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__县工商局__*
20__年9月24日,第三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食品行业的各路精英济济一堂,共同为“确保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在食源性疾病这个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日益严重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无疑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品安全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已成为与构建和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势在必行。
一、我国食品安全及监管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增加食物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的确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食品安全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也必须看到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增加食品供给数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到目前,我国在农业投入品供给产地环境、动物防疫、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等方面尚不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属食品药品、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部门,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格局,不同部门分管食品(食物)链的不同环节,这种以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监管体制,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和监管资源分散,不能形成监管合力和长效监管机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刚刚过去的20__年是“食品安全年”,就在这一年里,经常听到、接触到各种与“餐桌”有关的诸如“安全隐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致癌物”、“假冒伪劣食品”类的食品安全消息;“蔬菜拌农药、陈米着靓妆、面粉兑尿素、海鲜泡甲醛、硫磺熏银耳、激素喂甲鱼、火锅添罂粟、矿油喷饼干”类的报道。同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决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中却依然危机四伏。首先,种植、养殖环节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农产品滥用违禁农药、兽药、有害添加剂未得到有效遏制,残留超标问题突出,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畜禽养殖业环境严重污染,造成的包括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性疾病等生物性危害日益突出。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也比较严重,突出表现为食品生产单位多、小、散、乱,大多都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小企业、小作坊加工设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制度和生产标准形同虚设,不按标准生产、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用非食品原料甚至用有毒有害原料加工食品等情况相当普遍。食品流通领域同样是乱,全国食品经营户众多,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需的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制造者有机可乘,甚至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一些企业贪图私利,蓄意出售过期或变质食品现象等屡禁不止。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时常伪造标识、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在食品安全方面实行多头管理,常常导致职责不清、管理缺位和监管不力,出现政出多门和“都管,都管不好”的局面,也为一些部门渎职制造了借口。多头管理一方面造成执法过程中部门职责交叉,都可以执法;另一方面,则出现职责模糊或监管“盲区”,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20__年,在省一级区域,负责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就有,管理流通领域的工商,管食品加工环节的质检,管食品加工、销售卫生和餐饮等食品消费的卫生,管农产品种植、畜禽饲养的农业,管野生动物驯养的林业等多家。20__年3月10日,国务院宣布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意图是要在政出多门的情况下,希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能起到协调作用。20__年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但由于管理机构、职责划分、行政成本以及部门协调等原因,仍未能有效解决多头管理的不足。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途径
由于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监管方式改革,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作到快速反应、处置有力,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
(一)坚持监督、监管并重。
1、食品安全无小事。因为事涉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尽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然而“问题食品”仍然大行其道。至今,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食品安全被频频地曝光,并不是现在的食品比以前更不安全了,而是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引起消费者、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视了,商家可以钻的空子更小了。曝光后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就为消费者消除了不安全的因素,是件好事,并不是坏事,应充分发挥监督的 积极作用。
2、食品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方面,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能过高估计食品安全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要正视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扎扎实实地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好。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既要分兵把口,又要相互协作,加大执法力度,抓准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发挥广大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的积极性,鼓励举报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将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食品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真正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二)加强统一领导,整合执法资源。
食品安全需要一个切合实际的工作机制和执法机制,加强执法保障。20__年国家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以来,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如:在食品市场整治中,实行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近年来,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都专门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20__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分别具体明确了农业、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等部门的监管段落、任务和责任。这些措施,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衍生出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职能交叉,配合困难。比如:食品生产领域和流通环节,分别由质检、工商、卫生三个部门监管,而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流通环节的监管非常需要源头(生产)的信息、质量抽查信息等等。现在,各个部门基本是独立执法,各自为战,信息难以共享,执法配合则更难。第二,执法资源分散,监管保障不力。按说,面对食品市场执法的部门和力量是比较强的,但是由于多头管理的体制造成了执法资源分散,人员分散,设备分散,财、物分散,使得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
面对食品安全这一天大的事,从中央到地方,应当痛下决心,动大手术,通过体制改革,对现有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整,整合执法资源,最终实现管住管好食品市场,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当前,应着重解决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权、责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和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从行政执法监管实践来看,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是十分必要的,并且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的规定为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现阶段,现实选择是保留现行分散监管的模式,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调整,仍然按照食品产业链的环节进行分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二是对无人监管的“盲区”,明确哪个部门负责,在制定分工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部门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的实力,实力弱的退出或充实到新的负责机构。这个方案最接近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必须解决好分工后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问题。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都应服从于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三)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体系。
打假首先要识假,食品安全监管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就像打仗得要有武器一样。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执法者,也应当有“武器”,除法律武器外,还应有与监管责任相配套的检测仪器、检测标准、检测方法以及控制标准等技术支撑。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应尽快完善。以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1、统一食品安全标准。
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并且水平偏低,部分标准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且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的矛盾问题。比如:20__年3月15日,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查处的24.5吨“毒黄花菜”事件,就因为卫生部与农业部各自制定标准中对SO2残留量的限量不同而引起的。总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诸多方面已经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阶段,必须尽快统一。
2、加快检测技术研究和运用。
检验检测工作应随着食品工业技术的革新和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提高。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督检查的途径和手段,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升级和食品工业的革新,急需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技术,建立起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
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发展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实行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无法覆盖食品产销的全过程,以《食品卫生法》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亟待加强。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消除食品安全监管中“无人管、无力管、无法管、不会管”等问题。
2、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①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入市门槛,制定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标准,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不安全隐患。
②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溯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登记制度,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③建立食品安全承诺和不合格食品退市招回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任一环节,一经发现食品未能达到质量承诺和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商家应立即将该食品下架退市并招回所销售的食品,实行行业自律。
④建立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并通过建立警示制度,及时将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向社会公布。通过向消费者消费警示和向经营者经营提示,改变当前那种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或媒体曝光后才处理的情况。从源头上抓起,注重防范,将食品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⑤建立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食品安全事故,除对当事人依法查处外,还要对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实行责任追究,使失职渎职行为得到惩处。
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和食品安全网络,对食品生产、经营商家进行跟踪监测,将食品安全问题利用网络向社会公开,逐步在食品行业形成全社会监督和优胜劣汰的机制。
[关键词]食品安全;立法;监管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05-02
1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面对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工作,不能讲这些政策和举措没有发挥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抑制食品安全的源头。笔者认为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低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处罚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倍罚款,无法计算违法所得的“最高处以50万元的罚款”。对于货物销往上海30多家超市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来说,这不过是九牛一毛。而且,像染色馒头被卖了多年后才被发现的,违法成本实在是太低了。
1.2 食品安全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10月30日通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通过)。相对有些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食品安全立法覆盖面还不够。如英国,从1984年开始分别制定了《食品法》、《食品安全法》、《食品标准法》和《食品卫生法》等,同时还出台许多专门化的规定:如《食品标签规定》、《肉类制品规定》和《食品添加剂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涵盖所有食品类别,涉及从农田到餐桌整条食物链的每个环节。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也是由联邦政府、地方当局以及多个组织共同承担。为强化监管,英国政府于1997年又成立了卫生大臣负责制的食品标准局,下设特别工作组,由首席执行官挂帅,加强对食品各个链条的监督。单论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也很到位。香港政务司设立了食物及卫生局,作为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澳门的食品安全专责小组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高层协调。另外,港澳制定了相关法律和组织了部门保证公众参与到食品监管中来,而中国香港政府还实行完备的信息公开制度。这点,毫无疑问,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还是空白。另外,我国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各自为政的监管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导致执法力度不到位。
1.3 部门监管不力
在食品安全监管环节,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基层执法人员只“管”不“监”,因为“管”是权力,可以从中捞取好处,“监”是责任,容易得罪人。由于执法人员薪酬很低,被造假企业收买是很容易的事情。结果,执法人员成为了造假链条中的“分利者”。有了执法人员的保护,造假者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1.4 企业道德操守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企业发展中的矛盾突显出来。我国转型期的企业道德责任受到了社会背景和总体环境的影响,总体的情况不容乐观,企业道德责任缺失的状况比较严重。国际国内的经验表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已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创造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企业道德责任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社会实践,对企业发展极其重要。但在现今企业发展中,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却是时有发生,给现代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从三鹿三聚氰氨到双汇火腿再到上海超市的馒头事件,都在拷问企业社会责任与道德。
2 加强食品安全的措施
2.1 加强立法,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应尽快制定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细则或相应的地方法规。目前一些地区已经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地方立法并不多,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在2011年4月11日上午二审《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草案)》。“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内容上要结合实际,有所创新。进一步完善监管的体制、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在立法的形式上要坚持科学立法,使法规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就目前法律规定而言,有些法律责任要追溯和问责有难度,应该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
2.2 加强部门监管
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机制。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食品安全法涉及环节较多,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部门较多,因此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才能使监管少出漏洞,部门间协调更加紧密。
2.3 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借鉴深圳市做法,可以在食品企业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目前,深圳市共有100名食品安全管理员上岗。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管发展纲要(2011-2015)》,“十二五”期间,预计在未来3年内,深圳市11万余家持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都要配备至少一名食品安全管理员,进一步提高深圳市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预计到2015年,深圳市重点产品市场以及生产的食品抽检合格率均在92%以上。
2.4 借鉴国外经验食品安全机制
可以借鉴法国政府控制食品安全的机制,来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法国政府通过使用特殊质量认证和标识,严格控制食品安全。目前已建立了一个具有良好信誉和极高权威地位的食品认证机制。食品认证标识赋予产品更强的抵御危险能力,消费者可以放心地根据食品标签买到符合卫生和健康标准的食品。法国国内针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设立了包括由政府统一管理以及各大超市自我管理等两种模式的认证和标识制度。法国政府统一管理的食品和农产品认证标识,主要由法国政府农业部和经济部会分别委托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发放、监督和管理。目前法国农产品和食品领域共有4种经由政府认可、并且统一管理发放的认证标识:包括原产地冠名保护标签(AOC)、生态食品标签(AB)、红色标签(LR)、特殊工艺证书产品认证(CCP)等。
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综观欧美食品安全体系,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具有完善的管理机构,而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协作;三是以科学的风险分析、评估和管理为基础,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四是强调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五是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验;六是强调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交流和国际合作。
2.5 建立个人诚信系统
保证源头的治理,对于违法企业的主要责任人一定要加重处罚,可以尝试建立个人诚信系统,这样会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诚信起到一定的监督约束作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6 强调法律执行过程规范化和持续性
目前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出现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当这阵风过后,假冒伪劣商品又重新泛滥起来。这种缺乏规范和持续性的打假过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应有规范化和持续性,对食品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
3 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3.1 打造从“田间到餐桌”覆盖完整食物链的风险监测网络
通过建立覆盖完整食物链的风险监测网络,并适时向社会食品安全预警或消费提示,来保证我国食品的安全。
3.2 建立企业退市惩罚机制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平台,不断完善信用征集、评价、披露和奖惩制度,2003年至今,共将4919种危害较大的不合格食品和56家屡出问题的食品生产企业以及7个地区的产品清退出首都市场,并录入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形成品种退市、企业退市和产区退市的惩戒机制。
3.3 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将实行一票否决
各地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绩考核办法,某地监管部门出现食品严重责任事故的,将实行一票否决制,年度考核结果定为不合格。以此来强化政府监管。
【关键词】食品安全;高职院校;营养教学;实验方法
在现今社会中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现在大、中、小学生一样,属于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甚至因为教学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原因,可能还不如一些中学的食品安全卫生更有保障。因此,怎样更好地运用营养教学保障高职院校的食品安全卫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和改进的重点。本文中通过对营养教学试验方法的分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食品安全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教学相结合的重要作用
1.高职院校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简介
高职院校食品安全卫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食堂饮食安全卫生。大学的食堂可以说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场所,一些高职学校食堂清洁设施陈旧老化,缺少必要的贮藏设备导致肉类的存储不合理以致生熟混放交叉污染,安全卫生的意识没有到位。
(2)学校周边食品安全卫生。高职院校周围有一些商店,这些商店没有通过有关部门颁发的营业资格证书,许多食材的卫生安全也令人担忧,如拉面馆,烧烤店,奶茶店,食材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质检,这些小店数量多,环境差,无法保证其卫生质量安全,直接对各种学校的饮食健康安全构成威胁。但学校感到有心无力,屡禁不止。
2.保障高职院校的食品安全与营养教学实验的重要作用
营养教学实验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病从口入,通过营养教学实验,可以了解不同人群营养需求以及营养健康知识,可以运用现代营养知识,预防各种食品安全隐患。食堂人员如果了解并掌握了这种营养教学相关知识,认识到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严重性,提高食堂安全卫生程度,减少食品源危害,为高职院校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就餐环境,确保食堂的安全运行。
二、营养教学实验的具体方法
1.从高职高校实际出发,明确实验要求
在高职院校营养教学的实验过程中,各个高校有不同的硬件和设施参差不齐,必须针对学校不同的条件,从而进行不一样的操作。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和内容是整个营养教学实验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应开展有关营养学知识应用的训练,重视营养实验的应用技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明确实验要求。
2.创新营养实验教学模式,更新营养教学实验方法
(1)以赛促学。举办营养实验操作比赛,让学生分工合作。主动设计最具营养价值的食谱。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2)教学做一体化。整个营养教学实验以学生的操作为主体,教师作以必要的辅导,老师通过在实验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在理论教学这个环节中强化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
3.结合社会热点,丰富实验项目
一个社会热点往往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营养教学实验方法可以具体针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作为实验的样品。当前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地沟油”事件,可以组织同学们将从超市里买来的正规品牌精制油与小摊位上的经过反复煎炸的劣质油作对比,让她们在学习营养实验的过程中对身边的食品做出正确的营养价值评判标准,学生也可以明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4.完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通讯等设备飞速发展,为教育学习带来了便利,将关于营养教学的实验方法的参考书,资料以及视频上传到网络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快速地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必要时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易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插入一些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当代先进教学模式相结合。
三、总结
在当代社会中,营养教学试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对传统营养教学实验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在营养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食品安全教育的问题并反思,检讨自身的不健康行为,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高职学院食品卫生安全的严重性,所以应该更加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知识,确保高职院校饮食安全,健康,和谐与科学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食品安全方面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包永华.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2)
[2]刘望,康林,高必达,陈冬美.面粉中毒麦成分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0(03)
[3]赵圣国,王加启,章玉涛,胡小丽,卜登攀,周凌云.乳及乳制品中IgG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0(11)
[4]张月义,韩之俊,季任天.浙江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北农业科技,2007(11)
[5]窦勇.提高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的新思路[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12)
一、工作目标
健全政府重视推动、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主动参加、百姓积极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各部门、行业制定明确的质量提升目标和质量工作方案,逐步夯实质量基础,有效强化质量监管,不断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促进全市产品、工程、环境和服务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质量强市的认知程度进一步增强,质量工作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二、任务分工
(一)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1、强化质量基础管理,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保证制造业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不合格产品后处理率达100%。提升质量安全监管的整体水平,无重大区域性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畅通“12365”质量投诉信息平台,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市质监局负责)
2、实施名牌战略。在大型骨干企业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和质量考核制度。鼓励、帮助企业积极参与各级品牌奖项的争创活动。力争有效期内的名牌产品达到103个,指导企业争创省质量奖和市长质量奖。新申请国内注册商标2500件,国际注册商标4件,地理标志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3件、市知名商标30件。(市质监局、市工商局负责)
3、夯实质量基础。围绕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大力实施标准战略,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新增主导制定地方标准4项,建成1个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争取有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会或工作组(TC/SC/WG)由我市筹建。建立健全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环保、低碳、节能认证。保障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市质监局负责)
4、扎实推进全市重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全年总体合格率达95%以上,不合格产品追溯率达到100%。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三品认证新增100个。加强生猪屠宰管理,推进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工作,加大私屠滥宰打击力度,保障肉品质量安全。(市农委负责)
5、做好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强粮食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提升粮油质量监管能力,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市粮食局负责)
6、加强食品、药品、医疗器械、餐饮环节食品、化妆品监管,防止重大食品、药害事件发生,防止食物中毒、化妆品、医疗器械质量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在药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GMP认证,药品经营企业全部通过GSP认证,重点食品安全状况保持稳定良好。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合、市县(区)联动、区域联防、政企合作、市民互动的食品药品打假立体防线,不合格产品处理率达100%,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市食药局负责)
7、严格进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把好产品质量关,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检验一次性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不合格产品后处理率达100%。争取国家级饲料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鼓励、指导出口企业争创省、市质量奖,推动全市出口企业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健全有效的出入境动植物疫情疫病预警防控机制和食品进出口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检验检疫局负责)
8、鼓励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动员企业开展质量攻关活动,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社会责任。(市国资委、经信委负责)
(二)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9、规范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促进全市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以及备案工程合格率均达100%。强化建设工程安全监管,不发生重特大安全质量事故。(市住建局负责)
10、强化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保证辖区内竣工交通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积极组织参加省级以上优良交通工程奖的评比活动,提升交通工程质量水平。继续开展“快客”、“快货”、“快修”品牌创建工作,打造运输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消费者信得过的行业品牌。加强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经营行为的监管以及出租汽车行业的管理,保证工作质量。(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11、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建立质量投诉机制,严控工程施工关口,全面提升全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能力。强化以涟东灌区节水示范项目为代表的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动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市水利局负责)
12、加强对重点设备、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安全监管,强化安全隐患整改督查力度。年度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0以内,力争低于0.25。(市安监局负责)
(三)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13、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树立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旗舰型标杆企业,打造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市长质量奖,加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起完善的质量诚信体系,推动全社会质量诚信意识普遍增强。(市经信委、市质监局负责)
14、加强对旅游服务标准和设施建设标准的宣传,重点通过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景点复核,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大旅游投诉处理力度,重抓旅游安全生产,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促进旅游服务水平提高,营造放心、安心、满意的旅游消费环境。推动苏北旅游中心建设。(市旅游局负责)
15、推广商贸服务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大对商贸企业的规范引导,逐步提高商(超)行业用户满意度。加大对出口品牌的培育力度,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提高品牌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市商务局负责)
16、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按照“精简、规范、便民、高效”的原则,全面清理城乡社区承担的不合理负担,解决影响城乡和谐社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优化社区服务功能,形成城市社区“6+X”和农村社区“8+X”的功能设置,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完善“八室、两超市、一场所”,造城市社区15分钟服务圈和农村社区3公里服务圈。推进县(区)、街道、社区三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市民政局负责)
17、在医疗行业中全面推广服务质量标准化,促进医疗服务规范化。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现护理服务无缝隙。完善血液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实现无偿献血网点全覆盖。(市卫计委负责)
18、健全与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隐患自查和监督检查,有效防范校园食物中毒事件发生。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市教育局负责)
19、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逐年增长。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组织实施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项目,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市科技局负责)
20、建立普惠型、全覆盖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侵犯版权的违法行为,重点查处盗版教材教辅、计算机软件和音像制品等非法活动,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不少于3万册(盘、张),案件查处率100%,结案率90%。(市文广局负责)
21、建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区。严格落实《银行业消费者投诉处理规程》,建立联动处理机制,组织银行机构签署《维护银行业消费者合法权益公约》,强化银行机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大村镇网点、自助银行建设力度,扩大“阳光信贷”适用范围,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行一品”创新工作扩大成效。(市银监局负责)
(四)提升环境质量水平。
22、制定年度推动环境质量提升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比重达92%以上。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对企业整治实行“三个一律”。对全市建筑(拆迁)施工工地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减少扬尘污染。严格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划定限行区域,严格准入国IV车辆。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常年秸秆禁烧。推动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市环保局负责)
23、大力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落后产能。完成省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节能任务(市经信委负责)
24、强化对饮用水源地河道的巡查力度,抽检结果及时上报,保证辖区内不发生重大、特大水污染和水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市水利局负责)
三、保障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将各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纳入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县域质量工作推动力量。(市政府办公室、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2、各县(区)人民政府将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组织推动机制,制定本辖区的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抓好推动落实。(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3、健全质量强市工作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建立质量强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质量问题。(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4、对照国家质检总局下发的《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指导意见》,制定符合市实际的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工作方案》和《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争创工作的要求、原则和目标,细化各项具体任务的时间进度和责任单位,全力推动争创工作的有序开展。(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二)加强政策扶持
5、将质量强市活动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技术标准、质量改进、品牌培育等方面的财政政策、资金投入。加大对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等检测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重点企业或组织导入绩效模式,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和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的支持力度。(市财政局负责)
6、严格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实施综合性产业政策。组织重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指导协调和组织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推广服务质量标准化工作,实现服务质量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推进服务业企业争创质量奖。(市发改委、市经信委负责)
7、健全质量分析统计制度。力争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质强办牵头、各有关单位配合)
(三)加强舆论宣传
8、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各类媒体客观质量问题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质量月等主题活动宣传质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加强质量舆论监督,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电视台、日报社负责)
(四)加强督查考核
9、委托具有资质的调查测评机构,开展市民质量满意度调查,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以及公共管理质量水平的满意度。(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关键词:人文廊坊;社会建设;文化
本文为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2097)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28日
廊坊建市20多年来,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作为城市软实力之一的文化建设仍显匮乏,对城市精髓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较为滞后,这不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更难以明确清晰的城市文化定位。廊坊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政府决策者的高度认识,需要凝聚统一的价值体系,需要遵循历史面向未来,更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启示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引导城市的未来形态。
在廊坊市第五次党代会上,赵世洪代表四届市委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廊坊”的奋斗目标,即实力廊坊、生态廊坊、智能廊坊、休闲廊坊、商务廊坊、人文廊坊、和谐廊坊、幸福廊坊,对于廊坊的城市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人文廊坊”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文廊坊”建设是适应世界城市人文主义复兴与再生潮流的需要。城市人文主义在经历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兴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近代功利主义商业城市,以及《花园城市》的理想之后,终于在1996年拉开了社会发展与管理模式转向人文时代的序幕。城市人文主义生生灭灭,沉沉浮浮,在21世纪得以真正现实地复兴和再生。此类发展动态说明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如同19世纪、20世纪以工业技术革命为起点的经济时代一样,21世纪将进入以环境革命为起点的人文发展时代。“为了成为文明的策源地,城市应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Richard·V·Knight,1996);“城市必须人道化,一定要与经济主义决裂,创建一种新的伦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城市伦理,而且一定要强化当地人彻底重新认识城市的能力”(Celine 1996)。“城市即人民”,当这样的观点渗入城市时,城市人文主义将得到完全意义的复兴与再生,城市的人性化与人道化将使城市能自觉地运用文化以教化为先,成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核心。“人文廊坊”正是在这种大的世界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二)“人文廊坊”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做出的战略抉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让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如何让老百姓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以人为本,单靠之前的高速GDP增长来衡量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城市的人文精神面貌来体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是“十二五”起始之年,也正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是廊坊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期,“人文廊坊”建设会更好地为廊坊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重要贡献。
综上,“人文廊坊”建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目标既适应世界历史人文城市建设回归的潮流,又符合中国当前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要求,是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现实性的城市建设目标。
二、“人文廊坊”的内涵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简单聚集。城市最根本的内涵——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具有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建设“人文廊坊”,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方面,使廊坊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品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城市;就是精神文明要上新台阶,成为有高度文明素养的城市;就是文化教育要高度繁荣,凸显文化中心特点;就是要社会更加祥和安定,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人文廊坊”理念的内涵是“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成为廊坊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孕育廊坊主城区地貌特征的龙河、凤河的“龙凤合舞”形象为外在标志,龙凤文化的城市特色形成。具有历史传承和地域性格的健康文化得到创造性挖掘和大力发展,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成内聚合力、外具魅力,内涵高尚、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三、“人文廊坊”建设的主要内容
“人文廊坊”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需要通过一些载体来实现。“人文廊坊”内涵阐释中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完成。只有在一种和谐、健康、稳定、繁荣的社会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人民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所以,“人文廊坊”建设要落脚于推进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点是城市文化的建设。
(一)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教育、住房、社保、医疗、食品安全等方面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一个市民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正是“人文廊坊理念”的具体体现,廊坊要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不断加大这些问题的解决力度。
1、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推进就业促进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不断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人们都有责任来共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要在政策上倾向于就业,要在大项目上拉动就业,要在管理上调节和促进就业。而民营企业要能大力吸纳人员就业。需要就业的人员要能主动转变观念,自主就业,自主创业。
2、加大教育投入,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廊坊市民。着力提升全市教育均衡化水平,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享有安全健康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加快市区学校建设,新建部分小学及幼儿园,扩建改造中小学,缓解中小学班容量过大现状。持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车管理,全力消除安全隐患。
3、加大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按照国家三个1/3的标准,高质量完成1.68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改善提升市区旧住宅小区水暖、外墙、路面等硬件设施及社区环境,规范提高物业管理,提升市民居住环境质量。
4、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施全民社保工程,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标准增长机制,使全体市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5、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强化疾病防控体系和妇幼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医疗服务质量,探索建立医患纠纷调处第三方仲裁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廊坊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整合全市卫生急救资源,实现每个乡镇都有标准卫生院、每个村都有标准卫生室。
6、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非法添加剂、瘦肉精、注水肉、地沟油和奶制品、酒类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健全常态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成市、县两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组建工作,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行全程监管,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三级联保责任制,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1、面向大北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文化产业的壮大,同样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内涵与张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血脉,共建、共享、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主城区综合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大剧院、科技馆、美术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一批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功能性设施。搭建公共文化活动平台,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全力打造“5·18”、“热气球节”等独具廊坊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抓好吕端和龙凤文化两大文艺精品品牌创作工程,着力抓好龙凤文化的深挖、提升和宣传,打造龙凤之城特色品牌。继续打造吕端系列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塑造吕端的艺术形象,进一步阐释和弘扬“大气、锐气、和气”精神,扩大吕端文化的影响。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市民教育等多个方面深化龙凤文化的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
2、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人文廊坊”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承、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广大市民行动起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抓好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机制,探索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提高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市属高校的投入,以现有的东方大学城、廊坊师范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基础带动整个城市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高校参与城市建设的机会和途径,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文廊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可以开展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演讲、征文、朗诵、专家讲座让学生从多维度去理解和吸收人文精神养料;发挥学生社团优势,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从而带动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升。
3、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发展,增强城市魅力。城市的宜居环境,不仅仅是指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更是指人们社会活动的文化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高文化的服务能力,扩展城市宜居环境,还可以增强文化的传播能力,构筑城市文化氛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先进技术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使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文化的历史积淀,深化城市人文内涵。此外,人文旅游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城市历史的手段。
文化产业的壮大是人文城市所必须具有的张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市域文化只有与产业有机结合,与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抓紧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成为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廊坊依托“5·18”经洽会、“9·26”农交会,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活动。每年元旦、春节、元宵节、“十一”等节假日期间,举行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为节日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利用一些大型运动会和重大体育赛事使全体人民共享文化盛宴。但必须看到,廊坊的文化产业还很不发达,没有知名的文化品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文化消费的需要逐渐增强,买书、看电影、看演出、看比赛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新的消费需求。政府一方面要适应群众这一需求,不断培养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层次;另一方面要抓紧扶持打造一批新兴的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从而提升“人文廊坊”建设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曲凌雁.城市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和复兴[J].城市问题,2002.4.
[2]陈剑.论“人文北京”建设的内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