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区域发展论文

农业区域发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区域发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区域发展论文

农业区域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1.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化解城乡二元经济困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培育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增强城乡产业间的互补性,为化解创城乡二元经济困局提供新思路,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群体的劳动生产效率。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和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较低问题交缠为一体,并归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通过实施农业生态旅游战略,有助于化解旅游目的地的农民隐性失业问题,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领域转移。农业人口向新兴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利于提高传统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效率。其二,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强传统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增进农产品附加价值,提高农民群体的经济收益。在部分农村生态旅游业发展较好地区,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已然崛起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并为旅游目的地的农村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旅游战略的实施在有效增进农村居民个人收益的同时,亦将促使农民将部分旅游产业收益向农业领域转移支付,从而有力的夯实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增强区域旅游市场活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给区域旅游经济带来显著的宏微观经济效益。与传统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风景区项目建设需要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不同,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固定资产基础是农村地区丰沛的农业生产资源,其所需投资资金相对较少,对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平较低。因此,从宏观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收益比较高,且基本无前期投资资金偿债压力,故而可以为项目实施方企业和农村居户创造较高价值,有效促进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再者,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优化区域旅游经济的微观经济效益。在生态旅游发展基础较好地区,农业生态旅游逐步跃升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有效增进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其三,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与外延的方式来拓展旅游产业链,增进区域旅游时市场所能获得的价值增值。通过将旅游业与第一产业农业相结合,可拉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向产品深化和价值链增值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1.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问题农民传统的经济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经济活动。此种小农经济形态固然凭借其乡土气息来吸引众多的乡村生态游的游客,但是其经营组织形式的内在缺陷制约了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主要表现为个体私营型组织形式,其游客接待形式主要表现为家户式分散经营。这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难以从旅游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线开发等较为宏大的视野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再者,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企业的经营模式相对粗旷而缺乏精细化市场开拓能力,经营方法的原生态特点有余而现代性不足。故此,在小农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缺乏规模扩张潜力,从而制约其获取必要的规模效益来增进自身产业化发展空间,使得小农形态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供给停留在粗放型、低附加值阶段。

2.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制约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展开产业链合作的能动性。当前我国各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经营市场呈现恶性竞争局面,各地经营者采取各自为政策略,缺乏以产业链整合为动力来达成企业间合作并形成良性竞争局面的能力。与传统旅游产品开发相比,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下游服务和产品开发环节的投资收益比相对较高。但当前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开发多停留于初级农产品开发和浅层次的农业生产体验经济开发层面,缺乏以农村地区独特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为基点来深挖农业生态旅游的增值服务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其二,农业生态旅游企业间缺乏以产业链为轴心来成系列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必要资金支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丰沛性与开发资金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潜力。当前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多以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农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文明为原材料实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作为农村生态旅游服务与产品的重要卖点,农业自然与生态资源及附着其上的乡土文化都与农户的分散型生产与生活习性相关。但是,将分散型农户系统地组织为可提供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与设备的旅游基地需要大规模的农村基建投资,该问题实质是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问题,单靠旅游运营机构的经济实力难以解决上述问题。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优化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政策体系以创造社会效益立法机构和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知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支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其一,立法机构应当制定健全支持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律体系,为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立法机构应当加快《旅游资源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以有效落实《宪法》第九条关于“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免遭旅游开发机构或个人的非法侵占或破坏,从而保障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制定规章制度,以有效规范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秩序。虽生态农业产业的生态系统较为稳健,但其环境自净功能仍有限。故地方政府应紧抓旅游目的地地区的生态景观布局设计和少量旅游建筑项目工程建设规划,控制农业生态旅游区内总污染排放量水平,力求生态景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背离景区规划的项目建设。

2.开拓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以创造经济效益通过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的持续产品创新,有助于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注入发展动力,进而激发区域旅游市场活力。其一,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农村传统乡间民俗和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通过在城市近郊乡村地带开发特种农产品种植园,引入本地居民较少见识的农产品种植业的方式,来吸引本地城市居民参观游览。其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开发者可以农业生态科技为依托,将农业生态科技与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向旅游者呈现高效农业的技术魅力。其三,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机构可将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体验作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卖点。农业生态旅游的游客通常还肩负着生态农业参与者的使命。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者应当充分考虑游客的身份特殊性,从增强游客体验水平的角度来开发新旅游产品。例如,农业生态旅游可在旅游目的地开辟特色蔬果园,并由当地农民指导游客动手参与浇水、施肥、修枝和采摘果蔬等农业作业及农产品加工等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区域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淮南依靠本区域煤炭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区域经济做出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逐渐出现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加之煤炭市场的低潮期影响,城市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迫在眉睫。本文以淮南周边矿区为例,结合淮南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在系统评价淮南矿区新型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不同难题,因地制宜提出对应新型农业发展途径,使废弃的土地资源得到再生与循环利用,为淮南新型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资源枯竭新型农业发展途径

0 引言

淮南依靠本区域煤炭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区域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逐渐出现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加之煤炭市场的低潮期影响,城市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迫在眉睫。同时淮南市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包括国家级农业示范区3 个在内的市级以上示范区60 余个。因此,淮南市新型农业模式的发展可行性强,潜力巨大。

本文以淮南周边矿区为例,在系统评价淮南矿区新型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不同难题,因地制宜提出对应新型农业发展途径,使废弃的土地资源得到再生与循环利用,为淮南新型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1 淮南矿区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1.1 地貌情况。地形地貌决定农业发展面积,淮南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发展,淮河以南多为丘陵地带。

1.2 发展布局。淮南城市发展布局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总面积广却分散,众多煤矿企业分割城市,严重制约城市集约型发展,但这确是新型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多个小城镇由市中心带动起来,会起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循环效果。

1.3 水资源较为充足。水源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淮南却成为了促进因素,据统计,淮南市年降水量达到10 亿立方米左右,同时淮河上游具有大量来水。

1.4 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2009 年,淮南市印发《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并着力打造都市农业“一圈三区”新模式,即主城区都市农业圈、潘凤采煤沉陷地都市农业区、凤台加工服务型都市农业区和毛集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区。

2 面临问题分析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建在金库上的城市”,但是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资源匮乏,带来一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1 塌陷区面积大。淮南煤炭资源开采几乎都是井工开采,煤炭开采之后会形成大量采空区,随着采空区自然充填,地表会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区,进而造成积水和沉陷湖等,导致生态坏境的破坏,众多的塌陷区也分割了耕地面积。具体塌陷面积见表1。

2.2 土壤质量下降。由于长期排矸开采,各煤矿均有大量矸石山,矸石经受雨水冲刷,有害有毒物质流经土壤,同时采空区的塌陷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进一步造成农业生态物质元素钠磷钾不平衡。

3 解决途径探究

农业的发展根本问题是土地,而类似淮南这类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最大问题正是土地破坏,因此,充填开采和土地复垦是重中之重。

3.1 充填开采。利用井下采空区处置煤矸石的充填采煤技术,既可以减少煤矿固体废弃物排放、又可以减轻开采沉陷灾害、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理想途径和关键技术之一。充填开采可以实现地面沉陷的微变形和保障建(构)筑物安全;改变大量矸石升井占地堆放并污染环境、地表塌陷破坏环境和“三下”呆滞资源浪费的多重被动局面。对于新型农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2 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由于采空区塌陷,导致地表土壤性质差异较大,针对不同情况,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复垦措施,以保证土壤生产力的恢复。针对尚未稳定的塌陷区,积水深度和塌陷区域在动态变化,根据变化规律,在湖底进行水产养殖,已经形成的稳定边坡发展水产作物;针对塌陷稳定但盆底较浅的塌陷区,可以采取人工造田,同时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模式;针对已稳定深层塌陷区,可采用水产养殖与加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

此外,可以在矿区周围进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矿井塌陷区建设为人工湖,围绕修建人工游乐园,同时可将废弃矿井加入游乐项目中,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4 结论

本文针对淮南矿区塌陷区等不同实际生态情况,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实现资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产业化的升级和创新。

淮南市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将塌陷区改造发展新型农业,不仅可以实现科学系统化的产业结构,同时能够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收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坚持政府引导、项目带动、科学调整、技术依托的模式,必将促进淮南矿区新型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创造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给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任秉元,董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12).

[2]吴海峰,苗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13(01).

[3]吴海峰,苗洁.新型农业现代化探讨[J].农村经济,2013(02).基金项目:

本论文属于支持百名优秀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基金项目(2014XS03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ZXYB201305)。

农业区域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旱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4]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农业区域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农业区域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长寿区 乡土地理 新课改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9-01

一、新课改对乡土地理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明确作为必学内容。并且对乡土地理的范围及教学做了进一步说明:“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新课改背景下,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而富有实效的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可以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进行地理新课程教学与乡土地理整合显得十分必要而有意义。

二、区县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现状

首先,从区县的整体教学来看,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质量,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采取题海战术来换取高的升学率,从而为学校获得好的社会声誉。因此,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素质教育成为空头口号。

其次,从地理学科状况来看,由于乡镇和农村中小学缺少地理专业教师,使区内初中和小学对于地理学科教学缺乏,很多学校根本就不上地理课。这与新课改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背道而驰,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地理教学也只是纸上谈,缺乏实际行动。

三、用乡土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案例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学生通过和他人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相互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激励落后者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引导学生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案例教学却既能让学生从案例内容中学到知识,也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相互交流中提高能力。

案例教学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先对案例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2. 丰富的乡土地案例储备

地理案例是地理事像的载体,案例教学就是以某事像作实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案例要体现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案例,所以需要选择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

3. 形成乡土案例,并充分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学具有的重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实践性强,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形成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中讲到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形成一个乡土案例。操作步骤如下:

(1)学生和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目标和调查的内容,以体现哪些知识和问题;

(2)将学生分为农村实际调查组和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利用网络和他们自身的条件进行查阅地理信息;

(3)分派任务。农村实际调查组要调查的内容主要有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区内各乡镇的主要农作物,长寿区的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经济交通,植被破坏的主要方式和原因等;

(4)组建兴趣爱好组,让组内学生分别负责将内容落实到学生并监督完成,保证完成的质量;

(5)整理筛选组合材料,形成乡土地理案例;

(6)讨论案例是否达到了初定目标,体现了初定的知识和问题,有哪些新的问题没有考虑到;

(7)回归教材,通过自己形成的案例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等方面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8)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状况。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而形成乡土案例和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了解了长寿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也掌握了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自然地理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懂得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更主要是知道这些区位因素怎么影响农业生产的;了解了长寿区植被破坏的方式和原因;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等。激发学生为今后农村的发展有所思考,增强爱乡热情。

另外,学生们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掌握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步骤,并通过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进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曹传道.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