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改革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新教程的优越性: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 bit 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 comes 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2、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尤突出。课文对话旨在构建生生交际的形式,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1课,Part1要求学生看图介绍各个单位的方位,Part2是一则针对询问方向内容的简单对话,课文仅仅提供了介绍方位和询问方向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这样设置,不但便于学生进行自主交互式的学习,而且可使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有的放矢的开展异步教学。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 Mid-autumn 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4、新教材的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贴近生活化。旧教材第一册(下)介绍了一种玩具frisby,新教材换成了溜溜球yo-yo。新教材在食品上增加了coke(可口可乐),porridge(粥,稀饭),dumpling(水饺),tofu(豆腐)等新词。另外,新版教材第一册还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片介绍的内容,通过名片的内容可以做多种与职业、地址、工作单位、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内容的有关练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10单元,则通过一个虚构的摇滚乐队(a Swedish Rock Band)“YESTERDAY”,介绍了音乐、旅行等内容,这适合现在崇尚现代音乐的小歌迷的心理。第5单元,利用有关动物园的话题,操练有关提建议的话题,像“Don’t feed the animals”(请勿投喂动物)、Let’s make it half past nine(让我们定在九点半)等。第12单元,谈论世界和中国各大城市的气温状况。第二册(下)第28单元,把著名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的剧目搬上了教材,实在是别出心裁。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经常接触的情景,真实、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1.1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整合。将数学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重视数学中的思想情感教育。
1.2基础性与智力性的结合
小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在数学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在这一特点下,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数学内容基础性和智力性的区分和结合,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
1.3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通过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教学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尝试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理论和时间的完美结合。
1.4形成了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考试随着数学教学变革而发生了改变,逐步形成了适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改变了传统的只以考试分数为定论的模式,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平时成绩等方面的评价。考试的形式和类型也在逐渐多样化。
2.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2.1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性情不拘一格。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注意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小学生的各种学习潜能才能开发,从而被教师挖掘。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注意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压抑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活跃数学课堂的整体氛围,如通过提问问题的诙谐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的良好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数学学习动力。
2.2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科在做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时才能够发挥出它的作用。在进行课堂、课外练习时,数学教师要尽量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的应用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有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学习内容,以此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与数学有关活动,发动学生搜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如数字游戏、数学教具的制作、数学故事会、数学黑板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锻炼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3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的学习重在逻辑思维的建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下慢慢形成。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各种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意识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数学思维方式的锻炼。另外,在数学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比如假设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等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个问题时,如果有多种方法就要尽量全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基础,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最简方法。
2.4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和自身提升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得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各种学科资讯和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当代的优秀人才。数学教师要在新课改中与时俱进,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知识,紧扣时代脉搏和数学教学的实质,同时,数学教师的个人素养也极为重要。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很容易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还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小学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反思总结,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
3.结语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升学考试为根本目的,围绕应考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课改前的课堂,为了最大化地追求升学率,提高应试能力,老师奋力地教、拼命地讲;学生努力地听、认真地记。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生学不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不可能像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一模一样,全部合格。而我们恰恰却要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这种水平,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而且当发现学生成绩不理想时,便无休止地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提高师生劳动强度,做到一定程度时,师生压力过大,身心俱疲,最后换来的是学生厌学倾向的疯涨,教师倦怠情绪的飙升,导致课堂上老师心急如焚,学生却漫不经心。学生们在这种疲惫和涣散状态下,谈何认真思考,更别说触类旁通。只好照抄照搬,使得不思考和不会思考的情形弥漫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了一句实实在在的空话。
二、素质教育进课堂
在此大背景下,如火如荼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全国铺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重视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研究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切就决定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千方百计让课堂活起来。围绕“动”起来和“活”起来,可以说,全国各地涌现了一些课改先进校,这些先进校从“校情”、“师情”、“学情”的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因势利导,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素质”与“应试”螺旋攀升
(一)课堂教学过分模式化。如就课堂上学生交流而言,可以说很多时候是让学生做无用功。如果交流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交流就成了一种摆设,导致课堂乱而无序,一时半时收不回心来,不仅完不成学习任务,也无意中助长了学生乱说的习性,课堂应有的“静”得不到保证,事倍而功半。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些课程特别是理科课程,形式真的不是很重要,如果一堂课学生对知识脉络不清楚,往往形式越多,学生就会被牵扯的越多,而学生一堂课的注意力和思考力是有限的,很多时候突破重、难点,把握关键点的好时光在一些形式中荒废了,一堂课下来,头脑中没有留下重要的值得储存的东西,到实战时就会无所适从。
(二)课堂教学片面化。由于课堂上程序多,班级小组也多。尽管我们追求关注每一位学生,实际上在超过20人的班额中很难做到。学生台上展示是现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主旋律,且不说为了展示学生在头一天和课前要做多少“精心”准备,单就展示而言,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为了尽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最终也只能是一些优生频繁亮相,中等生和学困生在观战,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优生更优,庸生更庸。加大两极分化,同时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强大的优等生面前更加没有自信,甘拜下风,丧失了进取的意识。其实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来讲,应该更多地给中等生和学困生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在低台阶、小坡度、高密度的学习氛围中找回自信,学到一些东西才是有良知的教学。
(三)课堂教学单一化。现在一上观摩课,一评课,有人就会有这样的言说:“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完全不顾学科特点和课的类型。将传统好的做法全部抛弃,尽量让学生多说多讲,老师少说少讲,甚至不说不讲,以至于整堂课老师不写一个字,没说几句话,本该老师讲的也不讲,本该老师拔的也不拔。其实学生终归是学生,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难点和关键处不容易突破。很多难点只有靠老师的高屋建瓴、居高临下、旁征博引,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听懂会用。一个中学生要面对多门学科,如果多数学科或者一半的学科这么做,学生们是吃不消的,更不要说能坚持下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很多无谓的“热闹课堂”会使学生变得热衷于表面风光,好大喜功,浮华气躁,对他们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说做为老师,不要把太多的任务压给学生,该讲的要仔细地讲,要负起责任,有所担当。不要只图热闹,做学问很多时候来自于“静”思,“静”也是很美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多摸索,多提炼,学会“扬弃”,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应试教育与社会现状
普洱电大开放教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施13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其中最有影响,最为重要,最有代表的改革成果是三项。第一项,在普洱市教育局和学校的支持下,针对普洱市英语教师紧缺,通过普通函授、远程教育又无法解决英语的听力、口语等课程的学习,普洱电大与普洱市教育局联合下文,以开放教育“1+2”教育教学模式开办英语专业。这种模式在全国电大开放教育中是独此一家,独树一帜,是敢为人先,是一种改革和探索。“1”就是把符合条件的小学英语教师,用开放教育指标招收入学,来到普洱电大脱产学习一年。我们调整了中央电大英语专科的部分课程,把英语基础课程、特别是听力、口语等课程集中在第一年由师专资深的英语教师面授,加大力度、强化基础,提高质量,同时通过开放教育指南等课程教学,学员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学习方法。“2”就是后两年回到教师英语教学岗位,边教学边利用中央电大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再通过教师辅导和学期末的面授,完成学习和考试。这个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共招收英语专科三个班,共136名学员,遍布普洱所有县区,教考分离,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员一年面授结束时,参加了中央电大全国英语演讲竞赛、英语表演赛,当时,楚雄、曲靖、红河等早已开办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的英语专科、本科专业,有多名本科学员参赛,然而,普洱电大澜沧拉祜族学员张艳南参加比赛,高水平的英语演讲,力挫群雄,夺得了云南赛区第一名,并作为唯一获胜者代表云南省参加了全国电大系统的英语演讲比赛。在全国比赛中,张艳南又取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中央电大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于秀云(校长为教育部副部长韦钰)还专门向云南电大邵南校长表示祝贺。在2006年昆明召开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第20届年会上播放了中国开放教育的特色成果———思茅电大的英语“1+2”教育改革成果张艳南事迹专题片,并由张艳南作为中国开放教育学员的优秀代表,用英语作了大会演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时任中央电大校长葛大凯博士在闭幕式的致辞中说:“他为张艳南的事迹而感动,为张艳南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普洱电大创新的“1+2”开放教育模式成为云南省电大接受国家教育部专家组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总结验收评估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是云南电大开放教育两大特色亮点工作之一,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普洱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1+2”改革,具有原创性,达到了全国的领先水平,在国际、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项改革成果及所完成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开放教育英语专业“1+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在2003年12月云南电大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交流,得到了省电大和与会同行的好评。第二项,开放教育专科专业“全3”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探索。2006年,教育部停止了全国电大的应届专科生的招生,电大只能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和开放教育。普洱电大分校的全日制办学面临着新的困难。当时,校领导指出,学校还得有学生,至少要有人气,还得要有社会影响。普洱电大又认真分析了生源实际,总结和推进了“1+2”的74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认识到高考未上线的考生是生源,他们多数有到学校求学读专科的要求,虽然基础差,但开放教育免试入学可以解决他们的入学门坎。然而,这些学生基础差,如果按开放教育的普通形式,业余或函授学习,他们很难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很难有学业和能力的提高,家长和学生多希望脱产到校学习。于是,我们又启动和推进了开放教育教学“1+2”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全3”模式改革,招收开放教育日制生,应用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优质资源,全脱产学习。当年改革,当年招生,得到了考生的强烈响应,《法学》、《会计》和《计算机》三个专业招收学生130多人。
教学中,我们以改革优化中央电大教学实施计划,以改革强化基础,以改革重视应用和能力培养,提高了开放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007年,省电大校长邵南到普洱检查指导工作,对此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给予了普洱电大敢想、敢干,干得好的评价,并安排省电大招培处、教务处于2008年专门对此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调研、总结,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6至2012年4届共招收高考学生600余名,于2012年均已顺利毕业。最低的分数,最差的基础进入电大学习,经过3年的教学,每届毕业生中都有多名毕业生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不少学生已本科毕业或正在读本科,还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社会的好评。第三项,2010年后,电大停止了全日制生的招生,主要的精力将集中在成人开放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上来。经过开放教育10多年的发展,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源更加年轻,生源文化基础比以前更好,学习的条件变了,好多地方都有了网络和计算机,大多数学员都基本具备了中央电大网络平台学习的条件。电大经过分析,提出新的条件下必须强化和加快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于是,进一步完善、优化了普洱电大网,保证普洱电大网的畅通,保证普洱电大在线与云南电大在线、和中央电大在线的畅通,做到不论学员在何地都能通过普洱电大网络进行学习。强化和提高电大教职工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手段的能力和要求,制定和完善了相关要求和规定。承担开放教育辅导的教师必须完成课程的教学要求、自学指导、多媒体课件、辅导、自测练习等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并挂载在普洱电大网上,同时,要求通过网络进行招生、咨询,教学、答疑,学习以及学员管理等其它工作,并有督促检查和奖惩。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不论是教师的网络教学辅导,还是学员的网络学习,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学员网络学习时间、点击率等的检查中,普洱电大分校都处于全省电大的前列。2010年在全省电大网络教学的检查评比中,普洱电大获得了云南电大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比赛网上教学支持服务奖,这是普洱电大第一次获全省电大教学奖。在全省网络课程一体化设计竞赛中,《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课程一体化设计获优秀奖,这也是普洱电大教师第一次获全省电大教学奖。
2普洱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2.1开放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创新。提出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三条原则:1、坚持开放教育的两个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员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以面授为主到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形式的转变。2、开放教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不拘泥于如何一种固定的生硬模式。3、开放教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必须要与普洱地区学员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的推进工作
2.2开放教育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第一,提出并实施了开放教育“1+2”教育教学模式开办英语专业,这种模式在全国电大开放教育中是独此一家,独树一帜,是敢为人先,是一种改革和探索。第二,开放教育专科专业“全3”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探索创新,在全省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第三,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进行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对边疆开放教育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
2.3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创新。“1+2”开放教育模式成为云南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接受国家教育部专家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总结验收评估的两大特色亮点工作之一,培养出了张艳南等这样的优秀人才,在国际、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开放教育专科专业“全3”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探索,适应了社会生源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了开放教育的规模发展、教学质量提升,得到了省电大的高度肯定。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进行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对边疆开放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在全省起到了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的效果
3开放教育教学改革应用情况
一、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回溯英语教学和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尤其是20世纪之前,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硬币的两面,一面是提供语言的形式,另一面则提供语言的内容。例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巨大帮助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就大量使用了文学作品里的引文作为例句解释单词。而我国解放前的学生英语学习材料主要来源于英语文学作品。但20世纪以来,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学界都认为文学在语言学习的作用正在减弱。许多研究者如JohnPovey,RuthSpack等就认为文学是不实际的,应该从英语学习者的课程表里剔除。但我们认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是语言工具,阅读文学作品并不会成为他们提高专业水平的障碍,相反文学对人生、社会及世界的微妙表现以及文学语言的精巧优美能锻炼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它能使我们有可能体验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第二语言的交流更顺畅”。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中载教授在2006英国文学学会举办的专题研讨会上指出的:“英美文学课程在语言、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英语文学课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人文素质,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文学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实践情况。
二、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文学选读课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从2003年开始,为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以及人文素养而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在开设文学课之前,相关教师调研了文学课在本校和国内其他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反馈情况。我们发现,英语文学课在各高校都面临着困境与不足。大多数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实用性的语言交流和具体的实践能力,英语文学课程的课时量和内容被大大压缩。同时,文学课因为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而不太受学生欢迎。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英语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作了相应调整,以满足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英语文学选读课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的规定,为非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为期一学期的选修课。选择在三年级开课是因为我校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我们认为,在此阶段开设文学课能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学、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同时,该课程还希望帮助学生较流利地运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后者是我们课程教学的重点。
2.教学内容
在一些学校的英语文学课中,往往在讲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讲文学史,这样的效果并不太好。因为我们面向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所以,我们放弃了专业性很强的文学史,主要以作品选读为教学内容。在选择课本时,考虑到学生的非英语专业背景和实际英语水平以及课时长度,我们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课本,因此,在充分掌握学生水平和兴趣的情况下,授课教师自己编写了《英语文学选读》讲义。教材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文学课本以时间或文学流派为线索编写,而是分成不同的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如selfidentity,spiritualgrowth,love,family,socialchanges等。每篇作品开始部分有作者简介,文本中附有生词解释,文本后有三类思考题,分为理解、阐释和延伸理解三部分。每单元结束前还有文学术语介绍。当然,为了让学生扩大文学的知识面,我们也选了一些著名戏剧或长篇小说的片断,但数量不多。对长篇的文学作品,我们主要列出了阅读书目,希望学生课后阅读。此外,我们在选择作品时虽然以英美作家的作品为主,也兼选了世界其他国家,如俄国、德国、尼日利亚、沙特等国的英语翻译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横向比较中引发较深入的思考。同时,我们还特意选择了一些中国作家与各个主题相关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别国文化的同时,通过对比更清楚地了解本国文化,激发批评性思维。3.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传统文学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是因为教师通常采取“满堂灌”的“一言堂”式授课方式。为此,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大胆创造。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启发激励教学法。在每篇文学作品后都设计有由浅入深,从内容理解到主题探讨等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提倡个性的发展,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分散性思维,就各类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仅仅听教师的讲解或名家权威的解读。因为如果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所谓“正确”的观点,不会自主思考的话,久而久之思想就会僵化,更别提创造性了。同时,因为学生的思维不受教师固有思路或权威的局限,他们也有更大的表达空间,觉得有话可说。
(2)小组讨论教学法。学生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要求和同学交流。通常我们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一句英语谚语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分析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发现自己没有想到过的新思路、新见解,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3)实践活动教学法。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例如,文学创作、戏剧表演等,使原本枯燥、遥不可及的文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使纯知识、纯文本的课程成为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比如,诗歌创作让学生开动脑筋,创造性地用英语表现生活,表达思想。这不仅符合年轻人渴望表现个性的愿望,增强其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以便更好地表现自我。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使文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比如,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而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巨大魅力,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再如,每个单元我们都会精选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名画,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可引导他们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