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英语论文

初一英语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英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英语论文

初一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迁移理论;语文教学;归纳总结;实践

知识具有迁移性,已有知识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新知识也会影响固有知识。在学习中,学习者的经验、态度和知识结构等都与学习结果相关,这就是学习的迁移理论,迁移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学习的深化。两种学习之间彼此促进为正迁移,如果相互阻碍则为负迁移。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迁移理论在学习中备受关注,即除了课堂上传授教材知识,还需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是中学一门重要课程,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所以有必要引进“迁移理论”。

一、迁移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课本显然不可能囊括全部内容,且语文知识较为零散,多靠平日积累,在运用时需将各个零碎点串联起来综合应用。以写作为例,文章类型多样,中学语文教材应都有涉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不同类型之间的区别。可以这么说,课堂和教材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载体和平台,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掌握所学知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迁移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知识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所谓迁移,是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综合概括,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去影响另一种学习。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将知识存在记忆库中,而是能够将其转化成能力,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从接触知识到理解吸收,再到转化应用,这就是整个迁移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将已有的知识进行二次创造,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然后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论语十则》,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为人处世,可令学生概括学习方面的内容,并联想以前所接触的与学习有关的名言警句,使之明白其中道理,并真正做到“学思兼顾”“择善而行”,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其次,迁移理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需深入理解迁移理论,教师掌握其内在规律后,可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状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合理把控教学过程。同时还能将自身经验创新,用于新教学内容中,增强学习效果,进而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如以往的许多方法都存在缺陷,教师应对其分析总结,取精华、去糟粕,将有利因素加入层次教学法、生活化教学等新方法中,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一)对比迁移

学习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效果,如果以前的知识没有牢固掌握,那么学习新知识时,很有可能会将旧知识忘掉。另外,还会出现因知识内容相似而混淆的情况,此时应通过对比加以区分,以便牢固掌握。学生在学习认知中,需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最终将其化为己用。语文知识涉及诸多方面,其内在都有联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找出其中的异同,达到迁移的目的。如陶渊明的《饮酒》和《桃花源记》都表现了作者不求功名利禄、淡泊高雅的情操,希望远离尘世、寄情山水,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如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同写乡愁表达对祖国的眷恋,但余诗采用多节的方式,感情朴实、节奏分明,内容由浅入深,有层次感,似在讲述故事;而席诗则短小精致,内敛含蓄,与余诗用时间表达主体不同,她主要用意象体现,似一幅美丽的画面。通过这些对比,让学生联系文章深入分析,把握各自的主题和不同点,如此才能真正地消化。

修辞手法在语文中颇为常见,如比喻、排比、借代等,各自的作用都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应诱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区别,同时掌握其他表达技巧。在阅读鉴赏中,可运用这些技巧对文章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紧扣主题、理解作者意图。部分中学生缺乏主见,或赏析思路单一,在欣赏或表达方面处于弱势,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比迁移提高自身能力。

(二)归纳迁移

语文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在做题或学习新知识时,总会对某些内容似曾相识,但具体又说不清楚。这主要是缺少归纳。将平时积累的知识大致归纳分类,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内在规律,便可将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之中,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有利。而且,学生在归纳中会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架构,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便利。如列子《愚公移山》中有“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之句,姚鼐《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阴阳”学说在古代尤为重要,多用来表示事物的两面。山水中的阴阳,通常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在学习中应对此归纳总结,在以后遇见时就能避免许多麻烦。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实词和虚词,以及各种句式活用较难掌握。但其理论知识有限,多数文章都可套用,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应做好积累归纳的工作。如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木兰诗》:“木兰当户织”;《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这些文章中都有“当”字,但其意义不同。包括其他各种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都应把握其内在规律就,归纳总结,在学习新知识时,才能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嫁接到新知识中。

(三)延伸迁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中去,教师应走出课堂,带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精神,能够活学活用。如此既能贯通教材,又能了解当前社会,对学生以后生存大有裨益。如《孙权劝学》《伤仲永》《范进中举》都与读书学习有关,其中的某些现象在当今社会不会再现,但文章所讲述的哲理在当今依然有很大用处。教师应诱导学生主动探究,吸取文章中的有益因素,如需要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更不能死读书,还要勤奋、实践等。如此,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对人生也有很大帮助。

又如,《端午日》一文对赛龙舟场面进行了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同时,还通过想象“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侧面烘托了比赛场面的热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写作技巧,文中追鸭子的活动并未展开描写,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的小练笔“结合生活经历,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写一段追鸭子的场面”,将课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从而使教师的“为迁移而教”和学生的“为迁移而学”默契地结合。

三、结束语

迁移理论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中学语文知识较多,需要经常巩固、归纳、连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可见,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实践能力。所以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如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等。

【参考文献】

初一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文化与语言有看紧密的联系,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不同的民族有若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导致中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要克服这种阵碍就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能力。本文分析我国初中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丈化意识的策略。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文化教学是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所决定的。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英语语法、词汇、语音等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准确的理解和使用英语。

1初中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语法、词汇、翻译等知识的讲解,而没有考虑到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学会外语,就一定能正确使用,殊不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某种文化下,我们认为很合理的一句话,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视为无礼。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准确的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缺少一定的积累。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解的东西,没有有效的进行情景设置,模仿实际的语言对话,学生缺少语言学习环境和适当的训练,不能体会英语语境交流中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能准确的利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2)重视英语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知识的渗透。目前在我国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表现在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和听写儿方面的教学,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依旧使用以前的中式思维方式去学习英语,很难准确的理解英语语句的现实意义。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学生和老师都围着考试、升学转。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讲授的都是与考试有紧密联系的语法、词汇知识,而与考试无关的西方文化则是置之一旁,虽然学生的应试成绩有很明显的提高,但文化知识面不广,不能很好的利用英语进行交流,造成了我国当前初中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现状。

2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策略

2.1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英语表达的意思,就要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原则,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导入作相关的取舍。

(1)实用性原则。对初中生来说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基本是与日常交际相关联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导人时,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去除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反复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循序渐进原则。初中生有自己的年龄特点,他们受自身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影响,对新鲜事物有一个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的认知过程,我们在对其讲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时也要遵守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2.2初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导人英语国家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发生的就是用语错误,这不仅是交际用语的使用规范和礼仪习俗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受英语国家文化背景语境因素的制约。我们通过创设情景对话就是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接收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利用适当的对话训练,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减少“哑巴英语”的形成。

(2)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文化教学。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通过对比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两种文化的异同,突显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刺激学生对差异的敏感度,主要可以从价值观、思维方式两方面去对比,比如谦虚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交往的过程中别人赞扬自己时,自己却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很一般了。而在英语国家里当别人赞扬自己时都会很开心的说"Thank you",如果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交谈时,中国人拒绝赞扬,会让对方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导致交际失败的。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文化差异,使学生客观、理性的对待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加宽文化知识面,才能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阅读西方文化材料。

初中英语教学的课时有限,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很难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西方英语材料,从作品中吸收西方文化知识,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文化材料进行交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展开研究性课程,加宽学生知识面。

初一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国学教育 伦理观念 师资培训 素质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教育思想的学习,从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增强对国学的理解与传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表现。本文从在初中语文课中开展国学教育的影响和意义出发,并对提高学生的国学意识的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研究。

一、国学经典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影响

作为国学的重要部分,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主旨,它不仅对我国的古代社会有着长期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因此,学习国学,必须注重从四书中获取有益的思想价值。

(一)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伦理观念

孔子是开创儒学经典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已传承了三千多年,在孔子的著作中《论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蕴藏的丰富的道理至今仍被人们深信而奉为经典。如“入则孝”提倡在家要尊崇孝道,“出则悌”则提倡与人交流要符合基本的人际伦理要求,言简而意赅的表达,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思想,在家庭、生活、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的行为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封建社会的角度出发,不仅道出了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封建道德,而且也将人民对家庭,对朋友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对今天的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影响,同时,对“爱”的阐述作为至上经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句话道出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为此,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为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国学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一枚瑰宝,因为音乐,让我们的情感得以抒发;因为音乐,让我们能够从枯燥的生活中寻找到宽松与激越,可以说,音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常常将“德”与“艺”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成就,而在“艺”中的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足见音乐对成就艺术的地位与价值。通过国学的学习,不仅加深对精神生活的洗礼,同样也能提高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教化。

(三)以国学来推进“知行教育论”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为我国“知行”理念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对知识的认知,到对知识的应用,只有对知识的运用才是对知识的真正认知和掌握,周易有言“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说的就是“知”与“行”的关系与意义。

二、初中语文中开展国学教学的主要策略

教育的发展是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其根本的,从素质教育的理论出发,对中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有益的人生素养,同时也为国家的教育创新提供有力的实践,从小就加强国学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逐步形成学生高雅的人生境界。

(一)教育体制上加强对国学教育的引导

国学教育若想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引入,需要从教育体制上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和引导,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其能够在对学生人格的树立和素质教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教材编选上要辅以必要的国学内容,都是引领国学走进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对国学教师的师资培训

拥有必要的师资是促进国学教育的关键,也是推进国学教育进程的必要前提。通过对国学教师的进一步培训,使其具有必需的正确的国学文化水平和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诵读经典,正确的看待国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促进学生对国学的正确认知和学习。比如,定期举办国学培训班,邀请国学大师亲临现场教学指导,开展有益的国学诵读比赛,让师生从国学中领悟国学的真谛,通过活动的开设,让国学教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和热点。

(三)对国学教育的科学评价

课堂评价是推动课堂改革的必要环节,国学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引入,同样需要通过课堂评价来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学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学校开展国学课堂的迫切需要,从台湾国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来推动国学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随着国学教育的恢复,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大发展,对我国乃至世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国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国学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加强国学教育,特别是加强对语言文化及礼仪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语言交际方面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对学校的文明建设带来促进,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在对人的教育中以德为先,加强对国学的学习,加强对国学中优秀的思想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国学教育,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

知识加上能力才有生命力,才有创造力,即使你有丰富的知识,如果不能与能力进行结合,所学的都是无济于事的浪费。学习国学,将学习与实践进行有益结合,革除掉过去以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去推动教育的改革,国学作为文化的根源,民族精神的魂魄,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来继承,来发展。

总之,国学的精神在于教人如何做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的有效引入,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觉悟”的力量,弘扬国学精粹,振兴国学教育,为全面提升我国教育而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初一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为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切实的体现这一重要作用,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主体意识,概括的说,就是认识的能动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与“有意义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这种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以主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为前提的。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当做人”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后一个“人”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实存的人的当下的状态,二是其应有的价值状态。把人当做人来尊重,对学生实存的当下状态,从“人人平等”的层面理应保持相互尊重,但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还需有从“应该是”的价值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这后一种尊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尊重;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培养,就是立足这种尊重基础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师生彼此互为“有益的他者”。如果说,学生是和有益的他者的对话,才得以进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中,那么,师生间的平等、真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话,在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二、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

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必要的,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两“性”统一的形态应该是多样的,他应适具体文本的特征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侧重于工具性,强调“本色语文教学”和阅读的“本位思想”;有的侧重于人文性,凸显文本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认真体验健康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须接受语文学科属性的规定。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历史课、政治课同样具有人文性。这就说明,不同学科的人文性应通过各自的学科特点来体现,不能将人文性游离开学科特点加以抽象化。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紧密的结合语文的词语、文本、写作特征等等具有工具色彩的扎实教学,就很可能出现“空”、“偏”“远”、“杂”的现象。有的教师提出了“品词”、“品句”、“品读”讲究阅读的“感悟”、“积累”、“运用”,这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

我们能否这样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其基础,它具有本体意义,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恒地健全学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导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较好的完成自身的任务。

三、要重视教学环节的构想

当下我们的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对一堂课的环节构想非常细致严谨,这应该给与肯定。构型教学环节有两点至得注意:一是对课本要做整体性的教学构想。课本到手,必须对课本做整体性的、富于创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课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性要求;这既是为以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的构想作必要准备,又是对一个学期里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有计划的安排。二是在诸多的环节构想中,要以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人格结构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精当作业,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所思予以内化。上手操作最能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性,这是知识得以内化重要途径。内化的前提是作业能有力的调动学生的既得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探究兴趣,能与学生的情感愿望相关。作为一种过程的内化,要有良好的教学境遇。这种境遇的形成,有赖于:①鼓励具有创意的各类学生作业;②师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风尚;③积极进取的群体心愿;④师生互助的学习习惯。当然,这样的教学境遇不能只靠语文教学来构建,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色,却决定了它在建设这种良好的教学境遇中有找不容置疑的重任。

四、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

初一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译 逻辑关联词 无人称小句

一、主语的缺如和增补

除去汉语善用动词,英语善用名词的这一语言使用习惯,这种区别从审美角度看来产生于如下原因:首先,“简洁精美”是中外相同的审美取向。在行文中尤其是书名中避免冗长是早已达成的共识。因此,书名的翻译不能置字数多少于不顾;其次,在同等简洁的题目中,汉语标题的选择受“感性模糊美”的影响:“实现”这一行为的发出者并没有被点明。这层没有被点破的窗户纸表明,在汉语中,主语既然不言自明,不如隐而不宣,这样可以使句子个更洗练简洁;第二,主语虚位以待可使读者产生一种替代性主体感,亲近感,无形中把读者拉近了行为事态的进程。然而,英语具有严谨的语法规则性。在有谓语动词出现的句中,英语无一例外须有一个主语来配合形成主语加谓语的一个核心结构,并保持数的一致性。因此,在翻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译者大多面临着两个选择:或是严格按照英语语法,增补出隐而不宣的主语“我们”,或是直接省去原文的动词“实现”,凸显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取舍之间,“题目简洁”这一审美标准决定了译者的选择。因此,大部分英语译者将题目改为名词短语加of引导的后置定语作为标题。将“中国梦”置于句首,不仅保持了题目的简洁美,更是符合英文读者“前重心后描述”的认知习惯,将“中国梦”更加鲜明地印在了英文读者的脑海中。

当我们翻开目录,我们会发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现在目录时则往往呈现出另一种译法“WE ARE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很明显地,这些版本增补了主语“we”。由于人们对于书名的第一审美标准是简洁明了,而对目录及正文的简洁性审美需求则没有那么高。优秀的译者在进行书名翻译时要在确保简洁的同时保证语法的得体性,在目录及正文翻译时则要尽可能囊括所有原文语义信息,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文。

二、逻辑关联词的缺如及增补

汉语的模糊美和英语的明晰理性美体现在原书英译本逻辑关联词的增补上。汉语重意合,少用或不用逻辑关联词,句法结构犹如波浪般曲折向前。而英语重形合,句法结构犹如树状层层推进。由于汉语演讲讲究句型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划一。从音美角度讲,在用并列短语及句式来增加整体气势时,通常省略逻辑连接词“and”以及“to”从而保持音节数目的稳定,维持一定的节奏规律,但英译中会进行增补。

例:

1.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To achieve our development goals, we must no only strengthen ourselves materially but also culturally and ethically.

2.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we must have such confidence in our path, theory and system to truly measure up to these famous lines: “in spite of all beats, it stands still, not bending low, Whether from east,west, south or north the wind does blow”

除此之外,汉语版本在三两词语短句并列时往往并无连接词“and”,但是英语会进行添补。例如:

3.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make our country prosperous and strong, revitalize the nation, and make the people happy.

三、结语

汉语政论文英译过程中,源语言缺省的逻辑关联词及事态相关者往往会进行增补。这种改善及带来的良好表达效果体现出语言的碰撞不是要熄灭任何一种熠熠夺目的光彩,而是要激出两种各自绚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宋志平.英汉语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综观[J].东北师大学报,2003(2):92-98.

[3]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54-57.