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教师师德考核

数学教师师德考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教师师德考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教师师德考核

数学教师师德考核范文第1篇

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但在小学概念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以下三大误区:一是只重视计算教学,而不重视概念教学;二是把新概念和盘托出,忽视概念的形成;三是不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使许多有联系的数学概念分散而孤立地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

1.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石

要认识事物,必须首先弄清它的本质属性。如“加法”概念,指的是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的运算方法。如果学生不正确理解,他遇到应用题或实际生活的问题,就可能犯糊涂,思维混乱,或者死套所谓的经验:见到“一共”、“谁比谁多”就加, “谁比谁少”就减。所以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石。

2.正确掌握概念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前提

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概念是起点,概念错误,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例如“下列各数,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3.1415926……;9.875;80.6565……;100.007;4.5……。”这道题,要求学生必须对有限小数、循环小数的概念十分清楚后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所以正确掌握概念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前提。

3.概念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立和迁移

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得越深刻,学习相关知识越容易,迁移的能力也就越强。例如,学生真正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就有助于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建立和理解,同时通过知识的迁移,对通分、约分、化简比、求比值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及其策略

1.根据概念的不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1)直观引入。如“5”的认识,就是让学生数主题图中有5匹马、5个解放军等,突出这些东西的数量都是5,用数“5”表示。通过数各种数量为5的实物,逐步把数5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

(2)操作引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 “圆周率”概念,可让学生做几个直径不等的圆,在直尺上滚动或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算一算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让学生自己发现: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固定的数称它为“圆周率”。

(3)计算引入。有些概念可通过计算引入,如教学“互为倒数”时,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后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复习引入。有些新概念,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便很自然引出新的概念。例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概念,可在复习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建立。一桶油重100千克,半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1/2;3/4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4,就是求100千克的3/4是多少。由此得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实例引人。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讨论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事例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

2.以最基本概念为核心建构知识的网络

最基本的概念是指知识与技能的网络中,带有关键性、普遍性并且适用性强的概念,如加法、差、倍等概念,抓住这些最基本概念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例如,“分数意义”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相当关键,它是学生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的延伸,更是五年级学习分数计算、六年级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以“分数意义”这一概念为核心,构建分数计算、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网络,可让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时省力、省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正确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如长方体有许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两点:是一个六面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两个属性就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其他多边体区分开来了。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如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一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对象的总和。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必须明确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例如“角”的内涵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它的外延有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

4.以问题解决加深概念的理解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众数”后设计问题情境:有一家公司,经理的月工资是8000元,2个部门主管的月工资是5000元,10个工人的月工资是1500元,选择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学生用学过的三种统计量去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还能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教师师德考核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主导地位;学习习惯

数学是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成为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制约了学生总成绩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发生了变化,给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数学教学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重视兴趣激发

数学顾名思义是数的学问,高中数学开始变得抽象难懂,但是囿于职业疲劳和思想保守等问题,导致目前仍存在沿袭守旧的照本宣科、理论灌输、题海练技等模式。这样的模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这样的学习是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是消极低效的课堂。

2.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些观念有的依然起到指导作用,但有的观念已经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如果教师依然强调这些观念,将会严重阻碍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此外,新课程改革后,虽然强调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一些老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依然在教学过程中“唱主角”。如果依然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将会仍然按照老师所规定的教学模式学习,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学习,将无法在根本上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成绩仍然是考核的主要标准,一些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在根本上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如果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将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大量数学知识点变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改革的成果再次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将会在知识点的认知和掌握方面出现漏洞,不能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题型之间的联系,制约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1.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有趣、新颖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课堂的学习上,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演示细胞分裂的问题,细胞的分裂是由1个分裂成2个,再由2个分裂成4个,这样一直分裂下去。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确数学在整个高中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掌握指数函数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了细胞个数的计算方法。

2.重视对学习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合理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所有解题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解题方法,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删掉了一些三角函数的关系公式,只保留了基础的关系式,如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这些公式虽然没有在教材中提及,但仍然会在习题中有所考察,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行推导这些公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些公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过程中巩固三角函数的解题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练习,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放下老师的“架子”,就会增加很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借助这层“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占据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提高这一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主动和学生交流,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去关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达到掌握知识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时,需要先让学生建立一种三维的立体概念,在讲解三维向量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为学生演示三维向量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也用手指来演示和体会三维向量每个坐标轴两两垂直的关系。这样和学生一起“手舞足蹈”,很容易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4.新旧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将高中数学知识分成了多个板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模块教学。这样虽然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分开教授,但是每个知识点都会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内容的陌生感,还能让学生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指数函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等。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来引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这样就会让学生潜意识中遵循学习指数函数的步骤来学习对数函数,不仅可以加快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学习进度,还能让学生将指数函数知识和对数函数知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知识体系,便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努力,及时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进新课改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数学教师师德考核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作教学 问题 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新《数学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深思。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理性认识,以供同仁共鸣。

一、数学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的思考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活动,学生可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数学思维;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性创新学习,可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数学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的的理性认识

1. 合作教学的几种主要形式

(1)同桌合作。这是最原始的合作教学形式。同桌合作一起学习,有了倾诉对象,学生往往都愿意说一说,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的思维相对活跃,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同桌学生除了交流汇报学习成果之外,还可以相互检查学习情况。学生在相互检查的过程中,所学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巩固。

(2)小组合作。这是合作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将全班学生按实际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8人不等,组内学生数学基础不一,共同探讨数学问题。这种合作方式运用得比较多。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同基础的学生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困生,学困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

(3)自愿结合合作。这是合作教学中的一种补充形式。自愿结合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组内成员不是教师指定,完全由学生自愿找学习同伴。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由于学生大都选择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交流,所以这种合作教学方式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2. 合作教学的特点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动脑、动口、动手合作探究数学学习内容的产生过程,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路子,尝试获取数学知识的艰难曲折经历。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比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要深刻得多,而且会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教师能从合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拔、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合作学习,达到课堂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 合作教学的主要功能

(1)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2)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恰恰表明,合作教学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学的教学目标。小组合作教学是提高学生交往技能的好形式。

(3)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合作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以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教学制下教学的局限性。

(二)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片面追求形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1)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分工。

(2)合作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教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学习当作调剂品、装饰品。

(3)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教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教学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教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教学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最后教师只得草草收场。

(4)合作教学中缺乏群体意识。课堂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冷冷清清,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成共识,只说自己的观点,组内学生群体意识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郾 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引导作用不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3?郾 组内成员搭配不当,目标不清、任务不明

由于小组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学生座位的安排就近组合,因此合作小组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

4?郾 教师间缺乏合作,缺少团队协作精神

对教师来说合作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为数学教师大多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师之间往往缺乏团队协作,数学教研组内教师合作交流甚少。

5?郾 合作教学赶时髦,乐了优等生,苦了学困生

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教学中普通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热烈的学习气氛,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吵闹,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优化课堂合作教学的对策

1. 遵循合作原则,发展学生潜能

(1)合作交流性原则: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与其他组成员交流,也可以与教师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①多层次的交流,可使学生摆脱教师权威的束缚,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加参与意识。

(2)学生主体性原则: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要消弱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课堂设计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因此更要求教师“导”得科学,“导”得及时。

(3)信息反馈性原则:教学是动态过程,它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因此,教师要通过学生反馈和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点拔,或引导小组讨论,或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探究解决问题。

(4)思维创造性原则:“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②课堂教学改革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设计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设发现情景。在组织学生探究时,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究一些有创新的解题方法。

2?郾 科学分组搭配,合理分解责任

为了取得最佳合作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对班级进行科学分组搭配,再在小组内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教师应在熟悉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将学生科学合理地搭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常前后两桌的四人为一组,教师在排定学生座位时应全盘考虑,以科学分组搭配。各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以便于公平竞争,便于评价。在组织课外合作学习时还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小组建成后,要对学生进行互助互爱、平等民主的教育。

3?郾 培养民主意识,营造和谐氛围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教师在合作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充分发扬民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④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合作教学中有轻松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成功合作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4?郾 确定目标方向,激发学生愿望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合理的合作任务和目标方向,激发学生合作教学的愿望,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具有思辨性,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合作的目标达成度不能太低,使合作流于形式;也不能太高,学生“跳一跳也摘不到”,对合作失去兴趣。

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愿望的另一个措施是建立小组合作积分制,通过评选最佳小组、进步最快小组、最佳发言人等形式,加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提升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热情,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他们通过互帮互学来取得成功,实现共赢。

5?郾 教师适时介入,适当点拔问题

当学生围绕合作目标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障碍、发生冷场或偏离学习目标时,教师要适时介入,针对问题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拔,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再思再议,直到合作成功。这样还可以将原来要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的不足消失在小组交流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保持了自己完美的人格和尊严。有时也可以根据各组的合作情况,将最先取得成功的小组成员分派到其他小组做“指导员”,或将难以完成目标的小组成员分散到其他小组中去“进修”。这样可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性。

6. 注重横向交流,及时科学评价

横向交流分二个层面:一是合作小组间的交流,二是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组间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实现再创造”。⑤可派合作成功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发言,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同时鼓励下面的同学对他提出质疑,由该小组成员给予解答,让汇报会变成辩论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实施合作教学的实验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心得体会,成功的经验相互借鉴,失败的案例共同探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教师要及时评价合作小组所取得的成绩。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小组予以肯定鼓励。通过交流评价,培养学生表达问题、善思善辨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注释:

①沈坤华.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5.9,第64页(总第149期).

②吕宪军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6.1,第58页(总第153期).

③李.美国学校数学教育中的“数学交流”.中国教育学刊,2006.9,第50页(总第161期).

④胡波.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现代教学设计.中国教育学刊,2007.3,第46页(总第167期).

⑤沈坤华.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5.9,第65页(总第149期).

参考文献:

数学教师师德考核范文第4篇

【关键字】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点做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与意义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意味着在已有教学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它是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多种感官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的教学,媒体运用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等手段,能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动画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设计制作出包含动画的课件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几分之一》一课时,我们设计了“猪八戒吃桃子”动画。滑稽的人物,优美的音乐,诙谐的解说,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乐学氛围,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易接受,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比传统的手段激趣,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动画设计了四个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的画面,画面上小猴子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猫的车轮椭圆形的,小狗、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猜猜比赛的结果,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得了到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车轴不在中间)。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渗透了“极限”思想),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圆拼成的一个长方形,致使学生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突破一些教学上的难点。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一次现代化的大变革。信息技术计算机能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它操作方便快捷,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带来了课堂益的提高。

数学教师师德考核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数学;有效性;思考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课堂的有效性不高、教师的教育质量下降等因素.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比较强的课程,数学学习对于其他理科科目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具有现实意义且具有挑战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才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和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合作关系.只有不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课堂的效果和有效性才会真正得到提高.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角色就必须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学生就会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的掌握关键是靠自己,教师只负责进行指导并帮助其掌握知识.教师转变自身角色的过程,也是学生转变自身角色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学生角色转变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会相应得到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禀赋、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基础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心里差异

学生自身的性格各有不同,心理状况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启发方式与评价方式.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避免无意的伤害;对于问题意识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尽量给他们留出提出问题的时间,并及时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那些创造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攻克疑难问题,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思路等. 总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实施分层次教学.

2. 理解能力的差异

学生对于数学问题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天赋较好的学生不用教师讲解就可以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而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并不发达,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一下子就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照顾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争取做到平衡兼顾,能够从多种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诠释与分析,并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使之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分层次的方式,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要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开拓他们的思维.

三、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所以数学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融入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教学环境,首先应该寻找情景与教学问题之间的关联,然后借助于学生比较喜爱的形式把情景创设出来,让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产生好奇心,并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其中,从而深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讲到相遇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 学生把应用题进行演示之后,抽象的问题就会形象化,学生还会对这种形式充满兴趣,在轻松愉悦中理解题目中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在听了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给学生创造一个平面环境,让学生发现这种环境的特点,由此就会引发学生对于平面几何的特点、应用等的思考.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能够把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气氛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入手,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和教学观念,把学生置于重要的位置,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理解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等,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