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策略

绿色建筑亦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通过科学计划、指导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应用,降低资源及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则是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

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

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3T50378-2006同时废止。该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旧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六大指标。每个指标下,满足一定的项数即可被评为一星级、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不过,在标准的试运行中,发现不少问题。而新的标准则是采用打分的方式,总分达到45-50分是一星级,60分是二星级,80分是三星级。评审专家认为重要的就打8分、10分,有的虽然需要,但做起来容易,也不需要多少钱,就4分。这样一来,不少过去被评为一星级的项目现在可能评不上,二星级可能降为一星级,三星级则降为二星级或者一星级。

二、建设绿色建筑的主要评价标准分析

2.1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的运行能耗大约是全社会商品用能的1/3,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有利于冬季日照,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组织好夏季通风,合理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做好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减少能耗。节电:采用节能变压器,低压系统采用有自动调节装置的电力电容器和谐波抑制器,以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线路等电能损耗。照明采用节能型灯具,光源以荧光灯为主,并选用符合能效标准的高性能电子镇流器,装饰照明采用LED灯,室外园林照明可根据需要适当采用太阳能蓄电照明灯具。

2.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规划时应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现状水系、市政条件综合考虑,室内给排水、室外雨水、污水排放、再生水利用方案。雨水、再生水的利用是缺水地区重要的节水措施。使用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管材、管件和高性能阀门,避免管网漏损;选用节水型的水龙头、淋浴器、坐便器、洗衣机等节水器具和设备。

2.3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除考虑建筑本身,也要兼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外部环境。(1)节地:在节约使用土地的前提下为人们建造高质量的室外环境,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合理使用土地,不破坏原有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人均土地不超过限制性指标。(2)室外环境:在规划时应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布置和间距,满足日照采光通风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绿化减小维护工作量;合理布置出入口位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对场地原有建筑物合理利用,减少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建筑材料选用无害物质和有害物质限量达标产品,防止不当选材对室内外环境造成污染。节约建材,要控制造型要素减少不必要的豪华和浪费,要就地选材避免长距离运输的能源浪费,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增加结构材料耐久性,节约材料使用。

2.5室内环境质量

满足居住空间日照、采光、通风、噪声控制和室内控制质量标准,建造健康的居住空间。

2.6运营管理

建立节水、节电、绿化管理的制度,实行垃圾分类等,合理的运营管理是绿色可持续到全寿命周期的重要条件。

三、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3.1政策法规规范层面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规范节能建筑行业的市场经济链的规范化运营,健全绿色节能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节能建筑相关细则的强制化管理。对于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采取禁止投入等强制性措施加以限制;对于按标准节能设计或采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给予减免税收、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从而增强绿色建筑项目开发的经济可行性。

3.2节能技术创新与实践层面

(1)总体规划。合理的规划是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的重要前提条件。比如在一栋建筑的功能、规模、场地确定以后,建筑的朝向和外形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能耗。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相对较小,且基本稳定,外部负荷则起主要作用,因此,其外型设计应追求小的体形系数。然而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夏季夜间的散热就非常重要,在特定条件下,适当增大体形系数更有利于节能。(2)室内环境控制技术。室内环境控制包括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空气处理系统等,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技术应用最为重要。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系统地自动控制是节能成败的关键。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上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率达10%~30%。(3)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等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廉价。目前,在住宅区中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三个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电池。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500h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这为我国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3建设实践层面

在全面提高施工队伍的绿色技术知识普及的同时,加强设计院与施工队伍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建筑队伍掌握技术层面的自主性调整,并将有关的技术难点问题及时的反馈给设计院。同时,在建设时间过程中实施全寿命周期概念的建筑方案,在节能建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施工过程、养护、拆除以及市场运营一系列过程加强评价认证体制的建设。

3.4大力推进并规范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发展

绿色建筑的实施带来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此行业要建立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市场规范,建设相关支持行业的产业化基地。逐步完善与绿色建筑行业相适应的市场服务与融资、投资经济支持体制,使整个产业链实现绿色化、健康化、高素质化、高标准化发展。

四、结束语

上述分析对于提高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在实践中的摸索,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将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施骞,徐莉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结构设计;节能减排

Abstract: 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s in urba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leading it to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ith emphasis on science, economy,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he concept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green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a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n problems on structure design referred in the evaluation codes and technical rules are summed up in details.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label; structure desig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业节能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与推广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1]。

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绿色建筑?不同国家绿色建筑的评价者并不一样,美国LEED是由非盈利组织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开展的咨询和评价行为,属于社会自发的评价标识活动;日本CASBEE是由日本国土交通省组织开展,分地区强制执行的评价标识活动;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一方面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开展评价,即政府组织行为;另一方面是社会自愿参与的、非强制性的评价标识行为。

目前我国评价一个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的技术文件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2]、《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3]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4]、《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和相关的地方标准。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不同工程进展阶段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是对已完成施工设计图审查的住宅和公共建筑进行的评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则是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1年以上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的评价。

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分为六类:(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其中,控制项为必须满足的项;一般项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可选项;优选项是难度更大和要求更高的可选项。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星级,三星级要求最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全国一星、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和组织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审工作。

二、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与结构设计相关的指标

绿色建筑的实施贯穿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是一项包括材料生产、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等的系统工程。评价不仅依据最终结果,还对规划、设计及施工等阶段提出控制要求[5]。本文主要总结相关规范和技术细则中在规划设计阶段对结构设计的相关要求。

2.1 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宅建筑的节地与室外环境指标共18项,其中控制项8项,一般项8项,优选项2项,在设计阶段,控制项4.1.8和优选项4.1.17条不参评;公共建筑的节地与室外环境指标共14项,其中控制项5项,一般项6项,优选项3项,在设计阶段,控制项5.1.5不参评。其中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见表1。

表1 “节地与室外环境”指标

注:“{ }”中内容仅用于公共建筑。

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无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

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无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

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住宅建筑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共11项,其中控制项2项,一般项7项,优选项2项,在设计阶段,控制项4.4.1,一般项4.4.3、4.4.6、4.4.9和优选项4.4.11条不参评;公共建筑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共12项,其中控制项2项,一般项8项,优选项2项,在设计阶段,控制项5.4.1、一般项5.4.3、5.4.6、5.4.10和优选项5.4.12条不参评;其中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见表2。

表2 住宅建筑的“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注:“{ }”中内容仅用于公共建筑。

2.5 室内环境质量

无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

2.6 运营管理

无涉及结构设计的内容。

三、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中结构设计人员需提供的材料

按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标识评价证明材料及清单》的要求,对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中结构设计人员需配合提交的材料如表3所示。

表3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中结构专业需提供的资料

四、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和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中结构设计人员需注意的问题,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实施途径和应予以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本文列出了评审工作中,结构设计人员应提供或配合建筑、设备、装修专业提供的评审材料,供参与绿色建筑报审工作的结构设计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S],200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4篇

阐述和对比了国内外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并对评价体系的特性进行分析,结合了我国目前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

1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环境破坏、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工业建筑的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也存在高污染、高消耗与高排废等问题。因此,走工业建筑绿色化的道路,是我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在绿色工业建筑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

2国内外工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对于工业绿色建筑的研究,国外相比于国内起步较早。1993年,英国的“建筑研究机构环境评估法”(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简称BERRAM体系),最早设计了关于工业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称为BREEAM体系5/93,轻工业建筑是此评价体系主要面对的评价对象;2004年,BREEAM体系推出了体系工业单元,用于评价新建工业建筑;2008年,BREEAM体系推出了工业建筑最新版,适用于各种库房以及厂房设施的评价。美国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adershipinEnergy,简称LEED体系)中则没有单独明确的工业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实际的应用中,LEED-NC(LEEDforNewConstruction)也可以用于厂房的设计与施工中。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omprehensiveAssessmentSystemforBuildingEnvironmentEfficiency,简称CASBEE体系)将评价的对象分成“非住宅类建筑”和“住宅类建筑”两大类。在最新的2004版《CASBEE———新建建筑评价手册》中,“非住宅类建筑”类别中增加了“工厂”这一细分项目,不同类型的建筑均采用了各自特定的权重体系。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各项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之中。2010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绿色工业建筑的评估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GB/T50878—2013)。2013年8月8日,我国正式《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为我国现行的指导绿色工业建筑的国家标准。

3国内外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正在使用的4种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从开发者、评价阶段、内容、方法和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比较。

4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特性分析

相对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国家对绿色工业建筑的研究都是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而且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一般是根据其固有特征,对不同性质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目前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4.1循此相同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世界上先进的评价体系与我国目前实行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总结发现,这些评价体系基本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全局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这几个基本原则。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使所选指标具有科学依据,可以合理反映事实。科学性原则是制定评价体系过程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建造具有可持续性的工业厂房建筑,既能够满足现在的需求,又能减少对后期发展所造成的破坏。全局性原则要求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涉及经济、生态和资源等各方面。工业厂房是为了给生产活动提供场所,需要结合实际生产进行建设,而绿色工业建筑同时要准守对环境和资源的友好,生产与环境的协调性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4.2评价指标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

由于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因此各国的评价体系也有所不同。虽然各国对评价阶段的划分方式有所区别,但总体均是以全寿命周期为出发点的。英国BREEAM体系首先提出使用全寿命周期的评价方法对工业建筑进行评价,根据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以及其建筑特点,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对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与拆除等阶段进行评价,以确定建筑物的环境性。美国的LEED-NC评价体系划分3个阶段: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和运营中建筑,基本也囊括了一个绿色工业建筑全寿命的各个时期。而日本在最新的2004版《CASBEE———新建建筑评价手册》中,也明确设立了工业建筑评价体系,根据工业建筑的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新建工业厂房的寿命周期内使用阶段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方法。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也在总则中明确规定,此标准是“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核算效益和成本”。

4.3采取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估体系

德尔菲法(DelphiMethod)是由独立的专家进行打分,之后根据打分的结果反复论证和反馈以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综合决策分析方法,在多层次、多目标、多要素的复杂决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因此使用AHP可以将评估指标分成更加清晰的结构,以点至面,便于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现行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一般分为2~4级,如我国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分为4个层次,包括8个领域,116个指标组成,基本上涵盖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的各个方面,英国BREEAM、日本CASBEE同样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美国的LEED-NC体系没有独立的权重体系,而是通过不同指标可获得的最高分数的多少来体现重要性的差别。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各国普遍采用的是德尔菲法,因为德尔菲法包容性较强,可以很好地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并且能够体现专家经验,英国BREEAM工业建筑版、美国LEED-NC、日本CASBEE04版与我国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均采用了德尔菲法作为权重的确定方法。

5我国现有体系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均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也趋于成熟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4]。

5.1评价过程较为繁琐

现有的评价体系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比如英国的BREEAM评价体系,评价的过程均需要有至少2名持专业执照的专业评估师来进行操作。日本的CASBEE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的目标评价建筑各自有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相比之下,美国的LEED-NC评价体系相对于其他几个评价体系较为简洁,便于理解和操作。我国的评价体系由于执行不久,各领域接受培训的专业人员较少,而评价指标也呈现多而杂的特点。为了使评价过程更加简洁明了,加快评价过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加强。一是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绿色工业建筑是绿色建筑的一个分支,其评价体系相对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步骤的过程中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简化流程、分清主次和突出要点。二是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目前我国专业从事绿色工业建筑评价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人员短缺。由于工业领域广泛,各领域评价人员的专业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5.2评价结果地域性与主观性较强

我国现行的评价方法大部分采用德尔菲法来确定权重系数,依靠专家打分与意见来确定权重,而专家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程度以及其自身的专业水平导致了这些打分不能够完全客观准确,这就导致了这些评价方法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在评估过程中,依然采取打分方式,评估师根据实际情况与标准进行对比进行打分,这个过程也存在主观成分较强的因素,难以保证结果的公正客观性。因此,现有的标准和研究还不足以十分客观准确地对工业建筑进行评价,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改进,将主观性与地域性尽可能将至最低,或进行全新的研究,提出一种不受主观因素影响或主观因素影响较弱的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应对之策。

6结语

在提倡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大环境下,绿色工业建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面对公共建筑,而对于绿色工业建筑,我国现行的评价系统实施不久,评价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实施过程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与研究。绿色工业建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社会各界应认识到推动评价体系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高公众意识,并且要充分认识到,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与可操作性,指标要随时更新与修改,更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因此,对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还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继续摸索与研究。

作者:王盛 王征 杨晨 单位: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宋凌,林波荣,李宏军.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分析[J].暖通空调,2012(10):15-19.

【2】GB/T50878—201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S].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城 住宅

1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 以下简称生态城)指标体系中的规定,生态城内 100%的建筑均为绿色建筑。 为了规范对生态城绿色建筑的评价,规范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单位的行为,中新双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2006,借鉴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系统( GREEN MARK)等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考虑生态城的实际, 总结了中新双方近年来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出《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 评价标准》 以及《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并于 2009年 10 月 1 日正式实施。

1.1基本内容

《评价标准》由评价标准(总则、相关术语、具体条文、基本规定)、评价细则(具体阐述标准中涉及到的条文以及设计、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要求指导)、评分表(评价施工过程、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效率)三个部分组成。本标准符合科学性的规律,从公共以及住宅建筑两类建筑入手,编制对应的评价指标,辅以不同的权重体系。其中,评价各级指标的项目都包括优选以及强制选项两种;对于中新天津生态城里建设的永久性建筑,此标准特别规定必须都是绿色建筑,且要符合所有强制选项要求,符合优选项目的则可以加分。从定性以及定量两方面划分措施项目,进行定性评价的措施项目,必须满足多个条款要求才能得分,判定为通过,否则不通过;进行定量评价的措施项目,则要根据计算公式来计算此项目的累计得分,可见,定量措施可以显示出各个项目之间细微的差异,从而保证评价过程更为科学,评价结果更为公平公正。

1.2《评价标准》的特点

(1)先进性和系统性。一级指标共六个,涉及到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其内容也包括了周期中的各方各面,六个指标彼此关联,系统性很强。同时,以环境指标为标准进行总体规划工作,以保证规划指标与环境指标相互对接、保持一致;此标准是根据国际标准并超出其规定的水平来制定的,还明确要求所有永久性的建筑都应为绿色建筑,旨在让中新天津生态城达到国际水准,成为典范。

(2)实用性和引导性。本标准是在具体分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实际情况,包括其所在区位的条件,开发、施工建设的具体情况等基础上制定的。根据施工的不同阶段(规划设计、竣工验收以及运用后三个阶段)设定出评价的节点,分别具体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始终没有脱离建设生态城的实际情况,以引导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以及管理运营等各个单位为宗旨,鼓励其进行适当的创新,并对创新进行加分鼓励。

(3)可操性与公正性。评定等级时,主要通过评分标准打分,同时采取定量措施来计算各个项目的累计分数,以体现各个建设方案的不同之处,保证评价结果公平公正;同时,评分体系由相关条文、细则以及评分表组成,评分体系较为完整;评价指标项目分强制以及优选两种,在强制项目评定出是否符合入门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优选项目来评定获奖的等级,以保证评分过程清晰明了;此标准中的规定具体明确,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无论是规划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建设、管理运营的单位,都可以以此为依据完成自查工作。

1.3指标体系内涵

《评价标准》中的指标体系特征内涵丰富,其中对目前评价绿色建筑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做了具体的对比和详尽的分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在评价的一级指标中都对“室内的环境”、“室外的环境以及场地的环境”、“资源与材料”、“利用水资源和能源”等方面有所涉及。只是在管理运营以及涉及的创新度、操作性、成本考虑、耐久度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评价标准》中,对室外以及场地的环境做出了明文规定:利用好地下的空间、致力于改善环境和,同时要注意绿化建设,注意室外场地的通风以及交通组织,还要控制污染、灾害等。

在材料和资源方面,《评价标准》中把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和施工现场 500 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 70%以上作为强制项内容。优选项中主要对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可再循环材料使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发现,该标准指标体系在参照国内外框架体系时,还根据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需要设计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和标准。而在欧美标准中则强调材料对生命周期的影响。运营阶段的实际使用效果是对绿色建筑实现程度检验。除美国 LEED 评价体系外其他各国都依据本国特色设立了运营管理指标。这种设计是对早期设计和施工的检验,是前期评价工作的延伸检验。

2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2.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

不同于传统建筑单一、独立以及相互割裂的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体系复合性叫强,多个维度彼此关联。具体分成3个层次:首先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其次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最后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各方面构建出技术的综合体系。绿色建筑进行技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整个城市以及单体建筑,兼顾到建筑各阶段技术集成及其内部专业技术系统的不同。

2.2走集成优化路线

同时,在技术的组织方面,绿色建筑也存在方式上的变革。传统建筑的技术组织封闭且相互割裂,没有完整的体系,组织模式也没有模块化,而绿色建筑则可以实现这些目的,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项技术的作用,使其达成最佳状态。“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 如果只是分别对各部分工作效率进行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反而容易降低,同时,在满足功能需求时,如果不做好技术的优选,不分主次地对各项技术做简单的叠加,也会使系统发生冲突,增加了成本。因此,绿色建筑的技术设计应当注重整合思想,同时注意优化集成技术的工作,以发挥出技术的最大效用。

2.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系统即在不大的区域中,将水能、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以及煤气、天然气等新能源加以利用,形成电、冷、热三联供的装置,再配以其他相关装置所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用户对能量的需求,使能源在用户端可以进行“梯级利用”,不浪费可用的能源。同时,分布式的能源系统具备环保性能,适应就地生产、供给能源的方式,能源的成本较低,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也能给用户提供比较宽泛的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不仅在应对高峰期以及突发灾害时存在一定难度,而且传输能源的过程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建筑物采暖的耗能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 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