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语毕业论文

法语毕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语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语毕业论文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在正式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学生要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

开题报告是作者将自己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思想等,以书面形式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和听众作一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写开题报告目的:一是作者能将所选课题的内容框架、研究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和创新点、文化结构、主要引征材料及参考书目作一总体思路的勾划,作者对该选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有序的组合清理,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好充分准备。二是作者能广泛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顺论文思路,使其结构更趋完整,内容更趋翔实。

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1、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用中英文撰写,汉语在前,英语在后。目的是限定毕业论文的大致范围和方向,即论题。应力求简明扼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15—20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以中学英语教学法方向为例,则须说明要解决英语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突出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是前人从未解决的,并且能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该选题曾作过哪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是属于未开拓的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基础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

4、研究本选题的动机及意义

提出本选题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个选题?本选题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本选题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其价值取向是什么?本选题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英语教学会起什么作用?从实践的角度看,本选题是否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动向,使人们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5、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观点,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重点在哪几个方面?研究的难点在何处?怎样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对英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是否填补了国内外同行业研究中的空白?

6、本选题的撰写框架

框架可用提纲形式表述,一般构成如下:

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论点:分析问题与阐明自己的观点。大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来论证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做法。另外,利用实际数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如何?对人们在英语教与学中有何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继续研究的?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一般是英文参考书在前,中文参考书在后,以字母拼音顺序排列。

7、研究基础

作者在选择该题之前作过哪些方面的学习、研究或写过什么文章?说明能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理由。

8、研究方法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描述、实验、实证、文献、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实践反思、测量、量化、行动研究、表列、图示、内容分析等方法。例如:实验的方法就是对英语教学班级进行实验对比;调查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课题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

9、撰写步骤及阶段任务

包括:选题及开题报告初稿、正式开题报告及提纲、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定稿等、何时论文答辩等。

开题报告中文范例

标题: 英语隐喻汉译

(On Translating English Metaphors into Chinese)

1)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Lakoff & Johnson (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 Johnson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朱永生为主要代表。在隐喻翻译的研究方面,李国南(1990),胡文仲(1994)对于英汉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过比较,并探讨了其翻译的途经。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队喻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徐莉娜的《隐喻的翻译》为主要代表。但其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文学、修辞用语的隐喻翻译。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本选题突破了历来将隐喻的汉译局限在诗学、修辞学、文学等范畴。由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陈宏薇:1996),翻译对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贡献的作用。我们对日常用语中隐喻的汉译研究应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研究结合起来。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隐喻在英语日常用语中存在的普遍性、可译性及其翻译的方法。

难点:怎样从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创新点:研究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的汉译理论及其方法。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 引言

2.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存在的普遍性

2.1 隐喻的定义

2.2 关于隐喻研究的常用书语

2.3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喻

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特点

3.1 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分类

3.1.1 习用语

3.1.2 新生隐喻

3.2 英语隐喻与汉语隐喻

3.3 英语日常用语中隐喻的可译性

4. 英语日常用语中的隐译汉译

4.1 翻译的标准

4.2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难点

4.3 日常用语中隐语汉译的过程

4.4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基本方法及原则

5. 日常用语中隐喻汉译的方法与技巧

5.1 直译法

5.2 意译法

5.3 转译法

5.4 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4) 参考书目

Brodkey, Linda. Review: The Language in Metaphors. ( College English Jan, v50 pp 89-94), 1988.

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Nida, Eugene A. & William, Reyburn.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aryknoll of N.Y. Orbis Book, 1981.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陈文伯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字城市、信息化、计算机、gis、gps、rs、综合应用。

1. 数字城市的起源、定义。

1.1 数字城市的起源。

1.2 数字城市的哲学定义。

1.3 数字城市的技术定义。

2.数字城市的基础。

2.1 gis技术定义与研究内容。

2.2 gis的应用。

2.3 3s集成。

3.中外数字城市发展状况。

3.1 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状况。

3.2 外国数字城市发展状况。

3.3 中国数字城市的发展道路。

4.数字城市应用举例。

4.1 数字北京。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 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 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技术己经应用 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 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代初。1993 年,国际 地图学协会(ICA)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立可视化 委员会(CommissionOnVisualization),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 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ACMSIGGAPH)进行了跨 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 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同时 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 视化研讨会"的内容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科学计算可视化 (VisualizationinScientificComputing,简VISC)”的概念,从此标志着一门新 的可视化学科的问世。 三维GIS 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形表面的重构、房屋建筑几何模型建立等 方面。特别是在地形表达方面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人们针对不同的应 用目的,依据各种数据模型、算法和数学理论,在现有的计算机发展水 平上建立了许多地形可视化模型。目前,常见的地形可视化有两种类型: 一是根据地学图形数据的精确描述,来进行真实地形的仿真;二是模拟 自然场景中的地形,常用于具有真实自然视觉效果的虚拟环境中。 在地形可视化建模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数据拟合生成三维地形 这是一种传统的地形生成方法,是利用 常用的一些参数曲面,如Bezier 曲面、Coons 曲面、有理B 样条曲面,通 过插值、曲面拟合来生成所需要的三维地形。这种方法采用计算几何学

建模,是早期三维地形生成的方法。由于其数学计算的复杂性,对于复

杂场景来说,计算量大而且要采用较复杂的曲面拼接技术。只适合中小 规模的数据处理。另外,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采用了欧式几何方法,而欧 式几何所描述的物体具有光滑的表面和规则形状,物体的形状可由方程 来描述。利用常用的参数曲面,通过插值、拟合来生成三维地形,也是 采用方程来对地形建模。但由于地形的不规则和复杂性,用这种方法得 到的地形真实感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 (2)利用分形技术生成三维地形1973 年,曼德勃罗(B.B.Mandelbrot) 在法兰西学院讲课时,首次提出了分维和分形几何的设想。分形几何学 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 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几何又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欧式方法 不能真实地描述这些物体,但可以用分形几何来真实地描述,是使用过 程而不是方程来对物体建模。分形几何具有无限以及统计自相似性的规 律,用递归算法使复杂的景物可用简单的规则来生成,可以生成任意水 平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描述一般地面形状的数学模型。由 于分形显示自然景物具有非常逼真的特点,自从分形技术产生以来,人 们就开始探讨用分形技术来生成三维地形,地景生成技术也达到了一个 新的阶段。采用分形技术来生成三维地形是目前地景生成的主要方法。 (3)基于数字地形模型的地形可视化。这种方法就是运用数字高程数 据构造多边形面,用多边形网格逼近。数字高程模型是针对地球表面实 际地形地貌的数字建模的结果。MilIerC.L 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提出了 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的概念,后来把基于高程或海 拔分布的数字地形模型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 DEM 自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开始被采用以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测 绘、地质、景观建筑、农业、规划、军事工程、飞行器与战场仿真等诸 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在DEM 的数据获取方法、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速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 破性的进展。现在,随着各种精度级别的DEM 的普遍获取,过去许多潜 在的应用领域现在已变成十分重要的方面。

在三维空间数据结构算法方面,杨必胜、李清泉、史文中提出了一

种用于多分辨率三维模型快速生成和传输的稳健算法;龚健雅提出了面 向对象的矢量栅格集成数据模型:还有邓念东,侯恩科提出了一种顾及 维数的三维空间拓扑关系描述框架;齐安文,吴立新等重点研究了基于 三棱柱体体元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应用;曹彤,李颖研究用于三维GIS 的八叉树和四叉树算法等;Klein 采用一种与视点相关的TIN 数据结构来 表示交互中的集合信息,当视点改变时,采用Delaunav 三角剖分法重构 侧TIN;Luebke 等提出了一种基于顶点数的简化算法,它可以对任意几何 模型进行简化;Hoppe 将他提出的渐进式网格模型也应用到地形当基于 OpenGL 三维分形地形的可视化研究4 中,并且提供了与视点相关的支 持,为了避免三角剖分给全局带来影响,他在算法中将地形预先分成大 小相等的若干块,在块内进行渐进式网格剖分。由于不能解决拼接问题, 块与块没有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简化的效率。 近年来,国内外在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 以下两个方面: 1.运用动画技术制作动态地图,可用于涉及时空变化的现象或概念的 可视性分析; 2.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地形环境仿真,真实再现地景,进行交互 观察和分析[15]。 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国内 外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或 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 有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 (1)研究团队过小。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往往是由一个 单位、几个人开发与研制,其专业覆盖面窄,因此涉及领域非常有限, 所能投入的财力、物力等也非常有限。 (2)软件专用性较强,适用范围有限,通用性差。严格意义上来说, 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软件还不能称之为软件,只能算是一个 针对特定问题的可视化计算程序。近几年,虽然不断的涌现出一些新的

算法,但仅能作为一些初步的尝试,距离应用其编制出成型的计算程序

来解决工程问题,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 (3)核心算法创新能力不足。算法是一个程序或软件的核心,但国 内外目前在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算法研究方面,还停留在相互跟 踪国外研究的阶段,往往是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国内再跟踪 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这也是我国软件领域5 甚至整个科技领域普 遍存在的问题。 (4)商业化程度落后。 由于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存在 着上述诸多问题,而对于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商业软件,在具体使用时, 不可避免的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其代码的保密性,使我们不可 能进入程序内部去进行调试和加入自己的应用模块。因此,开发编写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 价值和很强的国防应用前景。 国内外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内涵 也不断拓展,其发展趋势是: (1)驾驭式计算功能(computationalsteering):即以交互的方式监视 和干预计算过程,通过实时的可视化处理将计算结果图像提供给用户, 用户通过判断可随时更改计算参数,从而干预整个计算过程。 (2)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软件及设备将计算结果转换成3D 立体图像,使用户更加直观地了解发展过程。 (3)并行计算:由于基于微观、细观、宏观的多尺度计算方法的不 断发展,对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多CPU 的分布式网络系 统将逐渐成为主流。 在数值方法方面,近年来,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概括 如下: (1)高精度算法: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以TVD、ENO、WENO 为代表的高分辨率方法占据了计算流体力学发展的主流。近年来,数值 方法研究又有新的突破,一些新型算法已经出现,其中有代表性的算法 有美国学者S.C.Chang 提出的时空守恒元解元(CE/SE)方法、日本学者

提出的约束插值剖面算法(CIP 算法)、香港学者徐昆发展的动力差分算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2006年12月美国的次贷机构提交破产申请,全球投资者和金融监管者都不会预见到这会成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开端。随后的22个月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从单一金融产品向复杂产品蔓延,从单一金融市场向所有关联市场传导,从单一国家市场向全球市场扩散。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只是局部区域性危机,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也仅是某一特定行业的危机,一般性的历史经验和政策手段都不足以对危机发展作出准确合理的判断。这要求金融从业者必须着眼于本次危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站在历史和全球的高度真正推动金融体系持续修正自身的缺陷。

次贷危机是当前金融市场恐慌的“导火索”,但不是根源随着2006年底贷款家庭违约率的高企,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质量持续恶化,次贷相关金融产品的恐慌性抛售,导致了场外交易市场的失灵。众多金融机构由于过度参与次贷产品相关交易而蒙受巨额损失,导致了严重的流动性困难。随着信用评级机制公信力丧失,投资者趋于保守,信用市场短时间内迅速紧缩。流动性不足的金融机构在缺少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随着时问推移难以支撑。本轮危机以次贷恶化为“导火索”,但究其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流动性过剩与房地产等资产价值形成互动,推动了价格泡沫的形成。在缺少自我修正能力和外部监管干预的情况下,市场步入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运行的泡沫循环。

二是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日趋激进,导致经营行为的投机化和短期化。在经济繁荣周期,众多金融机构的利润诉求被绝对化、单一化。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异化使得金融资本更多地流向短期回报高的领域,并使用过高的杠杆率。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三是央行等金融监管者无条件地信任市场,导致了监管空白。货币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没有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政策策略。在市场出现泡沫化倾向的时候仍然坚持“市场万能”的理论假设。

金融危机的真正前景取决于金融市场的修正,而不是短期二救市”措施

针对本轮金融危机,此次国际发达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干预措施,其规模和频率都是史无前例的。其政策意图直指当前金融市场存在的信贷极度紧缩、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问题。

从短期看,市场的信用“痉挛”源自于投资者、交易者的信心丧失。对于交易对手的缺乏信任使得市场参与者手中储蓄的流动性无法转化为市场中可用的流动性。“救市”举措就是用国家信用填补市场信用的不足,这是短期之内的应急措施,也是无奈之举。

从长期看,金融危机要得到根源性的缓解,必须在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做出一系列真正的调整和修正,重新建立起市场参与者相互之间的信任,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国家的信任。

一方面,市场纪律必须得到重新梳理和改革。理性、均衡的市场文化需要回归。正如传统的金融理论所言,市场中应该是风险对冲者和风险投机者协调并存。在投资取向多元化的市场中,交易价格才是平稳而准确的。从近期情况来看,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巨幅波动,主要金融机构股票价格被大量做空仍然反映了市场中的投机倾向的泛滥。许多金融机构激进逐利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因危机的发生而改变。这一局面如果得不到根本上的改观,或将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恢复,或将为未来其他新的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者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市场的发展变化。市场并不总是万能的。特别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一国的市场往往不仅在本国因素的影响下自我调节,而是受到全球市场的共同影响。在市场自主运行的领域,金融监管者需要不断质疑本国金融市场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效性,持续对市场运行规则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并及时提出修正意见;在政策直接干预的领域,监管者需要全方位地运用监管工具,及时地掌握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信息并分类采取监管措施。建立清晰明确的监管规则,让有利于市场稳定的机构和产品进入,让不利于市场稳定的机构和产品退出。

中国金融业需要充分利用此次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影响十分有限。这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所提供的坚实基础,监管部门制定了审慎有效的监管要求,以及我国金融业与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等原因。但从长期趋势以及全球实体经济联动性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心存侥幸,独善其外,而是以此为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是按照宏观调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积极应对短期国际经济冲击,充分加强内需的缓冲效应。此次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将不断显现,并将可能危及全球实体经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出口依赖型向均衡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加快这一进程,庞大的内需市场也是我们对冲外部影响的重要支撑。中国金融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更多的行动适应和参与这种转变,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规避风险。

法语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而说,应届毕业虽然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是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对所学的专业进行深层次深入的研究机会,所以所写的毕业论文大多都是以总结前辈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对有分歧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自己的理论。在写毕业论文时应该避免归纳多于分析的现象,尽可能的避免罗列各种材料,也要尽可能的避免轻易的下结论。

对于论文论题的论证方法以及论题的分析是可以分成四种方法来进行分析、论证、研究。一般可以通过哲学的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以及假说的方法来对论文论题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这四种研究、分析方法来提升对论文论题的分析、研究能力。

而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对论文论题的研究、分析,都离不开事实求事的原则。在对论文论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时,更是离不开各种文献资料的支撑,对论文论题的研究分析首先是源自于这种资料,在这些资料的支撑下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否则一切分析都属于突谈,无文献资料支撑的研究分析结果,根据经不起人们的推敲。

所以我们在写毕业论文时可以采用哲学、历史、逻辑、假说的四种方法来对论题进行研究,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都不能是空谈,更不能是纸上谈兵,一定要有相应的资料作为支撑。

相关期刊更多

法语学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

法国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