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选修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生物新课标Ⅰ卷;福建卷;考试依据;试题;比较
随着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逐年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下文简称全国新课标卷Ⅰ)与福建自主命题卷的理综生物部分(下文简称福建卷),不仅在试卷结构上,在命题的思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满分都为300分,但新课标Ⅰ卷生物满分为90分,福建卷为80分。新课标Ⅰ卷生物题量为“6+4+2选1”,即选择题6题,每题6分共36分,非选择题为4题,共39分;选考部分两题,1题考查选修一模块,另1题考查选修三模块,选做其中一题,共15分。福建卷生物题量为“5+3+1”,即选择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非选择题3题,共40分;选修1题,为选修三的必答题,共10分。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在命题思路上的差异,也形成了各自试题的特色。我们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生物试题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试题命制特点,希望对福建省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从命题说明看福建卷
福建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从2009年至今的自主命题已形成了一定的“闽派”风格。从每年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组编写的命题说明可以发现,生物试卷严格遵循全国《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按照既有利于高等学校科学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结合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制。试题全部为原创,不超出课程标准要修,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具体体现在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探究性与综合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注重新情境的创设,突出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
为落实能力测试目标,福建卷在试题的命制上,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弱化考查知识内容的记忆,强调考查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弱化考查枝节内容,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弱化考查实验步骤的记忆,强调考查实验原理与方法;不回避热点问题,强化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从命题说明与具体的试题看,福建卷的一大特点是强调试卷的覆盖面。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的数量(如表1)可以看出,每年试卷各模块考查比例恰当,而且所考查的知识点(以考试大纲知识内容表分类)都达26个以上,体现了试卷的覆盖面较广。
福建卷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新情境的创设。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的相关情境(如表2)可知,每年试卷涉及到6~7个的情境,也就是基本上每道题都有一个具体情境。通过新情境的创设,不仅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二、从数据看新课标Ⅰ卷
首先,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如表3)的数量统计看,新课标Ⅰ卷不注重各模块在试卷所占的分值比例,如2011年必修1模块占43分,而必修2只占8分;2012年必修3模块也占到42分;除2013年外,每年必修2模块所占的分值都不多。同时考查的知识点数量也不多,2011-2014年平均考查14个知识点,与福建卷考查的知识点数量有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出新课标Ⅰ卷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说明:表中未列出选修一考查情况;表中“+”后的数据,表示考查考纲知识内容表所要求该模块实验的分值。
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考点分布与分值统计(如表4)分析,试卷考查点相对集中,四年一共只考查36个知识点(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102个考点(不含选修一考点)来说,覆盖面偏小。
说明:表中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表中“+”表示该知识点内容在试卷中另题也有出现。
其次,一些公认重要的内容,多年并没出现,如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四份试卷合计分数超过40分的考查内容有细胞的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这些是新课标Ⅰ卷的高频考点。与福建卷相比,对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的考查明显多了。由于种群和群落等知识在考试大纲的要求层次上,多属于Ⅰ层次,福建卷较少涉及,但对新课标Ⅰ卷而言是必考内容,近年分值都在10分以上。
从试卷的难度方面看,以河北省近三年新课标Ⅰ卷难度值比较(如表5)分析:全卷难度在0.61~0.68,属于大规模选拔考试预期范围;但选择题偏容易,三年的难度值都大于0.73;同时由于选考题的分值仅为15分,虽然选考题两题难度值并不一致,但对全卷的总体难度值影响不是太大。
说明:整卷难度栏中上一行为做选修一的值,下一行为做选修三的难度值。
试卷的阅读量与答题量也影响着试卷的难度,福建卷的生物部分文字量,都保持在2500个左右,但试卷中的图表相对较多,2013年有4图4表,2014年有6图1表。几年来,福建卷都没有出现简答题式的设问,答题的文字量不多,平均110个字。
新课标Ⅰ卷近四年试题图表与文字数目统计(如表6)。由表6可见,整卷总文字数与福建卷相差不大。
数据来源: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唐永红老师讲座课件
但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一道选择题和一题选考题,而且图表也比福建卷少,因此,新课标Ⅰ卷的阅读量总体小于福建卷;新课标Ⅰ卷在题干的叙述上,更显简洁。然而从答题字数上看,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出许多。如何准确而快速的答题,考验考生的表达能力,这是福建考生今后要加强训练的重要内容。
由于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选考题设置方式不同,如何处理选修一的教学,是福建省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从近三年河北省、湖南省选考题选做情况和难度值统计(如表7)分析,要完全控制选修一与选修三的难度完全一致是比较困难的。
说明:题号39为选修一试题,40为选修三试题。
不同省份考生选做选修试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是选做选修三的人数较多,在河北省差异尤为显著,估计与地区教学内容的差异有关。
三、从试题看新课标Ⅰ卷
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试题进行分析,并与福建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课标Ⅰ卷试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依托教材,注重识记
与福建卷试题强调情境设置,素材多来源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真实实验相比,新课标Ⅰ卷命题多依托教材,直接使用教材上的素材,因此选择题的题干中常出现:“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 )”的形式,其中的“……”多为教材的内容。例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选择题第1、2、3、5题;2014年的选择题第1、3、4题,都是以该形式设置题干,考查的全是教材上的记忆的知识内容,这应该是选择题难度值大于0.73的原因之一。
从非选择题考查点设置看,许多填空都属于考试大纲所要求的Ⅰ层次水平,是教材内容的记忆。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第30题,第(1)题,考查细胞器在蛋白质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第(2)题,考查体液免疫中抗体的形成过程等,都是教材上现成内容的记忆,而且第一问的答案还设置了3个填空。2013年第40题选修3的选做题,题干中提供了3则的素材,但在后面的设问中,还是以基因工程操作过程、蛋白质工程的目的、胚胎移植的对象等记忆内容做为考查点。同样,在实验题的考查上也主要是记忆内容,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问题设置回答解离的作用、染色剂的酸碱性、染色对象等内容,尤其是第(2)题,直接要求写出细胞核的功能。
正如长沙一中甘伟丰老师在分析2014年湖南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文章中所总结的“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而今年大部分高考题是教材知识甚至是教材原文在考卷上的重现。高中生物的学习只有在识记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能力才成为可能。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建议教师整理出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背诵”。
2.关注学科方法的考查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与过去的生物单科卷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学科方法的考查,常常涉及的学科方法有:实验观察、比较归纳、重复对照、模型建构、抽样检测、类比推理、假说演绎、问题探究等等。新课标Ⅰ卷在加强学科方法的考查上,更具创新特色。
例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第32题的第(3)小题,是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而进行的问题探究,似乎考查内容与生物学无关,实际上考查的是生物学素养 ――实验的对照、观察,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某油料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其中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判断推理,回答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什么。
在2013年课标Ⅰ卷的第31题遗传学内容的考查中,不仅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也是考查学生应用假说演绎方法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来验证假说。
通过模型构建来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也是新课标Ⅰ卷常涉及的考点。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以种子萌发时种子干重与胚乳的干重变化曲线,考查细胞呼吸。其中有2空要求考生计算,一是计算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是多少mg。二是求最大转化速率为多少mg*粒-1・d-1粒。这都是数学模型应用的具体表现。
3.不强调覆盖面,考点相对集中
从前面的数据分析已经看出,试卷的覆盖面不大,考查的知识点偏少。从整卷的试题来看,可以发现:在试卷编制时,不过分强调模块间的比例关系;对某些考点多年都涉及,成为高频考点。
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的6道选择题中有5题都与必修1模块有关,完全不考虑各模块间比例关系。近两年的选择题的模块分布相对好些,但必修1模块的数量还是偏多些。
对于高频考点,不回避,可能上一年刚考过,相似的内容在下一年又出现,这可能与命题者认为试题相似,但每年却是不同的考生有一定的关系。如2012年、2013年第1题选择题,两题都考查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mRNA、密码子等有关知识。如果从2011~2014年的生态题比较来看,发现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概念的判断、次生演替、食物网等内容,常常出现。
4.以遗传题进行难度、区分度调控
作为常模参照考试,高考重视难度和区分度的调控,据2013、2014年河北省对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的难度统计(如表8、表9)分析,可见遗传题是调控的主要 杠杆。
从上表所列的难度值分析,不难得出许多试题都属于容易题,尤其是选择题。整卷中最难的试题非遗传题莫属。特别是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31题,难度值为0.12,是近年来最难的一道试题。就生物学科而言,通常将难度值≥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0.4~0.7之间定为中档题,≤0.4的试题定为难题。以这标准统计,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分值比为50:25:15,明显容易题占了绝大部分,主要靠15分的难题进行区分度的调控,而这15分的难题,全是落在遗传题上。从这也可看出,新课标卷的命题上,在确保基础分前提下,以遗传题对学生进行能力选拔,筛选录取本一中名牌大学的学生。
5.大学教师命题特征明显
全国组织命题的新课标卷与大纲卷,均以大学教师命题为主,这与福建省有中学教师参与高考命题的方式有着一定的不同。上述试卷的覆盖面、高频考点的出现以及前后年试题的相似等等特点,应该也都与大学教师命题有一定的联系。此外,大学教师更强调科学性问题,常用专业语言进行描述,而且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上,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可能存在着一定差异。如矿质元素的概念,在新课标教材中就没有出现该概念,而且考试大纲中也没明确要求,但在2013年的新课标Ⅰ卷第3题却出现了该概念,同时在该卷的第29题第(3)问的参考答案中,也要求回答“矿质元素离子”。“矿质元素”的提法,对于“无机盐”而言,是更加规范、准确,但对中学生而言,似乎超过了考试要求。
再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2题,考查的是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从答案设置上看,D选项为NADPH/NADP+比值下降。以还原型辅酶Ⅱ的方式来表示变化情况,由于NADPH、NADP+ 的表示,在人教版教材中出现于边栏中相关知识部分,教材正文中都以学生容易理解的[H]来表示,以更加科学的NADPH、NADP+ 表示,对学生的要求就提高了。
【关键词】生物教学 高三复习 专题巩固
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之后进入高中学习,而且面临基础教育的结束,将要升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这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尤其是高三,更是各学科知识的汇集、整合、复习的关键时期。教师怎样将三年的学习进行网络化的梳理,使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加具象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提高高考成绩,进入更好的大学,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三生物的复习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复习的目标
生物学科作为高考理科考生一门必考科目,和其他学科一起构成了高中教材体系,其知识目标鲜明和确切。高三复习中,老师和学生都必须要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来阐述生物学的一些现象,比如生物学的概念、方法、原理以及基本事实,同时还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以及生产中所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正确分析和理解文字、图表等生物知识表达的意义,能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描述或者表达生物学的基本事实以及实验的结果等。掌握和理解教材中实验以及实验内容,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过程等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对操作技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掌握和具备对相关生物知识验证的能力,能够解释实验产生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目前的热点生物学问题有所了解,并能够解释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影响等。
二、制定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
计划性是制定学生复习内容的纲领,科学的计划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知识的复习。复习过程中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比如坚持遵循课程标准的原则,严格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复习计划,依据考试大纲按照考点进行复习内容的确定;坚持高效率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已有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复习分几次进行,一般是两轮复习后加一个综合复习,最后是模拟考试。经过这样几次综合性的复习之后,学生对高中三年所学的生物知识基本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知识的系统性和网络型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比如以往我们的经验是从第一轮复习开始,这一个时期是从进入高三开始,直到三月中旬结束,期间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对三本必修教材和一本选修教材进行全面的复习,知识目标锁定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做到全面掌握,努力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和掌握知识的脉络,对考纲中规定的知识点逐一复习,务必使学生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周期为6周到7周,这一轮复习主要是完成专题的复习,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以建构知识网络、总结规律、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熟悉高考为主要内容,对教材中的实验以及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进行完善。之后是综合复习,对全部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以实战演习为主,模拟高考形式进行几次考试,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减轻学生的迎考压力。
三、强化专题的复习方法
专题复习是生物课复习的一个有效方法,所谓专题复习法就是以主干知识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知识网络体系。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构建立体知识的网络体系和架构,对教材中分散在各章节间的知识进行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各个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全网络覆盖的知识面。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整个生物知识体系中,站在一个最高点,俯视全部知识,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有一个科学评估和判断。将知识网络化、规律化,以利于学生储存、提取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专注于主要知识点,然后围绕主干抓旁支,依据考纲为主要路线,抓实抓准。
科学的复习方法可以提高复习效果,所以复习方法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点的整理和梳理,巧妙构建知识网络
1.网络化知识体系
学生只有将知识的分布网络化,才能实现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纵横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分布,更好地掌控知识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在知识的建构和迁移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的网络建构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串联式、并联式、层递式、分支式、重组式、嵌入式等几种方式,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以及之间的关系,确定不同的知识构建方法。
2.结合生活实践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是考察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载体,以生活实践为主,学以致用,是新课改赋予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使命。在复习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例题为载体的模式,通过解析、点评使之与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农村的沼气和大面积的植树,是构建生态体系的重要方法,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设置若干个判断题,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点。
高三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年级,家长和社会都对这一年级的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提高生物的复习效率,是每一名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毕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是我们高三老师的重要使命。所以教师应该开动脑筋,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努力使学生构建一个全面、准确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摘要:根据现代医学教学模式转变及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我校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在已出版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基础上,对各章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编制了教学大纲,同时亦统筹考虑了我校学生知识结构及培养模式而定,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索,将现代免疫等知识与传统医学融于一体,加之采用多媒体、愉悦案例或病案扩散式等教学方法,在扩充学生知识面、联系基础与临床、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为今后《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工作的完善与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教学探索;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0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也出现了更高的需求,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新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医学院校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等中医院校怎样才能使学生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基础医学融于一体,灵活应用,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提升应用综合知识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我校自2008年起,率先开设了《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通过5年来的教学探索发现,开设此门选修课程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人才模式规律的。同时也满足弥补了学生在这一领域的求知欲。总之,该门选修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而且使他们知识面更加宽阔,交叉知识联系更加紧密,值得推广。本文拟就《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实践探索略谈一下笔者的体会。
一、《不孕不育与免疫》进入中医院校课堂的必要性
早在1922年,免疫性不孕尽管被Meaker首次提出,但当时很少引起临床的关注,时隔20年后,因Wilson(美国)与Rumke(荷兰)两位研究者分别在男女不育不孕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抗体(凝集素)以来,免疫性不孕不育
症的地位才成为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1-2]。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记载,但在古医籍中,散见有“不子”、“无子”、“绝产”、“断绪”、“不育”等篇章中的描述,这些可归属于广义不孕不育症的范畴。自从20世纪60年代免疫系统发现确立后,免疫学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从免疫学的角度发现有些男女不育不孕症与其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因而笔者将已编辑整理成系统的《不孕不育与免疫》著作在高等中医院校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与现代免疫学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深入应用研究,是祖国传统医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课堂教学,势在必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开设《不孕不育与免疫》选修课程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第二,让学生熟知不洁的性开放是造成不孕不育的元凶,危害极大。
二、课程设置
该课程概要性介绍了免疫系统与生殖的关系;说明了免疫性不孕不育发病的原因与病原性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及其检测的手段方法;重点指出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精要之处,着力揭示名医独特的学术思想、知常达变的诊疗技巧和用药特色,旨在为医学生提供一部系统总结整理免疫性不孕不育中医药或中西结合治疗及医案之作,从而为医学生研究和运用带来方便。且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现代免疫知识与传统医学于一体,既有基础知识介绍,又有临床实践治疗与医案总结,可谓有血有肉系统地介绍了该领域中医及中西医治疗的最新发展。该本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交叉学科点多,涵盖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在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发病、诊断、治疗、病案研究方面系统地给出了思路、方法参考,对帮助医学生系统学习这门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按照每章的特色设置教学内容;第二,是对《不孕不育与免疫》教学内容的设置。
三、《不孕不育与免疫》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效果
在选修课教学中,以多媒体讲授为主,仅多种关联学科多媒体材料、视频的收集整理及准备工作,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因为这些材料牵涉生殖生理学,免疫系统的组织胚胎学,生殖系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学,生物发育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妇科学等多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只有将这些知识点适当联系在一起,方成《不孕不育与免疫》这门选修课的授课PPT。PPT课件制作的完成,为这门课程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授课过程中,除多媒体讲授外,还插放了相关视频,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考试方式及教学效果反馈
该门选修课程是围绕不孕不育、免疫为主线,辅之以其他多门关联学科展开教学讲解与讨论,加之课时有限的关系,每个讲座后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教材或图书馆资料中查找答案,这便加深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熟悉程度,课程结束时,为了对教学效果有一客观的评价,我们选用半开卷形式进行考试,让每位同学在教材中或自己平时所做的作业中将考试思考题90分钟内独自完成。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试卷客观公正的予以评价,对此我们于2008、2009及2011年课程结束后,对报选该门课程的430名学生分别发放了教学问卷,所发放的问卷全部有效收回。对问卷分析后结果发现,大多低学认为该课程使他们能熟悉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67%的同学感到非常满意;32%的同学对该门课程是满意的;87%的同学认为该选修课的内容设置是适当的。总之,学生对该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及效果等方面认为是良好的,值得肯定。
五、对该门课程的完善与推广应用的展望
这门选修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将基础与临床联系结合于一体;是将中医与西医融于一体;是将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了发展,这也是该门课程的特色与创新。况还有现成的教材,使授课的难度大为减少,加之教师在授课内容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上不断构思改进提升,所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相关联的交叉学科多,牵涉的内容与知识面广,所以在授课中只能通俗简单化的讲授,好让学生了解熟悉这一领域的概况。然而,总体来说这门课程的开设是符合了医疗卫生发展的规律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尤其是中医院校在对该课程完善后,建议能否将该课程开设为正式的必修课,可为传统医学在继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亦为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三生物;复习方法;重点
本人任教的云南省永善一中地处偏远地区,学校条件差,生物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无法开展,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多数知识点只能以记忆为主,容易遗忘。因此,高三的总复习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总结多年的高三生物教学经验认为,要搞好偏远地区学校学生高三生物总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查缺补漏,夯实基础
学生在高三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条件差,无法做实验和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只好以记忆为主,到高三时多数知识点几乎忘记。所以在总复习时一定要带领学生先将课本详细浏览一遍,把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印入学生的记忆中。由于近年来的高考题考察的知识点比较细,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致。要求学生查缺补漏,将已经遗忘的各个知识点牢牢记住。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加深记忆: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来引导学生加强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繁殖和对其他生物和人的危害等的学习和记忆,这样学生就会记忆深刻。还可以编一些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如人类的遗传病的种类可编为“常隐白聋苯,常显多并软,色友肌,抗D伴性显,拌Y外耳道,唇脑高压尿,特纳愚猫叫”,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
二、第一轮复习紧扣教材,以教材为本
“教科书是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依据”,如果复习脱离了教材,学生将无法应对高考。现在虽然提倡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但单纯以高考成绩来录取考生的体制仍然没变,所以教材仍然是高考出题的依据。要带领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认真阅读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三、第二轮复习注重知识系统化
在细致地完成第一轮复习后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目的是将高中三年学习的全部生物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系统化,以便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带领学生将知识点归纳为几个板块,将高中全部知识归纳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等专题,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有很大的好处。
四、第三轮复习分析高考题特点,突出复习重点
由于高考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考出好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二轮复习后应该多分析历年来的高考题,抓住特点,多练习出现较多的题型。如几乎每年都有遗传方面的题型、选修教材的知识点在逐年上升等等。另外,教材中每一章都有重点。所以第三轮复习应该在学生掌握好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高考是很有利的。
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复习指导
每个班的学生的成绩都分好中差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又不相同。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应该照顾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第二、三轮复习后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来分别辅导。可采用布置不同作业的方式来进行,对于成绩特别突出和特别差的个别学生可采用单独辅导的方法。如2005年的毕业生中有一个男生成绩在全年级总是第一,但生物学科在理综考试中只能考55分左右。我就对他单独进行辅导,用一些难度较大的题来提高他的成绩。后来在高考中生物考出了68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可见对学生单独辅导是有成效的。
六、在复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网络;学习方法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但相对分立的知识点学习记忆的难度明显高于成体系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如何对已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整理成知识网络体系,一直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而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其包含的知识点在高中化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根据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有机化学部分除了作为必修部分的考点,还作为选考内容的两大模块之一,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模块进行考试。而高中有机化学部分相对于无机化学部分的知识网络脉络更加清晰,有机物种类明确且相互有密切联系,在搭建了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后,对解决高中有机化学的高考题,应该已经有比较大的把握。
1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
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的知识分立在必修2和选修5两本教材中,而在必修2中给出的知识点少,主要属于介绍性知识,不能依托于此构建知识网络,只能进行分立知识的记忆,在正式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将这些相对分散的知识点补充进去。因此,构建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更多的依托于选修5。
1.1网络知识节点: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在第一章先给出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对有机物的类别和官能团进行了介绍,此时将有机物分为烃和非烃。烃分为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非烃则依据官能团进行分类,主要的类型如下:实际上,根据后面的学习可以发现,有机物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能团的影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加直观的学习,可以先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合物,教材中绝大多数反应式采用的有机化合物都是包含2个碳原子,所以,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可以先采用乙烷及其衍生物代表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以这些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作为网络知识节点,现在各个知识节点处于孤立状态,同时包含的内容非常单薄,需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所需的内容对知识节点进行丰富补充,并形成连接知识点的线条,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1.2知识节点的内容补充和网络线条的搭建:在上一节中根据第一章节的内容,以有机物类别作为知识网络的网络节点,本节中进一步根据后续章节中的内容对知识节点内容进行补充,以及构建连接知识节点的线条,主要需要把握的是不同有机物类别的特殊性质,和相互转化的反应类型及对应的反应条件。如果说选修5的第一章是对高中有机化学的基本介绍,供学生提炼出一个个知识节点,那么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其实都是对于第一章所提到的知识节点的内容补充和网络线条连接。这三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不同的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化学性质,还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以课本第二章第一节为例,在这一节中介绍了三种有机化合物:烷烃、烯烃和炔烃,还有三种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聚合反应。其中取代反应连接了烃类和卤代烃,加成反应连接了不饱和有机物和饱和有机物,或者不同不饱和度的不饱和有机物,聚合反应是属于不饱和有机物的特殊反应。根据这三个反应,可以将第1节中的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及有机聚合物联系在一起,主要脉络是烷烃烯烃炔烃的衔接。对知识节点的补充中,重点在于其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其涉及到特殊反应。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醛这一部分中,醛所涉及的特殊反应有银镜反应和与新制Cu(OH)2生成Cu2O红色沉淀,这在高考中都属于标志性的破题点,解开这一环后,根据有机知识网络,基本可以推导出前后涉及到的各个反应以及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也需要注意“将知识读少”,比如在学习芳香烃和醇\酚这两节时。根据历年有机化学部分的高考题,芳香烃在大题中通常作为R-基存在,即作为有机分子中除了官能团剩下的部分。故而在搭建网络时,在明确酚类和芳香烃的特性后,不妨将芳香烃作为一个单纯的R-基看待。在不涉及到芳香烃和酚类的特殊性质时,作用普通的烷烃烷烃知识节点看待。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