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象科学论文

气象科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象科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象科学论文

气象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不断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设了六要素自动气象站,乡镇加密自动气象站,酸雨观测站、土壤观测站和卫星接收站;建设了雷电监测仪和紫外线观测仪。宜春风廓线雷达和宜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投入业务使用。这些监测项目的建成对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宣传

通过多种手段加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宣传,让防灾避灾方法家喻户晓。积极利用下乡、上街、培训、广播、电视、报刊、电子显示屏、黑板报、手机短信、“2121”电话和互联网送防灾抗灾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同时通过这些有效手段及时将各种灾害发生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广大群众手中,使各级党政领导指挥能力和群众自身防灾能力普遍提高。建立中小学校、乡镇场、村、企业、小II型以上水库气象信息员队伍,他们既是气象信息的传递员又是各种灾害的收集员和报告员。

1.3制定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人员和职责,一旦出现灾害可以随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做到快速反应,指挥有序,抗灾及时得力,有备少患。

1.4加强研究做到科学减灾

减灾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我市高度重视减灾研究工作。一是成立了综合减灾专家组,定期会商预测灾害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强度,提出防范建议和措施。二是每年给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减灾研究,近几年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奖励。

2持之以恒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千方百计提高预准确率,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水平,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防灾抗灾提供优质的决策服务。同时将气象灾害信息及其防范措施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迅速传播到广大群众手中。将气象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取限度。加快各涉灾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的建立。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效率。不遗余力地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避开雷电、地质灾害易发区。

3不断提高个人避灾能力

3.1学习掌握雷电知识

雷电分为直击雷、球形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直击雷是直接击打到建筑物或人体身上的雷;球形雷是指出现不规则的球状雷,也是目前的防雷难点;感应雷是巨大雷电流沿着附近突出物或导体向周围传播;雷电波侵入是由于雷击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数十万以上人员伤亡,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变暧气候异常,雷电强度愈来愈强,加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愈来愈多,损失愈来愈大。

3.2注意个人防雷,确保安全

气象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心理问题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而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分析

1.1 厌学心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不愿意接受教学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即使人在课堂也无心听老师的讲解,或是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问题调查中,有65.1%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学生“觉得枯燥”,32.8%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50.1%的同学“课后学习的时间很少”。

造成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现实,使90后的大学生养成了急于求成和独立自我的个性,更关注个人经济和名誉绩效,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对思想境界、精神食粮、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学改革不得力。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的进程较慢,力度还很不够,如仍存在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方法呆板过于形式化,途径狭窄过于保守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不了学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受到学生的爱戴。

1.2 逆反心理

这是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漠视或是公然反对教师的言论和行为的心理表现。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教学中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教师所肯定赞美的事物,不仅不能理智冷静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执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调查发现,有65.1%的学生不赞同“大学开设这些课程很有必要”,61.3%的学生不觉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感到受益匪浅”,48.2%的学生不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很有用处”,66.2%的学生承认“我不逃课、旷课但不一定在听课”。

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固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不够,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缺乏有效的心理体验。(2)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仍然一厢情愿地坚持灌输,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致、表达观点的欲望很难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对课程教学和教师的对立情绪。(3)社会消极因素的感染。市场经济改革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社会中少数群体的个别现象,极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对所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对教师学科化教学产生逆反。

1.3 轻视心理

这是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重要或自以为能够把握而不认真对待的一种心理。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的应付状况,如敷衍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考试等。在调查中,有70.3%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太重要,不会认真去学;52.8%的学生坚持课程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74.6%的学生只关注课程考试的内容。

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因有两点值得关注:(1)实用主义思想。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使部分学生陷入了读书就是为了就业的误区,用人单位重视什么就准备什么,放松了作为人才最本质的东西——德性的培养,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用的课程或没必要开设的课程。(2)学科认识上的误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学生否认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习惯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专业课以外的可有可无的说教,认为可以从生活中得以学习和锻炼,没必要作为课程设置,甚至有的学生把人生指导课看作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对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赖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学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从属地位,听从或指望着教师安排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没有主动钻研和创造的精神,缺乏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期望老师分门别类地讲述,有时连总结和问题的答案也希望老师表达出来。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解;75.0%的学生觉得老师课讲得好思政课的学习就有意义。

产生大学生依赖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依然存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以致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安排我服从”的学习方式。(2)传统教育理念的固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通常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应听从于教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育理念在当前的一些教师和大学生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一些大学生也习惯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学生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产生极大的影响。

2.1 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兴趣,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显现。但因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厌学等心理,注意力没用在教学上,对老师讲授的原理、观点产生不了感悟,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应对考试。如果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再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影响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各高校也确保了课程体系的实施,但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把课程学习当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务,不能将其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以致对课程的学习存在着逆反、轻视等心理问题,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也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课程的价值和益处,更不用说提升其素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实现。

2.3 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掌握问题,关键是要产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厌学、轻视、逆反的心理,所以对教学内容缺乏专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会贯通,没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是教学实效性发挥的前提。然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考试,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和重视课程的学习,更没能在行为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没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的精神,即使国家发再多的文件、学校再开设多的课堂、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是不会提高的。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心理问题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157.

气象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当然也包括对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改革。本文主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在某一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教学方法则是灵活的,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果。

本文主要讨论文科的教学法。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美学等等,这些课在高校里或是作为公共课,或是作为专业课,课堂上的情形经常是学生睡倒一片,老师讲得两眼发直,举目望去无人在听,令人感叹教员坚持讲课的毅力。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对教学法的思考和讨论。

一、应试模式下的抽象教育

古人有句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教学法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实际、最直接、最难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没有教务监督、甚至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还能让学生认真听,老师乐意讲呢?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往往会采用这样几个办法。第一、组织领导专家听查课,或者抽查,让教者防不胜防,从而精心备课。这固然有效,但问题是:即使教师认真备课,但学生不感兴趣,不愿意听,怎么办呢?所以这个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可以增加考试压力,让考试压力变成学习动力,这确实行之有效,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言而喻。就教书育人的本质而言,应试教育并不能带来学生对知识和老师的真正信服。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应试的目的是考试。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功利性的,潜意识是消极倦怠的、感觉很苦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试卷要难、监考要严、不能透题,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学生就会不认真学习。由此又引出:监考严、试题难、不透题,考试及格率可能降低,教员压力变大,学生嫌学得苦,都不高兴,于是可能会想办法“变通”;再者,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不在少数,也是十几年练出来了,三五天就把复习提纲背好了,那么一个学期的课,又可以应付了事;第三,更棘手的问题,考试课是有压力的,那么考查课呢?没有考试压力的课,又怎么办?所以就教书育人而言,强迫的学,功利的学,都是不好的。

二、由抽象教学进步到趣味教学

经过多少年的应试教育,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大、中、小学的教材不能搞得活泼一点呢?能不能亲切一点、生动一点,让人喜欢一些?总是冷冰冰的,很权威、很正统、也很生硬的样子,读起来、学起来都很吃力。《世说新语》提到一种吃甘蔗的办法,叫“渐至佳境”,实际上也是暗示人们读书学习做事的办法。但是我们的中、小学课本呢?这些面向少年儿童的书,书上的那些话,再加上老师们板着脸的那种讲法,就是不能让人渐入佳境,也不讨人喜欢。强扭的瓜不甜,所以我们要改革教学方法,提倡趣味地教,快乐地学。人都有好奇心,讲课既通俗易懂,又“贵奇,贵资于人”,那么这节课要说不受欢迎,那就奇怪了。趣味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要通俗、简洁、幽默。要少用长句、复句,多用短句、单句,要生活化、幽默一点,这是文科独有的长处。说话要让人听得懂,愿意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还能渐至佳境,同时又把课标的道理讲了。

其次,要有趣味。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是学习上的至理名言。一旦学生觉得你讲的课有意思,哈哈一笑,那么前面所提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人文社会学科,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趣味教学。

比如讲历史,就有趣味和抽象之分,绝对不要板起脸来讲。本人在大学西方音乐史时,就感觉极其枯燥,提不起神。后来看了一本《西方音乐轶事》,相当于我们纪传体的史书,讲每个音乐家的生平经历和一些趣闻轶事。诸如《趣味哲学》等,都深入浅出,活泼有趣。像逻辑学、美学等现在都有趣味教程,这些都是前人的心血,可以很好地拿来实行趣味教学。

实行趣味教学的难处在于:

一、教者需要有丰富的积累和资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解决办法:阅读相关的趣味书籍资料,如《趣味哲学》、《趣味历史》、《趣味语文》、《趣味逻辑学》等等。可根据课标准备趣味教学教案。没有趣味教材的学科立即着手编写,为下一步的趣味教学打好基础。

二、妥善处理好讲道理和讲故事之间的关系。第一、讲故事不能离题,不能牵强。第二、故事不可过多,过多不能凸显主题;也不能过少,过少枯燥乏味。解决办法:既要明确推行趣味教学的基本思路,又要根据课标明确每课的基本框架结构,教员在统一框架内自由发挥。

以上讨论的是趣味教学,主要是把师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使教育的主、客体乐教、乐学。

三、在趣味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教学

趣味教学基础打好了,可以开展讨论教学。讨论教学主要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同样一段话,同样的小故事、大道理,即使很简单,但由教师说出来,这还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来,那么教学是进了一大步。显而易见,学生自己说出来,那是代表他们说写读想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是从理解走向表达和运用了。趣味教学是讨论教学的基础,这一点应该注意,这个基础打不好,讨论教学很难搞得好。现在很多老师尝试讨论式教学,结果往往是五花八门,讲什么的都有。优点是大家都参与了,缺点是教学任务没完成,跑偏了。所以讨论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要拥有独立自主的课余时间,这一点不必细说。第二、教师要有趣味教学的基础积累,这是关键所在。学生要讨论,就要搜集资料,提前准备。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资料是第一个问题;找到资料能否看得懂是第二个问题;看得懂能否感兴趣是第三个问题,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应付了事;同时,能否把现有的资料编辑整理成发言提纲,整理成发言提纲能否精心练习好演讲,整个演讲综合起来能否实现教学目的,这些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短时间、一口气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认为讨论教学要一步一步来。第三、课堂组织是另一个关键所在。要严密组织讨论式课堂,防止跑题。解决办法:一是实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限时限题,严防偏题;二是讨论结束教员必须总结点评,阐明题旨。三是讨论的初级阶段按教员设定的资料、提纲和要求讨论发言,中、高级阶段允许学员酌量增加自由发挥的比例。

四、在讨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启发教学

讨论教学的基础打好了,可以开展启发教学。什么是启发教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心里没想通急切地想知道);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心里想通了嘴上却说不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没有用心思考),则不复也(先不要往下进行)”。这个道理很明了,没有趣味教学、讨论教学的基础,启发教学只能是空谈。趣味教学、讨论教学基础打牢了,学员的兴趣来了,脑子动起来了,嘴巴说起来了,这个时候要启发他。脑子转不动的时候,点一点就透。嘴巴不灵活的时候,一句话可以记好几十年。

气象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很多学者对于旅游文本翻译研究主要从旅游文本的定义范围,功能与文本类型上研究,笔者认为应用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旅游文本的翻译较为适宜。

英国的纽马克认为译者在不同的文本中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他将文本功能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on function),和呼唤功能 (vocative function)。首先,表达功能的核心是“说话人,作者、话语创始人的思想。他用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考虑任何回应。”纽马克认为:“表达”的文本类型有: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短篇故事、小说和戏剧)、自传、散文,和私人信件。其次,信息功能是指“一个主题的事实,外部语言的事实,包括报告的想法或理论”。典型的信息功能文本例如教科书,技术报告,报纸,科学论文,会议记录或议程等。旅游文本同时具有信息功能,侧重内容,注重客观,准确,规范。最后,“呼唤”的意思是 “号召读者去行动、思考,去感受,实际上是反应。”注重目标读者的接受视野和接受方式,并实现劝道功能。呼唤功能包括通知、说明、宣传、说服性写作和娱乐的通俗小说。所以呼唤功能是旅游文本的主导功能。

因此,按照以上对文本类型的划分,“旅游文体是一种信息型―呼唤型文体,或信息-呼唤复合型文体,以描述见长,与异国情调,民俗文化不可分离。”

二、汉英旅游文本的特点与翻译原则

由于大多数旅游文本具有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考虑到译文对读者造成的影响,译者应该根据汉英旅游文本的特点,语言文化,在英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最大范围内确定旅游文本汉译英的翻译原则。

贾文波指出(2004:109-117),汉语旅游文本大多重言辞华美,多用四言八句,多仰仗辞藻的渲染而非物象的明晰展示,因而“文采浓郁”。而且,汉语旅游文本还注重用典故和古诗词来点缀行文,追求一种诗情画意之美。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

相比汉语旅游文本,英语旅游文本更注重信息的传达。李明认为(2007:209):“英文的旅游文本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和语言的实用,景物描写多用客观的具象罗列来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再现自然,让读者有一个明晰的印象”。

由此可知,汉语旅游文本注重引经据典,语言华美文雅,结构工整对仗;英语旅游文本强调信息准确,语言简洁客观,结构主次分明,忌同义重复。

基于二者的不同特点,张光明等(2009:222)认为,旅游文本的翻译与旅游文本本身一样,具有“向游客传递,介绍景点信息”、“ 打动读者”的功能。翻译的原则 “要做到准确,通俗,明晰,译文要有吸引力,能雅俗共赏,使各种不同文化的读者均易于理解,乐于接受。”顾维勇(2005:83)认为,“译者要考虑到译语的可读性,及读者接受效果,所以译者的自由度相对较大。”

因此,旅游文本汉译英的总体原则如下: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译到信息准确简洁,宣传功能对等;以英语读者的可接受性为导向,译到语篇连贯,易读易懂。

三、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

通过以上对中英旅游文本特点的总结,可以根据翻译原则,依照具体情况来定翻译策略,举例分述如下:

1.直译。直译,是忠实地译出原文的信息和内容。如果原旅游文本里只是实质性的信息,没有特殊的文化内容,直译不会引起外国读者的误解,这种情况下采用直译的策略。

例如: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丝绸之路的中间段,中国的西北部。面积454000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兰州是该省的省会城市。

译文:Gans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the middle part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It covers an area of 454,000 square kilometers with a population of 24 million. Lanzhou is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province.

原文是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对甘肃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省会进行简要介绍,因此做直译处理。

2.释义。释义是不直接按照原文翻译,用自己的话将原文意思在译文中解释出来。在翻译汉语旅游文本中比较晦涩难懂的诗句典故时,常用释义作为翻译策略。

例如:西湖在杭州市区的中部,面积约6平方公里。沿湖四周,花木繁茂;群山之中,溪泉竞流;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湖光十色,千古风情,令多少人流连忘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真是恰如其分。

译文:Situated in the west of Hangzhou, the West Lake covers six square kilometers. The causeways, bridges, pavilions, springs, trees and flowers in and around the Lake make it a paradise on earth, where one cannot tear himself away.(彭萍,2010:106)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采取了解释性的翻译,简单地翻译成paradise,完全迎合了英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如果将其直译成There is a heaven above Suzhou and Hangzhou on the earth,则译文显得冗长??嗦,原本描述杭州的景点还将苏州加入其中,使英语读者难以理解。

3.直译加注释。直译中的有些词语可能使英语读者产生疑惑,注释就是在括号内对一些音译的人名,地名,事件名进行解释,由于中文旅游文本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名,地名,朝代,典故等,直译加注释可以增强习语的可接受性,同时保持原文的原意。

例如:峨眉山位于四川省的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保护区范围154平方千米。峨眉山以自然风光和佛国仙山而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

译文:Mount Emei is located in the mid-south part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transitional belt from the Sichuan basin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highest peak of Mount Emei is Wanfo peak (mean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Buddhas),at an altitude of 3,099 meters. The whole reserve occupies an area of 154 square kilometers. The Mount Emei, with its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and the holy mountain of Buddhism, enjoys the fame as “the most elegant place under heaven”.

在此例中,原文中的“万佛顶”在译文中既保留了音译,又添加了一个同位语作为注释,这样使译文更加清楚,同时使英语读者对景点有所了解。

4.增译。旅游文本翻译关键在于宣传。对于汉语旅游文本中人名、地名的翻译可以适当增补信息,扩大读者对原文知识的了解,并便于英语读者搜索或者查证相关信息。但不能过度增译,会影响主要信息的传达。

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从西安开始。著名的古建筑和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都可以在半坡博物馆,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和许多其他景点找到。

译文:Xi’an is the ancient capital of thirteen dynasties, a city of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The ancient “silk road” started from here. Well known ancient buildings and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can be found in Banpo Museum, Mausoleum of Qinshihuang emperor,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Qin, the Big Wild Goose Pagoda and the Small Wild Goose Pagoda and many other attractions.

译文中增译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一座超过两千年历史的城市。强调此历史文化信息给读者,使英语读者初步了解了西安的历史,增长了知识。

5.省译。省译即删去原文中的一些冗余信息或违背译文表达习惯的词。省译不是省掉原文的思想内容,而是有效传递信息的清晰度,提高原文信息传递效率。汉语旅游文本文本大多言辞华美,文采浓郁,而英语旅游文本更注重实质性内容的传达,为了使英语读者更容易接受,在翻译一些言辞华美,语言重复累赘的汉语旅游文本时,可以采取省译的翻译策略。

例如: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潋滟,气象万千。

译文:The yellow river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lace, flows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彭萍,2010:20)

译文中省去了一些原文中非实质性的信息描写和渲染,保留了原文具体客观的信息,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又保证了旅游宣传的目的实现。

6.类比。汉语旅游文本中的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故事会使英语读者产生陌生感,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可以用英语国家类似有文化意义的形象来代替汉语中的形象,从而使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翻译策略即类比法。

例如: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宁夏平原中心。自明清以来,她就是伊斯兰教在西北部的居住地和传播中心。

译文:Honored as a smaller Mecca, Yinchuan, the ca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Ningxia plain.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inchuan has been a place for Moslem to live and a center of Islamic education in the Northwest.(刘慧梅 1996:14)

此译文中,将银川同类比拟为“小麦加”( smaller Mecca),麦加是伊斯兰教著名的第一圣地,银川作为中国回族自治区的首都城市,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未必知晓,但运用类比法,英语读者可以很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