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法钢筋实训总结

平法钢筋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法钢筋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法钢筋实训总结

平法钢筋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Abstract: Plane Drawing Recognition and Steel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 is the basic course with stronger comprehensiveness which is set up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jor. Through the summary of many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the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needs of student employment positions, this paper made thinking and summing up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hoping to train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apabilities, self-learn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alytical skills of the specific iss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关键词: 平法识图;钢筋算量;教学;思考

Key words: Plane Drawing Recognition;Steel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teaching;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55-02

0 引言

“平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简称,是把各个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信息,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相应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的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在《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多年教学的经验里,对它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1 建筑工程类专业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平法的推广和应用是我国结构施工图表示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它重新规定了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对于我们建筑工程类专业来讲,学生毕业后只要是从事和建筑工程相关的工作,几乎都要接触到图纸。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中,这种结构施工图表达方法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平法概述 平法的创始人是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在创立平法的时候,他在山东省建筑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设计任务非常繁重,为了加快结构设计的速度,简化结构设计的过程,他吸收了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建筑界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平法。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提高了设计质量,大幅度降低了设计成本,特别是国家重新修订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即《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随后11G101系列平法图集取代了03G101系列平法图集。这也标志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平法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成为我国目前现行的具体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方法。

1.2 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思维模式要变从源头抓。由于结构施工图长期使用的是传统设计图纸,思维与认识仍然传统的模式中。因此,要从源头把这种表达方法普及,就要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培养出能够胜任运用平法表达方式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地与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就必须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

其次,钢筋构造很重要。作为建筑工程类专业来讲,学生毕业后无论是以后从事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还是工程造价工作,钢筋构造都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比如,工程造价来说,钢筋在工程上是用量多,价格昂贵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计算工程造价。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计算钢筋工程量又要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同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下料长度的确定和数量的选择,也是在看懂结构施工图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必须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才能让学生准确的钢筋算量。

再者,平法本身信息较为复杂和集中。传统的图纸简单直观明了,有些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也有能看懂图纸,按照自以为是的的方法进行钢筋算量。平法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制图规则,结构施工图表达国家化、数字化、符号化,单张图纸的信息量高而集中,这也增加了读图难度。让学生自学或者偶尔培训讲座是很难达到学会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目的。必须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才能让学生准确看懂图纸。

通过《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的学习,可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就业后能加快学生适应、胜任本岗位的角色。在当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让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多一些就业的筹码显得尤为重要。

2 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分析研究

《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实践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部分高职院校同学生源多样化的现实,部分同学学起来感觉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它又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继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方法进行了总结。

2.1 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采用1本教材+3本图集(11G101)+1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本校的某栋教学楼),教学部分分为梁、板、柱、墙及基础5个模块,每个模块进行3个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讲授该构件平法识图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基本教学思路是:先对该构件的平法表达通例进行讲解;后结合课本所给例题进行识图练习,掌握各个数值及符号的意义;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识图训练。

第二阶段,讲授该构件钢筋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的同时根据平法结构施工图纸,对该构件进行钢筋翻样。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以前学过的课程,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明确该构件具体实物,通过该构件的受力特点及作用用途分析钢筋所放置的位置及形式;明确细部构造(比如起步距、保护层、端部锚入长度、向跨内延生长度、搭接长度等等),绘出不同种类钢筋的“钢筋分离图”;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绘制“钢筋分离图”训练,为钢筋的算量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根据第二阶段讲授的“钢筋分离图”,针对实际工程进行施工图的钢筋算量。基本教学思路是:在“钢筋分离图”的基础上,进行钢筋算量,这时的“钢筋分离图”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已知间距求根数”和“已知线段求长度”进行思路转化,把工程问题转化为基础数学问题;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钢筋算量练习。

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宗旨。所以,本课程的项目教学瞄准了岗位需要,围绕真实的项目图纸为中心进行教学。

2.2 课程教学方法

2.2.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和数码摄像等技术手段,将《平法识图和钢筋算》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构造要求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KL钢筋构造时可以将KL钢筋构造的实物图片和KL构造钢筋的演示动画相结合,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认识,这比只拿着书讲半天要强的多。在直观认识的情况下,对构件钢筋构造进行理解和归类,就显得容易一些了。

2.2.2 绘“钢筋分离”图 利用1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为辅助资料。从中抽取用平法表达的梁、板、柱和基础构件结构施工图作为实例,从中抽取每一种类型的钢筋,依据平法图集确定出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让同学把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用线段画出来即为钢筋分离图,而不是急着算量。在进行过多次“钢筋分离”练习后,再计算其长度和根数即算量。其中框架梁、楼板、框架柱(中柱和角柱)、筏形基础主梁和筏形基础底板各举一例。

2.2.3 采用现场教学法 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实训条件的关系,实训室还不能完全完成对建筑结构的认识,但是可以到施工现场进行教学。把“教室”设在工地,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现场指导,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如框架结构梁、板、柱的配筋构造,请结构工程师现场教学,可让学生对构件的配筋有更直观的感受。不少同学还主动和施工现场的工人进行交流,了解钢筋翻样下料的工序,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各个构件钢筋构造的认识,以真实的作业环境感染学生。

2.2.4 自制“简易模型” 对于某些构件,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很不容易直观感受,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掩埋和隐蔽,很难见到实物的。比如条形基础加腋部分构造,就是不少同学比较陌生的。针对此类情况,在利用对媒体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的给同学一个直观的认识,要求同学分组自制构造模型,并且一次为一次作业。同学们都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各类包装纸盒,大致按比例能把条形基础及其加腋(水平加腋和竖向加腋)部分表现的很直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

2.2.5 分角色模拟图纸会审 在课程教学将要结束的几周,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运用一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综合模拟图纸会审。按计划把班级同学分成不同小组,让各小组扮演不同的建设参与单位的角色,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比如让学生模拟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一次图纸会审。通过角色扮演,同学们在模拟会审的过程中,对图纸进行全面交底,加强平法识读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图纸会审的目的、职责和程序,进一步提升了本专业职业技能。通过分角色模拟图纸会审的情景可以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

3 小结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特别是11G101图集的大力推广的今天,不少高职院校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作为一门核心课程面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设工程监理等专业学生进行讲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用于本课程的教学是可行的,这些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教学学习中提前进入职业岗位工作状态,为学生后继学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1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8.

平法钢筋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基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及实训的情况,提出在校内建立建筑示教模型实训基地的思路,探讨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以推进中职技能实训教学。

关键词 :建筑施工示教模型实训教学

在中职院校中建筑施工技术一直都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这门课更注重实践与综合性。目前,学生学习该课程仍然主要是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即任课教师简单直接的课堂授课方式,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或者并不同步进行,主要原因一是安全问题,二是不一定找到合适的施工工地即实践场所。因此,急需创建一个高效的实训教学模式,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既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一、示教模型实训场地的建立

因校外实训或实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可选定校内某场地作为专门示教模型实训场地,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建筑结构从场地勘察、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封顶等过程的半成品,这个建筑结构要求与实际建筑结构同样大小,但是必须表现各项施工进程。我们称之为反映一系列施工进程的示教模型。该模型可作为土建类专业的模拟仿真的实训手段,尽管目前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实训手段,但建设较完备的校内示教模型实训场地,发挥多种功能,具有自身突出的优势,可作为中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示教模型实训的多种功能

1.认识实习

示教模型相对完整地重现了实际施工中从图样识读、下料加工、安装施工、质量验收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讲解,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了感性认识,这比在课堂中学习更生动、形象、便于理解。此外,在实训工场的计算机中,可收集、制作一些有关施工过程的动画片,作为参观静态施工过程的补充。还可以收集、自行拍摄一些实际工程当中的施工照片和视频。了解、熟悉这些信息将极大地丰富示教模型实训的内容,完全满足认识实习的需要。

2.施工实习

显然,示教模型实训场地不能仅仅满足认识实习的需要,还应该作为施工实习的场地,即直接动手进行施工操作、现场学习施工技术。实训场地还要设有现场操作场地,教师根据授课的进度,随时安排施工实训,在校内实训场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必要时辅助施工照片、视频,比如制作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楼梯、楼盖、雨篷等整个构件或一部分,整个制作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决策实施,教师可以在之前课堂上介绍构件组成材料、制作流程、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按小组查阅资料写好操作步骤,做好充分准备,完成之后写出总结或体会。这种结合亲身动手操作,让学生更了解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技术的问题上,有更好的解决与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能力。

3.复合实训

示教模型相对完整地重现了实际施工中的全过程,这也涉及很多其他专业课程,比如: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测量、施工组织、建筑构造、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安装等重要课程。因此,还可以用来组织复合实训。例如,在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课程中都讲到雨棚,它有多种形式,可做成结构形式,也可做成建筑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雨棚的受力钢筋应设置在上面,这与一般的梁配置受力钢筋有区别,为什么呢?在建筑力学课程中可以找到答案,该课程常将结构形式的雨棚简化为平面的悬臂梁,与墙的连接为固定端支座,受向下的均匀分布荷载作用时,上部受拉,因此必须将受拉钢筋配置在上面。

此外,在复合实训中由于时间长、涉及课程多,而且各门课程研究重点也不相同,所以也要注意场地的使用效率。如果某种构件在某课程中已要求制作过,在其他课也涉及时,不必再重复制作。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存取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可探讨在电脑中制作三维立体模型、动画模型。

笔者认为在复合实训中可加强计算机的使用。如在平法识图教学中,梁中的钢筋关系十分复杂,理解难度很大,虽然在施工实训中可以动手操作,但不会反复去做。这时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三维立体模型,如三维模型软件3DMAX 、MAYA、SketchUp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软件,并利用它模拟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构件及施工过程,这样学生对此更有兴趣,既学习了软件,又巩固了专业知识。

三、小结

平法钢筋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培育

一、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正在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根据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全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将由2011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5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目前及未来10年,自治区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上升时期。未来数年广西需要新增大量建设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据建设厅预测,广西建筑业施工领域高职建筑技术类专门人才的年需求将达8000人以上,并将逐年增长。然而,目前广西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却较低,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历史已有50余年,为广西城镇化建设输送的毕业生是广西同类专业中最多的,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4年开始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2+0.3+0.7”人才培养模式,2006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三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要建设一批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急需专业和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优势专业,2011年7月,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申报广西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但是,根据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该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尚有不完善和脱节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后几年,按照地方政府规划及建设市场要求,要强化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

二、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与目标

紧密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以岗位技能考核为重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校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进行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计划经过2-3年,达到专业办学活力明显提高,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的优良效果,将该专业打造成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显著,引领广西同类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名牌专业。

三、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改革措施与预期成效

实施“定方案、建机制、联企业、优团队、强课程、重实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从优质到精品的提升和跨越。

(一)定方案

改革措施是实施“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活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进行专业大类招生,将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基础工程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完成前三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第四个学期按“志愿+就业”的原则选择专业方向,按施工、内业、监理、测量、钢结构、设计六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有灵活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模块,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培养和零距离就业需求。预期成效是形成一套得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在全自治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机制

建立相关的互动保障机制。在教师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建立与此挂钩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建立校企双方相互兼职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设经费稳定化、奖励制度化。在实习、实训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方面,强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机制,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按岗位完善和编印更加合理的《顶岗实习手册》。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以岗位技能考核为核心,按照“五个结合”即“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分数评价与素质评价结合”、“技能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构建“多元考核、企业评价”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接轨。

(三)联企业

在已有“由本学院牵头,和建设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已与21家区内大型的建筑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建筑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比现有合作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紧密型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及培训、学生就业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平台。

(四)优团队

改革措施是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专业教师队伍打造成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1.大力支持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进修、出国访学、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挂职实践,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同时选拔专业带头人助理一名,引进企业兼职带头人一名。

预期成效是综合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助理、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建立一支梯队型、复合型的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带头人团队。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对口专业进修、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企业挂职实践、技术兼职。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在已有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使其余教师全部成为教学骨干。

3.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养。外引内培,引入行业能手担任专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和培训。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顶岗,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拓展和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每学期选派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至9名参加脱产实践,或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实践能力达到培养计划考核要求。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专任教师获得相关专业工程系列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5%以上;9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行业能手参与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青年教师等。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2∶1,建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强课程

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措施保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建好课程开发框架体系,为实现本专业所有核心及骨干课程全部与实践接轨升级优化奠定基础,达到“建筑市场决定专业、专业选定课程、课程为建筑市场服务”的一体化目标。

改革措施是构建“三个平台、两个系统、十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特色教材建设。以建筑工程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主线,搭建能力递进的“三个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管理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依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建设以培养十种能力为宗旨,即专业识图能力、建材应用能力、基本构件计算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安全管理能力、施工测量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达到以下预期成效。

1.形成课程设置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具有工程性和职业性的“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由《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等9门主干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

2.将现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全国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现有的校级精品课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房产测量》、《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自治区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建筑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成为校级特色课程,至此,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全部升级优化。

3.在已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6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钢结构施工》。

4.利用虚拟技术开发单体建筑教学软件,三维动态展示基础构造及施工、上部构造及施工、钢筋构造详图,参与自治区和国家的教学软件大赛。

(六)重实训

1.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与标准。完善由课程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员岗位分别编印、完善《顶岗实习手册》,完善网上实习管理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模式。

2.乘新校区建设之机遇,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迁建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扩建普通测量实训室、材料试验实训中心、DY国际-学院工程设计部;新建监理工作室(已与建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约)、钢结构实训基地、混凝土实训基地(企业投入100万)、数字测量实训室(计划对外开展测量服务)、防水实训基地(已与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基坑支护实训基地、地基与基础模型实训室。建成一个集教学、科研、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综合仿真实训中心。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分别在自治区内和区外各新增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四、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列为学院重点发展的龙头专业。在2011年7月,通过评选,本专业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唯一的“优势建设专业”项目。

(二)组织和制度保障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及系部各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保证建设按计划进行,确保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如期实现。为了严格执行学院的科研教研相关制度及规定,围绕本建设项目,还将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如项目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年报告制度等,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建设项目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三)资金保障

自治区和学院将给予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按进度和资金预算,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对各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四)过程管理

在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全过程管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监督各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按半年度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将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情况、资金预算及有关材料汇总形成年度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学院和自治区教育厅,定期接受上级的中期检查和有关部门的监察、审计,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平法钢筋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 教学改革 实践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相对较难、较复杂的专业必修课,当前的《建筑结构》教材中80%左右的篇幅介绍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理论性太强,高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较吃力。而对于工程造价的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的工作岗位是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很少有去从事设计工作的,如果按照教材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则越来越无法适应学生的要求,也偏离了高职以工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因此《建筑结构》这门课的改革已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建筑结构》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 课程目标

1.1 总体目标

通过常州凯宏铝业有限公司办公楼的安全校核与钢筋放样、常州武进区邹区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的安全校核与钢筋放样等项目训练,学生能完成民用框架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正确运用规范、标准图集,能进行施工图会审,能对框架结构的安全进行校核;能按施工图进行钢筋放样以确保工程质量目标、费用目标、进度目标达到预期要求。

1.2 知识目标

1.2.1 掌握常见建筑、结构基本类型的施工图(结构平面、梁体平面配筋图、基础平面布局图)内容,并且能够将内容正确表达出来。

1.2.2 学习房屋局部节点构造的详图内容,确定其位置以及其隐藏的建筑、结构力学原因,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施工中去。

1.2.3 熟悉现场讲解施工图以及解决建筑、结构施工图错误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做简单的协调、变更方案。

2 课程内容

2.1 课程内容的选取

按照工程造价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再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思路与途径,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力目标、考核方法等,突出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能力。

2.2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景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贯穿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工作步骤。学生在完全真实(或模拟)工作情景中,通过学生间的组织合作,制定计划、工作分配、角色扮演来进行,强调工作的效率和标准化要求的执行。

以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为导向,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分解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知识,并对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再将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建筑施工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工程预算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3 课程教法学法

3.1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由传统的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多方位的知识领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按照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项目,强调“案例”和“发现”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学生在实训中心、产学研基地的职业情境中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学生通过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

3.2 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2.1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改革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更多地采用问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材施教,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2.3 考核方法改革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加强过程性考核,从考勤、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4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下面结合一次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本次课的任务是常州凯宏铝业综合办公大楼二层框架结构的楼面配筋图区域配筋判断以及安全校核,并绘制钢筋骨架的图形,每个项目部负责相邻两轴线之间的一跨梁体。学生手中已配备相应图集,教学分组也已在第一次课就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现浇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应用;②掌握梁中所配置钢筋骨架的组成以及受力钢筋的主要分布位置;③能够完全看懂梁的施工图;④能根据计算结果正确配置合理的钢筋;⑤能根据配筋绘制钢筋的横断面图并计算钢筋长度。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4.1 教师建立项目任务情境,明确此次具体任务要求――设计并绘制单跨梁。学生接受项目任务,记录具体任务要求,集团及子项目组内任务分配。

4.2 教师将各组的任务内容细化,现场组织学生进行板的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对应会审,告知一些设计参数,学生制定完成方案,进行个人资料查阅、汇总、分析,形成初步意见。

4.3 学生根据参考书及讨论方案进行计算,形成计算书,教师分析各组的报告。

4.4 学生根据参考书及讨论方案进行计算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形成计算书,并选配合理的钢筋。教师则以指导教师的身份询问学生的体会,对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4.5 学生根据设计结果(尺寸、配筋)在图纸上完成梁剖面图的绘制。教师参加各任务组的检测,并对学生个人进行单独指导。

4.6 教师听取学生成果汇报,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并给出相应修改意见学生则进行记录、整理、归纳各人意见,形成报告。

4.7 学生进行改错,重新详细会审,进行图纸变更,重新完成个人任务,而后再次汇总。教师参加各任务组的检测,并对学生个人进行单独指导。

4.8 教师听取学生对修改后的内容进行汇报,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并给出相应修改意见。

4.9 总结本次课的内容:梁的计算及绘图要点总结 。

4.10 布置下次课内容:对所设计的梁进行钢筋放样。

5 结语

《建筑结构》作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多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总结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形势的《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相信通过进一步对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对推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森.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9-80.

[2]史华.高职建筑结构类课程与平法技术整合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9(11):28-29.

平法钢筋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 课程改革 核心课程 探索

0 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后期。课程本身知识涉及面广泛,涵盖信息量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懂得一定的施工技术工艺,具备平法识图能力。课程对于计算能力要求较高,但计算难度并不大,基本就是反复的+、-、×、÷。但课程每一个知识点都贯穿了这样的计算,就导致课程中繁复的+、-、×、÷的出现。这样会给学生造成课程计算量很大,甚至形成课程难度很大的假象。针对课程的这一特点,在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细心、耐心,以形成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1 可行的课程目标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考虑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本课程旨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施工技能认识,要求学生掌握房屋建筑和装饰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基本的计价原理,形成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技能,达到准确计算建筑工程量,并形成规范报价书。为学生将来毕业从事造价员岗位及日后考取造价师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体达到的目标如下:

1.1 能力目标 ①能进行房屋建筑面积的计算;②能进行房屋建筑土建工程量的计算;③能进行房屋建筑装饰工程量的计算;④能进行建筑措施项目工程量的计算;⑤能进行建筑工程清单组价;⑥能利用广联达土建算量软件进行工程量计算;⑦能利用广联达计价软件进行标书编制。

1.2 知识目标 ①掌握房屋建筑面积计算规则;②掌握房屋土石方工程量计算规则;③掌握房屋砌筑工程量计算规则;④掌握房屋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⑤掌握房屋屋面防水、防腐、保温隔热工程量计算规则;⑥掌握房屋楼地面、墙柱面和天棚等装饰工程量的计算规则;⑦掌握建筑工程措施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原理;⑧掌握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组成原理;⑨掌握广联达土建算量、钢筋算量和计价软件基本操作原理。

1.3 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计算、准确计算的习惯;②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有责任心;③严谨求实、耐心细心,树立个人自信心。

2 可实施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和准确计算为导向,强调实用型和能力化,贯彻“四化”教学。即课程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任务内容过程化。

2.1 课程内容模块化:结合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以下四大模块,并合理分配模块学时。并结合课程目标,给课程设定一个贯穿项目《广联达培训楼工程清单工程量计算》。此贯穿项目为2层框架结构办公楼,工程做法涵盖各种常见构件及装饰装修做法,能够较好的锻炼学生的识图认知能力,有助于对常见施工工艺技术的熟悉,整栋楼所涉及的工程量计算难度适中,能够较好的帮助课程目标的实现,以达到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目标。

2.2 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根据课程能力目标,制定各能力训练项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引导型教学理念,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来展开教学。针对每一个能力训练项目,结合贯穿项目制定合理的任务,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入小案例作为平行项目,促进任务的完成,确保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

2.3 任务内容过程化:在整个项目各项驱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强调注重过程的理念。在过程中教与学,并在过程中考核与进步。这样就需要激活过程,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任务的实施中来,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拟定课程前期任务的执行按以下四步走:教师安排任务-学生执行任务-教师学生总结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到课程后期,学生适应教学模式,并对课程内容熟悉有所掌握后,第一步将教师安排任务转换为学生计划任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结合以过程为实施任务环节的核心思想,制定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最终考核模式。

3 适宜的教学方法

根据制定的任务驱动式课程教学设计,为达到激活教学过程的目的,需要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改革的实现。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第一次课设计 在整个课程的实施中,第一步就是要注重课程的第一次课设计。第一次课旨在建立学生对本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尊重又是促发兴趣最好的催化剂。在第一次课上,引导学生对本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并能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才是决定在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

3.2 适宜的教学方法 引入行动引导型教学理念的同时,作为老师自身要有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来推进教学改革。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教学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又是教学的评估者和激励者。要应用教学方法就必须要了解、知道和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教法改革必须从高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其心理、人格发展的规律,据此寻找其“最近发展区”,选择与其发展成熟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活其心理图式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之架设通往新知、形成技能的桥梁。

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分组讨论法到个人独立解决问题,从课程理论呈现到走出课堂,现场实际参观解决细节难点,从脚手架搭设法(为学习任务按照难度等级由低到高设计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向解决问题的方案)到传递问题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任务执行,从角色扮演法到创意辩论法引起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进行反思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技能追求。

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不以学生为试验品,谨记教学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一生必备的功课,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探讨。无论何种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走入中心地位,真正使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得以达成。

参考文献:

[1]李亮亮.基础课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宫广娟,常莲.民建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实验项目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