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1篇

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灌输性,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环节:比如设定教学目标,将授课的知识点即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重点解答,若学生无法正确会到,老师则通过引导将设置好的问题答案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本书的权威和绝对性,教学效果通过预设环节来完成,是一种强调师本位,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关键,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输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按授课计划完成认识性的教学任务,是心里健康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在教学中倾向自身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单一的语言讲述来实现知识的传授,束缚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这种灌输是授课方式。有学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础教育”时曾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真实过程就是营造一个师与生、以及多种教学因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推进的,并且是在新的状态不断生成的选择过程中推进的,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设计

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2.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

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中生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W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赖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的青春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存在不协调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其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中,其认知水平、能力人格、社会生活经验都有待完善,同时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也较强,因此,在这个时期更容易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不良、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等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模式。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学生的问题心理为导向,甄别问题学生,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这在学校的个体咨询、心理测量、心理干预方面体现尤为明显。因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其针对的教育对象是“不健康、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也造成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性的缺失,教育效果欠佳,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我们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应该研究并发展人身上如美德、幸福感、成就动机、价值观等积极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解读,从中获得积极意义,培养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不断挖掘增强潜在的思想和能力,以促进个体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展示了先进的视角和方向。

本研究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坚持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关注积极情绪,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和教师快乐投入地生活,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拟以高一新生为样本,探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应用效果。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班级整体随机抽取陕西省宁陕县宁陕中学2015届高一级7班、8班共126名新生进行研究,其中男生69人,女生57人。随机确定实验组、对照组。被试此前均未接受过积极心理学取向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试所在的班级以入学成绩高低为标准划分,两班级为平行班,学习成绩属中等或偏下,男女分配均衡。实验组男生35人,女生28人,对照组男生34人,女生人29。

(二)研究工具

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即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该量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至中学阶段学生,该问卷信效度较高,为我国目前测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常用量表[2]。MHT有100个测试项目,9个维度:即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8个内容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被试在某一维度上得分越高,说明其在该维度上显示的症状越明显。

(三)研究方法

采取不相等准实验设计,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后测法。从2015届高一级新生选取7班、8班两平行班作为实验被试,在入学之初均接受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统一按要求说明指导语,由学生在电脑上接受测试。

7班作为实验组,接受为期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8班作为对照组,期间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其他环境、教育等条件一致。

一学年后,即2016年9月,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心理健康水平后测,进行结果统计分析。

(四)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1.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适应本地教学的校本教材,0.5课时/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按照心理团体辅导的原理和技巧设计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全体主动参与,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关注学生内心需求,提供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倾吐感受、表达情绪,阐述观点、讨论探寻办法,鼓励学生积极特质,从而发展、提高相应能力,完善人格。课程内容包括:积极适应、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学校德育主题开展的知识性宣传讲座,但寓教于乐,将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理念散播于学习、生活,解读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消减其不必要的猜疑担心,引导学生提升认知,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处理问题,发展自我能力,获得生活的价值和成就感。讲座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心理干预、优化宿舍关系、塑造良好行为、青春期男生女生生理心理讲座等。

3. 个别心理辅导: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问题学生及问题行为,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困难、烦恼,让学生体验到被重视、鼓励和相信,并且运用心理学咨询技巧,引导学生疏理情绪、宣泄情感、审视行为、改善认知、转化为积极行为。

4.心理情景剧、心理成长晚会、心理微电影大赛、走心歌舞晚会、家长成长晚会等富有趣味,参与性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辨析解决心理矛盾,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正向行为的活动形式。

(五)统计处理

数据利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总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课题配套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北京师大易度科技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以及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三、统计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前测的八个维度及总量表得分中,实验组7班与对照组8班的大部分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在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因子及总量表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7班的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程度及总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班。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后测―前测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表3、表4可以看出,经过1年的心理干预后,实验组7班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差值上与对照组8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得分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表3各因子及全量表得分的差值平均数上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焦虑程度均有所降低,而对照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全量表得分均有升高的趋势。

四、论与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对照组高一学生在升入高二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以及总量表的焦虑升高程度上都显著高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组。

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是度过高中一年的时间,学生感受着来自环境的压力,比如学习遇到瓶颈、自我苛刻要求以及来自他人的过高期望,班级氛围不佳,交际圈狭窄,缺少积极人际关系的情感支持、价值得不到肯定或实现等等。

二是学生自身经历着“心理不稳定期”,自身的认知、思维水平有限,较自我中心化、情绪化、高敏感性,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激起不良的心理反应。

三是尽管学校提供了体育科技艺术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文艺比赛以及道德主题教育等综合素质实践平台,但是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还是缺少契合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教育渠道,学生的情绪情感、对事物的独立看法、潜在优势和能力等等得不到宣泄、挖掘、肯定以及提高,造成了心理积压的烦闷。

四是本校学生都是来自于中小城镇、农村,接受着学校及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者们未怀有一种教育心理学甚至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方式来教育和管理学生,缺乏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内在动机、价值感以及乐观希望等等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忽视也渗透在教育教学之中,造成了消极影响。

所以,从本实验研究结果来看,缺少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导向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和能力的提高,也无法为学生带来持续的幸福感、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关系的构建、专注力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对未来的乐观等等,它依靠的只是学生自身固有的人格素质、自我调节以及外界帮助知识的获得和有限的促进发展。

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着庞大的中小学生群体,传统教育思路、方式必需采取措施去改变。积极心理学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带来了令人欣喜的理论研究基础,让我们再次审视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方法。

第一,改变教育的消极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重视积极潜能的挖掘,以预防为主、全面发展为目的,创设积极氛围,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经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群体,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万万不能忘记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的职能。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树立积极理念,当学生出现问题心理和行为时要用发展、成长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和积极的解释风格,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带着积极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生活,更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行为,获得价值和效能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根据塞利格曼把解释风格划分的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别性,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广义教育教学之中,这点让人感同身受。我们要将学生的积极、优秀行为表现对待为永久的、持续的,将学生不符合期望、消极的行为对待为暂时的和可以改变的;将学生的积极表现及优点扩大化,增加表扬的“横度”(面积范畴)和“纵度”(时间范畴),把学生的消极行为具体化、局限化;根据情况合理使用归因方式评价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归因【3】。比如:“你这次没有投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而不是“你从来都对团体活动漠不关心”;“部分同学请保持自习纪律”而不是“自习时大家请保持安静”;“你很真诚,你的分享很打动我们”而不是“你说的这件事情很感人”,从这些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教育效果的差别。解释风格只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是每位老师时刻都在运用的东西,有时老师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释风格有何不妥以及它是怎样深刻影响着学生成长的。我们要把积极解释风格有意识地使用在教育教学之中,直至形成习惯行为。

第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可能会是心理健康知识的堆积和传授,这种工作方式和内容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效果极其有限。而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更要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法寓教于乐,尤其要注重在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情感和心理过程,突显学生人格特质,引导实践积极行为,培养人际技能、智慧、韧性、宽容等优良品性,帮助普通或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发觉内在的优势,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积极的心态,激发正向情感,提升他们对环境的幸福感,也能够专注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能力、价值体验和成功期望,以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实践中,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分享思辨性较强的心理活动课,学生投入度较深、感悟性较强的心理情景剧,趣味性强、参与面广、集体氛围浓厚的团体拓展训练等活动方式在本次实践中都是学生满意度较高,也卓有成效的心育方式。

教育时刻体现着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过程中,教育者自己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积极力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形成积极的关系网络,这样积极教育才能在彼此的关系中“流淌渗透”,所以,积极的心育工作并不只是几个心理老师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渗透在整个学校的教育环节过程之中,这就对我们所有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重视环境对人的塑造,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肯定人性内在的积极力量,同时也认为个体人格和经验是从环境中获取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不成熟,环境对其的影不可忽视【4】。因此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促使个体发挥潜在的积极特质,比如美德、利他行为,责任感等等。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深入的因素,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人际关系圈和重要教育过程;学生从社会获取间接和相对少量的直接学习经验,耳濡目染,形成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通过宣传、实践,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播贯彻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本校处于相对落后的山区县城,更应该多多利用充满意义、关爱、善良的社会实践途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来体验交际能力、利他、自我欣赏和成功,创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乐观,以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通过个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来塑造、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体的“力量”。

五、未来研究方向

(一)本研究的被试样本数量有限,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更大样本更大时间跨度来进行再验证和推广。

(二)基于本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校本教材需要进行多次实践、反思、讨论和再修订,本校心理老师的专业素质、职业人格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序.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