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中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组织体系 优化 金融发展
一、引言
21世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金融领域正在逐步向着一个独立多元化的层面发展,金融领域的进步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影响中国整体的经济形势。我国金融组织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金融内部整合,逐步形成寡头竞争的主要格局,同时要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国际惯例进行调整。此外,在政策的范围内放宽各类组织的加入,注重培养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以此来优化国内金融组织结构,规范金融机构的管理行为,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化发展,提高金融市场的组织化和金融业的整体效率,切实提升金融业的竞争力。
二、金融组织结构合理化的若干对策
(一)建立建立起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
改革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打破现有商业银行的行政性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市场性寡头主导的金融业组织结构。世界第五次兼并浪潮中的主导力量之一是金融机构的兼并,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到证券交易所,金融机构数目在不断减少,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高,金融组织结构进入了新寡头主导时期。在市场竞争中,寡头的强势竞争力非常明显,因为它能更充分地利用资源,经营上相互协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更有效地化解风险。
(二)强化中央银行的职能,保持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为了中国金融更好的发展,中央银行应该强化其职能,能够保持较为独立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及国际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管理,成立相关部门负责保持人民币对外汇率的稳定性,中央银行能够根据国内金融大形势及时调整货币政策,负责金融机构的扶持、救助、监管,承担整个金融系统的支持功能。
(三)完善金融市场监督制度,规范金融行为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着力开始整顿中国金融市场的不规范的金融制度,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力度,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害,而且出台了相关金融市场的政策法规,获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情况,就目前而言,想要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必须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大环境的监督管理体系,凭着这个体系合理规划金融行为,降低或减少不必要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运作效率,为中央银行和金融组织之间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规避风险。
(四)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西方国家先进的金融发展历程来看,金融中小机构并不会由于金融大型集团的出现而被取替,从这一点可以充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大型金融集团不具备的优势,中小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不同的需求,从这一点就可以从大型金融集团手中抢走许多客户。因此,需要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满足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及金融市场多维度、多层级共同发展的需要。
三、结束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进社会资源配置的根本力量。金融组织体系是金融运行的基础,完备有序、充满活力的金融组织体系,是保障金融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也随着大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二转型,这种转型时期必然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中国金融发展依赖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金融产业的完善必须依赖于金融组织结构的优化以及中国政府配套管理措施的出台,因此,只要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优化金融组织结构,提升中国金融业整体的作战能力,才能促进中国金融进一步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其务.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组织结构优化问题——面对金融国际化潮流的一种思考[J].财贸经济.2002(03)
[2]王行鹏,王博.中国金融业经营制度抉择的战略研究[J].理论界.2006(S2)
[3]王凡.法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困境[J].法国研究.2003(02)
关键词:二手房 购买意愿 因子分析
一、 引言
在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二手房作为新兴的消费选择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借鉴增量房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结合二手房自身的特点对购房消费意愿的定量分析,区分二手房购买的决定因子和附属因子及其关系,分析这些因子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效应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二手房中介营销策略的推行,二手房市场的发展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理论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文通过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相关文献研究,结合二手房购买的特点得出影响购买的四个维度,即家庭因素、宏观经济和金融、二手房中介和房屋特征因素进行逐一分析,设计出26个指标,本研究问卷由三大部分组成。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者购房的意愿、影响、购房决策的因素,采用李克特尺度(LikertSCale)五点量表,分别是很重要、较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成都市龙泉驿区未来时期内有购二手房意向的住房消费者,本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和走访式询问相结合,收集二手房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资料。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于2011年7月至8月,共计问卷投放140份,收回121份,其中无效问卷16份,有效问卷105份,扣除无效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7.5%。
三、消费意愿的定量分析
在分析消费者购房决策影响因素时,利用SPSS17.0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因子时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抽提因子,并用方差最大法(varimax)进行因子旋转。
(一)问卷的效度检验
KMO系数和巴氏球形检验是因子分析的重要判定指标,是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指标。本问卷的KMO值为0.770,它表示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说明此次抽样的适当性较高,同时球形检验Sig(p)值为0.000(<0.05),因此本问卷具有很好的效度。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有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其累积方差率为69.902%,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根为6.935,它解释了总变异的26.673%;因此,提取7个主成分是合适的。
(三)荷载矩阵与因子命名
利用SPSS17.0给出了符合要求的变量荷载系数,标准是选取因子荷载大于0.50的变量,通过荷载系数分析进行因子命名,详细说明如下:因子1在周边环境、小区环境、物业管理、房屋增值潜力和交通状况5个方面有较大荷载,反映居住环境特征,可命名为居住环境因素(F1)。因子2在中介服务水平、专业水平、办事效率和信誉度4个方面有较大荷载,可命名为中介因素(F2)。因子3在银行利率水平、国家限购政策、银行信贷、国家税收、经适房和廉租房政策5个方面有较大荷载,可命名为政策金融因素(F3)。因子4在房屋的装修、面积、朝向、楼层4个方面有较大荷载,可命名为住房特征因素(F4)。因子5在家庭收入有较大荷载,而房屋权属和房屋质量荷载相对较小,且与家庭收入明显不相关,因此将其剔除,因子5可命名为收入水平因素(F5)。因子6在房地产市场形势、国家宏观政策2个方面有较大荷载,可命名为市场形势因素(F6)。因子7包含房屋价格有较大荷载,而户型和年限荷载较小,且明显不相关,因此将其剔除,因子7可命名住宅价格因素(F7)。
(四)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指量表在衡量研究变量时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通常Cronbaeh’sa系数值在0.5以上时,其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本问卷各因子的信度检验在0.7以上,最高达到0.927,说明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五)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之后,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对各因素的关注程度。笔者从各项目的因素分析结果出发,通过计算各因素重要性的概率,即计算P(Fi>3),来确定消费者对各因素的关注程度。
如表1所示,按照P(Fi>3)的值,对于二手房购买者而言,购房决策时关注因素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住宅价格因素(F7)、居住环境因素(F1)、市场形势因素(F6)、收入水平因素(F5)、政策金融因素(F3)、中介服务因素(F2)、住房特征因素(F4)。
四、结论
(一)住宅价格为影响二手房购买的最重要因素
价格成为购买者最为关注的因素,二手房较之新房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从购房意愿的调查得知购房者主要为自住型需求,大多购买者目前是先满足居有所屋,才考虑居住的档次和质量及环境问题,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选择。因此,合理的调整和规范二手房市场的价格,不仅会促进二手房市场的交易量的上升,推动二手房市场的发展,对于稳定全国房价也有积极作用。
(二)二手房选择中对居住环境要求较高
居住环境是衡量住房性价比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入住后的生活便利性、舒适性,它也决定住房的档次及品位。住宅的区位因素包括住宅所在地段、小区周围交通便利程度和升值潜力。因此对自住型或投资型的购买者而言住房居住环境都是他们所关注的因素。二手房还有一个优势即买即住,相较新房,居住环境因素对二手房购买影响显著。
(三)市场预期和居民收入影响二手房购买
目前居民购房进入更加理性化时代,因此提高了对市场环境和房地产走势的关注,从市场环境分析得知购买选择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来自对市场预期,一方面来自居民的直接购买力,而购买力主要由收入决定。因此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能提高居民购房的积极性;家庭收入的增加,能有效刺激居民潜在需求,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
(四)利率和限购对二手房购买产生直接影响
面对房价的不断上涨,国家出台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房价有一定的遏制。通过因子分析也证实了政策金融对二手房购买影响显著。其中银行利率和限购政策对居民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灵活调控利率和合理的限购政策,对居民二手房购买产生直接性影响。
(五)二手房中介是影响二手房购买的新因素
通过分析可发现二手房中介因素具有较高的荷载系数,其中居民对二手房中介的服务和专业水平更为看重,荷载系数高达0.899和0.872,其次是中介的办事效率和信誉度,占0.852和0.800,表明服务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将有效的引导居民二手房购买,也指明了二手房中介未来有待于加强和努力的方向。
(六)二手房屋特征因素对购买行为影响较小
从调查来看,相较其他因素而言,房屋的自身特征因素荷载系数相对较小,但依旧对人们的购买产生影响。其中装修和面积更受人们关注,二者荷载系数相对较大。因此二手房中介进行市场细分定位时,更为注重提供具有装修和面积上优势的二手房产品,将更有利于营销策略的施行。
参考文献:
①曹彬. 消费者购房意愿影响因素及营销策略研究——以金融危机下太原房地产市场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②韩添,范道巍.金融危机背景下居民住房消费理性化探析[J].特区经济.2009(8):266—268
③李庆玲. 消费者购房决策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以杭州市高学历青年群体为例[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④张欢. 商品住宅消费者行为分析——以乌鲁木齐市增量房住宅为例[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9(5)
⑤毕建军. 厦门住房消费行为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6)
⑥李庆玲. 消费者购房决策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以杭州市高学历青年群体为例[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关键词:企业年金;监管;机构监管;功能监管
企业年金是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养老保障责任的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是对抗老龄化危机、家庭小型化趋势、长寿风险的重要的制度安排。然而企业年金计划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纷繁复杂,因此,要达到保障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建立高效率、高效用的监管机制尤为重要。
一、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
自2004年两法施行以来,我国企业年金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05年底,我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为680亿元;到2006年底,达到910亿元;2007年企业年金的全年增量为400亿左右,积累基金达到1300亿元。然而,在监管方面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年金监管的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监管采用机构监管的模式。所谓的机构监管,即按照企业年金运营中涉及的机构的类别设计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管理各自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年金运营所涉及的主体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范围,企业年金的监管主体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企业年金立法和执法的监管、负责经办机构资格的确认等;银监会,负责托管银行的监管;保监会,负责监管保险公司;证监会,负责监管信托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财政部,主要负责监管企业年金方面的税收政策。这种根据机构职能分工负责的机构监管模式,在现实的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三)我国企业年金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1.存在监管盲区以及监管重复的现象。
监管主体过多,包括政府主体和非政府主体,政府主体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审计署等;非政府主体有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受益人等。这些主体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不能使监管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2.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以及受益人自我监管缺失
在年金监管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定位不明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而委托人以及参与缴费的职工也缺乏安全与权益意识,每月缴费后,不再过问企业年金的运作情况,使得企业年金的运作缺乏受益人的自我监管。
3.企业年金担保机制不完善,受益人利益缺乏最终保障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建立的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为企业年金基金提供了第一线的担保方式,但担保的水平很低。除此之外,我国并没有其他的基金担保制度,一旦年金基金发生投资亏损,风险准备金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法保障受益人的利益。
二、发达国家企业年金监管方面的经验
(一)美国企业年金的监管机制
美国的企业年金是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分别对不同层次的退休金计划进行监管,同时,主要有三大组织机构来负责处理退休金的监管:国内税属、劳动部、退休金和收益保证公司。监管的主要法规是ERISA法案(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和IRC法案。在ERISA之外,美国的企业年金还受到税收法、保障法、1947年全国劳动法、TaftHartley法案的部分管制。
(二)英国职业年金计划的监管
英国养老金制度的监管机构有:国内税收收入局;职业年金监管局;政府收益相关年金计划;职业年金咨询局;金融服务局。此外,英国还建立了两大辅监管机制:一是建立"吹哨"机制,引进专业裁判或者仲裁者,代表委托人的利益,可以对受托人的不当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二是建立"成员抱怨"机制,实际上是鼓励广大成员通过该意见表达机制,直接将自己的意见或者不满反映给监管者或监管机构。法律方面,主要是受1986年的《金融服务法》和1995年的《养老金保险法》的监管。
(三)日本企业年金的监管机制
在日本,对企业年金监管的部门主要有两个:一是厚生劳动省和金融服务机构。在监管模式方面,日本的监管模式从定量限制监管逐步向"审慎人"规则方向发展。在法律规范方面,主要遵循《劳动标准法》、《公司税收法》、《员工养老金保险法》、《DB养老金法》、《DC养老金法》。此外,近年来在简化法规的驱动下,通过注册的养老金保险公司、工会、员工养老金协会进行间接监管的作用正日益提高。
三、对改善企业年金监管的几点建议
结合着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存在的现行问题,借鉴国外美国、日本、英国的经验,我认为,企业年金应在一下几方面完善。
(一)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
所谓的功能监管,就是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监管。在功能监管框架下,各个监管主体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发挥的功能,而不是金融机构的类型和名称。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总体上监管,而在具体的操作方面,银监会负责监管托管事务,保监会监管账户管理事务,证监会监管投资管理事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监管过程中起着领导的作用,是法定监管人。
(二)中介机构的监管
明确行业协会以及中介机构的定位,加强信息的披露。通常情况下,企业年金计划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财务报表和基金财务报表必须接受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受托人必须聘请外部精算师对其偿付能力进行评估;各机构必须经信用评级机构的评定。中介机构与行业协会要公正的进行并加强信息披露。此外,要建立企业年金的行业自律机制。这一点要借鉴英国的"吹哨"的机制和"成员抱怨"机制。自律监管要依赖于某些重要专业人员的监管。
(三)受益人的自我监管
提高受益人的安全意识,建立受益人的意见表达机制,加强受益人的自我监管。受益人的意见反映了受益人的要求、希望和不满,是促进基金经理人改善经营管理以满足受益人要求的动力。所以,建立受益人的意见表达机制,既是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激励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担保机制
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养老基金担保公司。养老基金担保公司资金来源于年金计划发起人的缴费、年金基金的部分投资收入以及年金基金担保公司托管的计划资产,比较可行。并且,通过赋予养老基金担保公司一定的监管职权,能够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效率。我们国家的企业年金现在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段,建立企业年金基金的担保机制是必要而迫切的。
参考文献
[1]华金辉.企业年金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海南金融.2005.8.
[2]单美姣.我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途径
一、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在激活市场竞争、增进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经济周期冲击、增加农民收入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9年初,按照我国政府确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我国共有中小企业1000万个,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从业人员1.74亿人。从贡献上看,我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占全国GDP的50%以上,所解决的就业量占全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60%,中小企业所完成的税收占全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0%以上。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切实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融资难,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1、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但内源融资很难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继而转向外源融资职称论文,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可能从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同样,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进行间接融资也是十分困难。
2、商业银行惜货,融资额度有限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原因,导致了银行很难准确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出于风险防范意识考虑,商业银行大多将贷款放给了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则采取了惜贷的举措,其贷款额度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3、民间借贷活跃,融资成本高
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民间借贷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并不能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且融资成本较高,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
1、企业自身因素
一是我国中小企业多以家庭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整体素质偏低,不具备规模优势,经营风险大,并且诚信意识淡薄论文格式模板。二是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披露意识差,导致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决策具有个人色彩。三是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抵押资产,影响其间接融资。
2、金融体系因素
一是我国进入体制改革不深入,现有的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业务趋同,市场趋同,不能准确灵敏地反映市场需求,中小企业难以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二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上获取金融资金。三是我国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专业机构和担保机构。
3、金融环境因素
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内需相对不足、出口不断萎缩对大多数中小企业产生了致命的威胁。二是受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不但缺乏相应的专门法律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国家宏观调控和信贷政策对大企业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比较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无法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选择
(一)切实提升中小企业总体实力
1、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挖掘企业自身资金潜力
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就要求经营管理者一方面要学习金融知识,熟悉金融政策,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结合自身条件争取合适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要把握产品经营生命周期,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上下力气,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健康的发展。要充分挖掘企业自身资金潜力职称论文,就要一方面加强流动资金管理,提高流动资金的运用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规范的对外投资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在者就是要清理闲置资产及沉淀资金,提高资产的利用效果。
2、强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规范、透明、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状况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要引导中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加强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建设。同时要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培育名牌产品,特色产品,从本质上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3、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提升企业自身信用等级
诚信乃立业之本,信则立,不信则废。中小企业应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努力提高自己的资信度。同时要积极参加银行的信用评级并探索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制度的方法,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银行债权,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在资金往来方面,要严格按合同办事,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要按期还本付息,即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要尽一切努力确保还款。切实提高自身信用等级。
(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完善银行信贷管理机制
一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把隐性成本显性化,按风险收益对称原则赋予商业银行对不同风险等级的贷款企业收取不同水平利率的决策权限,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二是进行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变革金融机构准入体制,适当发展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刺激金融机构更多地为中小企业贷款。三是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职称论文,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建立与内部责任和权利相对称的信贷管理激励机制,增强信贷人员收集中小企业信息并提供贷款的积极性。四是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改善内控机制,加快银行产品创新,推出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的信贷产品。
2、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首先继续发挥主板市场(集中交易市场)功能,让合法的优质中小企业进人主板市场,同时积极推出二板市场,健全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论文格式模板。其次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市场,或者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保障风险资本的良性发展。三是保护和规范民间市场,民间融资是指游离于银行系统外的民间资金融通,由于其不具有合法身份,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和金融诈骗事件,因此应尽早从政策上和制度上进行规范和引导。四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由于其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小企业融资。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与奖励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再担保制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和分担机制,依靠再担保体系来分散和规避企业风险,降低担保损失的实际代偿率,提高担保倍率。同时,应尽快出台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填补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会计制度、风险处置、市场退出等方面法律规范的空白。
(三)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应对国际经济环境
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和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考验。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体系职称论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贴息;对创办高科技中小企业或下岗人员、以自有资金创办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对自行研究开发项目、购买新技术或新产品项目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等等。
2、制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
一是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管理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等,从法律层面上维护中小企业融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税的政策支持,合理地减少税收负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贴息制度、财政扶持、技改及环保项目等政策。三是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中小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同等对待,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引导商业银行、信用社重视中小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意义,鼓励他们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就必须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以及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社会化,逐步形成企业立信、政府征信、专业评信、机构授信和社会重信的长效机制,逐步采取市场准入制度,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和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凡不能提供可信信用信息的企业应在年审年检过程有所淘汰,增大“失信”企业的成本,达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同,张维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乡镇,2009,(4)
[2]郭学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科技广场,2010,(6)
[3]张晓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现代会计,2007,(4)
[4]钟兵.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7,(11)
[5]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6]李世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点及其现实选择[J].济南金融,2004,(03)
[7]王宏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及解决办法的几点探索[J].经济丛刊,2005,(1)
[8]王晓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