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数学课总结

高一数学课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数学课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数学课总结

高一数学课总结范文第1篇

一、教学方面 

上学期在高三,教学活动探究相对较少,高考前参加了教育局的听课学习活动,但我教学工作的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没有丝毫的松懈。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数学组备课组长,每周二的集体备课深入细致。组织组员认真研究课改教材,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课改后的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标、选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紧密联系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同时用心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一的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都动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展开小组学习、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潜力。课后认真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力求做到全批面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班级管理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做到礼貌守纪,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学生用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班级管理。教育学生要有主人翁精神,认真做好班级和担当区的值日工作,同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课外用心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三、自我完善 

高一数学课总结范文第2篇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分析

1.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消极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初高中教材梯度过大。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较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的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以及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因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笔者曾在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不会做作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笔者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讲台上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推理上下工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一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精髓

一般说来,初中数学教学都是从贴近生活的实例出发,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知识的引入和导出都十分直观、具体,学生的理解往往很顺利。然而高中数学却完全不同,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增加,数学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复杂繁琐,各种综合题层出不穷,知识点的跨度很大,综合性很强,根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学生在解题时必须独立建立知识框架,并且要有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对推理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这便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再像初中时那样仅仅依赖教师的总结和自己的记忆就能学好数学。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对于高中数学而言,万变的是题型,不变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的精髓,它统领着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并且活跃于每一种题型、每一个具体的题目中,只有精通了思想方法才能够随机应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学会运用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的主要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归纳和类比,由例题到习题的讲解,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中抽丝剥茧般直击数学精髓,揭示思想方法所在。

三、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

①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加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应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所占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②摸清底数,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的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反革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①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③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高一数学课总结范文第3篇

一、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

初中的数学内容少,知识单一,最重要的是时间宽松。基本题型及基本方法反复训练,有时一个礼拜专门练习某一个知识点,练到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为止。再者初中的题型比较有规律,方法比较死,涉及的基本数学思想及思维方法也较具体。

高中的数学内容多,知识复杂、抽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最重要的是时间非常紧张,一学期要学习两本较厚的课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对一些题型反复训练,很多时候只能点到为止。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一些在初中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孩子就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所以在高中学习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如下问题。

1.有的学生会比较依赖初中学习模式,比如教师会列出中考各类型题目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容易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甚至是套用题型模式。而这种模式一般来说不适合高中的数学学习。

2.小学、初中、高中知识内容难度逐步增大。有的家长对于小学和初中知识还可以对孩子进行辅导,但是孩子到了高中后,可能局限于自身的水平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

3.学生自身思想松懈,尤其是一些初中数学学习得较好,甚至是拔尖的学生,由于前文所说的初中内容较为简单,故而从思想上没有重视,更加没有在学习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导致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没有跟上。并且对于自己非常自信,总觉得自己初一、初二的时候数学也没有很好,但是到了初三一咬牙,成绩就可以迅速地得到提高,迷信自己“临时抱佛脚”的能力,但是在高中学习中,这是很难做到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初中数学学习和高中不同。并且高一是整个高中数学三年的学习中最关键的一年,其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太多了,一旦“开窍”较晚,很容易导致整个高中数学学习跟不上。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想大面积地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多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恰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新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我的实践,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入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因此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时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高一数学课总结范文第4篇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而且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①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②摸清底数,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①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加强学法指导。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

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高中良好衔接。

①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搞好初高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我们在高一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数学兴趣。要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高一数学课总结范文第5篇

一、高一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概念

“高一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是指高一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为落实市“追寻释放师生潜能的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

二、高一数学老师教学行为偏差的表现

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活动,对教学行为进行直接评估,基于对这些课堂现场的真实感受与理性思考,将常见的教学偏差行为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教师讲解过多.长期以来,高中数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教师的业绩,主要看的是学生的成绩,评定学生的好坏也主要是看分数.在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左右下,师生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带领学生一起去推导概念、定理、公理等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不用考虑学什么、为什么,只需要在下面认真听讲.学生只要会模仿,会做题就行.

(2)交往方式单一.许多课堂的教学策略显得比较单调,与学生的互动交往只限于问答式对话,多为缺乏思维深度的“师问生答”,也缺少追问、补问.有些课堂的讨论活动重形式轻内容,是为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而设置讨论.诸如角色扮演、实验演示、案例分析、辩论等,多向的师生交往活动应用较少.

(3)教学目标存在偏差.由于高考的压力,笔者所在学校依旧因循了许多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主要参考的标准依旧是高考的数学大纲,在课上只讲要考的内容,而考点上不在的内容一概不讲,这与新课标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不少教师还担负着管理学生的工作,加之对学生的试卷和作业的批改,备课的时间了了无几,难有时间去钻研教材,去备学情.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有的课堂片面追求活泼的教学气氛,但热闹的场景背后缺少对数学本质的揭示与思维能力培养,甚至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4)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明显倾向于教学的结果如何,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

案例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以上几步中,第5条和第6条是“归纳”的关键,从教学实践看,许多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两个步骤,因此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本质,为什么叫“归纳法”等问题都是模糊的.

(5)忽视学生的错误.由于高中数学内容的深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误,这是学习数学的正常现象.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通常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予理睬,没有揭示错误的根源,以至于下次再做题时还会出现错误.

案例 4名大学生分配到3个乡镇去当村官,每一个乡镇至少一名,则不同分配方案有[CD#3]种(用数字作答).

全班56名学生有40为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只讲解正确的思路.而忽视学生错误的根源.学生,下次测试类似的一道题,还是有几个学生出现错误.原因在于学生的错误从思维过程看是对问题解决的最初想法即思维的起点上,解决方案设计有错误.学生心理预期是希望教师能给学生讲清楚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想,我的错误原因是什么.

(6)师生交流少.有的教师教学的主观意识强,在课堂上除了教学内容外,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沟通交流,完全不了解学生在高一阶段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话不敢说,想参与不敢参与,想亲近不敢亲近,师生关系不和谐,师生之间无法互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严重压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数学课堂教学偏差行为的矫正策略

1.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学质疑

把课堂多大程度上交给学生,这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基础由教师来把控.高中数学教材有很多章节,学生易于理解,[HJ2.15mm]教师要课前制定好方案,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诉求,在课堂上交流学习心得,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找出难点,交流解决,让学生在质疑中感悟,在碰撞中明真,在争辩中理解,在反思中提升.教师在课堂上要时时调控与把握课堂,让教与学处于最佳状态,要相信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2.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交流展示

知识可以传承,但能力只有通过真真切切亲身体验与感悟才能生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推到课堂的最前沿,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探究,给学生机会去交流、去展示最原始、最清纯的思维过程.依靠学生,是指让教学过程向学习过程转变,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让问题的发现、知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紧紧依靠学生,让学习方法总结、学习成果生成主要来自学生,这样学生的成就感也能得到充分满足.

3.构建适宜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教学中,有些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很难达成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去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尝试中生成新知,达到教学目标.为了吸引学生思维主动参与,教师就必须精心设置一些问题,构建适宜的数学活动,制造“冲突点”,激活思维.教师把知识的获取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生成.过程获取曲折,但印象更深刻,课堂更精彩.

4.教师要转变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