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明星照,想不想看看是谁?(点击课件)哇!王老师!大家看想我吗?如果拍照时,老师的眼睛变小了,嘴巴不变,嘴巴还变大了,那么拍出的照片还像我吗?不过,这张照片太小了,我想拍一张大一点的请同学们帮老师选择一家价格便宜的照相馆:
A照相馆:“30元可以照6张!”
B照相馆: “60元可以照12张!”
C照相馆:“90元可以照18张!”
D照相馆: “10元可以照2张!
照相馆: “15元可以照3张!”
二、探索规律
1、让学生自主看信息列出四个算式,指名板演四个算式。
① 30 ÷ 6 = 5
②60÷12=(30×2)÷(6×2)=5
③ 90÷18= (30×3)÷(6×3)=5
④10÷2= (30÷3)÷(6÷3) =5
2、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点击课件。
以 30 ÷ 6 = 5为标准,仔细观察其余算是中的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你们会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举例说出:四个算式的商都相等,算式(2)、(3)、(4)式其实都是算式(1)变化出来的,如:算式(2)的被除数60是算式(1)的被除数30的2倍,算式(2)的除数12是算式(1)的除数6的2倍,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2或扩大的倍数相同。我们一起来再来看看算式(3)、(4)是不是也有这规律。同桌结合算式(3)、(4)来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的情况。最后再请同学与全班交流。
师:谁能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以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商不变规律”(板书)
4、利用这个规律讨论
(18×0)÷(6×0)=?所以在商不变的规律中什么条件不适用?(零除外)
5、齐读商不变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商不变。
三、反馈练习
1、抢答: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2、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①(90×)÷(30×2)=90÷30
②(40×5)÷(20〇5)=2
③(1200×)÷(400〇5)=3
④(1200 〇 4)÷(400〇4)=3
⑤(1200 〇 )÷(400〇)=3
3、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①(48×5)÷(12×5)=4……( )
②(48÷4)÷(12÷4)=4……( )
③(48×3)÷(12×4)=4……( )
④(48×3)÷(12÷3)=4……( )
⑤(48×6)÷(12×6)=4……( )
⑥(48 - 8)÷(12 - 8)=4……( )
4、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面的结果。
312÷26=
3120÷260=
312000÷26000=
15600÷1300=
5、教师讲故事:猴王 分 桃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吧。”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4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4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师: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
学生积极回答。
6、练习:P75 第1、2小题、观察与思考。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作业:配套与练习
看了六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的人还看:
1.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以整数教案
2.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手抄报
3.六年级上册数学《比例》教案
4.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如果比的前后项都是整数时,我们可用短除法进行化简,最后把互为质数的两个商对应地写在比号的前、后即可。
转化法也是计算小数乘法时的一种简便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积随因数扩大或缩小而变化的规律,先根据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适当扩大一定的倍数(10、100、1000……倍)转化为整数后再运算,再把积缩小(两因数扩大倍数之积)倍,即为原算式运算结果。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而分数应用题在毕业升学考试卷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只要教师授之的“渔”简单、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分数应用题可说是迎刃而解,节时又省力。这个“渔”就是下面我所浅谈的算数方法:
解题步骤,先弄清要解决什么问题;再找到单位“1”,看单位“1”具体是多少是否已知(根据单位“1”是否已知,将确定最后的运算方法);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分量与标准量相应的分数关系;最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未知量。具体公式如下:
分量=标准量×分率
不大,井小不小;年纪不大,成绩不小;
职称梯队,都是神马;心藏勾三股四玄五,口述加减乘除平方;
以往走马观花闲逛,今后快马扬鞭工作;自从小福来到,从此天马行空;
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同事尽心尽力,彬彬有礼;对学校真心热爱,热情服务;
学带已囊中之物,特后当为期不远;
今日君子一言,他日驷马难追!
数风流人物,还看马——晓——明!
事迹介绍
老师一直在小学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近五年进行了一轮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数学循环教学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安心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与其他老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历年来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树立敬业、乐业的世界观、道德观,是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近五年,新北区年度考核优秀2次,获市新北区行政嘉奖3次。
老师始终把让孩子享受良好的数学教育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关心爱护学生,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任教班级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在教学中,谦虚好学,精心钻研,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树立大数学的教育观,努力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课后,积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参加数学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多名学生在《小学生数学报》竞赛中获奖,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通过多年打磨,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2006年被评为市数学骨干教师。多次在市、区级教研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获得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在2010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中,执教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2011年获新北区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1年获市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老师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极参加校省级课题《基于教材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的主要研究和区教研室省级课题《数学课程标准分解与实施的研究》主要研究。主持的区级课题《基于教材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于2010年7月份顺利结题。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善于总结, 2010年11月,论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现状和对策》发表在省级刊物《山西教育》上;2010年4月,论文《开展延伸活动,落实数学实践活动目标》发表在中国教育理论期刊《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上,论文《巧妙设计板书,提升教学实效》发表在省级刊物《学周刊》2010年第10期。2011年4月,论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发表在省级刊物《教育研究与评论》上。2011年6月,《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小学数学教育》上。2012年6月《口算教学校本化,从“点状”走向“序列”》发表在省级刊物《考试周刊》……共将近20篇论文在区以上获奖或发表。
“知识要像一串葡萄,学完能拎起来”
陈立华是以“教学”出名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标题叫作“一位数的乘法”。根据教科书的安排,应先教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每位乘积不满10,以解决乘的顺序问题;接着教一位数乘四位数,引导学生类推;然后教某位乘积满10的和每位乘积都满10的,着重使学生理解积满10进位的道理,并掌握进位的方法。算下来,33页内容,传统教学通常需要21课时。
陈立华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对这部分知识动起了脑筋。在她看来,数学知识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任何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都不是知识孤岛,而是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不仅如此,小学阶段还可以跟中学阶段相呼应、衔接。因此,必须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和知识、技能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每一个局部知识、技能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这样的思考,她在备课本上写下了整个单元的关键所在:
知识的连接点:加法与乘法的联系。(24+24+24——24×3)
知识的生长点:“加数相同的(不分步)连加竖式算理”与“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有共同的算法。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她首先安排了口算练习(24+24+24),并要求学生说出算理。在她看来,这一环节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数位”、“计数单位”、“进率”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为引入新知识、突出重点、难点铺设一条道路。
当学生理解了加法和乘法的基本算理之后,陈立华才开始新授课的讲解。
第一个例题是:24×3。此举意在解决乘法竖式的写法、运算顺序以及解决“满十进1”这一知识点,达到对乘法技能的初步理解。
第二个例题马上升到三位数:128×5,且在进位上也增加了难度。从学生对算理的叙述过程来看,显然存在着挑战。因为它失去了加法算式的支撑,学生必须确立新的思维支撑点。
尽管如此,学生在第一个例题中初步形成的技能起到了关键的迁移作用:学生明确了先用3去乘个位上的“4”,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2”。现在则变成用5去乘“1”、“2”、“8”三个数,只要及时告诉他们进位的规则,学生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步。
第三个例题是:2304×8。这一步,陈立华大胆地将被乘数由三位变为四位,同时让学生试着处理中间有“0”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算法。
紧接着,陈立华又抛出了2700×3,通过变换“0”的位置,强化了学生对于“计数单位”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新形成的技能更加深刻和准确。
一节课下来,陈立华顺利完成教材中21节课的关键内容。究其“秘诀”,无非是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运用迁移原理,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对此,陈立华形象地概括说:“我始终坚信,没有孤立的教学。知识要像一串葡萄,学完能拎起来。”
正是凭借这个“拎葡萄”理论,小学阶段的12册数学书竟然被陈立华浓缩到58节课:原本需要39课时的“百以内数的计算”,被陈立华这么一“拎”,只需讲“竖式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三节课就够了;原本需要20课时的“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仅需一节课;不仅如此,在后期的实验中,陈立华还将整数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内容,广泛迁移到分数运算、小数运算以至以后的代数运算中去,并归纳出它们的核心和本质——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实现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融会贯通。“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个核心概念(指“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作者注),计算中涉及的大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自己做过尝试,整个小学阶段,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问题,共有109课时,如果归结到相同单位相加减的问题,3课时就可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迁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窥一斑,见全豹。不难看出,陈立华对于恩师马芯兰以“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教学改革与实验可谓谙熟于心。“在我看来,马老师的探索非常有意义。比如,很多数学老师都认为小学、初中的知识没有什么太多的关系,但马老师教过的五年级学生甚至可以达到中学的知识要求。她在教学时不单单站在小学的角度,而是将知识看作是一个整体,以它为载体,实现对学生能力全方面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孤立的教学,永远不要低估小学教育所能达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个例子中,除了课堂讲授环节的准确精炼,陈立华对于课后的巩固练习亦别有心裁:第一周每天早自习做6道计算题,上课时,前30分钟进行新课,剩下的5至10分钟做2道计算题。接下来的每周做2~3次计算练习,每次1~2道。
根据陈立华的统计,这种把讲新课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整体设计(“讲”与“练”交错进行)所取得的效果与以前的“一例一练”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分散练习所用时间要比传统的集中练习所用时间缩短至少一半。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巩固环节是师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练,学生乏味;不练,错题率明显回升。以致每每到了期末复习,计算部分的漏洞总是最难弥补。但在陈立华的课堂上,最开始一周结合新课、相对集中的练习,学生既不会感到单调,又能使初学的计算技能做到了“天天练,不断线”,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一周后,错题率由5.9%降到2.1%。一学期后,基本上无错题。
陈立华说,自己的愿望并不复杂,“走进朝阳实验小学,通过这6年,要让孩子越学越聪明。所以,我紧紧抓住思维的迁移,让孩子学一道题,实际上掌握一类问题。”我们看到,正是这个并不特别复杂的愿望,让朝阳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
“让原来凭经验、凭感觉的东西精细化”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小学日常工作中的“技术含量”似乎并不很高,只要按部就班,有足够的耐心,大抵都能应对。但是,在陈立华带领下的朝阳实验小学,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这一天上午,五年级的王新宇老师要开始准备新课了。她首先进入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电子教材维护”、“教学资源维护”、“教学资源查询与统计”、“公共资源维护”四个板块,根据学科以及课程的关键词,查询相关资料,选取教学策略。随后,她对照系统中的“作业诊断”和“考试分析”板块,分析以往的相关数据,找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确定重点、难点和检测点,并在论坛上与同事们广泛交流,听取意见,最终形成教学计划。
很快,一周的课程结束了,四年级的吉心语同学进入自己的数字系统界面,看到了老师奖励的电子小五星,理由是他周四的口算练习不仅正确率高,而且书写认真、规范。与此同时,吉心语的妈妈通过学校发放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也看到了这条消息,回想起孩子以往常犯的粗心大意的毛病,她高兴地在吉心语的“成长日志”中记下了孩子的进步。
学期临近尾声,要考试了,三年级的潘靖夫同学打开电脑,发现数字化校园系统已经把他在这一学期作业中出现过的错题全部积累起来,组成了特点鲜明、针对性强的“错题本”,并根据错题所对应的知识点自动生成个性化的练习题。对照着老师们编辑整理的《日积月累课堂效果检测与反馈训练》,潘靖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复习与练习,集中强化自己的薄弱环节。
考试结束,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张琪副校长打开数字化校园系统的“考试分析”板块,对教师组卷、质量分析、成绩趋势、历次成绩分析、在线考试结果分析、质量分析参数及试卷难易程序参数等多项内容进行详细的查看,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每个年级的整体情况,并在心里筹划着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及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即将跟随孩子们一起升入二年级的李响老师收到了这样的提示:这一阶段,要开始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要升入四年级的聂航老师则被提示:教学之余,要特别关注学习优秀的孩子。心怀疑惑的李老师和聂老师从数字化校园系统中探寻到了提示背后的科学依据,并积极向相关老师寻求帮助,思考和制定未来的教育教学策略。
上面反复提到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是陈立华和全校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自2003年建设笔记本电脑班开始,到2008年建设校园网络,朝阳实验小学全方位规划了这个别具特色的数字化校园系统。2009年2月,以“一校之力”组织开发的涵盖教育科研、学业诊断、数据交换、安全、德育、自动系统和门户7大平台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取得成功,并获国家版权局专利。
数学教师出身的陈立华,极为重视科学依据,坚持清晰而科学的思维品格。在她看来,要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品质,必须确保各项活动的科学性。“让数据自己说话,让原来凭经验、凭感觉的东西精细化、具体化,针对性也更强。”这话说到了师生以及家长们的心坎上。比如,仅就教学而言,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有效调控,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真正做到却非常困难,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它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需要对所教知识的深入把握,需要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把握,等等。而数字化校园系统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上面提到的“二年级起关注学困生”的例子,便是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数据——学生利用课堂投票器反应作答的时间一一中得出的。“作答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为支撑的,理解得越好,反应得越快,作答时间自然越短。”基于这个假设,从2009年开始,系统积累有效数据约15000人,次,在此基础上,陈立华带领老师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一至六年级学生平均反应时间如何?一至六年级优秀生/学困生平均反应时间如何?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易、中、难不同难度题目的反应速度又如何……研究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二年级之前反应时间没有明显的规律,从三年级开始到五年级,他们对不同难度的题目的反应时间变化明显,尤其是对难题的反应时间持续增加。而学习优秀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才会有明显的区分。从这个意义上,二年级开始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否则,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同样的道理,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则应从四年级开始进行特别关注——李老师和聂老师收到的提示由此而来。
看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感叹:小学教育也可以很不简单!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所有数据实现联动,大家各司其职,与自身工作完美整合,每个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也是系统数据的提供者。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高效地整合起来,成为有据可循、高度理性的统一活动。这才是陈立华心目中理想的“数字化校园”:直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核心,成为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
“学校要给学生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陈立华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似乎总是以极具感性的面孔出现:
她感叹毕业考试全班无错题的现象:“与其说是六年教学成果的体现,其实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是孩子们与我六年积累的默契,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为了给我一个奇迹。”
她欣慰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长久效应:“试想想,20年、30年以后,这些已步入中年的曾经的学生们,能通过一个账号、一个密码看到自己小学6年完整的成长记录,去重新翻开尘封已久的童年色彩、缤纷的往事,得到的该是怎样的惊喜和甜蜜。这是一份多么特别的礼物啊!”
……
这让人想到一句老话: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与世界上的许多职业和行业不同,除了需要具备高度的科学性和理性,教育还需要付出大量的爱心和情感。正如陈立华评价数字化校园系统时所说的:“没有哪一种教学技巧与手段,可以成为情感的替代。”在近20年的从教生涯中,陈立华不仅坚持着严谨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更倾注了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二者水融,共同构筑了她对于小学教育整体功能与地位的深刻认识——为幸福人生奠基。
现如今,这句话已成为整个朝阳实验小学的教育宗旨。我们看到,学校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教与学的方式,设计开发专门用于减负的课桌椅,发放特制的A4纸大小的轻薄书包,每天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加强体育锻炼,专门开设各种兴趣课程如影评、表达、舞蹈、西班牙语等,并请来在相关领域卓有成就的人士为孩子指导,组织“日出朝阳——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活动”,把孩子送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参加建党90周年“我们的旗帜”大型文艺汇演等。朝阳实验小学正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可充分发挥潜质、释放能量的空间,让孩子们置身于足够大、足够优越的发展平台。经风雨、见世面,让他们成就尽可能多彩的童年,搭建尽可能广阔的未来。
“学校能给孩子幸福吗?”我们总结式地发问。
陈立华想了一下,“幸福没法儿简单证明,也不是教育完全能决定的。”
“那么,提出幸福教育的意义何在”?我们追问。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2007年,美国两名年轻教师亚伦・萨姆斯和乔纳森・伯尔曼的无心之举,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翻转风。这两位来自于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为了解决缺勤生补课问题,教师用声音讲解伴随着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并将这些录制成了教学视频,为不能到校上课的学生提供帮助。慢慢地,大家发现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缺勤生补课,同时也能为其他同学提供复习和强化知识的材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益。这个伟大的“无心之举”为许多教师作了很好的示范,也给许多人带来了灵感。
随着更多教育资源的开发,翻转课堂也进入了快速生长期。时隔四年,也就是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演讲《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的报告中,第一次为这种“家中学,课中练”的课堂命名为翻转课堂(有时也会译为颠覆课堂)。
直至今日,翻转课堂也来到了你我身边,在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的课堂中被采用,翻转课堂像时尚潮流一样开始撼动传统课堂长久不变的稳定地位。
二、翻转课堂的翻转要素
1.课堂授课形式的翻转。
传统的课堂,知识是要在课堂上完成传授,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内化的;翻转课堂恰恰相反,学生需要先在课下完成视频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内化。由于课堂上的任务发生了变化,课堂上授课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要素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2.课堂中其他要素的翻转。
课堂中还有哪些要素发生了变化呢?首先是学生,学生一直都是课堂中的主角,我们一直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新的翻转课堂下,学生可以成为真正的主人,他们可以自主决定听课的地点、时间、进度、难易度,甚至授课的次数。这样的主动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真正的学情开展学习,从而做到因自身的“材”选择如何地“教”。其次是教师,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推动者、辅助者,他们不仅要为翻转课堂中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更主要的是教师要起到监督、反馈和调整的作用。再次,就是时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通常情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新授课的时间要占到20~25分钟,学生练习内化的时间最多能达到15分钟;但是在翻转过的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已经是在家里完成了的,所以课堂中最多再用10分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那么其他30分钟都可以用来通过练习、讨论等不同形式将知识加以辨析、梳理和巩固。此外,授课的形式也从以前比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变为翻转后的探究讨论、合作探究、争论思辨等。除了上述三个要素,课堂中的评价方式也由纸介的测试变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总之,所有的要素在新型课堂下都翻转出了新的意义。
三、翻转课堂的优势
不可否认,这种将教学内容前置的教学方式势必会给我们传统的课堂带来冲击,因为它从根本上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翻转课堂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自。
传统教学中,教师承担的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作用;翻转课堂下的学生是直面知识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这次学生真的可以自己掌握绝对主动权了:他们可以自己控制学习的强度,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学习。除了因材施教外,还容易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挫败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课堂中的互动。
课堂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在家已经学习过视频后才回到学校进行交流的,课堂主要的时间是用于互动交流的,师生互动改变了过去师问生答的单一交流模式。改变后的师生交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学得明白的,教师倾听;学生学不明白的,教师点拨;学生看不到的隐含知识,教师补充。这样,就构成了翻转课堂下新的师生互动。
除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比以前更有效,更有深度;每个学生都是“有备而来”,那么智慧之间的碰撞也会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这样高效的生生互动和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有本质区别的。
3.放权给参与学习的家长。
我们将目光延伸至课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家长的督导作用对学习的成效不可忽视,翻转课堂改变了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家长有了教学视频,能够和学生一起学习,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和难度,从而可以更好地配合教师,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家长这样的参与程度也要归功于翻转课堂赋予他们的前所未有的主动权。
四、对翻转课堂进行的尝试
翻转的课堂不仅给学生打造了一个不同的学习天地,更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教学的智慧找到翻转课堂的着力点、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也是我们后续要展开的研究。
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和特点,笔者也对小学数学的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科学地讲,翻转课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体系,不能将其模式化,但是我们认为在实施翻转课堂时可以细分为几个步骤,下面就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圆”中的一节练习课为例,谈一谈实施翻转课堂的几个步骤。
步骤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研究的初期,笔者就会有这样的设想:是不是所有学科所有知识都能实施翻转课堂?未来的日子中,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将不复存在?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不能都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适于做翻转课堂的知识类型有概念型知识,计算技能的知识,公式的运用和整理复习等知识;相反的,有的知识更适合教师对学生面授面讲,像商不变的性质、鸡兔同笼等,这些知识需要教师时时掌控学情、时时进行教学的微调,这样才能有助于后续的知识内化。基于这样的结论,我们在翻转课堂的尝试中一定要对教学的内容斟酌再三,选取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知识。
“巧算图形面积”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主要运用移补的知识变不规则图形为规则图形。起初,我们在尝试初期会觉得教学内容难度过高,但是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稍难的题目富有挑战的知识更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内容具备翻转潜质。
步骤二:巧妙拍摄教学视频
尝试翻转课堂,我们就不得不谈到知识的载体,也就是微视频课程。微视频不同于课堂录像,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微”,要控制在小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间范围内,换言之,微视频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样才不会让观看者产生厌烦情绪。
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开始和桥梁,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又要学生接受教学的信息,教师一定要编排合理,对见不到面的学生的学情做好预判,同时给学生预留出思考的时间,进而完成课前视频学习。此外,我们发现,富有童趣、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视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拍摄的微视频一定要面向学生,适用于学生。一段好的教学视频要有抓人的内容,清晰的图像,简洁的语言,精确的信息传递,合适的教学任务等,总之,要适用于学生在课堂外完成独自的学习,这些直接决定翻转课堂中后续的任务进展是否顺利。
在制作“巧算图形面积”的微视频时,笔者除了利用课件的动态播放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难点外,还利用现场笔算过程的示范方法帮助学生领悟知识内涵,突破不易懂的地方。而这种做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得到了不错的效果,教师的垂范对学生内化知识起到推动作用。
步骤三:努力推进课堂互动
不容忽视的是,有的学生由于受到网络、电脑等硬件设备的局限,或者家长无法监督学生观看视频等原因,导致学生并不能在家中完成视频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个视频的播放放到课堂上来,利用课程中的前10分钟可以集体观看视频,集体学习。由于是教师播放,在观看时可以边看边停、边讲边议,更能为后面的课堂交流做好铺垫。
有了前置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协作学习会逐层地展开。随着难度的提升,学生的协作学习可以分为自我学习―同伴互助―求助教师这几个步骤。
在教授“巧算图形面积”一课时,我们发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在互动起来时更容易产生智慧的碰撞。那么这节课,笔者将自己的教师身份逐渐减弱,变成一个倾听者,变成一个组织者。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呈现出来的不同层次的想法,教师会将它们重新组合起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享给所有同学,让每个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收获。
步骤四:实施多元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