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测评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80

Related Issues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SHEN Yijia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urrent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nclud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t onl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of students,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erefore,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important. But there are at this stage, a lo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issues need to be resolved in order to ensure its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integrity and operabilit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measur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will make a few sugges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problem

0 引言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主体为大学生,因此,这一体系与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测评的内容为大学生的学习、思想与技能等诸多方面,但在实际测评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亟需完善与改进,从而保证其科学性、公正性与实效性。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问题,旨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具有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重要的,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体现其评价作用。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思想与技能等内容的测评,从而为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推荐就业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需要完善的、科学的体系,同时要保证其客观与公正。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唯有完善与科学,才能发挥其评价的作用。

另一方面,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体现其引导作用。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主体为大学生,与学生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求其体系要保证其科学性与完善性,要保证其公平性与合理性,进而获得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并能够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引导作用。①

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均开展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最初工作时期,测评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随着社会、国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增加了对学生思想、道德与其他能力的测评,但其测评的方式仍为全部量化,对大学生的各项测评以分数的形式进行呈现,最后以大学生的综合分数,对其进行评优工作。现阶段,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公平性与规范性等,下面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不足展开探讨。

其一,测评标准不符合实际需求。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标准缺乏实效性,不符合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在人才市场方面,需要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的了解,但高校的测评体系为人才市场提供的仅是大学生的证书、成绩单等,这一测评体系不能真实的、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标准有所转变,不再单一的关注学生的成绩与技能,如今,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了人才市场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同时,在众多企业用人方面也愈加注重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再要求人才的专业技能等内容。其中,联想集团选择人才的首要标准便是正直;柯达选择人才时,着重关注的是其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微软选择人才时,注重的是人才的认真与活力。但传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成绩,这一标准不能符合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要求。

其二,德育评价的完全量化不科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测评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德育评价,但对此测评也是通过分数呈现的,完全量化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大学生的德育评价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呈现,但完全量化的做法严重影响着测评体系的完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的不满。完全量化的测评体系不能发挥其评价与引导的作用,不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将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从而误导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三,测评体系缺少可操作性。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成绩主要是由学习成绩分数、思想道德品质分数、体育成绩分数与奖罚分数共同组成的,在实际测评工作中,思想道德品质分数主要是由班主任与学生干部共同给出的,因此,这一分数具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影响,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对班主任、对学生干部进行刻意的讨好;学习成绩分数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将只关注学习,对部分学分较多的课程分配较多的时间,对学分较少的课程基本不分配时间,从而制约着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同时,这一体系中学生干部的加分较多,因此学生对干部职位均争先恐后的进行争取,但在工作中,却并未服务同学、帮助同学,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其四,测评体系的公平性不足。目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不公平性、不合理性,主要是由于测评体系将直接关系学生的奖学金问题,关系着学生的利益,但在奖学金评比之际,不仅考虑大学生的成绩,还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活动、是否为干部,如果在其他方面均积极参与,其评比的名次将十分靠前。在奖学金评比中,学生对成绩这项内容相对信服,但在其他内容方面由于缺少公开性,学生对其存在严重的质疑心理,主要是由于其他加分项均是由班主任、干部等给出的,因此,测评体系的公平性不足。②

同时,根据高校所实施的测评方案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测评方案的宣传不足,部分学生对测评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忽视了测评的重要性;测评人员的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未能对测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致使测评人员未能全面掌握测评方法,测评人员与学生对测评工作的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测评方法缺乏科学性、公正性、系统性与规范性,主要是测评实施过程中,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测评标准不一致,让学生对测评的统一性与针对性存在质疑。

3 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建议

高校是重要的场所,其培养的人才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因此,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高校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落实,其中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评价大学生的重要标准,高校要完善这一体系,保证测评体系的科学性、实效性、公平性与可操作性等。

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注重其教育作用。在测评过程中其主体为学生,对学生的测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行挖掘,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测评的重要性,并了解测评的教育作用。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高校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模式,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也要与高效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全方位发展。最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侧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管理与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精神,促进学生进行德育实践,从而实现测评体系作用的发挥。③

同时,为了保证测评的高效实施,要对测评方案进行全面的、及时的总结,从而使其日益完善,通过大力的宣传,让学生对测评的重要性与目的有所了解,实现对测评的正确认识与认真对待;针对测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让测评人员与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收集各方的建议,让测评标准逐渐统一;高校要积极开展对测评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让测评人员掌握科学的测评方法,并与学生对测评工作形成一致的认识,并通过测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测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内部要加强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测评工作的有序开展,将测评结果进行高效的利用,实现测评工作的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重要的,测评体系的科学性与完善性将利于其评价作用与引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不科学性、不公正性等,需要高校、学生对其有更加明确与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其日益完善与科学。同时,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问题的解决,这一测评体系将更加符合学生、高校与社会的需求。

注释

① 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及思考[N].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2):71-72.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多元化发展 综合素质 择业能力

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是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需要,是加速高职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各界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综合素质结构

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社会规范和通用能力四个方面。总体上综合素质可分为知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通用能力素质等,具体如表1:[1]

表1 综合素质结构表

3.综合素质内容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考核内容,具体见表2[2]:

表2 综合素质培养和考核内容表

二、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经过对我系近50家就业基地及订单培养单位实地走访,经过对五届以内近30%毕业生问卷调查,经过对任课教师及班主任个别访谈,经过对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吃苦耐劳精神不足

现在毕业的学生在车间生产现场工作很多同学没有耐心或存在怨言,试问若没有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和经历,则怎能学到真本领及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呢?

2.工作态度不踏实

部分同学出现工作积极性欠佳,工作不踏实,更换工作频繁的现象。

3.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我院高分子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但在英语、制图、计算机、营销知识等多个方面需要加强。现在许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做外贸业务的企业对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对结构设计、配方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来说制图、计算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我院高分子专业的学生从事营销岗位的人员达到8—10%左右,创业的同学也占到6%左右,需要学习营销知识。

4.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相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同学来说,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下降。

5.社会适应性差

大学阶段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阶段,而且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通用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的重要阶段,是培养目标中的重点。现在同学们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受挫能力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还需提高。

三、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了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多个方面制定和实施了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1.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综合素质的主体,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院各级党政领导特别关心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及专任师资队伍这四支队伍的成长和建设。每个二级院系配备7-10名左右的辅导员;每个班级(40人左右/班)配备一名班主任;学校设校学生会,二级学院设院学生会。我校通过对这四支队伍的培训及考核,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强了服务意识,有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措施的实施,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课堂内。

2.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我院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制定和完善了大学生学籍管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大学生违纪处理、优秀学生表彰、学生励志制度、校内外班主任考核、院系学生管理考核、实习实训考核等相关的条例和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与总结,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及教育,并对特殊生进行归档及单独教育和培养。

3.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

我校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主要通过班会课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特殊生教育与管理、秩序检查、优秀学生事迹展、学生励志教育等进行。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校园文化开展得如火如荼,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种文体活动、特色团活动、各种社团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校友大讲堂、教授一帮一、科技创新活动、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各类竞技活动等形式多样,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健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分为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培养。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二级心理健康咨询师、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及聘请的社会心理健康咨询公司的外聘教师组成;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由院系副书记及辅导员完成;班级心理健康由班主任、班委及班级心理委员完成。

(2)加强心理健康心理测试。近三年来我院均在每学期第一个月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种网上测评方式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根据测评结果,对一级问题生由二级学院和心理健康中心共同教育关注,对二级问题生由二级院系副书记和辅导员完成,对三级问题生由班主任及心理委员进行教育及关注。并且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进行教育及引导,预防和解决了部分同学心理健康问题。

(3)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活动。每年各二级院系均会配合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调试、团队合作、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信息员培训、心里情景剧表演等近20项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如何掌握情绪,如何感恩,如何团结别人,还广泛传播了“三心”,即责任心、爱心、耐心,使每位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守护了自己心灵的净土。

6.加强就业观教育与培养

我院通过就业指导课、优秀校友大讲堂、优秀校友事迹展、大学生就业文明教育、就业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就业观教育与培养。

7.加强劳动观教育与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我院特设置整周公益劳动课程及日常校园卫生公益劳动和日常校园绿化公益劳动。

8.加强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教育

我院除进行创业创新意识教育和培养外,还要求教师的课题必须有6名以上同学参与研究,并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及专利申报,近几年我院每年专利数位居全省前列,每年均有学生撰写论文获省一等奖。还组织了各类创业创新比赛、兴趣小组等。

9.其他措施

我院另外特别重视顶岗实习及工学交替教育、专业教育及专业技能培养、加强身体素质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及设置、学生组织发展、贫困生教育与培养等多个方面。

经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发展相对较好,我院就业工作连续六年在省内名列前茅,连年获“先进就业单位”称号。但现在大学生受到社会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会不断努力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房德才.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科学院 应用型人才 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机制逐步成熟,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技术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人才成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目前就业市场上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经验型、应用型和学习型等类型的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培养出拥有博学知识、道德高尚、创新意识、快速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今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社会性的角色日益快速转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已成为用人单位招揽人才的重要衡量因素。因此,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目前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不够

从目前工科大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来看,工科大学生仅是在知识的记忆和备考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时间,但对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并不深入,只停留在通过考试的阶段;且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重点大部分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工科大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导致知识理论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不够。

2.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多希望工科大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为单位创造价值。然而当代工科大学生在钻研知识以及知识创新方面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严重影响,表现的极为缺乏;在高校方面,对于工科大学生的培养基本上还是处在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使得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欲望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工科大学生整体创新意识缺乏。

3.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的下降

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素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失。工科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处于不够成熟阶段,对于社会出现的各种价值观难以有正确的判断,在价值取向方面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在市场竞争及公共文化环境背景下,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使得工科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发生变化,在精神的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利益,在物质的价值取向上崇尚高消费。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差,虽然他们痛恨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科大学生身心素质下降表现在:首先,当代工科大学生大多数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由于高校对工科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相对宽松,往往工科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有些同学(特别是男生)有吸烟、喝酒、贪恋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必然会严重影响工科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工科大学生生理、心理两方面都不够完全成熟,在社会竞争压力过大情况下,工科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工科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工科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工科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苦闷、焦虑、烦恼、恐惧等各种心理障碍。工科大学生因为感情,学业、工作不顺心等情况还出现了自杀现象,反映了工科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二、提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策略

1.重塑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观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及时改变教育观念,以培养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工科人才为目标,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到人才培养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且将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的培养作为核心,将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将其他素质的要求,如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立为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力深化教育改革。要深化教育改革,学校首先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保证改革不迷失方向。要给学校定位就必须先明确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必须始终明确工科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在“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数以千万计的工科人才”的结合部。所以我们始终与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

2.对工科课程与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优化

(1)调整课程设置

工科院系要认真研究和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当前工科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教学环节。要改革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首先就要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突破口。课程设置关系到高校培养的工科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面对变化的社会需求情况,工科院系的课程设置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因此,工科院系的课程设置要进行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加深对工科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机会,其内容主要有实验、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工科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工科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另一种是集中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种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而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把握好全面推进与重点把握的关系,既要全面落实好各项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薄弱环节的培养,如我校就要重点对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性素质、创新性素质的培养,多开展一些创新类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动手能力。二是要处理好高校内部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整体需求与局部要求之间的关系,要针对不同年级、民族、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工科大学生,在开展好校园文化整体建设工作的同时,对不同个体特征学生的不同需求也要有所兼顾,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我校不同年级工科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在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就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把握整体、满足个体,提升教育效果。

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如标语、展板、校史陈列馆、文化石、雕塑、佩戴校徽、传唱校歌、校园广播、校报、日常教育等,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及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工科学生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各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对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素质是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创新是社会发展动力源泉,工科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提升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就要鼓励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培养创新动机,并多层次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科实践创新积极性。

(1)坚定创新的信念

创新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创新的历程中,都经历了很大的艰辛和磨难,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的坚持,就会在创新遇到困难时松懈、放弃,不能成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创新的信念,最终取得创新的成功。

(2)开展创新思维的训练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校可以借助国家、湖北省的一些科技竞赛,通过对有兴趣参加的同学进行训练,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参加科技竞赛的机会不多

在学校管理方面,由于在理工类院校中,参加科技竞赛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在工科院校的学生应当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参加一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创新水平的学科竞赛,比如创业大赛、职业生涯大赛、模拟联合国等。

(4)对有困难的学生给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创新过程中,老师应当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对在创新过程中有懒惰习性,无法坚持的学生给予及时的监督和纠正,训练学生勇于探索、刻苦追求的精神。只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不畏艰难、用于探索的习惯,拥有坚忍不拔的个性,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所斩获。

(5)挖掘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课堂教学、社会活动等校园生活中,时刻注意挖掘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师,要随时随地的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机会等启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广阔的机会和平台。

4.科学制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

从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来看,较之于传统的学生评价,最突出的部分在于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的焦点不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样关注其在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情况。但评价方案中体现出的仅仅是多元化的评价项目和评价结果,反映学生的现实情况,没有根据工科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做出动态性的评价。在评价中没有就学生未来发展状况做出价值判断,无法体现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情况。各校对于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造成各校的评价方案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寻找各种有效评价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工科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试图形成综合、多层次的评价方法体系,从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学生做出评价。

(1)采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量性评价的评价方式能够防止主观性,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对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采用量性评价的方法,如,“学习态度与能力”中的“学业表现”可以根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阶段性考试与考查成绩表评定。对采用量性评价方式比较困难的评价指标,则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例如,“公民道德素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模糊的东西,是难以简单量化的,可以采用质性评价的方式评价,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评定。

(2)注重表现性评价

而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式,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表现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为注重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综合素质评价中,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大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类型进行,如演示、实验、表演、作品展示等。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教师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这点符合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想。

(3)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公正、准确、客观性原则

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公正、准确、客观性原则。评价内容的公开化,评价方式的规范化,客观的评价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改革教学环节的缺失,有利于及时反映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可以更加明确的提出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相欠缺的培养内容,可以便于协调改善培养方法。

(4)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和申诉制度

可以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系统中,加强督导检查。建立评价监督与申诉制度,设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和部门,对于评价过程的操作情况和评价结束后的结果处理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充分地了解评价的实时情况,有效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评价结束后,评价机构和部门应进评价的操作过程分析,并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考核,及时总结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教训,严肃对待评价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并撰写评价工作报告。

对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向学校评价机构和部门举报或提出申诉,要求对不诚信的行为做出惩罚。若学校评价机构和部门给予的答复和处理措施不当,可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进一步的申诉。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平等权利。

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侧重点和关注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一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的方向和质量,以及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相关领导、教师积极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争取加快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工科人才,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涌金,于永明,范庆瑜,毕晓光,刘秀丽,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为目标构建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8,(1).

[2]陈伟,李文红,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2).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ability training model and effective ways based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dir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cusing 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taking "th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ability, core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using the project of "quality development credits" to innovate 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formulate scientifically and feasibly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分制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evaluation system;credi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40-03

0 引言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推行,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剖析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本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与学分定量评价制度紧密结合一起,以个人申报集体评议为基础,按照预先设定的测评指标体系,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激励评价。

1.1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不同学者的解读下,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学生核心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竞争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等,但其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但这些定义往往却没有考虑企业对高职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因而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人才需要脱节的问题出现。因此,本课题组借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核将高职高专核心能力划分为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是以个人专业能力为核心,掌握信息收集和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快速融入社会,被社会认可,独具个人特色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因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下形成的、积累性和概括性的经验或习惯,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其本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对日常学习工作进行反思,对实践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对学习和实践的反思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会学习也意味着其他能力的隐性发展,学习能力是其他职业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基础。

创新能力即指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新的思维或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学习以及实践积累的感悟,形成的工作学习方式的能力。创新力是以其他核心能力为依托,进而成长起来的能力,需要相关基础的积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独有性的核心能力。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说,创业力是其他核心能力能够成功地综合运用的结果和呈现。

1.2 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教育模式,其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学分”或“绩点”对学生学习实效性进行综合管理的评价制度。对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评价,构建出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模式,是健全顺应时展潮流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促进高职育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目标的重要举措。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形成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了课程设置当中,但实际上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未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项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关于“你对学校素质评价制度的看法是?”的问题中,表示认同的仅有18.23%,高达3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认同,选择“不知道”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8.68%和30.86%(如图1所示)。

可见,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甚至还有些同学“不了解”或“不知道”学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师还是以传统综合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比例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往往“会应试”和“背多分”学生能够成为这种评价制度的“受宠者”,这种评价导向的“误区”、评价功能的“片面”、评价方法的“单调”严重地阻碍评价制度引导性和激励的发挥。

其次,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只注重静态数据的分析或偏重共性表征信息的搜集,忽视个体个性的表现,忽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无法科学合理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测评结果。如部分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制度按照学生的年级、学习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来评价学生,这虽然能够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但却不能反映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动态变化。而且在这种综合测评制度中,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式,譬如学生如果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就取消一切的评优评奖,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学生下一个学年乃至整个大学生涯的评优评先,这种评价的方式不仅不能够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还会严重地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你认为学校的综合测评制度合理吗?”的调查反馈中,有高达73.2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如图2所示)。

可见,这种缺乏对高职大学生多元动态发展进行反馈的单一评价制度,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的认知自我存在,成为一部只知道学习的机器,变成“高分低能型”的存在,这必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他们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进行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

最后,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理论阶段,缺乏针对实践性的各类具体实施方案。部分高校虽然有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但在评价准则中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实践活动类别进行细化和归类,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去真正地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有42.83%的受访学生对于“你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你有帮助吗?”问题的反馈是“没有帮助”,有12.42%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自己不知道有课外实践活动”,这种对实践性活动缺乏有效规划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知易行难”、”纸上谈兵”的状况出现。

3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3.1 以职业能力为切入,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将来能在社会安身立命之本。在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中应该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一起,通过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到课程设置,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形成可持续的、科学的学生能力培养指标。譬如要加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或“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体系的评价比例。从而让学生在认真学习相关职业能力教程为第一课堂之外,也能在课外通过开展商务谈判、礼仪风采、技能大赛、学生素质联赛等的第二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的第三课堂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锤炼、提升和深化,从而改变过去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当中偏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2 以学习能力为目标,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我们应该通过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的引导与激励,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一起。例如,可以将专业课本的内容变成一项项的“任务”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动手”去解决这些任务,并且根据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认定和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这就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真正寻找到对该专业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3.3 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开发、塑造和深化学生的潜在能力,譬如“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成为大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学生自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这离不开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引导,其中“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推行是重要的环节。在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注意:一是推行的主体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如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素质拓展的认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认定时间长的繁重工作,如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协调沟通、跟踪反馈,这必然会使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流于形式。二是推行的内容必须细致,在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学分制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将“奖励分”的内容进一步地阐释和细分,让其能够基本囊括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同时获得加分的奖励,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推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譬如可以建立网络素质拓展学分的“微商城”,利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素质拓展的项目、完成项目对应的学分、学分记录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获得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以发挥类似“虚拟商品”的功能,用以兑换一定比例的奖励分、公共选修课学分。激发学生素质拓展的主体要求,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3.4 积极打造学生创业平台,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

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中设置创业相关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在创新实践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环境下,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市场敏感度等,具体而言,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指导、创业法律指导等基础理论,在课程外积极开展“淘市场”、“商务谈判”等校内创业比赛,形成激励机制,出台《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协同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其次,在校园内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为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平台,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建立健全的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探索基地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力求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园内发展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创业兴趣,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最后,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模式应是向创新教育转变,重视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共同培育人才,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创业文化”[2]。

综上所述,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金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6).

[2]翁楚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综合素质 社会需求 高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不断加大,就业难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普遍遇到的问题,“毕业就等于失业”,成为人们调侃大学生的一句话语。现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仅仅具备专业技能的人,还包含了对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综合素质不高,是许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因此,作为学生,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为学校,应当在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综合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内容丰富多样,包含着道德素质等一系列的素质要求。在综合素质中,道德素质包含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身心素质包含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承受压力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根本素质;专业素质代表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掌握的本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是大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文化素质则代表了大学生毕业之后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等一系列的人文知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重要素质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之后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对专业素质的要求,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也将成为职场对新人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生存下来,高校就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现阶段高校进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僵化的培养模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都是使用传统的、比较僵化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填充式培养,依据的是教材的要求,根据的是教师的理解,学生参与性不高,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僵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的素质远不能达到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单一的课程设置。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往往采用学分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法比较人性化。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短缺,许多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都将专业课的学分设置得比较高,其他学科的学分远远不如专业课,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使许多学生选课时因学分较低,不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沉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时慢慢发展出来的文化形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校园由于受物质观念的影响,往往只重视对物质方面的建设,忽略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导致大多数的校园文化比较沉闷,使学生在进行校园活动时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降低了活动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有了沉浸在各种网络游戏中的习惯,而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高校进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如何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是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时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是高校进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快捷途径。

1. 创新培养模式。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当不断探索适合学校人才发展的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学校应当对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充分调查,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按照社会的发展方向创新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传统的填充式教育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2. 优化课程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学校应当注重均等地分配课程结构,专业课程固然重要,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必不可少,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多层次、网络化的教学结构,统一整合课程资源,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具体来说,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建立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学生能够同时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3. 活跃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重视对精神文化的构建,例如通过积极奋进的标语、大型公益性讲座、人文色彩浓厚的社团活动来创造活跃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增进自己的身心活跃性、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发展自己的兴趣、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

另外,学校在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时应该了解到,学校的培养只是外在帮助,学生自我意识的建立才是根本。因此,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提高,使学生能够顺应学校安排的同时,积极地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找到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