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晋升业务工作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秘书 教学管理 专业化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为大众教育,高职教育在国家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形势下也逐渐走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发生剧烈的变化,人数和专业增多、专业培养方向多样化,教学管理工作日益复杂。教学管理好坏是高职院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的统筹安排教学事务和合理进行教学管理,目前高职院校采取院系二级管理,重心下移到各系,各系教学大部分具体事务的执行者和参与者由系教学秘书完成。因此系教学秘书对教学能否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随着网络的日常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求教学秘书信息化。
一系教学秘书主要工作及要求
教学秘书是协助院教务处及系主任处理日常的教学活动,做好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进行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分轻重缓急沉着的处理,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统筹安排、科学化管理能力。教学秘书工作主要有:
1管理繁重的日常教学。1)落实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按时给教师和学生发放课程表和校历表,协调教师调、停课请假等事宜,并负责督促和检查执行情况;2)协助系主任检查教学秩序、教学进度和做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核实汇总教师工作量,建立教师业务档案;3)组织本系各专业的期终考试工作,包括出题、制卷、阅卷及学生考试、教师监考等一系列工作的安排,协助教务处组织学生搞好各种能力考试、测试工作。4)按教学计划征订和发放本系各专业各科教材;5)协助老师进行科研、获奖的申报与审批。6)管理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等等工作。
2分类汇编教学档案资料。1)撰写好教学日志、整理教学进度表、系班级和教师教学课表、班级实习实训安排情况、教师调停课请假等等,提供日常教学信息,便于领导督导教学活动。2)熟悉了解各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统计教师工作量,提供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便于领导管理教学。3)收集院教务处和老师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反应给系领导,便于领导及时掌握教学动态,保证教学管理顺利进行。4)为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提供学生花名册、学生成绩、班级的专业名称及专业要求等基本资料,使老师在工作中能做到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5)整理过往的试卷、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报告、教师科研成果、师生获奖与处分材料、教师课堂评价信息等等,为年终师生评优提供依据,也可作为教学评估的最有说服力的原始材料。6)收集整理各部门下发的文件及颁布的规章制度,它们是领导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蓝本,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3做好领导的行政助手。许多高职院校把教学秘书工作划入了行政管理层次,因此教学秘书工作中糅进了一些辅的行政事务。主要当好系主任的重要参谋,不仅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类信息,还应该积极调查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方案、采取新措施,主动为上级领导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在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的决策创造条件。
二系教学秘书工作问题分析
1对教学秘书工作不够重视。许多高职院校由于长期受"重教学、轻管理"思想的影响,对教学秘书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轻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教学秘书工作只是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劳动,把教学秘书与"勤杂工"划等号,使教学秘书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增加了教学秘书的心理负担。
2教学秘书晋升机制不完善
1)教学秘书职称晋升难。教学秘书由于长期从事琐碎的事情,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经常为了赶时间而超负荷工作,常常处于各种具体事务的"纠缠"之中,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科研。教学秘书队伍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的形式较为单一,学术水平不高,大部分人没有科研成果,有小部分人虽然参加过科研项目,研究层次较低。教学秘书在科研创新方面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严重削弱了整个队伍的科研创新的能力。
2)教学秘书行政职务晋升发展规划不明确。教学秘书岗位具体有行政职责,应该是可以往行政职务发展的。但与承担的工作与责任相比,教学秘书在行政职务提升的机会是鲜少的。在现代组织体制中,每个固定岗位都应有确定的晋升路径。目前,教学秘书岗位并没有设定晋升路径,一些长年从事教学秘书工作的人,晋升至教务处处长的位置就到顶了。这也导致了教学秘书看不到发展前景。
3教学秘书不够专业。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系教学秘书来源于系任教的教师,大多数是非管理和文秘专业,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理念和技能,没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网络信息化处理能力。这样的教学秘书只能应付日常工作,只凭经验做事,主观臆断,只能做工作,不能研究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将影响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教学管理网络化,很多事情需要计算机来完成,没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出错率几何级增加。
三解决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问题
1提高认识,重视教学秘书工作。教学秘书岗位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及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和轻视,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需要上下统一思想,改变长期以来"重教学、轻管理",对教学秘书"重使用、轻培养"等错误观念,增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追感,要像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一样大力支持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1)对教学秘书充分的重视和尊重。重视教学秘书个人精神和物质需求,从待遇、职称、地位、责任等方面关心广大教学秘书的切身利益,消除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教学秘书的积极性和创造激情。2)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教学秘书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从业意识。培养教学秘书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4)要充分发挥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使教学秘书看到平凡的岗位一样可以做出非凡成绩,从而激发教学秘书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创新积极性。
2建立合理的岗位机制,增强职岗位吸引力
1)建设合理的工作考核机制,体现教学秘书的价值。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学秘书工作考核机制与科研人员、一线教学教师是标准统一标。由于教学秘书工作的特殊性,同一标准无法反映教学秘书的实际工作情况。因此,学院要根据教学秘书的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专项考核机制,且开展优秀教学秘书评选活动。优秀教学秘书的评选活动既可肯定教学秘书的工作,也可使教学秘书之间互相学习、加深了解、交流和探讨先进经验。
2)为教学秘书的晋升解除后顾之忧。加快推进教育职员制改革,即专门为高校职员设计的人事管理制度,即把高校职员区与教学与科研人员、工勤人员区别开来,设置初级职员,中级职员、高级职员等。实行职员制度以后,管理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等级、升迁的途径和目标,这样既可以激励其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能够促使其保持活力,提高进取心,使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级职员等级,一样拿到与同等级别相应的待遇,实现自身的价值。
3)为教学秘书提供教改和科研平台。要想提高教学秘书的理论水平,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规划项目或科研项目选题,提供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鼓励他们从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撰写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论文,协助并指导他们从教学基层服务者成长为教学管理的研究者,为他们职称晋升做好了铺垫。
3促进教学秘书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是指教学秘书经过严格的人才选拔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研究,通过教育管理活动的实践与探索,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1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教学秘书队伍要实现专业化,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建立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机制。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问题实际相结合,总结经验与推进工作相结合,采取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业务进修和实践培训等一体化的教学秘书培养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为教学秘书提供培训机会,加强专业化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更新教学秘书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秘书工作效率和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教务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2严格把关教学秘书的选拔。选拔教学秘书时,要对教学秘书岗位进行职务分析,明确规定教学秘书工作最低资格标准和最起码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条件,实现对口对岗上任。改变目前这种无论能力大小,专业是否对口,素质高低,谁愿意就谁干的现状。严格把好教学秘书入口关,提高教学秘书队伍整体素质。
3学院要根据各系的专业的特点、师生人数,合理设置的教学秘书岗位在岗人员数量和质量,保持教学秘书队伍的平衡和稳定。
参考文献:
第一条为提高检察官队伍素质,促进检察事业发展,实现检察官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检察官培训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
第三条检察官培训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
第四条检察官培训与检察官任免、奖惩相结合。
第二章培训种类与方式
第五条检察官培训分为领导素能培训、任职资格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第六条各级人民检察院正副检察长在任期内接受一次领导素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
第七条晋升高级检察官的,应在晋升前接受晋升资格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
第八条未达到检察官法规定学历条件的现任检察官,除另有规定的以外,应接受续职资格培训。培训时间为6个月。
第九条各级人民检察院应根据不同业务部门的特点,针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开展专项业务培训。
第十条各级人民检察院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开展以计算机、公文写作、外语等通用性基础技能为重点的岗位技能培训。
第十一条检察官培训应注重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内容应按照少而精的原则,根据岗位职责、工作需要确定。同一种类的培训应在教材、课程设置、考试考核方面统一。
第十二条检察官培训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检察官出国培训、进修、攻读学位,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检察官来华讲学。
第三章培训组织与管理
第十三条检察官培训实行两级为主的管理体制。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领导全国检察官的培训工作,省级人民检察院领导本辖区检察官的培训工作。
第十四条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地市级人民检察院设立专门机构或确定专人负责检察官的教育培训工作。
第十五条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负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检察官培训工作的具体政策和规章;组织制定全国检察官培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指导、管理全国检察机关培训工作;
(二)规划、管理和指导检察机关的培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组织编写和审定统一使用的检察官培训教材;
(三)指导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其分院、地方检察官学院和培训机构的工作,制定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其分院的培训计划,并对其培训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四)组织、指导和管理检察官境外培训工作。
第十六条省级人民检察院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负责:
(一)制定本辖区检察官培训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指导、组织、管理本辖区检察官的培训工作;
(二)制定省级检察官学院及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并对其培训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三)具体管理本辖区检察官的境外培训工作。
第十七条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分院;省级人民检察院设立省级检察官学院等培训机构(或检察官培训学院、进修学院);经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可以设立培训机构。
下级培训机构在接受本院领导的同时,还应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国家检察官学院指导分院的教学业务工作。
第十八条国家检察官学院承担:
(一)省级人民检察院正副检察长、地市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领导素能培训;
(二)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培训;
(三)省级人民检察院正副检察长、地市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续职资格培训;
(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的岗位培训;
(五)国家检察官学院分院、省级检察官学院及其他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
(六)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的其他培训。
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规划,国家检察官学院分院可承担部分上述培训任务。
第十九条省级检察官学院和培训机构承担:
(一)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县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领导素能培训;
(二)本辖区检察官的续职资格培训;
(三)本院或本辖区检察官的专项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四)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检察院指定的其他培训。
第二十条对检察官的各类培训,应进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并将情况存入干部人事档案。对考试考核合格的,应颁发合格证书或结业证书。
第二十一条任职资格培训结果应作为检察官任命、晋升、续职的重要条件;领导素能、专项业务和岗位技能培训结果应作为检察官年度考核、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二条上级人民检察院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同级培训机构和下级培训机构的办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对培训机构奖惩和整顿的主要依据。
第四章教师与教材
第二十三条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其分院、省级检察官学院及其他培训机构应按照工作需要配备专职教师、聘请兼职教师。
第二十四条专职教师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
(二)硕士以上学位;
(三)教育教学能力和经验。
第二十五条兼职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一般从检察机关或其他政法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部门聘请。
第二十六条检察机关教育培训机构实行专职教师与检察业务骨干岗位轮换制度,有计划地选送专职教师到人民检察院挂职,选拔符合专职教师条件、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检察工作经验的业务骨干到培训机构任教。
第二十七条专、兼职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要定期接受考核、考评。对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专、兼职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或者解聘;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应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专职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按规定享受教学岗位津贴和其他津贴。专兼职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授课、阅卷、监考等应当获取相应的报酬。
第二十九条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教材编审委员会员,负责领导检察教材建设,统一规划并组织各类教材的编写、审定和修订工作。
经检察教材编审委员会批准,省级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编写培训辅助教材。
第五章基地与经费
第三十条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其分院、省级检察官学院应当具备适应检察官培训工作需要、具有较完善培训设施和培训功能的固定场所。
第三十一条培训基地应具备能满足检察官培训工作需要的规模及教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房、学员宿舍、食堂和其他附属设施。
第三十二条检察官培训经费属业务经费,应单独列支,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培训工作的需要逐年增加。检察官培训经费应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挤占和浪费。
第六章附则
关键词:就业工作人员 工作有效性 策略
一、研究背景
目前,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针对高校就业工作所进行的考评基本形成体系,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试行)》,并对广东省各相关高校进行了就业工作的督查。就业工作督查的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上级主管部门对相关高校就业工作的管理,然而针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工作的有效性评价体系依然未成体系。
二、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工作现状与问题
1.就业工作人员重业务而轻指导
一方面,由于就业工作逐步受到政府、高校的重视,就业指导相关工作也相应增多;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工作人员所服务的对象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推广而涉及越来越多的内容。高校普遍存在重业务而轻就业指导,就业工作人员普遍被就业日常业务所累,而无暇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高校就业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2.就业工作人员评估制度的缺失
由于各个高校就业工作模式与内容的差异,导致无法建立统一的就业工作人员评估制度。广东省少部分高校也已经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评估制度进行了研究,但是有的仅仅根据工作经验,对工作内容进行评分;有的只是提出运用数学方法对就业工作内容进行考评,但是没有深入地研究;有的虽然提出了考评体系的模型,但却缺乏可操作性;有的考评体系的构建缺少理论的支撑,为考评而考评,没有实用性。
3.就业工作人员也面临职业发展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各个高校基本都设置了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和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高校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根据职能进行分类,可分为就业管理人员和就业指导教学人员,并相应有专兼职和校院系等级别的区别。因此针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其晋升途径也是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就业管理人员走的是干部路线,而就业指导教学人员走的是专家路线。然而,也正是因为存在不同路线的选择,也有部分就业工作人员因为缺少明确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导致部分高校的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边缘化,例如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在进行职称评定的时候,仍存在障碍。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落实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待遇,取得职业指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指导教师并由所在高校聘用的,同等享受讲师、副教授待遇。”根据相关问卷统计,目前广东省高校兑现了职称和工资的院校有15所,仅占11.45%。
三、提升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就业指导人员职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
通过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起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标准,这对提升就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广东省高校已经建立的“多专题、多层次、多模式”的立体化培训体系,从专业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专业品质素质等方面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例如通过参加“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班”和“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高级培训班”,加强了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素质开发;通过参加“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有效加强了咨询与指导技能、生涯规划设计技能、预测与分析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2.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人员评估制度和体系
各个高校除了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估制度和体系,还应该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评估制度和体系,形成符合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晋升途径的科学化、制度化政策体系。评估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就业工作评估方案,通过系统地收集学校就业工作的主要信息,经过深入了解学校就业工作实际,对学校就业工作状态做出判断,形成权威性的评估结论。
通过制定符合就业工作人员特点的绩效考核原则,确定就业工作人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形成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人员评估制度和体系。建立全面有效的就业绩效考评体系,例如就业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不仅要考虑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要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等方面的具体考核内容。通过考核,进行就业工作干部的选聘和就业指导教师的遴选,让更多的优秀就业工作人员留得住、上得去。同时也使年轻一辈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看到希望,这对提升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管理创新角度看,如何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如何用好管好资金,是当前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然而,不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然以“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试卷考核”为主,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最终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知识的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因此,要大力改革、构建多样化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体系。本文针对财务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和方法需要和实际相结合,即该学科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理论传授与实践运用失衡
财务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是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没有提供专门的财务管理实践场所、没有配备专业实践设备、不能联系足够的校外实践基地;第二,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第三,本科阶段有些财务管理实践教材提供的内容很泛,不能配套的反映理论知识,有些又过于生硬,不适合本科生使用。
2.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既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一方面,许多教师没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的相关经历,毕业以后直接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是从学校到学校;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资源的紧缺,教学任务繁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往往很少参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践,也无闲暇时间来进行实践锻炼与学习。实践经验的缺乏,使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以能力要求为导向,培养学生从业必备的职业能力,以缩短专业教育与职场要求的距离,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与竞争力作为目标。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单独的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无法承担,是一个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将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基于人才培养的这一客观需求和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上机基础操作、各项课程的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课外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在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本科院校应制订出适合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应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组织编写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和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
2.建立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改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现状,则建立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刻不容缓。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求的计算机上机基础操作,各项课程的单项实验和综合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及课外实践,都需要在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中完成。财务管理是以模拟实验室模拟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的真实经营环境,使学生在实验室中深切认识实际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决策和操作,使学生在不出大学校门的情况下,能独立判断、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需要在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中进行,校内模拟实验室提供的场景是模拟的,要想让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安排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实习。鉴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一般的企业很难接受学生接触其核心财务工作,因此,高校可以考虑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建立学校财务管理专业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3.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
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出现,对于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常有效。ERP经营模拟沙盘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都是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新方法。这些方法改变了高校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站在企业财务管理人、理财规划师等角度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提高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建议
结合该校多年来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经验,以及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建议,从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财务管理实验教学法的运用
财务实验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选择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的分析素材,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法。其不同点在于,将财务实验教学法在运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财务管理实验教学材料是原始的素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财务案例教学法,教师仍然是主体,财务管理材料可能是原始的素材,但多数是经过教师对原始素材的加工,整理编写成适用于教学形式的案例。因此,可以借鉴工科实验教学法,模拟管理环境,寻找原始的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去分析问题。例如,由学生根据企业财务状况材料和项目投资前的调研资料等,动脑思考、动嘴讨论和动手计算写出的企业信用报告和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等。也可以模拟企业财务部的专门财务分析会,对企业有关财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已有财务实验室,从对两届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的实验教学评估看,学生进入财务实验室,就像进入管理“现场”,通过充当一定“角色”,感同身受,比在课堂上作为“旁观者”体会更真切。在实验室,学生还可以使用用友等软件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功能模块,在业务核算的基础上,掌握ERP环境条件下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和成本费用管理等技术。
2.引入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法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设计仿真的工作环境,并将学生组成若干团队,担任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各种角色,模拟完成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教学,学生在高仿真的环境中,提高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在各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决策能力。例如,模拟公司教学,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分别代表公司的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等利益相关者,课程进行到某个阶段,根据该阶段的学习内容,结合模拟公司的相关数据和财务信息,由学生作出筹资、投资、融资、营运、分配等决策。此方法的核心在于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现实的上市公司,教师需要选取3―5家不同行业的代表企业,带领学生跟踪其财务数据和财务活动信息,并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决策分析。又如,在学习资本成本时,可以选取某代表企业的财务数据,带领学生计算其资本成本,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区别和优缺点,假如在缺乏实际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假设企业增资,由学生来选择筹资方式。
3.注重效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财务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综合活动,既需要扎实理论基础,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教学活动,关键还在于做好“教、学、练、会”的统一,应该将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培养的主要目标。例如,积极有效地开展以ERP为主的各种模拟大赛、模拟金融大赛、模拟炒股大赛及创业项目策划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4.督促专业教师丰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
财务管理工作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实际工作要比财会理论复杂得多,只有全面并创造性地应用财务管理理论,才能有效地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就很难准确理解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不会合理处理该学科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很难做到在抓住课程教学重点的同时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这样,在教学中也就很难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或证券投资部门工作,可以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创新能力,使教学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更生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应通过有效地引导与奖励机制,鼓励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财务部门兼职或挂职锻炼,并注重对教师挂职锻炼过程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奖励、职务晋升挂钩,以有效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5.建立一支优秀的财务管理兼职教师队伍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育,一直在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然而受传统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仍是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模式上均存在缺陷。比如:会计教育方式上仍是灌输式教育。会计实践课程大多为校内封闭式模拟实训,缺少校外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因此,学生的实践教学绝大部分只能在校内模拟实训,实训内容大多为人为编制的业务训练,学生处理这些实训业务,只是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复习,无法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联系,职业素养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实践指导教师也缺乏相应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业务处理的指导,并不能将实训业务对应于实际工作环境进行讲解,因此,学生实训之后,实践能力并未得到真正提高。
2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上不够重视
会计学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而且应掌握如何识别经济业务以及业务处理的相关内控流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重心在于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处理即可,未足够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2.2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而会计学专业更加强调实践性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都设置了实践课程,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都进行过专业实践,但很多院校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对实践课程或实践项目的设置盲目沿用一些“985”“211”大学或专科学校的做法,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由此,学生通过参加实践,只能提高其专业技能,不能锻炼其综合判断、分析能力,更加不具备创新性。
2.3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后会面临财务部门不同的岗位,每一个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并不相同。而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均偏重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而较少涉及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收学等课程的实践。因此,学生毕业后只熟悉会计账务处理,不熟悉税务处理,不明白纳税流程,不懂得内控流程,不会进行财务分析,更加不具备决策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影响其得到重用或快速晋升。
2.4指导教师缺乏会计实践工作经验
由于高校用人机制的限制,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只注重学历层次,只要学历达到要求即可符合标准。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并不一定要求高学历的教师,但一定要具备企业实践工作经验,这样在进行实践指导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2.5缺少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必须有相应的实践环境作为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具有校内实践环境,比如: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电算化机房以及ERP实训中心等,但是校内实践远达不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无论哪一个环节的实践,均属于模拟实训,不具备真实性。因此,学生必须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才能真正体会企业财务工作的流程,以及各岗位工作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导致学生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力得不到升华。
3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应构建“1+3”模式。所谓“1”:即一个中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所谓“3”:即3个支撑点,分别为:改革和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完善并夯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3.1牢固树立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应用性人才
树立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起着制约作用。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应当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思想。因此,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拥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但会进行会计核算,而且还具有管理、分析、研究、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善于沟通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是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的必要和重要途径,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之后,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否则,仅注重理论教学将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3.2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2.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第一,对于实践课程的开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设置一套既能培养学生会计专业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原有的只针对会计核算的实践课程基础之上,应增加如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税收学等实践课程,让学生不但掌握会计核算,而且掌握有关成本控制、内控流程、税收筹划和税务实操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对于实践课程的开设时间,应遵循分层次、分阶段的原则,即在低年级阶段,由于刚接触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均来源于课本,对实践没有太多的认识,而且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也不熟练,因此,应只针对会计核算方面进行实践。可在大一、大二进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实践课程的开设。到了高年级阶段,可针对一些非会计核算的专业课程进行实践,即大三时,可在进行审计学、管理会计、税收学等课程教学的同时,就相应的课程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加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大四阶段,学生已掌握会计学专业的绝大部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因此,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学校的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及与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这样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逐步具备财务人员应有的能力。3.2.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第一,理论课堂案例教学法。目前会计学专业理论教学均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基本上就是对会计准则的讲解,学生对于业务处理的学多是根据教材上总结好的经济业务,再根据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即可。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达到了让学生掌握会计处理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经济业务识别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对于原始单据很陌生,只知道针对什么样的业务如何处理,却不知道这样的业务对应什么样的单据,和实际工作环境相脱节。因此,在理论课堂的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且案例中所采用的资料应该是仿真的原始单据,通过案例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的工作环境,还可锻炼学生对经济业务的总结能力。第二,实践环节模拟教学法。大多数院校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均采用模拟实训的方式进行,实训中的经济业务均采用企业模拟资料形式,同样也是对相应的业务进行总结性的描述,后附上相应的模拟原始单据,这样的实训,只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简单翻版,并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实践环节应采用模拟教学法,即设置一个模拟企业,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模拟处理至少5个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具体的操作应分为两步走。一是模拟训练企业的各个典型环节的业务处理,如工程款支付环节、企业采购环节以及销售环节等,重点让学生掌握这些环节中的内控流程操作,需要经过哪些审批环节以及需要哪些财务资料。二是在熟练掌握各典型环节处理之后,模拟企业的全盘业务,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提高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必要的时候老师还可增加一些非常事项,以培养学生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2.3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在增加实践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应的实践项目,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如在大一阶段,学生刚学习基础会计这门专业课,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应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以及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特别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大二、大三阶段学习的专业课逐渐增多,除了进行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以及报表编报外,还应根据各门专业课的情况,按照其实践课时的安排,进行专业课实践,学期末安排1~2周时间进行专项实践教学,比如让学生进行ERP沙盘训练,各个小组之间模拟对抗,使学生掌握企业的运作流程,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对所学专业课的综合实践运用。大四阶段则集中进行校内综合实习、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3.3夯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3.1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引进的博士和硕士应届毕业生,他们均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引进“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不但具有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实践教授,均能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切身体会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应鼓励现有的会计学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学习企业的实操经验,将现有的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3.3.2建设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均设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电算化机房及ERP实训中心等。但仅有这些实践保障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实验、实训中心的扩大建设。例如,可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仿真实训中心,这也是实施模拟教学法的必备条件。仿真实训中心可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环境下进行业务训练,不但能进行会计核算训练、市场分析、资金运作、财务分析及管理决策等训练,还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创新能力。3.3.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尽管学校通过建立仿真实训中心,可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但毕竟属于学校内部的实训。要使学生完全走出去,进入到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就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与多种类型的企业签订协议,将其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增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互动。例如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及证券公司等。学校也可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财务总监等来学校做专题报告,指导学生模拟实践,为学生讲解一些经典的企业案例,以及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及流程。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与合作企业之间共同进行会计领域的课题研究,这既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又能解决教师的科研经费问题,达到双赢共进的局面。
3.4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