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测量仪器

工程测量仪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测量仪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程测量仪器

工程测量仪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期间核查,测量仪器设备,工程测量仪器

Abstract: the function of the verification is not generally during inspection, more is not shorten the verification, calibration cycle, its purpose is to use measuring instrument equipment accurate and reliable, keep a good state of confidence, prevent does not mee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code to continue to use the equipment.

Keywords: period of verification, and measuring equipments, instruments, engineering measuring instru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期间核查,是指在用仪器设备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校验间隔之内所进行的核查。期间核查不是一般的功能检查,更不是缩短检定、校准周期,其目的是保证在用测量仪器设备准确可靠,使之保持良好的置信度状态,防止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设备的继续使用。《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JJF1069-2007均提出了计量标准和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要求。仪器设备使用单位每年年初要制定期间核查计划,计划要具体并付诸实施,每次期间核查要有详细记录。

一、期间核查的对象

测量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并非指所有的仪器设备都要进行期间核查,对无法寻找核查标准(物质)(如破坏性试验)无法进行期间核查,而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易损坏及发生过损坏事故的仪器设备要重点核查,具体核查对象如下:

1、仪器设备性能不够稳定,漂移率大的测量仪器设备;

2、使用非常频繁和经常携带运输到现场检测以及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

3、新购置的测量仪器设备和首次使用标准物质的测量仪器设备;

4、在使用过程中,对测量结果表示怀疑的测量仪器设备。

5、使用时间较长,且计量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的测量仪器设备;

6、有较高准确度要求的测量仪器设备;

7、测量结果表明测量数据超出其稳定性允许误差范围的测量仪器设备。

根据以上7种情况,建议各测量仪器设备使用单位应有选择性的进行期间核查,无需年年都安排一次。对于准确性和稳定性等计量性能较好、使用频率较低、使用环境条件又比较稳定的测量仪器设备,应允许选择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间隔内做一次期间核查。

二、期间核查的方法

开展测量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基本上以精度核查的方式进行,如仪器设备间的比对、方法比对、标准物质验收、加标回收、采用核查标准和统计技术对测量仪器设备实施过程控制等。更多的期间核查是通过核查标准来实现的。

当然,期间核查方法的选择不限以上几种,还有对稳定的被测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留样复法),进行高等级的自校等方法。测量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包括许多方面,用不同的检定规程对不同的计量器具进行计量性能检定,主要的计量性能技术指标是准确性,然后是稳定性、重现性等。

三、期间核查不是对测量仪器设备的再检定

用传递比较法作为测量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方法是比较准确和可靠的,但这不是对测量仪器设备的再检定。计量检定是严格按照检定规程,在检定规程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测量仪器设备的主要计量参数进行测量。主要计量参数包括:测量仪器设备使用中常用的量程范围、常用的测量点稳定性和重现性等。通过这些常用的量程范围、常用的测量点的测量数据来进行正确的判别,而不是按照检定规程对核查仪器设备进行再检定。

四、期间核查只是一种测量确认

期间核查只是在两个检定周期之间对测量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发生变化的一种测量确认。大多数测量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是一年,也可能是半年或两年,有人认为在测量仪器设备核查的前期,要先做期间核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对测量仪器设备进行稳定性和重复性的考核测量,然后再进行期间核查,这样做势必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按这种做法,把核查的前期工作做完后再进行期间核查,就已接近下一个检定周期的时间,显然,期间核查就失去了意义。

五、期间核查后的数理统计

工程测量仪器范文第2篇

一、准确把握课程特点

对于《工程测量》这门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科学的实践考评方案,为该课程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实施计划,都要注意正确把握工程测量课程的特点。

1. 系统性强

《工程测量》是研究工程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经营管理阶段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课程。它由测量学基础知识、测量仪器、测量控制、工程施工测量理论等内容组成。课程介绍了测量工作的指导思想、技术手段、施测方法及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测量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测量仪器的构成及其使用,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而学习测量控制理论,最后学习各种工程施工测量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成为一个系统体系。

2. 实践性强

学生学习《工程测量》,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能够完成工程测量任务的,必须掌握各种常用测量仪器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各种工程测量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形成测量操作技能,才能掌握常用的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其它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正确选用测量放样方法进行各种工程施工放样,完成具体的测量工作。

3. 实用性强

工程测量技术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导向技术,是学生从事工程建设技术工作的基本技术,很多学生毕业后走向岗位直接从事工程测量工作,为各种工程建筑施工提供测量技术支持。学习并掌握工程测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是学生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

二、科学地实施课堂教学

1. 注意课程的系统性,准确地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工程测量》课程要使学生掌握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控制测量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计算;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测图、地形图的应用;工程施工测设的基本方法;房屋施工测量;道路施工测量;地下工程施工测量等内容。把握课程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基础条件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析,工程测量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工程施工测设的基本方法,难点教学内容是控制测量部分教学内容。

2.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既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讲述、板书、作业等),也要结合运用现代手段,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光电测距原理、角度测量原理、道路曲线放样等,采用动画等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的操作使用,运用视频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犹如进入现场;对新技术发展及其他信息量较大、而仅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如GPS定位技术,则通过多种媒体给学生讲授。使学生既能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又可得到大量信息,拓宽知识面。从而更好的完成该课程教学任务。

3. 启发式教学,掌握测量理论知识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对比启发式教学方式进行。如在学习完水准仪教学内容后,进行经纬仪的教学就可以与之结合起来,在组成上进行对比,以水准仪的操作使用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经纬仪的操作使用方法,比较其不同之处;在学习完测设的基本方法以后,在以后各章就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测设。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 利用实物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

进行测量仪器的教学,不能只从理论上进行,再好的讲授,不结合测量仪器进行,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进行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设备的教学时,在课堂上利用测量仪器介绍各仪器的组成以及功能、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仪器的认识和记忆。

5. 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猎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测量仪器制造业的发展,不同型号、精度的测量仪器将越来越多,如果学生掌握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提高。实践教学训练中,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去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和进行各种测量方法的练习,只能被动地进行训练。

三、精心组织实践训练

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要靠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训练来实现。通过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拓宽测量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检验和校正,加深理解从控制到施测地形图的全过程,进一步掌握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结合教学实践、校内仪器操作实习、施工放样实习、校外项目实训等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培养学生严肃的测量作风

根据测量规范和实习场地设置情况,建立测量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标准,用此标准根据学生所测得的数据的精度和操作所用的时间来评定学生实习成绩,使学生的成绩评定做到客观、公正。这样,有利于提高测量实习的质量,增强学生实习的责任心,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从而提升工程测量的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工程测量的积极性。

2. 培养良好实践训练素质,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益

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必须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做到实践前有预习,明确每个实践项目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并且独立地拟订实践的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要有步骤,做到认真听讲与记录,仔细观察,牢记要领,不耻善问,勤于分析与训练,掌握技能;在实践后要有总结,及时写总结报告,归纳技术与操作要点,分析不足与改进方法。

3. 加强针对性训练,增强学生工程测量技能

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测量实践能力,使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学习由“仅仅有所知”变为“尚能有所为”,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有效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针对性训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针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项目的教学;另一方面,密切联系工程施工测量实际,针对士官毕业从事工程施工中将要遇到的测量工作,模拟设计实践训练项目。

工程测量仪器范文第3篇

工程测量的进步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生产能力、生产工具和信息传输技术的落后,工程测量内、外业生产严重脱节,如有些单位测量员只管外业测图(底图),绘图员只在内业绘图,相互脱节地形图质量难以控制。测量仪器仅为常用的经纬仪、水准仪等,制造厂家的技术不更新,仪器不换代,且厂家和测量单位、测量专业脱节,这些制约了工程测量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测量仪器,如电子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数字水准仪、GPS接收机等也在不断发展。就测量仪器性能而言,正在向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的自动化发展。有市场就有竞争,对测量仪器的制造、销售而言,正在与国际接轨,在国际上,莱卡公司于1994年底提出了“OSW”(OpenSurveyWorld)开放的测量世界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使用户所用的莱卡测量仪器、系统软件及数据处理能全面兼容。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非常现实的,因为在此之前,测量行业还没有一个仪器制造、系统及软件开发的数据统一标准,大大制约了工程测量一体化和自动化过程。现在仪器销售公司在推出新的测量仪器、设备时,都会主动邀约使用单位的测量技术人员,对测量仪器的使用、仪器与计算机的对接以及相对应测量软件的使用进行技术培训。有的甚至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到工地现场进行实际运用操作指导,解决使用初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将实际测量中仪器操作、仪器内部数据处理软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的反馈给仪器制造公司,为研制新的仪器提供了具体的素材。这就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仪器的销售方式的改变,在给测量从业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促进了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

2测量人才多样性

从事工程测量的人员,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国仅具有甲级测绘资质的单位就有565家,工程测量从业者以万计。工程测量人员,论学历有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论执业资格,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这些人员中,经过考核或考试有的已具备注册测绘师资格。这些在册的测量人员主要分布在具有甲级或乙级测绘资质的建筑设计院、勘察院、勘测公司或建筑工程公司,论行业有水利系统、电力行业、石油领域、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这些从业者不同程度的都受到相对良好的、系统的工程测量知识的学习,在服务的单位,面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单位所承接的各种各样的工程测量项目,从事测量技术方案的编写、新仪器新技术的运用、数据处理、CAD图形绘制、测量技术报告书的编写等,且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准确的完成所承担的测量工程。这些测量工作者,是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是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引领者,是工程测量质量的保障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在工程建设中都有“农民工”的从业者,前不久,报道“陕西认定首批84名高级职业农民”的消息,就是说明这些“农民工”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具备现代企业理念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进城后能够积极投身于自己服务的工作,掌握先进的技能技术生产经营。工程测量也不例外,在测量工程,如线路测量、地形图测绘、土方测量、变形测量、管线测量、地籍测量、铁路测量、公路测量、地铁测量等工程测量的外业一线,有大量的“农民工测量员”从业者。他们经过短期测量专业的培训,测量知识的学习,测量工程的实际锻炼,特别是有些人对工程测量的悟性很高,能在较短时间准确的掌握电子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数字水准仪、GPS接收机及GPSRTK技术的应用,甚至能熟练掌握计算机Cass软件,进行AutoCAD地形图编辑。他们中不乏优秀的测量员、绘图员,虽然他们在用人单位没有明确的注册身份,有的游走于测量市场中,灵活自如的服务于各个工程测量项目。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事物,并且通过测量工程,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第三方监测

第三方监测也属于工程测量,它是传统工程测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衍生与拓展。正如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马西斯教授所指出的:“一切不属于地球测定,不属于有关于国家地图集的地形测量和不属于官方测量的实际测量课程,都属于工程测量”。这里仅以“第三方监测”为例,来论述随着工程建设的需要,工程测量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为了保证监测质量,国内外在监测管理方面开始走专业化的道路,专业化有力的促进了监测工作和监测技术的健康发展。目前,在高铁、地铁、深基坑等工程施工中,都需要实施第三方监测。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工程管理的需要,工程施工前,建设方必须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此类工程实施现场监测。工程建设施工时,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施工监测,第三方监测并不取代施工单位自己开展的必要的施工监测工作。第三方监测从管理层面讲,是对施工单位监测工作的一种监督,另外,实施第三方监测有利于保证监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一旦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故或社会纠纷时,监测结果是责任判定的重要依据。这正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第三方监测工作的作用。

4工程测量展望

工程测量仪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建筑 施工测量 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测量精度控制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可以分为设计阶段的测量、施工阶段的测量和经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各个阶段的测量对后期的工程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要把握好测量精度。这三种情况对工程的影响可以由下表表示:

⑴ 规划阶段的测量精度控制及其重要性

规划阶段测量工作主要是通过测绘地形、地貌来确定建筑物的占地范围,周边公共设施等,为后期建筑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这个阶段的测量精度决定了建筑物的环境,如果忽略了测量精度,则有可能造成拆迁大片不必要拆的建筑物,或平掉一些不需要的土地,造成资源浪费。如果过度地强调测量精度,则会造成时间上与经济上的浪费。

⑵ 施工阶段的测量精度控制及其重要性

施工阶段的工程测量是为建筑施工服务的,这个阶段的精度控制对工程的影响尤为重要。在施工阶段控制测量精度时,可以根据工程的性质,比如说民用还是商用,现场规模等来合理确定测量与施工误差两者之间的的关系,控制点与放样点误差之间的关系。施工阶段的测量精度控制对整个建筑工程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⑶经营管理阶段的测量精度控制及其重要性

经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是为了检测整个工程的现状,为保证后期的正常运行及维修而进行的检测。本阶段的检测主要表现为变形检测,对整个业主及居住人员起着很重大的作用。

2 建筑工程测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中型重点项目对工程管理工作要求愈来愈严格和规范,而在当前的建筑工程测量实践中,建筑工程测量已逐渐跟不上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态势,有的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甚至没有工程测量管理办法,工程测量成果质量无法满足建筑工程建设的需要,大大小小的测量失误、事故等不断。笔者现结合近年来参与建设的工程测量管理实际状况,分析工程测量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⑴ 施工测量重视不够,资源配置不到位

现时的建筑工程测量一般隶属于项目工程部或技术部管理,测量负责人为测量工程师,位低权微,责权利不对称,相应资源很难调配到位,上工地车辆难以保证是常事。

⑵ 测量人员流动大,测量仪器管理混乱

①工程测量人员是建筑施工一线员工,野外作业时间长、风险责任大、条件艰苦,从测量工程师至测量员,有条件的干一段时间可能就调离或是转行,甚至出现断档,阻碍整个项目测量工作的开展。

②当前有不少施工企业没有足够的测量仪器且测量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而测量仪器是工程测量的必备工具,仪器的落后甚至缺失,将严重影响工程测量的质量和精度。

③测量仪器使用、保养、标定不能按规定规程进行,损坏、丢失严重,往往是在出现明显错误的测量数据时才采取措施。而工程测量仪器均属于精密仪器,在操作过程中,因测量人员水平有限,没有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易导致测量仪器灵敏度降低。

⑶测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高端测绘人才匮乏

有些建筑工程企业缺乏专业的工程测量人员,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往往由其他技术员、施工员兼职。这些缺乏专门训练的业务人员,往往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知识,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参加生产,无独立工作经验,对常规测量仪器的性能、操作及测量方法一知半解,远远不能胜任工程测量工作,也就无法保障工程测量的质量。此外,当前高端测绘人才相对匮乏,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影像技术)的人才不多,能从测绘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人才尤其稀缺。

⑷培训不足,测量人员不能全面掌控和利用先进测量仪器设备

现今大中型建设项目一般都尽可能配备先进的测量设备,提高工程测量工作自动化程度,减少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同时保证测量成果的正确性。但是企业对测量人员培训不足,不能全面掌控和利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设备的情形屡见不鲜。

⑸质量控制不到位

现行的体制模式是政府监理与社会监理共同参与,另外有条件的建设单位还有自己的工程监督部门,可谓三管齐下。但在实际的工程质量监控中,往往只重视其他施工质量的监察控制,对于工程测量质量则往往是只到现场看看,走走过场,不能做到亲自用仪器实测,不能从根本上对工程测量质量进行监控。

3 加强工程测量精度控制措施

众所周知,工程测量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首要工序,整个施工过程都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且是各工序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为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控制与管理,其中包括对工程测量的精度控制。那么如何能够加强工程测量的精度控制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 制定科学地测量方案

在工程开工动土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初步的测量勘察,并充分掌握设计图纸的测量工作内容,综合全局考虑,以“以点定线、以线控面”的基本布网原则,初步设定一定较为优化的整体测量控制及施工导线网,同时确定工程测量的精度参数和误差参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测量放样应结合各个施工工序的特点满足施工总进度计划和质量管理的目标,以科学化、合理化作为基本要求制定测量方案。

⑵ 测量仪器设备

测量仪器的先进对测量结果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些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没有配备必要的测量仪器,更有甚者,没有任何测量仪器。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测量仪器的不断更新,要求我们各个施工企业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先进的测量仪器,不仅能使建筑更加坚固、美观,也能节约人力、物力。所以我们企业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将自身的硬件设备跟上,让其与企业发展共同前进。这样才能使本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⑶ 施工控制网布设的限差控制

在施工测量建立施工导线控制网完毕后,根据现场布设控制网点,按照设计图纸的内容要求确定拟建水工建筑物的主轴线测设数据,结合建筑物细部的几何尺寸及几何关系进行初步放样、复核。由于控制网点的放样精度将影响下一步的测量工作,对施工建筑物的施工允许误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施工测量放样应严格控制在规定的限差范围之内,测量精度才能够控制得当。

⑷优化设计最低等级的施工测量控制网

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现场环境条件和仪器设备等情况对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优化设计,以确定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形式为主,确保控制网的精度、可靠性和灵敏度与计划经济性指标相适应的目的。优化设计最低等级的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基本要求是严格控制对施工控制网点的放样限差精度,通常还包括相邻两网点之间的边长误差与测角误差对精度控制的影响。

⑸测量质量的流程控制

工程测量结果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测量结果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核。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绝大多数单位只注重其质量的控制与检查,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建筑测量精度的控制,或者说只注重表面流程,没有重视实质控制,这都不符合建筑测量精度控制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测量人员都要具有应尽的责任感,在各个测量过程中,明确分工,认真审核,不马虎、不遗漏。同时建筑施工单位也应该具备完善的逐层审核机制来加强工程建设监理的控制,促进施工测量水平的提高。

工程测量仪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测量;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称之为“工程测量”。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市场环境下,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质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相应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工程测量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工程测量的水平,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增强测量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从而有力保障工程的质量。

1.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工程测量对于水利工程、建筑工程、路桥工程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施工基础,可以有效指引施工管理。测量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进程。近年来,各个施工企业都十分重视工程测量工作,因而很少出现因为工程测量和放线工作所造成的烂尾楼。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不光要加强管理,还要积极应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减小误差,进而更好的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因为城市的建筑场地环境都比较好,方便测量工作的进行,所以无法有效体现新技术的优点,但对于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等,因为地形比较复杂,环境比较艰苦,所以能够充分体现出测量新技术的优势,GPS技术、影像提取技术等在各个工程项目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所以相关的建设单位一定要积极采用测绘新技术,保证工程质量。

2.工程测量常见的质量问题

2.1仪器导致的质量问题

在工程实施地过程中,各类工程测量仪器往往会由于管理问题而出现质量偏差。仪器地问题主要有:(1)仪器管理混乱。仪器应该有专门人管理.而且管理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仪器使用知识。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人员混杂就导致对仪器的管理不够重视,往往是现场管理,事后随意。(2)测量仪器的操作不当且保修不到位。工程测量仪器需要定期的养护维修,但是由于工程任务严峻.使得对仪器的使用往往会超长规程,并由此引起损坏.导致错误测量数据的出现。一般来说,测量所用的仪器部属于精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测量人员的水平有限,没有严格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的灵敏度降低。另外在使用后,由于没有将仪器及时入箱保护,使仪器出现了不应有的损坏, 且不按规定对仪器进行检定。(3)测量仪器设备落后且数量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足够的测量仪器,甚至不少施工企业没有测量仪器。在施工时由于测量仪器落后,严重影响了测量的精度。

2.2测量人员操作不当。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专业的施工测量人员, 在施工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其他技术员、施工员兼职,这些缺乏专门训练的业余人员,对常规测量的仪器的性能、操作及测量方法都一知半解, 根本不能胜任施工测量工作, 也就无法保证施工测量的质量。测量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将直接影响测量成果的精度, 进而影响到施工质量,甚至造成工程报废或返工,后果极为严重。

2.3质量控制不到位。

工程质量的监控,现有的体制是政府监理和社会监理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建设单位,还有自己的工程监督部门,可谓三管齐下。但是,在实际的工程质量监控和工程竣工验收时,都只注重其他施工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而忽视施工测量质量的检验。许多工程验收监督部门到现场看看,走走过场,没有做到亲自用仪器进行实测。少数工程验收也仅停留在复核一下建筑物的几何尺寸,不能从根本上对施工测量质量进行监控。这种现象误导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 认为建筑施工测量不重要,不利于建筑施工测量水平的提高。

3.解决工程测量问题的对策

施工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将直接影响到测量度成果的质量和施工进度。对于测量控制网而言,一旦测量施工方案确定,则控制点的最终精度也就基本确定了。相反,如果施工前的任何一项设计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测量精度的下降或测量成果不可确认。因此,施工前的方案制定及准备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测量施工的质量,施工质量事前控制应是工程测量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在本阶段,测量监理工程帅应采取各种措施对测量施工的先决条件进行检查与控制,最大程度的消除影响测量施工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具体应看重完成以下工作:

3.1测量仪器设备的检查与控制

在测量施工过程中,测量仪器精度及数量会直接影响到测量成果的质量和施工进度。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承包商所承担的施工任务难易、工作量大小来确认责任单位的仪器精度及数量是否能够满足施工需要。同时,为保证测量成果的可靠性,监理工程师除应要求承包商按期提交测量仪器的检定证书外,还应要求承包商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核,并提交仪器校核资料。

3.2完善和落实各级测量人员岗位职责

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完善测量室及其测量人员(测量室主任、测量工程师、司镜、司尺、仪器操作、计算、复核人员、测量资料员)岗位职责,明确工程测量作业内容、目标,以各尽其职,明确责任,并加以落实。

重视人才培养,实现观念转变。首先,工程测量的相关从业人员要重视工程测量在现代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充分了解工程测量工作现状,树立提高工程测量水平的观念与信心,促使相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企业要重视对专业测量人员的培训。一方面,针对先进技术的使用、新型设备的操作、测量理论的研究、测量效率的提高等内容,举办培训班,提高测量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针对定期保养测量仪器的必要性、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度的重要性、工程测量工作的规范性等内容,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测量人员的思想认识

3.3强化工程建设监理的控制,促进施工测量水平的提高

工程建设监理在履行工程施工质量监控过程中,要切实把建筑施工测量成果的检查与验收纳入日常的监理工作。在对施工测量质量监控中,一定要坚持“事前、事中控制”的原则,加强对施工测量的监控。对主要的施工测量放样,一定要复测,最好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强校核工作,测量成果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另外,施工测量成果经监理测量检测后,经双方测量人员签字,可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技术资料。加强对建筑施工测量的监控,可有效地杜绝工程质量事故,既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测量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监理测量水平的提高。

3.4测量施工的事后控制

施工控制网或施工定位放线测设完毕后,是否达到了精度要求,应对外业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此阶段监理工程师应对承包商所提交的施工控制网技术书或定位检测资料进行审查。审查过程中应注意其数据处理方法是否得当,各项观测数据有无超差或误用情况,发现问题后应及时要求承包商进行整改。对于可疑的数据,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承包商进一步提交相关资料,并应到实地进行外业复查,以确保测量数据可靠,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4.结束语

工程测量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工程质量与进度都有重要影响。针对目前我国工程测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并促进工程测量的技术进步与设备革新,进而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