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年级中秋节作文

二年级中秋节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二年级中秋节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年级中秋节作文

二年级中秋节作文范文第1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一般老师的做法是:要么按照教材上的提示,照本宣科地给学生简单地讲讲;要么给学生读几篇作文选上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听听别人怎么写的。三年级的孩子听了老师的空泛讲解,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得其法,这就迫使一些学生想到了自己书包里爸爸、妈妈给买的作文选。学生模仿作文选、抄套作文选、说假话、说胡话,便从这时就开始了。

我一开始便让学生唱好写作文的“九字歌”,即“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针对这次作文,我具体地阐述一下我的作文“九字歌”教学法。

一、想什么

看到一个作文题,先找到思维的方向,静下心来思考我想写些什么,最后确定我能写些什么。

我在引导学生找到本次作文的思维方向时,是这样想的:当前许多学校迫于考试的压力,出于安全考虑,很少组织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连体育课也不给学生上,学生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很少有有趣的事、高兴的事。学生能写出自己真实的课余生活就不简单了,不一定非得让他们写有趣的、高兴的事,他们生气的事、不高兴的事,甚至伤心的事、难过的事,都可以写。只要是课余生活,都可以写。因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本来就是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我认为,教师教作文,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真实生活,给学生作一些切实、有效的引导。

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写课余生活,可以抓住课余生活中的一件事来写,你在课外经历的任何事都可以写。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是现在的课余生活,也可以是过去一、二年级时的课余生活,可以是课间活动,可以是双休日里的事,也可以是暑假里的事、春节的事等。从地点上来说,可以写学校里的,也可以写家里的,可以是放学路上的,还可以写其他地方经历的事。从内容上看,可以写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块做游戏,可以写课余做作业,可以写课余看绘画书,可以写课余写日记等。总之,可以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写愉快的事,也可以写不愉快的事(比如作业压着头,父母不让玩),双休日、节假日的事就更多了。

在“九字歌”中,“想什么”最重要。思维有了方向,作文就有了底。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拓宽思维空间之后,最后又“收”,即让学生从想到的那么多的事情当中,选一件最想写、最能写的,自己对它最有情感、印象最深刻的事。

一开始教三年级的孩子写作文,把思维的方法、选材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是很有必要的,对学生日后写作大有帮助。当前许多教师教作文,只让学生背作文选,不注重传授方法、训练能力,这是不妥的。

二、怎么想

学生确定了写什么之后,还要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件事我怎么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的部分写什么。即让学生明确思维路径,构想作文框架,这也是对学生考虑写作提纲的初步训练。这一步同样很重要,有了这一步,学生才能把作文展开,把一件事写具体、写完整,不至于出现写写停停、有头无尾的现象。

教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课余生活的作文,我在引导学生讨论“怎么想”时,发现有一些学生的作文思考路径还是不错的。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骑自行车

中秋节到了,爸爸给我买了辆自行车。我很高兴。⑵我骑着自行车去姥姥家走亲戚,和表弟、表姐进行骑自行车比赛。⑶经过几个回合的比赛,我得了第一,表弟第二,表姐第三。骑自行车真痛快。

去昆山

⑴我的妈妈、爸爸都去昆山打工了,我非常想念他们,经常哭。放暑假了,我终于可以去昆山看望他们了。⑵在昆山,我愉快地度过了十几天,去了好多地方,玩得很开心。⑶我多么希望妈妈能留在家里,我离不开妈妈。

三、怎么答

二年级中秋节作文范文第2篇

一、 识字:润物细无声

认读大量的汉字是培养低年级孩子阅读能力的前提。怎样才能大量识字?方法很多,但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阅读促识字,以识字促阅读。一年级学完拼音后,就可以培养孩子自己看拼音读物。在我校发的“课外阅读告家长书”上,有位一年级家长在回信中说:“孩子被评为‘识字大王’,因为孩子喜欢对照拼音,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一本儿童版的《西游记》反反复复读了不下于二十遍,不经意间竟认识了上千字,平时说话常冒出许多成语,令家长感到意外的惊喜。”其实,我们能从每一个喜欢看书的孩子身上发现他们识字量简直超乎我们的想象。于是我要求孩子们的小书包里放上一两本拼音读物,一有时间就看书。还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大力开展亲子共读,建设“书香家庭”。在校时间里,我也不放过每个识字的机会,每天都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故事用实物投影仪上打到屏幕上,学生边看字边听老师读故事。故事读完了再读一读故事里出现的生字词。学生的一些补充读物,往往是在早读课上,精选篇目领读。所谓“润物细无声”,在阅读中识字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渗透,是一种没有痕迹的教学,延伸了学生的识字空间,节约了学生的识字时间,可以说是实现了阅读与识字的双赢!

二、 阅读:快乐伴我行

一本书是一个视窗,阅读让学生了解世界并提升自己。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精神之旅和情感体验。爱读书的孩子手不释卷,令人欣慰。但也有些孩子由于引导不当或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把读书当成了苦差事。通过细心调查发现,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看的书大都是家长购买的优秀作文,甚至是《好词、好句、好段》之类的作文速成书,是我们的家长们太功利了,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所在。真正的好书孩子们怎么会不爱读呢?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书目,列出了长长的书单,让学生们“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鼓励家长通过各种渠道给孩子买好书,买自己孩子感兴趣的书。我还每月向学生重点推荐一本书大家共读。本学期我向孩子们推荐的第一本书是《三毛流浪记》,这本书插图形象,语言生动,可谓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着一颗颗童心,三毛跌宕起伏的命运使孩子们欲罢不能。在读书交流课上,每一个孩子都激动无比,争着讲三毛故事,抢着谈自己的感受。看着一双双高举的小手,我想,选一本好书,胜读十本杂书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摒弃一切功利的目的,让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没有压力地阅读,培养孩子爱读、乐读,就是孩子最大的收获。

三、 积累:积学以储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记忆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学习负担也不重,正是积累背诵的绝佳时机,但由于三年级才作文起步,所以不少低年级老师重识字、轻积累,认为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孰知“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二年级正是打好基础、培养习惯的时候,引导学生多背诵,多积累将会对孩子的一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孩子背什么呢?两个字:“经典”。课程标准中说道:“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及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让孩子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现代儿童诗、童谣,以及课外书中的现代美文片段。

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作出了不少的努力。首先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会背。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我经常在早读课上和学生比赛背,能超过老师当然很光荣,所有孩子都鼓足了劲儿和我比赛谁先会背。其次,我经常为孩子们讲《三字经》和《论语》故事,《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孔子拜师》等故事学生都耳熟能详。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教授讲《论语》,其中讲到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思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不幸的是颜回32岁就死去了。第二天,我就对学生讲了这个故事,然后趁热打铁,讲了另一句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故事讲完了,这两句话已经在孩子心里扎根了,当然扎根的还有思想的教育,心灵的洗礼。将故事与经典背诵相结合,寓教于乐,每日一背已变成孩子们每天的期待了。此外,诵读一定要坚持到底,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每日诵读现已成为我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相信习惯成自然,长时间坚持以后,一定可以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每个孩子的聚宝盆。

二年级中秋节作文范文第3篇

一、从语文课堂学习和教材中发现主题

语文课堂是学校实施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其中蕴藏了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有待教师和学生发现。

1.着眼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抓住时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例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与《秋天的图画》一组内容,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教师顺势布置了“寻找秋天”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用图画和照片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记录下来,并准备开展一个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教师先请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图画和照片,用一句话说说找到的秋天;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互相合作,把图画和照片进行归类,贴成美丽的“秋天风景图”;最后再请小组代表用几句话介绍贴图的内容。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围绕“寻找秋天”的主题,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观察、画画、拍照、讨论协商、展示介绍等活动中,灵活而富有创造地运用了课内所学关于秋天的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2.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地转化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加工处理,进行二度开发,使之适合教学的需要。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给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例如,《春天来了》一课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课。教材配有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提示了交际内容;“讲给大家听”的练习要求提示了交际的对象和“当众进行”的口语交际要求。如何上这堂课,才能体现“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要求呢?有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来到校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用眼睛看,用小手轻轻摸摸,用小鼻子闻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接着让孩子们说出自己找到的春天以后想干什么。

有的背起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一首接一首,从《春晓》《草》到《村居》,由单个背到齐背,到赛背;有的说起关于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还有的唱起了关于春天的歌儿:《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画起了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束缚,而是直接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情境中,并超越了口语交际的单一教学目标,不留痕迹地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找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把观察和表达结合了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既达到了教材预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

3.可从名家名篇中提炼追随名家的主题

如在五年级有老舍先生的四篇文章《风》、《草原》、《林海》、《养花》,通过学习,学生充分体验老舍先生在写景抒情中细腻而豪放的写作风格,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高尚情怀,也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之情。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确立《走近老舍先生》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去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去赏析老舍文章的精彩片断,写读后感等。让学生感受名家名篇的语言魅力,达到积累、感悟、体验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目的。

二、从小学学科整合中提炼主题

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活动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其他学科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请看以下一位教师的教学案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画报上看到了一张震撼心灵的画页,标题为:西部――希望的田野。我忽然很想抓住这个主题,让孩子们去关注一下西部,关注一下那片希望的田野!

有了这个打算,我很快就想到我们第九册的语文课本上有几篇课文就是和西部有关的,像《可爱的草塘》《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白杨》《高粱情》……我想,其它学科的课本上也肯定能挖掘到一些和西部有关的内容。于是,我翻开了第九册的音乐书、美术书、社会书。果真,本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认识行政区划》,这对学生了解西部大开发的大致面貌肯定是有帮助的。而下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西部一些省份的专门介绍,这当然也可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音乐书上,有一首《谁也离不开谁》,不就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吗?除了这首歌,我的脑海中突然又冒出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南泥湾》,相信孩子们也曾听过吧!至于美术课呢,它提出了想象画的要求,这自然又多给了学生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根据这个设想,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活动流程。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搜集、交流有关西部的资料,由学生汇报介绍懂得了什么,共享彼此的收获,然后在社会课上初步认识西部。其次,利用语文课,以“西部课文”强烈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西部。再次,音乐课上把《谁也离不开谁》这首歌也提前教,并补充教学一首《南泥湾》,除了唱以外,课堂上更多地穿插学生的说,让学生说感受,说畅想。并且通过图片和音乐的组合,让学生向往西部风情、赞美西部人民。美术课上则安排了想象画练习。最后,在对西部有了很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星期天为西部做一件最想做的事。让学生在极其深刻的体验之后,进一步自由地表现自我。

案例中的教师在画报的启发下,敏锐地抓住“西部”这个“整合点”,充分利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与西部相关的内容,协同社会、音乐、美术这几门学科确定了“关注西部”的学习主题。并调整了各学科的进度,将这些内容按比较科学的逻辑顺序整合起来。整个活动贯穿了“关注西部”的主题,综合运用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读书品味、唱、说、画等多种形式,最终形成了西部图片集、西部特产小宝库、西部传统节日汇编,还有学生给西部小朋友写了热情洋溢的交友信,引人注目的想象画等等。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了学习内容的整合,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从小学生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

1.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儿童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的欲望,有了这种探究和追问,生活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内容,儿童也因此实现自身的成长。但是,由于儿童生活阅历的局限,对生活的认识容易停留于事物或现象的表面,难以看清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主题,发挥“其内在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1]

例如,在生活中,用一次性塑料袋买菜的现象非常普遍,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可能熟视无睹的现象,教师设计了《关注“菜篮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有多少人买菜用篮子,多少人用一次性塑料袋,大概统计一下这一个菜市场一天用掉多少一次性塑料袋。接下来。采访父母长辈、朋友邻居等,了解过去买菜用什么,为何塑料袋取代了菜篮子。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然后,再去查阅资料,点击相关网站,了解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成本及其危害。通过调查,学生们了解到这种一次性塑料袋埋在地下几年、几十年都不能腐烂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正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孩子们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围绕“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活动主题,学生又协商确定了活动计划:1. 发倡议。认真学习如何写倡议书,如何增强其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2. 搞宣传。打起自制的绿色小旗,走向社区、闹市区、菜场进行宣传。用设计图文并茂的小报展吸引人们驻足观看;用有理有据的宣讲打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3. 做“篮子”。自己找材料、请师傅做“篮子”。4. 送“篮子”。把自己做的篮子送给左邻右舍,用行动唤起了大家的环保意识。5. 说感受。把活动过程、活动体会、活动收获写成文,编成诗,绘成画,谱成歌,并进行交流。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发挥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专业引领功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形成,让学生自己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学生真正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从地方风俗文化活动中发掘主题。地方文化包含了地方的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教师可以“依据儿童当前的经验、需要、兴趣等等,选择某一普遍化或理想化的文化生活的侧面,寻找足以满足和培育这些需要的材料,从而使儿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理解。”[2]在了解和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

3.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中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社会生活,天地广阔,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鲜活事例里发掘主题。如在八月中秋这样的良辰美景和诗情画意里,我们就可以围绕“中秋”话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查寻中秋节的来历,以“月亮”为主题收集历代文学家的诗词赋,中秋对联大荟萃,再通过多种形式把他展示和交流出来,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四、从小学生游戏活动中构建主题

依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处在小学阶段年龄的主要特征以游戏为主,爱好游戏活动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也是感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如果教学的主题能与将游戏活动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指导,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学生的兴趣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学习,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学习了《小猴子下山》与《狼和小羊》等童话故事后,可让学生练习排练课本剧;学习《捞铁牛》这课后,可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和设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捞铁牛”的方案。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二年级中秋节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渠道;语文学习能力

一、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生活阅历、教育背景等因素,他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纵观当前的小学生现状,知识都是来自书本,或是通过老师的教学得来,没有经过亲身实践,陆游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生活单调,且课余生活又沉迷于游戏、微信,浪费时间,荒废学业。据调查,本班一共43个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只有9人,其余的都是闭门造车。作为老师,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热爱生活,亲近社区,同时把学生带出去,亲历实践活动。

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自身具备的生活阅历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开拓生活领域,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地开发、优化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科学地加以整合,创造广阔的综合性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搭建练翅“平台”和展翅高飞的舞台。树立大语文观,培养语文能力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学生只有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才会羽翼丰满,才会有冲天之力。

二、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1.巧借社区活动,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社区常常会开展各种活动,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今年我们金蟾社区就举行了“大家缝制香包”活动。我早早地联系好社区工作人员,让我们的学生也参加缝制香包活动。学生很兴奋,有的从家中带来了彩线、布料、针、顶针、剪刀、小珠子等原料,有的从裁缝店要来了各种各样的花色边角布料和棉絮,有的上街购买了香草,居委会还邀请了辖区居民九人来社区,和学生共同缝制香包。大家穿针引线,用各色布头包上香药、缝制香包。不到两个小时,小巧玲珑、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香包琳琅满目地摆了一堆,有红辣椒、大南瓜、小柿子、杏胡、梅花、小香袋、各种小动物等,同时还互赠香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还让他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回校后,我布置了以这次缝香包活动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写下这次的活动内容,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精彩可述。巧借社区活动,学生不仅学习热情高涨,而且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使语文学习回归到了生活中,增强了语文的实践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有了这水,作文还怕没有素材可写吗?

作文来自生活,对真善美的认识也来自生活,对于这一点,我们也可借鉴国外,小学生的学习是轻松的,主要是培养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不是死x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包粽子、缝香袋,一旦学会就可以受益终身。长大了螺丝松了自己拧,灯管坏了自己换,水龙头漏了自己修,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走出屋子,与社区活动融为一体,受益无穷。

2.巧用社区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社区也是教育的阵地。如今的社区资源丰富,有音像教室,视听享受,网上冲浪,快乐阅读等,有趣又新颖的教学资源五花八门。所以,老师就该充分利用资源,让学生走出去,实践起来,使各种能力培养起来。

如,教学郑燮的《竹石》,我带学生来到社区,观看这里栽种的竹子,还有社区门口的假山。先让学生充分观看,对照古诗,反复诵读,把握诗的两个意象――竹与石,然后让学生以自己独有的视角去观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让看到的景物动起来,产生美妙的联想,在联想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悟,鼓励学生把这种感受和体悟以自己喜欢的文体写下来,可以编短剧,用演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展开了翅膀,有的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讲诗人看见这独特景象时的心情与感悟;有的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挖掘出意象的深层含蕴:石头代表着恶劣的生存环境,是逆境的象征,它同情竹子,多次劝竹子离开它,到肥沃的土地去生活;而竹子呢,无言无悔,不但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感谢石头给了它这么好的磨炼环境,让它练就了坚强的生存意志!最后,让学生站在社区小舞台表演。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社区里栽种的竹子和优美的环境,从诵读到洞察,从文本体验到生命意义的体味,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体验、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各地各民族的奇风异俗,以及国内外时事,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容。离开生活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没有活力的。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社区教育资源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社区的资源很多,像一个植物园,除了竹子,还有松树、樟树、紫荆花、桃花、茶花、冬青、黄杨等,只要留心观察,潜心研究,就会挖掘得越来越深,了解得越来越多,写起作文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3.整合社区资源,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难点。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很好地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形式新颖活泼,使学生可操作、想实践,富有意义又充满乐趣。比如,在“我爱家乡”的社区实践活动中,我这样开展活动:新桥旁边有一条宽阔的汇昌河,河水从清澈到浑浊再到清澈,中间发生了许多小故事。我让学生调查汇昌河,他们分工合作,有的采访老人,了解汇昌河的历史变迁;有的拍照;有的整理资料。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五水共治”的功劳,感受到河道工人的辛勤汗水,同时激发了他们保护汇昌河的美好愿望。其中一个学生写道:“烈日下,清理河道的工人戴着草帽,穿着长袖衬衫,脚蹬过膝雨鞋,汗水浸湿了整个后背,脸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脏水。把河床里黑乎乎的淤泥装到船上,运出去。从早干到晚,一连干了好几个月,汇昌河终于又回到了从前的美丽模样,河水清澈,垂柳摇曳。我们一定要保护汇昌河,珍惜河道工人的劳动成果。

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社区建设,把社区搞好,既是美好生活的向往,又锻炼了能力,走街串巷、拍摄、访问、宣传、整理、展示……一个小学生能做到这些,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比宅在家里强多了。小有小本领,大有大本领,做任何事都要从小做起,没有一蹴而就的。

4.巧搭社区资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深入开发社区资源,可以丰富和充实校本课程的内容。二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七第四项内容是背背谚语。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走进社区,去查阅资料、采访老人、访问邻居。仅两三天的时间,学生的采集本上,便多了许多如“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吃饭吃米,说话说理”“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等,有趣的谚语,还有许多精彩的歇后语。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细心的观察生活,从有趣谚语、精彩歇后语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村里人的话特别幽默生动,像我的妈妈说话就特别有趣。比如本来想做好这件事,没想到事与愿违,她会说“柴禾不着吹火棍着”;做事情不是时机,晚了一步,她会说“母猪泻肚子了才去扫猪粪”,惹得我们哄堂大笑。这些话都是写作的调味剂,难怪一些作家随身带一本小本子,专门摘录村民有趣的话,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仅是人们日常社交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因此,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细节,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场所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更多的学习内容,不断加以丰富,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语文来源于生活,有生活就有语文,两者不可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社区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探向课外,由校园伸到社会。巧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将学校教育的无形围墙,连通社区、家庭,形成教育多维互动的新局面。这样,语文教育的生活化不再是一句口号。社区是一个百花园,学生是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采得百花方成蜜。语文来源于生活,而与学生最接近的就是社区,就是大家生活的地方,熟悉这个地方,融入这个地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生活在资源丰富的社区,真是如鱼得水,如B入林。愿现在的雏鹰能在和谐的社区里健康成长,长大了成为冲天雄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