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②内容:A.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

B.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C.由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D.那时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③发展历程:A.它始于商朝;B.盛于西周;C.瓦解于春秋;D.废除于战国。

④瓦解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起始教学 初一学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是学生一个新的起点,抓好起始教学对学习非常重要,当然历史课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起始教学,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了解初一学生,由“心”出发

1.面对初一新生,教师应该尽快进入执教角色。

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因他们脱离了“小”字,对中学充满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如历史课在初中阶段成为中考科目,作为主课出现,这是学生之前没有碰到的。历史在初一新生的印象中是“副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

这时,历史教师应尽快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及各方面情况,让学生感到教师很重视自己。于是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接近,从而重视这门科目。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历史教学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赖这种和谐的关系上。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指责,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甚至对抗情绪。为此,让学生首先对教师发起攻势。比如询问学生:在小学上社会课的时候,老师的上课方式是怎样的呢?你喜欢这样的方式吗?你希望中学阶段的历史课老师的上课方式有怎样的改变?使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建议及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就使学生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好的建议和要求,并强烈渴求得到教师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是积极地查漏补缺,为新阶段的学习做准备,而是任其问题成堆,自暴自弃。面对这类学生,历史教师必须有耐心,不急不怒地体谅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中,可按座次抽问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受尊重和重视的,并且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机会。同时,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出现失误时,不能立刻加以指责批评,使学生难堪,而要适当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坚持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产生学好历史的欲望。

二、指导初一学生,由“方法”出发

对初一新生的历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初一阶段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如指掌,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应用。对于学生比较模糊的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一个个有待突破的目标,并具体指导其学习方法。

1.多渠道检测,查找不足。

很多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初一历史教师可通过多渠道检测,并详细记载学生的薄弱环节,掌握学生的动向。如考试,进行分析对比,列出一览表;课堂提问,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记录;作业详批详改,及时让学生订正,不再重犯。加上平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知识。总之,通过多渠道检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补漏措施,让学生列出自己的补漏项目和措施,做到师生双方有数,共同配合,一点一点地弥补不足。

2.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障碍是“遗忘”,初一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初一阶段就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初一阶段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如:浓缩记忆法,就是要抓住主要知识点,紧扣关键性字眼,对复杂的材料加以概括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浓缩记忆法常有如下几种形式:

(1)字头浓缩法,就是将句子、短语或词的头一字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尤其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识记丝绸之路的几个地名,可以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为“长河新,安西大”。

(2)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条、二百、三地、四段、五河、六省”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地(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口诀浓缩法,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除了浓缩记忆法之外,对比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等都是非常好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记忆的最佳时刻。待学生按照记忆的规律实践一段时间后,教师随时进行提问、检测、布置作业等进行督促。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学习适应了,信心更足了。

三、培养初一学生,由“课堂”出发

1.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历史知识是整个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没有历史知识的人绝不是理想的人才。学习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可以“鉴往知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教师需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纠正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观念。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独揽课堂时间,就会压抑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呆板的学习模式,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问题有许多见解。如南宋的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枯燥干瘪的说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历史教学、完成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一学生未脱离小学故事化的历史教学,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能一味灌输理论性的知识,也不能单纯地画几条线,写几句结论,这样会成为一首“催眠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生动、直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历史不再遥远,历史的魅力也由此展现出来。

3.适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训练。

初一的历史学习,旨在为中考打下基础。为了适应中考的需要,从初一起,就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完一课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几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开始时也许只有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大胆回答,慢慢地大部分学生都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了。在学生口头表达之后,再布置作业,教师认真批改,及时总结、表扬充分表达了自己见解的学生。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写历史小短剧、历史小论文等,并且自导自演或在课堂上交流,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结语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阅读;乐思;技巧

从七年级开始,学生才系统的学习历史。虽然我们常常说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共享。

一、抓纲务本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教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到“乐思”

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②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③“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巧学”

(1)及时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考复习 历史教学 复习方法

中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何利用好这几个月,争取一个满意的结果,科学合适的方法是必要的。在初三历史教学十余年的摸索中,总结出一些略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共享。

一、重视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历史学习

初中历史老师是比较难当的,学校把历史作为副科看待,不仅增加了历史老师的教学难度,而且也使学生心理形成一种轻视态度。初一初二不重视,没有对历史形成知识化、结构化、系统化,从而使初三历史教学走向畸形,初三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我经常给我的学生加油!

1.下课与学生谈心聊历史名人、历史电视剧,课上有时还有聊聊历史发展,引导学生多多关注历史,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历史同样也是会学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引导学生走出开卷考试的误区,开卷不是满无目的的抄书,不用记忆,书中自有答案,不用思考等。即使基础差,只要你加倍努力,历史知识你会一个个学透,学以制用。在我的努力下,很多学生愿意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这样更不用惧怕中考了。

二、重视考试说明,综合巩固复习

结合考试说明来进行复习,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要求层次。

1.牢记基础知识和基础观点,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重视整体把握,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依据考试说明,复习是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注意整体的把握。例如,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中日战争(即日本)等。复习中,要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即熟知每次战争爆发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等,做到点线面结合,复习到位。另外,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还需横向联系。例如,复习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次工业革命这一专题时,同学们可以横向思考:这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什么了影响。横向思考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影响着世界,同样世界也影响着中国。

3.重视知识的横纵联系,复习时必须通过横纵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了解历史全貌。例如,复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是一条重要线索。近代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这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注周年大事,与时政热点相结合。例如,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复习时要结合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对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答题技巧是关键

1.选择题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以作出准确的选择,根据关键字可以帮助你理解试题;其次,根据题型特点,可以采用排除法和使用最佳选择法。

2.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3.读史有感题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一种主观性试题,此题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归纳等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要审题,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答题;其次,要审定题目类型,明确试题对答题表达方式的要求;再次,注意分值分布,把握答题的重点部分,作到全面思考,找出要点。语言要表达准确。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素养;课堂教学;潜移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版)明确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那什么是历史素养呢?我比较赞同吴伟教授的说法,他认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构成和综合反映。”可以看出历史素养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在教学中如何逐步渗透和培养学生历史素养谈几点思考。

一、开拓视眼,储备历史知识

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是历史素养养成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丰富知识的来源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常规方式。当然教师的讲授不能简单粗暴让学生背诵硬“塞”知识,应该讲究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会学、学会、乐学。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如初一课本中导入框基本都是可读性很强的故事,即使教材中没有故事,教师也可以去给学生穿插一些故事情节。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的知识日积月累会越来越丰富。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的方式积累知识。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涉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积累知识。渊博的历史知识是提高历史素养的重要前提。

二、启迪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最重要是分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等。

(一)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呢?我觉得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从而理解历史,也就能更好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笔者在讲授《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我对课文进行了整合,以介绍了解北魏孝文帝的生平来贯穿整堂课。可以先对北魏孝文帝进行介绍,孝文帝5岁即位,24岁亲政,28岁迁都洛阳,实行全面改革,33岁病死于南征路上。英年早逝的他顺应历史潮流,对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让学生跟随角色进入历史情境,然后再把课文分成 “时代熏陶”、“智行迁都”、“锐意改革”三段,在学生融入这种历史情境下,教师在进行循循善诱,问题的解决容易多了。除了设置历史情境,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归纳,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讲授《》对中国的影响时,让学生但就来逐条分析可能会困难些,但教师如果把《》和《》进行比较和总结,并进行示范,学生更有利于去理解。表格设计如下:

通过表格中《》和《》比较和概括,学生自然理解两者相比《》的割地要比《》多,那影响比《》更深远。我想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概括归纳和这种引领示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二)培养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曾经说过历史往往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学生因为个人素养的不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评价有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有偏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要求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来认识和评价历史。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史论结合、一分为二”的方法。如评价历史人物拿破仑,要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法国大革命里进行评价;同时要遵循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他积极的评价为: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他对外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通过早期的对外战争,他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对他消极评价为:但在其后期进行的战争中,他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和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教师通过对拿破仑评价的示范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在遇到历史评价的时候,会形成公正和求真的人文素养。

三、构建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历史意识固然包含思维主体对历史的记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48页)

忆,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学生的历史意识包括爱国意识的培养、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等等。

(一)爱国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要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要利用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历史责任感。在教学中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渗入。如在讲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巴黎和会时,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穿插一段视频《我的1919》顾维钧驳斥日本代表牧野伸显的发言:“姑且算我偷了牧野男爵的金表,他愤怒了!日本人在全世界面前偷了山东省,山东省的三千六百万人民该不该愤怒,中国四万万同胞该不该愤怒?我想请问日本的这种行为算不算盗窃?是不是啊?是不是极端地?”顾维钧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极具煽情,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绪。

(二)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

培养初中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尤为重要。我们常常强调要培养学生有严谨的思辨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其实历史证据意识培养就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的养成的过程。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灌输给学生结论比较多,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得出结论较少。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答案的依赖性,变得没有主见,更谈不上质疑了。所以教师也要适时不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如在学习《原始人类》一课时,教师可以设问:“请以山顶洞人的一天为题,想一想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学生肯定会有很多大胆的想象和结论。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质疑他讲得是否符合史实。让学生之间相互辩论求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真和求证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引导让学生亲自尝试独立收集、鉴别史料。我们常说现在的学生缺乏创新和实际动手能力,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或许没有给予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的机会。《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可以和我们南通的地方史相比较结合。在公元前5000年南通海安也有原始居民――海安青墩人,他们创造了江海文明。让学生去收集有关海安青墩人的历史资料,对于身边历史的学习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愿意去独立收集、整理、甄别资料。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加以处理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除了学生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外,教师应该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多鼓励,表扬学生的不同想法。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相信教材,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四、结语

历史素养是一种较高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要养之有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自己知识和经验不断改造课堂,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身的长期积累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