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计算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承担着很多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且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如何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于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中的应用
在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课程的安排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尤其是在课程的安排上,因为高校专业众多,课程门数较多,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得不同专业的课程安排都可以直观、有效的完成,同时也有助于随时进行修正和调整。此外,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上,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选修课管理系统,在学期初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进而使得课程的安排井然有序。最后,在教材的征订、教学改革的进行中计算机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计算机技术在高校考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考务管理系统中,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首先,考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试卷题库对试卷进行随机抽取,进而确定考试试卷。其次,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计算机上直接进行考试,学生的考试数据都保存到了计算机上,整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文/张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在课程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督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是极大的促进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的提升,有效的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摘要个阅卷的过程也由计算机完成,不但节约了资源也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可以学生能够在考完试以后不久就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助于他们及时的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进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再次,教师可以计算机存储的成绩进行客观的分析,从整体上来分析学生的考试状况,以及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为今后教学中及时的进行调整奠定基础。
1.3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从整体上而言,对学生成绩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存储、搜索、增加和删除,并记录平时的表现状况。在高校中,学生专业众多,课程五花八门,如果用手工进行记录、存储任务量不仅非常的大,而且在查找起来也非常的费力,工作难度不言自明。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只要在学期末将相关的数据信息录入学生成绩数据库中就可以进行存储、汇总、筛选和分析。不但可以方便查找每门课程的成绩,同时在查找每名学生的所有科目成绩以及班级的成绩等等都非常的便利。
1.4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督导中的应用
教学质量如何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就一定要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督导的监督和指导。通过在降雪质量督导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的科目的教师进行质量评价,同时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的优势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这不仅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期的质量评价结果,同时也可以使教师随时的了解自身的评价结果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1.5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日常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通常来说,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主要包括对教师和教室的管理,以及教学规范标准的管理两大方面。首先,在教师课程管理中的应用。通常来说,高校教师都具有较大的自由,除了课时不多外,在课下时间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手段,教学管理人员将相关的通知、文件以及信息到了学校的教学网站上,而教师只要通过上网就能够了解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种种要求,这不但降低了纸质通知、要求的浪费,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其次,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的对教室的管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有更好的了解,进而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教室的管理,包括教室的使用时间、教室的容量以及多媒体是否正常等等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时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对教室的使用情况有个实时的了解,便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调配。
2完善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2.1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不仅仅是要实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更主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所以,要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就要在工作过程中创新管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
2.2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建设
要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实现高效教学管理,就要强化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不但要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应该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管理理念的转变,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了解以及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
2.3要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对于每个用户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来说,安全性更为突出,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要注意安全意识的提升和自我保护的加强,同时要定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计算机技术中存在的隐患及时的清除和修复,以实现网络安全运行的目的。
1.1翻转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近年来,中职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是中职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要在统一时间内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是不现实的。而本杰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我校在《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仅以“制作‘访客信息’网页”为例。按学期初学生异质分组4~5人一组,每人都有不同的分工。(1)课前。每小组搜集至少1件拓展作品,作为课堂或课后学习资源。每个学生必须完成项目任务的制作。学生通过课本、网络视频等的学习,对表单插入和表单元素运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2)课中。由于项目制作的操作步骤基本固定,学生几乎都能制作完成。但是任务中涵盖的知识点学生是否都能理解掌握呢?课堂上,学生陈述作品制作过程,演示操作重点。如插入单选按钮时,三个单选按钮为一个按钮组,名称应相同,各按钮的选定值必须设为不同值;“选择(列表)”与“选择(菜单)”的区别等。学生在陈述、演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教师辅导、生生互助等,巩固知识点;(3)课后。学生制作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拓展作品,如职工档案页、学籍信息表等页面。教师将课堂随机生成性资源和优秀学生作品收集整理后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进行补救性学习。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登录优秀资源网站进一步探究学习。
1.2优化资源整合,构建高效课堂。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中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媒体性、文本性、人力性。媒体性指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文本性指教材及课程标准参考教材等,人力性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学生评价及教师点评等。《计算机原理》课程第二章“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第1节简单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常用数制的主要特点,第2节重点讲解常用数制的转换方法,显然第1节中的概念是学习第2节内容的基础。据此,本人制作约10分钟的微课视频,重点讲授“数位”、“数码”、“基数”、“权”的概念,设计导学案;开发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拓展题;学生登录进行网上学习及资源下载,页码如图1;推荐学生课前或课后观看优秀网络视频教程,利用QQ群、博客等进行互动交流。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教师可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课、精品课,进行二次开发,部分专业课要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直观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具体,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信息技术时代开放式的资源渠道,使学生在享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全面能力的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可见,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新知,寓学于乐,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1.3重构评价体系,构建高效课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客观、全面衡量教师和学生在各阶段的状态。教师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情研究及“以学定教”情况、关注学生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的评价体系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情绪状态、课前自主先学情况、在小组讨论中作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质疑拓展深度、知识内化构建,以及课后的学以致用等。重构的评价方式向学习态度倾斜,向团队合作倾斜,向实践创新倾斜,调动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积极性,有效实现了课程对接岗位的职教新理念。评价的方式还应多元化,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等参与的评价,力图使评价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公正。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有可能被激发,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环节,构建高效课堂。
2构建中职计算机高效课堂的反思
2.1教师综合能力要求。高效课堂,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更为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说、做、想、获、感等,学生的行动航标要由教师引导,教师要具有高超的导学能力;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度和师生、生生互动,如何能让“热闹”的学习“有序”地进行,取决于教师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学生表现弹性调整教学环节,教师要有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2.2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所做的系统规划,要基于知识学习、问题学习、计划学习和能力培养。教师要充分调研学情,设计学习讨论的问题、学习环节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要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基础的学习任务,提供有效学习资源;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程序等提出明确的建议,对学生分类,提出有梯度的学习要求;教师要依据任务目标和学情,充分做到“以学定教”。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面临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传统观念难以改变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重要表现就是高中教师的教学检验模式上和学生的学习观念上。在教学检验模式上,总体上仍沿袭着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试检验模式,计算机考试大多数还是笔试检验,即使进行的上机操作考试,大多简单易操,没有经过精心的考试设计,这显然与知识和技能综合性的计算机学科特点远远不适应,教育观念上仍没有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框架,教学质量不高。在学生学习观念上,对计算机学习同时也抱着一种应付了事的选修课程的学习态度,注重笔试成绩,缺乏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学习。这种情况下,高中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从老师以至于学生均未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没有达到新课标改革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有着与数学等基础学科的诸多不同之处,具有特别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来掌握。但在实际的高中计算机教学内容上,仍存在传播的知识过于抽象,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枯燥,缺乏实践的问题,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课堂氛围不活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受学校条件限制,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
当前,计算机课程虽然成为我国教学中一门必修课,但是受到各地学校条件及各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有些学生接触计算机接触的比较早,有些比较晚,有些甚至之前都没有接触过,这就导致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
4.教学模式不够规范,创新不够
在高中计算机现有教学模式中,仍存在不够规范和创新不够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计算机教学并不是高中教学的必修课,这种情况造成了计算机教学过程随意性比较大,形成了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模式上研究和创新不够的教学传统,即使新课标实施后,这种教学情况仍没有较大改观。在实践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没有量化的标准,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随意化的情况较为普遍存在,教学模式上缺乏系统性安排。例如,教师在安排在计算机作业题时,更多学生是在玩游戏,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画画,对作业处理中,大多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提高高中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应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基础上,重点转变对计算机教学的效果检验模式。一是结合高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的特点,通过课题式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将计算机考核放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培养上。例如,通过编写实用型或者趣味型程序的考试方式,考察学生对程序语言的实际把握能力。二是以人为本实施计算机学分制,结合教材,将考试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系统和操作系统等若干模块,完全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2.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计算机教学较强的实践性,高中计算机教学工作者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改中要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提高上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两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在上机操作能力方面,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时,一是教师要通过巡回指导对学生提问及时进行辅导和答疑,耐心细致的正确指导,辅导学生学习,二是针对高中学生活跃好动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很多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的情况,因势利导,比如布置学生自己编写游戏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鼓励学生课外开展创新活动,进行探索性的自主学习。例如,教画图软件图形的扭曲和拉伸课程时,引导学生用画笔画出三角形和矩形等,并通过横向和纵向拉伸工具,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和矩形等几何图形面积变化情况,尝试和数学学科进行整合。
3.开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所有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实现预订的目标。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教师应结合他们的实际,设计合理的分层目标,既让优等生吃得饱,又得让差生吃得了。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特性的不同可通过测试、考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分层,再依据各层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目的是让学得慢的学生来得及吃,学得快的学生吃得饱。学生的层数可根据学生具体人数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来确定,通常分为好、中、差三层。随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学生学习的快速分化,要及时地调整他们所在的层次以适应相对的变化。对于一些变化特别快的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调整,推动、鼓励学生由低层向高层递进。
4.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应重点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情景教学两方面入手。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努力搭建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在课上和课下,以朋友身份和学生探究学习,多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学生所想所思,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情景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质疑生疑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教学前,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经过合成的效果图片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教学目
的。
三、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学科走入高中课堂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种种不足,我们任重而道远,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解决问题,更好地组织教学,成了计算机教师首要的任务。上文中,笔者虽然针对提高计算机教学有效性提出了一些方法与对策,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挖掘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高中计算机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并且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会霞.计算机教学中对创造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7年08期
一、 计算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讲得多,练的少
现在书中有多是要在计算机上操作,但是在一些农村学校设备较缺,较少有机会在机上操作,就是数学科用计算机器,学生懒提买,学校也没有配备。所以我在课上只能是是针对几个学生光讲,如讲 sin37°时,说先按sin,再按37,最后按等号就是行了;讲 sinx=0.6求当中的 x 时,要先按sin -1 ,再按0.6,最后按0.6就行了。就是这么简单,可是讲了很多次有的一点也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计算器,也没有操作过,当然印象就不深了。
(二) 太重视计算机编程思维的渗透
在新课程中模块5,学到数列这一块时,有一个例题讲到用到计算机程序语言来描述数列这一块的,虽然比较简单,但对我们这样的学生而言显然是太难了,里面用到一些英语像if、while.wend等什么意思我要解释个半天,像是我在上英语课一样,然后里面的逻辑也要解释个半天。
我就是想不通像这些内容,本来是我在大学里学的内容现在怎么放到中学了,可以他们现在走也不好,就想教他们飞了,可能吗?
虽然我们希望把数学思维早点渗到计算机程序中,这是要求是好的,但有点操之过及,而且书上又是要求说这些程序不用在计算机上操作,我就想不明白,既然不用操作,那学它们又是做什么呢,这样不是让教师教得糊涂,学生学的糊涂吗 ?
(三) 不重视书中“信息技术应用”这一块的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是书中每一章节的课后阅读内容,教学上本来就不用讲的。现在我发现有一个问题,教师不教,学生也不看了,这一些内容相当于摆设,这是让编者伤心的事。 里面的内容编得确实是很好,写到各个方面,有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的,有用excell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也有用几何画板画图形的。这些内容让人看到计算机确实能解决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学好计算机太重要,这一样一想似乎学好数学就不太重要了,所以很多学生想学计算机而不想学数学了,这一点在近几年表现的很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四)忽视了数学计算“口算方面”的教学
在新课程中更加强调运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程序来解决问题,能教学生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当然是好的,当时现在我认为是过了点,以至于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用计算机器,口算方面的能力完全丧失,如算2*34*34 等问题他们也要拿出计算器来算半天,且当教师在上课用口算的方法算一些很简单的数据时,他们有可能听糊涂了,因为他们不会口算,从小时起就没有培养好,因为现在初中也在搞什么新课程,都太重视计算器或计算机了,这一点对我们的将来是很不利的。如在科研时,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你的数据怎么处理等问题就不好解决了。听说在美国,有一些专家的数学口算能力很好,在战斗中,能用数学方法口算出作战的可行性方案的最佳模式。
(五)教学中缺少直接用计算机演示数学问题
这一点在重点中学可能不存在,但在我们农村学校中,因为设备跟不上,并不是每个教室中都存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所以教师只能在某几节课在多媒体里教室里上,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一般教室中上的。这样的话,像有些问题只能用通常的方法讲,但这些内容在计算机上说的话就更加生动,如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用课件的话就要生动的多了。还有一些数据用excell处理的话,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说”
吴宏图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公营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122000)
现行教学大纲对一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口语交际的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
一、亲近学生,让学生敢说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初入学,对学校环境及老师有陌生感和不信任感,这大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话不敢说。因此,学生一到我班,我就迅速想办法,稳定学生情绪,与学生交朋友,然后再引导、鼓励他们把经历过的喜、恼、哀、乐用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们共同分享,这样,我很快就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就敢于和我说话了。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敢于“说话”,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提高他们“说话”的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逐渐地,全班学生不管在课余或是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例教学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这课时,我先出示了课题,让学生自读课题后设疑:从课题上,你想到些什么?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一下子说开了,有的说:“我想有好东西吃一定快乐。”有的说:“当然是上学最快乐了。”还有的非常着急地说:“老师,我知道小青蛙为什么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他太小,不懂自己可以做什么事情,所以他才会去问那么多的人。妈妈告诉他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事自己才会快乐。老师,您说,我们好好学习是对别人有用的事吗?”孩子们一句句可爱的话,都反映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让他们多次自读课文,再让学生讨论课文中妈妈的话,同时加以引导,让全班学生从中明白做什么样的事情才是最快乐的。这样的师生、同学的互动教学,比满堂老师唱“独角戏”好多了。学生的“说话”胆量大了,“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也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智力。平时,我注意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他们说话的习惯。我要求同学们每天把见到或有趣的事用一句简单的话记下来,然后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说得好的及时表扬。这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说话积极性,为他们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有的学生写道:“放学后,我和爸爸一起到运动场上打羽毛球。”有的学生写道:“我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以为它没有主人,想带回去养它,可是当我去抱它时,它却跑向了它的主人。”
二、 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乐说
(一)创设情景
让学生乐于说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兴趣盎然,而以景助说,则令同学们乐此不疲。因此在语文教学上,我尽量多想办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说”。例如,教学《司马光》时,让学生把课文中故事表演出来,学生很快地进行角色分配,可是由于课文中描写司马光的语言,神态等近乎没有,这样就给学生的表演带来了困难。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司马光在救人前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脸上的表情又会是怎样?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再全班交流说一说,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在表演的时候,学生能在表演创设的环境下,按内容的发展扮演角色,自然地锻炼说话的能力。在表演的同时,学生也把课文弄懂了。
(二)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说话欲望
“兴趣是创造的火花。”如何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增强说话兴趣?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带同学们到郊外春游时,我要求孩子们与小树、小草对话,然后告诉老师,你与小草说了些什么?小草对你说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小草说,小朋友,我很口渴呀!”有的说:“小朋友,你别老踩着我,弄得我可疼呢!”这样,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他们边说边笑的脸上,我看到跳动的童真。每逢节假日,我都要求学生把在假日中的某一件事记好,待到上学时说给同学们听。由于养成了习惯,孩子们都会特别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
三、 提供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说话内容,引导学生去说
有话可说即让学生有说话的内容。本册教材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说话内容,每次的口语训练,是同学们最积极的时刻。如在介绍“我的家”的口语训练课上,我先让同学们把与家庭成员的合照带回校,然后让同桌互说,再让同桌互相说出你所听到的介绍,这样,孩子的听说都得到了训练。另外,在说话练习中,我会与孩子们一起来做一做,说一说,使其所说的内容更接近生活,更完整贴切。在与孩子们玩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心情、同学的动作、自己的盼望等,为下一节说话训练提供了词汇和内容。
(二)引导学生观察,发掘说的内容
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观察要求:早晨从进校门到教室,在这短短的一段路上,你见到了什么?本来,学生每天都要走这段路,并没觉得有什么可看的。但在我提出要求后,他们开始注意了,大门的校徽、标语、宣传栏刚劲有力的大字、栩栩如生的图画,喷水池中的小鱼……进了教学楼,楼道里打扫卫生的同学,带着各种神态、动作、表情匆匆走进教室的同学……学生观察后,让他们在“每天一句话”练习时说出来,学生在实践中就体会到:这短短的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可以观察,而且都可以选来作为说话的内容。周围的事物这么多,可说的内容太多了。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和说话的关系以后,对观察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我就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宽,并有的放矢地指导观察顺序。
起初,我只要求学生看校园内的事物,然后逐步扩大范围,要求他们观察家里的情况、邻居们的情况,在大街上、在商店里、汽车上、公园里见到的事物。这样,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眼界越宽,思维就越活跃。打开了思路,说话时可取的题材就多了。学生觉得“有的可说”,对说话兴趣也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