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职业岗位

一、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任何行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在国民经济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占60%以上。当前三大机械子行业工程机械、船舶、机床行业都正在经历高速发展过程,各子行业发展具备不同的推动力。在全球产业转移、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机械行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越加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先进制造技术这个概念的提出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个名词没有确定的定义,但目前公认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国家近几年加大力度强化装备制造业,鉴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一支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对机械类人才仍会有较大需求。具有开发能力的数控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目标,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近年也供不应求。从机械行业发展来看,印刷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重头产品前景仍看好。除了这些传统工业领域,该行业将进一步向机光电一体化发展,向光加工、环保这样的新兴领域拓展。经过企业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机械类行业紧跟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步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人才需求也将进一步加大。

三、就业范围与岗位分析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处在武汉、九江、鄂州等大城市形成的金三角中心地带。近年来,正在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新能源装备制造、起重运输、矿山机械等产业群,构筑标志性工业板块。自2008年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业以来,组织了一批专业教师深入机械行业的工厂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获悉很多黄石及周边制造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应用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人才需求旺盛。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机械产品工艺编制、机械产品设计、机械生产管理,数控机床操作、计算机绘图及辅助设计、质量管理、质量认证、质量统计等多种工作。部分学生经过两至三年的锤炼,可以成为各类机械生产企业的机械设计人员、高科技企业的产品造型设计人员、机械制造企业的工艺员、数控加工单位的编程操作人员、中小型机械企业的管理人员。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优势,加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机械制造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课题组成员对省内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的需求有明显差距。一是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初步适应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需要;二是课程设置模式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为主,缺少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思路和经验;三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虽然也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有些院校也引入了大量的企业资源,但未能进行校企深度融合,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难以很好地解决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衔接问题;四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学生入学要求较低,因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则出现学习能力较低、思路僵化、后劲不足等问题。

2 构建符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

2.1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设置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正确全面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实施课程体系改革。近年来,课题组所在专业积极探索与周边企业合作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先后与郑州日产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立了由机械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兄弟院校骨干教师、本校教师、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每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找准专业定位,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本专业主要培养机械制造及其相关工作岗位的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模具制造与设计等工作。次要就业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机电设备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生产管理等。能够以职业岗位行为技能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合理调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任务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把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学生素质及技能培养有机融合。

2.2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支柱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对机械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分析,结合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组合课程内容,重点建设一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项技能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下转第89页)(上接第44页)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实施教学实践。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行业、企业生产的主要技术环节和关键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之中,生产部门的各工作岗位过程作为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技术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2.3 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构建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改革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有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的订单培养计划,构建并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双主体”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成立企业冠名班,其课程体系将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而构建,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课程体系新模式。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以实验、实训、生产为载体,突出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专家及有关的人员进行调查,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整体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及素质课程教学体系,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 实施效果分析

3.1 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不断完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建设水平,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3.2 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课程及课程教学资源

通过不断开发、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建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而有力地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模式,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工学结合更加紧密,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

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对当前课程进行引导,能将学生引入创业教育领域。当前,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面对较大复杂性,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化更明显,无法促进教学组织工作的实施。所以,在新形势发展下,要渗透新理念,以达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特点

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包括的知識较多,其具备的就业范围更广。在当前人才培养目标下,重点实现制造生产,增强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创新意识,保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能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以及操作能力等进行培养。高职机械和自动化专业对学生各个方面都提出要求,在就业期间也需要掌握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当前发展下,需要以学生的专业要求作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化,保证学生为自身选择出有效条件。

二、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差异化培养方案

基于我国的教学标准发现,对学生个性差异性还没有过多关注,也没有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该发展下,需要对教学工作内容进行细化。比如: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需要基于专业的基本要求,实现合理划分。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促使专业能力的扩展性,为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合理的发展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要对课程进行分级,保证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要求,也能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学分,实现不同等级的考核。因此,在该发展方向下,需要为其构建合理方案,以保证在以后教学中为其提供参考意见。

(一)公共课

公共课程学习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增强技能的基础条件,能促进学生的长期进步和发展,也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该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改革,需要是将其渗透到实践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计算机应用与操作,重点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学生要掌握软件的应用,并在实践学习中增强自身的应用技能。在公共课学习中,还可以增加法律知识以及经济法课程等,从而为学生创业提供方便。

(二)专业基础课

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基础课程,能促进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发展。在机械制造学习中,需要掌握普通切削加工、电加工以及成形加工等技能,但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还无法把握。面对多种变化的工作岗位,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使其在短期内适应。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还可以对其分级教学。第一,掌握基本原理,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得以增强,保证在工作岗位不断变化下为其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掌握一些安全用电常识,能够充分分析电气元件的工作原理,也能学会使用相关的电气测量和维修工具等。

(三)专业课与专业技能课

促进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程思路的优化改革,能引导学生自主选课,也能使学生根据岗位对专业课程自主选择。如:学生要从事常规的机械加工工作,可以学习机械加工工艺、高速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如果要从事增材加工方面的知识,可以选择三维建模、快速成型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在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期间,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

(四)选修课与素质课

为了能在多方面满足学生需求,需要加大选修课程的数量,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比如:在高职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增加设计以及制造技术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对知识自主选择。还需要对课程数量进行扩展,不仅将课程进行分级。

(五)创新创业实践

为了引导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可以折算学分。可折算学分在项目创新工作中,能获得国家的发明专利,对工艺设计进行优化,并促进生产与服务工作的执行。创业项目是一种独立、合作的小微企业,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提出申请。同时,在创新创业中,也能积累更多经验。还要增加与机械制作和自动化专业相似的专业,构建设计兴趣小组,也要定期开展创业培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时展下学生的差异化培养。

三、结语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专业;高职;校企合作;实践;问题分析

机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双赢的关系。职业教育与企业结合,为企业提供了能迅速满足企业工作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可能。同时,职业教育也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生产的对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随着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正在进行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兴起,校企合作正在职业教育领域稳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近年,我国的高职教育正着力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笔者所在的黑龙江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也正在积极探索进行校企合作。下面是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专业校企合作的一些做法。

(一)引企入校。“引企入校”即将企业引进学校,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在校企合作中,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哈尔滨天宇模具有限公司部分生产设备引入到学校的工业中心,创办了校企合作机械加工“校中厂”, 天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以部分设备、原材料、技术工艺入股100万元,黑龙江职业学院以设备、场地入股100万元,建立机械加工厂。加工厂成立后天宇公司将企业的大型摇臂钻床等设备迁至学院工业中心,并派企业技术操作人员进行产品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学生可以在工业中心体会到企业真实的产品制造场景。天宇公司将产品的部分工序安排在工业中心我院的设备上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在生产性实训期间完成真实产品零部件的加工,教师还可以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工艺技术研发,实现了共享资源双方共赢。

(二)校企互动。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学生在教学中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既获得了技能训练,提高了专业技能,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制造类专业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这一校企合作方法,笔者所在的黑龙江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已和十多家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如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中航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哈尔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实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大港油田集团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哈尔滨沃尔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接收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在企业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有针对性的授课和指导,使学生能尽快达到所从事的岗位能力要求。

二、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深度合作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目前,由于多数企业用工需求较大,企业在招收学生顶岗实习留用就业方面积极性很高,主动找上门进行合作,但在涉及校企深度合作时,往往积极性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校热企冷”现象,多数靠学校和企业之间个人关系建立发展校企合作。

(二)校企合作松散,机制不健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从程度来看,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尚未形成机制和制度。主要表现在合作的程度参差不齐,没有整体规划,多是随生产需要而进行合作,没有达到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发展职业教育的深度。

三、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问题解决思路

(一)以应用性科研为纽带,全面提升为企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企业不同于学校,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必然的、基本的价值追求,校企合作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是校企合作能够深入开展、长效进行的关键。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在学校能够实实在在地服务企业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提升价值,校企合作的本质仍然是“基于市场规则下的等价交换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学校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针对合作企业的技术难题立项应用性科研项目,这样应用性科研项目研发完成后,其成果转化为企业应用,做到了“三提升”,即企业在这样的合作中获得利润回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培养锻炼了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升力师资能力;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真实案例应用于教学,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这样的校企合作,必然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校热企冷”变为“校热企热”,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目前,校企合作多是学校和某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这样的合作注定是松散的,要把松散的校企合作变为紧密的形式,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高职校企合作宏观协调和指导,通过政策鼓励推动高职校企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发展机械职业教育。

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明确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共享机制、监督和约束机制等长效运行机制,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机械;高职;创新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31

1 引言

随着现代国内经济的发展,高端机械设备进入工厂企业之后,需要有专业人才进行加工工艺、生产方式的设计,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培养企业一线生产人才的平台。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当前这一人才市场进行合理分配,进一步提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基础打牢、应用能力强等基本特征。

2 应用型机械高职人才的基本特征

2.1 基础知识储备

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需要首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构建他们的机械制造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机械制图、工艺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液压技术、数控技术等。这些都是具备应用能力的机械专业高职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机械知识网络。学生只有打牢这些知识储备之后,他们才能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设计好产品生产的工艺[1]。

2.2 综合运用能力

具备了专业知识之后,学生还需要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组织生产的能力,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那些专业知识需要相互配合,实现一种综合性的应用。因为一项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工序,不同工种之间相互配合,工设计人员还需要思考产品尺寸,形状公差的测定等,这些都是他们可以综合运用上述的专业知识。

2.3 创新意识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工艺设计师需要进一步具备首创精神,在一项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没有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需要工艺人员针对产品的尺寸、形状、材质等要求进行创新设计生产流程。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这一岗位的需要,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怎样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一方面需要考虑生产成本的降低,一方面还需要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

3 高职机制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改革建议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是机制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大纲,要想实现应用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首先对高职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针对方案中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调整,主要原则就是提升学生对机制专业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知识覆盖、综合运用、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培养出知识网络扎实,综合运用能力较强,创新意识超前的机械制造人才。

3.2 教师队伍的调整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教师还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在教师队伍方面,学院需要及时调整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向,将更多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才引入到学校,让他们将自己在生产一线积累的经验教授给学生,实现学生的一种有效提升。同时现有的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节假日深入工厂企业进行学习,学习一线生产的基本经验。教师之间还需要构建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师之间知识能力的整体提升。另外,学校需要配套更多的科研资金,帮助教师进行相关实践项目的推动,一个科研项目将带动一个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水平的提升。

3.3 理论课程的调整

在应用人才培养的条件下,教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在尽可能多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加上一些课程设计等,让学生运用学完的这些知识进行实践运用,不断提升他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机械原理、工艺学等课程之后,就有课程设计,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的。同时还需要在更多的课程之后加上这类课程设计内容,例如:数控技术、液压技术等,都是需要进行有效拓展其课程设计范围。另外,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引入一些与生产实际有关的课程设计课题,这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题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2]。

3.4 实践教学的调整

在应用人才培养的环境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拓展机制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车间,车、刨、铣、焊、钳等一系列工种都是设计工艺的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只有他们自己操作过,他们才能对这些工种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力学、液压、机械原理等课程都需要有自己的实验作为理论支撑,教师需要重点开展这些课程实验环节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更加先进的实验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校外实习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不断联系生产企业,让学生进入工厂的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下开放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计算,最终形成学习小组的设计方案,学生的创新意识被进一步体现。

4 结语

高职机制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3]。教师需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机制专业教学进行有效调整和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加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蔺增,陈培媛,于天彪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机械专业自评与思考-以东北大学为案例[C].Proceedings of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EEM 2013) Volume 29,2013(11):154-155.

[2]张建成,孙秀芳,唐武,刘欢等.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C].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ICET 2013) Volume 23,2013(0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