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课外活动记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2.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语文能力的内涵。
3.如何指导学生从课外活动培养语文能力。
4.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要注意的问题。
5.结语。
正 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光靠课堂的学习是不够的。课本的知识或教师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大量的知识和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学习和培养,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外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首先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一是语文能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语文课外活动,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是从广义上讲的(因为即使是数理化音体美等都与语文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狭义上讲,是指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紧密关系的活动。这里谈的是后者。
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可以说不胜枚举,如办墙报、手抄报,写字(书法)比赛、作文竞赛,朗诵、演讲、辩论,阅读和写读书笔记,听新闻、报告或演讲,社会调查,艺术欣赏,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等等,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还会不断的丰富,这就为发展学生的不同爱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大好园地。
语文能力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它的范围当然相当广泛,也可以是无所不包的。简而言之,就是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该如何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就分别从听、说、读、写、思和创新上来谈。
一、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课外活动的听,一般有听广播电视、听故事、听报告、听讲演等等,总的说,就是听别人讲话。要听懂对方说话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形式,做出恰当的反应。听是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环节,要做到耐心专注,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外听一些新闻、故事,能够听懂而且能够明确别人说话的中心思想。
二、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思想、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说,要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准确、流利的讲普通话,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努力使对方理解,进而说服、感动对方;听还要做到语言简洁、生动。说要与听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模仿,再实践。模仿教师、电视台播音员等,多看新闻、演讲会、辩论会,多做朗读、背诵训练,从片断练习开始,不断提高说的能力。
三、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读,就是阅读。读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是:用一定的速度阅读文章,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加强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熟练使用工具书,学会利用多种媒体。教师应特别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看报的方法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扩大阅读面。另外,还要教会学生有选择的读,不要让坏东西侵蚀了学生幼稚的心灵。
教师安排课外活动时,可以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如做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读,还可以上升到对事物的感悟。如对书画作品的读,对山水风景的读,对人品的读等等,这是高一层次的读,是对人或事物的精神、品质的理解、感悟。
四、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一是指写字的能力;二是指写作的能力。写字上要培养正确、规范、美观写字的习惯,并上升为硬笔书法。课外活动中,可开办课外书法兴趣班(或兴趣小组),从毛笔字抓起。初中生在写字训练上与小学脱了节,应重视写字训练,利用课外进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写作上,可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种征文、作文比赛,还可向各级报刊投稿,教师做好辅导,使学生加强对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养成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五、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思的能力。
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能够解决问题,用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和思是互为促进的。如办墙报,除了写的能力外,还需要对版面进行布局、装饰等,这些都需要与思相配合作周到的打算,用思指导写。
六、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听、说、读、写、思等都应做到创新,用创新去发展,去提高;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学生时代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敢放开的想、大胆的实践,不怕犯错误。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充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创造,只要是比以前好的东西、进步的东西、好的方法等,就是创新,对这些教师都要鼓励,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
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简单的事,需要语文教师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付出巨大的努力。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处理好听、说、读、写、思几方面的关系:
学生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几方面的能力需全面的发展,不能偏费哪一项;当然,根据兴趣和爱好可在某些方面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但千万不能放掉任何一项。
二、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结起来,把语文活动的范围扩大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生全方位吸收、运用,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用学校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用课外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三、符合实际,确定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如兴趣爱好等),每学期确定几个主要内容,不求全面,着重培养学生的习惯。这样,几年下来,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持之以恒,讲究方法:
任何事都贵在坚持,不可半途而废,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教师首先要做到这样,也要教育学生这样做。
再有,要注意学生的吸收能力等,循序渐进,不一蹴而就。方法要灵活多变,主要是要符合学生的性别、性格、感等特点。
五、跟踪管理,及时总结:
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教师要跟踪指导,及时正确的了解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况,做好记录。学期末对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的指导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顺利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指导的原则
第一,寓教于乐原则。语文课外活动,要活要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活动内容应思想性和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第二,学生活动和教师的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并及时总结评价。不要总是包办代替,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也不能不闻不问,要从头到尾的关心、辅导,主动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做好参谋和顾问。
组织课外活动,最关键的原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组织课外活动,要符合小语教学的重点目标,优化补充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
1.根据教学计划,举行比赛
活动与语文教学一致,举办各种和语文相关的竞赛,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巩固课堂效果。
写字竞赛:学完一个单元,上交《易错字记录》,老师将学生易错字用拼音打出,举行看拼音写字词比赛。有时,举行单元重点字的比赛,将这些比赛内容发给学生,课外时间作准备,课上抽其部分比赛。比赛充满乐趣,充分激励,比单纯的滚雪球式的抄写,效果要好得多。
阅读比赛:基于学生阅读时存在的“唱念”和缺乏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强化技能训练,提高阅读能力,把阅读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使其竞争。在这个前提下,定期组织阅读比赛,运用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加倍努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全面提高。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长配合是功不可没的。
习作比赛:利用活外活动,让学生找资料,学生占有了材料,容易克服习作时的心理恐惧,加上适当的组织片段现场命题和口头作文大赛等活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整体提升,为进一步开展习作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画课文比赛: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作素描练习,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绘画中会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意。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我让学生在课外画出“开凿隧道”的两种图画和“人”字形线路图,学生在画图中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这些方法是詹天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出来的,有的学生还从网上找出图示模型给大家看。
2.根据内容需求,举办主题活动
课堂40分钟太少,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许多的实践活动可以延伸到课外。活动如社会调查、定位采访、故事搜集、排练课本剧等。
如排练课本剧,利用课余时间,首先选择适合表演的课文,潜心阅读,改成小戏剧,接着确定扮演角色,准备简单的道具,再现课文的思想内容。
如《孔子游春》课本剧的排练,课前分两组,让男女生PK,教师提前为他们准备一些道具,如古代服装,简介颜回、子路等弟子的个性特征。有条件上网的还可以看淹城的烟雨春秋大型表现的视频,感受一下大气磅礴的历史画面。
排演课本剧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游戏,游戏的本质乃是游戏双方的全身心投入,是“沉浸”、“吸引”,只有游戏者沉浸到游戏活动中去之时,游戏活动才会真正充满其所具有的目的,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地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去的东西,就是在游戏中赢得游戏者的东西,当师生都把教育教学看成一种游戏,就会把学习看做最大的乐趣。
3.联系作文教学,组织课外活动
小学一二年级写话,从三年级开始习作,对习作许多学生有恐惧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在写作素材方面严重不足。一些学生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在写作过程中,内容生搬硬套,虚构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的习作,学生往往没有真实的感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课外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时间,使其进入社会,通过参与实践,不断积累书写材料,学会处理事情,有时学生不是没有材料,而是缺乏处理事情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有了处理的能力,他们很容易抒发真实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报投稿,向各大报刊杂志投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典型进行采访,在实战中感受时代的变化,感受社会的敏感细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和社会教育机构联合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的累积,为写作积累深厚的基础。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日,深入社会生活,开展一些调查和访谈,观光旅游,发现新生活新气象,写报告,写访问记录用校园广播站宣传。要做好这项活动,我们必须首先确定主题,目的,计划,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行动前得到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派代表与有关单位或个人联系,安排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内教学;课外活动;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许多学生心目中,语文是个枯燥无味的学科,语文课老师无休无止地讲,作文课学生无休无止地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论和实际的脱离。这种教学使学生如观水中月――课堂上激动一阵子,课后全捕不着影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只有在实践中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才能使学生感到语文非学不可,不学不行。
一、进一步端正语文教学思想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为了适应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语文学科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语文课应从“升学语文”、“作家语文”、“经院语文”中解放出来,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显示出“基础工具”的生命力。
二、切实加强实用文体的教学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语文教师为了中考出成绩,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生活化。学生受升学率的影响,常常只重视字、词、句、章、语、修、逻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不到语文知识的实用价值。笔者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100位初中三年级学生中,书信格式不规范的竟达61位。笔者每年都抽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并且要求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但大多数学生都不知“调查报告”为何物,因此无从下笔。至于专用书信类、请柬、祝词、计划、布告、通告、通知、报告、请求、规章制度、广告、合同、记录、通讯报告等等,许多学生更是不知如何下手。
因此,加强应用文教学势在必行。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已有的内容(教材中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用文体),再增补一些日常生活工作急需的类别,分散在各年级教学,并且指导学生加强运用。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感觉到生活、生产实践中处处离不开语文。
当然,我们说让语文在实践中展示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是说把语文课变为应用文课,而是使语文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身边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语文的实际作用。
三、培养学生简朴的文风
快节奏的现实生活,要求人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可是,在语文教学中常出现一种刻意雕琢、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怪圈,似乎非此,不足以显示教学的“分量”与“艺术”,其实这是一种“经院语文”的表现。它一接触现实,往往表现得软弱无力,“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学用脱节,必然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味同嚼蜡”,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兴趣。简朴,实际上是文学智慧的表现。简朴,得体,也非一蹴而就的。语文中考题中的填空题、简述题以及作文都对字数给予限制,实际上这是向简朴的文风迈进的一步。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写短文,造短句,必要时对字数加以严格限制,努力去掉语言中的水分,使之精练。
譬如:读下面两幅图,用不超过25个字的一句话,写出图上所揭示的内容:
答案:同洗一次澡,在时间安排上,图一比图二更经济合理。
四、训练迅捷的思维
现代生活要求学生思维敏捷,判断迅速,读写速度快。
譬如,了解市场行情,反映供需情况,往往要从一堆“现象”中,迅速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用简朴的文字反馈信息,至于洽谈生意、谈判合同等等,迅捷的思维是事关成败的大事。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分散到综合,设计多种多样的题型,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又准又快地思考回答。师生对话会,与××先进人物座谈,小记者采访××个体户等活动,都是训练迅捷思维的好办法。
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常我们说在教学中讲要讲得精当,这精当就体现在“举一反三”的“一”上。这“一”就是某一部分知识的凝聚点、关键点、基本点。这“一”当然只能是对教材非常熟悉、对学生知识情况了解透彻、对现代生活十分关注的情况下,才能找准。把“一”转化为智力、能力、技能,学生才能“反三”。如此而行,就会尽显语文的工具性。
譬如,教授书信类写作时,着重讲书信的格式要求,然后以此“拎”起专用书信,比较专用书信(如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慰问信、表扬信、批评信、建议信、询问信、答复信、辞职信、致敬信、贺信、遗书、招聘书、呼吁书、申请书、倡议书、决心书、检举书)和一般书信的异同点,侧重在于“异”,以加强对各种专用书信特点的理解。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43-02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
我们知道语文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就要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也是语文新课改折射出的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带有明显的灌输性,与新课改要求的精神和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新课改的实质要求在教学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为他们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尊重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以学生为主体,也不能够忽视教师的作用,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那么有效的教学课堂就应该要具备高效的组织、引导能力,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那么课堂气氛、课堂记录无从保证,教学质量更加无从谈起。因此,教师的引导、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搞清楚主体与主导关系。
2.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同样教学也在受着影响,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有着很多传统教学不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多媒体能够快速展示广泛的信息,具备"说"、"动"的鲜活功能。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多年了,但是运用的效果不太如意,这是运用方式和尺度没有把握好,不是单单的几张幻灯片、或者几个flash就可以见成效的,而应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其中,融入感情,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如果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准备几张图片、音频资料、动态画面,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参与其中,声情并茂,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利用较高的积极性以完成不易懂的教学内容。
3.激励学生探索,培养独特思维能力
独特的思维要求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与前人、众人的想法不同,独具卓识,有新解、有新知,体现出科学的首创性。这样的首创性往往来自思维中的质疑分子,对中规中矩的怀疑,对真理定理的质疑,对教本的质疑,对老师的质疑,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一性。质疑通常是创新的源头。当一个学生养成了勤于发问善于质疑的习惯,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发展平台。这时需要老师解放畏首畏尾的思想,引导学生怀疑所谓的定论,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不可理解的错误想法也千万不能挖苦学生。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就是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案,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养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和主题思想等角度去发现问题,避免不着边际的滥问。要以学生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体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为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培养起学生独特的思维。
4.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环境
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环境是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的保证,积极互动的语文教学少不了优化的教学环境。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努力构建开放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更具思维活力。这种教学环境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常忽略了语文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忽略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价值。许多富有优美意境、鲜活思想的文字被支解为机械释词、标准化答题。标准的模式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思维,更让学生形成了某些懒惰意识,造成不能说、不敢说及不会说的尴尬局面。营造互动、积极沟通的人文教学环境,能够使得学生和老师在交流中思维得到开放,得到激发。
5.适当开展课外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兴趣;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27-01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普遍深入和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我们都追求快乐的课堂,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语文学习更应如此。我们不能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一种痛苦的煎熬,而应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实际及需要出发,着眼于创设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望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成长,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平等交流,让学生敢于大胆提问和发言,兴趣会得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这种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在乐学的气氛中得到不断提高。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出发,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将歌谣朗诵、歌曲演唱、听听画画等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其次要善于合理表扬与批评学生。P.西德尼爵士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赞扬的效果更好了。”课堂上,表扬的力量往往强过批评。当学生因回答不出问题而紧张的时候,批评会使他们越发紧张,而鼓励能帮助他们放松神经,进行思考,最终获得成功。教师在这个时候的鼓励往往能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当学生开小差时,教师的批评能暂时“镇压”学生的思想,而表扬能让学生心虚,这样,在心理较量这个环节上,学生就输了。再次应保持热情向上的情绪。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学生,教师上课的热情高涨,学生学习就异常兴奋;回答问题、思考问题都能够保持高昂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努力保持热情的状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
快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安排进课堂。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上气氛活跃,在这样的和谐气氛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乐学语文。比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景:同学们,大家见过很多动物,但是谁能把你见过的动物的尾巴的样子告诉大家呢?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问题一提出,大家立刻兴奋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问题。这一情景的创设,激起了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讲完以后,教师再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高高兴兴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好奇,乐于追问为什么。因此,教师要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上尽可能少讲、精讲,让学生多体验,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之勤于思考、勤质。这样比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不停地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在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提出问题:“更赢为什么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呢?”很多同学都认为是因为更赢善于观察、判断、分析事物,技术高超等等。而其中会有同学反问道:“老师,我觉得更赢的做法是很不对的,我们要保护动物,不应该伤害大雁。”尽管该学生的回答不是正确答案,但我们还是应及时表学生有环保意识,有独到之见。接着引导大家说:是啊,虽然我们要保护动物,但是更赢没有用箭射,而这只大雁却掉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谁又能告诉老师呢?这时,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并得出:那是因为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害怕了,以为又有箭射来,所以拼命逃脱,所以掉下来了。
四、优化教学手段,创设视听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活动,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优化多媒体与课堂的有机结合,无疑会给学生创造一堂视听的盛宴。尤其是小学生,采取多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生动、活泼、充满情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描写翠鸟行动敏捷的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把形、色、光、音融为一体,取得了独特的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来体会翠鸟动作是多么的敏捷,再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进行感悟,既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练,又学会了描写动物的简单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课堂虽然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但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多组织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对于巩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莫大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及需要,创造条件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记录等。课外活动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的威严和压力,所以在活动中,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如果此时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融合在这些活动中,笔者相信教学的效果肯定会非常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