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做好习惯教育,打造好学生
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这正是学生习惯教育需要取得的预期效果,最终达到习惯决定命运。从多年的学生习惯养成的德育工作探索和经验中可知,总结如下几方面:
一 紧密结合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规范学生习惯,在集体中养成统一的好习惯。
农村学生陋习、旧习、恶习诸多,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进行制度管理,从制度管理中规范学生的习惯,从习惯变成自然,实现“无为而治”。往往从集体统一习惯开始,从集体到个体,从大到小,从上而下,一般比较容易比较取得实效性和时效性。一个好的集体肯定有好习惯,这种好习惯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力量巨大而无形。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影响到集体的荣誉,以强烈的集体主义来强化自己的行为习惯。做法有:
1、在管理上坚持用制度评估量化,形成对学生的管理习惯,促成学生的好习惯统一养成,是农村习惯教育的基石。一是对整体学生每日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用一个根本制度-《值日管理制度》来去进行评估量化,但每日突出一个环节来重点管理。比如今天检查课堂违纪问题,明天抽查课间管理死角学生非正常不良集中问题;二是多年来定期实行重点管理区域常态化管理。比如:对学生的头发、首饰、装扮等仪容仪表每四周检查一次。“禁止学生穿拖鞋进入教学区域,每2周突击检查一次。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专门买了探测仪,每4周突击检查一次,违者学校统一收缴保管,期末后家长陪同取回。晚上时常到围墙下突击检查学生爬围墙情况。等等。三是在课间、自习课、晚读课等在学校没有教师统一管理和组织的时段和区域,加强了对是否有良好的遵守校纪校规习惯监管和巡查,尤其是仪容仪表、穿拖鞋、使用手机、处理学生矛盾的良好习惯问题,在周一国旗下讲话时进行了特殊主题的量化总结,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多正面牵引,把国旗下讲话变成是学生习惯成长的指挥棒。
2、坚持每4周在制度量化下得出的各班评估成绩进行“十佳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促进班级在制度中、在原则中习惯成长,发挥班级的阵地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度管理中,很多学校往往会习惯用扣分制,而我们发现通过检查一项工作后使用零扣分的班集体给予加奖分的办法,效果较佳。我们也正在尝试所有的项目往这方面去努力实现管理调整。
3、每一次颁奖时,对突出的班级为何取得如此好成绩的好事例好现象好习惯坚持进行类总,进行全校通报,尤其是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为取得班级优秀成绩而付出努力的良好习惯表现,要加以充分肯定。让学生养成一个强烈的意识: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决定了集体的荣誉。
二 用大爱来包容学生的个体习惯,为学生的个性习惯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学生的有些习惯可能和大人的培养意图、集体统一要求会有所偏离,甚至是格格不入。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是否用大爱来包容学生的个体习惯和用期望的目光关注其习惯发展很重要。不能盲目对待,单一处理,更不能以“另类”“异物”而一棍子打死。
1、从认识上做到牵引教师从一些科学家、成功人士、名人的成长“缺点”中入手,比如牛顿、华罗庚,善意看待学生的某些习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的正视学生的习惯,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习惯形成对过去而言不存在对与错,不同的学生的成长历程会存在不同的习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2、从学生的个性习惯发展出发,开启人生成才大门。我们经常在教育管理常态会上引用香港教育年会中的案例:“一学生长期关注蚂蚁的习惯,时常迟到,甚至有时忘了作业。很多学校和很多老师眼中的差生,但是后来经过某教育工作者的个性习惯牵引:鼓励他在完成学业的时候继续深入关注蚂蚁,安排专业老师专门辅导,甚至让他在学生当中组成自己的研究团队,最后变成是地区性的灭蚁专家,他的团队成员很多成为和灭蚁相关联的知识区域人才。”“一学生长期至关注科幻片,其它的一塌糊涂,经引导关注应急问题,并养成习惯,后来成为一个国家的应急专家。”作为个性习惯教育的启迪,让教师在学生的某些习惯中加以甄别,从学生的语言、读写、绘图、组织能力等方向加以培养,加以开发,创造平台,通过比赛、活动来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寻找兴趣爱好的人组成一个小集体,培养他们的好习惯,给以帮带扶。学生的成长往往从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开始,引起兴趣,坚持深入变成一种习惯,最后成功。这种个体的习惯教育发展成功,远远不如一个小集体或者是大集体的个性习惯的整体成长。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学生经常赌博,而且会千术。为此也不知所措,后来我们改变策略,让他经常在特定的场合给师生表演千术,引导他关注魔术表演和军人的战术伪装,让他以后变成在文艺节目上表演魔术,时常和他交流看法,后来他参军,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侦察兵。
三 纪律教育手段,在习惯教育中可以形成更好的成效,用纪律强化学生的习惯。
坏习惯将贻害无穷,根据调查显示,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习惯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更是高发期。为此,要做好如下工作:
1、把法制教育变成习惯教育的一种常态教育,通过一些举措,如聘请法制副校长入校、开展法制专题教育、联合政治思想课程教育、法制班会课、法制知识宣传等,让学生懂法知法学法用法守法,教育学生在犯罪案例的反面材料中警惕、警示,从法律中养成习惯。
2、建立纪律教育制度,严格履行纪律教育程序,建立纪律教育档案,用纪律教育手段保证习惯教育。一是学生的问题教育中,形成了以“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挂级领导-纪律处分”为主轴的纪律教育梯队,让学生有这样的习惯:谁找我谈话了,我自身的问题严重性到了哪个层次了,要学生自身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在潜意识上有所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二是对学生出现矛头和不良习惯现象由纪律教育手段进行强化,强化习惯养成。建立了相关的专项违纪制度,坚持“从重、从严、从快”的专项违纪处理制度,变成学校管理的底线管理习惯。比如:在《出勤管理制度》中虚报住址、虚报家长联系电话、无故旷课、冒充家长和老师签批请假条;重大安全违纪;七大违纪,实行个人和班级评优奖优一票否决;不尊重老师和不服从管理;打群架、打架使用器械、引入社青介入处理学生矛盾;学生发生矛盾,不报告学校又自行处理且处理不好,引发更大矛盾的等等。
处理学生突发偶发事件中,我们必须记录:什么矛盾?发生矛盾后怎样做了?后果如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否喜欢打游戏?事后我们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违纪习惯:常打游戏的,一般都常打架,有潜意识的暴力倾向,我们就针对游戏有哪些利弊开始教育。打架现象很多都是在小矛盾发生后,没有处理好,导致更大的矛盾。我们就针对这一习惯进行学生如何处理矛盾进行专项教育,一路坚持下来,并列入专项违纪,学生一旦有了小矛盾,就有了如何处理的好习惯,效果很好。
对受过处分的学生安排跟踪转化工作,尤其是改过自新,采用跟踪成长,使用统一做法“满一个学期后,经过全体老师、全体学生、年级组长的认可后,撤销处分”、每4周表彰一期“进步新星”等,使学生从心里阴影中解放出来,正视自我,看到进步的力量,养成改过从善,向上发展,追求进步的习惯。
在平时的不良习惯教育中很常采用反面材料,特别是因为打架造成的经济责任和被判刑的案例。让学生形成“一种因为自身的不良习惯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需要负担相应的后果责任”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四 高尚师德成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风向标。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作用在习惯教育中作用巨大。为此,做到:
1、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按照“紫金县教师队伍管理规定”管理教师队伍;
2、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自身文化、专业素质;
3、加强教师常规工作检查和推进工作;
4、教师不良教育教学习惯和学生的习惯教育定期不定期共同研讨,经常在会上查摆问题,诸如“学生为什么讲粗口?老师也一样。”“为什么抽烟?老师上课也抽。”……让老师深知自己的不良习惯会深深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取向,予以纠正,加以跟踪,师生协同推进、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五 榜样的力量是习惯教育的一种助推剂。
一是用教师的评优奖优来带动。在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科组和优秀科组长评选出来后,在全校进行张榜表彰,树立典型,起到“以师带生”。老师相约坚持每天下午去锻炼身体,有时候叫上一些学生,学生产生了蝴蝶效应,很多小团体坚持锻炼身体。今期计划推出“最受欢迎的老师”和“最受老师喜爱的学生”同步评比活动,刚开始推动,预期效果都比较理想。
二是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干”“十佳文明学生”等评比活动,进行张榜表彰、专题汇报会等形式扩大影响,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榜样,使习惯教育变成学生内部的自发动力。
三是通过法制、制度、成长成才等德育知识竞赛,在理论上提高学生的习惯文化,达到大众统一提高和获奖者进行表彰。
六 班会习惯教育,让故事来说话。
近几年来,我们尝试通过个别班级组织班会让学生通过自我准备参加故事会的素材、演讲、讨论、形成共识和共鸣,让故事来说话,它所起到的作用比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
从《丢掉的点铁成金石》“原来习惯这么重要”“必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否则坏习惯可能会使我们把点铁成金石扔进海里。”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他们懂得了:从小养成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刷厕所的邮政大臣》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做法,既惊愕又敬佩,纷纷表示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事;
《一个简单的甩手动作》“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只有坚持才会成功”这些看来比较深奥的道理是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的。等等。在恰当的时间讲恰当的故事,可以化呆板的机械式的说教为生动的无声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情感,更受到了震撼心灵的教育。让故事说话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失为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以它生动形象的特点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故事在育人中的神奇魅力。同学们都在自觉坚持自己的好习惯。计划在今后推广在年级组组织年级会、全校统一组织德育习惯故事会或者比赛中来进行。
时代在前进,任重而道远。习惯教育是只有一个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课题,我们要努力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行为习惯教育,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实效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校本教研 困惑 思考
现象一:多数教师都认为大学时所学的知识已够用,因此,走上教师岗位后自觉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一落千丈。更有甚者认为教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必要追求不断的进步,因而也往往对自己的成长缺乏认真的规划。新课程环境下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观念的更新是困难的,需要下大力气。
[思考一]专业发展的驱动策略。
1.实行目标管理。学校应重视改进和加强“青蓝双馨工程”,努力使之成为整合学校各类教师群体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青蓝双馨工程”活动,促进老年、中年和青年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让老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多年形成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做到与时俱进而不固步自封;让中年教师勇挑重担,业务上屡屡求进步,科研上累累结硕果,并确保青年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业务熟练,五年成为骨干”的管理目标。此外,还应定期对老年、中年教师进行定级考核(即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并颁发荣誉证书,这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
2.促进学习内化。学校还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最根本的动力。新分配到校的教师都要经过至少3场课堂组织教学的培训会,3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培训会。指定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学骨干结对子,开展20节以上互听互评观课。组织名师、骨干教师公开示范课,通过观摩、评课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材料,两周检查1次听课记录,1个月检查1次教师教学详案。学校领导带头经常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检查,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反馈,使青年教师坚持将学习作为自觉行为。事实证明,青年教师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
3.提倡研训一体。在教学中提倡“研训一体化”,即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中留心教学问题,发现自身不足,吸纳他人经验,提升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校更应重视引导,帮助教师进一步加深理解教育教学科研的必要性,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把科研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鼓励教师树立问题意识,明白问题即课题,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论文写作为抓手,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抓实。学校把每周二第7节定为教研活动时间,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严格考勤教研组的活动,使活动运转基本常态化。开展以新教师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理论学习,观看课例光盘、教学案例分析、说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解决教育教学中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教师喜闻乐见的问题,增强教师的参与热情。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专设教研沙龙,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教学心得,以实现资源共享,且每年进行优秀教学论文的评选与汇编,让教师有展示才华的空间。
学校还应重视推荐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成立教师外出培训汇报制度,即要求每一位外出学习者必须带回“四个一”,包括一套清晰详实的培训材料,一份发自内心的学习心得,一次准备充分的汇报会(在教研会或教师例会上),一节解决困惑的示范课。这样就让个体学习成就群体学习,让个体进步成为群体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别教师外出接受培训对于促进全体教师共同进步的作用。
现象二:中学教师往往认为做研究是大学教授、专家的事,自己不愿意或不善于做教学研究。新课程环境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使一线教师人人可以做研究,人人都可能成为专家。
[思考二]教师如何做研究?
1.加强问题意识。问题应当被看成一切研究工作的直接出发点,关键的教学问题就是研究课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开展教师教学研究并非指漫无边际地空想、乱想,恰恰相反,我们应当切实立足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被看成教师教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一个源泉。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途径或普遍模式为“问题――分析、学习、思考――结论――新的实践”。这一模式揭示了校本教学研究的本质,即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一教学问题,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所做的研究。
2.努力做到“小中见大”。这正是国际教育界关于“教师研究”的一个共识。教学研究不仅应当立足实际的教学活动,而且也应采取更为广泛的视角,即应当从更一般的角度去指明研究工作的普遍意见,从而真正做到“小中见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教学研究较为严重的一个弊病,就是普遍充塞着一些“大而空”的文章。也就是说,这些工作并没有真正立足于实际教学活动并以改进教学作为基本的目标,而是希望依托某些“宏大理论”(如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教学理论等)就能“短、平、快”地产生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章往往就以相关理论的简单表述作为开端,而真正的工作则只是提供了几个简单的例子。然而,仔细分析又可看出,不仅这些例子有牵强附会之嫌,人们甚至不得不因此怀疑作者对于所说的理论是否真的有了很好的理解。
3.重视理论学习。加强学习显然应被看成不断提高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特别是就当前而言,这更有利于教师判断(批判)能力的增强,从而切实防止对于时髦潮流的盲目追随。
加强学习也应看成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需。教师不应被看作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像医生、律师等一样,是一种“知识性的专门职业”。因此,必要的专业学习就成为了合格教师的一个必要条件。
现象三:当前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还仅流于形式,没有好的制度保障,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思考三]良性的机制是关键。
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风气。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与学习风气,一定是机制上的问题,一定是没有形成充分激发教师奋发向上的良性机制。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愿意,更不善于自觉“充电”呢?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机制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改善:
1.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推陈出新,共同成长。学校可设立教师论坛,组织不同主题的演讲活动。教学叙事是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持续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当众公开演讲,每个人的形象、谈吐、口才、学识、感召力等一览无余。演讲得好,会产生“轰动效应”,有利于树立个人威信,并赢得师生尊重;讲得不好,其负面影响就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哪一位教师会不认真对待呢?他们广闻博学,精心准备,而准备演讲的过程正是教师积极“充电”的过程。
2.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考评制度是引导教师发展的最有力的指挥棒,因此,要充分发挥考评制度的导向功能,引领教师不断发展。在激励教师学习上,要尊重差异,不搞一刀切。每学期初,要求教师们结合个人实际,制定各自具体可行的学习成长计划。学期结束,再根据每个人的学习内容,或笔试,或演示,或讲演,或答辩,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考评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教师的业务考核成绩。这种方式虽然增大了考核难度,加大了工作强度,却适合教师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学识水平、研究领域、爱好需求等。在尊重个性,激发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了教师的多样性发展,也为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提供了人才储备。
3.建立一个催人奋进、争优创先的激励机制。严格考核,推行教师职级制度,根据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专业水平、授课艺术、教学成绩、科研成果、师生关系等进行综合评定。可以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研组评定产生数据等级载入电子档案,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分别设置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等不同等级,并发给等级荣誉证书,然后张榜公告。这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不同的等级代表着不同的成就,对应着不同的待遇,以此激励教师不断成长,从而求得积极发展。
谁不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呢?谁不想获取事业上的成就感呢?良性的机制是激励教师如饥似渴,源源不断地“充电”的催化器和发动机,有利于推动教师从学习、做研究中得到乐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教育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98-01
一 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1.德育教育观念陈旧,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重视
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德育教育的整体现状不理想,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简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都是被动接受德育实践活动,是被管束的对象;教师总是习惯将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强压给学生,或是照搬别人的做法,缺乏创造性、针对性,缺乏真情实感,无法触及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我批评、自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德育教育内容单一,缺少针对性
在德育教育中,既要让学生看到美好的一面,也要让学生知道丑恶的一面,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我们所应用的德育教材列举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很少甚至是没有涉及生活的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学校德育为学生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学生在校外实际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对立的。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学校也没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有的学校在制订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
3.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协作不够
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重视德育工作,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有机结合,互相弥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是教育学生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主要表现为不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重课外轻课内等。学校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抓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家长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首位”难以落实便成自然。不少学校家长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把家长会开成了成绩分析会。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与家长联系,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二 当前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德育教育规划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制订不同的教育规划。要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学生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能力。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不断积累德育工作经验,使这些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要强化德育渗透,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时、正确处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教育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使学生逐步明确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
2.德育教育工作生活化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生活这个大课堂,把握生活中一个个生动的德育资源,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去体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德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在体悟中生活。社会与自然,应该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教材,我们必须让孩子主动打开这两本“必读书”。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因素,但对这些消极因素的抵御方式之一,恰恰是教育者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所谓“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
3.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家庭和社会环境同样无时不在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只有大力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工作上的配合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积极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强大的的德育合力,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韦凤利.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五个三”[J].基础教育研究,2005(2)
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内涵
针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及教育方向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特征,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社会所需求人才素质要求为标准进行教学,而当下的现状是社会需求人才和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间出现断层,学生理论性强、实践能力不足,企业不愿接受一个需要从头开始重新培养的新人,这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低等问题。针对此问题,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具体来讲就是将学习过程和工作工程结合起来的,体现教、学和做高度统一的教学理念,学校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实习训练、学生就业等方面互相支撑、共同发展。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方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以生动的社会实践践行教学内容,有利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新环境、新情况的出现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教育环境的变化增大了学生思想上的不可控性,社会化的环境容易造成还未形成科学、坚定的价值观的学生思想上的失足和偏差,功利性思想加重,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认识不足
学生大多认为这是一种类似实验课的教学,抱着一种好奇、好玩的心态参与企业的顶岗实习工作,不能真正认识到实践工作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没有切实以工作人员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造成学生思想上很难真实体会工作实践中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而新的教育方法又起不到切实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2.高职院校学生与切实的实践工作岗位素质要求存在落差
学生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刚走出高中校园的,也有中等专科院校的,或具备一定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多数学生对真实的社会岗位没有实践经验,顶岗实习中存在惶恐、焦虑、不自信等心态,同时对于初试社会的学生而将,高度的责任感要求、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都对学生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创新教育模式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知识教育的先行兵,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参差不齐现状所必须的教育前提和基础,针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出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以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制定具有针对性和长远性的策略,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探索。
1.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宣传工作
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该教育理念的本质,提高学生主动性,消除岗位恐惧心理。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将新的教育模式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去,认真的给学生讲解和分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和认真度,使其充分的认识到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是真实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消除抵触情绪,也避免学生带着玩一玩的心态走上实践岗位;其次,在前述基础上,做好岗位及企业的素质要求宣导工作,提前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到工作岗位后的慌乱和不适宜。
2.建立跟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疏导和教育,并进行跟踪教育,全程教育,建立跟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一大挑战就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高标准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层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年轻得多,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相对较差,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及适应能力的训练是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所必须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增强其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岗位实习中避免恐慌、自卑感,同时适应新的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有力助手。同时,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应当延伸到企业中去,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全程的跟踪,对在岗位中出现的新的思想政治问题及时加以疏导和教育,改变传统单纯的课堂教育,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岗位实习中去,切实保障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减轻学生初入社会的落差感和自卑感
高职院校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出现的新的思想政治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造成对社会工作的不适应和落差,因而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职业道德素质,及岗位素质要求的宣导和培养,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素质,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目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4.充分挖掘专业课及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改革
高职院校在创新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思想政治的课堂教育和理论教育。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选择,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根基。在新时期的特殊要求下,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的挖掘学生专业课和岗位实践中的教学资源,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合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从而指导学生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指导下更好的提高实践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适应了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顺应实践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从而以更好的理论指导实践,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提高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黄淑贞.“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2010,(7).
[2]骆昭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2009,(1).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教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有计划和目的地进行思想道德影响,德育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做好德育工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情操、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优先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学校抓教学成绩能够看得见,家长看重孩子的分数,学校唯分数评价教师等,德育教育显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还有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德育教学就不够重视,片面认为德育教育没有什么用,可有可无,完全没有德育优先的意识。
(二)德育工作队伍不优
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德育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由其他教师兼任,而这些兼任教师又以其所任教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为主。多数教师只是凭工作经验教学,没有专门为德育教育总结教学方法,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质量亟待提高。
(三)德育工作目标空泛
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学校教学有时候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口号多,行动少,对学生实际德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小,表面上看起来强化了德育教育,本质上并没有。
(四)德育工作方法简单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通常也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理论考试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自参与体验培养、提升德育水平。由于部分德育教师在教学中思想观念陈旧,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不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行为,阻碍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且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也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觉得枯燥,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五)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差
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成长的重要阶段,思想和心理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上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歌曲、影视作品等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即使受到了全面的、科学的品德行为教育,难敌两天时间在社会的消极环境及其负面影响这种尴尬状况。
三、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德育意识,增强育人责任感
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需要从根本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只注重分数的现状,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强化德育教育的意识,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把德育工作的教学成绩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中。
(二)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学校德育教师素质有直接因素。学校要做好班主任教师的选择工作,班主任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水平引导作用不能忽视。学校要抓好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更新年龄较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师生交际中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对青年班主任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道德方面的再教育。
(三)明确德育目标,实现层次化、具体化
学校要对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要懂得爱自己的家庭,孝顺父母;要懂得为社会做贡献,爱自己的祖国。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主要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具体,不要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能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有行动目标,从而有进步的动力。二是要不断与时俱要与时俱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进行调整,紧跟时代步伐,这样才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三是德育教育要有可操作性,从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出发,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
(四)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
学校应积极探索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杜绝德育和教学两张皮现象出现。二是在活动的点滴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三是通过校园文化,如在校园中张贴宣传画,名人名言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