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是发展和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支持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高残疾儿童少年能力素质的有力保障。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完善政策措施,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二、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制度

一是科学确定对象。随班就读的对象: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包括脑瘫、自闭症及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育对象一般为各类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对象的认定:凡年满6周岁的残疾儿童到义务教育服务范围内学校就近入学登记前,应到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或残联指定的有资质的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鉴定,由家长持鉴定证明向所在学区的普通学校提出入学申请。

二是合理安置学生。学校应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合理安排随班就读,并在座次安排、课桌椅、教学器具、生活设施等方面满足其特殊需求。以每班安排一类且同类残疾随班就读学生1-2人为宜,原则上不超过3名。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班应适当减小班额。同时,要为随班就读学生选配好助学伙伴,学校应安排师德素质较高,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班级的班主任。

三是加强学籍管理。各有关学校要及时为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学籍,并在市、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备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随班就读学校要保障随班就读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随班就读学校要按随班就读学生的残疾类别分别建立花名册,并报上级教育部门备案,对随班就读学生实行普通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的办法。随班就读学生因身体健康、治疗等原因休学、复学,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

四是完善管理制度。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的招生安置、筛查鉴定、教学研究、考核评价、检查指导以及资源教室管理等制度,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一是加强融合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让随班就读学生平等参与班级各项事务,营造尊重、宽容、友爱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培养其自尊自强、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和生活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普通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学生的教育,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校风和班风。普通学生的综合评估要增加尊重和帮助随班就读学生的考核内容,以便更好地促进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二是加强个别化培养。要制定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重视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使其受到适合的教育、康复与训练。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天享有不少于30分钟的个别训练时间。建立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合理确定评价内容,综合评价学生发展情况。随班就读教学执行普通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作适度调整。

三是完善教学资源。要制定好资源教室建设方案,在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适当的教具、学具、康复训练设备、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为随班就读学生得到针对性辅导和训练创设必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机制,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辐射本地区的随班就读工作,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保障。资源中心须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

四是形成工作合力。随班就读学校应主动邀请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参与学生的个别教育教学训练。注重发挥康复、医学、特殊教育机构等专业人员的作用,争取社会相关团体和机构的关心与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四、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是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配备。资源教师是资源教室的核心,5人(含)以上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须配备1名专职资源教师,2至3名兼职资源教师;5人以下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须安排1至2名兼职资源教师。

二是规范随班就读教师管理。落实《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制定随班就读教师专业证书制度、准入标准及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随班就读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随班就读任课教师应当关爱残疾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和管理能力,掌握随班就读基本教学原则和方法,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应当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相关背景或接受过特殊教育及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有丰富的特殊教育教学经验或康复训练实践经验。

三是健全随班就读师资培训长效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建设,将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教师培训计划。设区市特教资源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组织重点培训,县(市、区)负责全员培训,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将特殊教育纳入新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特殊教育学分应占继续教育学分的一定比重。实施特殊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高水平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四是在师范院校增设特教知识技能课程。省内师范院校应面向全体师范专业学生增设特殊教育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并在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的培训课程中增加特殊教育课程,努力使每一位师范生都具有融合教育理念和一定的特殊教育知识及技能。

五是加强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各级教研机构要选聘专职或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指导随班就读工作,不断加强随班就读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各类随班就读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

六是建立随班就读教师考核和奖励的双向机制。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入岗位绩效考核内容。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在评选表彰和特级教师职称评定时应给予适当倾斜。

五、强化随班就读工作各项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主体,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建立教育、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计生、残联等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全市随班就读工作健康发展。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做好本区域随班就读工作,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区域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要设专人负责随班就读的行政管理工作。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各地要做好随班就读经费保障工作,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按照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加大对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教学教具配备以及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特教补助、无障碍环境改造等的支持力度。

三是提高发展水平。依托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对各级特教资源中心和随班就读学校教研、科研等工作的指导,强化特殊教育管理人员、相关专业人员、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管理教师的培训,全面提升我省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范文第2篇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学校文化既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又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建设健康和谐而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对于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富有创造力、残而有为的新时代残疾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平市聋哑学校,是一所市教育局直属的对听障儿童实施融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康复训练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在国家大力扶植特殊教育的大好政策下,学校借助东风,乘势而上,对旧校舍进行了彻底改建,建成了一所35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把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创建适合聋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放到了首位。

一、强化环境建设,打造优美的物质文化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关注学校环境建设,艺术地打造物质文化环境,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前提,是学校精神内核的外部呈现。学校在教学楼主体建设完工后,就着手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首先,在操场方砖硬面化时,用不同颜色的方砖在操场的不同区域画出了几个不同游戏的图格。有丢口袋的游戏图格,有打飞机游戏图格等等,每当下课同学们就可以到相应区域做游戏。其次,学校还在楼前修建了一条休闲长廊,名为“思齐”,有见贤思齐之意。在长廊的每一根柱子上又画上了精选的成语图片,让学生在休闲时感受中华古老文明的精华。楼前的另一侧按上一整套健身器材。纵观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主要突出感观性,让听障学生感受校园的环境,让聋校每一寸土地都呈现活化的知识传授与教育影响。通过物化的校园校舍,体现学校的教育理想。经过努力,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健康和谐的崭新校园呈现在聋生面前。

二、注重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学校精神文化。学校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残疾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并用科学化、规范化的办学思想来统一学校师生的思想,引领教师们在特教岗位上无私奉献和奋斗,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富有特色的校风校训等。

校风是:务实高效创新和谐

校训是:崇仁尚德敏学健行

教风是:爱残乐教博学慎思

学风是:自信励志合作探究

教师发展目标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豁达乐群人格健全

学生发展目标是:自信自强品学俱进善美兼优身心同健

学校精神是:服务聋生成就卓越

每一项都充分体现了特殊教育的鲜明特点。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创编了自己校歌《向着更高更远飞翔》,由于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学生不能唱),所以在歌词下方配上了手语图,师生们就用手语来“唱”。在全市教育系统校歌比赛中,我校手语歌《向着更高更远飞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取得了比赛一等奖。

三、突出办学特色,健全规范的制度文化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教育事业,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特殊教育在这大好形势下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特殊教育的工作者,他们能站在时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和看待教育改革的前景,准确地把握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推动学校内部制度建设。学校在制定和完善制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在制度的执行中,时刻关注师生思想的变化,不断地修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四、开展丰富活动,追求多彩的行为文化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精心设计,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狠抓班集体建设,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开展以“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一是实施“班务公开”制度。要求班主任在期末家长会上向家长汇报一个学期以来学生学习生活费用的使用情况。做到账目清晰、准确,方便了学生家长对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监督。二是加大班级文化氛围营造,广泛开展具有特色的班级“四化”(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创建。同时,按照“全员参与、自主参与”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特色班级的申报、创建、命名工作。现在,学校已经形成了“手抄报班”“书法班”“古诗诵读班”“剪纸班”“布贴画班”等,使“三特”(班级有特色、班主任有特长、学生有特技)德育模式在校内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可喜成果。学生处负责对创建活动的考核评估,期末对文明班级、优秀班干部进行表奖。同时,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艺术节、风筝赛、手抄报展、钢笔字展、编织作品展、篮球赛、摄影展、参观战役纪念馆等活动,努力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自立自强的良好风气,并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大力开展禁毒、防止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校风、学风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学校文化需要构建、提炼、升华;学校文化更需要传承、发扬、光大。四平市聋哑学校将加大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校园各场所的美化、绿化和净化工作力度。积极创建更加完善的学校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聋生快乐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浅谈校园文化的内涵.济南大学学报,2005,(12):26.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范文第3篇

A级B级

A1

理200分

B1

(110分)C1、政府切实承担实施义务教育责任,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义务教育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了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政绩挂钩。(20分)有相关文件、发展规划和资料,效果好的给15-20分,一般的给5-14分,无相关材料的不给分。

C2、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教育不低于50%;确保新增教育经费70%必须用于农村教育;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确保了中小学生公用经费落实;确保教职工医疗、养老保险解决好。设立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设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有化解“普九”债务的具体措施。(50分)保障机制健全、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的给50分,资金保障达到最低要求,能保障学校运转的给41-49分,执行得一般的酌情给11-30分,财政转移支付、新增教育经费未达到规定比例和教师工资发生拖欠的不给分。

C3、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健全。建立了对乡镇教育进行定期督导评估的机制。(20分)督导机构和制度健全并定期开展督导活动,效果好的给16-20分,一般的给6-15分,未开展的不给分。

C4、有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薄弱学校基本消除,学校布局合理,义务教育发展均衡。(10分)达不到要求的酌情扣分

C5、校园周边环境好。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起了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治理有力的工作措施,并纳入了年度工作考核。(10分)建立了机构和工作制度,开展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效果差的给0-3分。

B2

乡级政府

村级

组织

(40分)C6、认真履行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有控辍保学的措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得到控制;按教育需要协调解决新建、扩建校舍所需用地;及时解决辖区内学校的急难问题。(30分)

履行职责好的给21-30分,一般的给11-20分,效果不好的给1-10分。

C7、乡镇、村组、社区建立了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监护人教育能力的工作制度。维护所辖范围内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10分)形成工作制度,开展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0-3分。

B3

县级

教育

主管

部门

(50分)C8、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5分)执行得好的给4-5分,一般给1-3分。

C9、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级各类学校都按国家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小学英语、中小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普遍开设且管理规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开展,推进有力且成效显著,在市州及其以上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15分)课改政策完善,推进有力的给11-15分,一般的给6-10分,不好的给1-5分;其中小学英语、初中信息技术开设面不足规定要求95%的,该项不给分。

C10、积极进行中小学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以及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1、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对学校常规管理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无乱办班,乱收费及其他违纪违规行为。县(市、区)被评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10分)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未评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的不给分。

C12、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任免、考核、奖惩的措施和实施办法;有教师培训提高规划并认真实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师德师风良好。(10分)

措施完善,执行得好的给6-10分,一般的酌情给分。

A2办学条件100分B4

(40分)C13、根据省核定编制配齐教职工。(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4、教师的职务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分布合理(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5、所有教师都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有良好师德修养、专业素养、为人师表,学历达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0%以上(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6、按规定配备好学校领导班子。(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B5

(30分)C17、学校校舍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室面积、采光等符合基础要求;有齐备的试验、图书等各种教学辅助用房;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有律动室、康复室、资源教室等专业用房。校校无危房,新产生危房及时消除。(3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B6

(30分)C18、各类学校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装备小学自然、数学和中学理科教学仪器、图书、信息技术教育、音体美卫等设备设施,并合理使用和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按特殊教育需要配备教学仪器及专业设备设施。(15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19、运动场地和设施符合相关要求的学校达到90%以上。(5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20、远程教育实现了校校通。(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A3普及程度150分

B7

就学

管理

(40分)C21、建立有制度完善、,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运行规范的学籍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了信息准确的学生电子档案;学生流转办法统一,执行严格,定期进行学籍转移审核。(10分)制度完善,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C22、异地就学学生情况掌握清楚,建立了规范的异地就学学生义务教育完成情况登记备案制度。(10分)制度健全,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C23、乡镇政府完整准确地掌握了每年出生人口和各年段人口数字,形成了组织适龄学生就学和帮助、督促学生完成学业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10分)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C24、“留守学生”和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情况掌握清楚,建立了“留守学生”和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10分)执行好的给8-10分,一般的给4-7分,较差的给1-3分。

B8

入学率

(20分)C2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以上。(2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B9

辍学率

(20分)C26、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20分)达不到要求不给分

B10

完成率

(20分)C27、15周岁人口中小学教育完成率达到98%以上;17周岁人口中初中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2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B11

毕业率

(20分)C28、小学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达到98%以上。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达到96%以上。(2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B12

特殊

教育

(30分)C29、建立了“三残”儿童少年入学保障制度。“三残”儿童少年入学全部实行“两免一补”。(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30、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建设有特殊教育学校或中心,有完善的“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制度。(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未建特教学校或中心的不给分

C31、在特殊教育学校(班)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三残”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10分)每低0.1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A4办学绩效

150分

B13

教学

质量

(60分)C32、建立对小学、初中教学质量监测制度,措施有力。(3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C33、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高,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处于所在市州的前列水平,且学生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得到高中阶段学校好评。(3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B14

育人

质量(70分)C34、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法纪意识强,文明习惯好,对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社会评价高。(20分)校风好、学风正的给20分。社会评价不高,校风差、学生有违纪违法现象的酌情扣分。

C35、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德育工作措施和方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突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效果好。(30分)制度完善,执行好的给21-30分,一般的给10-20分,较差的给1-9分。

C36、校外德育基地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基地对未成年人减免门票接待参观,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教育功能。(10分)

教育功能发挥好的给8—10分,一般的4—7分,较差的给1-3分,无校外德育基地的该项不给分。

C37、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认同。(10分)开展得好的给8-10分,一般的酌情给分。

B15

社会

效益

(20分)C38、农、科、教三结合有实效,充分发挥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农村学校积极开设劳动和劳技课,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学生掌握了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10分)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成果,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举措,以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现就我区巩固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成果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区情及教育概况

区区域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辖镇和、、、、5个街道,共有村(社区)60个,其中行政村12个、农村社区4个、纯居民社区37个、厂矿社区7个,全区常住人口23万。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市委“三大四聚”发展路径和“六强四动一保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实施“产业特色化、城乡田园化、民生普惠化、治理现代化和党建科学化”五大战略,加快推进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建设,全区经济社会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增长8.7%。完成财政总收入14.22亿元,增长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6亿元,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4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92元,增长8.6%。

全区共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8所,其中小学15所(教学点3个),初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企业办)。在校学生数18161人,其中小学生13507人,初中生4654人。教职工1019人,小学教职工734人,初中教职工285人。

二、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保障机制方面

1.组织保障。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国家、省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整改意见,制定了《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并逐项整改,基本整改到位,但由于城区用地限制,部分城区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还难以达到省定标准。建立健全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及时有效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教育事业稳步有序发展。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和镇(街道)教育工作职责,制定《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任务分解工作方案》,建立教育职责履行情况的考核奖惩制度,年终开展了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考核。将教育行政部门列为城乡规委会成员单位,先后制定出台了《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制定了学校网点布局规划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等规划举措,各学校项目如期推进。同时在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居民住宅小区建设中按规定配套规划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已规划建设学校3所。认真落实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和《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

2.政策保障。先后制定出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规划》、《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规划》、《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等规划方案,为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3.经费保障。做到义务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2017年、2018年,全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分别为15109、16434万元,增长率为8.8%;全区经常性财政收入分别为32370、35025万元,增长率为8.2%;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为6653元、7023元,呈逐年增长之势。2018年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标准,分别为幼儿园600元/人年、小学600元/人年、初中800元/人年、特殊教育6000元/人年,对不足百人学校按100名学生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共拨付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1200余万元。确保教育税费足额征收,2018年,我区分别按增值税、消费税的3%和2%征收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共计2382万元和1591万元,剔除上解因素,全部用于教育,共支出1857万元。

(二)资源配置方面

1.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由区财政统筹,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发,上级专项教育资金及时做到足额到位,无克扣、挪用现象,区财政应负担教育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2018年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均达到省定标准,分别为幼儿园600元/人年、小学600元/人年、初中800元/人年、特殊教育6000元/人年,对不足百人学校按100名学生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共拨付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1200余万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专用教室配备、通用教学设备和学科专用教学设备配备、计算机配置、图书配置均达到省定标准,但由于城区用地限制,部分城区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还难以达到省定标准。

2.制定《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规划》并逐步实施,杜绝了超大班额现象,大班额班级逐年减少。全区小学大于45人的班额占比为15.3%,较2017年的27.9%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全区初中大于50人的班额占比为20.4%,较2017年的26.1%下降了6个百分点。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省定标准。

3.严格执行中央资金、省补助资金的使用要求,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按实施规划的年度计划足额落实建设经费,保证了建设规划落到实处。近年来,我区结合上级下达的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已经完成了校舍建设12145㎡(其中:为化解城区学校就学压力,朱埠小学原规划校舍建设面积1311㎡,现建设面积为5787㎡)。室外运动场面积完成建设14030㎡(其中:里屋小学2200㎡、小学4600㎡以及新增朱埠小学3820㎡的运动场全部铺设了塑胶及人工草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440米围墙全部进行了改造。2017年,上级下达我区“薄弱学校改造”资金110万元,用于朱埠小学、中心小学,中学、东川小学、土桥小学、桥东小学等学校校舍、运动场、围墙的建设。2018年,上级先后二批下达我区“薄弱学校改造”资金240.9万元,用于里屋小学、星火小学、东川小学、桥东小学、上桂小学进行校舍维修改造。我区2017、2018年薄改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全面改薄”装备类计划资金共974.7万元,项目完成率100%,购买器材共9272台/件/套。

4.认真落实农村闲置校舍改造工程,将中心小学、小学、原中学分部闲置校舍改造成为公办幼儿园。目前,全区中小学无闲置校舍。

5.制定出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生均公用经费的8%保障信息化设备的更新、维护及运行,不足资金在教育附加中足额安排并纳入预算。近年来,围绕“三通”目标,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在全区各校推广“两平台”和在线视频互动教学教研系统建设,如期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全区2018年至2019年,“校校通”比例分别达95%、100%,“班班通”比例达95%,“人人通”比例分别达78%、84%,教育城域网学校覆盖率达100%。认真做好教育设施设备的“建配管用”,提高现代化教育设施的使用率,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启动了教育城域网建设。

(三)队伍建设方面

1.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制定了《区教师考核实施方案》,出台了《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建立完善了师德考核机制,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内容。印发了《区治理违规有偿补课、违规推销教辅教材、违规收费等“三违”行为的通知》,开展了“三违”自查自纠工作,建立了治理“三违”工作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每年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定期召开庆祝大会对全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进行表彰,并对困难教师、离退休教职工进行走访慰问。

2.全区教师工资全部列入预算,按规定进行了岗位设置并做到及时足额发放,2018年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77050元,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为76718元,教师待遇略高于本地公务员;按公务员标准拨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全年共支出1860万元;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特殊岗位津贴、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特殊教育津贴等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2018年共发放农村地区教师发放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44.7万元。

3.建立了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印发《关于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对区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省、市核定我区教职工编制为680名,现我区实有教职工858名(不含企业办学校),超过省定编制标准;2018年我区教育系统自然减员53名,新补充教师124名,其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和心理健康教师7名;落实了4名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做到有编有岗;从教育系统外其他事业单位统筹了30名编制作为教师机动编制。

4.全区教师平均年龄为40岁,55岁及以上教师比例为5%,45-54岁教师比例为26%,35-44岁教师比例为27%,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42%。全区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为1:7.6,学科结构基本合理。

5.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印发了《区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2018年共交流校长教师19名,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

6.2018年,按照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5%的标准共安排教师培训经费60余万元,举办了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等十余项培训,培训教师达2000余人次,涌现出各类学科带头人13名、优秀授课教师43名。

(四)入学机会方面

1.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精准扶贫政策,确保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不因教育原因致贫,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失学。2018—201年,对在经教育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实现了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每人每年发放资助金1500元。同时,区本级财政对我区户籍的4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在原有每人每年人均1500元标准发放资助金的基础上,新增2000元,共新增发放资助金8.4万元。为30名困难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学期625元提供生活补助外,另对201名我区户籍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新增发放区本级教育资助金每生每年500元,新增发放资助金10.05万元。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补助和每生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补助基础上,另对29名本区户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新增3000元区级财政教育补助,新增发放资助金8.7万元。

2.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控辍保学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推行“双线控辍”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将“控辍保学”纳入各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把“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各级部门和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8-2019年,全区小学年辍学率为0%,初中年辍学率为0.7%。

3.制定了《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调整的指导意见》和《区小学、初中招生和中考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和划片招生政策。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初中招生未举办与升学和招生挂钩的各种考试。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为70%。

4.认真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各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函授学校,成立了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定期组织“三老”送教活动。

5.出台了《区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实施办法》,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我区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在区就读初三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均可正常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中考,与本地学生同等享受中考均衡生政策和其他相关优惠政策。

6.建立较为完善的残疾儿童少年确定、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依托市特教学校,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切实保障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2018、2019年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2.4%、95.5%。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2个。

7.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联合下发了《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以区教体局牵头,区妇联、团区委、公安部门为主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结对帮扶,加强家校联系,开通心理疏导渠道,配备心理健康室和心理辅导老师,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五)质量管理方面

1.全区各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全区各中小学校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了义务教育课程,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

2.转发了《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若干规定》,严格规范学校招生、收费行为,切实加强班级编排工作的管理,坚决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合理安排考试次数和作业量,学生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3.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区中小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方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下发了《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设重点校,不以学生成绩分快慢班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

4.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区中小学年度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方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印发了《区小学、初中招生和中考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设重点校,不以学生成绩分快慢班和重点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转发了《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若干规定》,严格规范学校招生、收费行为,切实加强班级编排工作的管理,坚决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合理安排考试次数和作业量,学生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印发了《关于治理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若干规定》,杜绝了学校和教师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补课现象。

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区各校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校内涵建设为手段,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学校特色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一是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建好“第一课堂”,开足开齐各学科课程。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均超过85%。二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好“第二课堂”。通过深入实施《区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组织全区学校找准特色定位,充分挖掘各校文化内涵,大力开展中小学红色、绿色和古色文化教育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教育”名片,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三是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建好“第三课堂”。通过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开展了“爱心驿站”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外辅导活动。利用道教文化发祥地和黄蜡石博物馆等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拓展综合实践,开展了道教文化和太极拳进校园活动,夯实了“中华道都”建设基础。

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市第七中学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5.认真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为每所中小学校配备2名专职保安,各中小学安全制度、机构、人员和设施健全,区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专项整治,保证了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有序,全区学校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开展“校园欺凌”治理工作,全区各校未发生“校园欺凌”现象。

(六)教育督导方面

认真贯彻《教育督导工作条例》和《省教育督导工作规定》,成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督导委员会主任,发改、财政、人社、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下设办公室,定编两人,教育督导专项经费按每年30万列入财政预算,保障了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和省《教育督导规定》,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选聘区级督学30名,其中专职2名、兼职28名;选聘责任督学22名,其中其中专职2名、兼职20名;共设立两个挂牌督导责任区、16个督学片区。组织参加了国家、省、市督学和责任督学培训,条件保障方面还不健全,正在建设当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正在启动。机构改革前和改革后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无变化。

教育督导结果列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学校评先评优、校长聘任的重要依据。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城区个别学校生均校园用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体育用地面积难以达到省定标准。由于部分城区学校坐落在城区中心,建校时间早,受城市用地的限制,无法再进行扩容建设,但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区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部分城区学校用地、用房难以达到省定标准,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二是现行省定教师编制方案不适应学校教育教学需求,教师编制严重不足,临聘教师过多,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农村学校难以留住优秀教师。

三是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还比较缺乏,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认真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化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法定要求,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按照有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原来以行政隶属为主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新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

二是继续实施学校新、改、扩建工程。积极推进社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园区小学新建和市一小、市四小教学楼改扩建等学校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受城市用地限制,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通过“名校办分校、优校带普校”的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升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三是稳步推进化解大班额规划。继续推进实施《区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地段划分、合理调配生源等手段,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省定标准。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学校“薄改”和学校标准化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让农村学校留得住孩子,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继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教师管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型岗位增加教师职数,逐步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向农村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在教师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保障,为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建议省、市编编制部门均衡配置教育人力资源,对公办中小学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生区段变化和学生数变动情况,对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作统筹调整,切实保障教师编制。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范文第5篇

1、深化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稳步推进三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成绩确保继续处于宜昌市领先地位。加大职教资源统筹和整合力度,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实质性有效整合,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引导职业学校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扩大农村劳动力短期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实效。抓好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规范招生秩序,确保完成普、职教招生任务。

2、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9%,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3.5%,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均达到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5%。继续保持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零辍学”。进一步加强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学籍管理台帐。

3、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管理。加大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力度,促进新建幼儿园规范管理,提高乡镇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开展园长及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大力推广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保教质量。按照《*市未成年人托管园管理暂行办法》,协调工商、卫生、公安、交通、药监、安监、物价等有关部门,对全市未成年人托管园进行规范化管理,杜绝无证办园行为。

4、高度重视发展特殊教育。积极发挥特殊教育学校职能,提高残疾学生入学率,加大特校硬件建设,提高残疾学生就读环境,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残疾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5、进一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部分规模小的学校进行撤并,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基本构建适合我市地域特点和人口分布的校点布局。

6、扎实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最后2所初中的标准化创建工作,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进一步加大学校塑胶运动场建设力度设。同时,加大学校教学仪器及图书等设备设施投入,改善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

7、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建设。完成红花套、高坝洲等相关乡镇学校的“班班通”建设,使全市“班班通”完成率占全市班级总数的80%以上。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实现前沿教育资源利用的均衡化。

8、实施学校改厕、改水工程。完成*小学等23所学校23所厕所水冲式改造。完成聂家河小学等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用水自供水改自来水工作及松木坪中学等1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来水管网更新改造。

三、强化特色创建,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10、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管理、考核和奖励机制,办好家长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校外德育基地作用,形成学校内外合力育人的新局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围绕习惯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深化“爱心总动员、真情暖三生”主题活动。

11、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狠抓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落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保持教育质量领先优势,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测管理体系,推进教育管理精细化。改革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办法,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将教育质量单项评估改为综合评估,鼓励学校全方位发展、有特色发展。

12、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工作。加强学校常规性教研活动的管理,特别要抓好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指导,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深入推进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催生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和区域教育特色。

13、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在丰富学校物质文化,构建优雅校园的基础上,以“校风、学风、教风”为载体,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育人文化、安全文化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影响和激励广大师生,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14、启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制定《*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意见》,引导学校结合校情,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特色。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发展

15、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抓好教职工全员聘用合同制,继续推行教

职工病休政策。做好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交流聘任制度。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和发放工作。

16、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学校行动计划。按照《*市城乡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互联共促工作暂行办法》,加大教育专用技术人员互促共建工作。选派20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选派10名农村学校管理人员到城镇学校学习交流。

17、加快名师培养工作。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建立名师工作室,切实加强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名校长的评选、培养、管理和使用,完善“学、培、管、用”一体化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实施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选派教师参加省级培训。

1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年修订)》,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教育,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监督机制。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为契机,加大对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五、狠抓制度建设,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19、加强教育系统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聘请专业律师担任局教育系统常年法律顾问;进一步完善学校考核评估方法;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提高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20、加强教育行风政风建设。完善教育政风行风建设各项制度,监督实施政风行风整改措施。规范教育收费,加强办学资金管理和学生食堂管理,提倡勤俭办学。举办教育民生恳谈会,评选“家长满意学校和满意教师”,深化“访企业、访乡镇、访社区、访家庭”工作。通过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提升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组织开展“学校评机关科室”活动,提升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机关,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能。

21、加强学校凝聚力工程建设。全面关心教师的发展,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工青团妇的作用,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鼓励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文明、有益的文体活动,提高教师素养。完善教师定期体检制度,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打造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型教师队伍。扎实做好离退休老教师工作,积极开展送温暖送清凉送关爱活动,丰富离退休教师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