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

活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精品课程建设;启示

以精品课程带动特色专业发展,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手段、方法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近两年来,上海市中职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广受推崇。为加快我省示范校的建设步伐,提高示范校的建设质量,2012年3月8-11日,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组织广东省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示范校创建学校代表,到上海调研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调研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调研的范围与重点。

这次到上海进行调研,主要是了解当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重点调研上海中职学校在创建示范性学校中和企业如何合作,建设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通过调研,借鉴上海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经验,深化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有我省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促进我省职业学校信息化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推动校企深层次合作,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健全课程建设实施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二)调研的组织与方式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由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组织,全省11所在建示范校的正、副校长、教研主任、专业骨干教师和专家一行39人参加了调研活动。

二、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

(一)政府重视、科学引领,为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保障。

本次调研的三所学校都是面向现代服务业开设专业的学校,学校不大,都能体现上海中职学校的海派特点,即学校小而精,专业少而专,与广东中职学校规模庞大、学校专业覆盖面广形成鲜明对比。三所学校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教学程度高,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多个竞赛项目中拔得头筹。三所学校是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缩影,办学各具特色,在特色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开放的教育眼光、科学的发展思路、领先的教学质量、快速的发展步伐、现代化的教育装备,应该得益于上海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据了解,上海市在2009年出台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该《行动计划》中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本建立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工作机制。”同时,将“加强专业品牌建设”和“发挥课程改革实验校和职教集团的作用”列入保障措施。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上海课程改革的推进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目标是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即建立反映上海特点、时代特征、职教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上海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而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引领,更是做出了上海的特色——政、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精品课程。上海市先后制定了《上海市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流程图》等规范性、技术性文件。由政府出资,组织由学校、专家、企业等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开发的这些专业建设标准全部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以工作任务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课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引领型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情景来设计课程,同时以立项拨专项经费的形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开发精品课程,调动中职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是以任务引领为导向、资源建设为中心、质量提高为目标。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开发适用、易用的建设平台,让大部分教师都能参与课程建设,建设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形成校本课程,第二步是针对有特色、难度大、已立项的精品课程,由企业和教师合作共建,教师出设计方案,企业通过信息化去实现,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给予了雄厚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上海长期坚持课改的必然结果。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具有示范推广作用,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优秀课程。

(三)产教结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上海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得到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大力支持,比如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与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校企融合模式,体现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共赢。产教结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创新点体现在:

(1)教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实践“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教法创新,积极探索“融入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企业及行业标准以真实商战环境进行实践教学。(2)师资双向培养:学校教师进企业,以技术团队的身份参与项目;企业技术骨干在真实项目中带学生实习实训,参与厂商培训项目。(3)学生实训:直接使用行业标准培训,将工作服务过程渗透进学校实际教学,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真实的管理与服务。(4)教学产品合作开发: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和发展规划开发新产品,来源于教学使用于教学,并通过实际使用推进产品优化(5)合作成果推广:目前已把合作开发的多个软件转化为商业技术成果,11项产品获得软件产品登记证和著作权证书,并在上海及全国范围内几十所学校得到应用。

在校企融合模式下,企业产品理念先进、贴合用户需求、服务响应及时,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企业扩大了收益;专业教师团队技能得到了锻造提升;学生在真实的商业实训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教学模式创新、开发出了系列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程;这些共同促成了学校、企业、客户、教师、学生、家长六方受益的喜人局面。

(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了学生技能竞赛。

从2007年至2011年教育部已连续举办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竞赛规格一年比一年高,参赛人数和项目设置一年比一年多,社会影响一年比一年大,“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形成。

上海市中职学校近年来在全国技能大赛的成绩一直名列前矛,与上海市对技能竞赛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上海市由市教委、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发展基金会、教学研究室等部门每两年组织一次中职学校全员参与的“星光计划”技能大赛,要求初赛全员参与,决赛随机抽取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由学校指定推荐。这种面向全体的做法既保证了学校能挑选到优秀选手去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同时也促进上海各职业学校全体学生技能的提高。其次,对于在教学法大赛和技能大赛中有优异表现的学校给予承办大赛的奖励和建设精品课的奖励,对于承办大赛和建设精品课的学校,给予设备的投入和训练费用的支持。据上海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介绍,他们每年有三千万的设备投入,正是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该校在全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三、启示与对策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必须承认,粤沪两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上海中职学校两年前已启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尤其是示范性学校,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有体会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提高,通过这次调研,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笔者认为,在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做好: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学习;优势互补;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5-0061-03

一、研究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进程中,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普遍将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数进行了压缩。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带来了诸如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进而缩减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某门专业课程知识不系统等实际问题。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背景

从2007年起,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评选工作,旨在推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2011年11月,教育部又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截止到2013年3月,来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的数据显示,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已收集各级各类本科精品课程14348门,与本研究中教学内容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网络课程就有90门。如果能够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与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的优势互补,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得到提升。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课堂学习与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的各自优势进行互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细化为以下四个具体问题。

(1)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日寸间,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

(2)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深入理解、巩固和扩充课堂学习内容?

(3)如何对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进行跟踪评价?

(4)如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以解决研究者所承担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网络技术基础(理论部分)》由于教学内容量大、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学生基础差异悬殊而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在征得学生们的同意之后,通过教学行为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在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中来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二、数据获取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研究者在2011年和2012年春季学期分别任课的教育技术学专业2009级和2010级本科生,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课堂检测、在线测试和期末考试。

(一)课堂观察

由于要有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价,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和学生一起讨论并总结前一次课上布置的任务、讲授新的难点内容、为学生布置新的课后任务并向学生提出教师期望。课堂观察主要在前两个环节进行,对学生不施加任何干预和控制,关注学生真实、典型和一般的行为表现。根据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充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即时反馈的优势。同时,用录音笔对课堂教学进行录音,以方便课后全面记录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及学习进步情况,反思教学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二)与学生交流

与学生的交流除了利用课间进行之外,绝大部分安排在课后,主要的交流工具是QQ(包括在线的QQ讨论组、QQ群及离线的QQ留言)和飞信。与学生的交流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一具体学习内容组织的在线讨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参加远程讨论组。这种交流可以高效地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另一种交流是个别交流,向学生发出一些询问,获得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等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建议性的评价,指导学生积极调整学习状态。如果学生在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技术或学业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远程交流向其提供帮助。

(三)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进行的过程性课堂检测,主要包括提问学生、小组汇报和开卷考试等形式。通过对每次课堂检测结果的分析,掌握学生知识单元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发现并解决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而调节教师的课堂教学,弥补学生知识的缺漏。

(四)在线测试

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在线测试功能,可以获得学生课业学习情况。将在线测试的成绩与课堂检测的数据相结合,有助于教师更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在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全部结束之后,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对卷面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试题难度系数一致的前提下,2009和2010级学生成绩与2008级学生成绩相比,分别提高了近8和10个百分点。尽管不排除各级学生素质和基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来说,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的优势互补,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实有显著提高。

三、研究的发现

通过两年的行动研究,在对获取的质化和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的优势互补,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学习有机融合

1.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网络课程

在研究的初期,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处于探索的阶段,课堂中向学生讲解的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得比较好。但由于对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不到位,致使一部分学生遇到诸如不熟悉网络课程内容导航、不知道如何进行交流和讨论、不会使用在线测试或网上提交作业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专门在课堂上为学生详细介绍了网络课程的基本使用方法。

2.合理安排对自学内容的汇报和评价

在每次上课的开始,首先要安排学生对前一次课布置的任务进行汇报。尽管教师和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就这部分内容在网络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师和学生对汇报的问题已经非常了解,但教师还是要细致、客观地进行总结和评价,确保学生对内容有全面和正确的理解。

3.选择难点和自学预备知识进行讲解

由于课堂教学中留给教师讲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主要讲解难点和自学所需的预备知识内容,保证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前期基础知识之后,可以通过自学网络课程完成新的学习任务。

4.科学地布置课后任务和活动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学生布置难度适当的课后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看到成功的希望,具有进步的动力。同时,在布置任务的时候,遵循“皮格马利翁效应”,提出教师期望,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学生向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5.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功能

网络课程除了具备教学资源呈现、学习活动安排、学习过程支持和交互等功能之外,还具有学习评价的功能。“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一考定成绩的模式,人们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实时性,使得高校教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功能,实现评价的激励、导向和督学的价值。

6.为学生自学提供及时的支持与帮助

当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有急于求助的问题时,通过QQ、飞信、打电话等方式能够获得教师及日寸的帮助。

(二)学生形成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1.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应试教育”之后,学习上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教学,倾向于采用集体学习的组织形式,对知识的掌握以机械记忆为主。为发挥网络课程学习的优势,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前提。

2.形成共享学习的观念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的柯蒂斯·J·邦克(curtis J Bonk)教授在《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中提出“课程与教育理念的共享将成为教育界所有人共同期待的东西。我们正在从孤立的教师和孤零零的学习者时代,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共享将会成为每一个学习者所期待的东西……这种共享的文化将成为21世纪教与学的标志。”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就是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服务、通过网络传播的可共享的课程。在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充分发挥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势,利用其进行共享性学习已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形成共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大学期间的学习所必需的,也是将来工作所必需的。

3.养成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习惯

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相对于传统的学习资源来说,“信息内容是多媒体的集成和超文本结构,可以多方面地实现互相交流,学习资源的双向传递及反馈功能使得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为便捷和有效。”但由于学生习惯了阅读文字教材,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很多学生并不适应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不能充分利用非线性多媒体信息对知识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但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一旦养成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后,便离不开这种开放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了。

4.提高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能力

网络课程作为一个学习平台,具有庞大的功能和丰富的信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完全掌握网络课程的使用方法,需要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摸索。研究表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驾驭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升。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法;对接;职业能力

1 传统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

电商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商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现存知识、技能全部来自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电商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授理论体系往往滞后于当前,二是缺乏具有实践知识结构的专业教师。因此,导致传统教育传授的电商知识,与企业实践和需求脱节严重,出现下图的状况:

从上图可知,社会需求的电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体系结构与学校培养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学校对电商人才培养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笔者以“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项目教学为例,对实施岗位对接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 项目教学在“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1 教学项目对接岗位能力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以淘宝网开店、家庭在线商务运营、阿里巴巴商务项目运作等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实施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其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重新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发展职业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能实现从一个“校园人”到“准老板”或“准企业人”的转变,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具体对接内容见下表:

2.2 项目内容的选取对接具体的工作岗位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紧扣当前电子商务岗位的具体需求,以目前电子商务运作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确定每一项目的学习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予以对接,突出专业学习的发展性、实战性。各项目选取的内容与岗位的对接见下表:

2.3 项目教学的顺序对接工作流程中的技能由低到高的层次

本课程项目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依据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从基本技能的提升到管理运营能力的培养,从基本应用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模仿到实战,以达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项目“成功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项,着重是让学生了解典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运作流程及基本的操作能力。在第一个项目的基础上,我们通过项目“电子商务网站策划”让学生从交易流程的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运作平台设计的依据、思路,让学生能将商务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在前面两个项目的基础之上,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开店”,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网店运营的相关技能。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四个项目“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管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企业电子商务运作的流程中,培养学生协调、管理的能力。

2.4 项目的组织实施

项目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辅之启发引导法、循序渐进法、合作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如在教学项目——“成功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学习任务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三人一组,每组选一组长,由组长分配具体的案例分析任务,最后由组长形成PPT汇报稿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在提交后,我们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PPT的讲解与点评,组与组之间的成果比较增强了每个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3.1 “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首批精品课程

在近几年,我们的教学团队认真探索,深入改革,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基本形成了对接典型就业岗位的、突显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项目。2010年10月,该课程成功申报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院学院级精品课程。2011年11月,在总院组织的中期检查中,该课程在31门精品课程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取得了“优”等评价。2012年11月,该课程顺利通过了总院组织的终期检查,取得了“优”等评价。

3.2 学生的就业对口率有了显著提升、校企“过渡期”明显缩短

在2009年上半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开设“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从2010年6月份,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电商06级的学生进行预实习时就显现出来,当时有多名同学生到上海的电子商务公司工作。目前,06级、07级的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电子商务运营主管,08级的部分预就业学生,在上海、杭州等地的电子商务企业独自运营天猫商城、当当网店、京东网店等,运营实绩较好。

3.3 学生的创业取得一定成效

从2009年下半起,电商06级在网上开店成功迎来了第一单,实现了校内创业销售“零”的突破。目前,有10多名学生在网上开店,其中最好的已达到了五钻。

4 结束语

尽管“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的项目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如课程开设的项目一定要随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校企合作的项目应增加。我们相信,要使学生适应与专业职业对应的第一岗位的工作需要,必须坚持“能力训练与岗位对接”的基本原则,开展“指向具体、措施有力、指导到位和过程强化”的教学训练。这样,我们学生一定会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认可。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范文第5篇

一、新环境、新起点、新目标、新角色

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新的起点。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和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

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并提出整改建议;

并写成初步审核情况汇报,6审核了41个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12月15日的专题会议上进行了汇报交流,提出了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设想;

会后分别以内参资料和会议纪要的方式向有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专题汇报。10还分别到上海和南京参加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专业建设学习班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

三、学术研究与成果

2011年9月尝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以《高等职业教育双证制及其校本实施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1调入学院后。尽管没有结果,但是为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并或论文一等奖。22011年12月在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教育学类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87-1784国内统一刊号CN54-1190/G中国教育月刊》上发表题为《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初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