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驱动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任务驱动教学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景和感悟问题的情景,围绕任务展开学习,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多实践。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工具,通过驱动教学方法就能快速掌握与熟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高智慧的学习体系。情景设计、任务驱动法、引导讲解法就会派上用场。例如在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快速查询需要的相关资料时,就会必不可少地使用到搜索引擎。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和概念并了解常用的一些搜索引擎和网站,掌握复制保存网页中和信息内容和图片和方法并储存到指定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操作能力和探究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学会操作计算机带来的便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实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独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要求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围绕某个学习目标,由浅到深,由深到精,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与主动性。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参与学习与探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作用,学生学习效率较高,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这两个方面。“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组织课程教学的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这里起到很好的作用。
1.任务的趣味性。
设计的任务要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可以从简易明确、生动活泼、成果可观、联系现实等方面去进行考虑与设计。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要利用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任务的目标性。
任务的设计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最终目标还是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也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层递进。
3.任务的科学性。
任务应该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的、编造的,可以按任务的具体要求得出成果。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与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层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学有所获。
4.任务的层次性。
任务的层次性需要分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在大任务的基础之上细化为一个个小任务,这些小任务之间的关系必须相辅相成,互相联系,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最终完成该堂课所提出的大任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而言,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基础的不同,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逐步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
二、实施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
1.明确学习任务,快速导入情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的要求示于学生,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课的可操作性很强,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完成任务的探究活动中去,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2.明确教师定位,改变传统观念。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充分地了解学生,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不管,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应该为学生搭建桥梁;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中更应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导”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3.相信学生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一堂课中,教师除了引导以外最主要的就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了。例如,掌握程度好、熟练的学生做小老师,可由他们去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这样做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辅导量,更多地关注大部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感受了学习信息技术协作、互助的精神,体会到互助的乐趣。
4.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上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思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成果评价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中,为了检验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
1.评价要具备全面性。
首先,评价内容要具备全面性,如针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应用的熟练程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等。其次,评价对象要具备全面性。在评价的时候要针对全体学生,不能仅仅选择部分来进行。在评价的过程中,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中解决处理,个别问题单独解决。
2.评价要具备多样性。
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甚至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可展示部分优秀或者问题突出的作品进行集中评价。
3.评价要具备激励性。
关键词:互动教学;关注;优化;设计;指导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互动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互动是师与生的双向交往,双向构建的过程。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了生命活动的本其存在以及自我价值的真谛,也让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教师的热点话题。随着新课改大潮的进一步推进,虽然我们的教师已一步步重视了互动教学的过程,但仍存在着几点误区。误区一:互动形式化,互动实质缺失,为互动而互动形式化的互动,指的是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性内容。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教学互动,设计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团团转,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上是利用“满堂问”而进行“满堂灌如一年级上册《有几棵树》教学片断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什么?
生1:是一排排树。生2:树上有很多叶子。生3:地上有绿绿的小草。……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有两排树,第一排有几棵?
生:8棵
师:第二排有几棵?
生:8棵。
师:一共有几棵?
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但似乎他们已忘了:这是在上数学课呢。这样的互动有效吗?显然是无效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只停留于表面,没有提炼出任何数学信息,学生因此看到什么说什么。而教师的后三个问题又过于简单,学生不动脑就能说出。
例:教学“和大小比较”,当有的学生认为大,有的认为大,师:看看我们桌子上有什么东西?生:有长方形、圆形。师:请你们用长方形或圆形折出和,比一比哪个分数大?于是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顺顺当当的比较出大于。学生似乎是积极地在动手、在验证,全体学生都在互动,但由于受教师的亲自指导,顺畅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的思维其实是定向的,缺少思维的互动。
误区二:互动形式单一,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应包括师生间的双向活动与生生间的双向互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现在课堂教学互动大多是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的单一性。生生间的互动的严重缺失使学生所具有的经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师生互动是一种动态性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使教学成为师生、生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平等交流情感、体验,实现教学相长。针对以上存在的种种误区,课堂互动教学行为的转变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更好地使课堂早日走出互动的误区呢?
一、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师生有效互动
1、创设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充满活力
实际、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容易打开思路,感情上容易沟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教学设计应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互动”,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内在的需要,通过互动活动,主动地获取体验,获取新知。
例如:一节高年级的“统计”教学,课前教师布置了一道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所在社区或村子人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自己家庭一年来的主要开支等情况的社会活动题目,上课时学生们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热烈地探讨,教师也紧上根据学生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统计图。短短的一节课,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不但亲历了“统计”的真实过程,理解了统计的现实意义,而且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全体学生都获得了发展,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丰富了互动的内容。
2、开放学习材料,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开放性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拓展课程资源,除了精心选择主体学习材料外,还要重视选择好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或辅助材料,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大的帮助。如“克和千克”的教学,我们立足于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利用。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三种1千克的物品,学生准备的有味精、大米、黄豆、洗衣粉、饮料、水果、果冻、饼干、沙子等,有散装的,也有原包装的。课中,每四人一小组,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地感受1千克的质量,并说出这1千克是怎样知道的。学生想的方法非常多,“用秤称的”,“看包装袋上写着1千克或1000克”,“一包盐500克,两包盐就是1000克,1000克=1千克”,“果冻的包装袋上写着50克,数20个就是1000克”……有几个学生的发现真是出乎意料,一个学生说,“这1千克味精与这1千克饼干不一样重(铁皮盒),只不过他们的‘净含量’是一样的,毛重是不一样的,因为饼干盒比包装袋要重得多”。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有些饮料盒上写的重量不是千克,也不是克,‘红牛’的净含量是250毫升,‘伊利’酸奶的盒子上写着‘净含量250ml’,我家的‘鲁花牌’花生油的瓶子上写着‘1.8L’。”还没等她说完,有些学生抢着说,“250毫升就是250克”,有些学生纷纷拿出矿泉水、牛奶瞧个明白,非常兴奋地说,“咦,怎么饮料瓶上写的都是毫升和ml”……正是这些开放性的生活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知识的“再创造”活动,竟然生成“净含量”“毛重”“毫升”“升”等知识。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互动起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优化问题设计,拓宽互动空间,促使学生思维互动
教学互动起源于问题,问题推动了教学互动。合适的数学问题是保证有效的课堂互动的基础。有些教师总喜欢把问题掰开糅碎,讲深讲透,学生不动脑就能听明白。这实际上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有害而百无一利,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或能引起学生争辩的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东西可说,又给学生的思维创造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它可留足学生学习的互动生成的空间。
1、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互动
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当学生出现对和哪个大哪个小时,教师只需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谁大谁小呢?”思维范围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有画线段图比较大小的、有利用长方形或圆画图证明的,也有用班级人数的和比较,或分蛋糕的方法比较、甚至出现变同分母比较的方法。这不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师生间思维的互动吗?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这样的问题既围绕教学目标,又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设计选择性问题,张扬个性,扩大互动范围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当学生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出示一组数12.5,8.8,240,199.9,32,25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编成乘法算式,并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这时学生出现以下好几种方法
生1:12.5×32×25=(12.5×8)×(25×4)
生2:12.5×8.8=12.5×(8+0.8)
生3:240×25=60×(4×25)
生4:12.5×240=12.5×8×30
生5:12.5×32=12.5×8×4
生6:8.8+199.9×8.8=8.8×(199.9+0.1)
生7:12.5×8.8+25×32=12.5×(8+0.8)+25×4×8
生8:25×8.8+25×32=25×(8.8+32)=25×40.8=25×40+25×0.8……
设计这种选择性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人人有互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互动,都得到训练、发展。
3、巧设争议的开放题,让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互动生成
如,在教学完“圆的面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用一根12米的绳子,在教室外面的空地上围一块面积最大的活动场地,能围多大的地?学生经过讨论争议,一开始得出三种方案,并得出圆面积最大的结论:
①S1=3×3=9m2
②S2=4×2=8m2r=12÷3.14÷2≈1.9m或S2=5×1=5m2…
③S3=3.14×1.92=11.3m2
有的学生提出借助教室的墙壁来围,围成的面积更大,学生经过探索交流讨论,得出三种方案,并得出半圆面积最大。像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开放题,学生容易引起互动,随着互动的展开,不断地推动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学生在探索中思考、明理、发现、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互动生成。尽管学生的说理有不全面或有相似重复的地方,重要的是多给予表达与引导,那些奇思妙解就会盛开出美丽的创新之花。
三、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
1、师生角色互换
课堂上鼓励学生走向讲台,面向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的互动形式。如吴正宪老师教学的《相遇应用题》,当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时,他把学生按不同算法分为两组,由甲方提出质疑,而乙方解释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利用线段图演示说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教师的角色完全由学生充当,“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
2、搭建争辩平台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好胜好斗,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争辩的平台,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这样便有多种观点的碰撞和争论如在估算中,有这么一个问题“讨论:如果要估计一袋黄豆有多少粒?你会用什么方法?”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在汇报过程中时常提醒学生,“在欣赏他人方法的同时要学会反驳别人的意见”,所以在汇报的过程中出现争辩的情形,并形成了多种解题策略。
生1:看1粒占的空间有多大,整袋的空间有多大,就可以求出黄豆的粒数。
生反驳:你说1粒米占多大空间。(生1傻了,教师引导,方法可以,但测量有点难度)
生2:把黄豆摊在桌子上,平均分成4份,数出1份的粒数,再用乘法求出近似数。
生反驳:一袋黄豆太多了,分一分太麻烦了。
生3:用勺子量,比黄豆倒在地上的方法要好,只要量出共有几勺,数出一勺子有几粒,用乘法就可求出总粒数。
生4:这也太麻烦了,还是用秤称出整袋的重量,再称出一粒的质量。然后用总质量除以一粒的质量。
生5:称出10克黄豆,数数粒数,再称一称一袋的质量,包含几个10克,就可以计算出总粒数。
……
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真让教师眼前一亮,豁然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倘若只重视书本中的一种估算方法,倘若没有提醒学生学会反驳他人的意,倘若不给学生争辩的时间,没有生生的有效互动,哪来的精彩生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孩子多质疑、多争辩,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真正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情感在交流中融和,思维在争辩中碰撞,策略在争辩中深化的目的。:
3、让学生当作业的“导演”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上,现代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考试考查方法。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学习新的知识后,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自己设计作业,并参与作业的评价。如教完乘法分配律后,让学生编题,同桌练习,或全班练。这样出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真正变成了思维的主体。通过相互编题、评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促使生生有效互动。
四、有效的教学指导,使学生具备互动的素质会互动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互动,学生必须具有互动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能互动会互动。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他人的发言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如果不会倾听又怎样获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化呢?学会倾听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做到:一要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二要有耐心,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其他同学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难点;四要用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不能盲从,做到有选择的授受,说、听、思应当并重。
2、引导学生学会交流
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从他人发言中得到启发,同时通过对他人观点的反思与批判,引起新的认识冲突与认同,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识系统进行修理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提问,如质疑型、反驳型、补充型提问等。
3、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欣赏和尊重去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应努力摒弃那些形存实亡、虚假的互动,不遗余力地追求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在合作与对话中去实现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互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
2、杨章宏主编《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自我建构。[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2教学模式设计
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注重任务驱动,推行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系统化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开放的教学实验室为基地,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求知为动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教学中广泛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在“发电厂电气部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从工程实例方面选择适合的综合项目,通过布置任务提出工程实例项目讲解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方案讨论总结经验等环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通过基于实践基地的模拟设备模拟实操环境,拉近理论与应用的距离,使学生得到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锻炼,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任务设计
在讲授变压器的绝缘老化定律内容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提出面向工程实践的教学任务,假设某变电站的主变压器容量已经不能满足负荷需求,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立即扩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尽量保证负荷的供电?提出任务后,首先引导学生将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然后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分析如果仍然要求变压器满足增长后的负荷,即过负荷运行时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在电机学课程中学习的旧知识,得到结果———过负荷会使得变压器发热量增加,热量会经过散热途径散失。然后再研究当变压器过热时对变压器的作用,此部分为新知识,老师讲授变压器温度与预期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变压器热点温度维持98℃,可得到预期使用寿命,另外引出变压器的热老化定律———温度每升高6℃,寿命减少一半。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一段时间内变压器热点温度超过98℃,另一段时间内变压器热点温度低于98℃,这种情况对于变压器寿命有何影响?经过分析得到等值老化原则,在此种运行情况下,只要热点温度高于98℃时多损失的寿命与热点温度低于98℃时少损失的寿命相平衡,仍然可以得到预期使用寿命。然后讨论变压器的正常过负荷和事故过负荷,正常过负荷遵循等值老化原则,不会多损失变压器的预期使用寿命,而事故过负荷为了保证事故时负荷的供电,牺牲了变压器的预期使用寿命。所以在授课前提出的工程实践问题得到解决,虽然变压器为了满足负荷用电会过负荷,但只要符合等值老化原则,就不会造成寿命的多损失。
4结论
教师应把握整体目标,然后要把整体目标变成小目标,而且要把每个小的目标化作成内容,进而变成一个个任务,任务设计又不能太难,要好操作,这样每个任务完成之后进行汇总,最后整个任务也就水到渠成完成了。在“任务”设计之初,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由浅入深,避免在任务开始的时候不知如何操作下去。“任务”设计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掌握的程度,“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后,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大致了解学习的目标和自己如何解决问题,要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的过程,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要转变观念,不要急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学生弄不太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多给学生信心和鼓励,让每位学生大胆、主动、创新地完成任务。教师也要走进学生学习小组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整体掌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如果有学生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醒和指导,让学生学习少走弯路。
未来工作中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团队协作,所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有利于撞出火花,让学生的思想能够更好地驰骋。要让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学生都能乐于参与进来,学习的效率大为增强,同时也能带动教师发散思维。合作学习让教师抽离出来掌控整个课堂,能够弥补教师考虑不到位的情况,这样能够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是教师,也是任务活动的推动者,会更好地发现问题,为以后的任务驱动教学做出有益的补充。知识能够互补,技能也能够互补,真正做到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我们教师在课改研究及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出谋划策,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教师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通过课题研究,人才观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认可,也大大改变了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就是要走在课改的前列,成为新课改的推动者。同时在这其中,师生又较好地充实了物流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使师生都受益。课题研究给学生创造了学习的新的机会,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转变学习的态度和身份转化,学生的心理层面会变得更加成熟。任务驱动教学的作用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正在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也成全了教师和同学们,比试谁的基本功高,谁的素质更能达到新的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但不能较早地干预,否则学生又回到原来学习的老路上来。同时,教师还必须给足学生面子,提高他们会发现问题,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本质当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操作水平和自学的能力。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