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研情况报告

调研情况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调研情况报告

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第1篇

(一) 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历程简要回顾

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探索。总体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形成工作思路阶段(XX-XX年初)。XX年,在城市社区建设取得显着实效、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我市确定了“巩固提高、延伸拓展”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思路,适时提出了城镇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概念;XX年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镇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对推进城镇社区建设进行了部署;XX年3月,市委、市政府《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正式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XX年1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了和谐社区建设的范畴,标志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这一阶段,在市级层面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召开研讨会、开展学术研究等方式,对农村开展社区建设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内涵、工作任务等问题进行探讨,确定了把农村社区建设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突破口的工作思路,为下一阶段的试点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与此同时,在这个阶段全市各地广泛开展了撤并村、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等工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此外,XX年以慈溪市在宗汉街道庙山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起点,慈溪市、镇海区等地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这些试点为在全市开展试点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是开展试点阶段(XX初-2012年初)。XX年4月,慈溪市、镇海区被民政部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区),由此拉开了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序幕;2012年5月,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试行)》,初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任务;2012年11月,市民政局在慈溪召开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全面

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第2篇

(一)主要做法

1.充分发挥群众主体的作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其对象均是贫困户,到户受益也是贫困户。因此,我县扶贫工程坚持以群众为主体,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贯穿于整个过程。

2.注重整合捆绑资金。贫困村整村推进涉及内容多,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扶贫、财政首先把产业化扶贫、劳务扶贫、残疾人扶贫等各类资金捆绑在贫困村内,其次县乡两级都要协调水利、农业、畜牧等农口部门和国土、民政、教育等涉农部门资金共建扶贫新村,壮大了到户资金规模。从项目的实施看,充分体现了各部门项目集中使用的扶贫效果,体现了大扶贫的理念。

3.拓展定点帮扶工作。以县“挂、包、帮”工作机制为平台,建立和完善市、区县、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贫困村,领导、干部、党员1+1帮扶贫困户制度,把列入了年度扶贫解困目标的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并主动向领导汇报,为今年启动的每一个贫困村协调落实1名县级领导联系,1-2个县级部门帮扶,有牵头、有落实、有措施的明确了到户机制。

(二)经验

1.坚持扶贫首扶制。一是坚持“第一、特殊、瞄准、集中”安排扶贫项目资金,以贫困人口为首要对象,首先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殊困难安排部分资金解决;二把握首扶资金量和扶持贫困面。在落实首扶资金的基础上,关键还要把贫困户与一般户同等对待规划、落实项目资金。甚至在此环节也应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困难给予倾斜,甚至是全额补助。

2.确立重点和标准。即确立了财政扶贫资金规划重点和标准问题,一是在规划对象上,重点是到户项目。新村扶贫资金重点规划贫困户到户项目,其次是村级公益项目。二是在建设内容上,重点是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坚持解决贫困户迫切需要问题的原则,尤其是重点规划如:贫困户危房、饮用水、连户路、沼气池建设项目。发展产业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区域布局、龙头企业的覆盖,新村扶贫资金对贫困户生产发展需要适量补助,产业扶贫项目优先安排到村,协调农业、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资金扶持。另外劳务扶贫培训也优先选择新村内的劳动力培训输出。

3.推行公告公示。推行3级公示公告制,即在媒体上公告新村扶贫的政策、对象、资金、建设内容等。村具体公示项目资金申请、申报、审核、审批程序;公示扶持的农户和村级公益项目实施地点、建设内容、规模、补助资金,建设的标准等。入户张贴到户项目资金明白单。通过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真正做到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二、扶贫到户工作取得的效果

探索完善了“扶贫首扶制”、“群众参与制”、“竞争比选制”、“项目监理制”等一系列扶贫开发机制,其中,前十年扶贫开发到户机制,客观上引领了项目村通过参与扶贫新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推进工作。

(一)实现了“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的提升及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雏形在当地的示范。

(二)扶贫政策概念在一定范围深入人心。例如,在前十年扶贫规划中,代湾村属省级新村改变最贫困、最闭塞的面貌,通过十年专项扶贫,交通有了极大的改善,基本实现了社社通泥结石路,基本消除了无房、草房等贫困现象,产业得到了发展,如小户型水果产业、其它养殖产业等;中桥村更是受益于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仅水泥路份额占全镇第一,关键是交通瓶颈的打开,也打开了群众致富的门路与激情,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前十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形成以獭兔、柑橘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獭兔出栏数在全省居第一,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入户调查63户贫困户(含扶贫户、五保户和残疾人户),涉及人口131人。以下是入户问卷分析的结果:一是从经济收入来源看,主要为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经济收入来源较单一。二是从收入水平看,63户中有生产能力的48户2012年的经济总收入(毛收入,含生产成本和用功成本)每户在2万元左右,人均毛收入4400元左右,低于我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00元),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看病、就学等需求,生活较困难。三是从家庭劳力看,有生产能力的每户有2-4个劳力,人均耕地1.1亩,生产工具落后,浅丘地貌决定了劳动强度大,用工投入多,生产率低下。四是从文化程度看,主要劳力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不高,观念的落后,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是导致贫困的根源。五是从生产条件看,“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又地处长江以北,缺乏水资源,蓄水条件差,常受旱。困难和问题表现在:

(一)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村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家庭生产经营水平低。我县不少地方缺乏摆脱贫困的特色农业项目生产经营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助农增收致富狭窄。由于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联合与合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还在起步探索阶段,直接影响到农户家庭经营的水平与收入,若遇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户收益流失的问题相当突出。

(二)致贫返贫因素复杂,存在农民温饱不稳定的问题。代湾、中桥村基本生产条件较为脆弱,仅靠扶贫开发单项投入和一般性投入很难形成脱贫减困的整体和持续效应。由于群众的收入低且不稳定,一旦遭遇天灾病患,极易返贫。据调查,正常年景下每年约有7%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其中因病、因灾、因子女上高中大学、建房和婚丧嫁娶返贫和举债的占了大多数。

(三)劳动力输转水平低,劳务收入少。在我们走访的63户农户中,60%的农户都有一个劳动力在外搞劳务,工资性收入虽然占到家庭总收入的51%,但由于总体收入水平低,外出劳动力年均劳务收入仅在9000元左右。绝大多数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技能,主要以干苦力活为主,且输入地和职业都很不稳定,经济收入偏低。还有少数地方由于家庭生产离不开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少。

(四)整村推进任务大,投入不足。中桥村正值整村推进项目村,代湾村是整村推进项目规划村,根据目前进展,明显赶不上发展的需要。同时从整体上看,由于整村推进点多面广,村级项目需求量大,扶贫开发的效果有限,大部分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难以为稳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五)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制约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地区由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观念陈旧,直接影响到社会事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一些地方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两后生”未得到及时培训,缺少一技之长。乡村卫技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弱,很难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保健的需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比较普遍。不少乡村各类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六)许多已建成项目后续管理跟不上,直接影响到作用效益的发挥。在过去10年的扶贫开发和各类建设中,实施了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项目,一些地方存在着重项目争取、轻管理服务,重完成任务、轻效益发挥的现象。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些扶贫济困的政策措施亟待完善。一些项目的实施违背了政策的初衷,比如农村危旧房改造,由于补助资金有限,特困户自筹能力低,自设门槛,项目很难落实到特困户。

(七)是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整合困难,全社会大扶贫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近几年来,虽然社会各界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由于缺乏有效制度和工作机制的保障,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单打一的现象。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还做得不够,事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如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以及其它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时常出现各搞各的规划,各确定各的项目,各下达各的资金,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往往造成有的项目几家扶持而有的项目又无人扶持的问题,致使整村和整个片区推进效果不够显著。在行业、部门和社会扶贫方面,由于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一样,扶贫效果往往差异性较大。

(八)是乡村两级班子建设需要加强,干部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我们走访的2个乡镇中,多数干部的事业心、责任心都较强,有为贫困群众多办实事的良好愿望,同时也发现一些乡镇领导思想业务素质不高,管什么的不懂什么,学什么的不搞什么。还有少数乡村干部作风不扎实,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进度慢、质量差,后续管理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比较大。不少乡村干部存在着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单纯依赖国家的思想,一些能够动员群众办得了的事长期搁置,这也是影响扶贫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工作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当前扶贫开发已到了以重点贫困带片为攻坚任务的关键阶段,责任十分重大,必须将扶贫开发作为今后十年的重要任务继续抓紧抓好。充分认识打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特殊政策,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全力开展扶贫攻坚,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尽政府所能,倾全社会之力,多管齐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二)结合我县实际,科学制定十年扶贫《纲要》和“十二五”扶贫规划,并制定好具体的分年度实施计划。根据我县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正确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扶持的关系,做到区别对待,突出重点,保主保重,特别要注意由过去单一、零星的扶贫措施向集中扶持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转变;由整村推进同时向特困片带的整体推进(包括道路、农田、水利、人饮、水土保持、农村新能源建设等)转变,集中力量解决好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非常差的特困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问题。

(三)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其次加大整合力度。与贫困户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决定和影响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把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和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规划时,统筹各级各部门安排到县的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下,打捆使用、重点投放到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区域,形成整体合力,提高使用效益,真正做到以扶贫连片开发促进支农资金整合、以支农资金整合推动扶贫连片开发。

(四)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认真做两项制度衔接工作。通过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准确识别低保、扶贫对象,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针对贫困人口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对扶贫对象切实加大直接扶持的力度,努力做到对低保对象应保尽保、扶贫对象应技尽扶。一是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上的各项政策规定,规范操作,增强透明度,提高公正性,坚决防止基层干部非法占有和优亲厚友问题的发生,一旦发现坚决查处,从严处理。二是要科学划分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对象,加快推进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机制有效衔接。

(五)瞄准贫困切实履行责任和监管。扶贫项目规划必须瞄准贫困,根据年度项目区域、资金规模和其他具体情况和要求,按照一定比例或数量,由农户参与公开评选,把原建卡而已脱贫的户剔除,把新产生的贫困户纳入,经公示群众无异议的户即确定为贫困户。这样,才能瞄准项目区域“兜底”的农户(贫困户)扶持。扶贫实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县、乡村和财政、扶贫部门要认真履职:财政、扶贫部门负责开展相应的培训。村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采取定期检查(抽查)、村民内部监督、定期通报整改等制度,建立检查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做到户抽查,掌握农户对项目建设的知晓度。

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第3篇

镇位于县城北,南距县城11公里,北距市区37公里,西距市35公里,G5高速复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其中:原位于县城西北面,地处山脉北端,系深丘山区,距县城23公里,距市区2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境内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镇共辖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其中辖区内5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82个农业合作社)。全镇耕地面积40298亩,其中田20250亩,素有“粮仓”美誉。近年来,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9%,预计2021年达到18818元。

二、发展现状

(一)借着“村两委”换届的契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一肩挑比例达到92%,平均年龄从52岁下降到45岁,支部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0%。全镇成立村产业合作社25个,均由村“两委”干部领办。

(二)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存,产业竞相发展的思路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粮经复合)市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优质粮油、中药材、蚕桑等特色农业园区17个,规划总面积8500亩;新增规模化养猪场16家,预计全年新增存栏1.8万头。全镇形成以石狮、高坝为核心辐射带动双凤片的集体经济产业带,产业带内石狮、高坝等7个村分别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25万元/年;以小桥为核心辐射带动子金片的农旅融合产业带;以明星、多宝为核心辐射带动片的粮经复合示范带;以村为核心的片农旅产业园。全镇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131家,土地流转率达60%,高标准农田达50%,机械化水平达80%。

(三)创建“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2个,示范村2个,创建村7个,引进项目资金1620万元。开展“四大革命”,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5个村整村推进“厕所革命”户厕改造969户。建成公厕7座,整治彩钢棚17万平方米。加强村民自治,加强推进民情恳谈制度,持续开展“五星文明户”“文明庭院”等评选活动,树立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社和谐的农村社会新风尚。加强禁毒平安建设,常态化推进疫情防控,截至目前,全镇未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

三、存在问题

1.农村人才缺乏。根据统计,我镇60岁以上农民高达40%,在家务农青壮年占全镇常住人口比例不到30%,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更是屈指可数。农村人才,特别是拥有专业技能的农村人才,特别缺乏。

2.规划缺乏专业性。现目前我镇的整体性规划均由镇上相关股室干部完成,部分规划内容缺乏专业性和可实施性。另外,有专业人员进行提前设计规划的项目均为散落式单个项目,没有进行全局性规划设计,缺乏连贯性,难以连点成片。

3.基础设施薄弱。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镇整体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基础设施薄弱的区域仍然存在。例如片和子金片的部分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方面,场镇排水管网、场镇周边河堤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亟需整治。另一方面,因受2018年“7·11”、2020年“8·16”特大洪灾影响,太平村3社洞儿湾山体滑坡,形成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直接威胁21户51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顺河村沿河村民住房安全受到威胁,遇雨季存在洪水进户的隐患,急需整治。再一方面,村社道路、塘堰、提灌站、供水站明显不足,辖区供水站覆盖人口不足30%,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大多数村在干旱季节因水位下降出现季节性缺水。严重制约了群众生产生活及其发展,特别是地势较高的村社如:顺河村、栖云村、柏龙村。

4.项目实施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况,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但往往难以顺利解决,容易造成项目进度缓慢、项目推进突然中断的情况。比如我镇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途中,常遇电线杆、通讯桩挡住道路的情况,需要协调电力部门、电信公司配合施工,将电线杆、通讯桩移走,但因沟通协调问题,常导致暂停施工来等待桩杆移走。

5.农民发展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经过脱贫攻坚的“大踏步”发展后,对当前农村生活十分满意、安于现状,缺乏自主迈向更好生活的斗志,也不愿意配合镇、村的发展规划,导致项目推进中出现矛盾纠纷,影响整体进度。尤其是片经济发展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甚至无村集体经济。绝大部分村经济仅仅依靠分红;塘堰、校舍承包出租等,经营性收入少,造血功能严重匮乏。

四、下一步发展举措

1.树立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加村“两委”选举,切实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统筹协调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选,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其凝聚力和执行力。加强农村干部人才建设,稳定基层“三农”工作队伍,还要从经费和制度保障层面着手,适当提高下乡补助标准,以绩效考核为抓手,运用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多种方法,完善乡村人才和基层干部吸纳、使用机制。同时,构建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提升能力搭建平台。

2.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城镇规划相关的专业人才引进,在进行人才招录时,适当提升城镇规划相关专业的人才招录比例,让专业人才发挥专业才能,提升城镇规划专业化水平,同时,不断提升现有土地规划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土地规划专业工作人员知识储备,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会、自我知识补充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其业务能力,做好规划工作。

3、抓实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治太平村3社洞儿湾山体滑坡项目,顺河村沟渠全长5.8公里疏通;启动栖云村2、3社道路援建项目,继续落实好“一事一议”、“一村一基建”等项目,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继续做好垃圾日产日清、河(湖)长制工作、厕所革命、彩钢棚整治工作,加强安全饮水工程与道路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设备管理水平,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于2011年8月24日—9月7日,分别对**、**、本部**、**、**、**4个主线厂,就设备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分析如下:

一、公司设备管理工作现状

**设备管理的职能机构设在**,主要负责全司设备运行、备件、检修、固定资产投资、资产的调剂处置及水电等业务的管理。现有专职管理人员23人,平均年龄43岁。

从组织构架上看,各子公司、二级厂都设置了专门的设备管理机构,配备了专兼职设备管理和点检人员,虽然各单位对设备管理机构职能职责的界定有所差异,但从公司到厂/子公司、车间、班组各个层级的管理网络是健全的,运行是有效的。

2006年以来,随着红、**的相继投产,以及公司为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而实施的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使设备向着大型化、自动化、高速化、连续化的方向发展,装备水平的提高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仅从资产数量和规模两个指标看,2005年以来,资产数量由8019台(套、幢)增加到17488台(套、幢),增幅达118%,资产规模由60.65亿增加到150.39亿,增幅达148%,设备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在逐步扩大和加深;随着红、**的建成投产,管理区域已从单一地区向跨州市发展,管理难度和复杂性也在加大。

面对挑战,近几年来,设备系统在继续坚持“预防和维修相结合,全面推行设备点检制”等一些经实践证明是有效可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上,为提高管理效能,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尝试利用企业信息化平台进行设备综合管理,一些结合实际有特色有可操作性的设备管理工作开始以专项工作的形式在实际管理中运用实施,比如:星级设备管理体系的推进,点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备件定额编制、备件图纸电子化、检修业务功能承包、备件材料功能承包、技措项目的后评价管理等。这些工作的推进,在加强和规范基础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以可控、经济的设备运行质量为生产保驾护航取得了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逐年进步,设备运行安全有效。

**近几年的设备运行和备件管理方面的主要指标情况

年    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资产数量

(台、套、幢))

8019

11899

12768

12945

17106

17488

设备利用率(%)

79.31

86.49

83.91

82.71

84.7

86.46

事故故障停机率(‰)

3.11

2.72

2.78

2.52

2.81

2.00

设备事故

11

19

18

9

11

7

备件平均库存(万元)

 

/

/

39712.80

53906.16

50530.04

备件总消耗(万元)

 

/

/

42049.54

56606.01

63005.01

备件周转天数(天)

 

/

/

345

348

293

(说明:备件指标中,2008年4月以前(ERP系统)未含红**的数据)

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2005年以来,在资产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的情况下:

(1)事故故障停机率持续下降,设备事故也呈逐年下降趋势,设备利用率逐年上升,有效生产时间增多,设备处于稳定运行的可控状态,为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做出了贡献。

(2)备件平均储备资金逐步控制,2011年8月备件平均储备48167.47万元,较去年同期降低了3353.58万元,备件资金周转天数也降至267天,为公司降成本增效益做出了贡献。

2、星级设备管理体系的推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的设备管理水平。

2008年以来,通过星级设备管理体系这一平台,“三大”规程和“四大”标准得到持续有效改进,健全了特种设备、安全环保设施、防雷减灾设备管理制度,加强了各生产单位/子公司、基层(车间、班组)的设备基础管理工作,加强了对生产现场设备跑、冒、滴、漏的治理,使设备运行、检修、备件、固定资产投资及资产处置等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有效,通过备件定额编制、备件图纸电子化等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设备基础数据和技术档案。同时,在开展星级设备管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设备管理队伍培养了人才,一大批年轻的设备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特别突出,为今后搞好设备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可以说,星级设备管理工作,有效推动了**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实现设备低故障、低成本和高质量、高效能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支撑,其促进作用得到各单位的一致认可。

目前,此项工作正按PDCA循环的原则,持续不断地优化完善,促进设备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整体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及改进。

3、启动点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强化对设备隐患的控制和管理力度。

2010年,以**厂为试点,启动了“设备点检网络化管理”项目。点检管理网络化的建成,进一步梳理和规范了设备点检管理体系,提高了现场点检工作效率,实现了点检记录无纸化,点检结果传输网络化,提高了点检工作实效,有利于设备管理的各个层面及时掌握设备状况,使设备点检工作得以真正落实,为及时消除设备隐患,防止设备事故、故障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拓展了SAP系统PM模块使用的宽度和深度,也为建立健全专职点检员的业绩指标,为指导、检查、评价点检员的工作提供了平台,为深化设备点检制找到了一条新路。这项工作今年继续在**、**及本部其它生产厂推广。

点检工作的加强,使设备事故故障停机率得到有效控制,以今年上半年为例,**烧结2#主抽风机,棒线厂四作区精轧23#轮箱,都是通过点检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避免了隐患的扩大及事故的发生。

4、设备经济管理理念不断加强,方式不断创新,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近几年,在注重设备技术管理的同时,也围绕降成本这一中心,不断加强设备经济管理理念,功能承包、零库存、备件修复“三定”管理等工作的推进,有效地降低了维修成本和备件储备资金和备件库存,提升了设备的管理效能:

坚持推行修复“三定”管理(可修复性的判定、修复内容及价格的判定、修复后成果评定),采取正激励手段,修复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备件修复节约金额4875.88万元,2011年上半年备件修复节约金额3425.86万元。

维修工程预决算实施贴近管理,将事后签证变为事中签证,设备检修工程结算引入税收筹划,结合对检修合格施工方的管理,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检修工程费用结算税收实施办法,主要施工单位转入增值税合同签订、检修费用审定等管理程序,仅2010年就创造效益近400余万元。

逐步规范完善了闲置、报废资产管理制度,使管理流程顺畅,职能职责明确,奖惩适当等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机制。2004年-2011年8月废旧物资处置变价收入累计达到2.2亿元,取得较好的管理效益。

5、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更规范。

几年来,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建设、调整运行机制来规范项目投资管理、约束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逐步规范完善了固定资产投资等管理制度,项目建成后的收尾工作进一步加强,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决策科学、监管有效、效益优先;管理流程顺畅,职能职责明确,奖惩适当等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2007年以来,重点组织了昆钢新区185抗震钢生产线,红**填平补齐,**钒资源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及一些除尘改造、烧结机烟气脱硫、风机水泵变频节能技术,钢渣回收等节能减排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4亿,现在,**已具备年产870万吨钢的规模,**形成面对东南亚市场的精品**和型材基地,**也将成为提炼标准钒渣、精品**和优质带钢基地。

二、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虽在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管理和降成本提升管理绩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范围和区域的不断拓展,管理精细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标准的不断提升,环保考核力度的不断加大,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人员紧缺,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设备管理系统的人员构成状况,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差异,对后续生产组织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

(1)人员紧缺。近几年随着公司改革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充实到新生产线、转岗分流和自然减员等因素,导致设备系统人员紧缺。目前设备系统人员共928人,仅占在岗职工人数8.75%,其中设备管理人员:228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15%;设备点检人员41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9%。近期新区投产在即,人员紧缺问题不仅突出表现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方面,操作人员也同样面临紧缺问题。

(2)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目前公司设备系统中近82%处于30—50岁这个阶段,30岁以下年龄段人员不到12%,后备人员储备不足,已出现后继的年轻专业人员储备断层,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如机械、电气、液压、自动化等)、或操作维护专用特殊设备的人员(如行车、磨床、锌层测厚仪等)方面,问题更加突出,部分专业岗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对稳定生产影响很大。

(3)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设备系统人员统计情况看,学历为大本以上的有162人,仅占总人数的23.75%,其中研究生学历仅9人;410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仅占总人数的44.18%,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仅35人,仅占总人数的3.56%,远远不能满足公司大型化、高水平装备的管理需要,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分析工作亟待加强。

(详见附件1:设备系统人员统计表) 

2、维修力量总体薄弱,维修技能下降,维修质量有待提升。

维检中心业务扩张后,维检力量和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骨干人员分流过多而补充不足,熟练技工少,补充人员短期内无法上手,所承担的维修任务和维修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由于技术力量不能有效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明显,特别是在中夜班对故障处理时,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时间较以往延长,拖延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已有影响生产组织的情况发生。

3、备件采购质量和采购周期的问题。

这次调研中还反映出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备件采购周期较长,不利于备件库存控制;部分备件虽然采购价格低,但质量差,使用周期短,使用成本高,甚至发生因备件质量导致的设备事故。据统计,2006年以来,因备件质量不良造成的设备事故就有23起,占事故总数的31.5%。因此,今后在备件采购时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兼顾性价比。

另外,备件修复管理过程中信息跟踪困难,部分备件外委修复周期过长。功能承包存在以包代管情况,功能承包消耗定额统计工作较为薄弱。

4、设备事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

从2005年以来,虽然设备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由于备件质量原因造成的设备事故占了事故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维护不周、失修引发的事故也占了一定比例,而且事故集中发生在2006、2007年,特别突出的是**,反映出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因素带来的后续影响;另外重复性事故也时有发生,**厂四烧制粒机2次事故、**2#精炼炉真空断路器击穿2次、1#转炉高速轴断2次,虽然是备件质量原因导致的事故,但也反映出我们在事故管理方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反映出满负荷的生产节奏给设备带来的影响,也反映出拼设备现象,如何处理好生产组织与设备管理的关系是今后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实现至关重要的工作。

5、设备老化问题已开始逐步显现。

目前,整个公司设备的制造,投产年限不同,设备的装备技术水平差异较大,设备运行、维护的受控性也有差异。本部大部份生产线已投产近二十年,存在设备老化问题,特别是一些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困难,设备零星事故多;红、**设备也已运行六年,高炉、烧结机、连铸机等设备都面临中修问题。

6、工艺流程、设备档次对投运后的设备运行管理存在较大影响。

目前,昆钢的设计审查只能依靠少量工程技术人员把关,不能完全有效地对设计进行优化,因此有的项目存在设计上的先天不足。EPC总承包模式因时间节约、投资可控,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等优势而在公司得到较多推广,但在建设过程中,因总承包**平参差不齐及考虑到其自身利益问题,总承包商存在降低工艺装备的选型档次问题,这也给投运后的设备运行管理带来不良后果。

三、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和建议   

针对存在问题,下一步设备工作将继续按照“运行有效、保障有力、系统优化、节能降耗”的设备运行与管理方针,从夯实基础管理入手,努力提升设备综合效能,发挥好设备的保障作用。

1、发挥设备能力,实现保产目标

下半年,发挥设备能力,保证生产稳定顺行,是设备管理最重要的任务。为此,需要全司设备系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设备的点检维护,要将各个层级的点检、巡检工作落实到位,履行好日常点检和维护设备的职能,避免突发性事故。

二是正确操作维护设备,严格遵守制度,重申“清洁、紧固、调整、、防腐、安全”十二字方针,确保设备完好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三是精心组织好后几个月的检修工作,确保检修质量和检修效果。

四是按照节点组织好新增产能项目,力争早日投产达产,早日释放投资效益。

2、继续以星级设备管理为平台,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星级设备管理体现了对设备实行全面、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完善的制度体系、程序体系、评价体系和改进体系,将有助于将星级设备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地推行下去,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设备管理水平。

自2008年开展设备星级管理工作以来,成效有目共睹,但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星级设备管理向更高星级推进时,低星级基础工作保持巩固不够扎实,2010年评定时开具的不符合项及待整改项中,有100项不符合项,135项待整改项。其中一、二星级的不符合项47项占47%,待整改项110项占81.5%。因此,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推进星级设备管理的关系,将星级设备管理工作地推行下去,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设备管理水平。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公司将加大星级设备管理工作督促检查力度,希望各单位继续深入开展好星级设备管理工作。

加强巩固一、二、三星级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也是我们做好一切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务必请各生产厂/子公司进一步加强落实好星级设备管理各项工作,真正使星级设备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继续做好设备维修技术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的编制工作。

坚持强化备件计划源头管理。通过日常管理、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做到“建立计划管理网络、严格计划编审程序、完善计划管理制度、规范计划填报内容”,充分发挥备件计划龙头管理作用,确保计划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提高备件计划命中率。

为规范设备、备件质量检验管理,保证设备、备件采购供应质量,加强设备、备件采购供应流程中“监制、出厂前检验、到货检验、入库前检验、质量跟踪”等工作,减少或杜绝因设备备件的质量问题而导致在投入使用后造成的不利影响和严重损失,各相关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昆钢股〔2009〕204号设备备件质量检验管理办法。

加强备件修复管理。进一步规范备件修复“三定”管理,完成在ERP系统建立备件修复申报(无纸化)管理模式,提高备件修复管理效率。

夯实备件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备件基础数据和技术资料。继续组织备件定额工作,2011年备件定额编制率达80%以上;继续组织备件图纸电子化工作,2011年备件图纸电子化率达50%以上。

与国贸公司共同做好降低单一来源采购工作,抓好备件、材料的技术资料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物料申报管理,为保质采购打好基础。

3、坚定不移地推动点检定修制,并探索和推进操检结合的检修管理模式。

随着公司的继续发展,必然造成人员的进一步分流,检修力量的进一步消弱,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点检定修制,并探索和推进操检结合的检修管理模式。要以点检信息化建设为契机,通过分步推广设备点检网络化管理,深化设备点检制;要通过点检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梳理和理顺点检管理体系,完善优化点检标准、维修技术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进一步明确点检职责,组织好各个层级的点检工作,建立起保障设备的四道防线。

加强岗位日常巡检。由操作工通过听、闻、看,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发现异常和隐患,及时修理,及时排除小故障;对关键、重点设备,班中定时巡检,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通过操检结合,建立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线。

组织设备专业联检。利用各种检测仪器,以一定的原则和技术标准为基础,对设备进行全面、细致、实时、动态的检查,通过点检网络化管理系统,将检查结果加以分析统计,以准确及时的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建立指导设备检修的第二层防护线。

专业联合技术诊断。即在日常点检和设备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状态发生变化的设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更深一层的技术检测跟踪分析,建立保障设备的第三层防护线。

设备劣化趋势管理。在已建立的设备状态档案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分析和统计分析,找出设备状态的劣化规律,并将此规律作为进行预知维修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设备的第四层防护线。

3、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提高设备综合效能,为公司增效益做贡献。

设备管理最终要取得两个成果:技术成果和经济成果。即一方面要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另一方面要节约设备维修与管理的费用,实现设备综合效能最高。

要树立设备终生价值管理的理念,强调设备在寿命周期中全过程的管理,特别要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清楚明晰地界定项目的范围、工艺装备的选型档次,这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在招标时,除报价是最主要因素外,也要将从业资质等级、工程业绩、组织管理能力、信誉等因素考虑在内,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承包商。要以设备的最经济寿命周期费用为主要参考指标,从设备的选型设计开始,全系统考虑设备终生价值管理。

要利用设备诊断技术,实现设备事后维修向预知状态维修过渡,保障设备运行状态稳定。把实行设备的精密诊断工作作为未来设备管理需完善的工作之一。

要树立以“养”为主的理念,提倡主动维护。生产实践证明,设备管理工作应执行以“维修为主,检修为辅”的原则。在加强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对重点设备实行重点监控维护管理,配置必要的在线监测仪器,要通过磨损检测、振动检测、温度测试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倡主动维护,实现控制设备磨损,减少或避免设备故障的目的,从而减少故障维修、事故抢修,不断优化设备维修制度,延长维修周期。

继续推行备件零库存、检修业务、备件材料的功能承包管理,规范和强化功能承包定额统计工作,制定下半年功能承包及零库存实施计划,清理现行功能承包项目并积极推进延续工作。

4、加强设备管理的队伍建设,加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当前公司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力资源相对紧张。随着生产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管、用、养、修设备的人才要加紧培养和储备。

各单位在加强人力资源调配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技术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培养和积累的过程,要注重各岗位后备人员的培养,对具备潜力的人员,要提前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培养和锻炼。我们作为管理部门将组织好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各单位要组织好业务技能培训,完善个人自主学习提高的激励机制。

要加强对先进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研究,可组织国内同行业及各单位设备系统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对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进行考察、学习、引进、移植、总结、推广,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设备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5、根据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思考和研究设备管理工作。

随着新区分公司的成立,根据公司的经营发展思路,今后**将形成**、**、本部、新区四大生产基地,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设备管理工作如何调整和定位,是我们设备系统必须思考的问题,需要更进一步明确管理层次,明确职能职责,明确工作要求,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提升管理效能,为生产保驾护航。

四、体会和建议

通过这次交流、调研,我们较为真实地了解到了**目前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看到了设备管理工作与企业生产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更深地认识到,设备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企业设备改造、更新换代与装备水平升级的速度,对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与传统设备管理模式相比,在提倡对设备实行全过程、全员综合管理的同时,更提出不仅要重视设备的技术管理,还要重视它的经济管理,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率。

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人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必须通过全员参与来推进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要从公司层面把设备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要从政策方面加强正向激励机制,既要培养设备方面的领军人才、专家队伍,又要造就能胜任各专业、各岗位工作的一大批操作、维护、管理的能工巧匠。

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第5篇

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并成为当前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中在中国从事生产、销售及采购活动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发展迅速,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此外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如私营企业、快速服务行业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靠灵活的竞争策略和对专业化物流的认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较快,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围绕货运、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流程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储运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年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与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连通。此外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传统的手工搬运方式,并且带动了包装、搬运等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天津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二、虽然中国物流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物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近年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基地。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

2008年,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北京奥运交通限行和环境整治,油价剧烈波动和燃油税出台,都对物流业带来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在严峻形势下,中国物流业增速放缓,但行业总体发展仍保持增长。2008年12月,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外汇局联合发文,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西北物流园区等17个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壮大。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物流行业遭受一定冲击。但随着政府各类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的市场前景也开始逐步好转,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热点。

十一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物流产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第一,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第二,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物流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第三,随着物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内的分工将越来越细。第四,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第五,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六,合作互动将成为物流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七,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日趋规范,市场秩序与环境条件进一步优化。

物流业需求呈扩张趋势。经济增长需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主动拉动,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需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主动带动,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在国际上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国内是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这两个转变和转移,带来了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明显。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物流业务的分离外包。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几乎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在力图优化自己的专业供应链。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的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

三、物流企业呈个性化趋势

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物流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各行业物流的规模、结构和要求不同,其物流需求的速度、成本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这就加速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化。中国的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关注的重点,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国内的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面临国际化竞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随着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

区域物流呈集聚与扩散之势。区域物流集聚的亮点有: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区。二是围绕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带,如成、渝地区的综改试验区,两型社会试点的武汉城市群和湖南长株潭地区。三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物流圈,如青岛的家电、长春的汽车、上海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区域物流扩散的热点有: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物流服务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二是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工业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推动的城乡双向物流,带来由城入乡的现代物流方式的扩散;三是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资源型企业由内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的趋势明显。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中转联运设施和综合运输网络布局逐步完善;多式联运将得到发展,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将大大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上将发展作用;各地加快物流聚集区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和交通枢纽将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