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出口商品营销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外贸企业面临的国际营销风险
据商务部研究院专家估计,中国海外应收账款约为1000亿美元,并且还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在我国逾期未收境外账款中,拖欠3年以上的占10%,1年至3年的占25%,半年以上的占35%。在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中的合理期限一般是3至6个月,超过这个期限就会作为坏帐处理。如果按这个规定计算,我国对外出口中的坏帐就更多。为什么单单我国出口会出现这种高欠款的情况呢?因为我们的出口企业没有按照信用管理制度来进行融资,例如由于采用信用证交易和信用保险都需要一笔费用,不少中小企业不愿意背上这样的成本,还是选择传统交易方式,根本就不用信用证。据统计,我国只有20%的出口企业使用信用证,大多数企业还是和熟识的客户赊销赊购。由于我国的出口企业融资方式严重滞后,没有信用管理系统来把好进出口的大门,企业在出口时上当受骗是难以避免的。
外贸企业在国际营销过程中常常发生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外汇交易风险以及其他一些风险。商业风险主要是指国外的客户资不抵债或是拖延履行偿债责任。政治风险是卖方和买方都难以直接对付的,有时客户其实是愿意付款的,但是政府往往会拖欠,甚至拖得越久越好。外汇交易风险是汇率变动引起的,报价用何种货币主要是看买卖双方在交易中所处的位置,同时也取决于行业中的惯例,如果报价所使用的币种不是卖方的币种,卖方就应该设法规避汇率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损失,这正是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多问题之一。我们的外贸企业,出口是很少用人民币报价的。
二、国际营销常用的避险方式
1、企业通过向商业银行融资化解风险。由于国际贸易不断增长,所涉及的风险问题越来越多,企业与银行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相当多的高科技出口融资有困难,据一些出口商称,如果没有进出口银行作担保,或是没有过硬的实物资产作抵押,银行是不愿意放贷的。这样只有在服务内容上做文章,许多银行增加了服务内容,比如,电子服务。与银行的关系建立起来以后,银行对出口商的业务有所了解,它们就愿意提供融资,尤其具有一些风险的融资,大银行在海外有营业网点,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营业处请其他银行业务。例如,中国银行在全球各地有许多自己的办事机构,这些办事机构其实就是为外贸企业服务的网络。有些银行为了适应客户市场的扩展,也在通过联盟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如中国工商银行、建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都在积极进军海外,这样可以给我国的出口商提供竞争优势。
2、利用买断业务化解风险。买断业务是指银行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买断由开证行承兑的远期汇票或进口商所在地银行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方式最初在欧洲兴起,美国的出口企业只在20世纪90年代才普遍了解这种方式。买断业务起初是欧洲商业银行为与东欧一些国家开展贸易的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后来在全球普及开来,开展买断业务的银行在货物交运的那一刻支付现金给出口商。在一般买断业务中,进口商支付给出口商的货款,是由进口商银行承兑的汇票或本票。出口商可以按照面值将其贴现给第三方,得到现金。第三方对出口商没有追索权,全部风险由买进汇票的一方承担。制定多高的贴现率取决于进口商的资信状况、进口国的国别风险、担保银行的级别以及融资期限的利息成本。这样操作给出口商带来的便利是降低了风险,制单简便,而且能收到全部货款。
3、解决应收账款难题的保理业务。出口商在开展保理业务中,有些企业按贴现价购进出口商的应收款,这样的企业称作保理商或应收款承购者。保理商不仅购入了应收款,而且向出口商提供一揽子融资服务,其中包括信用担保、应收款账目记载、托收业务等,这些都是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面临的挑战。不过,这种融资方式一般都是有追索权的,也就是万一买方拒付,出口商要承担偿债责任。有些承购业务不要求追索,但是收取的费用高。开展这一业务主要是大银行的子公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获得保理业务,现在美国出现了独立的保理商。在美国,要寻找保理商可以求助于美国融资协会,或是专为客户找寻保理商的营销人员。
4、出口信用保险。企业要想参与出口竞争,赢取出口订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能力提供融资或出口信用。国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地希望出口商能够“赊账”。它们不愿意接受信用证交易,或是款到发货交易。一般来说,支付条件对出口商的保障越大,它对国外客商的吸引力就越小。但是,对那些中小型的出口企业来说,向国外的客户提供信用意味着很高的风险,财务负担沉重,尤其是在出口商银行不愿意接受国外的应收款作为营运资金贷款抵押的时候更是如此。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曾有深刻的教训,前几年四川长虹公司这样大的企业还被美国的进口公司骗去数亿美元的货物。然而直到目前为此,我国出口企业出口商品投保还不到6%,远远低于国外12%至15%的投保水平。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要求进出口银行就保费报价,不用为此支付费用。银行会告知能否获得出口信用保险,费率是多少。进出口银行提供标准格式的保单,有单个客户保单及多个客户保单。这些保单可以满足各类出口商和金融机构的需求,它们都可以成为投保人,保费的收取是按照进口商的性质、偿付期限、进口国的国别风险度,投保人的出易历史以及交易额来确定。
5、担保。担保也是出口商避险的一种选择。在美国,中期担保的对象通常是不超过1000万美元的出易,偿还期限不超过7年,这样的担保使用最多的是商业银行。它们投保是因为不愿意承担某些国家的风险。中期担保帮助债权人百分之百地规避商业风险。长期担保的对象通常是1000万美元以上的出易,偿还期限在8年或8年以上。一个显著的差别是长期担保中交易的币种必须是进出口银行认可的外国币种。这是要求能赚取外汇的外国客户使用外汇来偿还贷款。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实际上是对商业银行业务的补充和替代。有些风险商业银行不愿意承担,就由进出口银行来对出口提供支持。现在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为了促进出口商拓展市场,也逐步地扩大这种业务,以帮助本国的出口企业。
三、加强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
1、建立出口企业信用征信体系。2006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达到96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再次雄居全球第3位。与此同时,国外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加剧,欧盟、美国、土耳其等国对我国纺织品启动了上百起调查或实施特保措施;另外,我国遭受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构成我国产品出口的障碍。尽管国外对我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手段多是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但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由于缺乏信用观念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也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增长而成正比增长。为了使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应尽快建立出口企业的信用征信系统,通过此系统来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信用进行管理。利用资信调查服务,企业不仅能够建立信用制度保护自己,还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资信状况制定相应的付款条件。如果是短期交易,出口企业可以提出能够保障支付的付款条件。如果长期交易,最好的方式是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这样,即使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也不会影响贷款的支付。合同中应该把支付条款写清楚,并且双方应遵守这些条款。只有完善信用制度,才能有效保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利益。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担保制度。由于信用在出口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工业化国家建立各种金融体制来规避出口金融风险。其宗旨就是为本国的出口产品提供国家支持,促进本国的国际贸易。当然我国也要像发达国家一样把出口信用处作为政府贸易委员会(或商务部)的分支机构,出口信用处可以自由行事,企业自身也可以建立这样的信用机构,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要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信用机构进行追踪,了解其组织结构。对出口业务中最具风险的部分提供担保,对出口商难以应付的政治风险和商务风险担保,同时鼓励出口商用优惠的付款条件参与竞争,降低出口风险,开拓潜在市场,优化出口商应收款账户,使我国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强的地位。
3、利用进出口银行对出口企业提供支持。进出口银行在现阶段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接受出口订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确立足够的备贷资金。尽管他们的资信状况不错,有一些商业银行还不愿意向他们提供贷款。也有一些是因为出口商已经达到了银行设定的贷款额度,或是不具有银行所需抵押物的数量或品种。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进出口银行可以推出营运资本担保方案,可以为出口商出口商品提供服务融资,按照营运资本担保方案,进出口银行向贷款债权人保证万一遭到拒付,由银行偿债。担保的条件一般是偿还贷款的90%,债权人自己承担10%的风险。许多出口商都希望进出口银行为自己提供这样的保险。
关键词:亚非发展中国家;反倾销;基本状况;原因;对策
一、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基本状况
亚非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据统计,自欧共体对中国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至今,目前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约640多宗对华产品的反倾销,其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3/5的比例。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上半年立案的12个国家中,有9个是发展中国家。仅土耳其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及保障措施调查就有12起。2005年上半年反倾销案件总数呈下降趋势,但不断出现摩擦新热点,在全部20起反倾销案件中亚非发展中国家占一半,其中,印度5起,南非2起,土耳其1起,巴基斯坦1起,以色列1起,涉案金额达2.05亿美元,占全部反倾销涉案金额的77.4%。某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随意性强、波及面广、措施极端,令我国出口企业损失惨重。1993年4月墨西哥曾经一次对中国十大类4000余种商品实施反倾销,占中国对墨西哥出口的75%,临时税率甚至有高达1105%。
二、发展中国家对华频繁反倾销的原因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一直频繁遭到他国的反倾销,但当前发展中国家不断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的态势,却有特定的内在原因。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趋同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竞争性的非能源输出国家如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等,而与中国有较大经济互补性的中东石油输出国家和南美矿产国家则不易产生贸易摩擦。例如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集中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当的化工/石化、医药品、纺织品、钢铁和其他金属、消费品等行业上。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着严重缺陷,容易遭受反倾销打击
中国出口商品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产品为主,这样的商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同质性替代性强、大都已经进入产品成熟期,国内外供货商与日俱增,市场上供大于求,极易引发竞争。
(三)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
我国企业在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时,往往竞相压价、盲目扩大出口量,出口上的增量不增价甚至跌价。极易在反倾销调查中授人以柄。我国个别企业对土耳其出口的自行车报关发票价格仅为1.8美元。据中国驻外机构一致反映,中国商品在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市场开拓刚见成效,中国方面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就接踵而至,引起当地生产企业的恐慌,要求其政府采取反倾销等保护措施。而一旦对方裁定反倾销成立,中国企业几乎将会痛失进口国相关产品的全部市场。
(四)频繁贸易摩擦的导火索在于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双边贸易中持续顺差
2004年中土贸易额达到34亿美元,同比增长31%,随着今年中国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两国的贸易额将会继续大幅度的增加。但在迅速增加的贸易额中,不可忽视的是,中土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土耳其处于绝对的逆差地位。由于土耳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不很强。尽管中土外交关系良好,但贸易结构的失衡决定了中土贸易摩擦未来几年的持续性。
三、应对发展中国家对华频繁反倾销的对策思考
(一)从长期来看
1.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平衡与第三世界非原料产国的贸易结构,改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逐步实现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以差异化营销策略开拓境外市场,是减少发展中国家反倾销的根本举措。
2.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我们不能因为贸易摩擦的增多,而否认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现阶段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键,应当是如何利用新兴的技术、知识、信息、制度诸要素改造传统要素。
3.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宏观调控措施。企业过度依赖价格战策略,归根结底又是因为投资领域的重复投资过多,过剩生产能力太大。我们需要遏制重复投资,减少、消除过剩生产能力,从根源上降低反倾销风险。
4.开发其它发展中国家市场。在重视原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前提下,加大对东盟、中亚市场的开拓;扩大与俄罗斯贸易往来;积极开拓拉美、非洲市场。
(二)从短期来看
1.企业层次
(1)规范出口秩序,加强企业自律。不过分依赖价格竞争手段,向依靠质量,品牌和科学的营销策略取胜的非价格竞争手段过渡。以免给反倾销调查当局以倾销的口实。
(2)积极应诉。事实证明,在发展中国家至今对中国企业提出的反倾销案件中,凡是中国企业主动应诉和抗辩的,要么是中方胜诉,要么是迫使对方减少反倾销额度,损失被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3)从单个企业层次上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待遇”,争取分别税率。出口企业应当注意积累尽可能充分的证据、资料,例如企业资产情况、财务情况等资料,证明企业的运作是以市场调节为主,而不是政府干预的。2003年11月21日,印度商业和产业部对大连凯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应诉的中国出口硼酸盐反倾销案做出终裁,将初裁倾销幅度为96.5%降至26.58%,并确认了大连凯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市场经济地位”。
(4)运用多种贸易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组装厂,进口配件后进行组装,从事带料加工业务。将成为中国既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能规避反倾销的重要突破口。也可以先从一般贸易做起,物色商,由其进口配件后自行组装,利用其客户网络扩大销售。
2.政府层次(1)努力争取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首先,通过谈判让他们了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发展的真实情况达成市场经济的共识;通过对方驻我国使领馆、我国驻对方使领馆进行疏通。一方面帮助出口企业及时获得反倾销调查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加强对其有关国际贸易和反倾销的政策法规的了解。
(2)进一步运作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2004年4月22日,商务部应申请人江苏省紫菜协会提出的贸易壁垒调查申请,依据《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的规定,第16号公告,对日本紫菜进口管理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经过调查,今年2月21日,日本公布了2005年紫菜全球进口配额方案,取消了对进口紫菜原产国的限制,并明确2005年紫菜全球进口配额总量为4亿张。这标志着中国紫菜产品自2005年起可以进入日本市场。我国通过这一积极的政策工具主动收集发展中国家贸易壁垒的有关情况,并主动采取有关措施,从而逐步摆脱过去在面对贸易壁垒时被动挨打的局面,更加积极有效地保护我国贸易利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已经出现危机。而在当前欧美国家对中国贸易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广大亚非发展中国家又是我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将此经贸关系纳入到良性轨道,已经是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以及粗放型的出口增长方式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对华频频发起反倾销的根源。只有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进一步开拓其它国家市场和多种贸易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渐升温的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1]王英辉.入世:企业反倾销的技巧与策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
[2]王韶玲.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4).
[3]李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8).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贸易保护主义;绿色壁垒
金融危机使更多国家卷入经济衰退的漩涡之中,纷纷开启了形形的“贸易保护阀”,试图使用贸易保护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本国经济走出泥潭。目前,全球经济正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走向稳定,并有望复苏,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占领先机,取得新一轮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而积极布局,发起新贸易保护主义。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特保案,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这种行为违背了美国G20峰会的承诺,违背了世贸组织的规则,是相当明显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冲击,同时为本国商品的销售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关税、配额、许可证等,由于受到WTO规则的约束,其作用大为削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手段也不断翻新。新贸易保护主义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比传统的关税壁垒更加隐蔽而且显得“合理”,以诸如环境保护、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等技术壁垒及反倾销和保护知识产权、特别调查、特别保障措施等行为来规避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实行贸易保护。归纳起来,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若干新特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贸易保护的目的及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要以保护本国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幼稚产业为主,一旦这些产业发展成熟便取消保护,这是符合WTO基本原则的。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目的趋于多样化。当前除了提高关税、进口管制、反倾销等直接的保护,也出现了货币贬值、政府补贴等变相保护,还有以政府指令或压力形式出现的干预型保护。印度、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都明显上调了部分进口产品关税。本文开头提到的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乘用车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其目的就是保护美国的夕阳产业。“中美轮胎特保案”让全世界看到了一场贸易战的雏形,进而可能引起贸易保护措施的连锁反应,延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
在实施手段上,欧美等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或者行政干预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2009年2月13日,在美国国会通过的振兴经济方案中提出了“购买美国货”条款,条款规定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中必须使用美国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限制使用进口钢材。
在行政手段方面,发达国家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等方式限制相关产品进口,如2009年2月2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综合拨款法案727条款就规定:“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订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该条款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的方式,不允许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开展自中国进口禽肉产品的解禁工作,限制了中国禽肉产品对美出口,造成中美禽肉贸易的巨大不平衡。
2.贸易保护的形式更加软化和具有隐蔽性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一国若明显地实行贸易保护,其他国家很快就会采取反制措施,从而造成两败俱伤。因此,导致当前贸易保护的形式更加软化和隐蔽。如美国对本土三大汽车巨头的巨额注资,欧盟增加奶制品出口补贴,法国成立基金帮助本国企业免遭海外企业并购等。韩国、印尼、俄罗斯、巴西等多个国家纷纷采取货币贬值政策,帮助本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变相削弱了中国等其他国家产品的优势。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被不断削减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如绿色环保标准、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劳工标准、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汇率变动等形式。
3.贸易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遍及各大洲,且在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有所体现。美、欧有意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2008年年底以来采取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惩罚性关税,法国甚至限制本国汽车公司到欧盟成员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设厂。亚洲国家之间的保护主义也在升温,印度2009年以来对中国发起多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马来西亚计划2009年年内遣返10万名印尼劳工。这些保护措施的“跟风”现象和报复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会导致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二、新贸易保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随着我国出口商品所受绿色壁垒这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限制越来越多,涉及贸易额越来越大,新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外贸面临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出口商品结构相对落后,产品档次较低,在安全和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在发达国家的新型壁垒面前,我国已付出了极大代价,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1.市场准入限制使出口贸易增长受到抑制,出口数量下降
自乌拉圭谈判以来,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已经大大下降。但是,许多国家从国内利益集团的角度出发,通过立法或其他手段制定许多苛刻的环境标准,使我国出口增长受到极大阻碍。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略高于2007年的贸易总值。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
2.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影响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下,各国出台的保护措施要求将环境、生态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中,这就必然会增加成本。同时,面对市场需求萎缩、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利空因素,中国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出口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测、认证等环节,从而导致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增多,最终推动总营销成本上涨,出口产品价格优势减弱,同时出口利润率也出现下降。例如,为贯彻实施环境标志制度,我国越来越多的产品要接受各种绿色检验、测试、认证和技术鉴定,并且在包装、标签等方面作出调整,这些成本最终都要进入产品定价,使出口企业积极性大大降低。有的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不少企业陷入生存危局,甚至面临倒闭破产。
3.导致我国的出口环境进一步恶化
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世界制造中心”,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组织产生双边或多边的摩擦。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作为贸易大国的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空前严峻。根据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以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与金额均创历史最高。2009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3起,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此外,中国还遭遇美国337调查6起,涉案总金额约120亿美元。而且,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贸易摩擦不仅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我国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大量人员就业,对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三、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我国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外贸出口已占GDP总量的30%以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突破新贸易保护主义障碍,已成为我国外贸工作的当务之急,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我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侵扰的案件却越来越多,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1.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特保和技术壁垒不断增加。因此,首先,认真研究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预警,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其次,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苗头,给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最后,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与海关、经贸部门配合,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
2.进一步推进外贸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如果出口贸易过于集中,容易形成买方垄断,造成对出口商品市场和价格的控制,甚至附加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也容易受制于固定的国际分工模式,不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因此,企业应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战略,实现市场多元化,分散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风险,减少贸易摩擦。今后,我国外贸市场多元化的重点,应是推进开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这些国家的加速工业化会给江苏带来很多机遇。但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有一些自然及人文障碍。比如,经济发展水平低,贸易规模不大,外汇短缺,交通运输不便,气候不利等。政府应率先在政策上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有所倾斜,如提供出口风险担保和运输担保等。
3.以“走出去”战略带动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要学习日本、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模式,不仅是扩大商品、服务出口,也要鼓励企业对外投资。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来实现企业更大规模的发展,并带动产品的出口。在选择走出去的产业时,一要选择净出口额大、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受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产业;二要选择那些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引导这类企业走出去实现市场内部化,并在市场内部化的过程中,掌握科技的最新动态,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三是选择一些在国内即将淘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定生存空间的产业;四是独具民族特色,可以到其他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
4.企业要全面了解国际规则,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许多国内企业对贸易规则和法律还够熟悉,在谈判和交涉的过程中往往只能听之任之,相当被动。只有全面了解国际上通行的贸易程序和法律规则,积极参与应诉,才能面对发达国家不同形式的各种发难有的放矢。企业是贸易保护案件法律程序的应诉主体,必须积极参与应诉,要对违背世贸组织规则的行为坚决予以回击,毫不退缩和让步。企业还应注意调整产品结构,走“以质取胜,科技兴贸”之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支持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纺织轻工和农副产品,结构单一,档次偏低。要从战略上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让企业在掌握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去安排生产,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科技兴贸”的战略意识,加强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已经开始从产品竞争转入到品牌、营销、管理等综合实力的竞争。我国出口企业应跳出恶性价格竞争的怪圈,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建立,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目前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是我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同时我国的进口规模逐年扩大,因而也在日益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的重要市场。要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特别是到保护主义严重的国家去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和销售,这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还可以将一些国内销售市场已超饱和的如机械加工、机电等部门的企业转向海外,减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吴克烈.关于绿色壁垒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2(5):51-54.
[2]夏友富,俞雄飞,李丽.TBT屏障――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2002(10):4-9.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关键词】欧债危机;出口企业;影响;对策
一、欧债危机的根源及未来发展
欧洲债务危机自2009年12月希腊爆发,并迅速蔓延至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至今仍没有退潮之势,俨然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大风险因素。欧债危机主因是欧洲各国为刺激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普遍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更使本已不佳的财政和公共债务状况雪上加霜并最终难以为继。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国家“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的社会发展模式,在于欧盟高福利社会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及欧元区存在的体制性缺陷。历史统计表明重灾的欧猪五国“PIIGS”都存在经常性的账户赤字,因为大家都处在欧元区,各国无法通过货币的贬值来以较小的代价把赤字降低,只能通过财政支出的扩大来减轻痛苦,于是便产生了当前的财政危机。
从危机近期的发展来看,当前金融风险已经从国家向欧盟各国商业银行蔓延,由于债务的交叉持有,导致欧盟各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危机,标普、惠誉和穆迪下调评级。尽管欧元区国家、欧洲央行努力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多次反复磋商、博弈与妥协,并出台了包括降息、降准、购买有毒资产债券、提供救援资金等大量的救市措施,但危机远未终结。
对于欧债危机未来的发展,乐观的观点认为会实现财政一体化。悲观的观点认为如果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重灾国家不能再次及时获得救援资金,将会出现债务违约,那么将不排除采取退出欧元区的措施以重新运用货币与汇率工具解决债务问题,欧元区的土崩瓦解将难以避免。欧元区各国与国际社会应尽力避免欧元区解体悲剧的发生,而要积极促成财政一体化,让各国政府交出更多财政权力也是很困难的,因此,中立的观点认为短期的维持现状就成为另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在危机远未找到解决方案之前,经济步伐的放缓将不可避免。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上一轮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今全球经济又受欧债拖累,放缓了前进的步伐,更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外需大幅回落,出口订单急剧减少
欧债危机使欧洲各国经济深受打击,全面抑制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危机发生后欧盟迅速采取了严格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消减公共支出,减少市场需求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欧洲国家居民的消费减少,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从而直接影响我国出口,我国出口企业从2011年开始即遭遇了出口订单急剧减少的困境。
(二)欧元大幅贬值,出口赢利急剧减少,贸易风险增加
欧债危机使欧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市场对欧元缺乏信心,欧元汇率不断降低。相对于欧元的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欧元从2009年12月至2012年8月初已累计升值33.4%,这使得我国对欧盟出口成本上升赢利空间缩小,出口商品价格优势进一步削弱,特别是依赖欧盟市场以欧元为结算货币的出口企业,将蒙受巨大的汇兑损失。
(三)贸易壁垒增加、国际间摩擦加剧
面临金融和经济困境的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使中国出口企业面对的贸易环境出现更多不安定因素,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壁垒在危机来临时得到强化,国际间摩擦不断加剧。同时,欧美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责难从未间断,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在美、欧债务问题没有明显改善,美、法等西方国家又逢2012大选年之下,利用外贸摩擦挥舞中国威胁大棒的可能性有增无减,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三、对出口企业的对策与建议
在欧债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危机也从很多方面为出口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采取必要措施,在这场危机中变被动为主动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稳定现有客户,开发新市场、新客户
尽管面临危机困境,我国出口企业应该积极与现有国外客户尤其是欧盟老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要想方设法与客户共度难关,采取更加灵活便利的贸易方式与客户保持合作。同时,要大力开发新市场、新客户,尤其是南美、南非、印度、中亚等经济发展趋势良好,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努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出口转型升级
尽管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加,但一直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粗放型增加的局面。在欧洲内需萎缩的情况下,出口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推进产品自主创新,积极培育自主品牌,进而提高企业和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风险防范、避免贸易摩擦
欧债危机导致出口盈利减少、贸易风险增加、贸易壁垒强化、贸易摩擦加剧,出口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控制企业管理费用,降低出口成本,以减少亏损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内部风险预警机制,严格掌控出口收汇风险,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加以防范。其次,在危机背景下,要尽量避免与客户的贸易纠纷与摩擦,如遭遇摩擦,也应积极友好协商。
(四)利用“走出去”战略,积极对外投资
受欧债危机影响,近年来流入欧洲的直接投资大幅下降,投资环境十分低迷,欧盟成员国尤其是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十分欢迎中国这样资本雄厚的国家来投资,这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平台与机会。出口企业应该在注意风险防范的前提下,抓住国外制造类产业资产价格缩水、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机遇,积极走出去,与发展势头良好的欧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参与企业并购换股等多种方式,获取更多品牌、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策略等战略资源,实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发展。
四、结论
欧债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积极稳健地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抵御外来冲击。同时也应看到危机下潜在的机遇,采取必要的措施,化危为机,实现逆势飞扬、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班月.欧债危机对中国民营企业影响与对策[J].区域经济,2012,7.
[2]冷静.欧债危机背景下我国对外经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市场,2012,19.
[3]潘晓惠,陆岷峰.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钱逸夫.浅析欧债危机与我国进出口贸易[J].北方经济,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