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手工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的范畴
民间传统手工艺分类大致从艺术性、民俗性、生活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根据张道一等有关民艺专家的分类观点,民间传统手工艺分为八类,装饰美化类是其中类别之一,是指民众对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和装饰,主要包括节令活动、人生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年画、窗花、布画、杂画和室内装饰品;民众对自身的装饰,包括服饰剪纸花样、鞋样等。装饰美化类民艺品起源大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功能不断加强。装饰类民艺一般只限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之内,有平面造型艺术的特征,无论是创作观念、表现方法还是存在形式,与一般所指的美术范畴更为接近,从而集中体现了民间艺人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具有朴素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
二、装饰美化类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
1、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传统手工艺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生活,最大程度地继承了原始文化或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本元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但是随着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步伐的加快,受社会政治经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人文观念和审美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夕之间,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村落、具有历史韵味的街道被无情拆除,代之以冰冷无温度的现代立方体,隔离了传统邻里间情感交流与人情往来,移风易俗间,耕植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生存的土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许多传统手工艺因无存在的理由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2、价值观的改变导致民间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后继乏人目前,我国很多年轻人择业价值取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的承担。选择社会热门职业,忽视那些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冷门职业、基层职业。择业标准趋于实用化、功利化,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发展作为择业价值标准,轻视精神、责任和义务。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少,以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作为谋生手段的作坊,社会生存越来越艰难。要练就达到大师级别境界的技艺,要耗费人生很长的经历,且经济报酬微薄,属于冷门寂寞的“无前途”行业。在当下全社会追求高报酬,青年择业价值观本位化现状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后继乏人。3、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形式束缚了民间装饰艺术的创新查阅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历史资料,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母女间的口传心授以及物传,将工艺技术的艺诀、经验、装饰艺术样谱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后人在前人一脉相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工艺、图式逐渐完善,但是也正是这种相对固定内容和形式,束缚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使得装饰样谱跳不出原来的样式,有的几乎几代一成不变(如图不同时期的杨柳青年画)。如表现连年有余必用莲花和鱼元素,表达长寿要用寿星翁或松鹤等元素,这种程式化使得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案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受到束缚。
三、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活化途径探索
装饰类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规模很小,随着民众观念和审美的改变,已经不作为普遍的日常装饰使用,大部分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被用作收藏或者发挥工艺礼品的功能。虽然新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但是其物化过程反应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将会对新生手工艺的产生起到启智和推动作用,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动态传承。虽然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日益维艰,但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保护政策,以创新为钥匙,通过全社会多方努力与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在流淌着传统血脉的土地上,传承之路必将充满希望。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民间装饰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颁布一些有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制度,为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保驾护航。一方面,加强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民生的前提下,尊重农村民俗习惯,保护传统村落文明,避免村落“空心化”,重新构建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办非遗专业,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保障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再次,引导和推动传统民俗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很多传统手工艺因为民俗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涉及到服饰、室内装饰、活动物品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多渠道入手,尊重传统民俗,构建传统文化环境,让年画、剪纸、刺绣等传统装饰手工艺回到百姓生活中,把民间传统最富有创造性的源文化留住。同时,用现代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深入了解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增强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2.发挥传统手工艺文化技艺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最大程度上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造物智慧,包括造型语言、工艺技法、民俗内涵等等。可以说是典籍之外的-支活态文脉。但是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规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的转变,导致传统装饰类手工艺产品需求量剧减,使得原先轰轰烈烈的传统手工艺产业日益萧条,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等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鞋子、衣服、帽子等服饰用品琳琅满目,再也不用为了满足使用功能而自己动手。因此,因服饰制作而存在的民间服饰的花样剪纸也很少见了;有些传统技艺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被现代化新生产工艺所取代,如传统手工雕刻到现代的数码雕刻,原先的雕版、丝网印刷到现代的数码印刷,传统刺绣到电脑刺绣等,不仅节约人力,效率也飞速提高,但同时也导致了因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性、情感性特征,这给传统装饰类手工艺活态化留出了继续存在的空间。传统手工艺独特的人文魅力是对机器标准化产品的情感补充,为消费的多元化提供了富有人文气息的选择。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传承的核心是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要以创新为动力,发挥工匠精神,运用传统技艺,制作限量版的艺术品或纪念品,把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人文气息发挥到极致,满足小众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需求,不失为保护和传承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方式。3.发挥DIY的亲和力,让传统装饰类手工技艺走近市民生活。根据装饰类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流程,开发成DIY体验项目,既能让民众丰富生活,排解日常工作压力,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手工技艺操作流程,体验中国装饰类传统手工艺文化与智慧。如剪、刻纸类工序较少的可以开发成单独的项目;如果工序多的,如年画类,可以按照工序分解成画稿、刻板、印刷等几个项目,组成系列项目,体验者在精心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悠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制作的过程,也是放下繁杂,自我精神享受的过程。4.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传承与创新并驾齐驱。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查阅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一门传统手工艺是亘古不变的,都会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审美心理的变化而产生流变,有流变就有创新。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沿着螺旋线向前发展的关系。没有创新的传承是难以为继的,同样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没有依托和支撑的。装饰类传统手工艺融入创意产业行业的途径有多种,用现代解构的理念和方法,根据创意产业具体产品设计的需要,局部融入,可以是艺术形式、工艺的运用、传统图样的提取应用。在艺术形式应用上可以运用现代软件编程技术,既能体现传统装饰类图样的艺术风韵,又提高了效率,通过变量的改变,还能改变图样的视觉效果。比如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就能把剪纸的镂空特点用于建筑设计、产品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形象代言人的服饰设计中,形成一种通透、斑驳的艺术效果。在装饰纹样的运用上,要用现代创意思维方法对装饰类传统手工艺图样进行提取,并运用现代造型方法进行新的构想与再创,“借其形,承其意,传其神”,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的视觉形象。传统装饰美化类民间手工艺的“活化”,要营造适合传统装饰类手工艺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原样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装饰图样,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和传统造物思想,更要以创新为灵魂,用现代设计给过去一个未来,使民众在享受现代设计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记忆,产生中华民族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唐家路民艺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3.1p32
〔2〕王楠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P170
〔3〕潘鲁生工艺美术的转型与复兴[J]上海工艺美术2016.3.15P8
〔4〕陈建成姜宏瑶浅谈我国发展森林文化创意产业路线[J]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2007-06-11P7
论文摘要:通过追溯美国制度化技术教育的演进历程,初步厘清美国技术教育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即技术教育孕育期、探索期、转变期、发展期。每一阶段均呈现为不同的技术教育范式,即手工训练、手工艺教育、美工教育、工艺教育以及当代技术素养教育范式。文章分析了美国技术教育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阐述了技术教育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技术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获得合法性和社会认同的历史。
论文关键词:技术教育;技术素养;历史考察
技术教育的历史同教育一样源远流长,但“技术”作为一门科目,正式进入普通教育领域,却是比较晚近的事。考察当今世界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美国无疑可以称之为技术教育发展最快、也最成熟的国家之一。尤其是2000年《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STL)的出版以及随后一系列配套文献的出台,对世界各国普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而考察美国普通技术教育百余年的历史演变脉络,既有助于理解技术教育本身,又有助于像我国这样的技术教育后起国家鉴往知来。
一、 美国技术教育的孕育期(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
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学校教育仍依附于过时的绅士文化的理想,“读、写、算”依然是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技术在学校课程中无任何地位。直到1868年,在波士顿的极少数中小学校,才首次出现了有关工程制图的内容,而这一变化来自于多方面的影响。
从教育思潮来看,美国技术教育的源头可追溯至被称之为“手工教育之父”的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在实验中逐步认识并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培养儿童能力全面发展上的意义,并预言二者结合应是未来新教育的基本途径。他的这一教育思想为美国推行技术教育,尤其是将手工技术纳入普通学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正是在其去世后不久,在美国掀起了“裴斯泰洛齐运动”。其后,由于美国学者不断造访欧洲,一些欧洲教育思想家诸如福禄贝尔、赫胥黎等关于手工和技术教育的主张也在美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种影响最明显的体现在美国教育家对欧洲教育思想家的学习、发展和实验上,19世纪70年代,被尊称为美国“手工训练之父”的伍德沃德(Woodward)猛烈地批判公立学校依附于过时的绅士文化的理想,他认为“旧的教育是无用的,对一个人谋生来说,经常碰到的是不适应而不是适应。”因而把手工教育引入普通学校极为必要,1879年,他创办了美国第一所手工训练学校——圣路易斯手工训练学校(St. Louis Manual Training School),在该校成立的宗旨中,伍德沃德明确提出:本校不仅教育学生数学、制图及英语等学科,同时教学使用木工、钳工、车工及机械等实务,新的技术应随时代的需求而更新。
从社会和时代背景来看,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工业化运动直接促成了基础技术教育的诞生。但导致技术教育变革的直接决定性事件是1876年在费城举办的百年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所展示的“俄罗斯法”以及来自莫斯科帝国技术学校的工具作品,给许多技术教育工作者以强烈的震撼。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朗克尔(Runkle)在参观博览会并对俄罗斯法进行了解后,感叹美国教育以后决不能再是老样子了。他不仅撰写了大量文章强调技术教育应对学生心智训练与手工训练并重,并在出席美国教育学会时极力强调手工训练的教育价值。由于朗克尔的支持,更加坚定了伍德沃德对于手工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但是,美国的手工训练教育进展并非一帆风顺,手工训练在进入普通教育时,遭到了诸如哈里斯和怀特等著名教育家的猛烈抨击。哈里斯认为,手工训练不具有任何智力价值,教一个儿童木工,是给他有限的关于自我和自然的知识;而教他阅读,就是给他一把开启人类所有智慧的钥匙。怀特也尖锐地指出,“去教所有人手艺或手艺过程,就是破坏正当的和重要的公共教育。”然而,伍德沃德据理力争,并在1890年发表了《教育中的手工训练》,在该书中,他系统提出了手工训练的十四项教育成果。结果他不仅赢得了这场争论,也掀起了美国普通教育改革的浪潮,许多工业城市开始将手工训练课引进普通中学。
二、 美国技术教育的探索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中期)
随着手工训练在美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占一席之地,手工训练教育开始出现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伍德沃德等技术教育家们否认手工训练是职业性质和职业目的的,而在现实中,手工训练却越来越带有浓厚的职业教育色彩。这也导致技术教育家的专著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版,如伍德沃德的《美国的手工教育、工业教育及技术教育》(1903)、邦瑟(Bonser)的《工业教育的基本价值》(1911年)及与莫斯曼(Mossman)合著的《小学工艺教育》(1923)、班内特(Bennett)的《论美工教育》(1917)及《手工及工业教育史》(1937)、华纳(Warner)的《反映技术的课程》(1947)、韦伯(Wilber)的《普通教育中的工艺》(1954)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对于技术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也一直在进行中,它们或同时并存、或你方唱罢我登场,即使是同一个名称,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内涵。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手工艺教育(Sloyed)、美工教育(Manual Arts)、工艺教育(Industrial Arts)等阶段。
(一)手工艺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从时间来看,大致可以追溯至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末。从源头上看,主要来自于瑞典的手工制度。当时,瑞典的萨洛蒙(Salomon)积极推行手工艺教育,他认为手工艺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譬如木工手工艺教育就与木匠教育不同,后者是为就业的学生做准备,而前者则通过眼与手的协调,通过模型的使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更多的强调教育性。萨洛蒙的这一思想以及他在手工艺教育领域的努力,通过出版物迅速传播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奥德维(Ordway)专门到瑞典师从萨洛蒙学习并将瑞典的手工艺教育引进美国。随后,萨洛蒙的学生拉尔松(Larsson)也来到波士顿,创设手工艺学校,这对当时正在发展的手工训练教育过于强调经济性而忽视教育性的倾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此,手工艺教育开始确立了在美国手工教育的领导地位。
(二)美工教育阶段
19世纪90年代,在欧洲开始兴起一场美工运动的风潮,随着这股风潮传入美国,一些学者开始倡导将手工训练的内容融入审美的训练。被后来尊称为“美工教育之父”的班内特积极将手工训练与美工运动融为一体,取名为美工教育,这就是美国技术教育史上著名的“美工教育运动”。班内特最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了美工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的问题,包括究竟哪些美工应该被教、一些内容更为基础吗、怎样对这些美工进行归类等,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1917年他在《论美工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适应当时美国社会需要的美工教育应包括最基础的五个方面:即图形艺术、机械艺术、造型艺术、纺织艺术、加工技术。班内特还认为这五类美工主题不能孤立存在,应该贯穿到初中阶段美工教育的每门课程,同时根据社会的发展还可以不断增添新的门类。正是由于班内特的努力,美工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与手工艺教育一道并存于当时的普通教育课程中,尤其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美工教育更是在美国技术教育课程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工艺教育阶段
从现有文献来看,邦瑟可以说是工艺教育的奠基者。他在1911年首次对工艺作了明确的定义,并认为,“工艺”较“手工艺”而言代表着更好的目标和方向。但由于当时手工艺的观念刚为公众接受不久,因而提出更名为“工艺”的时机尚不成熟。1923年他在与莫斯曼合著的《小学工艺教育》一书中,不仅强调工艺教育是面向所有年龄和年级的男孩和女孩的普通教育,同时再次对工艺做出了较为成熟的定义,即工艺指的是“研究材料形态的变化以增加它们的经济价值以及与这些变化带给人类生活相关的问题”。毫无疑问,现代技术教育可以直接追溯到这一理念,尤其是这一定义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观念依然是我们现代技术教育的重要方面。邦瑟对于工艺教育内容的不断探索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美国的工艺教育,正是在邦瑟的持续努力下,“工艺教育”终于逐渐取代“手工艺教育”和“美工教育”而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其后,在华纳等工艺教育学者的努力下,工艺教育在美国普通教育中逐渐居于独特的地位。1929-1932年,由西部工艺协会发起,华纳直接领导的“工艺教育正名调查”启动,1933年该报告书发表,报告书研究并定义了许多被教育者经常交叉使用的各种术语,并对工艺与手工训练、美工、职业教育做了明确的区分,认为“工艺这个名词应普遍地取代传统狭义上的手工训练,与美工相比,也有实质的差异。美工教育比较偏重手工技艺与美的结构,而工艺教育则比较偏向工业上的技艺。”1937年,华纳被选中参加美国联邦教育委员会会议,该会议公布了由华纳起草的《工艺教育:在美国学校中的意义》报告,这也是美国联邦教育委员会首次专门为工艺教育发表的报告。该报告认为,工艺不仅包括材料、程序、产品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应成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后,随着1939年美国工艺教育学会(American Industrial Arts Association, AIAA)的成立以及华纳另一本著作《反映技术的课程》出版,更是推动了工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也导致美国教育界对工艺教育更为重视,使得工艺教育涵盖更广泛的工业内容。
在工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提到杜威的贡献,杜威非常重视工艺的教育价值,在其芝加哥大学实验附小的课程中,就将工艺列为核心课程。也正是杜威对于工艺教育价值的肯定止息了当时怀疑工艺价值的辩论,也给了工艺教育工作者极大的鼓舞。从邦瑟、华纳的工艺教育实践中都可以看到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子。而杜威的“项目教学法”(project method)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工艺教育的实践。
三、 美国技术教育的转变期(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
由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内在原因以及二战结束所带来的美国社会变迁,进步主义教育开始走向衰落。而随着杜威的去世,进步主义教育更是失去了吸引力,1955年,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正式宣布解散,两年后它的刊物《进步主义教育》也被迫停刊,这标志着美国教育学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工艺教育的实践也陷入了一个停滞的状态,一些学校甚至又开始流行着1910年代和19.20年代的手工艺教育,这一时期的工艺教育,正如美国工艺教育学会在1976年召开的第38届年会的主题所揭示的,工艺教育正处于“十字路口”。
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发射是美国大规模寻求教育改变的另一个也是直接的原因,这种改变同样也波及了技术教育。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政府开始对教育研究的投资,技术教育也开始呈现出技术导向、工业导向、生涯与职业导向、整合导向等多面向的转变。虽然这一时期工艺教育的理念在不断的变化,但正是在这一转变期中,技术教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内容构建逻辑,它们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技术教育奠定了较为系统化的课程架构基础。这些不同导向性课程或它们的变式,对于今天的技术素养教育依然有相当的影响。
然而,技术教育究竟以什么为其内涵,技术教育究竟该往何处去,依然是一个需要达成共识的问题。在1979年至1981年间,美国有21位工艺教育学者对工艺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其成果就是杰克森坊工艺课程理论,正是这种研讨不仅辨清了工艺教育的方向与前景,同时也奠定了工艺教育更改为技术素养教育的哲学基础。
四、美国技术教育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初—21世纪初)
1982年发表的杰克森坊工艺课程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的演进是基于人类四个知识领域(技术、科学、人文与形式知识)不断互动的结果,该理论首次引入了系统的观念,将人类技术分为:传播、营建、制造和运输四个子系统,并以“输入——过程——输出”的系统模式呈现。这一思想随后体现在各州的新课程之中,也为当今美国“系统导向”的技术素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美国工艺教育协会(AIAA)正式更名为“国际技术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ITEA)。随着这一更名,此后在英文文献中我们较少发现“工艺”一词,“工艺教育”正式步入“技术教育”时代。随后,国际技术教育协会与美国职业协会、技术教师教育委员会合作,期望能够提出一套更为严谨的技术教育理论架构,至1990年,其合作成果《技术教育的概念架构》一书出版。“概念架构”的基本理念是以“问题解决”的技术活动概念来建立技术教育的理论。其所建构的课程模式将人类技术知识分为生物、传播、生产与运输四个子系统,并认为技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欲望,然后形成问题与机会,进而在资源和技术知识导引下,透过技术过程,并深入评估可能造成的问题后,最后获致最佳的解决方案。至此,标志了技术教育正式迈入技术素养教育时期。
1994年,为发展美国K-12技术教育课程,国际技术教育协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资助,启动了面向所有美国人的技术项目(TFAAP),其目的在于提供对技术教育感兴趣人士了解何谓技术素养、如何使全民都具备技术素养以及何以需使全民具备技术素养等方面的愿景。
1996年,该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技术学习的原理和结构》(TAA)发表,该文献认为:所有公民都应获得基本的技术素养——使用、管理和理解技术的能力。文件不仅对技术的概念进行了非常深入的阐述,还为《技术教育内容标准》奠定了基础,并为每个人“应知应会”些什么才算具备技术素养提供了指南。
随后,该项目第二阶段成果——《技术教育内容标准》和《促进技术素养之卓越:学生评估、专业发展和学程标准》(AETL,2003)发表。其中,STL阐明了要成为具有技术素养的人,每个学生应知应会些什么。技术内涵的标准分为五大类20条标准,包括技术的本质、技术与社会、设计、应付技术世界所需的能力、设计世界,每项标准分为K-2、k3-5、k6-8、k9-12年级段,都有一个衡量标准。与第一阶段所提出的技术素养不同,该标准对技术素养的定义更为完备。而AETL则对学生评估、专业发展及学程标准提出具体建议。
该项目的第三阶段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际技术教育协会增编了四份标准,以辅助前面二个阶段文献的实施,分别是:测量进展:评价学生的技术素养(2004年);实现卓越:构建学程标准(2005年);规划学习:开发技术课程(2005年);发展专业:准备技术教师(2005年)。另一方面,国际技术教育协会2006年发表了TAA的第二版——《面向所有人的技术素养:技术学习的原理和结构》(TLA),该标准针对TAA做了修订,并扩大说明技术的意义、技术素养的涵义及人们需具备技术素养的原因;说明在TAA里的十个一般概念如何转变为STL二十个标准的逻辑过程;加入K-12年级新的课程内涵;说明未来美国公民学习技术的理由。至此,历经10余年的发展,面向所有美国人的技术项目(TFAAP)成功实施,美国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活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57-02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文化中心,伴随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其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都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倾轧,其原本依托的生态环境也已经或逐渐被破坏殆尽。如何挽救长株潭地区濒危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活态”地保护与传承,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从“活态”角度研究其传承模式,不仅延续了历史与文化脉络,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焕发蓬勃生机。
一、重构文化生态,打造传承载体
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它的存在和传承方式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有可供静态展示和流传的“有形”艺术品,还承载着诸多 “无形”的文化特征,如手工艺和民俗等。谈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延续,就必须考虑到这种精神性的存在对生存环境的特殊要求,它不能脱离文化遗存原本存在的土壤,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空间”中生存。在长株潭城市一体化的高速进程中,大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能否重构这种文化生态,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
长沙的“湘绣博物馆”馆藏了大量湘绣名家的绣品,但这只是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近年来,在杭州和江西等地新建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采用“情景还原”的方式对“文化生态”整合与重构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此类博物馆一般分为:陈列展厅,用以介绍各类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色等;另设手工作坊厅及兴趣室,由艺人为参观者表演传统工艺,游人也能动手操作,现场体验同时兼有教学功能;此外还有配设有生产厂房和营业厅等。这正是“活”态保护的一种形式,长株潭地区亦可借鉴这种保护范式,建立“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馆”,将展馆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并行,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在当代乃至未来的不断延续和发展。
据2012年普查的情况,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类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为:长沙市26个,株洲市14个,湘潭市5个。①可将湘绣、火花、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望城剪纸、棕叶编、醴陵皮影戏、中国红釉上彩绘技术、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等内容遴选后纳入展馆,展馆不仅展示完成的作品,还同时展示制作过程和工序,如能以展示、教学、体验、生产、销售结合的形式呈现,则较之静态的实物、文字、图片更为全面,能让文化遗存保持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二)保护民俗文化,全民参与,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尽管以“活态展馆”的形式能呈现传统手工艺的部分形态,但毕竟是一种标本式的保护,已经全然脱离了民间美术的生长环境,且保护的种类有限,只能是挽救濒危文化遗产的权宜之策。“上导之为风,下行之为俗。形成习惯,世代传承,是为风俗。”②唯有形成风俗和习惯,民众才会自觉自发地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融入日常生活。在这个问题上,最关键且长效的办法是需要政府积极引领保护民俗文化,全面提高公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全民参与保护与传承,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譬如在高度现代化的日本和韩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依然中会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各类传统工艺品;在政府划分出来的历史街区和民俗村,工匠依然在手工作坊从事着传统工艺,生产和售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也唯有如此,各类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态”的保护和传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切中肯綮,我们当效法之。
二、赓续文化薪火,构建传承体系
(一)传承人、后继者、民间协会共同构成的传承队伍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的另一个关键是保护“人”,作掌握特殊技艺的民间艺人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他们是极其珍贵且濒危的文化资源。要解决民间美术传承人“断代”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宣传和激励提升民间艺人和传统工匠的社会地位,使全社会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价值,将他们等同于“艺术家”而非“工匠”来对待。此外,还需要定期向公众开放手工作坊,吸引公众注意,提升艺人自豪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要求传承人不断研修、学习以促进技艺的提高;再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他们掌握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分阶段、有计划地征集并保存他们的作品,制作成教材和宣传片,以电子媒界的形式传播等。
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要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还要注意艺人工艺技术的继承与改善以及“后继者”的培养。尽可能为艺人提供活动空间,定期组织手工技能表演,以展览或竞技等形式供艺人交流、施展和拓展技艺等。提升年轻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技艺的兴趣;通过媒体传递授徒信息,在全国范围开展拜师学艺活动、组建民间协会等都有利于“传承人队伍”的形成,能确保该项遗产后继有人。
(二)将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结合,持续培养有生力量
培养民众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自觉自发地参与保护与传承,需要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使民众从小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成为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
幼儿的民间美术教育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渗透和熏陶。通过家长带领幼儿参与民俗活动;在幼儿园设立民间美术体验教室来欣赏作品,培养儿童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和美感意识;选取能进行实践操作的民间美术样本进行临摹和创作等;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传统艺术的热爱。
小学阶段,长株潭地区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与校内资源进行整合,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如蓝印花布、火花设计、剪纸等易于实践的内容等,都是丰富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制作过程并举办展览,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此外,还可以以“民间美术文化遗产”为主题,定期举行全省绘画和作文竞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儿童对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中学阶段,注重拓展对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本土的民间美术的关注,了解地方民间美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当地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地方民间艺术造型特点、审美特征、工艺流程等。在日常教学中以“熏陶、渗透、融入、践行”的方式培养保护与传承的后备人才。
地方高校应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绝活”,鼓励美术教师向老艺人拜师学艺,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课程列为必修或选修科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成立民艺系,培养有志从事民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肩负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
三、振兴传统工艺,摆脱传承窘境
长株潭地区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且分散,除“湘绣”已形成规模化发展外,其他多属于规模极小的零散作坊,处于无序发展和自生自灭的状态,因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濒危窘境。要避免单一以“遗产”或是“馆藏”的方式存在的局面,就应该让民艺作品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断被生产和销售,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真正的“活态”存在方式。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具体而有效的工作。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市场,为该地民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信息,再设立长株潭地区工艺品信息网,搭建艺人与消费者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其次,对在传承发展传统技艺、大力培养后继者以及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第三,对学习民艺品制作的年轻人发放生活补贴,保障其生活,能专心致志从事民艺传承工作。第四,定期举办民艺作品的展览和展销活动,让民间艺人彼此交流和展示技艺,以促进技艺的提高。
振兴传统工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民间美术文化遗产摆脱传承窘境的有效途径。要建构合理有效的手工产业,长株潭地区应该将经济价值较高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加以利用,如重点扶持和建立湘绣、铜官窑陶瓷、浏阳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作为展示与宣传民间艺术的窗口;帮助长沙粽叶编、石、醴陵皮影、株洲县朱亭邹桂文木雕、株洲县刘双喜油漆画、芦淞区百井剪刻纸艺术、蓝印花布制作等民艺品走向市场,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民艺产业等。
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既能为民间艺人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状态,又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文化价值。以传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又能推动民艺品与市场结合。从“湘绣”的保护来看,在产业化后得到了稳定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长沙市经济产业和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产品,还使“湘绣”本身找到了存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了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活”性,使活态传承成为可能。
四、尝试创新思维,实现传承发展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由于民间美术作品墨守成规和因循守旧,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被视作粗鄙俗气的物品而遭到疏离,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让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作品融入现代社会,既满足民众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并最终成为现代化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民艺品的使用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倘若两者能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惊讶的经济和文化奇迹。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求变革与创新,实现民间美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倘若一味只依靠政府投入来保护,那注定只能是苟延残喘,逃不过湮灭无形的命运。更何况“持续变化”本就是活态美术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正是一代代民间艺术家们的继承与创新,才使得遗产本身不断增值。
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民间美术之所以逐渐淡出时代潮流之外,其主要原因依然是维持固有形式,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就像长株潭地区濒危的遗产蓝印花布,其图案的依然只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二方连续、吉祥图案等规整的纹样。如果能在图案的设计上寻求创新,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融合传统与当代艺术,立刻就能拉近与世界流行时尚的距离,从而广受欢迎。此外,我们还能在蓝印花布的功用上做文章,比如设计整合含蓝印花布元素的坐垫、抱枕、腰靠、汽车内饰、包装盒、旅游纪念品等等,都能引领时尚,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重回民众的日常生活。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旧邦新命”,“旧邦’是应当保持且珍视的文化传统,“新命”当指随时代而变,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推陈出新。也唯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增加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参与现代化的构建,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1c0096)
注释:
①徐美辉著.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艺术中国,2012年第10期.
②顾禄著,王昌东译.图说古风俗:清嘉录.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对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中国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流长,蕴藏着无限的精神力量,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80后海归女陈洁以“铜梁龙舞”为文化土壤,创立独树一帜的“铜梁龙绣”,赢得了海内外市场的青睐。
他乡遇龙舞
2003年春节,已获得日本NEPON株式会社聘请的陈洁没有回家过年,走在大阪街头,她心涌惆怅。突然,耳边传来阵阵欢庆的锣鼓唢呐声,这不是家乡龙舞的音乐吗?她寻音而去,看见一条雄姿英发的中国龙腾空而起,吞云吐雾,气势如虹,围观的大阪市民啧啧称赞。原来,是家乡的舞龙队在大阪做龙舞表演。
日本同事对来自中国重庆的龙舞表演大为称赞,这让身处异国他乡的陈洁倍感骄傲。后来,陈洁回国探亲,想带几件铜梁龙舞的纪念品给日本朋友,却发现铜梁并无此类产品。
“当年,航天英雄杨利伟来铜梁做报告,我做了一条微缩版的铜梁龙赠送航天英雄。由于工艺复杂又不方便携带,后来也没有量产它。”扎龙老艺人傅泉太的话让陈洁心中一动,“我何不开发关于铜梁龙舞的文化产品。”
铜梁龙舞历史久远,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多次亮相国际大舞台,不仅是铜梁的地方名片,也是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的民族徽号。以铜梁龙舞为文化背景开发产品,一是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独特的文化元素可供挖掘,二是可以借助铜梁龙舞的全球影响力开拓市场、塑造品牌,三是龙舞文化衍生品本身是对铜梁龙舞文化的有益补充,有助于铜梁龙舞文化的传播。
就像写论文一样,陈洁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梳理分析,创业的念头越发强烈。经过几番市场调研,她毅然放弃了日本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铜梁,创办“铜梁龙绣”。
定位做“龙绣”
“为什么会选择用传统挑花刺绣工艺来表现铜梁龙的形象,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陈洁娓娓道来。铜梁龙舞是以彩扎的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大蠕龙、端庄威严的正龙、激越火爆的火龙,还是古朴豪放的稻草龙、典雅灵秀的荷花龙……其龙头的制作都会用鲜艳精巧的挑花刺绣工艺增强装饰性。
除了彩扎龙灯本身离不开刺绣工艺,陈洁本人与刺绣也颇有缘。在四川外语学院读书时,因为学校离磁器口古镇很近,喜欢传统文化的陈洁经常去古镇玩,有一次,她见一位绣娘在绣一尾鲤鱼,穿针引线之间,鲤鱼栩栩如生,好似在荷塘里活蹦乱跳着。陈洁目不转睛,久久不舍离去。绣娘见小姑娘兴趣盎然,就把针交到她手里:“你来试试。”陈洁捏着那枚小针,小心翼翼地刺过细密的白绢,感受到丝线划过白绢发出的轻微震颤,非常美妙。
那天的尝试让陈洁迷上了刺绣,她诚恳地请求那位绣娘收她为徒。从此,陈洁的课余时间就泡在了师父刘明清的绣庄里,经过师父手把手的指导,她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刺绣技法。
回国后,陈洁第一时间来到磁器口古镇,邀请师父刘明清做“铜梁龙绣”的工艺师,负责为绣作配线制样,并培训绣娘。陈洁的认真劲儿打动了师父,她将自己熟识的几位蜀绣工艺师引荐给了陈洁。
陈洁将几位工艺师请来坐镇龙绣坊,等着铜梁福果镇的留守妇女上门学习刺绣。尽管是免费教学,签约回收刺绣作品,但看热闹的多,却没人愿意坐下来试一试。“绣这个一天能挣几个钱?还不如我打一下午麻将。”“一天弯起腰杆绣到黑,好伤眼睛哦!”陈洁每日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解释,但就是没人愿意来。
三个月时间眼睁睁就过去了,陈洁坐不住了。她跑到福果镇镇长的办公室,将自己创办“铜梁龙绣”的思路仔仔细细地讲给镇长听,镇长欣喜地说道:“你这是在做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啊,既帮政府解决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又在宣传铜梁的龙文化。”很快,福果镇政府免费给陈洁提供了一间教室作为绣娘培训基地,并且安排人手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第一期就有60多位留守妇女来参加培训,最终留下来了15位。”
“解码”龙文化
研发产品的过程就是不断“解码”铜梁龙文化的过程。最初,陈洁从网上找来一些龙的图案,彩印在白绢上让绣娘们刺绣,虽然绣的是龙,但铜梁本地人并不认同。“铜梁龙的尾巴是金鱼尾巴,不是一般的鱼尾哦!”一位老人看了陈洁店里的作品,摇摇头说。
陈洁很虚心地向老人请教,老人聊得兴起就将陈洁带回家,拿出一箱子关于铜梁龙舞的图片、文献资料,“这是我积攒了50多年的素材,从这些资料里你可以找到铜梁龙的原始特征。”陈洁如获至宝,认真研究之后,创作出了《双龙戏珠》、《荷花龙》两幅绣作,颇具铜梁龙的特征。
与此同时,“铜梁龙绣”成功加入了重庆市微型企业的队伍,得到了微型企业补助款。在参加微型企业创业培训期间,陈洁的绣作引起了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院长石美珊的注意,石美珊决定在铜梁县召开的全县政府工作会议上呼吁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当石美珊讲到保护非遗的内容后,陈洁提着两幅绣作冲上了讲台。她手中金光闪闪的双龙和粉色的荷花龙立刻吸引了主席台上领导们的目光。多年来,铜梁在旅游文化纪念品开发上进展缓慢,但没有一样成型了的。会后,工商局长宋大荣将陈洁叫住:“‘龙绣’的定位,非常好。”
“铜梁龙绣”在铜梁县城的文化仿古街开了第一家品牌形象店。政府将这家店作为宣传铜梁龙文化的窗口,每有外宾来访,都会带来店中参观。“‘铜梁龙绣’的第一个顾客是一位来铜梁考察项目的巴西商人。”
2011年5月,陈洁接到一通电话,铜梁县旅游局通知她选送几幅作品去参加“2011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评选。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陈洁决定为这次大赛专门创作一幅精品之作——《龙腾四海》,为了完美呈现这幅作品,她决定请一位画家创作底稿。
陈洁敲开重庆市书画协会会长陈启树的办公室,说明来意后,陈启树坦言相告:“画龙不是我的专长,我给你介绍一位真正厉害的画龙人,就在我们铜梁。”
这位厉害的画龙人叫梁文勋,家中画有几百幅千姿百态的龙,全都是地地道道的铜梁龙。梁老得知陈洁放弃国外高薪回家乡创办“铜梁龙绣”,十分感动,当即表示将所有的画稿拿给陈洁用。
陈洁将《龙腾四海》的创作构想描述给梁老,这位80多岁的老人连夜创作,第三天就完成了画稿。在几位刺绣师傅的共同努力下,赶在大赛之前完成了这幅绣作。
龙体造型逼真,构图虚实相间,色彩明快夺目,绣工细致精美,这幅《龙腾四海》绣作代表重庆市旅游特色商品获得了“2011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优秀奖。虽然不是拔得头筹,但是这份荣誉大大鼓励了陈洁以及每一位绣娘,她们意识到了自己一针一线缝出的是艺术、是荣誉。
荣誉不仅安抚了人心,也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温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定制了上千件小幅的龙绣摆件,接着银行采购绣品赠送VIP客户、星级酒店定制大幅绣作装饰大厅。曾留学日本,攻读中日商贸经济的陈洁对出口贸易颇有心得,很快她就与日本、英国建立起了长期的订单合作。
短短两年时间,在这位行事风风火火的重庆美女的带领下,“铜梁龙绣”走上了正轨。刚刚过33岁生日的陈洁坦言:创业非常累,也很快乐。
陈洁创业经验谈:
1.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中寻找商机。“铜梁龙绣”根植于“铜梁龙舞”的文化土壤,无论是在产品的开发,还是品牌的推广方面,都受益匪浅。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产品设计;文化;时尚;民族
一、引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诗词歌赋、传统器物、哲学理论等,这些传统元素也凝聚了无数的设计智慧,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从中提取祖先设计创造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当代设计创造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魅力的产品设计之路。产品设计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独特体现。因此研究传统元素在产品设计创造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深入地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去分析设计,融入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二、中国传统元素
中国传统元素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让我们具有与其他民族和地区不同的独特文化魅力。它既包含了众多文化元素的物质表现形式,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所特有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元素表现了我们民族外在物质形式和精神内涵的高度和谐统一。
(一)物质表现上的中国传统元素
中国传统元素所包涵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厉程中,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物质财富。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两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陶器,商周时期发展到鼎盛的青铜器。由陶器、青铜器衍生出来的花纹和装饰工艺如部落图腾、饕餮纹、蛙纹、蔓草纹、失蜡法、金银错等这些都凝结了古代先人极具艺术价值的心血,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劳作,积累提炼出的艺术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在物质上的表现内容也是不胜枚举。如戏剧脸谱、皮影、中国书法、中国水墨画、篆刻等国粹;同时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具有盛名的陶瓷、茶文化等;旗袍、唐装、丝绸、中山装等服饰元素,以及孙悟空大闹天宫、嫦娥奔月、麒麟、龙凤、等极具有民间传奇色彩的神话元素。
(二)精神体系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早在先秦时代,由于礼崩乐坏,各诸侯之间相互征伐,百家异说,诸子并起造就了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高峰,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文化遗产。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所体现的生态意识等等,都对我们的现代的设计具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中国传统继承下来的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也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系。
三、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传统元素打散重组,无论是传统的物质材料还是手工艺加工方法,对其进行打散重组,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再设计。二是对传统元素进行提取加工,将传统元素提取出来对产品重新进行文化与形式意义上的诠释。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就是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即如何将中国传统元素的精髓融入现代产品设计理念中。
(一)在家居产品设计方面的应用
家居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在家居用品中占据极高的比重。如明式家具无论是外在造型还是功能性都具有极高的设计美学造诣,其简洁优雅的线条,精致的榫卯结构等极具艺术观赏价值,这都使得明式家具无论是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现代的世界都受到极大的推崇,成为中国家具设计的典范。对于中国家居设计来说,现阶段的家具设计推崇简约自然的清新之美,在传统元素的应用上就可以以明式家具作为基础,对中国传统的一些元素进行打破与重组,将中国的家具设计融入中国传统的元素,在材料上和形式上进行全新的探究。例如品物流行在2012年米兰家具展展出的“余杭纸伞再设计”系列(如图1)。这一系列的家具以“蝶”“飘”(如图2)、“露”“泉”等清新的自然之物命名,以中国国画宣纸为载体,对宣纸进行重新加工再利用,其中“蝶”椅是一款扶手椅(如图3),它外壳为层叠的宣纸和非传统结构制式组成,椅子的造型灵感来源于中国黄花梨刀马背扶手椅。品物流行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载体提取,并与其他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使产品的外观形态得到了很大的创新。同时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重写意的思想也被表达出来,正所谓喻义于器,器以载道,将传统元素运用于家具设计之中,与中国传统家具的手工艺技术相结合,达到技艺同一,形式与功能统一的“所谓良者”。在将传统元素运用到设计电子产品时,要尽量避免造型上较大程度的变化,可以提取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局部元素,比如一些平面视觉化的元素或者将传统元素抽象化运用到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之中。例如下图所示的音响设计(如图4),将中国传统的戏曲脸谱与中国的旗袍抽象化,将这些抽象化的元素赋予到现代音箱设计之中使整个产品在造型上得到突破与创新,同时也使得使用与观赏更加具有趣味性。
(二)在电子产品设计方面的应用
电子产品是人们接触最多的现代产品。这一类的高科产品在人们的主观印象中一般较为冰冷、色彩与形态较为单一。将中国传统元素应用到电子产品的具体设计中,既能使电子消费产品具有亲切感,又能赋予其特殊的文化情感,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三)在纪念品设计方面的应用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物与遗迹。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多,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猛。但是大多数纪念品都是对当地的物质外观造型进行简单加工,没有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使得纪念品仅仅只是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空壳。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纪念品设计时,我们应当大而化小,将当地的传统元素提取出来以多样化的形式与产品进行结合。如中国长城纪念品设计(如图5),以长城城墙为元素,由2个棋盘组合而成,既具有了形式感又体现了功能性。棋子是立体化的秦朝将王的抽象服饰,这既改变了传统象棋平面文字化,同时又将长城在古代的防御功能表现出来,使其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与识别。笔者认为可将传统的手工艺技法运用到相应的纪念品之中,从加工工艺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
四、中国传统元素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的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因此要想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推广就必须加强对传统元素的了解,不论是在设计创造中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应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并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和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使其更具时代特色,并在充分体现民族个性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元素的保护与应用,从而推动我国现代设计的民族化发展。五、结语中国设计的崛起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面对许多前辈设计师对中国设计的探索,笔者深受启发,同时看到了中国设计再次兴起的希望。在这条追寻中国设计的道路上,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必须的,只有真正领悟中国文化的真谛,用真正的中国设计内涵打动消费者,才能从容应对他人的质疑,才能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白天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39-140.[2]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J].文艺研究,1987,(03):72-84.
[3]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2008.
[4]王宏林.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01):132-134.
[5]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袁建芳.论中国传统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25):140.
[7]武星宽,邱红.试论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0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