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色花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接本刊第2期)
二、以师为本,建构四种生活方式
育人、育脑、育心的特殊性决定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的独特性。我们要倡导并努力践行“运动的、阅读的、研究的、合作的”四种职业生活方式,打造教师职业生活姿态,高雅而文明地行走于现实大地上。
1.运动
身心健康是1,其余是0。只有当l屹立不倒时,后面的0才有意义。各学校要积极发挥工会的作用,建立运动俱乐部,利用工作时间和周末时间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
2.阅读
从全民阅读方面来说,校长不读书,教师不会读书;教师不读书,学牛不会读书;学生不读书,社会不会读书。从教书育人方面来说,学生从心底是不会欣赏和接纳一个只会做题讲题的教师的,反过来说,一个只会解题、做题、讲题的教师是不会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生命印痕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生命的长度是无法改变的,但生命的宽度、深度和厚度,是可以自己掌握的。读读文学类,读读哲学类,读读学科史,慢慢地,你会不期而遇地碰到最美的自己。陈平原在《读书是件好玩儿的事》里这样说,“我主张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世界这么大,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赏,一点也不奇怪。读书是件好玩的事,不着急,用一生,慢慢读”。我们的学校也不用着急,在浸润式静养式阅读工程中,在校长和管理人员读书的示范和引领下,慢慢地把读书变成一件好玩的事。
3.研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不变。这样的工作状态会让我们成为温水里被煮的青蛙,在自我陶醉中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能力,慢慢地失去了当初参加工作时的梦想和激情,渐渐地把工作当成了一种劳绩,职业倦怠感日增。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问题与工作相伴随行,研究它、解决它,自主式的、互助式的,在智慧性的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奇妙的、惊奇的、不一样的世界。一要建立常态化的“三级论坛”:局组织校长(股长)论坛,教研师训中心组织学科论坛,学校组织教育论坛。二是建立常态化赛课或者比教学机制,以赛促训。校级和县级有机衔接,全力推进生本教育和种子课堂建设。三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各类学校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的“被课题研究”,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办学方向确立个性化课题;教研师训中心要切实发挥课题研究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杜绝大一统和一刀切的课题安排。四是纵深推进校本教研。要大力开展“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是学校科学稳健发展的永动机。校本教研要紧紧围绕课程、德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等节点展开探讨,以求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五是建立回签制度。学校对各项活动和工作,在活动结束时或学期结束时,要组织参与人员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诊断,明确保留点,优化遗憾点,在年复一年的改进中积小变为巨变,从而有效预防在简单重复中走向集体平庸。六是要嫁接而不复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借鉴不是复制而是嫁接。复制生硬,是物理变化,会水土不服,会中途夭折。嫁接是在找准结合点上进行,是化学反应和深度融合。七是建立县级教学成果表彰制度,每两年评选一次。
4.合作
一所学校科学稳健发展,需要的不是英雄个人,而是英雄团队。工作在一起生活几年、几十年,是一种缘分。幸福是人类至高无上的追求。幸福快乐,人人向往之。按照三八法则,人们每天8小时在上班,8小时在家里,8小时在睡觉。因此,上班的8小时和在家的8小时对人们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同等重要。当我们的工作单位人际关系复杂,钩心斗角,需戴上盔甲处处提防时,我们有安全感吗?当工作、生活和家庭遭遇困难时,同事都是打酱油的看客时,我们会有温暖的家的感觉吗?当我们工作的环境中小圈子林立时,为了一丁点的利益而彼此攻击时,我们心里会愉悦幸福吗?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然而人生的终点不过是一杯黄土。合作的前提是信任和大气,放下彼此心中的隔阂和偏见,打点起真诚、友善和互助的行囊,在同向同行和同心同力的“大气”中,携手走向教育的远方。一是要民主治校。对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要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轮酝酿,杜绝拍脑袋决策,以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各学校(幼儿园)要设立家长信箱和学生信箱,及时收集和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建议,让家长和学生的声音表达在校园里而不是校外网络上。二是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重大问题决定要提交教代会讨论表决。三是推行捆绑评价。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实情,在一定范围内实施捆绑评价,避免单干和单打独斗,打造学习和工作共同体。四是要大力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发现重于观察,戴上信任的放大镜和宽容的显微镜,去发现校园里优秀的团队和个人,分类分层地建立专业荣誉制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系列;优秀教师和教学新秀系列;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系列;优秀管理人员及管理团队系列;教育奉献奖系列等),浓墨重彩的宣传和表彰,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成功感和职业幸福感。
三、以校为本,创建内涵校园
1.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事件不仅极易被炒作而让学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给学校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杀伤力,更重要的是,校园安全事件往往会给教师、学生和家庭带来终身性打击和心灵伤痛。人没了,何谈人的发展,发展的前提是平安。为了杜绝校园里的极端的小概率安全事件的发生,一是高度重视人防,谨防校园安全隐患的蝴蝶效应。从理论上说,任何事件都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是否发现、重视和及时整改,校长是校园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二是严守各种安全操作程序,不偷减环节,不自欺欺人,不抱侥幸心理。三是初高中要建立有效的管制刀具清查和学生矛盾排查机制,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幸福校园
我们习惯于用学生未来的幸福来扼杀当下的快乐。人生是一个不能彩排的连续过程,每个阶段的失误都可能影响终身,高考之前的十五年教育尤为重要,它具有启蒙性和奠基性,在学生生命历程中植入一粒粒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发芽、开花、结果,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幸福教室的愿景是“快乐的童年,有故事的学校生活,培养有想法的人”;目标是“扎实学习,快乐成长,师生和谐,教学相长”;生态是“民主、平等、和谐”。幸福教室的建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节点:一是重视教室里的师生心理感受。简洁美观而突出展示的物理环境布置是必要的,但师生的心理感受才是幸福教室的建设重点:二是重视班级自治。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服务者的班级建设中,强化班级凝集力,达成“因我的存在而让人感到幸福”的目标。三是重视班本课程。班级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地方,要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设置学段系列化、阶梯化的班本德育和活动课程。四是建立导师制,实施全员育人。所有教师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通过“1+N”导师制,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
3.书香校园
良好的学校生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校园里是否弥漫着书香和琅琅书声。一是阅读书目。朱永新、窦桂梅、李希贵都是学生阅读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从适切性角度提供了中小学生阅读书目,可以借鉴。二是建立班级图书角。以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建的方式,建立班级图书角,配齐必读书籍。三是开设阅读课程。各学校可根据校情每周开设l~3节阅读课,在师生的同读、同写、同谈中,把校园阅读推向高位,在经典阅读中提升语言运用技能,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四是设立读书节。通过读书节集中展示读书成果,评选书香学生、书香班级和书香老师。
4.文化校园
特色是个热门话题和高频词汇。我们要理清学生特色和学校特色谁更重要的问题。在梳理我们的教育思路时,是为了学生办好学校,还是为了学校而教好学生,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事实上,为了学生办好学校才是正确的选择。在学校特色建设中,一是要广泛发动,提炼校园文化内核。基于师生的兴趣、需求和理解,挖掘本土文化元素,提炼出校园文化内核,以此为原点,扩展开来,设计活动、开发课程,经过3~5年的实践期,力争形成学校特色,达成一校一品,一校一韵,避免千校同面。学校特色的形成一定是基于学生的特色和多元的课程来呈现的,没有学生的特色和丰富的课程作支撑,学校特色便是水中月、镜中花。二是学校特色创建是一项慢的工程,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形成的,需要时间来积淀、发酵、放大、甄别和筛选。持之以恒、常抓常新,方是孕育学校特色之正道。三是学校特色就是学校文化。特色一旦形成,便成了学校文化。文化是一种场,看不见摸不着,师生在场中耳濡目染,言行得以改变,素质得以提升;文化是一种基因,基因可以遗传、转录和表达,以文化人,以文化心。这样,从校园里走出去的师生就会带有浓郁的特属学校的文化印记和独特气质。
5.开放校园
校园是象牙塔,有别于社会其他组织,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学校封闭起来,独立于社会之外。相反,为了赢得学校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主动打开思想和视野的大门,提升办学品位,展示办学成果,求得地方党委、政府、社区和家长的认同、支持和尊重。一是要引领教师勇于自我否定。在常态化的反思、学习和研究中,主动敲碎个人的果壳世界,不断拓展自我认知边界,积极提升自我效能感。二是多元展示办学成果。学生在学校里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是家长最期望知道的,学校要利用校园开放日、亲子活动和家长会等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发展和多彩的校园生活。积极改造家长会,让家长会远离批评和指责,多一份精细和理解,多一些学生发展成果的展示和家庭教育的建设性意见,努力寻找家校教育的最大合力线。慎重对待请违纪学生家长到学校,更不要把家长当成学生,盛气凌人的教育。三是多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社区汇报。学校建在地方和社区,有许多困难是教育局和学校自身无法解决的,要依赖当地党委政府和社区,在积极丰动的汇报、交流、互动和配合中,求得深度理解和实质帮助。
为确保绿色质量建设的执行力,特提出几点工作要求:
建立低碳督导检查评价机制。局机关各部门督办检查评价学校工作时,要统筹兼顾,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学校工作的干扰。一是综合检查、痕迹检查和不打招呼检查。综合检查是指安全、教育、督导和信息化等可合并进行,各司其职;痕迹检查是把所有的检查结果纸质化,一式多份,校长签字确认,作为绿色质量建设过程性评价的依据;不打招呼检查是看学校的教育常态。二是所有局机关和二级单位到学校检查督导评价时,原则上不在学校就餐,确需用餐的,一律在学校食堂进行。三是督导评价时,尽量减少对纸质资料的要求,以过程性常态资料为主,以避免学校人、财和物的浪费。
建立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机制。出现下列问题时,对学校绿色质量评价一票否决,对校长(园长、二级单位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1.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校园安全,因违纪而被纪委、监察部门调查处理的);2.出现课程设置和学业考试弄虚作假(以查实为准)的;3.教师中存在有偿家教(以查实为准)的;4.质量建设出现重大问题;5.出现大面积不和谐因素影响学校稳健发展的。
建立学校管理人员动态管理机制。为了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校长带领的管理团队要敢作为、善作为,防止慢作为和乱作为。教育局将出台《学校管理人员聘用管理规定》,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建设风清气正的管理文化。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如果我们今天不在学校里放手,不让学生将一些不适应和不成熟在校园里表露出来的话,他们只能在以后的大学校园里或者工作岗位上表露出来。正确的选择当是创造常态下的教育情境,让教育在冲突矛盾中、在参与体验中、在活动感悟中显示力量。
[关键词] 预设;生成;语文教学
余文森教授说过:“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要把握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让生成与预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预设与生成的内涵
1.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课前预设非常重要,教师的预设应当包括预设教材、预设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方法、预设教学流程、预设“突发事件”、预设教学效果等。
2.生成
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得以实施的保障。生成,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做出的反应,是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学生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于教学的影响往往也好坏参半。为了让预设顺利完成,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整个课堂能真正使学生获益,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的调控能力,要凭借教育智慧巧妙应对教学中的“生成”。
二、关于预设和生成的两种常见教学误区
1.重预设轻生成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在课前备好课,在课堂中就会游刃有余,认为所有问题都在课前就已经设置好,学生的回答都要按教师的意愿回答,如果有学生的回答有所背离,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地把方向引向自己所预定的地方。总之,不达预设决不罢休。就如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很多教师只用多媒体,不用黑板板书,所有的知识都用多媒体展示,哪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没有对上号,教师的鼠标就不敢往下一步点,就觉得没达到应有的目标。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七年级语文《金色花》一文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问题:“听完课文后,你听到了课文中一个 的妈妈和一个 的孩子。”教师预设的答案是:慈爱善良、喜爱孩子的妈妈和一个活泼可爱、热爱母亲的孩子。学生们的答案很多,对于妈妈,他们说是慈祥的、温柔的、勤劳的、疼爱孩子的,可就是没说到善良。教师着急了,就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说到善良,因此耽误了比较多的时间,其实“善良”这个词学生没说到不要紧,可就是课件中早已预设,不提不行了。
2.重生成轻预设
当前,在教师队伍当中,“不要备课”的呼声很大,他们认为只要教师的基本功扎实,随机应变的能力强,备不备课都无所谓。教师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就是一堂热闹的课,也是一堂成功的课。然而这样重生成轻预设,就会导致教学失去章法,脱离教学计划,造成零乱不可控的局面。
三、预设下的多样生成应对
预设是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尤其是语文教学,既有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又有思想内涵的多样性,更有理解体会的开放性,要想高效有序地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加强教学预设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预设一般来说就是指教师的备课环节,包括撰写教案、选择教法以及现在常见的制作教学课件等。当然,教学预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吃透,以及对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相对而言,教学预设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而教学生成尽管有一定的可预见性,但同时更多的是多变性与多样性。所以,在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同等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预设条件下对多样生成的巧妙应对。
1.文本理解的生成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众多文本有很多是特定环境中的产物,它们都有着各自时代的特定含义,这就需要学生对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可有些时代背景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他们对这些文本主旨的理解就会有所偏差,教师硬要把这些观念塞给他们,学生就会产生异议,会议论纷纷,甚至会把好好的一个课堂开成一个辩论会,变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巧妙应对文本理解的生成就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笔者问:“文中的小兄弟在风筝被哥哥粗暴地毁坏的时候,他为什么呆呆地站在那儿?”问这个问题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在封建社会的压制下“小兄弟”是麻木不仁的,是不懂得反抗的,以此来让学生理解封建制度的黑暗。当有学生这样答道时,笔者正要表扬,下面却有几位同学小声地说:“我觉得这个弟弟是懂事的,是体谅他哥哥的,他也知道他的哥哥是为自己好,所以他就不反抗。”笔者当时心里一惊,随即表扬那几位学生道:“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懂得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虽然别人对你不怎么样,真棒!”说实话,作为一名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对一个问题都是同一个答案,那是不可能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理解、想法,教师不应该遏制他们的想法,而应该充分挖掘他们想法中的亮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有时候,教师与学生用不同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文本意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从彼此的理解中的到启发,丰富对文本的理解。
2.学生需求的“生成”
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鼓励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师生共同筛选出比较重要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研读的重点。如果质疑和教学是“两股道上开的车”,课堂教学生成的机会便失之交臂。教师要急学生所急,应学生所需,教学中做适时的调整。
3.教学流程的“生成”
一位教师一节课的教学就像一列火车,从早已铺设好的火车轨道上平衡前进,这个火车轨道就是早已预设好的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如遇到一些“节外生枝”,教师就应该引导“火车”驶向岔道口进行分流,改变线路,说不定会更快到达目的地。例如教学中常见的关于教学重难点的安排,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先引导学生将教学重点吃透,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攻坚。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来调整,先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更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突发事件”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