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师德学习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主题墙面创设;幼儿教师;专业标准
2011年底,教育部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基础,研制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包括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我们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认真学习贯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努力改变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在西部学前教育研讨会暨幼儿教师技能比赛和兰州城市学院与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举办的幼儿教师技能比赛中获得良好成绩。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与教育理念创新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坚持四个基本理念,即幼儿为本,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能力为重,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和62个基本要求。其中第八领域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中强调,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安全、舒适。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
二、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开展主题墙面创设
幼儿园环境创设展示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西部学前教育研讨会暨幼儿教师技能比赛和兰州城市学院与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举办的幼儿教师技能比赛中,我们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设计中突出了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的理念,四幅主题墙面体现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彰显了我们的教育信念,显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表达了对幼儿快乐成长的美好期待,获得良好成绩。
(一)在主题确定中体现师德为先的理念。
教师师德的重要表现是师爱,这是教师专业标准中师德为先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的主题墙面设计基本理念为:体现师爱。我们将四幅独立主题生成为反映儿童成长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综合主题,分别为幸福家园、拥抱冬天、亲近春天和阳光儿童,期待通过“幸福”、“拥抱”、“亲近”和“阳光”四个主题墙面名称的使用,使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爱与关怀。充分表达了教师专业标准中师德为先的理念。
(二)在墙面设计中体现幼儿为本的理念。
1、儿童为本,反映儿童生活。“幸福家园”主题反映了秋天小班幼儿适应新环境的感受,从小班就建立对幼儿园的热爱;“拥抱冬天”主题反映了中班儿童在冬天的体验,体现家园共育的思想;“亲近春天”主题反映了大班儿童主动探究春天秘密的意愿,体现幼儿的主体性。“阳光儿童”反映了大班儿童即将毕业时取得的成就与感恩之情。四幅主题墙从整体上反映了幼儿园营造幸福家园,培养阳关儿童的办园理念。
2、互动为主,注重年龄差异。在主题墙面创设过程中考虑到大中小班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既体现教育性,又体现互动性,如知识性元素通过不同手法巧妙融入画面当中,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身高特点,安排互动版块的位置,让墙面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延伸,真正成为与幼儿互动的环境。
3、艺术为重,突出审美教育。在主题墙面的设计上,突出墙面的艺术性,每幅墙面都以丰富、鲜艳的色调吸引幼儿眼球,整体画面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可爱的动物或人物形象贯穿其中,符合幼儿喜好。让幼儿在与墙面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美的气息。这与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到的幼儿为本相一致。
(三)在墙面构思中体现能力为重的理念。
1、布局构图:从整体看,四幅主题墙面是一个有内在联系,反映教育思想的整体;从局部看,每一幅主题墙面又相对独立,体现儿童年龄特点,体现鲜明的季节特点。
2、色彩搭配:四幅主题分别反映了在秋、冬、春、夏不同季节儿童的成长,因此,通过色彩的搭配体现季节的特征。
3、材料选择:选取以一种材料为主要装饰材料,其他操作材料为辅,以废旧材料为补充的材料选择原则。
4、制作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从视觉、触觉、嗅觉三方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利用多种材料、运用丰富的色彩搭配,巧妙的布局构图进行墙面构思,体现幼儿园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教师专业标准中的能力为重相吻合。
三、贯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终身学习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求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我们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园,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办,现在是兰州市二类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的学历都完全达标,但是,对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的有关条目要求,仍然有不小差距,必须开展继续教育。
1、充分利用教育学院高校教师专家开展培训。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园是挂靠教育学院管理的教育机构。教育学院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1100多名,副教授以上专家30多名。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开展《0-3岁婴儿幼儿教育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解读培训。
2、积极园内园外教学观摩比赛开展园本培训。甘肃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教育学院,每年举行全国性、全省性幼儿园教师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兰州市教育局、城关区教育局、安宁区教育局也每年举办教学新秀比赛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交流教学理念和经验,吸收新知识、新技能。
3、协调安排时间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新世纪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教育机构,每年举办各类短期长期的幼儿教育研究讨论培训班。培训期间不仅有专家讲座,还有一线教师教学示范以及当地示范幼儿园参观学习,可以利用这些机会,选派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早日成为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教师,带动其他教师发展。
4、邀请省外专家来园开展现场指导设计培训。2011年以来,财政部、教育部实施各级各类教师国家培训计划,教育学院作为甘肃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挂靠单位,每年承担各类教师培训,如幼儿园园长班、小学转岗教师班、少数民族教师班、骨干教师班等。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些机会,选派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1
据预测,2013―2015年是又一个生育高峰期。随着生育高峰的来临,适龄儿童入园率要达到90%,这将势必会使现有的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因数量不足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师资也将出现严重的短缺现象。面对如此大的就业空间,培养幼师的职业院校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和从业者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1 学前教育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
通过对数十所幼教机构的调研,笔者了解到:幼儿园岗位设置主要包括保育员、教养员、教学辅助人员。就业岗位主要有:教养员(主班老师,特色班专、兼职教师),可拓展的岗位:保育员(配班老师),早教中心亲子教员。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后,都要先从保育员做起,由于各幼儿园的条件、要求、用人标准等各有不同,学生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能否留下来并继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幼儿园的实际需求。经过锻炼和考察会被聘为教养员教师。所谓专、兼职教师是指幼儿园根据本园情况开办的各类特色班如:蒙氏教学班、奥尔夫音乐班、亲子班、感觉统合训练等特色班的专职、兼职教师或助理。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所获得的相关证书,可从事相关工作。
2 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笔者综合各幼儿园的调研结果,对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应主要体现在:
保育员:应熟悉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具有对各年龄幼儿生活照顾的能力,关注全体幼儿,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不怕脏、不怕累,做事主动,耐心细致,善于和家长沟通,保中有教,保教结合,具有协助主班教师配合教学的能力。
教养员:应能领会、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强,善于观察幼儿,具有研究幼儿兴趣、需要及发展的能力,能够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能独立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具有组织教学、区域活动、墙饰布置的能力,能够捕捉教育契机、随机教育、处理突发事件,并要有进取心,具备个人反思的能力。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工作中面对的是六岁之前的儿童,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与其他教育者的不同。它是一个多系列、多层次、多种类的,经纬交织、立体多维的系统。她必须承担多重社会角色:学前教育工作者是幼儿健康的保育者,是幼儿认知和感受环境的创造者,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发起人和玩伴,是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指导者,是幼儿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群除要求学生要热爱幼儿,具备良好的师德、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外,还有很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认知能力方面
第一,观察能力,是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能够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发现和判断幼儿的心理活动,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第二,思维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灵活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的能力。
第三,沟通能力,能及时、有效的与工作对象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除语言沟通外,还包括非言语沟通方式,比如微笑的表情,抚摸或搂抱幼儿的动作,以及指引、暗示幼儿的体态手势等。
3.2 组织教育活动能力方面
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
第一,生活指导能力。熟悉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懂得卫生保健知识;了解并掌握保育员的工作规程,能够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疾病与突发事故。
第二,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在幼儿学前这段时间内,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要给予幼儿最适合学前特点的教育,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心理发展动向,能够结合幼儿发育成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幼儿教育环境创设能力。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具备一定的美术、手工制作和创造能力,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玩具和学习材料。
第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对幼儿教育活动中突发的情景,作出迅速反应,果断决策,灵活处置的能力。面对学前儿童的特殊教育对象,在组织和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能够做出相应的预案,不能完全依赖临时的应变能力。
第五,创新与合作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需要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缺乏创造力的教师,会压抑儿童的创造性。能够与同事愉快的合作,共同发展;与家长良好沟通,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3.3 职业技能方面
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其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从业能力。
具体包括弹奏乐器(钢琴)、唱歌(幼儿歌曲、童谣)、跳舞(儿童舞蹈、民族舞和律动)、绘画(儿童画、涂鸦等)、讲故事、创编儿歌和简单舞曲、制作手工等方面的操作能力。
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目标的具体落实,依赖于幼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采用多种教育教学途径去完成。幼儿教师能够制定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
3.4 学习、总结能力方面
要具有能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并能够自我反思,肯定成绩,明确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这是当今社会对从业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从业者必备的能力。
4 结束语
验证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实践出真知。传统的师范生职前培养所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多是在教室的课堂上进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是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环境下进行的,考评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出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的笔试题、学生死记硬背后用文字做答。这样的教学致使师范生对诸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信息观等的观念学习陷入囫囵吞枣、机械识记的层面,至于理论知识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实践操作层面应该怎样实施很难触及。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设置中“教育信念与责任”领域所要求的多项理解性目标,只是理论讲授,其效果很是糟糕。就“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的该项要求来看,如何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启发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主动发展,是个大难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理论知识没有附着点、抛锚处,学生只能隔靴搔痒、无动于衷。就“教师与学生”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说,其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及其实践运用能力。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应然状态,难以指导具体的师生沟通实践。因此,仅凭理论教学是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理念要求的,也培养不出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好老师。又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里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只是理论层面应该具有的,重在师范生既要知道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什么要具有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知道在实践层面上如何表现出来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目标也不只是理论教学所能承担和实现的。正如朱小蔓所说:“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还是在职场中进行……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还需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进行。……再次,教师也要向同事学习。……总之,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要在教育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反躬自问、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调整去实现。实践和反思是教师道德修养实现的关键。”同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要求的教师应具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达到的“掌握”地步,也需要实践教学支撑。因为,所谓“掌握”,就是把握、控制,就是领会、熟知并能够运用。美国学者布鲁姆将学习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类别。亦即,真正的掌握需要达到六个子目标,需要学习者既要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又要能够对比、分析、区别、转换、解释、推断、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到理论的机械学习无论怎样讲授都达不到这样的掌握高度。正因为如此,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才要求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严格的培养与培训”需要“实践取向”理念贯穿教师教育课程始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规范性的、静态的、体系化的,也是间接的、他人的、定论的、走捷径的。如何让职前师范生理解、领会和信奉这些别人的、书本的、现成的、普适性的教育理论知识,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是肤浅的。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树常青。”这两句诗在《浮士德》乃至整个歌德的作品里最为脍炙人口。尽管不同版本翻译不同,但关键处的译文是相同的,即“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或生命之树常青。”什么是灰色的、什么是常青,为什么理论是灰色的,为什么生活之树常青,教师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和实施才能让教师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教育理论至多只能告诉我们一些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静态的、昨天的教育知识或教育原理,只能大体上涵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即使这样,有些教师也未必能讲授出真谛来。而生活实践是生动的、鲜活的、现实的、流动的、个案的、富有挑战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因此,理论这一静态之树是凭借实践赋予活力的,是由实践来修正检验的。在实践的验证下,理论之树不断修正改造,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发出新的叶芽,不断富有新的魅力,不断施展新的作用,不断跟上实践又指导实践。
二、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良师必学者,学者未必是良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都包含并强调丰富的教师专业能力维度。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例,在四大基本理念中有“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维度,又专门陈述了四个领域的要求:“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如师范生要有合理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恰当指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使用各种语言表达、规范书写、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等能力。这些要求都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师范生只能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中获得真体验,在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学习中获得真能力,在具体的书写中练习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在具体的登台、观摩、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练习教育教学能力,在与幼儿、中小学生的沟通中丰富教育故事、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思想动向,在错误与正确的反复矫正中学会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掌握和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概言之,离开了实践教学环节,离开了与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实地接触,教师专业能力的真功夫就难以培养。钢铁是炼成的,高超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是实践中培养的。基于此,《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专业能力上提出的具体要求,各项都需要实践教学落实。如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深入引导师范生到小学与小学生接触;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的能力,就需要职前教师培养时激发师范生在小学课堂上面对小学生实践教师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中所讲授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求小学教师具有“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就需要职前培养教师时督促师范生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将发展心理学课堂讲授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转换成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真体验,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言以蔽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制定者认真严肃地设计实践教学,践行实践教学。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使师范生深入教育教学现场进行多方面的练习才能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
三、生成教师实践智慧
实践生智慧。理论知识往往是纸上谈兵,技能往往是局部应用,智慧是综合的、融会贯通的。师范生在传统的“基于学校”或“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取向教学”或“理论之应用取向教学”下,往往获得的要么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要么是局部的技能培训,要么是简单的理论之应用。“所培养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教学技术员’或是‘半技术工人’。”事实是,无论是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招教考试,越来越重视诸如试讲、说课、面试、答辩等实践应用环节。师范毕业生有没有教学经验,有没有处理不确定性教学情境的教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应聘就业的重要指标,这其实是倒逼着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实践智慧的养成。有些师范院校已将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作为职前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智慧的生成,越来越被重视。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也属于情感范畴,更属于实践范畴。所谓智慧,简言之,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它是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做出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有智慧就能在完整的认知系统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就会有正确的行动和实施。其实,行动和实施的方法和技术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实施需要方法和技术,大多数的方法、技术都需要学习,但有时智慧也可以直接产生方法技术,没有方法技术就没有实效。虽然表面看起来智慧与实效较远,但智慧总归是根基。”智慧是怎么来的,一是生活的历练,二是主动的修炼。学者高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智慧、教育智慧、实践智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才能够唤醒师范生大脑中的一切“知识储备”并融会贯通?是什么才能够让师范生体会到教育理论知识充满活力?没有教育实践运用,没有教育实践过程中解决难题的卡阻、探究、假设、反思、破题等,就没有理论知识之间的交相云集,也就没有破疑解难后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也就没有教育智慧可言。教育智慧包括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教育智慧主要通过实践生成并在实践中展现。尤其是基于个性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经验的逐步累积和不断改造。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如何促进师范生生成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重要因子有哪些?其生成肌理何在?这些是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实践智慧是在个体经验的感悟和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也同时强调培养学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课程目标,包括“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职前培养重视实践智慧的生成,打破惯有的“理论教学取向”或“理论之应用教学取向”的传统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的贯穿,又要将“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真正落在实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既不利于师范生理论的扎实领悟,更不利于增长其实践智慧,空对空的理论讲授,只能造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久而久之,教师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低效,教师教育质量下降。
四、涵养教师专业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