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建设信用征信基础数据库
(一)硬件软件招标。在*年3月底前,由县信息中心、县诚信办负责完成项目技术方案审查及硬件软件招标的申报准备工作;由县政府采购中心牵头,负责系统建设的硬件和部分软件的公开招标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系统开发建设。在*年6月底前,由县信息中心牵头,完成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及交换部署的建设工作;由县诚信办和县政府采购中心负责,督促中标的专业公司完成相关软件开发建设工作;由县信息中心负责,指导专业公司完成各有关单位数据采集的专门信息系统建设和技术准备工作,并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中心机房等支持。
(三)由县治贿办、县金融证券办牵头,负责协调组织各单位开放数据库,按照数据采集标准提供数据,进行网络连接,在*年4月底前,建立集中加分布的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及逐步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库开放等工作。
(四)推进信用信息的使用。由县诚信办负责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工商、税务、公安、法院、劳动、金融、建设等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资料,整理分类并建立信息档案,形成*县市场诚信网站。
(五)征信系统验收。由县治贿办、县金融证券办牵头,县诚信办负责,指导与协调各级各部门配合信用征信系统建设中有关数据采集与整合等相关工作,督促各部门对相关数据库进行更新与完善;由县治贿办、县金融证券办牵头,组织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信息中心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征信系统进行验收审查。
(六)后续建设管理。由县诚信办负责系统管理等日常组织运转工作;由县信息中心负责进行系统的日常技术维护工作。
二、加强信用信息归集
(一)出台*县各类市场主体不良行为标准
1、由*县信用信息归集目录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本行业规章制度,出台各类市场主体不良行为标准,为征集市场主体不良信息提供基础。
2、由县诚信办整理出台《*县市场诚信系统成员单位信用信息归集目录》,对各成员单位报送信息的范围、传输方式、更新时限、信息安全等进行详细规定,确保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良好运转。
(二)各征信成员单位应明确分管领导和征信联络工作人员,完善各项信用信息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对发生的信用情况,应在其前置机外接端口录入并随时更新信息。
三、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一)落实《*县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宣传工作要点》,结合普法教育、廉政文化建设,通过省、市、县电视台和《今日*》等新闻媒体扩大诚信宣传范围,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的氛围,使诚信意识深入社会、深入人心。
(二)遵守法律法规和诚实信用原则,督促各部门将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所反映的信用情况按A、B、C、D类或1级、2级、3级、4级的方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类别,即:具有良好商业信用的企业为绿牌企业(守信企业);有一定的失信行为或有一定的失信苗头的企业为蓝牌企业(警示企业);有较严重的违法行为的企业为黄牌企业(失信企业);有严重的违法行为,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为黑牌企业(严重失信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按照“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罚,谁录入”的原则,对违法违章行为实施职权范围内的行政处罚,依法依规强化监管。
1、各部门单位在季后15日内向县诚信办报送一次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2、县诚信办及时收集各部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守信、失信的奖惩实施情况,并于每个季度末根据各部门单位信用信息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排名,在县《工作通讯》和《信息参阅》上公示,年终纳入政府对各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
(三)继续开展信用乡镇、企业、村创建活动。
(四)在县电视台和《今日*》开辟“信用建设”专栏,实行红名单和黑名单通报制度,每个季度播报一次“红黑榜”。
四、推进信用信息的使用
(一)制定文件
出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政府各职能部门推广使用信用报告的通知》,并要求各职能部门制定工作规划和流程,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哪些工作环节需要查询使用《信用报告》,培育和形成市场诚信的产品需求。
(二)推进使用
1、在政府采购、纳税、银行信贷、招投标、公共服务、银行贷款等活动中优先使用信用良好的企业产品。对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或个人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在参与县内各项评比、资格认定等活动中同等条件下优先。
2、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的惩戒力度,依法实行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公开曝光等惩戒方式,限制其市场准入,并对其生产和经营行为实行跟踪监督。
3、在确保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大信用信息的开放力度,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在科学划分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依法定期经过科学认证的市场主体诚信信息,方便全社会了解各市场主体的诚信情况。积极推进部门之间市场诚信记录信息共享。
2011年,各地区商务主管部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加强行业管理,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提高了食品流通和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但是,商务领域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企业责任不落实、行业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针对这一现象,日前,商务部印发了《2012年商务系统食品安全工作要点》,要求各有关部门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继续深化食品安全治理整顿,有效加强和改进商务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切实解决流通环节影响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实现管理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食品安全的管理方面,要实现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继续做好屠宰、餐饮、酒类流通等相关行业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制修订工作。按照行业发展特点,从规范企业主体行为、从业人员行为、行业服务行为等环节入手,制修订相关法规标准,加快形成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行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全面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开展标准化培训、宣传贯彻、示范工作,引导流通企业规范经营。同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席会议等制度,完善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防止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落实责任主体,确保食品安全刑事责任追究到位。
强化行业管理功能
要点强调,应严抓商务领域行业管理,强化屠宰行业监管。进一步完善屠宰行业法规标准体系,加大屠宰行业监管力度,督促企业落实肉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依法取缔达不到法定条件和标准的屠宰企业的定点屠宰资格。加强屠宰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履职能力与责任意识。同时,加强餐饮企业管理。继续落实《商务部关于加强餐饮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引导企业诚信经营,督促餐饮企业加强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管理及过程控制,严把餐饮服务入口安全关和加工质量关;督促企业加强对餐厨废弃物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餐厨废弃物的处置。加强品牌企业的建设,发挥好知名餐饮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行业规范化发展水平。同时,加强信息报送和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行业发展。还要加大酒类流通行业管理,全面贯彻《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酒类流通管理的指导意见》。强化日常监管,加大对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随附单溯源等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推进全国酒类立法工作,修订《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酒类现代流通体系。深入开展酒类流通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促进酒类流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商务领域服务体系建设
要点明确了推进商务领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继续推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推进以大中城市为主体、大型集散地批发市场和全产业链企业为补充、覆盖全国的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制度和标准,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和经营主体责任,为追溯体系的建设和长效运营提供保障。加强与农业、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协作,打击场外交易,减轻体系运行成本,并探索建立全过程追溯体系;继续开展“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地方建设屠宰监管技术系统和屠宰、检验、无害化处理、环保等设备设施,全面提升生猪屠宰行业监管能力和肉品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早餐示范工程,继续会同财政部在大中城市实施“早餐示范工程”,重点支持部分城市进行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及固定门店式标准化餐饮网点建设改造,妥善解决早餐不方便、不卫生等问题;大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落实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组织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做好示范工程建设的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推动餐饮服务的食品安全。
同时,稳步推进酒类流通溯源工作,根据《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纸质随附单使用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电子随附单。在2011年酒类流通电子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增加试点企业和品牌,扩展试点工作涵盖内容,制定统一酒类流通电子追溯标准,建立酒类流通电子追溯平台,推进试点企业数据库与中央平台对接,研究进口酒入关、仓储、流通、消费等全过程溯源管理,为在全程建立信息关联、互联互通、责任衔接、查证可信的酒类流通物联网打下基础,切实提高酒类商品安全保障能力;继续深入实施三绿工程,深入实施三绿工程,打造一批上联生产、下联批零终端的绿色低碳供应示范链,推广绿色低碳商业采购,引导低碳生产,发展低碳流通,促进低碳消费。培育绿色低碳市场,支持和推动绿色市场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健全绿色市场质量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口;严格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加强进出口产品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相关信息。发挥好肉类等食品进口许可证管理和供港澳活畜禽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作用,确保进出口食品安全。继续利用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支持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项目和食品行业公共平台项目。加强食品出口公共服务。
继续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要点要求,应继续开展商务领域食品安全相关的专项治理,按照2011年10月商务部、公安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强化肉品卫生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继续在全国开展打击私屠滥宰专项行动。到2012年底,实现城镇销售的猪肉全部来自定点屠宰企业;按照2012年1月19日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市场重点商品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打击农村市场制假售假行为,净化农村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化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食品添加剂、保健等重点食品综合治理,认真开展农兽药残留、畜禽交易和屠宰、调味品、餐具、食品包装材料及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和《*年国务院工作要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103号)要求,切实做好全国中小企业工作座谈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面了解各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进一步研究相关政策措施,现就报送有关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通知如下:
一、运行的基本状况
(一)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户数、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及增长幅度,占全部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的比例;
(二)规模以下中小工业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户数、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及增长幅度,占全部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从业人员的比例;
(三)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亏损企业数、亏损额及增长或下降幅度;停产、半停产企业户数和从业人员数;
(四)当前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以上数据截止时间*年9月底。
二、*年工作的主要进展情况
(一)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配套法规、政策和措施情况(已出台的提供复印件);
(二)在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措施、做法和成效;
(三)政府部门或机构在促进企业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方面的典型做法(1-2个);企业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积极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克服困难,用于开拓和创新的中小企业典型1-2家(典型事例材料另附);
(四)各地在信用担保、信用服务、融资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结构调整、对外合作、市场开拓、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加强企业管理等工作进展情况;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专项资金设立情况(见附表);
(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措施建议。
三、下一步主要措施和工作安排
(一)2009年工作重点、主要部署、落实措施;
(二)2009年发展预测。
一、加强经济产业发展
(一)构建农民高收入产业结构框架
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和信心,下大力气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搭建8000元以上农民人均高收入产业结构框架。其中:种植业1000元以上、林果业4000元以上、畜牧业1000元以上、非农收入(包括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20__元以上,力争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期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
(二)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
按照矮化、密植、早实模式,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十一五”末,红枣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有效株数1600万株,人均400株。加强1—3年新植红枣质量管理,确保成活率达到90%以上,3年以上红枣亩产干枣达到180公斤。强化杏等果树的管理,7年以上杏树亩产达到700公斤。
(三)巩固和发展粮棉基础产业
加大物化投入,狠抓生产管理,积极推行良种良法,精耕细作,大力发展小麦千斤田,扩大复种指数,建设一批高产示范吨粮田。继续抓好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努力消灭籽棉单产300公斤以下次宜棉田,大力实施籽棉单产400公斤以上的高产攻关。
(四)做优做强畜牧业
以推动柯坪羊肉品牌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发展高效畜牧业,加大以肉羊改良为主的品种改良力度。全面落实合同防疫的各项措施,动物防疫密度达到100%。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工程,实现草场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户。
(五)加快推进高效节水工程
继续把节水滴灌作为“三农”工作的突破口,加快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力争今年4月底以前启动苏巴什灌区5万亩自压滴灌项目的一期工程。阿恰和启浪灌区要大力发本文来源:文秘站 展有压滴灌,年内新增滴灌面积1.5万亩以上,使全县节水滴灌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占总面积的20%),力争“十一五”末全面实现基本农田高效节水。同时,要加强滴灌运行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滴灌系统运行正常。
二、加强劳动力培训工作
(一)强化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
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形成合力,对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滴灌管理、林果业发展的技术员,力争达到县有技术专家组,乡有技术服务站,村有技术服务队,户有技术明白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双语”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更多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通过培训和转移,切实增加非农收入(工资性收入),力争使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20%以上,人均劳务增收占到人均增收的45%以上。
(二)着力打造农业产业精品工程
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方针,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小而优、小而特、小而精”的柯坪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农产品统一采收、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打响柯坪红枣、杏、羊肉、卡玛古、羊毛、驼绒等品牌。
(三)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加快庭院改造,发展庭院养殖,大力推广庭院高密红枣种植,提高农民庭院收入的比重。在有条件的家庭开展“农家乐”经营服务和特色手工艺制作,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加强集体经济建设
(一)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加强和规范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努力消灭空壳村。
(二)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建立和落实结对帮扶制度和扶贫工作例会制度,加强联系和沟通,争取各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在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上给予项目或资金支持。积极引导贫困农民转变观念,不等不靠,用科技和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三)狠抓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导的原则,全面编制村庄的产业发展、技术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社会事业等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村、示范小区、示范户。
四、加强环境卫生工作
(一)积极发展人工生态绿洲建设
完成柯玛经济林改造工程,逐年开展314国道、308省道和县乡公路 两侧的道路绿化、规范防护林网建设工程,实施防沙治沙封建设工程,继续加大哈拉坤和亚依地等天然林地管护力度,在绿州建绿州。
(二)加强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管理
以“五清五改五通”为突破口,加快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农村主要道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乡政府驻地、学校、集贸市场、村庄垃圾统一收集,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三)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城乡道路、电力、通讯、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通村率达到100%,油路通村率达到50%,电力设施、通讯线路布局合理,供电普及率达到100%,电话入户率达到50%,农村户用沼气使用率达到90%,按照统一规划、抗震设防的要求,农村住房抗震率达到100%,供水到户率达到90%以上;防病改水入户率达100%,基本农田100%实现路、林、渠、田标准化建设,农田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四)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创新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以科技示范为突破口,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逐步推行有偿科技服务。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使用率达到80%以上。
五、完善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建设
(一)完善农村防灾救灾体系
防灾预警和救灾体系健全,能及时准确预防处理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全面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防灾有效率和农民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
(二)加快旅游事业发展
以国家规划“丝绸之路”新疆段旅游线路为契机,加大引资招商力度,加快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全面启动水、电、路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文物抢修保护工作;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民族风情游、生态游等乡村旅游。吸引县外游客20__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5万元以上。
(三)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五保五救助”制度和体系。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解决城镇、农村特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
(四)创造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
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成“人人讲信用”的良好信用环境。农村信用户达到85%以上,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意识明显增强。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巩固提高“两基”和“普九”成果,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龄儿童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到45%,突出学前双语教学这个重点,师资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双语”教学要求。
(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中对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定义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指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试点办法》明确试点期间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发行人为未上市中小微企业,具体来说,是指符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规定的,但未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微型企业,暂不包括房地产企业和金融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行人可以采取集合方式发行私募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利率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发行期限在1年(含)以上,该债券对发行人没有净资产和盈利能力的门槛要求,也被称作是中国版的垃圾债。
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融资优势
(一)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由于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大幅增加,但紧缩货币政策使得信贷规模总量减少,银行放贷更加谨慎,银行为确保信贷安全只能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有选择地投入大中型企业和效益较好的小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全国工商联人士在调研中,90%以上的受访中小企业表示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在银行信贷规模不断的收紧的情况下,发行债券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有助于解决部分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短贷常用,使用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增加直接融资渠道,有助于在经济形势和自身情况未明时保持债务融资资金的稳定性。
(二)发行人资格门槛低当前占据信用市场主流的主要是各类公开发行的信用债如企业债、公司债,对发行主体的要求较高,上海证券交易所2009年修订的《债券上市规则》规定:债券的实际发行额不少于人民币五千万元;债券须经资信评级机构评级,且债券的信用级别良好,债项评级不低于AA;债券上市前发行人最近一期末的净资产不低于15亿元人民币,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债券一年利息的1.5倍等,这些条件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是难以企及的。而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主体定位为在境内注册未上市的符合工信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非房地产、金融类中小微企业,且对发行人没有任何净资产和盈利要求。
(三)融资速度快中小企业私募债在发行审核上率先实施“备案”制度,接受材料至获取备案同意书的时间周期在10个工作日内,2个月内募集的资金即可到位。如杭州钱江四桥经营有限公司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印发日期为2012年6月8日《接受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备案通知书》,2012年6月12日即成功发行规模为10000万元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融资速度快,效率高。
(四)发行条款灵活在发行条款设置上,发行期限在1年以上;私募债规模不受“发债规模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的约束,筹资规模占净资产的额比理论未作限制,可按企业需要自主决定,发行人可一次发行或分两期发行。债券可以设置附赎回权、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等期权条款;可为私募债券设置附认股权或可转股条款;可以采取集合方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行人发行私募债券;在增信机制设计上,可采取多种内外部增信措施,提高偿债能力,控制私募债券风险。(五)资金使用比较宽松中小企业私募债没有对筹集资金用途进行明确的约定,资金使用的监管比较宽松,发行人可根据自身业务需要设定合理的募集资金用途。允许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募集资金全额用于偿还贷款、补充营运资金,若公司需要,也可以用于募投项目投资、股权收购等方面。
三、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推出进程继2010年5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以来;2011年10月,国务院提出要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创新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融资工具;2012年1月开始,深交所、上交所着手起草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规章制度;2012年5月,证监会发出“关于落实国发【2010】13号意见工作要点的通知”推出私募债券试点,支持民营企业债权融资。随后深交所、上交所相继正式“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及“私募债券试点业务指南”;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开展私募债券承销业务试点办法》和《关于开展证券公司私募债承销业务试点实施方案专业评价的通知》,并于6月5日正式启动对21家证券公司私募债券承销业务试点方案的专业评价工作。6月8日第一单私募债券发行完毕,短短几个月,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便从提出设想到呱呱坠地,目前市场已经迅速扩大。加快金融一体化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加强管理层面的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找合理的金融分配机制。在金融政策建立方面,制定有利于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同时要构建区域性金融市场。逐渐消除区域分割,走经济协作一体化道路,增强竞争力,发展区域金融经济。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加快区域金融建设的重要步骤。
(二)尽快建立区域信用体系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一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债权债务关系,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二是建立健全区域内多种信用评级体系;三是各方联合,加快区域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使用便捷的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系统。
(三)加大风险监测与外部监管为共同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可考虑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监管系统。该系统由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区域经济综合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组成。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日常监测与评估,提示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督,增强其内部控制,依法审慎经营。各经济综合部门应公开更多的宏观信息和产业信息引导金融机构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防止信贷投放方向性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决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