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实践感恩父母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奔着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特色和学校现状,坚持以实践资源开发为载体,实践创新为指导,长效发展机制为保障,完善管理方式为手段,逐步构建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探索社会大课堂实施的模式和特色,从而促进学校内涵新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对党、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思想和能力。
7、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欲望。
8、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9、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发展。
10、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活动形式
各班学生以中队、小队等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要求全员参与,并提倡参加多项活动。各中队辅导员指导各小组制定好活动计划后以中队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四、活动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博物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厂、机关、社会福利单位等,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①绿色环保宣传;②水质污染情况调查;③白色污染调查研究;④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⑥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⑦公交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⑧我县旅游资源状况调查;⑨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⑩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等。
3、社区服务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
4、感恩活动。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费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记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几年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献上一份新年礼物,学会感恩父母。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盘点多年来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教师,学会感恩教师;回顾你曾收到的关心和帮助,学会感恩周围的人;了解我们的生活变迁,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学会感恩社会。
5、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回收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为自己创收,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体现自己的价值。
6、学科拓展研究。结合所学的学科内容,进行实验、调查、实践和研究,如:科学学科的实验探究;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历史文化研究;数学、艺术、体育、健康等学科的实践研究等。
六、活动要求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首先要确保安全,每次活动时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安全预案,并指定专人负责。其次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活动小组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活动。
3、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4、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5、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6、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七、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教育部今年五月下发的《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以及《丹凤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认真组织实施。
2、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构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周超为组长,彭书青(副校长)为副组长,卢毅(主任)、彭远渊(大队辅导员)、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在教育教学中统筹安排,积极、主动联合社会各方面,因地制宜,构建开展社会实践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使之成为教育常态。
3、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正常开展。走出校门,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建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国防教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教育、安全健康教育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确保实践活动正常开展。
八、活动总结
1、撰写研究报告。各活动小组要按照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填写社会实践活动表,并形成以活动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图文并茂。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
我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大学生自身都认识不足。
1、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 虽然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是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实际上往往是考试成绩至上。长期以来,高校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和能力培养,而忽视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2、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父母一味注重孩子的成才教育,忽视成人教育。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一味的宠爱、溺爱, 不让孩子感知父母的爱,感知父母生活的艰辛,也不要求孩子回报,这就使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心态。正因为父母自身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的漠视,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
3、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受学校和家庭对感恩教育忽视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同样认识不足。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甚至认为父母、老师和社会都是欠他们的,而他们不欠别人。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感激、尊重和珍惜成了没必要的东西。相反,他们却不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缺乏反省,当然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1、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使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实践论来看,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 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 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 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 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要在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 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通过情境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所谓情境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3、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就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 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断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4.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是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实践证明,示范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同事的协助之恩等,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感恩教育。
5、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褒奖。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 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4)
[2]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7)
部分学生把父母的辛勤培育、倾情付出视作他们理所应得的,对父母缺乏起码的体恤和尊重,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
部分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对师长的教诲不仅不心存感恩,反而心存抵触以及怨恨情绪,漠视师长的教诲之恩。
部分学生在校获得奖助学金,他们在享受荣誉和资助的同时肆意挥霍,甚至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有的学生浪费粮食、乱扔垃圾污染环境;有的学生浪费自然资源、虐待动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明显;他们不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他们一味索取却不知恩、不识恩、不报恩、不施恩,漠视社会、自然、他人赋予之恩。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冲击了感恩教育
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在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利益以及价值的多元化逐渐影响了“90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以及我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逐渐被遗忘,部分“90后”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促销盈利,很多商家店铺大肆宣传西方“感恩节”,大家在庆祝“感恩节”时却忘记在“父亲节”“母亲节”等传统节日向父母、师长送去问候和祝福。此外,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大学生裸贷”“扶跌倒老人反被讹”等恶性事件扑面而来,强烈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不利于感恩教育的良性发展。
2.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弱化了感恩教育
“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其创造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让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然而,父母一味付出不求回蟮哪绨让孩子变得过于依赖父母,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与合作;自私自利,不懂得付出与感恩。
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重智育、轻德育”,过分关注成绩的提高、特长的培养,忽视了德行尤其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导致部分孩子智商高、情商低。总之,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形成。
3.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影响了感恩教育
高校教育功利化和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枯燥,不符合时代特点,脱离生活,缺乏现实性,不能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共鸣。第三,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拘泥于形式,缺乏长效性。
除此之外,高校感恩教育考核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教师只注重感恩教育的理论成果而忽视了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亦使得部分学生在参与感恩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时存在急功近利或应付心理。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与外化。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对“90后”大学生感恩及感恩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大力创新教育模式,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够确保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1.整合感恩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
(1)营造社会感恩新风尚,弘扬社会感恩正能量。政府应创新感恩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舆论功能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吸引力强等特点,营造感恩氛围,宣传感恩理念,拓宽感恩教育传播途径。例如,“回家”公益广告,引导人们感恩父母,关注空巢老人,实现感恩教育生活化,增强对“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吸引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感恩教育方面起到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
政府应发掘典型的感恩人物和事例,尤其是能引起同龄人共鸣的“90后”先进事迹,树立感恩道德榜样与行为模范,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健康的感恩氛围。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与宣传,对激发“90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其感恩习惯、坚定其感恩信念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庭支撑作用。在感恩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第一位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应身体力行,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夫妻和睦、孝敬父母、与人友善、大方豁达、知恩图报等父母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里学会感恩,学会尊师重道,学会团结友爱……而与此同时,“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孩子需求。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90后”的父母应与时俱进,教育方式应该与孩子的性格相结合,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容易引起其共鸣的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变教育为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另外,父母应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加强德育方面的培养和精神层面的教育,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好孩子。总之,上好家庭感恩教育第一课意义重大。
2.深化感恩教育评价,完善制度政策体系
(1)社会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确保感恩教育的成效。近几年,挪用资助等专项资金、做了好事还被受助人诬陷或敲诈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通过不当行为牟利的,应立法严处,从法律上制裁不法行为;用舆论压力来谴责不良行为。通过立法和舆论宣传,消除公民做好人好事时的担忧,坚定信念,净化社会环境,弘扬正能量。此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好人好事,加大宣传表彰和奖励力度,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2)学校层面。完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确保感恩教育的质量。“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但该课程具有时间短暂、形式枯燥、考核单一的缺点。要知道,该课程分数并不能直接说明和决定学生德育素质,也不能看到高校德育的成效。因缺乏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和考核评价指标,高校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开展系统、规范的感恩理论学习的同时,应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并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感恩评价和考核体系。学校可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都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活动结束后提交心得体会、照片、视频等材料,重视过程性评价;对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量化,记录在档,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的重要材料。
3.坚持高校感恩教育主阵地,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
(1)融合校园文化,构建感恩情境。校园文化在构建感恩情境、提高德育实效性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紧紧围绕继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开展。学校可利用网络、微博、微信、广播、宣传栏等校园媒体以及校园人文景观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此外,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构建感恩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2)开展主题教育,明确感恩意义。 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创造一些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感恩节等传统的中西节日来临之际,M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书信、摄影、朗诵、演讲等形式,表达对父母、师长、朋友、社会以及自然的感恩之情,将感恩大声“说”出来。
(3)积极践行感恩,培养感恩意识。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感恩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与活力。当然,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三支一扶”、社区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感恩从知恩、识恩的认知层面上升到报恩的实践层面,把感恩意识转化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切身体会到奉献的快乐,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教育活动比说教更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感恩教育不是理论上的说教、形式上的宣传、道德上的约束,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者应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万 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S1).
[2]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47-49.
1.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
(1)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缺乏。据相关调查表明,大约有10%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向父母索要钱物不得时会向父母表示不满。在被问及“是否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时,约有12%的高职院校学生表示只记得父亲的生日, 有14%的只知道母亲的生日,但还有近13%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表示对父母的生日全都不记得。这些调查表明,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对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艰辛表达感激之情。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父母感恩之心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2)对朋友的感恩意识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朋友和同学共同度过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处理好与朋友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朋友双方共同维系的。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感恩意识的人在友情方面的收获会更多。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能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同追求。但是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却时常会忽略对朋友的感恩意识。要知道,在收获真挚友情的时候,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待朋友要有感恩的意识。
2.发挥“两课”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中的作用
(1)加强对感恩意识教学的研究,发挥“两课”中“第一课”的重要作用。“两课”指的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也是高职院学生在校的必修课之一。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同时要提高“两课”实践教育环节的比重,将理论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发挥“第一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实践与活动设计,发挥 “第二课”的育人功能。“第二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对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组织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打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平台,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要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为首要目的,开展相关节日的感恩主题活动,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培养提高学生感恩意识的目的,让学生不仅能从心理上懂得感恩,还要从行动上去表达感恩。
3.让融入成为构建感恩教育氛围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环境中。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校园中,应当营造出充满感恩氛围的环境,并且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将学生平时生活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受到周围感恩气氛的感染,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育好人;感恩教育;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
担任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已经多年了,在这期间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所教班级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毕业成绩,得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一致的评价是上课气氛好,学生们喜欢学。虽然如此但我还是觉得工作并没有达到我所期待的目的,我和所有的教师一有个共识:成绩好并不意味着达到了教学目的,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走向社会时是个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人才。
在实施新课改的形势下,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这一观念应该深入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心,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是增强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的主导者。 这几年我注意从小处入手,在思想品德课上注重将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收到一些效果。
1. 在平常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
1.1 言传身教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总是听到“要给学生无私的爱”、“要把学生当朋友”、“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要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声音。孰不知那些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学生则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自私。他们冷漠地接收来自外界的一切关爱、关怀,却不知回报。这些责任在谁?这不能完全怪学生,我们的社会有责任,家长有责任,我们人民教师更有责任!
为此我们不妨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比如叫一位学生帮忙端一叠作业到办公室,学生离开时就对他说:“辛苦你了!”学生则会笑笑或说“不辛苦”。有一次课间休息,我请一位学生替我搬椅子,到办公室后,我歉意地对她说:“谢谢你了,真不好意思。”学生立即说“不用”,随即高兴地跑开了。做师长的就这样把人际交往的礼貌、感激在点滴小事中表现给学生看,影响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让学生知道别人对你做的一丁点好,都要记住,都要表示感谢。
1.2 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清明节、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抓住这些契机,要求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妈妈洗一次碗,帮忙打扫房间,与父母一起做饭,唱一支歌给父母听。有时住校时间长了,就要求学生给父母打个电话,汇报自己的成绩、收获,倾诉烦恼,表达思念;在教师节那天送给来上课的任课老师,全班起立大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从洋溢在学生脸上的笑容可知,他们收获了快乐。当然,这样的契机还有很多,如重阳节、劳动节以及亲人的生日等,都可引导学生去尝试着回报恩情。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3 发动家长进行感恩教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他们每天上课后回到家里,多数时间都是和父母即家长在一起,家长自然是对学生进行进行感恩教育的好老师。因此广泛发动家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况且,多数学生认为:他们一生最大的恩人是父母,要报恩的首要人选是父母。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再通过家长的教育,使学生的感恩意识更全面、更广泛,这样就达到了发动家长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
2. 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应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学生的道德健康成长。从教材的内容上看,初中教材的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还是相当大的,学生无法真正感受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从分析亲历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入手,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了解,并学会用理论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提高其认识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有相当一部分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观念,缺少合作精神等。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对“培养社会责任心”这一知识点较为冷漠且议论纷纷,认为中学生只要明白自己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就行,至于积极主动地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心是长大以后的事,是大人的事,根据这一情况,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对当代中学生责任心现象进行调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在中学生中培养社会责任心是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于是以“对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现象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应行而生了。设计这样社会实践,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