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履职学科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角色;挑战
收稿日期:2007―05―19
项目来源:本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4JZD00024);本项研究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以教育促进云南省贫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推广实验”资助(项目编号:10450670)。
作者简介:李孝川(1979―),女,汉族,云南省曲靖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师,从事贫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研究。
王凌(1952―),男,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虽然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很多,但是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在新课程的推进、实施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是新课程的终极实践者,新课程的理念及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和实现。正因为如此,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必须由应试教育的观念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观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教材的建设者及开发者;教师应成为新的评价理论、方式的实践者、探究者和创造者。然而,由于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历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意识淡薄;民族人口整体素质较差、文化教育发展缓慢等限制,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尚未适应和达到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教师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能否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深入开展的瓶颈。新课改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
1.作为生态边缘者的角色受到挑战
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贫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本身就属于国民教育系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利,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教育投入的不足等原因,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面对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直接服务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肩负着帮助其摆脱困境的重任,特别是面对教育改革对教师角色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和挑战,贫困民族农村学校教师任重而道远。贫困民族农村学校教师面临的特殊困境,规定了其发展道路既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和限制,又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种新的思想和观念,以一种务实而又不乏创新的精神,探索贫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综合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但是这些地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其探索创新精神的发挥。
2.作为知识传授者、学生管教者的角色受到挑战
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关注最多的是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这种机械重复的方式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只关心教书,很少把教书的着眼点放在能力培养、技能学习和育人方面。几年的教书生涯,使他们大致熟悉教材的套路,把教学模式变成周而复始、固定不变的“经书”,教学成了一种一成不变的机械重复,忽视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仍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未改变以往教师“说教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作为被动执行者和实际操作者角色受到挑战
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理当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角色规范的内在需要。这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客观趋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但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普遍认为研究是一种神圣的事,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需使用现成的研究成果,而不需要参与研究,这种观念导致了许多教师未养成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的意识,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对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而认为从事研究就脱离教学实际,把教学和科研分离开来。不能以研究者的姿态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结合理论进行思考,并富有创建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受到挑战
在大多数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心目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是由国家统一编定的,教师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其任务就是教授,被动地接受教材内容。加之新课程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这就使得多数教师根本不了解国家层次、地方层次、课堂层次、学生层次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及形成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
由于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历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偏远闭塞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多数地区几乎没有自由发展的能力,其贫困是不言而喻的,贫困制约了人们实现教育的需求能力,而缺少教育使人们继续着落后的生产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这种落后的生活、封闭的思想又阻碍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加之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与外界联系较少,交流机会少,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极深,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安于现状,较为重视短期效益问题,这就使得学校教师不易很快转变观念去适应新课改对其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学科结构不配套。表现在缺乏音、体、美、计算机、外语教师,这些课程只能低水平地应付,有的根本无法开设,有的山村小学只能开语文、数学两门课,更多农职中学缺乏职教专业师资。因此出现了代课教师比例增加,中学教师拔高使用,非专业教师代用、替用等现象。
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人才分布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多集中在乡镇,贫困偏远农村地区学校难调进教师,安排去了干不了一两年都坚决要求调出,知识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多调到乡办学校任教,有门路的教师有不少调离教师队伍。致使贫困偏远地区缺乏教师,偏远学校教师在编少,公办教师少,教师学历低。这种人才分布失调,严重影响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3.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教师的业务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年来,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师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离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部分教师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由于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所占比例大,他们中间许多教师只有初中文化,即使现在取得中师学历的,也只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的,其实际拥有的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教学需要,他们除了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不懂教育学、心理学,没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外,多数教师还一身兼两职,既是教师,又是农民,白天上班,回家还要务农。此外,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缺乏资料,教研活动少,教师知识面窄,在教学业务方面确实存在质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这是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
4.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存在困难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许多中小学由于教育经费缺乏,无法对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这些地区教师的职前培训严重缺乏。尽管近几年来通过履职晋级等方面的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参加一定程度的职前培训,但是由于缺乏培训经费,这类培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自己出钱,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生活水平。对于一些教师而言,不仅没有起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反而挫伤了他们的从教积极性,职后培训脱离了实际需要,流于形式、内容不实。因此,许多教师只能停留在毕业时的知识水平上,教育教学水平不但难于提高,还有下降的危险。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联系不够,教师继续教育还有待加强。显然教师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是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培养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现代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为了适应挑战,作为现代教育承担者的教师必须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种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更新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指向和重心从“学”到“做”。同时,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在解决教育教学课题时,揭示纷纭的教育教学现象,寻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冲破陈腐的教育教学模式,大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2.发挥政府职能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考虑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教育经费倾斜政策力度,实施特殊教育政策,发挥地方优势,动员社会力量,扩大地方教育发展的自。使部分有条件的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能够采取一定措施,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实施教育扶贫,特别加大对教师的扶贫力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边疆贫困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引进现代教学技术,开设课外活动课、自然课、劳动课、科技活动课,增强师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教师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和有效的建设者创造条件。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在“三教统筹”的同时,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从“农科教结合”的角度出发,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切实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建立教师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针对目前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的现状,为使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融入新课程、驾驭新课程,有必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机制。国家和地方在加强和扩大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时,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现有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培训上,着眼于教师职业的发展,关注与教师职业发展有关的观念、知识、技能,关注教师现有的工作绩效与组织变革和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达到的绩效之间的差距。教师培训的目的应该使教师在观念、知识、技能上发生变化。教师培训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在步入和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后,随着学校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观念、知识、技能上适应这种变化,当前新课改既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而对这样一种发展变化趋势,学校组织必须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此就要进行与这种形势变化相适应的观念、知识、技能的培训,它要解决的是当前教师队伍在面对这种变化在观念、知识、技能方面的整体问题。因此在对边疆民族贫困农村地区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是采取全面铺开,大面积进行培训才能迅速改变这些地区教师在观念、知识、技能方面落后的现状。培训方式必须适合教师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的需要,形式应多样化,短期培训与正规培训相结合;脱产、半脱产与在职相结合;报考成人大、中专与中心学校、专题讲座与培训班、观摩与讨论相结合;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4.采用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以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其目的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它为教师在和谐与求实的气氛下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为其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提供了机会,为评价者、评价对象共同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机会,这种评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评价在教师专业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可提高广大教师专业素质和思想水平,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0-124.
〔2〕王凌,罗黎辉等.以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来自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的研究报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5.
〔3〕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