方和西北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大,形成强劲的偏北风;
②该地靠近亚洲高压中心;③春秋季,冷暖空气在此相遇形成锋面,因暖空气干燥易形成大风沙暴天气;④或因地形起伏大而多峡谷风,或因地形平坦开阔对风的阻力小。
9.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海陆风;
②夏季风偏南风强劲;③夏秋季节多台风;④海面对风的阻力小。
10.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①大陆架宽而浅,太阳光可直射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
②有众多的河流注入近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海洋鱼类提供足够的饵料;③有寒暖流交汇(日本暖流和沿岸南下冷水),海水容易发生搅动,下层的营养盐类泛到上层,使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别丰富,吸引大批鱼类到来。
11.舟山渔场的成因——①有台湾暖流与沿岸冷海流交汇;
②长江、钱塘江带来有机质和营养盐类;③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类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④位置适中,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是多种经济鱼类回游的必经之地。
12.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①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②水温;③光照;等。
13.海水晒盐的条件——①有大面积平坦的泥质海滩;
②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晴天多,雨天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我国主要盐场——长芦盐场(最大)、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14.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
A、煤炭:北多南少,60%以上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也不少。山西(最多)、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省(区)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天然气:①石油——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大陆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沿海大陆架也蕴藏着较多的石油。主要油田有——大庆、辽河、华北、胜利、中原及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和塔中油田等。②天然气——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盆、准盆)、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鄂尔多斯)四大气区,以四川盆地最多。
C、铁矿——铁矿,南北平分:鞍山、本溪、迁安、白云鄂博、攀枝花、大冶、马鞍山、石碌。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2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我国内、外流区域的界线——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线。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征——指源地、流程(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与河网密度、河流弯曲系数、水系形状等。
4.我国四类地区河流的判断:①春汛、夏汛东北地区河流;
②流量小、冬季断流西北地区河流;③流量大、汛期长南方地区河流;④流量小、汛期短、季节变化大华北地区河流。
5.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地形起伏大小;
②气候因素中的降水强度;③植被覆盖状况;④土壤质地;等。
6.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及防治
A、洪水的来源——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汉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
B、长江中下游洪灾严重的原因——①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这是因为:流域内气候湿润,雨季长,暴雨多,加之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使长江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干支流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二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势低洼,且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较缓,水流不畅,排洪不畅;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们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还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可见,造成长江洪灾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为原因,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洪水灾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游兴修水库,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分洪等);④长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⑤修建三峡工程——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7.黄河下游出现断流的原因——①径流量小。
黄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且流域面积较小,支流少,使黄河年平均径流量较小;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少有支流汇入,使下游水量更小;另外,黄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游易出现断流。②工农业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黄河沿岸工业以煤炭、钢铁、纺织、化学等工业为主,耗水量大;农业灌溉多以漫灌为主,需水量大;黄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极大。黄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游径流量进一步减少。③由于节水意识不强和管理及技术落后等原因,使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的浪费较大。④由于蒸发和渗漏损失,也是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8.黄河水害及治理
A、黄河水害及成因——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黄的根本是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治理黄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生物措施(造?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和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如小浪底水利枢纽,对拦沙、调沙、防洪、防凌、解决下游断流问题将起到作用)。③兴修、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黄河凌汛
A、发生河段——①上游河套一段(宁夏、内蒙古境内);②下游山东境内一段。
B、发生时间——冬季(河水开始封冻时)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
10.黄河下游流域狭窄,几乎无支流的原因——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支流无法汇入。
11.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势起伏大,或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
②河流径流量大(原因:气候湿润,降水丰沛)。
12.建设水电站(基地)的条件:一般从方面进行分析:①水能是否丰富;
②建坝难易及工程投资大小(地形、地质条件);③移民规模及难度;④淹没损失(耕地和城镇等)大小;⑤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或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
13.河流洪涝灾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a、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b、地势低平,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c、地上河两岸河堤易决口溃堤;d、扇状水系或东西对称水系使各支流洪水同时汇入干流,使干流洪峰叠加;e、河道泥沙淤积或入海河道单一,使排洪不畅。②水文特征: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c、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气候特征:a、气候湿润,降水丰沛,多暴雨;b、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
(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及植被破坏导致的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涝灾害的治理原则、措施
(1)治理原则——上游:调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15.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即发展内河航运的条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响落差进而影响水流速度。流经平原的河流河宽水缓,有利通航。②气候——径流量及变化、结冰期或封冻期:a、降水——影响河流水量、水位及季节变化。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利于航运。b、气温——影响水温,从而影响结冰期或封冻期,影响通航时间。③水系特征——河道宽阔,河网稠密,有利于航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航运发展。
16.我国的两大湖泊分布区是: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17.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1)干旱地区的湖泊——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使湖水减少(或由于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使湖水减少);(自然原因) ②工农业和人们生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减少。(人为原因)
(2)湿润地区的湖泊——①流域内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淤积;②人类大量围湖造田,使湖面缩小。
中国高中地理知识点3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①冬季:特点——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成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少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②夏季:特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所以,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我国的一月均温0?C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
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最低。
4.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增温快;
②海拔低,气温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气流越过山地进入盆地时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④沙漠广布,吸热快;⑤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我国跨温度带最多的省(区)——甘肃,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垂直温度带四个温度带。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成因——因为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渐减少。
7.我国几条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②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③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一线。
8.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9.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阴贺巴冈”一线,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①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②推移规律:五月——夏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华南地区进入雨季;六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移到长江流域,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持续到七月上旬),4—6月华北出现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先后推进到华北、东北,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南撤到长江以南;十月——夏季风和锋面雨带在大陆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11.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烧寮,成因——①冬季位于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冬、夏季风均带来大量的海洋水汽;
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有台风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该地还是我国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为,冬季该地盛行的东北季风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海洋气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绵绵冬雨。)
12.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成因——深居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1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我国跨四类干湿地区的省(区)——西藏、甘肃、陕西、内蒙古。
1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响(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③季风的影响。
15.我国的气候特征——①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16.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有利影响:①夏季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区大大向北扩展;②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③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B、不利影响: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④高寒、干旱气候区广,不利于农业发展。
17.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江淮地区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的伏旱;③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的台风;④华北地区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强低温和雨雪天气);⑦东北、华北、西北春季的风沙天气;⑧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的暴雨洪涝;等。
18.我国旱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关系——①受夏季风进退影响的锋面雨带的移动,导致北方的春旱、夏涝,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19.华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风尚未到达华北地区,降水少;
②春季太阳高度增大,升温快,又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③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和春耕季节,需水量大。
20.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风和锋面雨带推进到了华北、东北一带,长江中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控制,形成高温、晴朗、干旱的天气。
此时,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所以,伏旱往往会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21.华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②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③农田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还与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损失有关。
22.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有——①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界线;⑤≥10℃积温4500℃等值线。
23.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及变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两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高低及变化)、降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水热组合状况(如季风气候的雨热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气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风、气压等)等方面描述。
25.影响气温的因素有——①纬度(或太阳辐射);
②下垫面状况(包括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植被状况、地面性质等);③大气运动;④天气状况;⑤人类活动;等。
26.影响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季风的影响);
②天气系统;③地形地势;④海陆位置;⑤洋流;⑥人类活动;等。
主要工作与业绩:
1、认真钻研新教材和新大纲。搞好素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平时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精心准备好地理课件,备好每一节课。课上认真组织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知识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学手段上强化直观教学,能够熟练的运用录像、投影、电脑等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课下积极的辅导学生的学习,在思想上耐心的教育帮助他们,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每年自己所教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均处于油田范围中上等水平。今年08年七年级地理考试油田第二名,07年与08年我校八年级参加市地理会考,地理成绩名列前茅。全部达标,其中08年八年级的学生地理会考成绩90%为优秀与良好的最好成绩,提高了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
2、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全国地理科技大赛
本人积极的组织本校的学生参加2007年—2008年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地理科技大赛,比赛持续两个月的时间,本人认真组织,细心辅导,我校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得到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在此次比赛中我校成绩优异!经过本人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地理科技示范基地的称号,并授予牌匾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本人也在全国地理科技大赛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并授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的称号!
我校中小学生近150人报名参赛,其中15人在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3、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研究活动与比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平时本人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与教学公开课的比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结合地理教材内容,经常制作地理教学课件并运用与课堂教学,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007年我撰写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精神的培养》论文,获得区和研究教法教育中心2007年“教育创新”论文区级三等奖并获得区级成果认定奖。
1998年12月由本人设计制作的录象教材数学《圆锥曲线定义》获得市市教育局颁发的三等奖。
2000--2001年,获得校级教研公开课评比二等奖。
2005年,获得教育中心教师公开课比赛二等奖。
2005年,我撰写的论文《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6年,获得教育中心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地理学科三等奖。
在我兼任电教员工作期间在1999年12月,我校在油田取得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先进学校的称号。
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我获得了《教育处关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先进个人称号。
4、自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电教员其间还为学校作了大量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配合学校的团队活动、学校的运动会、艺术节的文艺演出,学生会操等大型活动,主动做好广播设备的安装和录像、摄像等工作。多年来,先后为学校义务维修了各种教学、电教电路等无数设备。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2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4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5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3.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关键词: 卡塔尔;石料;管理与控制;总结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多哈新港码头及内防波堤工程项目地处卡塔尔莫赛义德(Mesaieed)工业城内,离多哈市区40km,地理位置见下图。项目合同额8.8亿美元,合同工期1616天(2011年1月24日至2015年6月28日),项目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营区建设、围网和进场道路施工、降水施工、陆上港池土、石方开挖、陆域回填及地基处理、预制场建设及方块预制、码头主体结构(小方块叠层)施工及安装、防波堤、防洪堤及护岸施工。
图1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项目所用当地石料分为三种:堤心料(Core material)、回填棱体料(Crushed rock backfill material)垫层材料(Blinding Layer),材料数量及用途见表1,材料各项技术指标参数见表2和表3。
表1:材料工程数量表
序号 材料名称 单位 规格 数量 用途
1 堤心料 M3 0~500mm 1309121 防波堤和护岸
2 回填棱体料 M3 25~300mm 784200 码头结构物回填
3 垫层材料 M3 2-75mm 21984 码头、防波堤和护岸
表2:各材料要求技术指标参数
项目 内容 堤心料 回填棱体料 垫层材料
检测方法 合格要求 检测方法 合格要求 检测方法 合格要求
1 密度 EN 13383-2 ≥2.50 t/m3 BS 812 ≥2.50 BS 812 ≥2.30
2 吸水率 EN 13383-2
3 洛杉矶磨耗指数 EN 1097 < 35% BS EN 1097 < 35% BS EN 1097 < 35%
4 无侧限抗压强度 ASTM D7012-10 >30 N/mm2 ASTM D 7012-10 >30 N/mm2 ASTM D 7012-10 >20 N/mm2
5 Cu (D60/D10) CIRIA P C683 ≥3.0 - - - -
6 级配 CIRIA P C683 见表3 CIRIA SP 83 见表3 CIRIA SP:83 见表3
7 形状 CIRIA P C683 长宽比 (L/D>2) 3) 2) 3)
8 点荷载强度 ISRM 1985 - - - ISRM 1985 ≥1.5MPa
9 硫酸钠损失百分比 - - ASTM
10 伸长指数 - - - - BS 812 ≤30%
11 片化指数 - - - - BS 812 ≤25%
表3:各材料级配要求
项目 级配(过筛率) 要求
堤心料 回填料 垫层材料
1 Passing 500mm(%) 100% - -
2 Passing 300mm(%) 90-100% 98-100% -
3 Passing 225mm(%) - 40-60% -
4 Passing 200mm(%) 30-60% - -
5 Passing 100mm(%) 15-30% 15-30%
6 Passing 75mm(%) - 10-15% 98-100%
7 Passing 63mm(%) 10-30% - -
8 Passing 25mm(%) - 0-2% -
9 Passing 20mm(%) - - 50-85%
10 Passing 2mm(%) - - 0-2%
11 Passing 63微米(%) 0-2% - -
当地石料分布情况
卡塔尔是一个滨海国家,整个国家大部分地区表面被沙漠覆盖,以下为黏土层、砂砾层、中风化或若风化石灰岩,当地石灰岩资源丰富,但都是处在地表以下,分布深浅不一,材质也不同。项目所需石料为弱风化石灰岩,经过项目委托第三方试验机构进行实地取样检测,发现其北部及中西部地区岩石材质好(见图2)、坚硬密实、无孔隙,东部及南部地区岩石材质较差(见图3),表现为密度小、强度低,孔隙较多。项目所选部分地区石料检测各项指标特性如下表:
序号 所在城市名称 大致部位 大致埋深(M) 石料性能参数
密度(t/m3) 吸水率 洛杉矶磨损指数(%) 无侧限抗压强度(N/mm2) 外表描述
1 Simisima 北部/东北部 5.0~10.0 2.5~2.65 1%~2% 20%~26% 35~70 坚硬密实、无孔隙、略带青灰色
2 Al Rayyan 西北部 3.0~5.0 2.45~2.55 2%~3% 25%~30% 30~50 坚硬密实、无孔隙、白色
3 Al Kharana 中部 2.0~5.0 2.45~2.55 2%~3% 25%~30% 30~50 坚硬密实、无孔隙、略带土黄色
4 Al Wakrah 东部 3.0~7.0 2.2~2.40 3%~5% 25%~30% 30~50 较坚硬、有空隙、略带青灰色
5 Al Kharatiyat 中西部 2.0~5.0 2.45~2.55 2%~3% 25%~30% 30~50 坚硬密实、无孔隙、略带土黄色
6 Al Wukair 中东部 2.0~5.0 2.40~2.50 2%~3% 25%~30% 30~50 较坚硬、有空隙、略带青灰色
图片2:Al Rayyan 石料 图片3:AL Wakrah石料
石料供应的质量管理控制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原材料的质量又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对建设工程总体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项目所需石料用于结构物码头墙后回填及防波堤和护岸工程的内层填充料,项目建成后,此码头结构物将长期被水浸泡,若石料中粉尘含量超标,则会因水的渗入而使粉尘流失,将会导致结构物回填部分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结构物安全使用功能;若石料粒径超标或级配不良,则会导致回填及填充不密实、空隙多,同样会给结构物安全使用带来很大的质量隐患,由此对石料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将直接影响着结构物的安全使用。
石料供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得出关于业主对石料的要求及在石料供应方面具有以下特点:⑴项目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为欧美标准;有个别专项要求高于欧美标准,标准要求高,⑵石料按4000吨左右进行料场归堆,然后对每堆料进行料场试验(Quarry Test),运到现场后再次进行现场归堆,最后进行现场试验(Site Test),频率100%。试验检测由两家检测机构共同见证完成,一家为项目管理咨工(PMC)委托,一家为施工方委托;⑶当地石料质量参差不齐,差别较大,材质好的运距远,周边地区运距近的材质较差;⑷当地石料供应商综合实力强、信誉好的较少,小供应商很多,且很多供应商没有自己的运输队,短期内供应如此大量的石料,现场生产能力及运输能力往往跟不上;⑸受阿拉伯人工作习惯及风俗人情的影响,如阿拉伯人时间观念差,不守时,到了规定时间点要做祷告,很多阿拉伯人不会说英语,语言沟通交流困难等;⑹供应商及司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同样也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
鉴于以上特点,为能更好的管理控制石料供应的质量,除了需要考虑选择当地综合实力很强、守信用的供应商、具有稳定合格的一定数量的料源等这些因素外,还需重点加强料源、供应过程中及适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总结如下:
料源的控制
稳定合格的料源是控制石料质量的前提和保障,项目首先要求供应商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稳定的合格料源,在料源上要求一定要非常严格,且不得随意更换料源,若更换,一定要实地察看,现场取样,试验合格后方可决定是否采用。根据本项目对材料的技术指标的要求,结合本地石料分布情况,经过多次的比较筛选,最后选择了Simisima、Al Rayyan、Al Kharatiyat等地方作为料源,供应商选择了Arcoast、Alzeeb、Alfutooh、MBD等当地很有实力的几家。确定料源之后,按照如下流程进行质量管理控制:石料归堆申请堆号及料场试验 料场试验石料装料供应现场归堆申请现场试验现场试验使用。将破碎完成的石料按照约4000吨的整数倍进行归堆,形状呈梯形,完成后由项目向PMC申请归堆的编号,按照堆号由双方检测机构进行料场试验,试验合格后开始供应。
供应过程控制
料源控制固然重要,过程中更不可轻心,供应商为节约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出现掺杂一些杂物或从别的未做试验的不明料源将石料运送到现场,因此除加强料场的管控外,还需要加强供应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在供应工程中重点对以下三个指标加以控制:⑴对超粒径的控制,一些供应商为了节约成本、加快供应速度,往往会将超粒径的石料运送到现场,这样容易造成石料级配不良,留下质量隐患,为此项目要求供应商配备了筛网,筛网孔眼间距与允许通过最大粒径尺寸一致,石料在装车前需经过筛网过滤后装运;⑵对粉尘的控制,粉尘含量超标也会给结构物带来严重的质量隐患,为此项目要求各供应商在装运石料时,配备抓斗带有滤网的钩机装料;⑶对石料中杂质的控制,如有些料场为建筑工地,会存在钢筋、砼块、建筑垃圾等,运输时往往会夹杂在石料中运送到现场,为此项目要求供应商在料场必须将此类杂物清除干净,同时要求收料员对每车料进行检查,合格方可接收。
此外选择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收料员及管理人员对于质量管控也是非常重要的,供应过程中从严要求供应商,严把质量关,从而遏制其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行为。
使用过程控制
供应完成后,现场首先需要再次进行归堆(要求同料源)。然后项目按与料场试验相同的堆号向PMC申请现场试验,试验同样由双方检测机构来完成,最后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在使用中,因石料反复归堆及在运输过程中石料相互碰擦会产生一些粉尘,所以在使用时,剩余的尾料需要做筛分处理,以清除粉尘。对于回填深度大于两米的结构物,为避免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不得将石料直接倾倒回填,可以设置溜槽或用长臂钩机直接送至回填部位进行回填。
石料供应的安全管理控制
项目施工现场因有7000余万m3土石方开挖需要遗弃,以及140余万m3混凝土所需材料的供应,还有其他材料的供应,由此出现施工现场高峰期有多达700多辆运输车日夜来回运输,车水马龙,如此多的车辆每天来回穿梭在现场的几条临时道路上,若安全管理措施、安全设施投入不到位,很容易频繁发生安全事故,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给项目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项目安全任务总目标的实现。为此项目部在安全运输方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除了在完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保证专职安全人员数量质量、确保各种安全设施设置投入到位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供应车辆安全管理方面总结如下:
1、根据项目安全管理要求,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HSE培训。对每家新供应商首先要将相关的司机及现场工头(forman)集中起来在项目部进行一次HSE培训,培训主要向他们讲解项目业主在安全健康环境方面的管理要求以及进场后的安全行驶注意事项,如进场后需要穿戴安全帽、反光衣、劳保鞋,不得超速行驶,怎样应付一旦出现的安全事故等等,通过培训让他们熟悉本项目安全管理的要求,增强安全意思,以便降低安全风险,减少损失。培训完毕后项目配发安全培训标签。同时,为便于管理,供应商应将所有相关驾驶人员ID、驾驶证复印件交项目备案,以备查。
2、过程中加大安全巡检力度,对于违规者将严惩。安全培训是行驶安全的基础保障,过程落实是关键,虽然对他们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但开始阶段依然会出现超载、超速、逆行、不穿安全衣、不穿劳保鞋等违规现象,对此项目加大了安全巡检、监督力度,每天安排专职安全人员在现场不定点巡逻;增加现场安全设置,如为治理超速,在个别路段设置了自动测速仪,同时在很多路段增加人工测速仪;在一些交叉路口增加设置减速带数量,对于超速者,采取了一次警告、二次罚款、三次清除出场的办法。
3、材料堆放场地压实平整,布局合理。由于车辆载重加上自重一般都在65吨左右,加上在卸料时来回倒车,若场地不平或压实度不满足要求,很容易出现车辆侧翻或者深陷等安全,所以项目对几块场地首先进行了场地整平碾压。对于碾压处理相对容易,很多地方不需要碾压处理,因为卡塔尔许多地方岩石层很浅,将表层沙土稍作清理,岩石层便露出地面,且岩石大都为坚硬的弱风化或中风化石灰岩,强度满足要求。同时,为了避免车辆在场地内因次序混乱拥堵而出现车辆相碰撞事情发生,料场用土埂作为格栅进行田字型合理划分,每块被分离的部分仅供一家供应商使用,场地内设有进出口明显的标示标牌,便于车辆较多时及时疏散。
4、合理选择堆料场地,供应时尽量绕开车流量大的路段。在项目选择料场方面除了首先要考虑就近结构部位方便使用外,还考虑到了在运输时尽量避开流量很大的路段,这样,从安全角度考虑,能够减缓车流量大的路段的压力,大大减少车辆发生事故的几率,能够保障运输正常进行。
通过一系列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了现场车辆安全行驶,确保了石料供应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四阶递进 认知实习 专业实习 岗前实习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92-01
一、模式探索的意义
创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梯次递进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本文旨在通过焊接专业“四阶递进”式培养模式的研究,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难、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提高不同步、学业与就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模式结构及目标
1.阶段设置
第一阶段:认知实习。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前十周。
第二阶段:专业实习。学生在校学习阶段。
第三阶段:岗前实习。学生企业实践的第一阶段,为期三个月。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学生企业实践的第二阶段。
2.阶段教学目标
2.1认知实习
使学生掌握钳加工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解决学生动手能力、肢体协调配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初步形成职业意识,增强职业素养养成的自觉性。
2.2专业实习
通过模拟职业环境的专业实习,掌握相关职业活动的专业能力和岗位核心技能,达到符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要求。
2.3岗前实习
让学生置身企业氛围,适应企业环境,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和安全管理规程,建立与企业和工人师傅的感情,逐步适应企业生产要求,完成学生向工人的过渡。
2.4顶岗实习
通过职业实践夯实职业能力基础,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和创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强化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发展职业人格,形成生产能力,达到毕业要求,实现稳定就业。
三、具体措施
1.认知实习:新生一入学,安排以公共基础技能训练和角色转换为重点的认知实习,即公共钳工实训和手工制作。钳工实训中,以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锯割、锉销和錾销作为训练内容,以手锤制作、开瓶器的设计与制作为训练课题。训练中,通过材料选材、造型设计、功能设计、图纸分析、工艺分析和加工制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的自觉性。
2.专业实习:为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坚持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参照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在生产管理、设备配置、环境布置和操作规范等方面模拟企业岗位工作实景,突出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养成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养成。积极推进“行动导向”教学,实现企业工作环境与学校实习实训环境统一、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统一、行动(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既要有师傅带徒弟式的技能传授,又要有单项技能成长性专门训练;既要使学生学习岗位工作技能,又要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既要重视技能养成,又要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工作)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岗位核心能力。
3.岗前实习:在学生就业前安排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流程紧密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采取专业非对口形式实习,学生按企业生产方式与员工同时倒班作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培养和管理。
通过岗前实习,让学生对企业管理制度权威性和强制性有更深感悟,进一步增强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养成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习惯,培养学生精细工作的职业态度、服从管理的员工素质和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体验企业劳动生产强度和倒班作业习惯,为就业奠定了心理承受的基础,培育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增进与企业员工的感情,树立企业管理理念、发扬企业创新精神、弘扬企业传统文化,促进职业意识、职业习惯、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缩短就业适应期,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4.顶岗实习:按焊接专业就业单位要求的工种和人数进入拟就I单位顶岗实习,专业衔接,工种对口,定工种、定岗位、定师傅。准就业学生按照行业、企业员人要求,进行生产活动、顶岗操作,实现实习与就业上岗同步。
由于有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岗前实习的基础,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已经了解了企业制度,适应了岗位工作强度,学会了与师傅相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更快,适应企业生产管理和作业的时间大大缩短,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率明显提高。
四、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1.注重技能养成的逻辑性和实效性 。改革采用分阶段、递进式的技能训练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到专项的技能养成规律,实现综合能力的梯次提升。
2.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认知阶段的手工制作、专业阶段项目化、一体化教学、岗前和顶岗阶段的岗位学习都凸显了“教学结合”模式,即实验室里学材料、实习场里讲设备、传技能,树立了开放式教育观。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开放式学习兴趣,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3.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步提升。以基本技能角色转换――专业技能掌握训练――职业素质实景体验――岗位技能巩固实践为主线,通过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岗前实习、顶岗实习四阶展开训练。在每个教学阶段中都分别安排职业素质训练内容,从认知阶段的企业文化宣讲、职业生涯规划、到专业实习阶段的6S管理、操作规范、考核评价,再到岗前实习的管理制度、岗位责任,最后到顶岗实习的作业规范等员工素质要求都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突出企业特色。实现了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戴丽华.中职数控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亚太教育,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