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课堂中的声音多起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多起来了,课堂上学习变得更加热闹。但是用审视的目光去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会发现不和谐的音符。语文课渐渐变得臃肿了,音乐、图画、多媒体、表演等各种喧嚣的教学形式名堂很多,花样百出;同时,因为教师不得要领,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忽略了质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减肥瘦身”,重新回归“婀娜多姿”的体态。

一、“瘦身”——呈现简约的美

1.“瘦”目标——身轻如燕

语文教师心中要有目标,即我的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弄清楚了教学目标,然后再去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要让语文课恢复“苗条身材”,摆在第一位的是制定简明扼要的课堂教学目标。

(1)找准起点。

新课标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苏教版重视的写字教学,从第一学段中的“写字姿势正确”“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目标是入门级的写字,涵括写字的姿势和简单要求;第二学段上升为“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熟练书写”,为写字教学指明了方向;第三学段则是“有一定的速度”“体会汉字的优美”,到了欣赏、评价写字的初步境界。只有当我们对这些阶段目标了如指掌才能百战不殆,无往不胜,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能到位又能贴近学生的水平。

(2)学会取舍,目标清晰。

各个学段目标还需要细化到每一个课文。其实仔细研读课文教材,你会发现每个课文都有很多个的教学目标。比如中年级的《恐龙》,既要让学生学会生字词,学会朗读;要激发学生认识恐龙、走近恐龙的兴趣;还不能简单地沦为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变迁,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作者写这类科普文的写作技巧等等。从字词到句篇,从理解词语的意思到纵观全篇的布局,到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写作方法等等。短短的一节课能盛放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不能。那我们如何取舍呢?其实就是围绕刚才所谈到的找准起点,在文本的最高价值和学生的水平之间找一个最佳契合点,化繁为简,将教学目标定的专一一些,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项知识或者技能或者情感体验等等。

2.“瘦”内容——拨冗留精

课文仅仅是个范例,是承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媒介。教师在反复推敲之后,削除课文的枝枝蔓蔓,一路“披荆斩棘”直奔目标。如中年级的《剪枝的学问》一课,在学生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好奇——半信半疑——惊喜之后问学生:种桃剪枝是个什么学问?课文为什么给我们讲种桃树要剪枝的学问呢?

出乎预料的问题立刻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感悟课文的价值:学习的不仅仅是种桃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从文中悟得人生的道理:有舍有得,舍方能得。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尝试着从更深的层面去审视课文,既欣赏课文的精妙,又能从另一个视角来欣赏课文,领悟到不同的道理。

3.“瘦”手段,返璞归真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充斥着我们有限的课堂时间。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多媒体的运用是能恰到好处,能让语文课堂上无法亲身经历、体验的事物成为眼前景,给朴实无华的语文课锦上添花。但是正因为快捷方便,声“色”俱全,能很快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目光,所以教师们千方百计地想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用高科技的手段展示课堂。笔者认为,只有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亲身体验的事物使用多媒体呈现时才能起到这种效果,其他的多媒体的运用反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影像所吸引,离开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所以,语文课还是要返璞归真,少用多媒体,能不用就不用。

二、“健身”——铺展厚实之美

“瘦”到弱不禁风也不美。删繁就简的语文课设计也不能过于单一、肤浅。减去无效的教学行为,我们应该让语文课中该充实的地方充实起来。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那么我们的课文是供我们学习的文本,让我们学生在理解品悟文本之后学会像课文那样地运用语言文字。

1.训练整合,丰盈课堂

线索形的语文教学设计显得层次清楚、有章可循,可也容易陷入目标单一的泥潭,把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如此训练学生仍然不得学习之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选择训练的点要是整合的一个点,把听说读写都融入进去,这个点就充实了,丰满了,训练的是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如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我们可围绕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寓意、仿写对话为教学目标,设计整合训练的板块:默写几个词语;学习复述这个寓言故事;领悟渔翁的喜笑颜开是因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捉到两个;想象续编故事。这样的板块整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第一部分的“词语默写”,分别是张开壳晒太阳;啄肉;相持;喜笑颜开。简简单单的默写词语,其实蕴藏着几个用意:会认真倾听,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寻找课文的

关键词 语,有了这几个

关键词 语就能概括故事的梗概。接着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语学会复述寓言故事,在不断练习复述的过程中内化文本语言,习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最后学着文中的对话方式续编鹬蚌相争故事后续。这样的整合板块设计既能条理清晰,又能在该着力的地方充分施展“手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聚焦表达,课堂轻盈

语文学习不光是要读懂作者的文字,还要弄清楚作者表达方式的特色。这些隐藏在文章中的学习价值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取舍。如《赶海》这一课,它的写法很有特点,如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用相同的一首歌词,既能表达作者赶海时的愉快心情,又能使文章浑然一体,洋溢着浓浓的热爱大海、热爱生活之情。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的“童年趣事”的作文题目,来写一个首尾呼应的开头和结尾。学生既得意又得言。

3.时间充裕,表达充分

课堂练笔是一种能快速学习写作文的捷径。为了避免出现小练笔只是个“花架子”——只看学生手不停挥,不注重学生写的质量。因此,我们要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经历仿写的过程,在不断地、反复地练笔过程中领悟表达的魅力,学会正确表达。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美丽的金秋,伴着飘飞的黄叶,我们齐聚天津,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国培”之旅。

有幸聆听了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杨宝忠教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杨教授站在专家的高度,为我们阐述了现代学校变革的时代背景,并且深刻剖析了其历史进程。讲座事例真实生动,杨教授深邃的思想和见解发人深省。其中,讲到他去某所学校听一年级语文课,一个学生读书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于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称赞她“棒棒棒,你真棒”。讲到这时,与会老师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是啊,什么时候我们的赞赏竟然变得如此整齐划一,流于形式?我们赞赏言语的贫乏无力和孩子们个性化的思维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对孩子们出色的表现缺乏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当然,过于夸大的赞赏也是不可取的,只有恰如其分的赞赏,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记得2009年草长莺飞的初春,我有幸现场观摩了支玉恒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匆匆》。一袭红色长衫,精神矍铄的支老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散文的情境之中,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读,层层深入,一遍又一遍地读。在学生充分朗读了课文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请他们谈体会,交流困惑。当时有个学生就句子“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提出了质疑,因为前面已经读了好几遍,所以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解答:“我认为裸的意思是说光着身子,没穿衣服。”话音刚落,会场上就响起了一阵笑声,这个答案是不确切的,因为这句话中有两个“裸”,而第二个裸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是作者朱自清先生对于自己虚度的二十多个春秋一事无成的哀叹。对于这样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个学生身上,令他一时不知所措。我想:如果此刻讲课的老师是我,该怎么评价他的回答呢?是直接否定?还是让他再想想?这时,只见支老师走了过去,看着他说:“第一个裸就是这意思,一针见血,好!可是第二个裸并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再思考!”接着又有学生举起了手……多么睿智的答复啊!简简单单却丝毫不含糊,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既肯定了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价值的东西,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思考的方向,对于知识性的内容没有一句似是而非的评价!这是多么恰如其分的赞赏啊!

去年冬季,西工大附小的王广智老师为我们做公开课《鹬蚌相争》。王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师生交流充分,学生思维活跃,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根据王老师的教学设计,这节课后半节有个指导背诵的目标,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王老师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挑战――谁能把课文声情并茂地背下来,他就是师者之师!一听这话,学生都兴奋起来,能给这么有意思的王老师当老师,那多自豪啊!于是,一时间礼堂里书声琅琅,不一会工夫就有人举起手来,可是,第一个站起来的学生太紧张,不停地“卡壳”,于是王老师随机指导了难以背诵的句子,第二名学生背诵比较顺畅,王老师又相机鼓励学生带着动作,入情入境地背诵,这样两遍背诵之后,大多数学生都会背了。就都抢着要背,一番争抢之后,一个男孩子脱颖而出,声情并茂地背诵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热烈的掌声。背诵完后,王老师用赞赏的目光注视着他,然后轻轻走过去,向这名学生深深鞠了一躬!他的动作那般自然而真诚,会场上再次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我想:对于那个孩子来讲,这一躬,不仅是对他这次背诵最高的褒赞,更会使他终身受到鞭策和鼓励!

其实,喜欢看书的朋友会有一种相似的体会:打动我们心灵的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积,而是文章中令我们产生共鸣的情节,哪怕叙述的语言再平实无华,也会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永恒的印迹!所以,真正令我们为之动容的不是文章的形式,而是真实的内容。以上两位老师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教育思想,那就是真诚地赏识每位学生,敢于批评指正,把评价的度把握得准确无误!运用富有智慧的评价语言和肢体动作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善于调整长于鼓励,使课堂呈现出了一种相互启发、由衷赏识、师生融融、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群文阅读;困惑;对策

最初听说“群文阅读”四个字,缘于一次国培之旅,讲座中,洛阳名师许利平老师将自己近年来与同事在群文阅读之路中的探索与收获及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倾囊相授,同时还为我们推荐、介绍了一位在群文阅读之路上已颇有建树、卓有名气的先行者――蒋军晶老师。怀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敬仰,更多的是对群文阅读教学之路的向往,我拜读了蒋军晶老师的多篇文章及教学实录,对“群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无独有偶,适逢2015年度河南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我积极参与,引领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投身其中,重点研究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

一、初步认知群文,理论学习寻支点

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相对于单篇阅读应运而生的,没有单篇就没有群文阅读;单篇教学是“例”,是精读和讲读;群文阅读是“组”是“群”,是略读是浏览。精读以单文为例,是得意得言得法,是举一;而群文略读是“以广见深”,是“以博见专”,是反三。群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五大关系:教科书与群文的关系,精读与略读、浏览的关系,训练阅读和发展思维的关系,学读与学写的关系,群文阅读与整本书的关系。

从课题开题以来,我按照课题开题报告的计划要求全体成员全方位广泛阅读群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我们重点阅读了《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群文阅读的尝试与思考》《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这三本书籍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平时的教研中遇到困境或瓶颈时力求找到理论依据为自己拨云见日。同时,有目的地矫正学生不良阅读行为,利用学校微信群分年级为学生做好每日推荐,鼓励家长也踊跃参与其中,和孩子亲子阅读,共同交流、体会和感受,有意识地让家长、学生明白一个多元化的大阅读时代即将到来,学校中的教科书仅仅是一块跳板和支撑点。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它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鲜活,还将语文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变得灵活富有弹性,它会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成为改良课堂教学的有力武器。

二、深入思考引困惑,山穷水尽遇瓶颈

面对群文阅读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充满了好奇、迷茫、兴奋,蹒跚而行,一路探索。望文生义,有的老师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几篇文章的组合,在一节课里多读几篇文章,简单理解就是量的增加。因此,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在囫囵吞枣地读,只能看到量的变化。有的老师还未能从单篇阅读教学的模式中脱身出来,详细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集体建构,单向输入代替共同参与。对于文本的阅读还停留在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状态。初期尝试,仅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老师们完全没有享受到群文阅读“悦读”快乐。

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调整,我们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找准“基点”,“异径”对接。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以文本为基点,打破传统的“线性”阅读方式,最终形成走出文本、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呈辐射式“球形”立体阅读方式。在群文阅读中,强调用教材教。以往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教材,重视课课精,课课清,强调文本的重要,学习内容是以“一个文本”为视野的。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探索和尝试之后,怎样合理安排文本和引入文章的学习时间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群文阅读的路上,种种困惑束缚了前行的步伐。

三、反复实践终突破,柳暗花明出对策

群文阅读的路上,困难并不能阻挡大家前行的步伐,在以教材为点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大家依旧热情高涨,共同研讨,不断争论,将诸多疑惑梳理归纳为三点:教材有什么内容是必须掌握的?可以删掉哪些不必要的问题?文章和补充文章的契合点在哪?这样不断大胆地重组加工教材,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晰,学习的规律更加显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如饥似渴,查阅了许多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实录,如蒋军晶老师的《去年的树》《创世神话》《桥》,曹海棠老师的《一圈一圈往下绕》《读古诗,想画面》《勇气是什么》《有意思的颠倒歌》等,这些教学设计让我对群文阅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鼓励老师们试着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地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等文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比如:在教学古诗《绝句》时,我们让孩子们熟读诗句,借助插图猜诗意,领会诗的意境,落脚点放在诗句的特点: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并引入杜甫的其他两首《绝句》,让孩子找出这些诗篇里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在教学寓言《鹬蚌相争》时,我们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鹬、蚌争执的情景,再让孩子明白它们错在哪里,体会寓意。接着再引入另外两篇寓言,通过填写表格归纳出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道理深刻。再如:某版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写出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欢腾,以此为契合点,我们挑选了一组运用了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文章《海》《第一场雪》《鸟的天堂》,古诗《绝句》《鸟鸣涧》《山居秋瞑》,丰富课程资源,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类比朗读,让孩子初步感知动静结合写作方法的妙处。

一段时间摸索下来,老师们的课堂悄悄发生了转变:1.探究的课堂。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就是知识的探索者。以往,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虽然来得方便快捷,但是,没有起到让学习真正发挥的作用。群文阅读是挖掘教材的元素,明确课文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通过群文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2.读书的课堂。群文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量。在同一单元下,课内文本4篇,课外文本8篇,较以往阅读量明显增加。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浏览、批注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读中学习读的方法,在读中获得规律。

群文阅读是一种兼具高性价比和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了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师生学习共同体,优化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了优秀的课堂形态。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升阅读力,发展思维,变化气质,促进读写结合等。量变一定会带来质变。群文阅读,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值得研究、推广、实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条新途径。我们有幸成为群文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经过不懈地努力,相信用不了多久,群文阅读将如一颗颗萌芽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葱茏!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出版者《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

[2]赵镜中,《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

[3]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出版者《小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