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第1篇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阅读方法。我们知道,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有精读法、浏览法、跳读法、整体阅读法、快速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而笔者认为,在多种阅读方法中,最有效、最基本的是比较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比照阅读,从而去辨析材料的异同点。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材料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而且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比较阅读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仅就纵向比较阅读和横向比较阅读两种方法说说我的看法。

一、纵向比较阅读

纵向比较阅读是对不同时期、相同或不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它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记忆,有利于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把握材料布局谋篇变化之巧妙。它包括多方面的比较,下面重点谈两个方面的比较:

1、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

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时,把它和自读课本里的《沙漠里奇怪现象》加以比较,使我们看到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前者通过对沙漠如何危害人类的说明,阐释怎样向沙漠进军的科学道理;后者则是通过对沙漠里奇怪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明,阐释一切怪异现象都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写法上,前者综合运用了以诠释、举例为主的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严谨;而后者以举例、描述为主,语言生动、形象。由于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从而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并从中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2、不同作者相同题材、表达方式不同的作品的比较阅读

比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自读课本》中的散文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比较。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散文诗,表达的中心意思不完全一致。前者通过具体全面的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热情赞扬了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和他们英勇斗争、前赴后继的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而后者则是歌颂人民英雄纪念碑,直接歌颂中国这艘航船上的舵手和一代又一代把希望与爱、忠诚与鲜血铸进这桅杆基座的革命后来人,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散文诗直接抒发主观感情,而说明文的思想感情则包含在客观的说明和记叙中。

又比如说“荷花”这一事物,小学有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初中有周敦颐的议论文《爱莲说》,高中有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与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等。四位作家,四种文体,用四种笔调展示了荷花的景致与风貌。有的与日辉映,有的则对月朦胧;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则绘景寄情。尽管角度不一,但对荷花的赞美与喜好却是共同的。

二、横向比较阅读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64-01

在《新课标》中,语文的周课时数是最多的,这表明了语文教学既重要又艰难。语文课难上,要上好更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那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课前设计,备教材备学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也要抓好台下功――做好课前设计。

设计教学时要从课文内容与所教学生现状两方面入手,找到课文与学生的沟通点,确立明确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有最大的可操作性和高效率。

比如教学课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先吃透课文,然后思考: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简单明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突破口在哪里?根据乡村学生概括能力较弱的缺点,可确定,此文从标题看像事物说明文,而实质上却是事理说明文,学生最不易认清的反而是说明对象。

据此,确立此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2、学习举例支撑中心句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在于准确找出说明对象及如何说明事理。设想在教学环节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文章着重说明沙漠里的什么奇怪现象?2、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说明的?3、课文重点说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还是其产生的原因?4、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把上述设想实施于教学后证明:课前对学生的估计没有出错,而通过逆向设疑,也顺利地引导学生概括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并强化了语言的概括能力。

这表明,备教材备学生两者并重,的确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之一。

二、课堂教学,应灵活多变

在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死气沉沉的氛围中是很难让人思维活跃迸发创造的火花的;而总处于激昂想法中也容易令人疲惫困乏。语文课堂也是如是,只有让课堂气氛有张有弛,学生才会专心于学习,才会产生高效率。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活”。

语文课堂要“活”,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并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敏锐的观察力。

如,学习课文《一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要求他们分别从“我”和鲁迅的角度复述课文,并选代表复述,再引导学生从两者的复述中去辨析语言的差异,找回复述中遗漏的细节,感受人物的情感、品格,最后请他们再次复述。这样,通过“复述法”“比较法”“提问法”“发现法”等教学手段的交错使用,学生在课堂上或思或辩,最后领会到先生的“瘦”与“自我牺牲”的精神、“我”敬爱先生与先生对“我”的爱护,进而明了细小的事情也能表现伟大的意义,明了写作中词语表现力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课堂的活跃让学生专心异常,难怪在下课铃响之时,学生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呢!”。

又如,在学习《登岳阳楼》时,教师主要用“朗诵法”和“提问赏析法”。在学生齐读了诗歌正音之后,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吟诵诗歌,并提示他们要注意处理重读、停顿、语气、语调及节奏的变化等。而后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在一个个的提疑解惑中,不停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也读得抑扬顿挫,情感起伏。首联,“闻”“上”的重读,读出了对洞庭美景的向往和登楼观景得偿所愿的喜悦;颔联那“坼”“浮”满含惊叹的口吻,宛如让人有身临壮阔洞庭的感受;颈联尾联的低沉凝缓语气则让人几乎怅然泪下。让听着眼前似乎浮现出诗人因景而喜,思国而悲的面容。可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作者建立起了情感的桥梁,领会到了诗歌的意境。

所以 “活”的课堂,才是高效率的课堂。

三、课堂教学,要充实

素质教育改革逾十年来,学生更活跃了,老师更民主了。但很多的老师却发觉,热闹的课堂却难以烧起求知的火焰。似乎课堂活跃与素质提高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老师们面对低下的课堂效率,不得不重拾“填鸭式”教学的法宝。

难道课堂的活跃与效率是成反比例的吗?当然不是。教师在追求课堂活跃的过程中,是不是忽视了“充实”二字呢?

一节课中,学生说而不想,光说不练,师生共做无用功也就不足为奇了。课堂热闹的实质是学生的参与,课堂因有了教学双方的参与而“活”;所谓的“充实”则是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想的训练。

例如,教学《幼时记趣》,第一课时,教学生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注重句读;记,虚词实词的含义;译,把握直译和意译。第二课时则教记叙文的学法,如由总到分的结构,如何围绕“物外之趣”选材,如何展开想象、联想,并进行模仿写作等等。这样的课堂就显得充实,学生就会有收获。

四、课堂教学,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语文是一门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所以说语文学习似易实难。在课堂上,有些问题,我们老师可能以为极简单,但在学生的眼中却极难。当老师耐着性子引导了半天,几乎连答案摆在了学生面前,学生却仍是答不到点上时,或许大多老师都会火冒三丈。之后的课堂气氛,我们都不难设想。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有一颗宽容的心。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第3篇

一、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

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对一些胆小而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不要担心回答出错,如果都回答正确,那课堂就不需要教师了。课后还可适时讲述名人勇于表达见解的成长故事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当学生参与课堂后,教师应对其参与的情况及时总结:如表现不佳,在表扬其勇气可嘉的同时指出需努力之处;表现不错,肯定其长处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再者,在学习新内容前,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并在预习中找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释疑时,教师可点出该学生的姓名并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思考有价值,学生就会有成功感、自豪感,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愿意参与课堂。

教师还可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如对敢于参与且达到规定次数的学生发放心愿卡,教师可满足学生的一个心愿或学生可享受一次优待。在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用捆绑式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如教师出示问题后,可分类让小组成员作答,如小组成员个人说不好的,整个小组承担连带责任,激励小组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精彩的课堂导入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在导入方面更具优势,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欣赏歌曲、竞猜作者、聆听故事、知识抢答等方式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可从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引入:“他忘记很多事情,但从未忘记爱你”。血浓于水,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种爱渗透在每天的生活中,不知你是否能感受到这种深沉、永恒的爱意?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刹那间感受到了这种爱,并用质朴感人的语言真实的表达出来。从而揭题。学生一下子被视频中的场景感动,很快融入文本的学习。

保持参与热情,教师还需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教学内容选择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讲重点、难点、美点;“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时尚而富于竞争力,有效而富于创意。教师可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开讲啦、超级演说家、成语大赛、变形记、名家名著印象、晒晒我的珍藏、舌尖上的智慧等。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可采取问题超市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薄雪覆盖下的山”一段的教法值得借鉴。教师先让学生自读,交流层次划分,读出层次。该环节全员参与;接着出示五道阅读训练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完成两道。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说说“顶”“镶”为什么用得好?4.欣赏“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5.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一个美妙之处。五道题每一道都有思考的价值而又难易有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状况进行选择,不会因为题目过于浅显不感兴趣或题目太难无从下手。

三、教给科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参与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第4篇

沙子也会唱歌,你知道吗?沙子唱歌的现象称为鸣沙现象,会唱歌的沙子叫做鸣沙。

哪里的沙子会唱歌

鸣沙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西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以及巴西、智利和亚洲与中东的一些沙滩、沙漠都会发出奇音妙声。在我国,有三大鸣沙地,第一处是甘肃敦煌县南月牙泉畔的鸣沙山,又叫雷音门;第二处是竺可桢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描述过的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黄河岸边的鸣沙山;第三处是内蒙古达拉特旗(包头市附近)南25公里,库布齐沙漠罕台川(黄河支流)两岸的响沙湾,这处沙山有60米高,100米宽,又叫银肯响沙。

沙子会唱什么歌

鸣沙现象遍布很广,而且沙发出的声音也多种多样: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沙子会发出狗叫似的声音,人称“犬吠沙”;而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却会发出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若从我国鸣沙山上滚下,沙子便会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总之,听到过的人都觉得鸣沙的“歌声”可以同哨声、笛声、竖琴声、提琴声、天上的雷鸣、飞机和汽车发动机的轰响相比拟。鸣沙有一个共性,就是沙漠中的鸣沙音调比较低沉,海滨鸣沙音调较尖细。

沙子为何会唱歌

然而,沙为什么会“鸣”呢?这个问题使人困惑,也激起了人们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对鸣沙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一些学者认为,沙粒被涂上一层薄薄的钙镁化合物后,大量的沙相互磨擦时,就产生了类似提琴演奏出的乐曲一样的声音。还有研究者认为,鸣沙的基本原理在于空气在沙粒之间的运动。当沙粒在滑动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孔隙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空气一会儿钻进这些孔隙,一会儿又被挤出这些孔隙,便产生振动而发声。 也有一种解释认为,沙带了电引起发声。由于相撞和摩擦,沙粒不断地带上不同的电荷,接着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排斥,这就像放电情况一样引起了声音。

前苏联学者雷日科顺利地制成了人造的发声沙。他将普通的河沙弄干,清洗沙中尘土,再清除掉别的杂质,然后在起电盘的帮助下充电,接着沙开始响起来――再用手挤压时,沙就发出了拉提琴的声音。 马里科夫斯基在踏勘了前苏联卡尔岗上的鸣沙后,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每个鸣沙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密集而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季,潮湿层较深,它被上面干燥的沙土层全部覆盖起来,潮湿层的底下又是干燥的沙土层,这就可能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雪崩似的沙粒沿着斜坡倾泻下来时,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时,就会引发共鸣――像乐器的共鸣箱一样,使沙粒的音量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声响。前苏联的另一位学者在考察了我国中卫沙坡头和达拉特旗的鸣沙后发现,两地沙子的质地均属细沙类,而且石英质地的沙粒占多数,于是他认为,由于石英晶体具有特殊的压电性质,使鸣沙中的这些石英沙粒对压力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挤压就会带电,在电的作用下沙粒又会往复伸缩振动,振动得越厉害,产生的电压越高,电压越高,振动就越厉害……于是“歌声”就越来越大。

不过,石英沙的分布是很广的,响沙却没有那么普遍,而且一般鸣沙换个地方就变“哑巴”,所以更多的人认为鸣沙的形成与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1979年,我国的马玉明撰文《响沙》,提出新见解――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在地面上的空气里。他认为响沙的发生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沙丘高大且陡;二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呈月牙形;三是沙丘底下有水渗出(形成泉潭)或有大的干河槽。而且提出,由于空气温度、湿度和风速的变化不断影响着沙粒响声的频率和“共鸣箱”的结构,再加上策动力和沙子固有频率的变化,响沙的声音也经常变化。有时下雨天去看响沙,发现响沙不响,正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破坏了响沙“共鸣箱”结构的缘故。比如宁夏中卫沙坡头的响沙,就是由于周围造林绿化等原因,破坏了共鸣的条件,已经有十几年不响了。

然而,国外一些海滨的响沙沙滩是相当平坦的,不存在高而陡的月牙形沙丘,而且往往只会在雨后不久,表面层刚刚干燥的时候发出响声,这又如何解释呢?日本东京都府北面丹后半岛的海水浴场上有两处鸣沙,一处叫琴引滨,一处叫击鼓滨。这两处鸣沙不仅音色截然不同,甚至还有季节性变化。由此日本学者得出结论:海滨鸣沙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洁净的海水不断地冲刷。夏天游泳的人太多,把海水弄得太脏,沙子便不愿响了,这与沙漠鸣沙的“脾性”似乎完全两样。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第5篇

其实不然。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初中语文也考虑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起来饶有趣味。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1 树立明确的目标。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在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 教之以情,学之以趣。“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3 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的《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4 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