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乡镇扶贫干部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按照贵办要求,我局针对当前脱贫攻坚存在问题进行了自查、整改,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存在问题:部分干部宣传工作不够深入,政策法规宣传不够,贫困户对自己享受的帮扶政策了解不够。
整改落实情况:按照指挥部的安排部署,我局于8月初派出20人组成的扶贫专班组开展专班扶贫,全力奋战在扶贫一线,坚持每日走访,进行入户宣传。从领导班子到普通党员干部,通过两个月来的努力,强化宣传引导,配合乡镇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帮扶政策,树立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营造了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切实增加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入户宣传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查缺补漏,落实帮扶措施,不遗余力地完成脱贫攻坚这项政治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践行有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科技部门优势和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生力军作用,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重点,推动科技与脱贫密切融合,为助力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把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工作有始有终开展好。
二、任务目标
主要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深入开展好农业科技培训服务。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到乡镇、村屯、产业大户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巩固已建立的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服务关系,每个贫困村的科技特派员公示板都要继续悬挂在村部,切实保障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科技服务全覆盖,为贫困村主导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实用技术推广、特色产业培育等。
三、任务分工
科技特派员“一带一路”小分队任务分为6个工作团队,确保20个贫困村全覆盖,以小分队为单位开展具体工作,小分队人员组成如下:
第一小分队:
队长:
队员:
包保片区:
第二小分队:
队长:
队员:
包保片区:
第三小分队:
队长:
队员:
包保片区:
第四小分队:
队长:
队员:
包保片区:
第五小分队:
队长:
队员:
包保片区:
第六小分队:
队长:
队员:
包保片区:
四、工作要求
6个科技特派员“一带一路”小分队要在近期分赴各自分担的片区,由队长带领团队成员逐村走访村干部,一是看科技特派员专家公示牌是否还在村部墙上,若不在设法弥补,同时要让村民知晓本村科技特派员是谁;二是与村干部配合组织群众以“学科技找特派员”为主题开展科技特派员现场帮扶问诊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解决村民亟待解决的农村实用技术难题。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
各有关单位要积极支持科技特派员“一带一路”小分队开展科技培训活动,6个科技特派员小分队要积极行动起来,实现科技特派员贫困村培训全覆盖,消灭贫困村培训死角。
(二)加大政策倾斜
按照省科技厅吉科发农文件要求,“加大对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专家队伍的科技经费支持力度”,管好用好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技术专家队伍贫困地区科技服务项目专项经费。
从2020年1月1日起,普通科技特派员赴贫困村咨询课100元/场次,专家科技特派员咨询课300元/场次,普通科技特派员赴贫困村培训课300元/场次,专家科技特派员培训课500元/场次。从“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专项经费中列支。
对扶贫工作中表现优秀的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专家,在申报省项目和省科技进步奖时优先推荐,年底单位评优时也给予加分鼓励。
(三)强化考核评价
加强科技培训的后续工作,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成员每年到贫困村服务次数要达到每个村3次以上,每半年对专家队伍开展帮扶成效进行一次考核评价,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专家队伍成员,确保专家队伍科技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江苏农村税费改革对减轻农民负担效果明显,但改革仍存在不到位现象和大量的遗留问题,亟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查显示,江苏省仍有少部分地区农民认为税费改革后负担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农民减负的幅度存在地区间不平衡的现象;农村的各种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地方变换手法向农民收费,农民普遍担心税费负担反弹;部分乡镇对农村税费改革宣传不到位;改革后部分乡镇村的可用财力明显减少,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经济贫困地区对配套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弱,一些地区的乡镇村难以举办公益性事业。因此,加强和深化税费改革仍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专家们认为,就江苏省而言,下一阶段税费改革的工作重点,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宣传工作,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宣传到户,并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二是要深入推行农业税收和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坚决制止针对农民的各种乱集资、乱收费。对变相乱收费、乱摊派的乡镇领导要追究相应的责任,实行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一票否决”制;三是进一步深化税费配套改革,继续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操作办法,真正将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同时,可试行取消部分贫困地区的农业税,增加对农民减负的力度;四是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与管理,采取法律方式对农民负担实行监控。不但要建立和完善从上到下的监督管理机制,而且要给予村级组织和广大农民以监督权利,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五是结合农村税费改革,适时调整县乡财政体制,确保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走市场化农业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农村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的重要障碍。专家们建议,要围绕农村需求,千方百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1.加快农副产品价格预警体系建立。农产品价格放开之后,市场价格高低成为农民最头痛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在江苏省和全国都普遍存在,农民最需要的是政府给他们以正确的信息引导,建立起农副产品价格预警体系十分必要。专家们认为,各级政府应该把建立该体系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基本任务来抓,依靠强大的政务信息网,设立农副产品供求采集点,由各级政府信息网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形成农副产品价格预警系统。政府可以通过该系统向农民及时预警信息,当农民的种、养殖行为调整后,又可以立即由采集点反馈到当地的政府信息网上,这种价格预警体系可以增强农民抗价格风险的能力。2.扶植和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农业产业协会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种形式,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目前在江苏省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如高淳县农副产品协会通过短短几个月的运作,就为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打开了外地市场,真正成了企业的“代言人”。农业产业协会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上级农业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协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提供市场、信息、科技、金融等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开拓市场,探讨和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应当先行扶持发展的行业,县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产业协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3.研制开发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在当今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为获取信息的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不太现实,应在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农业信息方面加大先期的投入,研制开发一批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切实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专家建议加大农村“精神扶贫”力度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对农民的关心,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农村的扶贫,不能再停留在“物质扶贫”的单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以唤醒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知识和农民对自身民利的追求。1.加大对农村的科教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靠农民自己。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扶持农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进行扶贫,但“物质扶贫”并非治本之举。调查发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掌握科学知识的水平还很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素质较低、思想意识保守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消费增长等的重要因素。因此,专家们认为,今后在保证对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要增加对农民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的投入,一方面引导农民改变思想保守意识,另一方面唤醒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知识的追求,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2.加大政府有关农村政策的宣传力度,赋予农民更大的民主自治权利。通过调查发现,国家和地方的农村政策,到了一些基层往往就走了样。政策再好,最后还是要靠各个基层部门去实施。村委会是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它的工作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具体实施。专家们根据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议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农村民主自治选举,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创造依法行政的社会条件,有利于农民抵御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命令,化解体制上的弊端。这样上级政府的政策操作也变得相对简单,只要坚决地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利,剩下的事情就是农民自己为自己落实政策。专家们认为,这种民利的争取不是用多少扶贫款就能唤醒的。单纯的“物质扶贫”只能帮他们一时,只有思想观念的改变才真正能够把农民带上致富的道路。版权所有
示范带动,抓好“一个试点”
以十八洞村试点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探索出了“五个精准”经验。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制定完善“三榜三审九个不评”程序,全村精准识别贫困对象136户542人。
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立足长远,规划并启动特色乡村游;瞄准中期,在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精品猕猴桃基地;抓牢短期,巩固发展烟叶、稻田养鱼等特色种养业,发展苗绣加工和劳务经济。
精准改善民居环境。在“三通”基础上,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五改”相结合,家家用上了放心电,户户通上了自来水,青石板路通到农户大门口。
精准提供公共服务。完成村小学、村卫生室改建并完善相关设施,全村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率达100%,144名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贫困学生实现应助尽助。
精准创新扶贫机制。推行“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评定”,每季度公开评选星级农户,激励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建立了苗绣等7个专业合作社,探索出“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等产业扶贫新路子。2015年4月,十八洞村获评全省文明村。
精准施策,把握“三个环节”
把握好“要扶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个环节,是搞好精准扶贫的重点。
在“要扶谁”的问题上,重视群众参与监督。借鉴十八洞村经验,群众全程参与识别过程监督,杜绝优亲厚友等现象。去年9月,在全省率先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18773户,74682人。加快构建“花垣县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对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并录入系统,做到动态实时管理监控,并通过对平台大数据分析,实现扶贫资源更加有效的精准配置。
在“谁来扶”的问题上,重视帮扶力量整合。在全省率先设立乡镇扶贫开发办并配备2名专职干部。采取“领导联乡、单位包村、干部驻村、一定三年”的模式,对全县162个贫困村实行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全县干部与现有60684名贫困对象结成帮联对子。所有工作队员每个月驻村达到20天以上,并落实“三同”和“三个一次”,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作”,“帮扶单位分管领导每个月到驻点村开展一次检查,主要领导每两个月到驻点村开展一次调研,所有的干部职工每个季度到驻点村开展一次活动”。同时,把驻村帮扶纳入帮扶单位领导班子、干部绩效考核之中,作为“末位淘汰”的重要依据,对优秀的驻村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无起色的,坚决依纪依规予以问责。
在“怎么扶”的问题上,重视机制完善创新。按照总书记指示精神,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编制和完善县乡村三级产业扶贫规划,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大力发展农村脱贫产业。加快建设总投资50.7亿元,规划面积68.5平方公里,含“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的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已完成投资8亿元,23家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落户园区,带动2万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形成种植烟叶、商品蔬菜、茶叶、油茶、水果和养殖湘西黄牛、鲟鱼、乳鸽、大鲵、竹鼠等特色种养热潮。
破解瓶颈,解决“三个难题”
解决好“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是让群众真正脱贫的关键。针对“缺资金”问题。2013年11月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亿元,实现扶贫资金使用向“握指成拳”转变。积极发展村级“互助金”等融资,推进5万元以下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扶贫贷款发放。推进股份合作帮扶、委托帮扶,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帮扶资金等入股或委托龙头企业,每年获取股权分红或委托合同约定利润,2352户9444名贫困人口受益。针对“缺技术”问题。开展“车间授业、田间办班” 等精准培训,使群众不出村、不离户即可对接市场需求获得实用技能培训,2014年以来完成劳动技能培训4.8万人次,参训务工人员就业率达97%。
针对“缺市场”问题,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兴办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方式,促进农民经营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不断扩大“订单农业”覆盖面,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全县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5家,带动普通农户近4万户。
创新理念,做到“三个结合”
创新理念,跳出农村抓扶贫,跳出农业兴产业,不断拓宽精准扶贫路径。
与加强民生保障紧密结合。整合各类资金投入民生领域,2014年,全县民生财政支出达12.5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5.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新农合参合率达99.8%。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全县157所农村学校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2.2万余人。全县99.7%的村通水泥路,90%的村完成农网改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调研督导。在狠抓中央巡视、国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级、市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产业问题困难大排查和产业扶贫“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和调研指导活动,分析问题与趋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见建议,通过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农业扶贫产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