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指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将古人的智慧结晶记录和保存下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媒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中的遣词用句跟现代的白话文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词句甚至完全相反。文言文大都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记忆和理解。因此,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情绪。
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但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只停留在背诵和了解文章大意的阶段。而到了高中,难度就加大了,要掌握字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它的语法功能,还要学习几种特殊文言文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加大,很容易让很多学生晕头转向,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就必须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端正态度。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态度,积极致力于文言文的学习。其次,重视讲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由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讲读技巧。例如,对于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此文用词精准,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自己的讲读技巧,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言文的美。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才能学好文言文。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文言文。另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课外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串讲”的方式。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认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单调无趣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除了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文言文,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遣词用句有很大的差别,读起来很拗口,也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多接触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不同部分,来表现兰亭流觞曲水的清脆水声以及文章中深沉稳重的思想感情。
2.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如今学生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语法习惯也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出入颇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谓,渐渐产生抵触敷衍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魅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比如可以在学习前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影视作品,可以是根据文言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可以是介绍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纪录片,也可以是文言文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通过影视作品的叙述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以所学文言文为主题的多种语文活动。如果是游记类型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地重游。参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将观景的心情进行古今对比,甚至仿照文言文结构写下自己的旅游心得。如果是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成情景剧,以文言文形式演出来。可以改编成历史正剧,也可以改编成历史喜剧,甚至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元素,如穿越,改编成多个历史事件的串烧剧。如果是揭示哲理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探讨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是否过时,或者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考查。
3.强化字词句的学习以夯实基础
(1)明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的话,就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重点。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加强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结果事半功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启发推测法、连环翻译法、合作探究法、“以旧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①启发推测法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抛弃传统的“串读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在一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以及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②连环翻译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③合作探究法也是组织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把文章平均分给几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向全班讲解负责段落的字词句,再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④“以旧带新”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链接,以旧知识的记忆来带动新知识的记忆,以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句进行系统的学习。
4.注重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之间都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规律,就能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字词之间的规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分析与整理,在不断地总结与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知识,领会文言文中蕴含的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虚词;文言文;高考;高中
引言: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高中语文教育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迎接高考,因此引导学生针对高考进行有机的复习。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对文言文中虚词应用的教育有一定的深入研究,认为在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环境下,应该首先让学生熟知常见的十八个虚词及其常见功能,其次要了解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和范围,最后针对考试,总结出复习和备考的方法。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应用
(一)常见文言文虚词
根据历年高考以及高中语文新课标来看,高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有以下十八个:而、与、何、乎、若、乃、其、且、所、者、为、焉、也、于、则、之。这十八个虚词出现的频率也有区别,但在高考备考上,须做到一视同仁,以免遗漏知识点。
(二)文言虚词的应用
虚词的灵活性表现在它们在文中的实际意义上,例如常见的“之”,可以做一般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做宾语或者兼语;可以做指示代词;可以做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补语的标志,或者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做音节助词。可见其在不同的语句和上下文中会体现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其他的虚词也都各有很多种用法,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察方式
高考的《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虚词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能力等级是B。这包括三点因素:其一是考核的文言文虚词是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常见的那十八个,其二是重点考核的是某个文言虚词在一段文中的用法、意义和功能,其三是考核的能力层次是理解。
而文言文虚词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点:一类是对文章句子中的虚词正确理解,以客观题的形式让考生选择其正确与否;第二类是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往往其中一个句子来自高中课文,另一个句子来自非课文文言文选句,以此综合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第三类也是客观题,采取给一个句子,让考生几个选项中与例句虚词使用方法不同或者相同的一个,这类题型一般在考卷中出一道,占3分分值。
在2009年的高考十八套考卷中,有十套考查了文言虚词,涉及的14个虚词分布如下:“以”:7次,“而”:6次,“其”:5次,“之”、“乃”:4次,“为”:3次,“于”、“者”、“因”、“所”:2次,“也”、“与”、“焉”、“且”:1次。
三、复习和备考
(一)记住典型句例,分析容易混淆的用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要求背诵和识记的文言句中的虚词要明确记住,例如“觉今世而昨非”中的“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些词句正是因为常见,会更有机会出现在高考题中,因此需要牢记。另外因为虚词的用法过于灵活,在不同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有些很容易受表面现象干扰,如“汝初闻言而怒”中的“而”有承接的意义,很容易分辨,但“客逾疱而宴”中的“而”的意义就很模糊,不能一目了然地知其意义,很多考生误以为也是承接,然而细细分析,“逾疱”是表示“宴”的行为方式,因此是修饰的关系。
(二)一个词有多种用法,要仔细辨别
例如“之”,在“杳不知其所之也”中是实词,在“遂与之俱出”中做代词,而做代词时,也可以用“其”、“此”、“彼”等替代,很多虚词都可以一词多用,例如:者、乎、也、以、于、为、且、哉等等。
(三)总结方法,升华语感
在虚词的应用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如1.词性界定法。即把一个虚词先分辨出其词性,如“之”字是做助词还是代词,做助词时是定语的标志还是补语的标志,界定后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其意义。2.位置分析法。很多虚词在句中因为位置的不同也具备不同的作用,对此可以用虚词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来判断其真正意义。3.语境推断法。某些虚词在实际运用中往往牵扯了整个上下文,因此不能单纯地靠句中因素来分析,例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后半句中没有承接前一句的赞许和肯定,而是做出了“安在”的疑问,可见其句中的“而”是转折意义的连词。4.标志识别法。某些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式或者固定词组的标志词。最常见的是“之”可以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在总结各种实际分析方法后,也要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笔者认为,语感是最高的理解境界,在声情并茂的朗朗的读书声中彻底进入古人的喜怒哀乐之中,方能更深地体验他们的抑扬顿挫,也能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深层的语感。
四、结语
高考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文言文虚词应用这个知识点虽小,也需要每个考生和高中语文教师去重视。相信对于文言文虚词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学者提供出更多的方法和对策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就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它既要给学生带来民族文化的滋养和审美陶冶,又必须针对高考大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过程中,它将遭遇种种困境,落实和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掌握(诸如背诵名句名篇,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8个,词类活用)与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主动感知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之间的矛盾;文言文中由于时空阻隔所带来的语言理解障碍(诸如一词多义,文言文的六大类语法句式)与现实生活语言交流中常用的通俗易懂的语法,语言特征之间的矛盾等等。
一、转变文言教学理念,宏观设计教学流程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其行为”。语文教育者首先应当认识学生,在理念上塑造自己在文言文课堂的新角色。如今的莘莘学子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在求学途中,都渴望被认可,占据主体地位,在文言课堂上更不喜欢沦为一个被接受的“装饰品”,如果教育用“抢滩”为主体,一讲到底,就容易使学生要么学得吃力,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要么反忙于“动手”——作笔记,心思却不知于何处神游,知识的掌握就势必不牢固。故而给自身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什么新角色?不是在讲台上一味“子乎则也”讲授的“老夫子”,而只是一个积极作指导的参与者。
新角色确定后,紧接着是在意识宏观设计文言文教学新的操作流程。“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准备是关键,包括了文言文课堂上,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学生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文言文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要突出鲜明,以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上课是现定目标实现的“主战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提出恰当的学生力所能及的文言问题(以学生能得到成就感为主)。并且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之后,师生一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交替进行,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挥,那么文言课堂就会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了。最后则是总结经验,文言教学仍然需要及时反思成功之处和不足地方,将个别的教学经验上升为到一般的模式建构。
二、激活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如坐春风
根据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体验,以及最近取得的经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总体构思可表述为:“熟读之,背诵之,讨论之,领悟之,具体之,拓展之”。
1.熟读勤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极其重要的方法。通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思想,识记文言信息点,这样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诵读是多形式,多层次的表述活动,可以包括两大类:一种为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和句读,整体感知文意,再读文本,教师则必须对诵读进行指导,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让学生体味文情、文趣,三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特色;四读文本,落实到知识点上,拓展延伸,五读文本熟读成诵。二种则为:在指导字音、字形和语气停顿等基础上,首先通过分角色朗读或分组读的形式使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感知作者的思路;再次通过精读,揣摩文章精彩段落,最后通过研读,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既能感知人文情怀,又可积累写作语言。
2.灵活处理教材,架起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文言文是古时人们相互交流,表达情感和记载事件等方面常用的语言文字手段。但由于距现今时间相对久远,缺乏使用的普及性,故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方面较难把握,再加上语言学科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质,这就使得学生在短期内较难有成效,从而容易产生厌倦,丧失学习信心。
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时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继承传统教法外,还应整体处理文言教材,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首先,就文言教材的篇幅和知识的深难度而言:
(1)长文短教。篇幅长的文言文虽然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因为内容繁多,占用课时多,就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困乏等强势,所以就必须长文短教。短教,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等等。
(2)难文浅教。在文言文中常会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字,这类情况有时需“硬”教,然而更多的是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率,或用造字法解构难字义;或以现实生活常识引申到字词的理解,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自然轻松的掌握难点等。
(3)浅文细教。浅文,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这就避开了为难情绪,而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的进行文言知识的补充、迁移、拓展等,丰富教学内容。
再次,就文言文与现实生活间的沟通对话而言。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讲究便捷、通畅、易懂,而文言文因其特征的缘故就相对显得晦涩难懂了,这就致使学生在理解和审美方面形成了障碍,不免容易让学生有厌烦情绪。怎样拉近两者的距离,使学生能贴近品味就成了文言文课堂 待探究的问题。而我就此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联系现实生活。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忙碌于名利的追逐,匆匆行走于充满着生硬建设的大街小巷,这种机械的生活,让人不由得畅想“兰亭聚会”,“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道,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然后发一声感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反映生活的真谛所在。如此以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了共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也会随之主动参与,文言文就显得意趣多了。第二,走近学生的心灵,高中学生进了心智快速成长的阶段,自发或自觉的会探录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当想到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或许会感伤不已,但学到苏轼的《赤壁赋》中看待人生的“有限”和“无限”,幸许会豁然明朗,揭开雾纱见晴空。这样,文言文就真的贴近了现实生活,而学生中那份原有的距离感就少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时代特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彰显其个性的发展,让他们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定目标;选内容;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27-02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重头戏,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教得没滋没味,学生学得味同嚼蜡,文言文教学陷入泥潭中难以前行。如何让文言文这块“世袭领地”永放光芒,使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地开展?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所感,总结出来共同探讨。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教科书中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7~9年级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我们据此可确定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明解语言,理会文意,领悟道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是基础,也是重点。比如《陋室铭》一文知识与能力目标之一为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设置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接受作者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二、精选恰当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文言文材料,其用词、组句、思想、主旨等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一般应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课文中宜于达成各项目标的教学内容。如果是故事性强的文言文教学,从故事入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陈太丘与友期》,首先考虑的就是它的文本特点:全文仅102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性强,所讲道理浅显易懂,一般学生读两遍后文意自明。针对于此,我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帮助他们读出短文中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是写景类的散文,从画面入手。在熟悉画面、描绘画面的过程中,将文言字词教学内容穿插在内。此外,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倡导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20~30万字,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激活兴趣。由于文言经典的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近文言文,并且使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畏惧和厌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有意识地去设计有趣的情境。教师还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
2.以读为本。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式。教师强调多形式诵读,反复诵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字障碍,如多音字、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要求首先把字音读正确,其次读准句子的朗读停顿,特别是读一些比较长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停顿读得正确与否,对句意理解至关重要。最后要读出感情。着重对语气、重音的处理,读出作者的思想、写作意图,再现文章的意境。引导学生体悟思想内涵,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3.优化教法。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也可以卡片的形式进行摘抄,引导学生积累相关古文化知识、常用文言句式及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一个重要知识点,应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而、其、以、于”等。
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必将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对话意识;教师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61-02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浅议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语义、语法、文本内容和情感以及文本体现的生活历史与现代白话文已经大不相同。当代中学生的语法习惯、情感习惯、生活习惯、社会认识等等都与之不同。故而,大部分当代中学生对之兴趣寡然,甚至反感。
这种现状除却归咎于文言文自身发展特点外,很大程度上也应归咎于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上,传统模式下,学生面对的首先是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字词句翻译,每每提起文言文先是“后背发冷”“胆寒三分”。纵然新课改后,许多教师作了许多创新与探究,但效果并非理想。总而观之,大多教师是“新瓶装旧酒”,力图通过形式上的改进,创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确实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其自主意识并未真正被唤醒。“行”没偏,“意”也不假,为何学生依旧感觉它是“死人”的话,“坟墓”里的事呢?怎样才能彰显经典的魅力呢?
这一问题归根于读者对作品过于陌生,难以产生心理共鸣,而无法与文本有效对话,就具体而言,即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主要仍受教师影响,间接感悟多,而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空缺,缺乏最直接、最本真的体验。在此情境下,学生的内在动力依旧处于蒙昧状态,未被激发,故而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十分缺乏。
古代文学经典亘古不衰,流传千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仅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如若能感知其意蕴,则窥一斑而知全豹,对文言文的爱好便油然而生。文学是人学,流露着人的本质特性及审美情感。今文与古文很大程度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这两种语言形式的不同。透过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其所以表现的本质内容依旧是作者对对象世界的描述与感悟。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他们都是汉语长河的一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世界,表现出形形的美,如优美、壮美、崇高等等,使人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故而作品所体现出的审美感情是人类普遍情感的浓缩以艺术化的形象展现。
我国文学发展源远流长,更具有史诗性特质。而对于处在当下年代的人们,即便与古人生活环境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二者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结构,共同遵循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这并非是随着科技发展,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的长短,并非由时间来决定的。对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把握这一点,进而努力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人能感同身受地体会文本内涵。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1.教师语言魅力
文学语言是一种诗性的语言,其是人文意向突出,情感色彩浓烈,想象空间丰富的特点,无处不彰显着美的特质。而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1]。马卡连柯也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诚然,身居一线的教师应该大都感同身受。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语言魅力效果尤为突出。
针对文言文教学而言,学生对其畏惧很大原因就是对古代汉语语用及语法规则,过于陌生。对此,教师传授基础认识的同时可从“文”的角度探索发挥,以求以对“文”的爱好带动对“言”的学习,从而深化阅读打开通往古文天地的一扇门。
教师语言魅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课堂语言上。当下教育实践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在课堂。故而,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对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2]。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同样受教师语言影响。
具体分析而言,课堂教学语言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教育言语。包括赞扬语、批评语、评论语、提示语等。二是教授言语。包括讲课语、提问语、谈话语、组织教学过程语。其中,讲课语又包括叙述语、阐释语,分析语,抒发语。提问语又包括提问语和归结语。谈话语又包括启发性谈话语、归纳性谈话语、提示性谈话语。组织教学过程语包括导语、结语、过渡语[3]。教师语言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教师课堂语言风格或简约凝练,或朴素大方,或清新冷峻或优美流畅或典雅豪放,或情感激昂……种种特点是由课堂情境发展及文本情感流动而决定的。从课堂发展角度讲,文本解读,习题训练课等各有不同。而文本解读课中教师所应用的导入语、提问语、过渡语、评价语及总结语等又各有不同,随着情景变化而不同。而意义在此过程中生成。细而言之,导语语言设计旁征博引,辞彩优美、悦人耳目,简短精妙、直入主题,凡此种种能吊起学生学习胃口,激发学生兴趣的大都达到了预设效果。此环节要求教师巧妙组织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如一位教师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鉴赏课时,导入语引用一位高考学生的满分作文《诗人·明日·黄花》中有一首词《浪淘沙》,起到非常好的导入效果。其词这样写道:“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该教师引用与学生同龄的学生作文词作做导入,不禁使学生眼前一亮,学生注意力被悄悄吸引过来。同时内容的选取上非常巧妙,引词与课文练习密切而自然,作为导语起到较理想的效果。
同时,提问语、过渡语、评价语及总结语等也需教师精心组织设计。提问要明了而有意义,像“好不好,是不是……”等提问便可省掉,过渡时注意自然衔接,评价时无论肯定,鼓励还是批评都需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艺术化灵活生动的语言表达更易让学生接受,促进学生进步。
教师课堂语言除却内容需精心锤炼组织外,也要注意其感染性,“形神兼备”才能动情,具有感染力。声音只有通过把一种情感纳入它里面去又由它共鸣出来,才成为真正的意味深长的表现[4]。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以真情投入到课堂,投入到文本解读欣赏中,其动情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将文言文的神韵传达出来,使学生身处文学的氛围,展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乏味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仅以客观态度直白的呈现相对陌生的知识点,缺乏感情的投入,没有激情的传授,学生体会不到美感,更不会进入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没有心灵的愉悦享受何来兴趣?而感染性的语言才能使教师的情感传递到学生,使之动情,从而产生共鸣和移情。科学而艺术的课堂语言必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语言的综合效能。
总之,教师教学语言的巧妙运用能有效缩短学生与文言文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穿越时空的心灵沟通。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着文学之美,语言之美,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对话意识培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以对话意识,以对话的态度去学习,主动与文本展开对话。《哈姆雷特》的文本只有一个,而不同的读者在同一个文学形象“哈姆雷特”中却发现了不同的哈姆雷特。在不同解读中充分体现了读者的主体意识,即读者在与座屏的对话中,作品内涵进一步主体化,流露出读者个性特征,这种加工后的产物则对读者影响更大。学生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一个相对稚嫩的对话者逐渐成长为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对话者。在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对话意识为其基本推动力。而恰恰是在这种对话意识的引领下,学生对话的动机,态度与能力才能不断发展。对话意识又能激发进一步对话的兴趣,但凡对话兴趣被激发学生便在强烈的内驱力的作用下真正走入文本。
就文言文教学而言,教师在传授语言言语形式的同时需寻求文本与学生内在认知情感的契合点。即情与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与规律。通过这一契合点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从而激发其兴趣,达到抛砖引玉的理想效果,即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有对话情怀,渗透对话精神,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对话态度和能力[5]。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以多种形式来点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热情,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享受与精神的陶冶。有的教师以各种不同形式,如虚拟情境,表演等等来解读文本。始终基于文本,围绕文本而生成意义的形式探索,无疑是令人欣慰而敬仰的。语文教学实际中,不得不小心提防徒留形式的现象。在新课改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理念有所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同时,不乏一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新颖、生动与活泼而流于形式抛却文本。有的教师在《孔乙己》教学中去“审判丁举人”,在《祝福》中成立专案组去侦破祥林嫂的死因等等,不可否认,这种形式非常新颖,学生也会乐于接受,但热闹之后是什么?真正读懂文本了吗?真正理会作者所表达的意蕴了吗?文学的细腻、感性在肢肢解解中何以存在?
故而,探索形式的同时不可抛却了文本,立足文本的解读,传授才不失语文之本真。文言文微言大义的特点,表意较为含蓄委婉,这就要求读者须知其言才能通其意,脱离文本更是不可取的。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都应该有直接对话过程,自我主动触摸文本,感受文本,发现文本。在与文本沟通中获得审美感受以激活对文学的兴趣因子,求得心灵与心灵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相遇与交流。如若如此,对文言文便不会产生遥不可及之感了。
三、结语
简言之,从以上仅是对文言文教学探索的两个方面,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文学修研及专业素养的提高为保障,故而,文言文教学更为理想的前景有待一线广大教师群体的集体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2.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78.
[3]宋其蕤,冯显灿.教学语言学:Teaching Speech Linguistics[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