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1篇

一、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合作学习,应注意适当的选择。

1.选择探索规律性的问题

对于一些规律型的问题,留给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易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探索“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通过先推导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进行交流与合作,讨论与总结,最后归纳出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公式:n(n-3)/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选择开放性的问题

由于开放型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的结论。

例如:如图,在RtCAB和RtECD中,AC=CE,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ACE=∠B=∠D=90°从你的直觉能得出哪些结论?并说明理由。

对于开放性问题,学生有着广阔的猜想、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示各自的解题策略,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优点,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找解题的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选择实验性的问题

有些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做实验来得到或加以验证,而有些实验并不是一个人所能顺利地完成,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来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例如:“抛掷硬币”实验中,由于课堂实验时间有限,必须提高做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就需要其他成员一同参与实验,并做好分工,如操作者、观察者、记录者、统计者、报告者等。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组建好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1.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

2.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应分为一组,还要考虑他们的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性的合作基础。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给学生进行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4.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并选出一名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以确保每位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合作学习的要求,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创设好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三角形中位线》教学中,第一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合作学习: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把剪刀,请你先剪一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个三角形纸片剪一刀,把它们拼成四边形,能做到吗?结果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我本来是想通过学生把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结果由于探究目标不明确,学生并没有拼出平行四边形,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浪费了有限的上课时间。后来,我在另一个平行班上课时作出了纠正。

2.提供开展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进行学习活动,教学中要避免来去匆匆,草草收场,限制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避免强行给学生设圈套,不允许学生有偏离或走它路,限制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课堂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努力维持学生的创新火花,允许学生走弯路,走错路。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化”过程。

四、处理好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1)要建立合作规则。如交流前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学困生和中等生先发言,优等生最后补充;(2)教师设计研讨问题要难易适度。不要只顾及优等生或只顾学困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设问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到里,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别人发言时要尊重对方,注意倾听;敢于质疑,敢于争辩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理解、尊重、互助、分享。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实现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意识能力

在“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数学教育把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在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情境,做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只有自身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比较强,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才可以担负这一责任。

一、培养学生数W应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数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今后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急需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新课改的需要,新的数学课程将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作为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无疑是纸上谈兵,必须学会应用;并且,只有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强化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是由数学的本质决定的。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数学返璞归真,恢复数学本来的面目,回到真实的社会和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从生产、生活中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数学知识的应用是近几年数学教改的热点,新编初中数学教材把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在每章后面都开设有研究性题目和阅读材料。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培养应用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和应用的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自探索。还可以通过创设游戏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课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其很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具有现实性,通过玩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游戏的不公平性,从而更好地调动思维,思考其中蕴涵的数学道理。

四、亲历建构过程,形成自主创新的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3篇

1.讲评不及时,使讲评课堂的效果不理想

现在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既要赶教学进度、新课作业错误纠正,还要抽时间辅导学生,往往把考过的试卷放在一边或过好几天再讲评,到学生把做过的试题忘得差不多了再去讲解,这样讲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一讲到底,学生主体参与不够

很多老师到讲解课时,拿了试卷就进教室,选择题、填空题报一下答案就算完,根本不让学生参与,这与给学生一张正确答案的试卷没有什么区别。

3.讲评没有针对性,减弱了试卷讲评的效果

有些教师在讲评课前既不作正确的统计,也不做错误原因根源的分析,如何找到正确的途径?试卷讲评时,往往按部就班,顺次讲解,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没搞清的问题一掠而过,不需要多讲的地方却花一样多的时间,使得学生在讲评课时机械地记答案,没有激情,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事半功倍。

4.忽视方法指导与思维训练

有些试卷讲评课,老师将正确的答案或解法告诉学生,而没有告知学生应如何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用什么样的思维去思考,缺乏指导,更谈不上挖掘试题的功能进行思维训练。

5.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浪费部分学生的时间

有的老师讲评试卷,要么基础题目反复讲,综合题告诉学生一种解法;要么基础题一掠而过,较难的综合题讲一节课,使大部分学生收获甚少。这样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厌倦试卷讲评课。

成功的试卷讲评课,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学生反思与提高,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试卷讲评课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是对平时教学的最有效升华。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试卷讲评效果呢?

1.追本求源,促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

例1图1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若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如图2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周长是。

评析:本题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但开始时觉得图形复杂有难度,说明对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满足的勾股定理理解不够,本题主要是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运用,即在直角BCD中,若已知BC,CD,可根据勾股定理即可计算BD的长,而AD=AC=6,BC=5,则CD=AD+AC=12,故求得BD即可计算风车的周长。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个是勾股定理,另一个为“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将考查目的详细分析后,能使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

2.借题发挥,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及对比分析

例2计算:tan45°+(23)-1×

23-(-1π)°-3。

评析:这类计算题,学生虽不在意,但得分率向来不高,所以在讲评这类错题时,一定要借机将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实数的运算涉及到倒数、相反数、平方根、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二次根式运算、特殊三角函数值、绝对值化简、因式分解、整式的运算等知识,这些知识点小而杂,教师应耐心的引导学生将它们系统化、条理化。

3.原题变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点本质的掌握

例3当x时,分式x2-44x-5的值为零?

(分子为零时x=±2)

变式:当x时,分式x2-44x-8的值为零?

(x=2时分母为零,因此要舍去)

评析:通过以上的变形,学生可以对分式值为0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入,而且变式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深化知识点,提升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例4如图3,在ABC中,AB是O的直径,∠A=30°,BC=8,求O的半径。

评析:试卷上的这个题目正确率相当高,但还有深化的必要。

(1)若AB不是O的直径,其他条件不变,那么O的半径还会是8吗?学生可能会认为AB不是O的直径,当然不能解直角三角形,故半径不是8,这是思维定试的影响,教师可借机促使学生思考:难道就没有直角三角形了吗……(如图4中的虚线部分)

(2)若设∠A=α,BC=a,O的直径是多少?

有了上题的经验,不难得出O的直径为asinα。教师还能深化,对上述问题进行小结:(1)通过对试题的变形及解决,你学到了哪些方法?(2)从这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本题的讲解,能让学生感悟知识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训练学生真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5.针对不同题类,渗透答题技巧

选择题与填空题是数学考试中的两大题型,它们的显著特征是只要解题结果,不要解题过程,且结果是唯一的,在讲评这两种题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特值法与排除法快速、准确的解答。

例5设a,b,c分别是ABC三边,且∠B=60°,则ab+c+ca+b的值为()。

(A)0.5(B)1

(C)2(D)3

评析:利用∠B=60°,就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把a、b、c用某一边表示再代入计算,较复杂。选用特殊值便可化简,若将ABC视为等边三角形,可得a=b=c,即可快速得到作案为B。

6.一题多解,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

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可得到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标新立异,提倡“一题多解”,达到“解答一题,联通一片”的目的。教学展开是一个爬坡的过程,挑战需要设计。怎样让数学富有挑战性?不要做过多的铺垫,不要急于为学生思维定向,要敢于把问题直接呈现出来,拉伸学生思维的宽度,暴露学生真实原生态的想法。

通过上述几种方法的展示,不仅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维。

7.以题目为蓝本,提炼数学思想

例6试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方程x2+1x-1=0的根的个数。

评析:本题若直接用解方程的方法不容易解答,讲评时,如果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y=x2-1和y=1x的图象,就相当直观了,通过本题,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形结合的妙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解方程与不等式。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题深化,如,试求方程5x-x+3=0的近似解;试用所学的知识比较x与1x的大小等等。数学中的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的渗透不能仅仅依赖教师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特点;终极目的

初中数学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师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初中生逐步掌握优良的学习行为方式、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间断地提高对学习数学的毅力、对科学的实事求是求知态度、勇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并把这些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学习习惯,最终可以终生受益。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谈我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

初中数学在内容上具有图形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谨等特点。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应该根据初中数学自身的特点,在传授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地探讨初中教学的方法,力求促进初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使初中生在数学的教学中成为接受固有的、书本上的数学知识的容器,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反复讲述知识重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要努力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最基本的教学思路到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做到大胆突破、不断创新的教学原则。

二、心理学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实验曾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自身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而所谓“心理安全”就是指人类没有戒备心,确信自己在一定的情况下不会受到无端的责备和苛求。而所谓“心理自由”则是指人类在思考问题时,没有过多的束缚、框架,能够较自由地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表达。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氛围的教学环境,使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进而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数学这一学科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的理论、解题的方法等,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性吸收,而会拥有各种不同的对待态度,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学习数学的内心体验。即使有些敏感的情绪不直接参与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题目的思维认知活动中,但这些心理活动会对初中生学习数学起着推动或延迟的作用。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因为这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对初中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教师对于教学成功正确的评价

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好老师会使得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在他们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得到鼓舞,并且会帮助学生得到教学结果的正确评价。初中数学教学的成功不在于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为一旦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数学不再是一种可怕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愉快地、有效率地去学习,其关键点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动力,进而去思考学习数学甚至学习的终极目的。

四、初中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终极目的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要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这个理念,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最终学习的主人就是学生本身,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享受学习,享受刻苦学习而得到的考试成绩。教师,特别是数学老师也不应该把考试的成绩看作评定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重点关注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学习本身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自我完善的社会活动。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才算是做到了课堂的成功。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注意问题

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这要求未来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更多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发挥网络的大信息量的存储与共享功能、探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整合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又可利于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终生学习

一、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它不同于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一般电子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合理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人们不仅要积极学习,而且要终生学习要想做到终生学习,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获得想得到的知识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将会极大地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教与学的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将由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等传统的学习环境进入一个由多媒体、与者和学习策略的积极探索者他们以平等、开放的心态,通过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归纳重点、提炼精华,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互动、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习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

二、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必须合理

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是一场意义深刻的教学改革(…死亡教会人一切,如同考试之后公布的结果――虽然恍然大悟,但为时晚矣…),它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尤其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本领这就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无论内容、时间和形式都必须科学合理,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合理巧妙创设历史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活动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秦的统一》一课,学生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旧中国七雄拼图,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学习效果非常好(…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二)合理巧妙运用多媒体信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证明人脑是有分工的:左半球负责语言、数字、逻辑等信息;右半球负责处理图象、模型、音乐等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像色于一身,其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更加深刻(…把命运寄托在自己身上,这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心思为此努力,拼搏,不舍昼夜…)。

总之,我们应该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逐渐推广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应该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传统教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作用(…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个个都能成为真正会独立学习的人。

三、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需要优化

(一)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每个学科面临的首要问题都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不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味空泛的讲述,对于2008年参加历史统考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不行的,会片面的将历史理解为只是“背”。(…此部分内容已省略,详细内容由启发教育网提供,请下载后阅读…),初中历史的教学要适应青少年有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思维占优势发展的趋势,虽然教育理论流派纷呈,但重视教材的可视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丰富多彩的素材的认识上,却是趋于一致的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大有裨益利用VCD、录像片、幻灯片展示各种图片,如人物像、地图、路线图、文物、古墓遗址等等,同时可以听到各种语音、音乐、音响效果的声音信息,将不变的史实转化为影视录像等动态情形这样突出的形象教学,有利扩展学生视野。

(二)体现历史教学的时效性

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历史的功用就在于对现实的指导。(…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网上有一些制作优良的课件可下载借鉴;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历史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该也必须认真掌握和实践,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历史课整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既为历史课堂增添了趣味性,同时又推动了科学普及化的进程,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03).

[2]罗坚著.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4).

[3]马宁,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层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

[4]唐乐莲.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